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9篇文章
< 1 2 10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死亡与并发症病例讨论会在血管外科下肢缺血性疾病教学中的应用
1
作者 李立强 高喜翔 郭连瑞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3期73-75,99,共4页
目的探讨死亡与并发症病例讨论会(以下简称双M会议)在血管外科下肢缺血性疾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进行的双M会议内容,以PPT汇报形式组织医护人员参与,通过对发生不良事件病例... 目的探讨死亡与并发症病例讨论会(以下简称双M会议)在血管外科下肢缺血性疾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进行的双M会议内容,以PPT汇报形式组织医护人员参与,通过对发生不良事件病例的回顾、分析,查找问题,总结解决办法。比较参与双M会议和未参与双M会议住院医师的相关考核成绩及教学满意度。结果通过开展双M会议,分析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和整改措施,可提升住院医师诊治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经验和业务水平,参与双M会议住院医师的平均成绩显著高于未参与者[(80.60±12.10)分vs.(73.75±10.00)分,t=2.036,P=0.048],教学满意度显著高于未参与者[(4.16±0.90)分vs.(3.35±1.18)分,t=2.613,P=0.012]。结论双M会议是提高血管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下肢缺血性疾病临床教学效果和医疗质量的良好方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与并发症病例讨论会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血管外科 临床教学 下肢缺血性疾病
下载PDF
缺血性疾病患者血清lncRNA PVT1和FOXM1表达水平及联合心脏磁共振延迟强化成像与预后的关系
2
作者 尹晓翔 赵森 +2 位作者 郭颖 刘梦雯 庄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3期73-75,共3页
目的 探讨缺血性疾病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浆细胞瘤转化迁移基因1(lncRNA PVT1)和叉头框转录因子M1(FOX M1)表达水平及联合心脏钆对比剂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LGE-MRI)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心脏... 目的 探讨缺血性疾病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浆细胞瘤转化迁移基因1(lncRNA PVT1)和叉头框转录因子M1(FOX M1)表达水平及联合心脏钆对比剂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LGE-MRI)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118例即为研究组,随访一年根据随访过程中是否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分为MACE组32例,无MACE组86例。同期选择在我院体检健康的志愿者118例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血清lncRNA PVT1的相对表达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 LISA)检测FOXM1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LGE-MRI、血清lncRNA PVT1和FOXM1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预后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患者DBP、SBP、TG、TC、 LDL-C、GLU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血清中lncRNA PVT1和FOXM1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无MACE组相比,MACE组患者DBP、SBP、TC、LDL-C水平显著升高, 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无MACE组相比,MACE组患者血清中lncRNA PVT1和FOXM1水平显著升高(P<0.05)。MACE组的LGE-MRI阳性数量显著高于无MACE组(P<0.)05。与LGE-MRI、血清lncRNA PVT1和FOXM1单独预测相比,三者联合预测MACE发生的AUC更高(Z=7.221,P<0.001;Z=7.737,P<0.001;Z=7.091,P<0.001)。结论 缺血性心脏病预后发生MACE的患者血清lncRNA PVT1和FOXM1水平呈高表达,二者联合LGE-MRI对MACE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浆细胞瘤转化迁移基因1 叉头框转录因子M1 心脏钆对比剂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 预后 缺血性疾病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3
作者 蔡晓婷 刘娜婷 +1 位作者 林凡 王鹤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37-43,共7页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情况,研究该领域的热点与发展趋势。方法检索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国知网(CNKI)和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WOS)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软件分析纳入文献的发文量、国家、机构、作者、共被引文献...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情况,研究该领域的热点与发展趋势。方法检索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国知网(CNKI)和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WOS)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软件分析纳入文献的发文量、国家、机构、作者、共被引文献和关键词等信息并生成知识图谱。结果共纳入1447篇中文文献和58篇英文文献,年发文量总体稳步增长,但中文文献2020年来有所下降。祛腐生新、益气活血等是关键治疗原则,糖尿病足是热点研究病种,中药泡足、穴位按摩等外治方法关注度较高,黄芪和地黄药对以及肉桂醛、阿魏酸、黄芪甲苷等有效成分极受关注,胱硫醚γ裂解酶(CSE)-硫化氢(H2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轴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受高度关注。结论当前本领域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合作网,并逐步发展。但各机构、作者间交流合作不足,需加强。糖尿病足的治疗为研究热点,结果多为临床疗效报道,相关机制值得深入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缺血性疾病 中医药 文献计量学 CITESPACE
下载PDF
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机制及相关应用进展
4
作者 刘思稳 贾中伟 +2 位作者 郭钊 张祥祥 罗茜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91-95,共5页
胫骨横向骨搬移(TTT)是一项改良的Ilizarov技术,通过局部持久恒定的力学刺激,激发组织再生潜力,促使血管、骨骼、肌肉、神经及皮肤的稳定再生,有助于治疗循环障碍导致的一系列缺血性疾病。TTT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可能的机制为:胫骨开窗... 胫骨横向骨搬移(TTT)是一项改良的Ilizarov技术,通过局部持久恒定的力学刺激,激发组织再生潜力,促使血管、骨骼、肌肉、神经及皮肤的稳定再生,有助于治疗循环障碍导致的一系列缺血性疾病。TTT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可能的机制为:胫骨开窗减压与骨搬移骨块的弹性压力刺激;大量新生血管形成;平衡巨噬细胞极化并减轻炎症反应;启动跨皮质血管循环系统与干细胞动员。TTT与其他技术联合应用的疗效优于单纯TTT治疗,未来的TTT治疗向微创化、个体化、简便化发展,针对于不同分级的糖尿病足将有不同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横向骨搬移 ILIZAROV技术 下肢缺血性疾病 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糖尿病足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载PDF
血清生物学标志物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徐亮 谭诗云 李明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693-697,共5页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是临床上一种十分危急且高死亡率的腹部急症。由于该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通常缺乏特异性,患者确诊时病情往往已进展至肠管并发生不可逆性坏死,最终导致临床病死率居高不下。近年来,...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是临床上一种十分危急且高死亡率的腹部急症。由于该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通常缺乏特异性,患者确诊时病情往往已进展至肠管并发生不可逆性坏死,最终导致临床病死率居高不下。近年来,尽管随着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成像技术的发展使得AMI在诊断上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但这是一种有创性检查并且通常需要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来解释检查结果。因此,寻找能够早期精确诊断AMI的客观、便捷、特异性的血清生物学标志物,对降低AMI病死率至关重要。本文总结国内外关于诊断AMI的经典、新型及其他血清生物标志物,为AMI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 血清生物学标志物 早期诊断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发生肠坏死的预测因素分析
6
作者 徐亮 吴鹏波 谭诗云 《医学研究杂志》 2023年第5期119-123,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发生肠坏死的预测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开腹手术确诊为肠坏死组28例...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发生肠坏死的预测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开腹手术确诊为肠坏死组28例和非肠坏死组47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MI发生肠坏死的预测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各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腹膜刺激征、白细胞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lutamyl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尿素氮、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D-二聚体、腹腔游离液体、肠壁积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尿素氮水平升高、腹腔游离液体及肠壁积气是AMI发生肠坏死的独立预测因素。上述指标及四者联合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7(95%CI:0.656~0.857)、0.728(95%CI:0.613~0.825)、0.715(95%CI:0.600~0.814)、0.729(95%CI:0.614~0.825)、0.922(95%CI:0.837~0.972),四者联合预测肠坏死的敏感度为92.9%,特异性为83.0%。结论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尿素氮水平升高、腹腔游离液体和肠壁积气是AMI患者发生肠坏死的独立预测因素,四者联合对发生肠坏死具有较高的诊断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肠坏死 预测因素
下载PDF
外泌体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姜易宏 张省 +3 位作者 胡佳腾 刘俊超 王瑞华 陆信武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2期174-177,182,共5页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外周血管的常见疾病,主要包括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足等^([1-3])。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加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4-6])。目前,临床采用的标准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介入...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外周血管的常见疾病,主要包括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足等^([1-3])。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加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4-6])。目前,临床采用的标准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与血管旁路手术^([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下肢缺血性疾病 标准治疗方法 外泌体 外周血管 饮食结构 糖尿病足 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载PDF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尼可地尔对非阻塞性冠脉缺血性疾病的影响
8
作者 郭艳娇 张克成 +4 位作者 王丽杰 韩培天 王文州 王田林 李文慧 《辽宁中医杂志》 2023年第12期61-64,共4页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尼可地尔对非阻塞性冠脉缺血性疾病(ischemia with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INOCA)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112例INOCA患者为研...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尼可地尔对非阻塞性冠脉缺血性疾病(ischemia with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INOCA)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112例INOCA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56例(给予常规方案+尼可地尔)和观察组56例(给予常规方案+尼可地尔+复方丹参滴丸)。比较用药前后两组INOCA患者心功能指标、微循环指标及氨基末端前体脑钠肽原(amino-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差异,并统计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率和3个月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INOCA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发现两组INOCA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r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早期快速充盈峰E峰/左室舒张晚期充盈A峰(E/A)较前升高,而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nterventriallar septal end diastdic thickness,IVSD)、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end diastolic thickness,LVPWD)、二尖瓣E峰流速/二尖瓣环e′速度(E/E’)则较前下降,且组间比较提示观察组上述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INOCA患者微循环指标、血清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发现两组INOCA患者心肌平台期强度、再充盈平均速度及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功能(coronary flow reserve function,CFR)较前升高,而NT-proBNP、hs-CRP则较前下降,且组间比较提示观察组上述微循环指标、血清因子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NOCA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率、3个月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尼可地尔治疗INOCA可改善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功能,降低相关血清因子的表达,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丹参滴丸 尼可地尔 非阻塞性冠脉缺血性疾病 左室舒张功能
原文传递
下肢缺血性疾病腔内治疗围术期护理规范专家共识 被引量:2
9
作者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护理专业委员会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 +3 位作者 邹秋红 李海燕 植艳茹 包俊敏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1期17-22,共6页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指各种原因导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血流灌注不足进而造成下肢间歇性跛行、溃疡、坏疽等急慢性缺血表现的一类疾病[1]。根据病程不同可分为慢性肢体缺血和急性肢体缺血(acute limb ischemia,ALI),其中病程超过2周...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指各种原因导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血流灌注不足进而造成下肢间歇性跛行、溃疡、坏疽等急慢性缺血表现的一类疾病[1]。根据病程不同可分为慢性肢体缺血和急性肢体缺血(acute limb ischemia,ALI),其中病程超过2周以上的静息痛、溃疡、坏疽又称为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或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hronic limb-threatening ischemia,CLTI)[2]。慢性肢体缺血急性加重或因动脉栓塞造成的急骤性肢体缺血称为ALI[3]。目前,腔内治疗是下肢缺血性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4]。然而,国内尚无下肢缺血性疾病腔内治疗围术期护理规范。因此,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护理专业委员会联合国内血管外科医护专家,共同撰写《下肢缺血性疾病腔内治疗围术期护理规范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为下肢缺血性疾病腔内治疗规范化护理提供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缺血性疾病 腔内治疗 围术期护理 动脉栓塞 血管外科 慢性缺血 护理专业 规范化护理
下载PDF
脑缺血性疾病患者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10
作者 卫安乐 冯文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19,共6页
目的:分析脑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住院费用影响因素,为完善地方DRG分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9—2020年某地级市医保数据,分析4家三级医院和8家二级医院脑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住院费用,采用多水平模型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患者住院费用的影... 目的:分析脑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住院费用影响因素,为完善地方DRG分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9—2020年某地级市医保数据,分析4家三级医院和8家二级医院脑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住院费用,采用多水平模型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脑缺血性疾病患者住院费用有11.5%、0.8%和10.7%的变异来自医院级别、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之间的差异;医院等级、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或并发症严重程度以及住院时间是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结论:各地应基于DRG“同病同价”政策导向,评估不同级别及同一级别医院之间的费用差异,合理设置机构分层及费率标准;同时考虑患者年龄、疾病严重程度及诊疗模式等因素,制定适合的本土化DRG实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疾病 住院费用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多水平模型
下载PDF
胎盘缺血性疾病危险因素分析
11
作者 张佳 杜晓娜 +4 位作者 马静 刘翀 张婷婷 冯换芳 陈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3年第19期2700-2703,共4页
目的 探讨胎盘缺血性疾病(IPD)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产科产检的单胎孕妇共229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在随后的妊娠中是否发生IPD分成IPD组46例和非IPD组183例。比较2组孕妇临床特征、超... 目的 探讨胎盘缺血性疾病(IPD)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产科产检的单胎孕妇共229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在随后的妊娠中是否发生IPD分成IPD组46例和非IPD组183例。比较2组孕妇临床特征、超声指标、缺血性生物标记物及胎盘/脐带异常比例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PD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孕妇孕期增加体重、IPD家族史、IPD个人病史、妊娠期糖尿病、外周血缺血修饰蛋白(IMA)水平、子宫动脉RI值、胎盘/脐带异常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PD个人史、外周血IMA水平、子宫动脉RI值、胎盘/脐带异常均是IPD的危险因素(OR均>1,P均<0.05)。结论 孕妇IPD个人史、外周血IMA水平升高、子宫动脉RI值升高、胎盘/脐带异常均是IPD的危险因素,应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妊娠期个体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缺血性疾病 危险因素 缺血修饰蛋白
下载PDF
胎盘缺血性疾病与新生儿脑损伤的关系研究
12
作者 杜晓娜 马静 +2 位作者 芦煜博 张佳 刘鹏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23期3584-3587,共4页
目的探讨胎盘缺血性疾病孕妇新生儿脑损伤情况及损伤程度与母体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9年7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产科经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77例,其中57例胎盘缺血性疾病(IPD)孕妇新生儿纳入试验组(IPD组),包含子痫前期... 目的探讨胎盘缺血性疾病孕妇新生儿脑损伤情况及损伤程度与母体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9年7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产科经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77例,其中57例胎盘缺血性疾病(IPD)孕妇新生儿纳入试验组(IPD组),包含子痫前期(PE)组20例、胎盘早剥17例(10例合并PE)、胎儿生长受限(FGR)组20例(12例合并PE)。比较IPD组与对照组,PE组与PE合并胎盘早剥/FGR组新生儿脐血S100钙结合蛋白(S100B蛋白)水平,新生儿6 h内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监测结果,NICU住院时长的差异。结果IPD组新生儿脐血S100B蛋白水平、aEEG异常比例、NICU住院时长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合并胎盘早剥/FGR组新生儿脐血S100B蛋白水平、aEEG异常比例、NICU住院时长均高于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D孕妇新生儿脑损伤几率增加,且损伤程度与母体IPD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缺血性疾病 新生儿脑损伤 S100B蛋白 振幅整合脑电图
下载PDF
内皮祖细胞治疗缺血性疾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徐家行 殷桂林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111-112,共2页
关键词 内皮细胞 祖细胞 缺血性疾病 缺血性心脏病 肢体缺血性疾病 脑卒中
下载PDF
骨髓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3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欧明辉 戈小虎 +3 位作者 刘杰 管圣 张晓燕 迪里夏提 《新疆医学》 2007年第2期124-125,共2页
关键词 细胞移植治疗 下肢缺血性疾病 骨髓血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 缺血肢体 血流灌注 血管重建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5
作者 马跃虎 吴刚 +4 位作者 刘浩 冯敏 卢铃铨 殷信道 顾建平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43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肠系膜上动脉(SMA)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接受MSCTA检查的SMA缺血性疾病患者70例,对其MSCTA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70例患者中,根据MSCTA表现诊断为SMA夹层26例、SMA栓塞14例、SMA狭窄病变30例,C...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肠系膜上动脉(SMA)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接受MSCTA检查的SMA缺血性疾病患者70例,对其MSCTA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70例患者中,根据MSCTA表现诊断为SMA夹层26例、SMA栓塞14例、SMA狭窄病变30例,CT横断位及CT血管成像(CTA)重建图像可清楚显示引起SMA缺血的病变。结论 MSCTA可以显示SMA管腔内外的结构及缺血肠壁的改变,有助于详细了解病变的部位、范围及肠管受累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与化学毁损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21
16
作者 赵梦楠 刘妍 +2 位作者 王成龙 奚奇 宋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2-116,共5页
目的:随着腰交感神经化学毁损术在临床上的大量应用,其术后频发的并发症也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近来射频热凝技术的进步使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对于两者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研究尚且较少。本文通过与化学毁损术对... 目的:随着腰交感神经化学毁损术在临床上的大量应用,其术后频发的并发症也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近来射频热凝技术的进步使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对于两者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研究尚且较少。本文通过与化学毁损术对比,评估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40例下肢缺血性疾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均在CT引导下穿刺,到达目标位置后A组行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B组行化学毁损术治疗。测量术前及术后下肢皮温、观察术后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0例病人在CT引导下均穿刺成功,治疗后疼痛缓解明显。两组治疗1周及1个月后组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皮温升高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A组0例,B组20例中出现3例(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可改善下肢组织血运及营养供给,较化学毁损术并发症少,是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交感神经 频热凝毁损术 下肢缺血性疾病
下载PDF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42例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 被引量:8
17
作者 辛世杰 宋清斌 +8 位作者 胡海地 张健 秦岭峰 张赞松 张平 罗英伟 丁奎 白明欣 段志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27-630,F0003,共5页
目的: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应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术治疗42例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其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2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5例... 目的: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应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术治疗42例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其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2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5例、糖尿病足14例、下肢狼疮性动脉炎1例。术前多数患肢有轻重不同的静息痛,踝肱指数(ABI)均在0.6以下。随访时检查跛行距离、ABI、双下肢放射性核素扫描等客观指标。结果:患者手术1个月后开始随访,其中显著有效11例(26%)、有效16例(38%)、无效15例(36%),总有效率64%。糖尿病足、TAO、下肢狼疮性动脉炎3种疾病总有效率80%,ASO有效率50%,无手术并发症。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术能够增加患肢血流灌注,改善某些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单个核细胞 自体移植 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 双下肢放射性核素扫描
下载PDF
眼缺血性疾病对预测颈动脉狭窄发生的意义 被引量:16
18
作者 赵军 胡莲娜 魏世辉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361-362,共2页
目的:探讨眼缺血性疾病对于预测颈动脉狭窄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0例眼缺血性疾病患者,使用颈动脉超声方法检查其是否存在颈动脉狭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视网膜中央(分支)动脉、眼外肌麻痹、眼缺血综合征、新生血管性青光... 目的:探讨眼缺血性疾病对于预测颈动脉狭窄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0例眼缺血性疾病患者,使用颈动脉超声方法检查其是否存在颈动脉狭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视网膜中央(分支)动脉、眼外肌麻痹、眼缺血综合征、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组发生颈动脉狭窄的比例显著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组颈动脉狭窄的发生比例无明显升高。结论:在各类眼缺血性疾病中,视网膜中央(分支)动脉、眼外肌麻痹、眼缺血综合征、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对于颈动脉狭窄的发生有着较好的预测性,而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与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缺乏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疾病 颈动脉狭窄 预测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肠切除的手术时机探讨 被引量:8
19
作者 魏志成 王春喜 +2 位作者 张薇薇 张娜 王鲁宁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424-426,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肠切除的手术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1日-2013年10月9日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65例以急诊入院,接受手术且诊断为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CT检查为主要分析处理因素,结合...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肠切除的手术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1日-2013年10月9日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65例以急诊入院,接受手术且诊断为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CT检查为主要分析处理因素,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及术中探查情况,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T影像肠壁积气、腹腔积气及常见临床症状(急性腹膜炎体征、呕血、血便、血性腹水、白细胞>18×109/L)≥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肠坏死可能性大。结论在CT影像中观察到肠壁积气和腹腔积气,对判断肠是否坏死有重要临床意义,同时有急性腹膜炎体征、呕血、血便、血性腹水、白细胞>18×109/L任意3项及3项以上时,应立即行肠切除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肠切除 CT 肠坏死
下载PDF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15例 被引量:7
20
作者 甘宇 郑长虹 +5 位作者 谌静 贾鹏 郭贞臻 张继斌 李铁男 于黎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541-1544,共4页
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患者其下肢远端没有良好的流出道,故无法接受手术搭桥。植入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缺血下肢可形成新生血管,建立侧支循环,改善肢体血供,以达到细胞性血管搭桥目的。选择2006—06/2007—02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内分泌... 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患者其下肢远端没有良好的流出道,故无法接受手术搭桥。植入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缺血下肢可形成新生血管,建立侧支循环,改善肢体血供,以达到细胞性血管搭桥目的。选择2006—06/2007—02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确诊的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15例,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静息痛、缺血性溃疡或趾端坏疽,踝臂指数0~0.5,CTA及彩超证明为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病变远端流出道差,患者对本实验知情同意且自愿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排除并发严重的心、肺、脑等脏器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于双髂后上棘穿刺采集自体骨髓血,每例采集骨髓血100—300mL,羟乙基淀粉及Ficoll液分离,配置成干细胞混悬液50mL,单个核细胞计数为(2.05~9.36)×108。椎管内麻醉,沿下肢动脉走行给予缺血下肢肌肉及足部局部注射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混悬液,术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移植后12周患者肢体疼痛、患肢冷感明显减轻,皮肤温度升高,间歇跛行距离延长(r=-5.328-6.373,P〈0.01);踝臂指数略微升高(P〉0.05);肾功能不全者血肌酐略微降低(P〉0.05)。9例缺血性足溃疡患者的足部创面于术后3-12周基本愈合;2例趾端坏疽患者在干细胞移植术中进行坏疽部位截趾,术后4周完全愈合。术后均未出现异常症状或体征,随访6个月无不良反应发生。提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能够增加严重慢性缺血患肢的血流灌注,明显改善肢体疼痛、冷感、间歇跛行等指标,且不会加重并发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肾功能损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干细胞移植 自体 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