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2篇文章
< 1 2 1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远隔缺血预处理分离液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缺氧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1
作者 戴文俊 裴汉军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87-92,共6页
目的:研究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分离液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缺氧/复氧(H/R)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HK-2细胞分为时间对照组、H/R、RIPC处理组、自噬干预组。时间对照组细胞在正常条件下培养,RIPC组细胞使用RIPC分离液预处理,自... 目的:研究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分离液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缺氧/复氧(H/R)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HK-2细胞分为时间对照组、H/R、RIPC处理组、自噬干预组。时间对照组细胞在正常条件下培养,RIPC组细胞使用RIPC分离液预处理,自噬干预组细胞在RIPC处理基础上,加入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后三组细胞使用三气培养箱进行H/R构建损伤模型。模型成功后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状态,应用Western blot观察LC3Ⅱ/Ⅰ蛋白、Beclin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镜下示RIPC分离液可明显减轻H/R对HK-2细胞的损伤,加入自噬抑制剂,RIPC分离液对HK-2细胞H/R损伤的保护作用被阻断。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IPC分离液可使HK-2细胞线粒体中的自噬特异性蛋白LC3Ⅱ/Ⅰ、Beclin1表达水平增高。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H/R组比,RIPC组LC3及Beclin1的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加入自噬抑制剂,HK-2细胞线粒体中的自噬特异性蛋白LC3Ⅱ/Ⅰ、Beclin1表达降低,LC3及Beclin1的mRNA表达量同时也明显降低。结论:RIPC分离液对HK-2细胞H/R后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线粒体自噬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预处理分离液 人肾小管上皮细胞 缺氧/复氧 线粒体自噬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联合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有肺保护作用:160例随机对照试验
2
作者 杨杨 刘刚 +1 位作者 欧毅 鹿文琪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4-490,共7页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联合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对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择期行胸腔镜手术的肺癌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40)、艾司氯胺酮组(SK组,n=40)、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组(R组,n=40)、艾...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联合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对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择期行胸腔镜手术的肺癌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40)、艾司氯胺酮组(SK组,n=40)、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组(R组,n=40)、艾司氯胺酮联合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组(SKR组,n=40)。在麻醉诱导前,SK组以艾司氯胺酮0.5 mg/kg(稀释成10 mL)静脉注射;R组于左下肢腘窝上1~2 cm绑止血带,阻断一侧下肢血流5 min,然后恢复血流5 min,重复3次;SKR组联合上述两组处理方法;C组静脉给10 mL生理盐水,并仅于左下肢腘窝上1~2 cm绑止血带(无压力)30 min。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单肺通气0.5 h(T0.5)、单肺通气1 h(OLV T1)、双肺通气后1 h(T3),抽取患者动脉血,测定动脉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采集静脉血样,ELISA测定法检测诱导前(T0)、OLV 1 h(T1)、OLV 2 h(T2)、双肺后1 h(T3)、术后24 h(T4)时间点患者血清肺表面活性物质(SP-D),克拉拉细胞蛋白16(CC-1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并记录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肺部并发症情况。结果最终C组有35例患者,R组33例患者,SK组34例患者,SKR组32例患者纳入分析。与C组相比,SK组、R组及SKR组的CC-16、SP-D、TNF-α浓度更低(P<0.05);与SK组及R组相比,SKR组的CC-16、SP-D、TNF-α浓度更低(P<0.05);与C组相比,SK组、R组及SKR组住院时间短,肺部感染、肺不张发生率低,且SKR组住院时间较SK组及R组更短,肺部感染、肺不张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联合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增强抗炎反应,减轻急性肺损伤,缩短肺癌术后患者住院时间、减少肺部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 肺癌 肺损伤 肺保护 胸腔镜肺癌根治术
下载PDF
远端缺血预处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炎症反应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3
作者 朱芸燕 张传武 +4 位作者 陈靖 曾名望 杨超 张文福(综述) 梁伟东(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35-40,共6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多发病,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是AIS治疗过程中造成缺血脑组织二次损伤的重要因素。近些年,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多发病,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是AIS治疗过程中造成缺血脑组织二次损伤的重要因素。近些年,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认为IRI是多种损伤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炎症因子的分泌和炎性细胞的浸润,在这一损伤过程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分泌可诱导神经元凋亡或坏死,引起微血管功能障碍,继发脑出血或脑水肿,对大脑造成不可逆性损伤。炎症相关基因的功能多态性可能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结局的重要因素。研究证实,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可通过调控神经炎症等机制有效减轻AIS患者缺血后脑组织IRI,产生脑保护作用,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就远端缺血预处理对炎症反应的调控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防治策略及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缺血预处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再灌注损伤 炎症反应
下载PDF
缺血预处理提升运动表现--方法、应用及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周 吴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0期4869-4875,共7页
背景:缺血预处理的保护效应在医学领域已经得到广泛证实和应用,但在运动领域的使用方法、干预部位、施加压力和时长尚无统一定论,对于不同运动类型的运动表现的作用效果在相关研究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目的:阐述国内外关于缺血预处理提... 背景:缺血预处理的保护效应在医学领域已经得到广泛证实和应用,但在运动领域的使用方法、干预部位、施加压力和时长尚无统一定论,对于不同运动类型的运动表现的作用效果在相关研究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目的:阐述国内外关于缺血预处理提升运动表现的研究现状,为缺血预处理在运动领域的应用提供最佳方法和理论支持。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Web of Science、EBSCO、PubMed和Cochrane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以“缺血预处理、预适应、预处理、血流限制”和“运动、运动表现”为中文检索词,以“Remote conditioning,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transient limb ischemia,muscle ischemia,ischemic preconditioning”“exercise performance,sport,exercise,athletes”为英文检索词,最终纳入69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缺血预处理的干预方式分为远程缺血预处理和局部缺血预处理,常见施加部位为上臂或大腿中下1/3交界处,双侧同时或交替进行皆可,压力为220 mmHg(1 mmHg=0.133 kPa),干预时长常采用4×5 min。②缺血预处理在运动科学领域的研究集中于自行车、游泳、跑步和抗阻训练等,该方法对提升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和力量耐力的运动表现效果显著,但其对爆发力的影响仍存在争议。③缺血预处理的主要作用是在应激条件下激发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促进阿片、缓激肽及腺苷等物质的释放,增强线粒体生物合成,抑制疲劳信号转导,进而提升运动表现。④目前缺血预处理提升运动表现的机制研究还不够深入,建议今后进一步探讨其发挥积极效应可能机制的同时,也应关注其是否有负面效应,以期为该方法科学合理地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远程缺血预处理 血流限制 缺血再灌注 运动表现 有氧耐力 无氧耐力 力量耐力 爆发力 抗阻训练
下载PDF
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老年肝癌切除术后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范玲玲 丁翠霞 +1 位作者 都义日 陈冬梅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目的探究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老年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炎症与氧化应激反应、认知功能障碍以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11月至2020年7月在本院进行肝癌手术的82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 目的探究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老年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炎症与氧化应激反应、认知功能障碍以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11月至2020年7月在本院进行肝癌手术的82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开展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照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不进行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分析远隔缺血预处理对患者术后产生的影响。结果2组患者术后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S100β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8-异-前列腺素F_(2α)(8-iso-PGF_(2α))、脑氧摄取率(CERO_(2))、颈内动-静脉血氧含量差(AVDO_(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7天的QoR-15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含量(CjvO_(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更短(P<0.05),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远隔缺血预处理用于老年肝癌切除术患者,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降低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预处理 老年患者 肝癌手术 认知功能障碍 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反应
下载PDF
自由基在肢体缺血预处理诱导的大鼠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
6
作者 冯荣芳 袁强 +2 位作者 张晓 李淑琴 孙晓彩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9-607,共9页
目的:我们前期的研究证实,肢体缺血预处理(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LIP)能够诱导大鼠的脑缺血耐受,并且p38 MAPK和ERK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自由基是否参与LIP诱导的大鼠脑缺血耐受和p38 MAPK和ERK表... 目的:我们前期的研究证实,肢体缺血预处理(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LIP)能够诱导大鼠的脑缺血耐受,并且p38 MAPK和ERK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自由基是否参与LIP诱导的大鼠脑缺血耐受和p38 MAPK和ERK表达的上调。方法:128只永久凝闭双侧椎动脉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n=16)、全脑缺血(cerebral ischemia,CI)组(n=16)、LIP+CI组(n=16)、DMTU(自由基清除剂)+LIP+CI组(n=64)和DMTU+sham组(n=16)。各组6只大鼠于末次手术后7 d取材,硫堇染色观察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迟发性死亡(delayed neuronal death,DND)情况;另外10只大鼠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观察海马CA1区p38 MAPK和ERK的表达。结果:致死性全脑缺血引起大鼠海马CA1区出现明显的DND。然而,LIP明显逆转了上述损伤性变化:与CI组比较,CA1区组织学分级降低、神经元密度增加(P<0.01);此外,与CI组比较,海马CA1区p38 MAPK和ERK的表达明显上调(P<0.01)。与LIP+CI组相比,LIP前经股静脉给予自由基清除剂DMTU,可部分逆转LIP的脑保护作用,也可部分阻断LIP对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p38 MAPK和ERK表达的上调作用(P<0.01)。结论:自由基参与了LIP诱导的大鼠脑保护作用和p38 MAPK和ERK表达的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基 肢体缺血预处理 缺血耐受 p38 MAPK信号通路 ERK信号通路
下载PDF
远程缺血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7
作者 秦洋 倪锦萍 +3 位作者 康利 仲志栋 王立仁 尹述洲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4282-4286,共5页
目的探讨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的保护作用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夹闭腹主动脉30 min后再灌注方法建立SCIRI模型,将日本大耳白兔36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S)组、SCIRI组及SCIRI+RIP... 目的探讨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的保护作用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夹闭腹主动脉30 min后再灌注方法建立SCIRI模型,将日本大耳白兔36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S)组、SCIRI组及SCIRI+RIPC组各12只。除S组不阻断腹主动脉,SCIRI组和SCIRI+RIPC组均建立SCIRI模型,SCIRI+RIPC组于模型建立前1 h实施RIPC,灌注后第5天处死所有实验动物。行后肢神经功能评分后取脊髓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Naslund分级评分法评估各组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Px)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脊髓组织BDNF、含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9和Caspase-3 mRNA含量;Western印迹检测脊髓组织中BDNF、酶切的(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蛋白表达。结果同一时间点,与SCIRI组相比,SCIRI+RIPC组后肢神经功能评分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组织HE染色及病理切片分级明显改善(P<0.05);与SCIRI组相比,SCIRI+RIPC组MDA水平明显降低,SOD和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脊髓组织中BDNF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RIPC对兔SCIRI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与RIPC降低Cleaved-caspase-3/9的表达,同时上调脊髓损伤区域BDNF蛋白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缺血预处理 脊髓缺血再灌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不同时相远端缺血预处理对老年患者单肺通气术中心肺损伤的影响
8
作者 王海东 许亚梅 +2 位作者 牛荣 陈俊瑶 李栋 《甘肃医药》 2023年第5期385-388,394,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相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老年患者单肺通气心肺损伤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5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且符合标准的择期全麻下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早期时... 目的:探讨不同时相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老年患者单肺通气心肺损伤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5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且符合标准的择期全麻下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早期时相远端缺血预处理组(ER组)、延迟时相远端缺血预处理组(LR组)和不同时相联合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组(ER+LR组),每组15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_(0)),单肺通气后30分钟(T_(1)),单肺通气后60分钟(T_(2)),单肺通气后2h(T_(3)),双肺通气后30分钟(T4),术后6h(T_(5))时间点检测肺氧合参数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实验室测定血清TNF-α、IL-6、hs-cTnT及IL-8浓度变化;观察术后肺部并发症及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组间比较发现,ER+LR组比其余三组T_(3)~4时点氧分压(PaO_(2))升高(P<0.05)、T_(3~5)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DO_(2))与T_(3)Qs/Qt降低(P<0.05)。与T_(0)时点比较,四组患者T_(1)时点PaO_(2)降至最低,T_(2~3)时点逐渐升高;PA-aDO_(2)在T_(1)时升至最高,T_(2~3)时点逐渐降低(P<0.05);且ER+LR组较之其余三组较早恢复至T_(0)时点水平。实验室测定结果表明,ER+LR组比其余三组T_(3~5)时点血浆TNF-α浓度降低(P<0.05)。与C组及ER组比较,ER+LR组T_(4~5)时点及LR组T4时点血浆IL-6浓度降低(P<0.05)。另外,ER+LR组T_(3)~5时点IL-8、T_(4~5)时点hs-cTnT水平降低(P<0.05)。ER+LR组术毕肺炎及低氧血症发生率下降(P<0.05),而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时相RIPC联合应用对老年患者术中单肺通气诱发的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从而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叶切除 远端缺血预处理 心肺损伤 老年人
下载PDF
远端缺血预处理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无复流的临床研究
9
作者 孙腾飞 金虎 曹隆檬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3年第9期6-10,14,共6页
目的探讨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无复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温州市中医院收治的行择期PCI术的ACS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 目的探讨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无复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温州市中医院收治的行择期PCI术的ACS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分别给予现代医学常规治疗和现代医学常规治疗联合RIPC治疗。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前及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校正TIMI血流桢数(CTFC)及术中无复流、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分析两组患者PCI术前及术后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变化及PCI术后出血事件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和TMPG分级均优于对照组(χ^(2)=12.104、13.976,P<0.05)。观察组PCI术中无复流、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331、6.632,P<0.05),PCI术后CTFC明显低于对照组(t=15.494,P<0.01)。两组PCI术后24 h血清vWF、sICAM-1、sVCAM-1、MPO较PCI术前明显升高(P<0.05),但对照组升高较观察组更为显著(t=3.231、4.330、2.566、4.333,P<0.05);两组PCI术后24 h血清SOD较PCI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对照组降低较观察组更为显著(t=4.880,P<0.05)。两组PCI术后30 d LVEF较PCI术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较对照组更为显著(t=2.587,P<0.05);两组PCI术后30 d LVEDV、LVESV较PCI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显著(t=7.294、4.049,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出血事件和MAC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CS患者行择期PCI术前接受RIPC治疗可降低术中无复流发生率,改善心肌微血流灌注和心功能,减轻PCI术后氧化应激反应和血管内皮损伤,且并未增加短期出血事件和MACE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缺血预处理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无复流
下载PDF
远端缺血预处理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能力的改善作用
10
作者 李克颖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26期122-126,共5页
目的:评价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认知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诊治的74例SIV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进行RIPC治疗,对照组给予... 目的:评价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认知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诊治的74例SIV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进行RIPC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为期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认知能力评分、血清炎症因子和磁共振成像参数。结果:治疗前两组认知能力评分、血清炎症因子和影像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修订版(HVLT-R)、受控口头词语联想测试(COWAT)、连线试验A和B(TMT-A、TMT-B)及线方向判断(JLO)评分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所有炎症因子均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对照组仅HVLT-R和TMT-B评分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成像参数组间及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RIPC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SIVD患者的认知功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缺血预处理 脑小血管病 血管性痴呆 白质病变 认知能力
下载PDF
远程缺血预处理联合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11
作者 王凌 庄志川 +2 位作者 吴茵茵 杨金涛 柳丽丽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23期54-59,共6页
目的探讨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联合经皮迷走神经刺激(tVNS)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STEMI患者132例,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随机分为对照组、tVNS组和联合组(RIPC联合tVNS)。132例患者共9... 目的探讨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联合经皮迷走神经刺激(tVNS)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STEMI患者132例,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随机分为对照组、tVNS组和联合组(RIPC联合tVNS)。132例患者共9例患者被排除,最终对照组纳入42例,tVNS组40例,联合组41例。比较3组72 h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曲线下面积(AUC),再灌注后24 h内室性心律失常(VAs)情况。比较3组入院时及再灌注后24 h的白细胞介素-6(IL-6)、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再灌注后7 d心脏彩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联合组72 h内CK-MB的AUC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VNS组及联合组再灌注后24 h内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再灌注后24 h的IL-6、HMGB1、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再灌注后7 d LVEF高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VNS可显著降低STEMI患者行PCI治疗后VAs的发生率,但对再灌注炎症标志物水平、心肌梗死面积以及急性期左室收缩功能方面的改善效果不显著。tVNS联合RICP治疗在上述指标方面均能产生明显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远程缺血预处理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远隔缺血预处理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苑淞 杨柳 +2 位作者 吴悠 张娜 田春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56-863,共8页
目的评价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LCVP)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4月择期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行部分肝切除术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C组)、CLCVP组(L组)、RIPC组(R组... 目的评价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LCVP)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4月择期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行部分肝切除术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C组)、CLCVP组(L组)、RIPC组(R组)、RIPC联合CLCVP组(RL组),每组20例。L组接受CLCVP干预,R组接受RIPC干预,RL组同时接受CLCVP和RIPC干预。比较患者术前第1天(D0)、术后第1天(D1)、术后第3天(D3)、术后第5天(D5)、术后第7天(D7)TNFα、ALT、AST、TBil和患者围术期一般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RL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H=14.278,P=0.015)、总输液量(H=24.175,P=0.001)、出血估计量(H=45.625,P<0.001)均低于R组。分组和时间因素对四组患者TNFα、ALT、AST均具有显著交互作用(P值分别为<0.001、0.010、0.012)。RL组患者D1的TNFα均低于L组(P值均<0.001)。RL组患者D1(P=0.008)、D7(P<0.001)ALT水平均低于L组。结论RIPC联合CLCVP技术能够有效减少肝切除术患者术中出血量,提供清晰手术视野和缩短手术时间;同时还能通过降低患者TNFα,抑制机体炎症反应,但不能有效减轻CLCVP技术下肝切除术后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中心静脉压 再灌注损伤 肝切除术
下载PDF
远端缺血预处理对老年患者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早期心肌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佳玲 李鹏涛 +6 位作者 于晓东 李玉倩 王春生 亚力·亚森 李孟 房志远 叶建荣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11-915,共5页
目的探讨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对老年患者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早期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的老年患者59例,男43例,女16例,年龄65~85岁,BMI 18~35 kg/m^(2),ASAⅡ或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远端缺血预处理... 目的探讨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对老年患者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早期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的老年患者59例,男43例,女16例,年龄65~85岁,BMI 18~35 kg/m^(2),ASAⅡ或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远端缺血预处理组(RIPC组,n=27)和对照组(C组,n=32)。RIPC组于麻醉后、手术开始前进行3个循环的RIPC,每个循环行单侧下肢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C组不做处理。两组麻醉方案和手术操作均相同。记录术后24、48 h的肌钙蛋白I(cTnI)、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浓度,以及术后48 h 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浓度。记录心肌损伤(cTnI≥0.2μg/L)以及术后30 d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RIPC组术后24、48 h cTnI明显降低,术后24 h CRP、IL-6明显降低,术后24、48 h MDA明显降低,术后48 h eNOS、iNOS明显升高,D-二聚体、FDP浓度明显降低(P<0.05)。两组心肌损伤、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远端缺血预处理能降低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早期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的释放,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高凝状态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但不能降低心肌损伤以及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 心肌损伤 远端缺血预处理 心肌保护
下载PDF
远程缺血预处理在提升运动表现中的应用效果及作用机制
14
作者 范紫菡 石丽君 吴迎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23,32,共10页
远程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是指对某一器官(或组织)进行短暂非致死性缺血处理后,可对后发生缺血事件的远隔器官(或组织)产生保护作用或功能激活的现象。近年来,RIPC作为一种无创、简易、经济、安全的方法,... 远程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是指对某一器官(或组织)进行短暂非致死性缺血处理后,可对后发生缺血事件的远隔器官(或组织)产生保护作用或功能激活的现象。近年来,RIPC作为一种无创、简易、经济、安全的方法,在运动训练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国内鲜见对于其应用效果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梳理前期研究表明,运动前进行RIPC可一定程度提高机体有氧能力、无氧能力、骨骼肌抗疲劳能力和促进抗阻训练早期力量增长。RIPC产生效果的主要机制包括调节血管收缩、降低运动中疲劳感或疼痛感、提高骨骼肌的代谢效率等。RIPC可诱导机体产生一氧化氮、腺苷、缓激肽、阿片类物质等内源性因子,并通过调节神经反射通路对提升运动表现产生积极影响。目前,对RIPC的研究仍存在争议,其发挥积极作用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缺血预处理干预方案、干预部位、干预组织体积、重复次数、与运动开始间隔时间等。RIPC作为提升运动表现的一种新方法,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作用途径和靶点仍需要深入挖掘,同时应注重探讨RIPC在运动科学领域和临床医学应用中的异同点,结合不同运动专项特点提高RIPC的实践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缺血预处理 有氧能力 爆发力 无氧耐力 骨骼肌
下载PDF
肢体无创缺血预处理对心肌保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琳 王宁夫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0年第5期379-381,共3页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心肌保护 缺血再灌注 远程缺血预处理 肢体无创缺血预处理
下载PDF
不同方式缺血预处理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16
作者 乔积民 周小平 +2 位作者 周陈琛 施一航 张俊霞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年第13期71-75,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方式缺血预处理(IPC)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择期TRI老年患者459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153例。其中,A组有3例患者不能耐受IPC,中途退出,最终纳入150例。A组采用缺血预适... 目的观察不同方式缺血预处理(IPC)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择期TRI老年患者459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153例。其中,A组有3例患者不能耐受IPC,中途退出,最终纳入150例。A组采用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对双上肢进行IPC,袖带压力为200 mmHg;B组、C组分别用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定制智能血压计对双上肢进行IPC,袖带压力均高于双侧肱动脉收缩压50 mmHg。比较3组患者手部发绀时间、护士操作时间、麻木评分和上臂皮下出血点、术中心绞痛、ST段偏移>1 mm的发生率及心率、术后手部肿胀、疼痛评分、出院前桡动脉狭窄情况。结果IPC期间,B组、C组患者手部发绀时间晚于A组,麻木评分、上臂皮下出血点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护士操作时间短于B组,且C组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A组、C组患者心绞痛、ST段偏移>1 mm发生率和心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患者术后手部肿胀、疼痛评分低于B组,出院前桡动脉狭窄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定制智能血压计实施高于肱动脉收缩压50 mmHg的IPC,在减少工作量同时,IPC效果与200 mmHg高压力相近,并提高了患者舒适性,减少了毛细血管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缺血预处理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缺血预适应训练仪 智能血压计 压力
下载PDF
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肝移植患者心脏的保护作用
17
作者 修楷文 蔡金贞 +1 位作者 温翠丽 董河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1期608-615,共8页
目的:研究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对肝移植患者心脏的保护作用和价值。方法:67例择期在全麻下行经典原位肝移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预处理组(P组) 35例和对照组(C组) 32例。P组于手术开始... 目的:研究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对肝移植患者心脏的保护作用和价值。方法:67例择期在全麻下行经典原位肝移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预处理组(P组) 35例和对照组(C组) 32例。P组于手术开始10 min后行肢体缺血预处理:于左下肢根部绑止血带,以200 mmHg压力充气阻断下肢血流10 min,再放气恢复循环5 min,如此重复3次。C组于左下肢绑止血带40 min不进行充气放气操作。收集患者入室后(T0)、切皮前(T1)、下腔静脉阻断后5 min (T2)、门静脉开放后5 min (T3)、术毕(T4),检测mABP、HR、PAP、CI、SVR。检测各时点血清中cTnI、CK-MB和LDH含量。观察两组患者门静脉开放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情况及术后情况。结果:T3时P组患者CI、SVR明显高于C组,PAP明显低于C组(p 0.05)。结论: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肝移植患者心脏有保护作用,减少心脏不良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 心肌保护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缺血预处理通过抑制铁死亡减轻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18
作者 盛小飞 王淑远 +6 位作者 王新雨 王肖婷 田云娜 宋正阳 徐俊鹏 刘秀洁 王万铁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7-122,共6页
目的:探讨铁死亡是否参与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LIRI),以及缺血预处理(I-pre-C)是否通过抑制铁死亡而减轻LIRI。方法:将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IR)30 min组(IR组)、铁死亡抑制剂去铁胺(DFO)组(IR+... 目的:探讨铁死亡是否参与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LIRI),以及缺血预处理(I-pre-C)是否通过抑制铁死亡而减轻LIRI。方法:将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IR)30 min组(IR组)、铁死亡抑制剂去铁胺(DFO)组(IR+DFO组)和I-pre-C组,进行指标检测及肺脏病理观察。使用光镜、电镜和二氢乙啶(DHE)染色等评估大鼠肺组织的损伤程度;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缺血-再灌注肺组织铁死亡的相关指标。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IR组肺组织的活性氧(ROS)水平升高,丙二醛(MDA)和Fe水平升高,谷胱甘肽(GSH)水平下降,铁死亡相关蛋白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和转铁蛋白受体1(TFR1)水平升高,铁蛋白重链1(FTH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和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下降(P<0.01);与IR组相比,IR+DFO组肺组织的ROS水平显著下降,铁死亡的线粒体形态有所改善,MDA水平下降,GSH水平上升(P<0.01);与IR组相比,I-pre-C明显改善了大鼠肺组织损伤,肺组织ROS水平显著下降(P<0.01),且能够降低IR引起的MDA水平和Fe的累积,升高GSH水平,同时有效调控铁死亡相关蛋白的水平,包括下调ACSL4和TFR1及上调FTH1和GPX4水平(P<0.01)。结论:铁死亡参与大鼠LIRI;抑制铁死亡能够有效缓解IR引起的肺损伤;I-pre-C通过抑制铁死亡而减轻大鼠LI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缺血-再灌注损伤 大鼠 缺血预处理 氧化应激
下载PDF
远端缺血预处理对心脏手术中使用体外循环临床效益: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9
作者 姚洋洋 黄承杨 +3 位作者 赵轶凡 麦迪乃姆·艾斯凯尔 邱柄棋 陈春玲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40-149,共10页
目的多项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了体外循环(CPB)前实施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的器官保护作用的临床益处。然而,目前RIPC对心脏手术的益处仍未达成统一共识。因此,本Meta分析旨在评估心脏手术使用CPB前实施RIPC对患者术后的器官保护效果... 目的多项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了体外循环(CPB)前实施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的器官保护作用的临床益处。然而,目前RIPC对心脏手术的益处仍未达成统一共识。因此,本Meta分析旨在评估心脏手术使用CPB前实施RIPC对患者术后的器官保护效果。方法系统性检索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10月18日符合条件的相关RCT。分别由两名研究者筛选并评估纳入研究偏倚风险,主要结局指标为死亡率,采用RevMan 5.0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R)为效应量,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D),所有效应量均采用95%CI(confidence interval)表示。结果共计41篇RCT符合纳入标准。与对照组相比,RIPC组并未降低30 d死亡率(RR=0.93,95%CI:0.64~1.41,I^(2)=0%)和院内死亡率(RR=0.95,95%CI:0.53~1.69,I^(2)=0%)。两组患者在ICU及住院时长上无统计学差异(ICU时长:MD=-0.12,95%CI:-0.29~0.06,I^(2)=93%;住院时长:MD=0.10,95%CI:-0.10~0.31,I^(2)=0%)。然而,与对照组相比,RIPC组患者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RR=0.86,95%CI:0.76~0.99,I^(2)=22%)。结论RIPC对接受心脏手术中使用CPB的患者术后死亡率、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术后左心射血分数和ICU/住院时长并无改善,但可降低患者术后心肌梗死发生率。CPB时长、麻醉方案,多种因素可影响RIPC的心脏保护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远端缺血预处理 心脏手术 死亡率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下载PDF
远端缺血预处理及后处理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国福 李晓红 +3 位作者 史斌 杨智强 王一鸣 王宏伟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3年第4期307-309,共3页
观察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及远端缺血后处理(RIPoC)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皮瓣的保护作用。2020年11月至2021年7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120例分成对照组、RIPC组、RIPoC组以及RIPC复合RIPoC组4组。对照组常规外科处理;RIPC组术前1~... 观察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及远端缺血后处理(RIPoC)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皮瓣的保护作用。2020年11月至2021年7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120例分成对照组、RIPC组、RIPoC组以及RIPC复合RIPoC组4组。对照组常规外科处理;RIPC组术前1~3 d应用前臂缺血预处理仪对其双侧的前臂进行交替性的缺血处理,每晚1次,其他同对照组;RIPoC组术后1~3 d患者应用前臂缺血预处理仪进行双侧的前臂交替性缺血处理,其他同RIPC组;RIPC复合RIPoC组术前1~3 d至术后1~3 d应用前臂缺血预处理仪对其双侧的前臂进行交替性的缺血处理,其他同RIPC组。记录各组皮瓣愈合状况、前7 d总引流量、胸壁引流管带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于术前第3天、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RIPC复合RIPoC组皮瓣坏死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RIPC组、RIPoC组及RIPC复合RIPoC组血清VEGF水平于术后第3天、第7天显著升高(P<0.05);与RIPC组及RIPoC组比较,RIPC复合RIPoC组皮瓣坏死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血清VEGF水平于术后第3天、第7天显著升高(P<0.05)。前7 d总引流量、胸壁引流管带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4组比较皆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表明,远端缺血预处理复合后处理可显著降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其机制与升高术后血清VEGF水平、促进皮瓣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远端缺血预处理 远端缺血处理 皮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