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3)N-NH_3PET脑血流灌注显像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被引量:12
1
作者 乔穗宪 唐安戊 +8 位作者 王丽娟 刘新通 袁彦伯 陈立光 罗耀武 张祥松 王淑侠 刘斌 徐卫平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74-276,T002,共4页
目的 探讨13 N NH3 PET脑血流灌注显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例健康志愿者 ,2 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静脉注射13 N NH3 740~ 92 5MBq ,3~ 5min后行T +E二维方式脑血流灌注显像。图像分析采用视图分析和脑皮质标... 目的 探讨13 N NH3 PET脑血流灌注显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例健康志愿者 ,2 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静脉注射13 N NH3 740~ 92 5MBq ,3~ 5min后行T +E二维方式脑血流灌注显像。图像分析采用视图分析和脑皮质标准摄取值 (SUV)半定量分析 ,镜像比值法测量左 /右两侧相应脑区SUV比值 (SUV_r)。其中 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行乙酰唑胺 (ACZ)脑负荷试验 ,观察口服ACZ前后脑区影像、SUV和SUV_r变化。结果 正常左 /右脑区平均SUV_r为0 .99± 0 .15 ,患侧 /健侧 (L/N)比值 <0 .85为稀疏区 ,<0 .7为缺损区。 13例TIA 13 N NH3 PET显像示 7例阳性 ,8例行MRI 2例阳性 ,6例行CT 1例阳性。 7例TIA13 N NH3 PET显像阳性患者发现 2 9个缺血灶 ,平均SUV 1.78± 0 .41,低于对照组 (2 .5 1± 0 .5 2 ,t=8.78,P <0 .0 5 )。脑梗死 (CI)患者共发现 13个梗死灶 ,平均SUV 1.0 5± 0 .2 3 ,明显低于对照组和TIA组 (t =5 .9,P <0 .0 0 1)。 9例ACZ脑负荷试验 ,缺血灶由静息 2 9处增至 3 5处 ,检出率提高 17.1% ;TIA阳性率由 5 3 .8%提高到 62 .5 % ;静息平均SUV_r为 0 .87± 0 .11,口服ACZ后减低至 0 .77± 0 .0 7(t=6.47,P <0 .0 5 )。结论 13 N NH3 PET脑灌注显像安全、无创伤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脑血流灌注显像 诊断 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氮放射性同位素
下载PDF
术前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变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凝血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贾耀辉 陈慧敏 +1 位作者 郭贤利 代永庆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64-1267,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对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凝血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存在颅内血管狭窄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2...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对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凝血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存在颅内血管狭窄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2例。所有患者均行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手术前后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凝血功能指标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所有患者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均成功,手术成功率1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2%vs 32.1%,P<0.05)。随访1年,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再狭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vs 14.3%,P>0.05)。术后72h,观察组ASPECT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2 h,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性因子水平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在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变中应用效果良好,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术后脑血流灌注,并且能够改善凝血功能,减轻炎性反应,临床上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右旋糖酐 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 老年 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凝血功能 炎性因子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诱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石莉 郭宗艳 +3 位作者 石焦霞 郑献召 申瑶 马龙飞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17期59-60,共2页
目的探索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危险诱因。方法选取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缺血性脑血管病变并发症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测定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与对比。结果实验组... 目的探索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危险诱因。方法选取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缺血性脑血管病变并发症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测定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与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总胆固醇、hs-CRP、收缩压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hs-CRP、糖尿病病程、餐前空腹血糖、总胆固醇、收缩压这5个指标数值的增高对脑血管病变的影响最大,均为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 hs-CRP、糖尿病病程、餐前空腹血糖、高胆固醇、收缩压数值的增加均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应重视对其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诱因 高胆固醇
下载PDF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35例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罗寰 阮海玲 +1 位作者 陈苗苗 任占芬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8年第6期457-460,共4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 SS)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变(CV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5年8月就诊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35例pSS合并CVD患者(CVD组)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础信息、临床症状与表现、影... 目的分析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 SS)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变(CV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5年8月就诊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35例pSS合并CVD患者(CVD组)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础信息、临床症状与表现、影像学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等。另收集同期35例单纯p SS患者(nCVD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n CVD组和CVD组性别、pSS病程、受累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后者年龄、皮肤紫癜和雷诺现象发生率明显高于前者(P <0.05)。CVD组的神经症状以反复发作的头晕、头痛为主,可伴随认知、语言障碍、癫痫小发作、感觉异常;影像学显示为不同部位的缺血性病变。与nCVD组相比,CVD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IgG水平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抗核抗体(ANA)(1∶1000)阳性率、抗干燥综合征A(SSA)抗体阳性率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皮肤紫癜、雷诺现象、血清炎症因子(Hcy、hs-CRP、TNF-α)浓度升高、ANA(1∶1000)阳性及SSA抗体阳性是p SS发生CVD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p SS合并CVD者神经症状多样,以反复发作的头晕、头痛为主,影像学可见缺血性病变;pSS是否发生CVD与患者病程、受累部位等无关,高龄、雷诺现象、皮肤紫癜、血清炎症因子浓度升高、ANA(1∶1000)阳性及SSA抗体阳性可能增加CVD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神经症状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组织中葡萄糖转运蛋白1的改变
5
作者 刘颖 江洪 +1 位作者 白静 龚成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7-401,共5页
葡萄糖通过血脑屏障从血液中进入脑组织必须依赖葡萄糖转运蛋白(glucose transporter,GLUT)的帮助.GLUT1是血脑屏障上最主要的GLUT,也是脑毛细血管壁内皮细胞的分子标记.动物研究显示在急性脑缺血后脑内的GLUT1表达增加.检测了7例慢性... 葡萄糖通过血脑屏障从血液中进入脑组织必须依赖葡萄糖转运蛋白(glucose transporter,GLUT)的帮助.GLUT1是血脑屏障上最主要的GLUT,也是脑毛细血管壁内皮细胞的分子标记.动物研究显示在急性脑缺血后脑内的GLUT1表达增加.检测了7例慢性微血管缺血性脑血管病变(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ICVD)的尸检脑组织中的GLUT1水平,并与11例同龄对照组比较.结果发现GLUT1水平在ICVD组中降低.其降低可能是由于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α,HIF-1α)的下调所致.但是,在ICVD脑组织中的GLUT1水平降低不伴随有蛋白质O-GlcNAc糖基化水平的下降.上述结果为探讨脑缺血病变的机理提供了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葡萄糖转运蛋白 低氧诱导因子-1Α O-GlcNAc糖基化
原文传递
老年高血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关系
6
作者 宋江山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25期540-541,共2页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和缺铁性脑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以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7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用超声诊断仪测量IMT,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形态特征和其导致的管腔的狭窄程度。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和缺铁性脑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以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7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用超声诊断仪测量IMT,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形态特征和其导致的管腔的狭窄程度。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现象明显,多出现动脉硬化斑块,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变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非常严重,软斑多于硬斑。结论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缺血性脑血管病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的。高血压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产生,进而导致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脑梗死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在分析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7
作者 郭莹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1026-1032,共7页
目的: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探究正常人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变(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CVD)颈动脉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指数、积分以及颈内和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血流速... 目的: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探究正常人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变(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CVD)颈动脉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指数、积分以及颈内和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血流速度增长百分比等指标,分析导致ICVD加重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诊断ICVD及其严重程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Beckman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研究对象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水平(highdensity lipoprotein deficiency,HDL);采用颈动脉超声仪检测各组对象颈动脉血管内径(vessel diameter,VD)、平均血流速度(mean flow velocity,MFV)、舒张末期最低血流速度(end-diastole velocity,EDV)、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eak systohcvelocity,PSV)、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分析计算各组对象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sclerosis index,AI)、斑块积分以及血流速度增长百分比;采用SPSS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ICVD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ICVD颈动脉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患者TC、TG、LD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HDL低于正常对照组,ICVD三个组别之间TC、TG、LDL、HDL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ICVD组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VD、MFV、EDV、PSV明显升高,但四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ICV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部位主要是颈总动脉,并以软斑为主;ICVD组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I、斑块积分、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IMT明显增加,且ICVD组别之间AI、斑块积分、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IMT也有明显差异(P<0.05);ICVD组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屏气前后血流速度增长百分比明显下降,且ICVD组别之间血流增长速度百分比也有明显差异(P<0.05);影响ICVD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AI、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IMT、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血流增长速度百分比、斑块积分、软斑。结论:应用颈动脉超声分析影响ICVD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早诊断和防止ICVD的病情恶化,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颈动脉血流速度增长百分比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磁共振多延迟三维动脉自旋标记和一站式CTA-CTP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3
8
作者 梁振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12期42-44,共3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多延迟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和一站式CT血管成像(CTA)-CT灌注成像(CTP)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变(AICVD)患者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128例疑似AICVD患者,均进行多延迟3D-ASL和一站式CTA-CT... 目的分析磁共振多延迟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和一站式CT血管成像(CTA)-CT灌注成像(CTP)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变(AICVD)患者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128例疑似AICVD患者,均进行多延迟3D-ASL和一站式CTA-CTP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金标准,比较多延迟3D-ASL和一站式CTA-CTP诊断结果与金标准的kappa一致性,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经DSA诊断确诊为AICVD患者114例,其中短暂性脑缺血(TIA)29例、小面积缺血性脑卒中(CIS)45例、大面积CIS 40例;多延迟3D-ASL共诊断出112例AICVD患者,其中TIA 30例、小面积CIS 39例、大面积CIS 43例,与金标准DSA诊断比较,kappa值为0.848;一站式CTA-CTP共诊断出111例AICVD患者,其中TIA 30例、小面积CIS 39例、大面积CIS 42例,与金标准DSA诊断比较,kappa值为0.676;多延迟3D-ASL诊断不同类型AICVD的敏感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kappa值高于CTACTP(P<0.05)。结论3D-ASL和一站式CTA-CTP对AICVD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3D-ASL与金标准DSA的诊断一致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多延迟三维动脉自旋标记 一站式CT灌注成像-CT血管成像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孙杰生 马洪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第22期104-106,共3页
目的 评价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临床优势。方法 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以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他汀类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 目的 评价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临床优势。方法 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以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他汀类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NIHSS评分(7.50±1.02)分低于对照组的(10.20±1.20)分,Barthel指(88.20±5.50)分数高于对照组的(75.50±5.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较单纯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可保护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丁苯酞 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神经功能 生活自理能力
下载PDF
颈部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10
作者 何茂春 姚显明 杨强 《西部医学》 2012年第2期378-379,共2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对83例已确诊的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临床对比分析,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性。结果经确诊的83例患者中,超声和CT诊断颈动脉狭...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对83例已确诊的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临床对比分析,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性。结果经确诊的83例患者中,超声和CT诊断颈动脉狭窄分别为41和43例,椎动脉狭窄分别为34例和38例。结论对于颈部血管狭窄,颈部超声和CT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对于椎动脉病变,二者联合使用能更全面的诊断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彩色多普勒超声 CT
下载PDF
代谢综合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兰英 王少兰 张祥建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第4期569-571,共3页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代谢综合征 脑血管事件 高胰岛素血症 微量白蛋白尿 临床特点 胰岛素抵抗 促凝血状态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慕同禄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19期2289-2290,共2页
目的分析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我院收治的85非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 目的分析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我院收治的85非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患者颈动脉硬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比本次研究过程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与患者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组73例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形成率为69.86%(51/73),显著高于对照组非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率为30.59%(26/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5,P<0.05)。其中年龄≥60岁的患者共有72例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61.54%;年龄<60岁的患者共有4例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9.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61,P<0.05),且随着年龄升高,发生颈动脉斑块的比例也升高;而经相关性分析发现,年龄≥60岁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60~69岁:OR=0.138,P<0.01;70~80岁:OR=0.171,P<0.01)。结论采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可以尽早发现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且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与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有显著的相关性,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血管造影 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颈动脉粥样斑块
下载PDF
MRI脑灌注成像与脑血管造影在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变中的价值
13
作者 张腾元 崔芳 +2 位作者 李剑勇 赵焱钢 张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0期129-132,共4页
探究MRI脑灌注成像与脑血管造影在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将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将200例患者按照电脑随机法分组,观察组100例实施MRI脑灌注成像诊断、对照组100例实施... 探究MRI脑灌注成像与脑血管造影在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将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将200例患者按照电脑随机法分组,观察组100例实施MRI脑灌注成像诊断、对照组100例实施脑血管造影诊断,比较和分析两组诊断结果。结果 观察组诊断符合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和对照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来说,给予其MRI脑灌注成像与脑血管造影均能够获得满意的效果,其中MRI脑灌注成像具有多种优势,能为患者后期诊断提供依据,提高检出率,保障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脑灌注成像 脑血管造影 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下载PDF
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4
作者 宋秀莲 刘翠红 钟小丽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年第5期663-664,共2页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缺血性脑血管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89例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健康人120例设为对照组。全部给予颈...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缺血性脑血管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89例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健康人120例设为对照组。全部给予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回顾性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结果资料。结果观察组单纯内-中膜增厚29例,内-中膜增厚伴粥样硬化52例,管腔轻度狭窄2例,管腔中、重度狭窄3例,异常率96.63%;对照组单纯内-中膜增厚5例,内-中膜增厚伴粥样硬化3例,管腔轻度狭窄0例,管腔中、重度狭窄0例,异常率6.67%。两组在异常率上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x2=24.13,P〈0.05)。观察组病变位置在颈动脉分又处49例,颈内动脉起始段19例,颈外动脉起始段10例,颈总动脉8例;对照组病变位置在颈动脉分叉处4例,颈内动脉起始段2例,颈外动脉起始段1例,颈总动脉1例。两组间在病变位置上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上具有比较确切的临床诊断价值,病变高发部位是颈动脉分叉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血管彩超 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 诊断价值
下载PDF
探究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凤玲 《当代医学》 2018年第13期141-142,共2页
目的探究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按照抽签法的原则随机选用在本院进行疾病诊断的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列为研究对象,并且将这50例研究对象命名为观察组,同时再根据抽签法的原... 目的探究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按照抽签法的原则随机选用在本院进行疾病诊断的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列为研究对象,并且将这50例研究对象命名为观察组,同时再根据抽签法的原则抽取在本院实施健康检查的50名健康人且将其纳入对照组。给予本研究的100例研究对象实施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管异常发生率以及病变位置。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管腔轻度狭窄发生率较对照组管腔轻度狭窄发生率,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观察组患者的内-中膜增厚伴粥样硬化,管腔中、重度狭窄,单纯内-中膜增厚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的血管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10.00%<96.00%),两者患者的研究数据的差异值不存在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共有48例研究对象发生病变,其中根据病变位置可知颈总动脉有25例、颈内动脉起始段15例、颈外动脉起始段5例、颈动脉分叉处3例;而对照组共有5例研究对象发生病变,其中根据病变位置可知颈总动脉有2例、颈内动脉起始段1例、颈外动脉起始段1例、颈动脉分叉处1例。结论颈部血管彩超运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其能够精准地诊断出患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此诊断方式是值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大力推广使用的最佳检测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 颈部血管彩超 诊断准确率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颈动脉血管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潘为领 王学廷 +1 位作者 冯丽 王涛 《实用医药杂志》 2013年第4期296-298,共3页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探讨颈动脉血管成像(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脑缺血发作(TIA)和100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行颈部CTA检查,图像结合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探讨颈动脉血管成像(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脑缺血发作(TIA)和100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行颈部CTA检查,图像结合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分布及性质、准确测量狭窄程度,观察相应脑内动脉形态学变化及侧枝循环形成情况。结果 100例TIA患者中,存在颈动脉斑块72例(72%),其中非钙化斑块比率23%(30/128),检出血管轻中度狭窄占85%(68/80)、重度狭窄和闭塞占15%(12/80均为单侧);100例脑梗死患者中,存在颈动脉斑块94例(94%),其中非钙化斑块比率40%(70/174),检出血管轻中度狭窄占72%(98/136)、重度狭窄及闭塞占28%(38/136、双侧3例);两组比较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非钙化斑块比率及颈动脉重度狭窄和闭塞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 TIA和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血管狭窄程度及非钙化斑块与其密切相关;256层CTA能准确判断斑块性质、狭窄程度及侧枝循环情况,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预防、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17
作者 郁洪 陆云飞 杨庆荣 《实用医技杂志》 2012年第3期264-265,共2页
近年来,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系统病变的关系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有其方便、无创、检出率高等优越性,在临床得到广泛开展。本... 近年来,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系统病变的关系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有其方便、无创、检出率高等优越性,在临床得到广泛开展。本研究对1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部位、累及范围及狭窄程度进行统计,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进行比对分析,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变发生的相关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脑血管事件 相关性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颈动脉系统 狭窄程度
下载PDF
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被引量:14
18
作者 孙瑄 陶庆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81-1182,共2页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发病机制,因为人种的不同,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也有很大的区别。白种人多表现为颅外段的动脉病变.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则是亚洲患者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占患者病因构成的33%~51%。在...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发病机制,因为人种的不同,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也有很大的区别。白种人多表现为颅外段的动脉病变.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则是亚洲患者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占患者病因构成的33%~51%。在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颈动脉系统颅内段血管狭窄的检出率很高,有报道达到39.3%,而一半以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有颅内动脉的狭窄。颅内动脉狭窄可导致脑血流减少与狭窄处血栓形成和血栓或斑块脱落性栓塞.在临床上可表现为思维迟钝、认知水平下降或头晕、耳鸣、复视、黑朦等慢性缺血性症状,以及TIA与脑梗死等急性缺血发作。所以,针对颅内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狭窄 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硬化性狭窄 诊断
下载PDF
血管超声对颈部多支动脉狭窄病变的检测评估应注意的问题 被引量:20
19
作者 华扬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10期1-2,共2页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无论颈内动脉(前循环)或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后循环)血管狭窄,造成前循环或后循环脑组织血流灌注异常,均可能导致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生。近年随着颈部动脉狭窄、...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无论颈内动脉(前循环)或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后循环)血管狭窄,造成前循环或后循环脑组织血流灌注异常,均可能导致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生。近年随着颈部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外科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动脉狭窄 颈部 血管超声 评估 检测 血流灌注异常 缺血性脑卒中
原文传递
胼胝体脑梗死致异己手综合征2例报道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博 范佳 +3 位作者 郝清波 高燕 侯玮琛 刘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48-649,共2页
异己手综合征(alien hand syndrome,AHS)是一组复杂且表现各异的临床症状,也是临床少见的特殊类型的不自主运动。引起AHS的常见病因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胼胝体及其周围区域病变,其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所占比例最高[1],但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关键词 异己手综合征 胼胝体 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脑梗死 临床症状 不自主运动 常见病因 发病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