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3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炎症机制探讨Notch通路抑制剂对小鼠脑缺血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
1
作者 刘捷 钱爱丽 +2 位作者 刘桂阳 孙菁妮 李严霜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607-613,共7页
目的探讨Notch通路抑制剂对小鼠脑缺血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78只成年BALB/c小鼠按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分为Sham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γ-分泌酶抑制剂(DAPT)组,每组26只;线栓法制作小鼠脑缺血模型,其中Sham组小鼠接受相同手术,但未... 目的探讨Notch通路抑制剂对小鼠脑缺血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78只成年BALB/c小鼠按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分为Sham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γ-分泌酶抑制剂(DAPT)组,每组26只;线栓法制作小鼠脑缺血模型,其中Sham组小鼠接受相同手术,但未插入缝线;DAPT组小鼠在大脑中动脉闭塞前3h腹腔注射DAPT溶液(5 mL·kg^(-1)),Sham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小鼠注射等剂量DMSO溶液,将Longa评分1~3分的小鼠作为实验小鼠;应用尼氏染色及TUNEL/NeuN免疫荧光双标染色鉴定右额叶皮质神经元,免疫荧光检测缺血半脑右半脑皮质Notch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Westermblot检测缺血半脑右半脑皮质Hes1蛋白、Hes5蛋白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右额叶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ELISA检测右前额叶皮质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DMSO组、DAPT组皮质神经元存活数显著下降,皮质神经元凋亡数显著上升(P<0.05);与DMSO组比较,DAPT组皮质神经元存活数显著上升,皮质神经元凋亡数显著下降(P<0.05);与Sham组比较,DMSO组缺血半脑右半脑皮质Notch1、GFAP阳性细胞数显著上升(P<0.05),DAPT组缺血半脑右半脑皮质Notch1、GFAP阳性细胞数显著下降(P<0.05),DAPT组缺血半脑右半脑皮质Notch1、GFAP阳性细胞数显著低于DMSO组(P<0.05);与Sham组比较,DMSO组、DAPT组右半脑皮质Hes1蛋白、Hes5蛋白表达显著高于Sham组(P<0.05),DAPT组右半脑皮质Hes1蛋白、Hes5蛋白表达显著低于DMSO组(P<0.05);Sham组小鼠梗死周围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正常,线粒体内外嵴结构正常;DMSO组小鼠神经元细胞核形状欠规则,核膜欠清晰,核周间隙扩大,染色质欠均匀呈聚集状,胞质内可见空泡,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内外嵴被破坏;DAPT组神经元超微及线粒体内外嵴结构接近正常;与Sham组比较,DMSO组、DAPT组右前额叶皮质IL-6、TNF-α因子水平显著上升(P<0.05),但DAPT组右前额叶皮质IL-6、TNF-α因子水平显著低于DMSO组(P<0.05)。结论Notch通路抑制剂的应用可阻断脑缺血后Notch信号通路传导,通过抑制Notch1及其下游Hes1蛋白、Hes5蛋白表达,下调IL-6、TNF-α水平来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值得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分泌酶抑制剂 小鼠 缺血模型 神经保护 炎症机制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军 陈国华 《中医研究》 2002年第5期60-62,共3页
脑缺血实验动物是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不可缺少的工具 ,大鼠为最常见的实验动物。文章就常用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制作方法、影响因素及优缺点作一综述。
关键词 研究进展 缺血 动物模型 全脑缺血模型 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下载PDF
ERαKO小鼠缺血模型中雌激素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宏华 王晓云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5年第6期12-13,共2页
目的通过对ERαKO(ER-α受体缺乏)小鼠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的研究,了解ER-α受体亚型的作用,进一步了解雌激素的作用机制。方法用生理盐水、25μg/ml、50μg/mlβ-雌二醇分别处理雄性野生型小鼠(WT)和α基因敲除型小鼠(ERαKO),3d后制成... 目的通过对ERαKO(ER-α受体缺乏)小鼠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的研究,了解ER-α受体亚型的作用,进一步了解雌激素的作用机制。方法用生理盐水、25μg/ml、50μg/mlβ-雌二醇分别处理雄性野生型小鼠(WT)和α基因敲除型小鼠(ERαKO),3d后制成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MCAO),分别于2h、24h进行行为学评分,缺血2h后再灌注22h后处死取脑测定脑梗死面积。结果WT组中雌激素处理后的小鼠梗死面积明显减少(P<0.05),ERαKO小鼠中雌激素同样有效(P<0.05)。结论雌激素对缺血性脑组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去除雌激素α受体基因后并不影响雌激素的脑保护作用,结果说明α受体在雌激素的作用机制中并非必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KO 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 梗死面积 雌激素 雌激素α受体基因 缺血模型 ERΑ 小鼠 机制研究 KO 大脑中动脉梗塞 α受体亚型 脑保护作用
下载PDF
黄杨宁滴丸对犬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血气的影响
4
作者 张丽君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1期72-72,F0003,共2页
关键词 急性心肌缺血模型 黄杨宁滴丸 抗心肌缺血作用 犬心肌缺血模型 冠状动脉前降支 血气 冠脉结扎 现代药理学
下载PDF
结扎切断法与白芨微粒栓塞法建立大鼠后肢缺血模型效果比较 被引量:12
5
作者 梁翠宏 田铧 +3 位作者 徐蕴 李贵宝 田广平 宋涛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08-1010,1015,共4页
目的采用结扎法和白芨微粒栓塞法制作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并对其缺血效果加以比较,以探寻有效的建模方法。方法取Wistar大鼠分别用结扎股动脉法、结扎髂总动脉法、白芨微粒栓塞法建立大鼠后肢缺血模型。术后1~21d观察大鼠后肢缺血情况... 目的采用结扎法和白芨微粒栓塞法制作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并对其缺血效果加以比较,以探寻有效的建模方法。方法取Wistar大鼠分别用结扎股动脉法、结扎髂总动脉法、白芨微粒栓塞法建立大鼠后肢缺血模型。术后1~21d观察大鼠后肢缺血情况及功能改变,取材作病理切片观察。结杲①结扎股动脉或髂总动脉后大鼠后肢仅出现短暂的跛行,组织切片未见异常改变;②白芨微粒栓塞股动脉后,大鼠后肢出现持续跛行、肌肉萎缩和皮肤坏死等表现,组织切片显示大鼠后肢皮肤、肌肉组织均出现明显而持久的缺血或坏死。结论①结扎血管法不能造成明显的大鼠后肢缺血;②白芨微粒栓塞股动脉法可引起大鼠后肢明显的持续性缺血,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制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模型 结扎法 白芨 栓塞 后肢 大鼠
下载PDF
改良四血管阻塞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 被引量:36
6
作者 李兵 章翔 +2 位作者 蒋晓帆 王彦刚 曹卫东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目的 对四血管阻塞法(4- VO)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进行改良,以提高模型的可靠性。方法 以微型磨钻,扩大第一颈椎上之翼孔,充分暴露其中穿行的椎动脉,显微镜直视下电凝阻断;夹闭双侧颈总动脉以出现静息脑电波为判定大鼠已达全脑缺血的... 目的 对四血管阻塞法(4- VO)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进行改良,以提高模型的可靠性。方法 以微型磨钻,扩大第一颈椎上之翼孔,充分暴露其中穿行的椎动脉,显微镜直视下电凝阻断;夹闭双侧颈总动脉以出现静息脑电波为判定大鼠已达全脑缺血的标准对4 VO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进行改良。全脑缺血15min后行再灌注, 7d后以海马CA1区神经元出现大部分死亡作为判定模型成功的标准,对两种建模方法进行评定。结果 4- VO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存活7d的存活率为90% ( 27 /30 ),改良4 VO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存活率为86. 7%(26 /30),二者无明显差异(P>0. 05); 4 VO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其成功率仅为70% (21 /30),改良4 VO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率为86. 7% (26 /30),明显高于4 VO法。结论改良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血管阻塞 全脑缺血模型 大鼠
下载PDF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改进 被引量:18
7
作者 田士强 王任直 +5 位作者 李桂林 王欣 张波 姚勇 窦万臣 孔燕国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9-451,F003,共4页
本研究旨在改进SD大鼠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作方法。 1%的戊巴比妥钠腹腔内注射麻醉动物 ,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采用 3种不同的手术方法完成手术 ,1组不分离迷走神经节 ,不结扎翼腭动脉 ;2组分离保护迷走神经节、... 本研究旨在改进SD大鼠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作方法。 1%的戊巴比妥钠腹腔内注射麻醉动物 ,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采用 3种不同的手术方法完成手术 ,1组不分离迷走神经节 ,不结扎翼腭动脉 ;2组分离保护迷走神经节、结扎翼腭动脉 ;3组分离并保护迷走神经节 ,但暂时阻断翼腭动脉。 1、2和 3组的手术死亡率分别为 33%、7%和 10 % (P <0 0 5 ) ,成功率分别是 6 0 %、80 %和 85 % ;与 1、2组相比 ,3组的手术费时短 (P<0 0 1)、创伤小。因而分离并保护迷走神经节是降低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手术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从而成功制作大鼠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迷走神经 大鼠 动脉 结扎 分离 腹腔内注射 保护 手段 法制
下载PDF
Pulsinelli四血管法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制作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文东 姜洪波 +2 位作者 连晓清 刘晓丽 杜爱林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237-239,共3页
目的探讨改进大鼠Pulsinelli四血管法全脑缺血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和模型组40只。模型组大鼠在Pulsinelli四血管闭塞法全脑缺血模型的基础上采用3阶段制作,第1阶段:游离双侧颈总动... 目的探讨改进大鼠Pulsinelli四血管法全脑缺血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和模型组40只。模型组大鼠在Pulsinelli四血管闭塞法全脑缺血模型的基础上采用3阶段制作,第1阶段:游离双侧颈总动脉,备线,缝合皮肤;第2阶段:沿第1颈椎内斜向上的神经来寻找翼突孔,用尖端磨得细长的电烙铁分2次灼烧双侧椎动脉;第3阶段:24 h后夹闭颈总动脉10 min。假手术组除不凝闭椎动脉和不夹闭颈总动脉外,其他操作与模型组相同。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结果大鼠造模成功27只,造模成功率为67.5%,模型制作成功的动物存活率为96.3%。苏木素-伊红染色显示对照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整齐,细胞无水肿、变性;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大量神经元变性坏死。结论采用此改进的手术方法可有效提高大鼠Pulsinelli四血管法全脑缺血模型制作成功率和动物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Pulsinelli四血管法 全脑缺血模型
下载PDF
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四诊信息采集的方法探索 被引量:8
9
作者 刘蕾 王伟 +2 位作者 郭淑贞 许文玉 于永新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7期1438-1440,共3页
目的:探讨中华实验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构建方法以及探讨其四诊信息采集方法。方法:采用中国农业大学育种健康中华小型猪,体重(25±4)kg,月龄6~10个月,雌雄不限,动物在麻醉、无茵条件下开胸,分离前降支,在第一对角支... 目的:探讨中华实验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构建方法以及探讨其四诊信息采集方法。方法:采用中国农业大学育种健康中华小型猪,体重(25±4)kg,月龄6~10个月,雌雄不限,动物在麻醉、无茵条件下开胸,分离前降支,在第一对角支远端的前降支主干放置Ameroid缩窄环,关胸。并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脉造影评价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构建成功与否。在造模过程中,参照中医的四诊信息采集办法,并参考中兽医在大动物辨证方面的经验,制定出小型猪证候观察量表,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对模型动物宏观体征进行动态观察,并借助心电图、数码照相等现代手段间接地获得四诊信息。结果:模型动物在冠脉环缩术后1—8周内,精神状态、舌象、饮食、饮水等方面均有明显变化。数码相机所拍舌象经Adobe Photoshop8.0分析所得R、G、B值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小型猪的四诊信息采集是可行的、客观的,但更需不断发掘、完善,制定出量化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猪 慢性心肌缺血模型 四诊信息
下载PDF
猴局部脑缺血模型的建立及t-PA溶栓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10
10
作者 周智鹏 邱维加 +8 位作者 邓燕贤 余俊雄 冯飞玲 何卓凯 韦瑛 甘瑞静 韦日明 容明智 黄志宏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0-503,共4页
目的探讨猴脑缺血模型的建立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在该模型中的溶栓效果。材料与方法对21只成年食蟹猴,术前做CT平扫及介入血管造影排除脑血管及颅内病变,行介入法于大脑中动脉注入自体血栓造成大脑中动脉血栓栓塞(MCAo);再经... 目的探讨猴脑缺血模型的建立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在该模型中的溶栓效果。材料与方法对21只成年食蟹猴,术前做CT平扫及介入血管造影排除脑血管及颅内病变,行介入法于大脑中动脉注入自体血栓造成大脑中动脉血栓栓塞(MCAo);再经介入血管造影和CT灌注扫描证明栓塞成功,术后30mic颈内动脉t-PA灌注溶栓,术后2h再次做CT灌注扫描和(或)介入血管造影确认溶栓成功,术后14天连续观察行为学表现。结果21只实验动物中,3只手术前发现病变,未行手术(占14.3%)。18只进行手术的动物中,共有17只DSA及CT灌注扫描证实栓塞成功,成功率94.4%,1只栓塞后介入血管造影及CT灌注扫描均未发现明显缺血,动物麻醉复苏后无脑缺血的行为学表现,占5.6%。17只栓塞成功的动物中13只发现明显血管闭塞、消失(占76.5%),4只表现为部分血管分支显影不良(占23.5%),1只由于栓塞体积过大死亡,1只手术后因穿刺部位出血而死亡,手术死亡率为11.1%。将栓塞术成功并存活的15只动物随机分成两组,8只作为假治疗组;7只为溶栓组,其中1只由于溶栓后颅内出血死亡,溶栓后死亡率为14.3%。MCAo后CT灌注扫描可见缺血区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明显增高,和对侧相同区域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1)血管介入法导入自体血栓制作猴脑缺血模型,手术创伤小,能降低动物的死亡率,增加手术的稳定性;(2)t-PA溶栓治疗脑缺血可以增加脑血流量,改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动脉内溶栓治疗
下载PDF
结扎切断法制作大鼠后肢缺血模型的效果 被引量:6
11
作者 梁翠宏 田铧 +3 位作者 徐蕴 李贵宝 田广平 李盛梅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95-797,共3页
下肢缺血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动物后肢缺血模型是下肢缺血性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的基本前提。从制作方法看,除了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暂时阻断动物后肢股动脉的方法之外,多数研究均采用通过结扎并切断动物股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方... 下肢缺血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动物后肢缺血模型是下肢缺血性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的基本前提。从制作方法看,除了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暂时阻断动物后肢股动脉的方法之外,多数研究均采用通过结扎并切断动物股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方法来达到持久阻断后肢供血的目的。但如此制作的肢体缺血模型效果究竟如何,文献中少有描述。本研究采用结扎并切断大鼠后肢供血动脉的方法制作肢体缺血模型,希望能够就其制作方法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肢缺血模型 制作 结扎 大鼠 下肢缺血 暂时阻断 供血动脉 病发病机制
下载PDF
电针督脉经穴对大脑中动脉梗阻脑缺血模型大鼠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潘江 陈武善 +1 位作者 陈成 章薇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1-543,I0003,I0004,共5页
目的:探索电针督脉经穴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督脉经穴组、大肠经穴组,每组10只。用永久性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梗阻脑缺血模型(MCAO)。依照实验方案对实验大鼠进行处理后... 目的:探索电针督脉经穴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督脉经穴组、大肠经穴组,每组10只。用永久性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梗阻脑缺血模型(MCAO)。依照实验方案对实验大鼠进行处理后,采用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法检测NGF在脑组织内的表达水平。结果:1督脉经穴组、大肠经穴组的脑梗死体积、梗死率明显小于模型组(P<0.01)。2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督脉经穴组、大肠经穴组能促进大鼠脑组织中NGF的表达(P<0.01);且后两经穴组高于模型组(P<0.01);而督脉经穴组亦明显高于大肠经穴组(P<0.01)。结论:电针能减小脑梗死体积和脑梗死率,具有抗神经损伤及神经修复的作用;而电针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强NGF的内源性调控机制,促进NGF在脑梗死区的表达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督脉经穴 大脑中动脉梗阻脑缺血模型(MCAO)大鼠 神经生长因子(NGF)
原文传递
家兔后肢缺血模型制作 被引量:7
13
作者 孙晓峰 所剑 +3 位作者 王琦 谭岩 方艳秋 崔阳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2-53,共2页
目的建立家兔肢体缺血的模型。方法40只家兔分为2组:A组结扎家兔的左后肢的髂动脉末端,并切除股总动脉和股浅动脉导致缺血;B组结扎股总动脉末端切除股浅动脉;定期评估家兔缺血程度,直至术后80天。结果A组血管造影显示术后大腿的细微侧... 目的建立家兔肢体缺血的模型。方法40只家兔分为2组:A组结扎家兔的左后肢的髂动脉末端,并切除股总动脉和股浅动脉导致缺血;B组结扎股总动脉末端切除股浅动脉;定期评估家兔缺血程度,直至术后80天。结果A组血管造影显示术后大腿的细微侧支血管计数率从0.7±0.29增加到2.0±0.02。B组血管造影显示术后大腿的细微侧支血管计数率从0.82±0.29增加到1.71±0.13。结论方法A结扎家兔的左后肢的髂动脉末端,并切除股总动脉和股浅动脉导致缺血成功制备家兔持续后肢缺血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兔 后肢 缺血模型 动物
下载PDF
不同程度猴脑缺血模型的CT灌注和脑血管造影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智鹏 邓燕贤 +2 位作者 邱维加 庾俊雄 冯飞玲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585-158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脑缺血模型的建立以及栓塞剂量对猴自体血栓栓塞脑缺血模型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成年食蟹猴20只,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轻度缺血组、中度缺血组、重度缺血组和极重度缺血组,每组各4只。各组动物经介入法插管至大脑中动脉,...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脑缺血模型的建立以及栓塞剂量对猴自体血栓栓塞脑缺血模型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成年食蟹猴20只,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轻度缺血组、中度缺血组、重度缺血组和极重度缺血组,每组各4只。各组动物经介入法插管至大脑中动脉,对照组注入一定量的盐水,其他各组注入不同体积的自体血栓造成大脑中动脉血栓栓塞,介入血管造影(DSA)和CT灌注(CTP)扫描证明栓塞成功,分别于术后30min和120min行CTP扫描,测量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MTT)值,术后14天连续观察行为学表现。结果术后30minMTT:所有手术组MTT测量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有显著差别;术后120minMTT:轻度缺血组和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别,其他各组和对照组可见明显差别;术后死亡率:极重度组和重度组明显高于其他组,极重度组又明显高于重度组;术后行为学表现:重度组、中度组和轻度组可见明显行为学改变。各组有明显差异的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猴不同程度脑缺血模型的建立,对研究脑缺血疾病有重要的作用;DSA和CTP对早期脑缺血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模型 CT灌注扫描 血管造影
下载PDF
头皮针对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海峰 宣丽华 张舒雁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 :研究头皮针对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生长因子 (NGF)的影响 ,并与电针组比较。方法 :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 ,脑组织甲醛固定切片 ,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神经生长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 6hr与术后 15天组内神经功能评分比... 目的 :研究头皮针对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生长因子 (NGF)的影响 ,并与电针组比较。方法 :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 ,脑组织甲醛固定切片 ,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神经生长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 6hr与术后 15天组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模型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电针组与针刺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组间 15天时比较 ,电针组与针刺组无明显差异(P >0 .0 5) ,两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在第 15天时神经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比较 ,电针组与模型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5) ,针刺组与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针刺组与电针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 :头皮针可促进神经生长因子产生并延长神经生长因子产生时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针 缺血模型 大鼠 神经生长因子 NGF 免疫组化
下载PDF
改良法制备、评价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仲爱芹 徐士欣 +3 位作者 张军平 石磊 李伟 张丽丽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1176-1178,共3页
目的:对线栓法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进行改进,并设计新的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S)法,探讨改良的原因和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简便性。方法:用改良法造模,并用新设计的改良NFDS法评分。于大鼠苏醒后、再灌注24h和72h行NFDS,统计模型... 目的:对线栓法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进行改进,并设计新的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S)法,探讨改良的原因和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简便性。方法:用改良法造模,并用新设计的改良NFDS法评分。于大鼠苏醒后、再灌注24h和72h行NFDS,统计模型组大鼠苏醒后NFDS分值梯度、平均造模时间、模型成功率、死亡率。结果:模型组与假手术组NFDS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3.79,P<0.01),模型组内3个时间点NFDS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模型组大鼠苏醒后NFDS分值梯度合理,造模平均所需(13±2)min,模型成功率87.5%,死亡率3%。结论:改良法制备的模型重复性好、手术时间短、模型成功率高、死亡率低,新设计的改良NFDS法简便易行、对场地和器械要求低、分数判断灵敏准确、条目相对全面、分值梯度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法 制备 评价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原文传递
线栓法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改进 被引量:53
17
作者 刘运泉 戴颖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2-223,共2页
关键词 线栓法 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大鼠 治疗 成功率 手术创伤 方法介绍 难度 中线 准确
下载PDF
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不同类型神经功能缺损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乾 毛善平 +1 位作者 李涛 谭杰 《疑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82-284,共3页
目的分析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的类型及不同类型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方法 150只雄性SD大鼠参照Zea-Longa线栓法造模,术后24 h行MR扫描,根据扫描结果将大鼠分成皮质梗死组(CIG)、皮质下梗死组(SIG)及无梗死组(N... 目的分析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的类型及不同类型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方法 150只雄性SD大鼠参照Zea-Longa线栓法造模,术后24 h行MR扫描,根据扫描结果将大鼠分成皮质梗死组(CIG)、皮质下梗死组(SIG)及无梗死组(NIG)3组,分析造模术后1 h及24 h的行为学表现。结果 CIG组与SIG组的神经功能缺损在MCAO1h后均与NIG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在24 h后CIG组的神经功能缺陷程度明显大于SIG组(P<0.01),但是SIG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陷程度与NIG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SIG组中1h后与24h后比较神经功能缺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线栓法MCAO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的不同类型所表现的神经功能缺损特点不一样,皮层下梗死在24h内可自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阻塞 缺血模型 类型 神经功能缺损 大鼠
下载PDF
“双固一通”法对老年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电图的影响 被引量:18
19
作者 王华 洪亚群 +1 位作者 曾晓玲 陈泽斌 《上海针灸杂志》 2003年第9期11-14,共4页
目的 观察针灸“双固一通”法对老年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电图的影响 ,探讨固护正气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40只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 ( A组 )、急性心肌缺血造模组 ( B组 )、针灸“双固一通”法治疗组 ( C组 )... 目的 观察针灸“双固一通”法对老年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电图的影响 ,探讨固护正气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40只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 ( A组 )、急性心肌缺血造模组 ( B组 )、针灸“双固一通”法治疗组 ( C组 )、针灸单纯通泻疗法治疗组 ( D组 ) ,测定心率及心电图双极标准肢体导联 导联 ST段、T波的高度。结果 造模后 5 m in,ST 、T 明显升高 ,B、C、D组与 A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1) ,同时 ,心率明显减慢 ,B、C、D组与 A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且 C、D组与 B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1,P<0 .0 5 ) ,C组与 D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造模后 2 0m in,B、C、D组 ST 及 T 高度均开始逐渐下降 ,自身前后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且 C、D组与 B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1,P<0 .0 5 ) ,C组与 D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针灸“双固一通”法可明显提高大鼠抗心肌缺血损伤能力 ,较之单纯针灸通泻法效果更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固一通”法 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 心电图 针刺疗法
下载PDF
家兔后肢缺血模型的制作 被引量:13
20
作者 崔世军 俞恒锡 +1 位作者 滕旭 祁雅慧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 建立一种肢体缺血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结扎 2 8只家兔的左后肢的髂动脉远端并切除股总和骨浅动脉导致缺血。定期评估每只家兔缺血的严重程度 ,一直到术后第 90天。结果 血管造影显示术后大腿的细微侧支血管记数率从 0 7±... 目的 建立一种肢体缺血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结扎 2 8只家兔的左后肢的髂动脉远端并切除股总和骨浅动脉导致缺血。定期评估每只家兔缺血的严重程度 ,一直到术后第 90天。结果 血管造影显示术后大腿的细微侧支血管记数率从 0 7± 0 31增加到 2 0± 0 0 2。小腿血压率显著下降 (p <0 0 1)。小腿血流率显著下降(p <0 0 5 )。后肢肌肉的组织学研究显示有萎缩、纤维化和坏死。结论 成功制备家兔持续后肢缺血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兔 后肢缺血模型 制作 动脉硬化 实验动物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