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龄和2龄美洲鲥草塘围网生态养殖试验
1
作者 蒋飞 张美琼 +4 位作者 徐嘉波 刘永士 蔡清洁 蓝传荣 施永海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3期154-158,共5页
为探索种养结合的美洲鲥生态养殖新模式,选取平均体长、体质量分别为2.70 cm、0.36 g的1龄美洲鲥和平均体长、体质量分别为26.09 cm、279.52 g的2龄美洲鲥开展草塘围网养殖试验,监测其生长性能,并对该模式的养殖成本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为探索种养结合的美洲鲥生态养殖新模式,选取平均体长、体质量分别为2.70 cm、0.36 g的1龄美洲鲥和平均体长、体质量分别为26.09 cm、279.52 g的2龄美洲鲥开展草塘围网养殖试验,监测其生长性能,并对该模式的养殖成本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试验结果:经过190 d饲养,1龄美洲鲥的终末平均体长、体质量分别为16.28 cm、56.62 g,2龄美洲鲥的终末平均体长、体质量分别为33.58 cm、635.98 g;1龄和2龄美洲鲥的体长特定增长率分别为(0.95±0.01)%/d和(0.13±0.03)%/d,体质量特定增长率分别为(2.67±0.02)%/d和(0.44±0.10)%/d;1龄和2龄美洲鲥的养殖成活率分别为87.5%和64.6%;2龄美洲鲥养殖的平均利润为9.15万元/hm^(2)。结果表明,美洲鲥草塘围网生态养殖模式能改善养殖水体环境,有利于美洲鲥生长,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是值得推广的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草塘 生态养殖
下载PDF
40种中草药对美洲鲥源温和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高晓华 高玮 张明辉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7-73,共7页
为筛选出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源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体外抑菌效果较好的中草药,采用牛津杯打孔法测定了温和气单胞菌对乌梅(Fructus mume)、苏木(Caesalpinia sap⁃pan)、五倍子(Rhus chinensis)等40种中草药的敏感性... 为筛选出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源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体外抑菌效果较好的中草药,采用牛津杯打孔法测定了温和气单胞菌对乌梅(Fructus mume)、苏木(Caesalpinia sap⁃pan)、五倍子(Rhus chinensis)等40种中草药的敏感性,并进一步通过微量二倍稀释法以及涂布平板法测定了具有抑菌作用的中草药对温和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结果表明:温和气单胞菌对苏木、乌梅、黄连、石榴皮(Punica granatum)、五倍子和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6种中草药为高度敏感,其抑菌圈直径为20.00~28.00 mm,其中苏木的抑菌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为(27.12±0.78)mm,对赤芍(Radix paeoniae rubra)、连翘(Forsythia suspensa)、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等23种中草药为敏感,其抑菌圈直径为10.00~18.00 mm;对其余11种中草药不敏感。苏木对温和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杀菌作用最强,其MIC和MBC分别为7.81、15.63 mg/mL;其次为乌梅、黄连、石榴皮和五倍子,其MIC为15.63~31.25 mg/mL,MBC为31.25~62.5 mg/mL;其余中草药对温和气单胞菌的抑杀效果较弱,其MIC和MBC均分别高于31.25 mg/mL和62.5 mg/mL。综上可知,苏木对美洲鲥源温和气单胞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杀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温和气单胞菌 美洲鲥 最小抑菌质量浓度 最小杀菌质量浓度 抑菌效果
下载PDF
美洲鲥脑转录组多态性EST-SSR的规模化开发与利用
3
作者 于爱清 施永海 +1 位作者 徐嘉波 刘永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2,共12页
【目的】挖掘美洲鲥脑组织转录组数据中的EST-SSR,规模化开发多态性较好的EST-SSR,为美洲鲥种质资源评估提供分子标记。【方法】采集2龄美洲鲥雌雄个体(各3尾)的脑组织,提取其RNA,构建cDNA文库,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用MISA软件进行脑... 【目的】挖掘美洲鲥脑组织转录组数据中的EST-SSR,规模化开发多态性较好的EST-SSR,为美洲鲥种质资源评估提供分子标记。【方法】采集2龄美洲鲥雌雄个体(各3尾)的脑组织,提取其RNA,构建cDNA文库,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用MISA软件进行脑组织转录组EST-SSR挖掘和特征分析,利用SSRMMD软件规模化开发多态性EST-SSR。从获得的多态性位点中随机选取20对4核苷酸重复的EST-SSR设计引物,对24尾1龄美洲鲥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估,验证这些多态性EST-SSR的应用效果。【结果】从雌性美洲鲥脑组织转录组189 428个非冗余基因中鉴定到117 751个EST-SSR,从雄性美洲鲥脑组织转录组185 419个非冗余基因中鉴定到114 809个EST-SSR。美洲鲥雌雄个体脑组织转录组中不同类型微卫星的重复基序均具有不同的数量分布特征,其中2核苷酸重复基序数量最多,分别占EST-SSR总数的72.78%和73.60%,而单核苷酸、3核苷酸、4核苷酸、5核苷酸和6核苷酸重复的EST-SSR数量随着重复碱基数量的增加而呈逐级减少趋势;不同EST-SSR重复类型的优势重复基序亦有所不同,单核苷酸重复、2核苷酸重复和3核苷酸重复基序的优势基序分别为A/T、AC/GT和AGG/CCT。从7 671个雌雄美洲鲥脑组织转录组共有EST-SSR中成功鉴定到1 726个多态性EST-SSR,其中鉴定自单核苷酸重复、2核苷酸重复、3核苷酸重复的多态性EST-SSR分别有705,827和116个。20个4核苷酸重复的EST-SSR中,有17个位点多态性较好,其检测1龄美洲鲥的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均值分别为0.498,0.620和0.561,表明本单位科研基地的美洲鲥养殖群体历经数年的人工养殖,仍然具有相对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结论】基于美洲鲥脑组织转录组数据规模化开发了多态性EST-SSR,这些位点可用于美洲鲥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评估及分子标记辅助遗传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高通量测序 脑组织转录组 微卫星标记(SSR) 表达序列标签SSR(EST-SSR)
下载PDF
两种配合饲料对美洲鲥幼鱼生长、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的影响
4
作者 严银龙 袁新程 +4 位作者 施永海 徐嘉波 张之文 邓平平 蒋飞 《水产科技情报》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为探究普通膨化配合饲料和特种绿色膨化配合饲料对美洲鲥幼鱼生长特性、消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以人工繁育的初始体质量为(2.81±0.61)g的美洲鲥幼鱼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56 d的饲养试验,并测定了幼鱼的生长和酶活指标。... 为探究普通膨化配合饲料和特种绿色膨化配合饲料对美洲鲥幼鱼生长特性、消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以人工繁育的初始体质量为(2.81±0.61)g的美洲鲥幼鱼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56 d的饲养试验,并测定了幼鱼的生长和酶活指标。试验结果显示:普通膨化配合饲料组(CF组)美洲鲥幼鱼体质量的增长速度快于特种绿色膨化配合饲料组(SF组),CF组幼鱼的体质量特定增长率和肥满度均显著大于SF组(P<0.05),饲料系数则显著小于SF组(P<0.05),CF组和SF组幼鱼的摄食率分别为3.31%/d、3.38%/d,成活率分别为98.50%、98.83%,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消化酶方面,CF组幼鱼的淀粉酶(AMS)和脂肪酶(LPS)活力均显著大于SF组(P<0.05),而胃蛋白酶(PPS)活力显著小于SF组(P<0.05),两组间胰蛋白酶(TPS)活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特异性免疫酶方面,SF组幼鱼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著大于CF组(P<0.05),两组间的过氧化氢酶(CAT)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投喂普通膨化配合饲料可提高美洲鲥幼鱼的体质量特定增长率和肥满度,降低饲料系数,并可显著提高幼鱼对淀粉和脂肪的消化能力,对其生长有促进作用,但对提升幼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无明显效果;投喂特种绿色膨化配合饲料可提高美洲鲥幼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但对其生长无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配合饲料 生长 消化酶 非特异性免疫酶
下载PDF
美洲鲥胚胎及仔稚鱼的发育 被引量:24
5
作者 洪孝友 朱新平 +2 位作者 陈昆慈 潘德博 李凯彬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3-162,共10页
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描述了胚胎和仔、稚鱼的生长发育特征。美洲鲥受精卵球形、无油球,为沉性卵,卵径2.85—3.28 mm。在水温20.3℃—21.9℃孵化条件下,经过82h孵化出膜,根据其胚... 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描述了胚胎和仔、稚鱼的生长发育特征。美洲鲥受精卵球形、无油球,为沉性卵,卵径2.85—3.28 mm。在水温20.3℃—21.9℃孵化条件下,经过82h孵化出膜,根据其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胚胎发育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7个发育阶段。美洲鲥初孵仔鱼全长为(8.56±0.36)mm,其卵黄囊体积为(4.57±0.77)mm3。1日龄仔鱼脑部发育明显,口张开,肛门开通,胸鳍形成。2日龄仔鱼卵黄囊体积(0.71±0.23)mm3,只有刚孵化的15.54%。3日龄仔鱼经过1d的混合营养期,卵黄被完全吸收,4日龄仔鱼完全营外源性营养,卵黄囊的体积(V)随孵化时间(h)的变化方程为V=4.1583e-0.0356h(R2=0.9901)。此后,背鳍鳍条、尾鳍鳍条、臀鳍鳍条和腹鳍鳍条相继在晚期仔鱼出现,9日龄仔鱼尾椎开始弯曲,21日龄仔鱼尾椎弯曲完成。27日龄鱼鳞开始形成,到33日龄稚鱼全身披鳞,个体发育进入幼鱼期,仔稚鱼期间的生长模型方程为:TL=0.0049D2+0.5091D+9.2578(R2=0.9885,TL为全长,D为日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胚胎 仔鱼 稚鱼 形态 发育
下载PDF
美洲鲥应激后皮质醇激素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34
6
作者 杜浩 危起伟 +3 位作者 甘芳 刘鉴毅 陈细华 杨德国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0-84,共5页
比较了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1龄幼鱼因环境改变和运输引起的血清皮质醇激素浓度和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美洲鲥转入较小容器中后血清皮质醇含量迅速增加到对照组[(2.05±1.48)ng/ml,n=10]的10倍左右。运输2 h后美洲鲥血... 比较了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1龄幼鱼因环境改变和运输引起的血清皮质醇激素浓度和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美洲鲥转入较小容器中后血清皮质醇含量迅速增加到对照组[(2.05±1.48)ng/ml,n=10]的10倍左右。运输2 h后美洲鲥血清皮质醇激素含量[(41.97±17.92)ng/ml,n=9]比运输前显著上升20倍左右。2 h运输后总蛋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Ca2+比对照组极显著增加(P<0.01),白球比和乙酸胆碱酯酶、血糖、K+显著增加(P<0.05),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无显著变化(P>0.05),C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液指标明显变化表明,美洲鲥运输应激后,心脏和肝脏等组织一定程度受损,可能导致了较高的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皮质醇 血液生化指标 应激
下载PDF
MS-222、丁香油、苯唑卡因对养殖美洲鲥幼鱼的麻醉效果 被引量:73
7
作者 杜浩 危起伟 +4 位作者 杨德国 刘鉴毅 甘芳 陈细华 沈丽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26,共7页
研究了MS-222、丁香油、苯唑卡因3种麻醉剂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幼鱼的麻醉效果,并运用该3种麻醉剂的适宜剂量对美洲鲥幼鱼进行了运输试验。麻醉试验结果表明:在较高麻醉浓度(MS-222为75 mg/L以上,丁香油为20 mg/L以上,苯唑卡因为4... 研究了MS-222、丁香油、苯唑卡因3种麻醉剂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幼鱼的麻醉效果,并运用该3种麻醉剂的适宜剂量对美洲鲥幼鱼进行了运输试验。麻醉试验结果表明:在较高麻醉浓度(MS-222为75 mg/L以上,丁香油为20 mg/L以上,苯唑卡因为40 mg/L以上)下,鱼很快(30 min内)停止鳃盖张合运动,且停止鳃盖运动的鱼在空气中暴露一定时间(10 min内)后也能够复苏;在适宜的麻醉浓度(MS-222为20-30 mg/L,丁香油为8-10 mg/L;苯唑卡因为20-30 mg/L)下,鱼能够进入麻醉状态,且能保持很长时间(12 h);麻醉效果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强;在20 mg/L MS-222麻醉剂下,小规格鱼较大规格鱼更容易进入麻醉状态,而在10 mg/L丁香油和20 mg/L苯唑卡因麻醉剂下,小规格鱼却难进入麻醉状态。运输试验结果表明:麻醉运输组和对照组(非麻醉运输组)鱼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基础组(运输前)(P<0.05);麻醉运输后鱼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虽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仅苯唑卡因麻醉运输组鱼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苯唑卡因更适合用于运输美洲鲥的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MS-222 丁香油 苯唑卡因 皮质醇
下载PDF
美洲鲥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与生长特征 被引量:28
8
作者 张呈祥 徐钢春 +2 位作者 徐跑 郑金良 顾若波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27-1235,共9页
通过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仔、稚、幼各发育期的连续取样,系统观察了仔、稚、幼各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发育特征。结果显示:在水温(20±1)℃下,初孵仔鱼全长(6.75±0.60)mm;2日龄仔鱼即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4日龄仔鱼... 通过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仔、稚、幼各发育期的连续取样,系统观察了仔、稚、幼各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发育特征。结果显示:在水温(20±1)℃下,初孵仔鱼全长(6.75±0.60)mm;2日龄仔鱼即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4日龄仔鱼卵黄囊吸收完毕进入晚期仔鱼阶段,完全依靠外源物质获取能量,主要以鳔室、脊椎形成及各鳍的分化与形成为主要标志;培育至36d,仔鱼鳃盖后缘及脊椎骨两侧线有少量鳞片状突起,标志美洲鲥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培育至65d,仔鱼身上鳞片基本长出,腹膜闭合,美洲鲥完成变态成为幼鱼。仔鱼培育期间,除了严格控制培育水温在(20±1)℃外,2日龄仔鱼开口后就应及时投喂轮虫类开口饵料,密度为5~10ind/mL,这是苗种培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稚鱼期间在主食枝角类、桡足类的同时进行驯食。本实验采用特制缓沉饲料及时驯化转食再过渡到全部摄食人工浮性膨化颗粒饲料,驯食时间为21d,驯食是成功进行人工池塘养殖的关键所在。本研究旨在探讨提高美洲鲥早期培育过程中的成活率及成功进行池塘养殖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仔鱼 稚鱼 幼鱼 形态发育 生长特征
下载PDF
美洲鲥仔稚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早期发育 被引量:16
9
作者 邓平平 施永海 +4 位作者 徐嘉波 严银龙 谢永德 刘永士 张宗锋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3-81,共9页
使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描述了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仔稚鱼(1~51日龄)脊柱、胸鳍、尾鳍、背鳍等附肢骨骼的形态发育特征。结果显示,脊柱的发育开始于10日龄仔鱼尾部的髓弓、脉弓和尾下骨的出现,16日龄髓弓和脉弓延伸形成髓棘和脉... 使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描述了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仔稚鱼(1~51日龄)脊柱、胸鳍、尾鳍、背鳍等附肢骨骼的形态发育特征。结果显示,脊柱的发育开始于10日龄仔鱼尾部的髓弓、脉弓和尾下骨的出现,16日龄髓弓和脉弓延伸形成髓棘和脉棘,19日龄脊柱出现分节的硬骨环,23日龄所有椎体形成。各附鳍支鳍骨发育顺序先后依次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和腹鳍。胸鳍在2日龄时出现乌喙骨,13日龄形成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19日龄仔鱼肩带和上匙骨开始骨化;尾鳍的尾下骨最早出现在5日龄,12日龄尾鳍形成2枚尾上骨、1枚尾杆骨和6枚尾下骨,19日龄仔鱼尾椎和尾鳍率先开始骨化,直至23日龄尾鳍骨骼系统钙化完全。最终背鳍和臀鳍分别形成18和22根鳍条。美洲鲥骨骼发育研究对其早期发育功能趋向、环境优化及分类鉴定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仔稚鱼 脊柱 附肢骨骼 胸鳍 尾鳍 骨骼染色
下载PDF
苯唑卡因对美洲鲥运输应激的缓解作用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杜浩 危起伟 +4 位作者 甘芳 刘鉴毅 杨德国 陈细华 张燕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87-793,共7页
以苯唑卡因为麻醉剂,研究了人工养殖1+龄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幼鱼在有无麻醉剂作用下长途运输2 h后血清皮质醇和生化指标的变化,探索美洲鲥运输后高死亡率的原因以及麻醉剂对运输应激的缓解作用。实验对运输前、运输2 h、加20 mg/... 以苯唑卡因为麻醉剂,研究了人工养殖1+龄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幼鱼在有无麻醉剂作用下长途运输2 h后血清皮质醇和生化指标的变化,探索美洲鲥运输后高死亡率的原因以及麻醉剂对运输应激的缓解作用。实验对运输前、运输2 h、加20 mg/L苯唑卡因麻醉运输2 h后的美洲鲥血清中的皮质醇激素以及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运输应激对美洲鲥皮质醇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运输2 h后美洲鲥血清皮质醇激素含量非麻醉运输组[(41.97±17.92)ng/mL,n=9和麻醉运输组[(15.62±1.80)ng/mL,n=9比运输前[(2.05±1.48)ng/mL,n=10分别显著上升20倍和4倍左右(P<0.05),麻醉运输组鱼皮质醇激素显著低于非麻醉运输组(P<0.05)。不加麻醉剂2 h运输应激后血清TP、AP、AKP、CHE、ALT、K+、Ca2+、GLU显著高于运输前水平(P<0.05),白蛋白与球蛋白之比AP/GP显著低于运输前水平(P<0.05),而麻醉运输组的上述指标与运输前没有显著差异。非麻醉运输组和麻醉剂组,运输后血清LDH、AST都呈不显著增加(P>0.05)。实验结果显示,美洲鲥在运输应激后,心脏和肝脏等组织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可能是导致美洲鲥运输后较高死亡率的原因。麻醉剂苯唑卡因应用于长途运输有助于维持鱼体生化指标的稳定,对鱼体运输应激反应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皮质醇 生化指标 运输应激 苯唑卡因 缓解作用
下载PDF
美洲鲥仔稚鱼异速生长模式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高小强 洪磊 +3 位作者 刘志峰 郭正龙 王耀辉 雷霁霖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38-644,共7页
异速生长指生物体某一特征的相对生长速率不等于第二种特征的相对生长速率,身体各个功能器官表现出了生长不同步的现象,是动植物长期适应外界环境所进化保留下来的发育特征。在鱼类早期发育过程中,很多仔鱼的各个器官的发育也存在着不... 异速生长指生物体某一特征的相对生长速率不等于第二种特征的相对生长速率,身体各个功能器官表现出了生长不同步的现象,是动植物长期适应外界环境所进化保留下来的发育特征。在鱼类早期发育过程中,很多仔鱼的各个器官的发育也存在着不同的生长阶段,即器官在早期发育中具有比整体更快的生长速率,一直到器官发育完全或者发育达到某一阶段后,生长明显变慢或与整体对比表现为等速生长;这种发育策略保证了仔鱼如摄食、呼吸和运动等重要器官的优先发育,从而提高了其逃避敌害和主动摄食的能力,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早期发育 仔鱼 稚鱼 拐点 异速生长
下载PDF
美洲鲥工厂化养殖模式初探 被引量:12
12
作者 潘德博 洪孝友 +2 位作者 朱新平 陈昆慈 李凯彬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3-184,共2页
从美国引进美洲鲥受精卵,在广东清远阳山进行了美洲鲥的受精卵的孵化、工厂化苗种培育、养殖等技术的研究。在美洲鲥孵化、苗种培育与养殖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使美洲鲥受精卵的孵化率达到80%,苗种培育成活率达到85%,养殖成活率达90%,为我... 从美国引进美洲鲥受精卵,在广东清远阳山进行了美洲鲥的受精卵的孵化、工厂化苗种培育、养殖等技术的研究。在美洲鲥孵化、苗种培育与养殖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使美洲鲥受精卵的孵化率达到80%,苗种培育成活率达到85%,养殖成活率达90%,为我国美洲鲥工厂化养殖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孵化 苗种培育 养殖
下载PDF
美洲鲥的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38
13
作者 徐钢春 张呈祥 +1 位作者 郑金良 顾若波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9-96,共8页
2007~2009年,利用深井水及设有钢架保温大棚的土池成功进行了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的亲鱼培育与人工繁殖的研究,同时观察了美洲鲥的胚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2龄美洲鲥在池塘中经专池培育并采用激素+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投喂、水... 2007~2009年,利用深井水及设有钢架保温大棚的土池成功进行了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的亲鱼培育与人工繁殖的研究,同时观察了美洲鲥的胚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2龄美洲鲥在池塘中经专池培育并采用激素+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投喂、水流刺激等培育措施使雌雄鱼的性腺成熟率达60%~80%。性腺成熟的亲鱼经生态调控促使产卵或人工催产繁殖,生态调控促使产卵中水温保持在16~23℃,池水始终保持流动状态,50对美洲鲥亲鱼自4月中下旬至5月底陆续产卵,共收集鱼卵9.0万粒,平均受精率10%,孵化率70%~80%;人工催产试验中,采用LHRH-A2+鱼类催产助剂、LHRH-A2+HCG+DOM+鱼类催产助剂和LHRH-A2+HCG+鱼类催产助剂3种催产剂配伍,背鳍基部两针注射法,催产率20%~100%,获卵10.57万粒,受精率0~21.5%,孵化率0~70%。美洲鲥受精卵呈卵圆形,卵膜径为(4.03±0.25)mm,根据胚胎的外形与内部主要特征,胚胎发育分为7个生理阶段30个具体发育时期,在水温(20±1)℃下,历时约71 h40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 人工繁殖 胚胎发育
下载PDF
甲苯咪唑、溴氰菊酯和硫酸铜对美洲鲥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新铖 朱新平 +3 位作者 刘毅辉 洪孝友 黄俭城 曾敏玲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6-71,共6页
采用静水式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甲苯咪唑、溴氰菊酯和硫酸铜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的急性毒性。在15℃、20℃和25℃3个温度下,甲苯咪唑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为0.226 mg·L-1、0.077 mg·L-1和0.122 mg·L-1,... 采用静水式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甲苯咪唑、溴氰菊酯和硫酸铜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的急性毒性。在15℃、20℃和25℃3个温度下,甲苯咪唑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为0.226 mg·L-1、0.077 mg·L-1和0.122 mg·L-1,安全质量浓度(SC)分别为0.194 mg·L-1、0.027 mg·L-1和0.063 mg·L-1;溴氰菊酯96 h-LC50分别为0.386μg·L-1、0.234μg·L-1和0.259μg·L-1,SC分别为0.090μg·L-1、0.061μg·L-1和0.082μg·L-1;硫酸铜96 h-LC50分别为0.320 mg·L-1、0.385 mg·L-1和0.186 mg·L-1,SC分别为0.042 mg·L-1、0.115 mg·L-1和0.019 mg·L-1。根据鱼类毒性等级评价标准,可判定甲苯咪唑在20℃时对于美洲鲥为剧毒药物,在15℃和25℃时为高毒药物,溴氰菊酯在3个温度梯度下均属于剧毒类的药物,硫酸铜在3个温度梯度下均属于中毒类的药物。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美洲鲥各种药物的SC影响很大,因此养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根据温度的变化使用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甲苯咪唑 溴氰菊酯 硫酸铜 安全质量浓度 温度
下载PDF
美洲鲥应激反应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齐红莉 梁拥军 +3 位作者 杨广 孙向军 董少杰 刘金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6-39,共4页
将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1龄幼鱼捕捞后放入较小容器中,研究了美洲鲥出现应激反应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血清中皮质醇激素的变化,探讨了应激机理。结果表明:与深度麻醉的对照相比,美洲鲥应激后血液中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含量极显著... 将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1龄幼鱼捕捞后放入较小容器中,研究了美洲鲥出现应激反应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血清中皮质醇激素的变化,探讨了应激机理。结果表明:与深度麻醉的对照相比,美洲鲥应激后血液中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血细胞比容显著降低(P<0.0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渗透脆性极显著增加(P<0.01);血清皮质醇含量迅速增加到对照组的48倍左右;应激后总蛋白、球蛋白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白蛋白显著降低(P<0.05),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胆碱酯酶极显著增加(P<0.01),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酸性磷酸酶、血糖、甘油三酯显著增加(P<0.05),血清中肌酸和尿素氮无显著变化(P>0.05)。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明显变化表明,美洲鲥应激后皮质醇含量迅速增加,引起机体血液中血糖和乳酸脱氢酶的增加,导致了机体缺氧,出现了应激性急性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应激 生理指标 生化指标
下载PDF
美洲鲥鱼肌肉营养成分测定及分析 被引量:21
16
作者 郭永军 邢克智 +3 位作者 杨广 刘金兰 陈成勋 徐大为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39-41,共3页
本文对美洲鲥鱼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鱼肉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分别为20.58%和3.68%,18种氨基酸总量为13.33%,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4种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5.33%和5.15%,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39.98%,4种鲜... 本文对美洲鲥鱼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鱼肉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分别为20.58%和3.68%,18种氨基酸总量为13.33%,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4种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5.33%和5.15%,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39.98%,4种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38.63%,低于鸡蛋蛋白质模式。脂肪酸含量丰富,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0.23%。无机物含量,特别是Mg、Fe、Zn等微量元素含量也比较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肌肉 营养成分 氨基酸
下载PDF
不同饲料蛋白水平对美洲鲥幼鱼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杨坤 张静 +1 位作者 汪留全 卢文轩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81-583,共3页
用鱼粉和豆粕为蛋白质源配制成蛋白含量为35%、40%和45%的试验饲料,喂养美洲鲥幼鱼41 d。结果表明,美洲鲥幼鱼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约为40%时,幼鱼的生长指标和饲料利用率较好。
关键词 美洲鲥 蛋白质效率 肥满度 饵料系数
下载PDF
孟加拉鲥、美洲鲥和中国鲥形态学比较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洪孝友 朱新平 +2 位作者 陈昆慈 潘德博 李凯彬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3-206,共4页
观察、解剖107尾孟加拉鲥Tenualosa ilisha、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和中国鲥Tenualosa reevesii,详细记叙了孟加拉鲥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运用传统形态学方法比较分析了3种鲥鱼的形态差异.三者形态7项可量性状比值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观察、解剖107尾孟加拉鲥Tenualosa ilisha、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和中国鲥Tenualosa reevesii,详细记叙了孟加拉鲥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运用传统形态学方法比较分析了3种鲥鱼的形态差异.三者形态7项可量性状比值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孟加拉鲥和中国鲥先聚为一类,再和美洲鲥聚为一类,这与它们的分类地位相一致.外观上,孟加拉鲥臀鳍鳍条短,被1层薄鳞覆盖;美洲鲥的纵列鳞数及体长/体高、体长/头长都大于其他2种鲥鱼.可数性状上,第一外鳃弓鳃耙和脊椎骨数目能明显区分3种鲥鱼.孟加拉鲥、中国鲥和美洲鲥的第一外鳃弓鳃耙数分别为181~219+153~224、95~131+170~175和24~31+47~55;脊椎骨数分别为46~48、37~39和55~57.在内部结构上,根据胃的形状、盲囊部的大小、幽门垂的长短和数量、肠道的弯曲数目及相对长度可以准确鉴定这3种鲥鱼.孟加拉鲥肠道最长,中国鲥次之,美洲鲥肠道最短.3种鲥鱼在消化道结构的差异,预示食性已产生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 美洲鲥 中国 形态学
下载PDF
美洲鲥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23
19
作者 顾若波 张呈祥 +2 位作者 徐钢春 闻海波 王玉芳 《水产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40-46,共7页
采用常规的生化分析方法对美洲鲥的肌肉营养组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时,美洲鲥肌肉鲜样中粗蛋白含量为18.88±0.41%,粗脂肪含量为6.80±0.27%,水份70.23±0.37%,灰份1.96±0.30%;肌肉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占鲜样的15.2... 采用常规的生化分析方法对美洲鲥的肌肉营养组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时,美洲鲥肌肉鲜样中粗蛋白含量为18.88±0.41%,粗脂肪含量为6.80±0.27%,水份70.23±0.37%,灰份1.96±0.30%;肌肉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占鲜样的15.27%,其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除色氨酸外)含量占鲜样的6.27%,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EAA/NEAA)为69.67%,其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基本符合FAO/WHO的标准;根据AAS,美洲鲥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苏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蛋+胱氨酸;而根据CS,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苏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L)为56.11,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F值)为2.43,4种鲜味氨基酸占鲜样的5.76%: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66.1%,高于其他经济鱼类:微量元素含量丰富,有较高的钙镁含量,铜,铁,锌的比值较为合理。美洲鲥是一种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较高的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肌肉 营养成分
下载PDF
温度对美洲鲥耗氧率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洪孝友 潘德博 +3 位作者 朱新平 陈昆慈 李凯彬 张新铖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59-161,共3页
在水温25.3-26.5℃下测定美洲鲥幼鱼的昼夜耗氧率,同时在14、18、22、26、30℃下分别对美洲鲥(体长7.8-9.7em,体重3.51-6.20g)耗氧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美洲鲥在25.3-26.5℃条件下,昼夜耗氧率范围为0.447-0.838mg/g... 在水温25.3-26.5℃下测定美洲鲥幼鱼的昼夜耗氧率,同时在14、18、22、26、30℃下分别对美洲鲥(体长7.8-9.7em,体重3.51-6.20g)耗氧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美洲鲥在25.3-26.5℃条件下,昼夜耗氧率范围为0.447-0.838mg/g·h,最低在上午7:00(0.447mg/g·h),最高在下午15:00(0.838mg/g·h)和夜间23:00(0.838mg/g·h),全天平均耗氧率为0.639mg/g·h;在不同温度下,耗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从14℃时的0.073mg/g·h,增加到30℃时的1.057mg/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耗氧率 窒息点 温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