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0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莫里森的《秀拉》看美国黑人女性寻找自我的两难困境 被引量:14
1
作者 蒲秀美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3-96,共4页
《秀拉》(Sula)是托妮·莫里森 (ToniMorrison)写作生涯中早期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 1919至 196 5年的美国为大背景 ,黑人聚居区伯特姆 (Bottom)为具体语境 ,以秀拉 (Sula ,反传统美国黑人妇女形象代表 )和内儿 (Nel,传统美国黑人... 《秀拉》(Sula)是托妮·莫里森 (ToniMorrison)写作生涯中早期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 1919至 196 5年的美国为大背景 ,黑人聚居区伯特姆 (Bottom)为具体语境 ,以秀拉 (Sula ,反传统美国黑人妇女形象代表 )和内儿 (Nel,传统美国黑人妇女形象代表 )少年及青年时期的友谊为线索 ,通过对两个形象的并置和交叉 ,展示了两位黑人女性追寻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黑人 美国黑人妇女 女性自我 传统 反传统
下载PDF
国内外关于美国黑人参政的研究综述
2
作者 唐红明 《科教文汇》 2017年第23期145-146,共2页
国外学界对于美国黑人参政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学术体系。国内学界对于美国黑人参政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未成系统且不成熟,有待于进一步拓展。本文就美国黑人参政、美国黑人领袖及美国黑人市长的国内外研究状况作了学术综述。
关键词 美国黑人参政 美国黑人领袖 美国黑人市长
下载PDF
美国黑人女性创作语境在国内沃克、莫里森研究中的缺失
3
作者 唐红梅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46-49,共4页
在国内沃克、莫里森研究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之际,本论文回顾两位作家创作的研究历史,在肯定研究成就的同时,着重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而指出不足之原因正在于研究界对研究对象创作语境、研究语境重视不够,其具体表现为没有认识到黑... 在国内沃克、莫里森研究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之际,本论文回顾两位作家创作的研究历史,在肯定研究成就的同时,着重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而指出不足之原因正在于研究界对研究对象创作语境、研究语境重视不够,其具体表现为没有认识到黑人女性作家是一个富有创造力和成绩突出的群体,忽视了这一群体在美国黑人文学、美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更没有探讨沃克、莫里森在这一创作集体中起到的带头作用。本论文认为,黑人女性文学和黑人文学研究视野的纳入,则可以为沃克、莫里森创作研究的深入发展搭建新的研究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黑人女性创作语境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群体 沃克 莫里森
下载PDF
论美国黑人文学中美国黑人的反抗意识
4
作者 朱丽 《时代人物》 2020年第24期0055-0055,共1页
美国黑人文学从最初的单纯描绘黑人血淋淋的种族压迫史来唤起白人的同情心摆脱被奴隶的命运,到大力发掘、运用和宣扬黑人民族传统文化,希望得到白人主流文化的认同,再到采用种族反抗的极端手段企图改变美国黑人的生存现状。方式不同,终... 美国黑人文学从最初的单纯描绘黑人血淋淋的种族压迫史来唤起白人的同情心摆脱被奴隶的命运,到大力发掘、运用和宣扬黑人民族传统文化,希望得到白人主流文化的认同,再到采用种族反抗的极端手段企图改变美国黑人的生存现状。方式不同,终极目的是一样的。既致力于改变美国黑人的生存境遇,能够顺利融入美国主流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黑人文学 美国黑人 反抗意识
下载PDF
论美国黑人英语与交际文化
5
作者 侯迎慧 《魅力中国》 2010年第9X期106-107,共2页
美国黑人英语反映着美国黑人亚文化的社会现实,透过美国黑人的语言和交际风格,可清楚地了解美国黑人亚文化群的文化特性。
关键词 美国黑人英语 美国黑人交际文化
下载PDF
论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及其对美国黑人文学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郭晓洋 马艳红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279-282,共4页
通过对杜波依斯的介绍及其“双重意识”概念的解释,阐述了美国黑人的内在心理冲突问题和困惑所在。指出杜波依斯“双重意识”的概念是欧洲浪漫主义和美国超验主义的产物,从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两方面讨论了“双重意识”的内涵。指出“双... 通过对杜波依斯的介绍及其“双重意识”概念的解释,阐述了美国黑人的内在心理冲突问题和困惑所在。指出杜波依斯“双重意识”的概念是欧洲浪漫主义和美国超验主义的产物,从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两方面讨论了“双重意识”的内涵。指出“双重意识”揭示了黑人性格的二重性和黑人作家的两难抉择。分析了黑人文学作品中出现同化和分离之间的持续张力的原因,强调了杜波依斯提出的“双重意识”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波依斯 双重意识 美国黑人文学 二重性 同化与分离
下载PDF
从惠特莉到道格拉斯看美国黑人奴隶文学中的自我建构 被引量:4
7
作者 王育平 杨金才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2-98,共7页
美国黑人文学中,追求自由、平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惠特莉和道格拉斯是不同时期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作品都蕴涵了对独立人格身份的追求与探索。不同的是,惠特莉试图借黑人身份和白人文化的融合建立自己的独立身份,而道格拉斯则强... 美国黑人文学中,追求自由、平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惠特莉和道格拉斯是不同时期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作品都蕴涵了对独立人格身份的追求与探索。不同的是,惠特莉试图借黑人身份和白人文化的融合建立自己的独立身份,而道格拉斯则强调自己作为黑人的异质性身份,以此来获取自由和独立。从惠特莉到道格拉斯,黑人在寻求自我的道路上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特莉 道格拉斯 美国黑人奴隶文学 自我建构 文化身份
下载PDF
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 被引量:42
8
作者 黄晖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27,共6页
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在 2 0世纪初崛起并迅速发展 ,成为当今美国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之一。从其发展线索来看 ,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经历了从激进到内省 ,从对非洲文化中心论和黑人民族主义的倡导到对人类共同问题的关注 ,从理论的建... 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在 2 0世纪初崛起并迅速发展 ,成为当今美国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之一。从其发展线索来看 ,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经历了从激进到内省 ,从对非洲文化中心论和黑人民族主义的倡导到对人类共同问题的关注 ,从理论的建构、解构到重构这一逐步成熟的阶段。美国黑人文学理论加深了人们对边缘话语和少数族裔话语的理解与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黑人 批评理论 边缘话语 文学理论 内省 解构 激进 人文学 发展线索 倡导
下载PDF
美国黑人英语语言特点探讨 被引量:13
9
作者 方久华 熊敦礼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11-115,共5页
美国黑人人口众多,黑人英语在美国社会的影响正逐步增加。但是关于黑人英语的研究还不很充分,争议也颇多。现在学术界对于黑人英语本质上是否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黑人英语和标准英语一样,只是英语的一... 美国黑人人口众多,黑人英语在美国社会的影响正逐步增加。但是关于黑人英语的研究还不很充分,争议也颇多。现在学术界对于黑人英语本质上是否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黑人英语和标准英语一样,只是英语的一种方言;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黑人英语有自己的特点,是独立的体系。文章从黑人英语的历史起源及其本身的语言特点论证黑人英语是一个独立的,有自身规律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黑人英语 本质 起源 语言特点
下载PDF
托妮·莫里森与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重建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腊宝 毛卫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17-20,共4页
重构与发展民族文化是众多美国黑人作家关注的问题之一,小说《宠儿》较全面地揭示了托妮·莫里森对美国黑人民族文化重建的认识。莫里森认为,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重建应从黑人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出发,努力推动黑人族群中的民族多元发... 重构与发展民族文化是众多美国黑人作家关注的问题之一,小说《宠儿》较全面地揭示了托妮·莫里森对美国黑人民族文化重建的认识。莫里森认为,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重建应从黑人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出发,努力推动黑人族群中的民族多元发展,此外,黑人民族还必须学会正视历史,为民族文化的未来发展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媚·莫里森 美国黑人民族文化 黑人作家 《宠儿》 重建问题
下载PDF
美国黑人家庭模式的转变与发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沃野 王朔柏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6期85-89,共5页
研究美国黑人家庭的模式转变 ,有助于察看当今美国黑人在生活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趋向。美国黑人家庭的发展、演变经过三个阶段。在作为奴隶身份被卖到美国的第一阶段中 ,其家庭结构表现为或是女性统治为主心 ,或是不稳定的、一种杂... 研究美国黑人家庭的模式转变 ,有助于察看当今美国黑人在生活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趋向。美国黑人家庭的发展、演变经过三个阶段。在作为奴隶身份被卖到美国的第一阶段中 ,其家庭结构表现为或是女性统治为主心 ,或是不稳定的、一种杂乱亲属关系的共同体 ;在从奴隶转为自由民的第二阶段中 ,传统式的家庭结构渐渐消亡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家庭模式开始发展 ;从 19世纪末到现今的第三阶段中 ,以父权为统治表征的双亲式家庭已成为发展主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黑人家庭 母权式家庭 父权式家庭 双亲式家庭 迁移
下载PDF
从《所罗门之歌》看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自在”与“自觉” 被引量:11
12
作者 徐文培 曹威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7年第3期104-106,共3页
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通过描写梅肯.戴德一家三代人所追求的不同生存方式,展示了美国黑人寻找其民族文化的艰难历程。在对白人文化的完全摒弃和吸收都无助于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时,莫里森意识到,黑白两种文化的冲突必然... 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通过描写梅肯.戴德一家三代人所追求的不同生存方式,展示了美国黑人寻找其民族文化的艰难历程。在对白人文化的完全摒弃和吸收都无助于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时,莫里森意识到,黑白两种文化的冲突必然会导致文化创造性的转化。文化是民族在对应生境中的创造物,美国黑人在经历了三百年的族际演化后,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民族,其民族文化必然是基于其黑人性和美国性的一种全新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在的文化 自觉的文化 美国黑人民族文化 《所罗门之歌》 莫里森
下载PDF
詹姆斯·鲍德温的文学“弑父”与美国黑人文学的转向 被引量:8
13
作者 谭惠娟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0-138,共9页
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对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引路人、当时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人物赖特进行了猛烈攻击,这一举动符合布鲁姆所说的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弑父”行为。鲍德温在文学上的“弑父”与他个人生活中的“弑父”情... 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对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引路人、当时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人物赖特进行了猛烈攻击,这一举动符合布鲁姆所说的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弑父”行为。鲍德温在文学上的“弑父”与他个人生活中的“弑父”情结相关,而更深层的动因则在于当时美国黑人文学正经历由赖特式的“抗议小说”向拉尔夫.埃利森为代表的新型黑人文学转向。作为其间的过渡人物,鲍德温在描写黑人人性、展示黑人文化、提升黑人文学的艺术水平、探索种族歧视与冲突问题等方面,都提出了超越赖特的抗议文学主张,但他本人的思想观念和创作实践又还存在诸多自相矛盾之处。“弑父”使赖特和鲍德温两败俱伤,具有浓烈悲剧色彩,但它是美国黑人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环节,客观上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斯·鲍德温 理查德·赖特 拉尔夫·埃利森 弑父 美国黑人文学 转向
下载PDF
当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被引量:10
14
作者 修树新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65-167,共3页
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批评家。芭芭拉·史密斯、奥吉·劳德、爱丽斯·沃克、芭芭拉·克里斯汀等代表人物各自从不同的侧重点阐发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理... 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批评家。芭芭拉·史密斯、奥吉·劳德、爱丽斯·沃克、芭芭拉·克里斯汀等代表人物各自从不同的侧重点阐发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她们的理论、观点体现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两大任务———寻找、建构一个内涵丰富的黑人女性文学传统;考察并消除文学作品中有关黑人女性气质和黑人女性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的刻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 美国黑人 女权主义 文学批评
下载PDF
走向梦想——从《阳光下的葡萄干》中男子气概的重生看美国黑人的双重意识 被引量:8
15
作者 秦苏珏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6-48,共3页
“一个未实现的梦想会怎样?/它会如一粒葡萄被阳光晒干?……还是会爆裂?”来自著名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诗歌《哈莱姆》中的这一质问在黑人女剧作家罗瑞恩,汉斯贝里的代表作《阳光下的葡萄干》中被再次提及。当她作为第一位... “一个未实现的梦想会怎样?/它会如一粒葡萄被阳光晒干?……还是会爆裂?”来自著名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诗歌《哈莱姆》中的这一质问在黑人女剧作家罗瑞恩,汉斯贝里的代表作《阳光下的葡萄干》中被再次提及。当她作为第一位黑人女剧作家在1959年5月将该剧搬上美国百老汇的伊瑟尔,巴里摩尔剧院,并以其所创造的成功与影响而获得纽约剧评家协会所颁发的该年度最佳戏剧奖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黑人 葡萄干 阳光 梦想 意识 男子 剧作家 代表作
下载PDF
美国黑人的文化认同及矛盾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华 《求索》 CSSCI 2002年第6期217-221,共5页
本文通过评述美国黑人对非洲文化和美国文化认同的历史沿革 ,认为美国黑人对两种文化的认同一直是矛盾和不定的。他们有时认同其中一种 ,有时认同两者 ,且其内部也常常观点不一。美国黑人的文化认同矛盾与其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密切相关 ... 本文通过评述美国黑人对非洲文化和美国文化认同的历史沿革 ,认为美国黑人对两种文化的认同一直是矛盾和不定的。他们有时认同其中一种 ,有时认同两者 ,且其内部也常常观点不一。美国黑人的文化认同矛盾与其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密切相关 ,其根本原因是黑人及其文化长期被美国社会歧视和排斥 ,这一矛盾至今仍困扰着他们 ,影响今后黑人民权斗争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黑人 文化认同 多元文化主义 民权斗争 非洲文化
下载PDF
“双重意识”问题与美国黑人的身份建构 被引量:6
17
作者 骆洪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9-114,共6页
二十世纪的美国黑人小说反映了作家们的"双重意识"以及他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他们对身份的探讨呈现出三种倾向:一是"融入"思想,希望被白人主流社会接纳;二是强调其"黑人性",激发种族自豪感、增... 二十世纪的美国黑人小说反映了作家们的"双重意识"以及他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他们对身份的探讨呈现出三种倾向:一是"融入"思想,希望被白人主流社会接纳;二是强调其"黑人性",激发种族自豪感、增强种族凝聚力,与白人种族主义分庭抗争;三是建构其美国人的身份,同时强调其黑人性。这些倾向也是广大美国黑人寻找文化身份时的心理写照。文化身份具有客观、本质的特性的同时又具有主观、建构的特点。双重意识问题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美国黑人的文化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以及个人经历的变化,美国黑人作家对文化身份的思考也会随之出现差异或者由差异走向趋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意识” 美国黑人小说 文化身份 建构 倾向
下载PDF
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综述 被引量:8
18
作者 胡笑瑛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1期132-134,共3页
本篇文章对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定义演变、历史发展、核心问题和学术特点进行了研究,进一步论证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及其批评在女性文学、少数族裔文学及第三世界文学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定义 历史进程 核心问题 学术特点
下载PDF
布鲁斯:美国黑人忧伤的音乐和文学诉说——布鲁斯及其在《看不见的人》和《所罗门之歌》中的运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郝俊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69-171,共3页
布鲁斯是19世纪60年代发源于美国南方腹地的一种黑人音乐,是一种悲叹生活、渴望爱情、发泄愤懑的音乐表达方式,是黑人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著名黑人文学批评家小贝克认为,布鲁斯音乐是黑人本土话语的典型特征,是黑人文学文本研究的原始... 布鲁斯是19世纪60年代发源于美国南方腹地的一种黑人音乐,是一种悲叹生活、渴望爱情、发泄愤懑的音乐表达方式,是黑人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著名黑人文学批评家小贝克认为,布鲁斯音乐是黑人本土话语的典型特征,是黑人文学文本研究的原始依据和文化源泉。美国黑人作家,凭借布鲁斯音乐这一本土化的语言,来深入地探讨美国黑人的生存困境和文化追求。其中,埃里森在其小说《看不见的人》、莫里森在其小说《所罗门之歌》中创造性地把布鲁斯引入作品中,使作品有了强烈的节奏感、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震撼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斯音乐 美国黑人文学 《看不见的人》 《所罗门之歌》
下载PDF
美国黑人城市化与五六十年代黑人民权运动 被引量:7
20
作者 胡锦山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51-56,共6页
从20世纪初起美国黑人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黑人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这对美国黑人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觉悟的提高、民族意识的增强及其民族领导人的产生都有极大的影响,并最终促成了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席卷全美国的轰轰烈烈的黑人民... 从20世纪初起美国黑人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黑人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这对美国黑人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觉悟的提高、民族意识的增强及其民族领导人的产生都有极大的影响,并最终促成了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席卷全美国的轰轰烈烈的黑人民权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黑人 城市化 民权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