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疼痛的生命诗学——罗振亚诗歌创作的精神样本与审美品格 |
吴井泉
|
《写作》
|
2023 |
0 |
|
2
|
虔诚地站在诗意这边——关于罗振亚及其诗学理论与批评 |
张学昕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2
|
|
3
|
“缘情”而不“绮靡”——罗振亚诗歌的抒情品质 |
赵思运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4
|
感性体验与理性评判的合一——谈罗振亚的诗歌研究 |
吕周聚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1
|
|
5
|
轻盈而深邃的史学叙述——读罗振亚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 |
陈爱中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6
|
当下诗歌批评的历史建构——读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
李怡
韩丹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7
|
罗振亚诗歌:从“青春之歌”到“长恨歌” |
姜超
|
《写作》
|
2018 |
1
|
|
8
|
奇险地带的精神穿越——评罗振亚《20世纪中国先锋诗潮》 |
刘波
|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9
|
先锋诗学的多维探索——评罗振亚的《二十世纪中国先锋诗潮》 |
吴投文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0
|
烛照诗史的理性之光——评罗振亚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 |
刘小微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11
|
诗歌生态的全景式观照——评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
张桃洲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2
|
深入解读中的历史性清理和总结——评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
邢海珍
|
《文艺评论》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3
|
寂寞园地的拓荒——评罗振亚新著《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研究》 |
吴井泉
|
《北方论丛》
CSSCI
|
1998 |
0 |
|
14
|
面对沉甸甸的成熟——罗振亚的诗歌研究综论 |
孙德喜
|
《北方论丛》
|
2002 |
0 |
|
15
|
深情标举 睿智评断——读罗振亚先生《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 |
林超然
|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4 |
0 |
|
16
|
情感·对话·哲思:罗振亚诗歌论 |
赵目珍
|
《写作》
|
2018 |
0 |
|
17
|
新诗估衡与批评瞩望——“百年汉语新诗批评与罗振亚诗学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 |
宋宝伟
|
《社会科学动态》
|
2018 |
0 |
|
18
|
当代先锋诗歌在朦胧诗后的新变——评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
张德明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0 |
|
19
|
包蕴情怀的理性探索——评罗振亚著《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
马永波
|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20
|
现代主义诗歌的整体打量——读罗振亚《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 |
蒋登科
|
《文艺评论》
|
2003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