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09篇文章
< 1 2 2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DSA与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1
作者 周新华 陈良义 +1 位作者 翁磊华 吕绍茂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DSA血管成像(3D-DSA)及数字平板造影机的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9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 目的探讨三维DSA血管成像(3D-DSA)及数字平板造影机的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9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分为对照组(n=38例)和观察组(n=54例)。对照组采用3D-DSA引导,观察组采用DynaCT引导,术后进行12个月门诊随访,比较两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手术成功率、并发症、支架再狭窄及斑块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术后4个月、8个月及12个月mRS评分、支架成形术耗时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yna-CT的术前规划、观察到支架表面图像与术中所见吻合,手术成功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63.16%(P<0.05);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进行12个月门诊随访,患者支架再狭窄、血管狭窄部位斑块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ynaCT用于颅内支架置入术中能改善患者症状,缩短支架成形术耗时,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能降低血管狭窄部位斑块检出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DSA血管成像 数字平板造影 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 颅内支架置入术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对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心室起搏参数的影响
2
作者 刘一鸣 吕静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5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主动固定电极对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心室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4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收治的需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掷骰子原则把85例患者分为主动组... 目的探讨与分析主动固定电极对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心室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4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收治的需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掷骰子原则把85例患者分为主动组(43例)与被动组(42例)。主动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希氏束起搏治疗,被动组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治疗,记录与观察两组心室起搏参数变化情况。结果主动组起搏器置入即刻的心室起搏参数起搏阈值、阻抗、P波幅度、电流均明显低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组电极置入时间、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组电极置入后7 d起搏系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起搏电极脱位、起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组的下肢制动时间、住院时间、临时心脏起搏电极留置时间均短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中的应用能改善其心室起搏参数,增加患者的电极置入时间、曝光时间,减少右心尖起搏带来的心室非同步的电激动,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总体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 心脏起搏器置入术 心室起搏参数 右室心尖部 被动固定电极
下载PDF
PTCD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39例临床效果分析
3
作者 张宏宾 《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024年第5期0084-0086,共3页
目的:分析、评价PTCD(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价值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05月~2023年05月收治的39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行PTCD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术,对其... 目的:分析、评价PTCD(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价值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05月~2023年05月收治的39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行PTCD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术,对其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39例患者穿刺全部成功且引流通畅,胆管狭窄部位率最高为胆总管69.23%,狭窄原因最高为胆管癌38.46%,39例患者中84.61%自觉症状有所缓解,61.53%患者皮肤症状与消化道系统症状有所缓解,精神状态好转;比对术前3d,术后3、7、14d39例患者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与术后14d患者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白蛋白均显著下降(P<0.05);39例患者术后有3例胆道感染、4例急性胰腺炎、1例支架脱落移位,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经对症干预后,并发症症状得到缓解。30例患者随访成功,平均随访时间为(8.24±2.14)月,8例患者无黄疸加重现象,22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或肿瘤进展死亡。结论:PTCD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具有一定价值,其具有安全、简便、可重复性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梗阻性黄疸 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 胆道支架置入术
下载PDF
多次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放射性多发颈部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一例
4
作者 刘明丽 沈佐廷 +3 位作者 杨晓玲 魏珍玉 钟萍 李土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4,共6页
鼻咽癌放射治疗容易导致颈动脉损伤,随着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可逐渐出现严重的颈动脉狭窄且易导致急性脑梗死事件。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目前治疗严重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该研究报道了1例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颈部动脉多发狭窄合... 鼻咽癌放射治疗容易导致颈动脉损伤,随着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可逐渐出现严重的颈动脉狭窄且易导致急性脑梗死事件。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目前治疗严重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该研究报道了1例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颈部动脉多发狭窄合并急性脑梗死并接受多次单侧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病历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诊治经过及相关特征,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 鼻咽癌 放射治疗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低血压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5
作者 郭甜甜 王敏娟 +1 位作者 张楚楚 邢丽媛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期2145-2150,共6页
在我国,缺血性脑卒中依然因其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位于疾病首位。颈动脉为大脑主要供血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前3/5区域,其狭窄病变后可使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进一步升高。目前血管内治疗技术已趋于成熟,成为中–重度颈动脉狭窄主要治疗手段... 在我国,缺血性脑卒中依然因其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位于疾病首位。颈动脉为大脑主要供血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前3/5区域,其狭窄病变后可使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进一步升高。目前血管内治疗技术已趋于成熟,成为中–重度颈动脉狭窄主要治疗手段,为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术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却居高不下,为患者术后康复带来困扰。大量临床研究发现颈动脉支架术后低血压与多种因素相关,故在此对可导致血压降低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术 低血压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运动恐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6
作者 叶旭阳 梅永霞 +2 位作者 米元元 曾令丹 付忠荣 《中国临床护理》 2024年第4期207-212,共6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运动恐惧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取目的抽样法,选取2023年4月—9月在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支架置入术后的1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半...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运动恐惧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取目的抽样法,选取2023年4月—9月在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支架置入术后的1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使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并提炼主题。结果共提炼运动恐惧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两大主题。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支架置入术后自我感觉衰弱、对体内支架状态产生过度警觉、对机体不适的敏感性增强、认知偏差引发自我设限、运动自我效能降低5个子主题;外部因素包括疾病经济负担、照顾者支持不足、社交疏远、医疗信息缺乏4个子主题。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运动恐惧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医护人员应重视此类患者的早期评估和干预,提高患者对支架置入手术的心理调适能力和术后运动康复认知水平,改善社会支持系统,激发患者运动意愿,促进疾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支架置入术 运动恐惧 运动康复 影响因素 质性研究
下载PDF
EDUG技术引导下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导管置入术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7
作者 张凯 高亭 +1 位作者 鲍景 甘玲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3期0016-0019,共4页
探究在重症患者中,EDUG技术引导下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导管置入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0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PICC置管)和研究组(EDUG技术引导下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各30例,观察治疗情况。结果 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 探究在重症患者中,EDUG技术引导下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导管置入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0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PICC置管)和研究组(EDUG技术引导下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各30例,观察治疗情况。结果 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出血量、穿刺用时分别为100.00%(30/30)、(1.86±0.28)mL、(8.45±1.73)min,与对照组86.67%(26/30)、(2.21±0.35)mL、(10.51±2.24)min,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低于对照组20.00%(6/30),P<0.05。结论 在需要进行PICC置管的重症患者中,EDUG技术引导下经颈内静脉隧道式置管能够让导管尖端达到最优和最理想为止,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可推荐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UG技术 颈内静脉 隧道式PICC导管置入术 重症患者
原文传递
急性颈动脉闭塞支架置入术后血管再闭塞补救性治疗方法——股-颈动脉转流术报道
8
作者 闫喜格 王国玲 +7 位作者 张博刚 彭敏 董中君 申晓平 陈秀晓 贾倩 董会格 程莉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1-336,共6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快速恢复缺血脑组织血流,发病时间窗内可给予静脉溶栓,效果不佳则桥接血管内介入治疗。当使用常规支架取栓、抽吸取栓、球囊扩张等方法未能开通闭塞的血管时,支架置入是有效的补救方法。部分患者支架置入...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快速恢复缺血脑组织血流,发病时间窗内可给予静脉溶栓,效果不佳则桥接血管内介入治疗。当使用常规支架取栓、抽吸取栓、球囊扩张等方法未能开通闭塞的血管时,支架置入是有效的补救方法。部分患者支架置入后可能出现血管再闭塞,如不能快速开通闭塞血管,可导致严重残疾或死亡。本文报道了1例股-颈动脉转流术补救性治疗急性颈动脉闭塞支架置入术后血管再闭塞患者的诊疗过程,为快速解决这种不常见却又非常棘手的临床情况提供思路,该术式是一种值得推广普及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颈动脉再闭塞 股-颈动脉转流术 补救性治疗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9
作者 马丹风 孙岩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27-32,共6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CAS)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搜索CAS术后发生ISR危险因...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CAS)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搜索CAS术后发生ISR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1月1日,采用Rev 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篇文献,包括3篇队列研究,19篇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外周动脉疾病、闭环支架、残余狭窄均是CAS术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P﹤0.05),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开环支架均是CAS术后发生ISR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医务人员可参照上述因素对接受CAS的患者进行排查,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期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内再狭窄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下载PDF
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难治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及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10
作者 沈林艳 洪钟 +6 位作者 唐婷 杨景毅 陈昆 黄海荣 赵云 王晓斌 葛正息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4期140-144,共5页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难治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及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80例术后粘连引起的难治性肠梗阻于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难治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及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80例术后粘连引起的难治性肠梗阻于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处理,对照组行鼻胃管胃肠减压术治疗,观察组行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指标、炎症因子水平、中转开腹手术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00%(36/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减压量高于对照组,腹部症状缓解、气液平面消失、胃肠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内皮素-1(ET-1)、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转开腹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难治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更为理想,可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肠梗阻 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 炎症反应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袁杰宏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4期1205-1211,共7页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是一种基于导管的超声装置,能清晰显示血管的横断面,准确测量管腔数据,其衍生的虚拟组织学(virtual histology, VH)技术可以识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并进行组织学分型。传统的依靠狭窄程...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是一种基于导管的超声装置,能清晰显示血管的横断面,准确测量管腔数据,其衍生的虚拟组织学(virtual histology, VH)技术可以识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并进行组织学分型。传统的依靠狭窄程度评价病变的技术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中存在局限性,而IVUS可以优化支架的选择和评估置入效果,从而改善治疗结果。IVUS在CAS术后并发症的预测方面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IVUS辅助CAS的研究进行回顾,综合分析IVUS在CAS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综述
下载PDF
不同手术时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分析
12
作者 韦帅 陈栋君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3期520-522,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时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6月于本院行CAS治疗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依据CAS时机不同,分为早期组(2周内行CAS,29例)与晚期组(2周后行CAS...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时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6月于本院行CAS治疗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依据CAS时机不同,分为早期组(2周内行CAS,29例)与晚期组(2周后行CAS,29例)。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3 d的颅内血流动力学[包括脑血流量相对值(rCBF)、平均通过时间相对值(rMTT)、达峰时间的数值相对值(rTTP)]、术后1个月脑卒中与症状性脑卒中发生率、术前及术后3个月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结果 术前及术后3 d,两组rCBF、r MTT、rTTP水平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r CBF水平明显高于术前、rMTT、rTTP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1个月,两组脑卒中与症状性脑卒中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3个月,两组MMSE评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MMSE评分高于术前(P<0.05)。结论 2周内通过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同2周后行CAS无明显差异,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同时不会明显影响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及智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血流动力学 认知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综合护理措施用于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护理效果观察
13
作者 洪慧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3期0076-0079,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护理措施对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本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90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患者医疗资料。以实际数字分组法分组讨论,即对照组(n=45)、观察组(n=45),观察组行综合护理,对... 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护理措施对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本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90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患者医疗资料。以实际数字分组法分组讨论,即对照组(n=45)、观察组(n=45),观察组行综合护理,对照组仅行常规护理。分析两种方式对病人生活及满意度方面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达97.78%,对照组为77.78%,二者对比前者更高(P<0.05)。结论 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患者行综合护理,对其生活质量及满意度有一个较高的评价,该措施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综合护理 生活质量 护理满意率 效果
原文传递
腹主动脉球囊置入术联合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对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子宫切除率的影响
14
作者 朱春 徐慧玲 +2 位作者 沈烨 王洁 杨希夷 《医师在线》 2024年第4期46-49,共4页
目的 探究腹主动脉球囊置入术联合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对凶险性前置胎盘(PPP)患者子宫切除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在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治疗的PPP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使... 目的 探究腹主动脉球囊置入术联合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对凶险性前置胎盘(PPP)患者子宫切除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在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治疗的PPP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使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采用腹主动脉球囊置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出血情况、妊娠结局、血清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指标、出血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子宫切除率和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血清AFP、CK及SFlt-1均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主动脉球囊置入术联合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可降低PPP患者的子宫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调节血清指标,改善患者的出血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凶险性前置胎盘 腹主动脉球囊置入术 子宫动脉栓塞术 子宫切除率 并发症
下载PDF
经皮穿刺胃造瘘术与食管支架置入术在晚期食管癌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中海 朱立东 +2 位作者 任丽 高彦文 杨宁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3年第6期702-704,共3页
目的分析比较经皮穿刺胃造瘘术与食管支架置入术在晚期食管癌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因晚期食管癌于北京市普仁医院行介入治疗且资料完整的48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采取治疗方案,分为经皮穿刺胃... 目的分析比较经皮穿刺胃造瘘术与食管支架置入术在晚期食管癌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因晚期食管癌于北京市普仁医院行介入治疗且资料完整的48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采取治疗方案,分为经皮穿刺胃造瘘组25例和食管支架置入组23例。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的营养风险筛查评分及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14d),如血肿或出血、堵塞或移位、胸痛及异物感、肺部感染等;随访期术后3个月并发症,如肺部感染、食管支架堵塞及移位、胃造瘘管堵塞及脱落等;比较术后3个月内再入院率。结果食管支架置入组的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14d)中胸痛及异物感发生率高于经皮穿刺胃造瘘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营养状态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两组术后营养风险筛查评分、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及再入院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穿刺胃造瘘术及食管支架置入术对于伴有进食梗阻的食管癌晚期患者均为安全、有效改善营养的手术操作,但经皮穿刺胃造瘘术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胃造瘘术 食管支架置入术 晚期食管癌 营养支持治疗
下载PDF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路径在气管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单海娟 高昂 +2 位作者 王亚丰 张楠 牛红艳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第14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路径在气管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气管内支架置入术患者按计算机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 目的:探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路径在气管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气管内支架置入术患者按计算机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路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2、24、48、72 h,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咽喉痛、咳嗽、痰液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路径应用于气管内支架置入术患者,可有效缓解不良情绪,减轻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内支架置入术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护理路径 疼痛 心理状态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双导丝法联合胰管支架置入术在胆总管结石ERCP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正燕 洪万东 +1 位作者 黄庆科 吴文治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2期205-207,215,共4页
目的研究双导丝法联合胰管支架置入术在胆总管结石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接诊的10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3例。两... 目的研究双导丝法联合胰管支架置入术在胆总管结石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接诊的10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3例。两组患者均行ERCP,对照组采用传统胆管选择性插管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双导丝法联合胰管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插管成功率、手术时间、插管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插管成功率为94.3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7.36%(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进食时间相比(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插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09%、7.5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导丝法联合胰管支架置入术在胆总管结石ERCP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插管率,缩短手术时间、插管时间及住院时间,且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胆总管结石 双导丝法 胰管支架置入术 并发症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成人中线导管置入术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超 刘敏 +5 位作者 谭燕 曾珍 郑静 江源源 胡雪莲 黄蜜 《巴楚医学》 2023年第1期1-3,共3页
静脉注射是常见的临床治疗措施,超声引导中线导管置入相对于外周静脉留置针而言,可降低穿刺频率,延长管道留置时间。置管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血管情况、治疗方案及治疗时间等。本文就超声引导下成人中线导管置入的步骤进行详细讲解。
关键词 超声引导 中线导管 导管置入术
下载PDF
电子胃镜下斑马导丝转换技术用于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19
作者 张诗彤 苏彬 +6 位作者 娄丽华 郝欣 李常洲 王爱民 姜海斌 李建辉 刘淑玲 《中国内镜杂志》 2023年第2期8-12,共5页
目的探讨标准型胃镜下斑马导丝转换技术用于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承德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胃镜下放置螺旋型鼻肠管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使用标准型胃镜将斑马导丝置入十... 目的探讨标准型胃镜下斑马导丝转换技术用于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承德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胃镜下放置螺旋型鼻肠管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使用标准型胃镜将斑马导丝置入十二指肠远端后,保持导丝位置相对固定,退出内镜,应用一次性导尿管将斑马导丝置换至鼻腔的方法代替经鼻胃镜下置入导丝技术;对照组使用标准型胃镜下钳夹推送置入螺旋型鼻肠管技术。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操作时间短,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鼻咽部不适及腹痛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误吸及导丝移位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斑马导丝转换技术将斑马导丝置换至鼻腔的方法与传统内镜钳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和并发症少等优势,且安全有效,可为广大基层医院提供技术支持,从而为消化内镜营养管置入术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胃镜 消化内镜营养管置入术 转换技术 空肠营养管 一次性导尿管 斑马导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