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网公敌》主题寓意研究——基于群氓理论及网络暴力视角
1
作者 赵瑛迪 《艺术研究快报》 2024年第1期23-28,共6页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黑镜》系列电影《全网公敌》,以群氓现象为研究角度,通过分析电影中的部分情节和人物行为,旨在探讨群氓现象及网络暴力的本质问题和其带来的危害。在文章中,我们将从电影的主题寓意和相关支撑理论方面出发,与影片...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黑镜》系列电影《全网公敌》,以群氓现象为研究角度,通过分析电影中的部分情节和人物行为,旨在探讨群氓现象及网络暴力的本质问题和其带来的危害。在文章中,我们将从电影的主题寓意和相关支撑理论方面出发,与影片结合分析群氓现象以及网络暴力,探究其造成的危害。具体地,我们将从群氓现象以及网络暴力存在的原因、特征、影响等方面入手,剖析问题的产生及其解决之道。在文章的结语部分,我们将总结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深入探究和解决网络暴力问题、群氓现象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网络暴力的本质和造成的危害,提高对网络暴力的警惕和防范意识,减少其对社会和个人带来的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氓现象 网络暴力 主题寓意 网络舆论
下载PDF
试析现代媒介环境下群氓引发的网络暴力
2
作者 陶钰洁 《新闻传播科学》 2023年第4期1019-1023,共5页
当今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随着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各种网络平台成为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在现代媒介环境下,各种社交媒体成为了网民们发表个人言论的重要平台,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愈... 当今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随着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各种网络平台成为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在现代媒介环境下,各种社交媒体成为了网民们发表个人言论的重要平台,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愈发不容小觑。而受到相同情感刺激的网民可能会形成群体,进而导致群氓现象,这常常成为诱发网络暴力的重要因素。本文以英剧《黑镜》第三季第6集《全网公敌》为例,分析现代媒介环境下网络群氓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及群氓引发的网络暴力,并探讨在当前环境下如何有效抵制网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媒介环境 群氓 网络
下载PDF
试论《全网公敌》中“网络群氓”现象引发的真实暴力
3
作者 谭启进 《新闻传播科学》 2023年第4期1006-1012,共7页
媒介技术的变革不断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由此导致人们在互联网中随时、随地组成“数字群”。一方面,群体能够整合与矫正个体的意见,从而形成群体的意见,从而形成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舆论力量;另一方面,不良的群体动力也会导致个人的懈... 媒介技术的变革不断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由此导致人们在互联网中随时、随地组成“数字群”。一方面,群体能够整合与矫正个体的意见,从而形成群体的意见,从而形成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舆论力量;另一方面,不良的群体动力也会导致个人的懈怠和去个体化,导致我们行为和认识上的错误,表现为一种“群氓”现象。在这种现象中,群体表现出一种“伪正义”、“冲动性”,抱着“正义幻觉”开始对“全网公敌”的围猎,并逐步将这种符号暴力升级为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暴力。本文从“网络群氓”现象的传播特点等出发,探究《全网公敌》中这一现象的运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群氓 《全网公敌》
下载PDF
走向群氓精神的教育之趋向 被引量:1
4
作者 曹永国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年第3期1-9,共9页
当教育被一种群氓意识所支配时,教育便在大量地生产着群氓精神之人。群氓精神气质下的教育趋向表现为:人道主义的教育同质化:使得教育失却了对于人性本真的追寻,并使人失却了对于教育的心灵准备,教育成为无所要求的行为;科学主义的迷信... 当教育被一种群氓意识所支配时,教育便在大量地生产着群氓精神之人。群氓精神气质下的教育趋向表现为:人道主义的教育同质化:使得教育失却了对于人性本真的追寻,并使人失却了对于教育的心灵准备,教育成为无所要求的行为;科学主义的迷信化:使得精神遭到了技术的贬抑,使得作为一种艺术的教育遭到各种专业培训的围剿,推动了教育及其精神气质的自然主义化,教育成了一种无痛的、无智慧的童稚行为;形式主义的表演化:舍思考而求轰动,弃内容而逐形式,教育成为一种迎合行为、饲养行为。群氓化的教育促使了教育的虚无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氓精神 人道化 同质化 科学主义 表演化
下载PDF
“一战”的根源与“群氓崇拜”——论辜鸿铭对现代性的反思 被引量:2
5
作者 唐慧丽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32-135,共4页
辜鸿铭与他的浪漫主义师辈们卡莱尔、阿诺德等人一样,批判欧洲现代文明,寻找疗救现代文明物质主义"痼疾"的"良方"。在他看来,这一"良方",正蕴藏于古老的儒家文明之中。因此,在同时代的康有为、严复等人... 辜鸿铭与他的浪漫主义师辈们卡莱尔、阿诺德等人一样,批判欧洲现代文明,寻找疗救现代文明物质主义"痼疾"的"良方"。在他看来,这一"良方",正蕴藏于古老的儒家文明之中。因此,在同时代的康有为、严复等人致力于引荐西学之时,他却抛出"儒家文化救西论"。他对欧洲文明"群氓崇拜"的批判已涉及现代性的课题。他是中国范围内率先反思现代文明之负面性的思想先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辜鸿铭 阿诺德 物质功利主义 群氓 现代性
下载PDF
从群氓到看客——《裘力斯·凯撒》群氓场景的建构与解构
6
作者 范若恩 《外语与翻译》 2008年第4期54-61,共8页
本文试图首先以群体心理学的视角分析莎士比亚《裘力斯·凯撒》中的群氓场景,系统再现这一经典场景中大众-精英、被煽动-煽动的经典二元对立如何被具体构建的过程;再从鲁迅对《裘力斯·凯撒》的独特批评开始,通过对《裘力斯&... 本文试图首先以群体心理学的视角分析莎士比亚《裘力斯·凯撒》中的群氓场景,系统再现这一经典场景中大众-精英、被煽动-煽动的经典二元对立如何被具体构建的过程;再从鲁迅对《裘力斯·凯撒》的独特批评开始,通过对《裘力斯·凯撒》及其重要来源《古希腊罗马名人传》和其它罗马共和国末期历史考证的往返阅读,并在与其它莎剧对民众的描述的互证中,透视出这一二元对立的建构过程实质上是如何隐含着自我解构的颠覆力量——大众在狂热中清醒地加入阴谋,利用政客间相互的倾轧,在被政客玩弄时也将政客利用,以实现自身利益诉求。属于一切时代的莎士比亚与其对历史给予一个终极解释或单一佐证,不如为后世提出更多的问题和反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裘力斯·凯撒 群氓 解构
下载PDF
舆论反转剧:网络群氓时代的文化隐喻 被引量:4
7
作者 陈晓光 陈红梅 《现代视听》 2015年第12期39-42,共4页
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兴起、民主改革深化的不断推进都为群体的社会话语释放提供了无限可能。与此同时,新媒体舆论平台缺乏相应的规制手段使得民间群体的力量也在这种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中不断集结,群体内部冲动易变的特征更... 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兴起、民主改革深化的不断推进都为群体的社会话语释放提供了无限可能。与此同时,新媒体舆论平台缺乏相应的规制手段使得民间群体的力量也在这种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中不断集结,群体内部冲动易变的特征更促使这种力量从他们潜意识的巢穴中显现出来,并在网络舆论场本能地自我显示。网络群体因其自身易受暗示和带有刻板成见等特征使得非理性言论表达、纠偏反转和"群体激愤"成为网络群氓时代的文化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论反转剧 群氓时代 文化隐喻 网络群体
下载PDF
浅析网络舆论中的群氓现象 被引量:5
8
作者 李萍 《东南传播》 2008年第10期49-50,共2页
本文从群体心理学角度对我国目前网络舆论中的群氓现象的表现与原因进行分析,主要通过近年来网络中最受人关注的几个舆论事件予以详细的阐述,认为群氓现象并不绝对以暴力舆论的面目出现。
关键词 网络 舆论 群氓
下载PDF
以“空间中的身体”为符号——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中“农民老父亲”的群氓形象和视觉叙事 被引量:2
9
作者 喻宛婷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6-66,共11页
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塑造了大量隐喻性的“农民老父亲”形象,以此阐释农村社会关系、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城乡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农民老父亲”群像脱离了智慧老人的文化原型,从革命和建设的先锋英雄转化为有待启蒙的群氓,并通过强化图像... 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塑造了大量隐喻性的“农民老父亲”形象,以此阐释农村社会关系、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城乡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农民老父亲”群像脱离了智慧老人的文化原型,从革命和建设的先锋英雄转化为有待启蒙的群氓,并通过强化图像叙事、减弱语言叙事的方式,使图像的隐喻性更为突出。“空间中的身体”是该影像的核心,关系到人与环境的各类对比关系,其内涵可以向性别、阶层、个体/集体、公共/私人多个面向展开。苦味肖像、“劳动空间中的身体”和“人际空间中的身体”三类图像是分析的切入点。肖像镜头背离了中国电影传统,呈现出大面积阴影、沉默和隐匿表情的共同特点。“劳动空间中的身体”图像突出身体和劳作空间的关系,强调身体性(暗示劳作),忽视个体主体性的体现。“人际空间中的身体”图像将视觉传统中“父—子”间隐喻性的上下空间关系反转呈现,将父亲们描述为既处于对立立场又缺乏话语权的旁观者,需要被“子一代”启蒙。“空间中的身体”作为符号帮助建立“农民老父亲”的群氓形象,将相关的文化、经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视觉化,参与启蒙叙事,同时,也将“父亲们”塑造成他者化的“沉默的异化的劳动机器”,参与了对城乡界限的意指实践,使之成为银幕上的文化地理学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年代中国电影 农民老父亲 空间中的身体 群氓形象 视觉叙事
下载PDF
群氓狂热与集体理性——对群体中有关理性问题的经济政治学分析
10
作者 郑建库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06-110,共5页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理性人假设,而现实中个体行为有理性和非理性两种情况,个体行为是理性和非理性行为的"混合体"。由于群体中的个体行为会有"羊群效应"等新特征,个体理性的加总不一定能得出集体理性,结合群体...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理性人假设,而现实中个体行为有理性和非理性两种情况,个体行为是理性和非理性行为的"混合体"。由于群体中的个体行为会有"羊群效应"等新特征,个体理性的加总不一定能得出集体理性,结合群体行为的两种极端情况:群氓狂热和集体理性,再考虑到政治和经济逻辑关系、个人偏好加总在更高层次上不能成立等特点,可以看出,群体的行为具有理性和非理性并存的特点,国家理性是集体理性在极端条件下的特例。只有集体中人数足够少,或者仅强调群体生存等低层次需求,才能实现集体理性。当代中国,在基层社会共同治理基础上才能构建、实现中国的国家理性,达到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氓 集体理性 国家理性 经济政治学
下载PDF
从传播学角度透视“网络群氓”现象 被引量:1
11
作者 乔艳 《新闻研究导刊》 2017年第21期100-100,277,共2页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作为"最快捷的交互平台""最廉价的监督场""最广泛的发言器和表决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公众从网络的使用者逐渐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可以掌握话语...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作为"最快捷的交互平台""最廉价的监督场""最广泛的发言器和表决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公众从网络的使用者逐渐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可以掌握话语权的传播者,他们共同形成了庞大的网民群体。当下,网络上经常出现由于某一事件引发网民集体讨论的现象,有些所谓的"键盘侠"言语粗俗甚至充满暴力,"网络群氓"特征表露无遗。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网络群氓"现象的传播特点、影响因素以及规范管理等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 舆论 “网络群氓
下载PDF
新媒介环境下群氓能指的狂欢——以微博中网络流行语“元芳,你怎么看”为例
12
作者 方秋玲 《戏剧之家》 2014年第7期342-342,共1页
文章旨在对近期流行的元芳体进行跨学科分析。以传播学为主导,涉及大众心理学与后现代主义相关学说,试图解释元芳体流行的原因,初步揭示其深层的社会语境,并对当今网络流行文化做简要思考。
关键词 群氓效应 能指与所指 元芳体
下载PDF
群氓的时代 被引量:1
13
作者 塞奇.莫斯科维奇 许列民 《社会观察》 2003年第1期46-46,共1页
巴黎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社会心理学教授塞奇·莫斯科维奇的名著《群氓的时代》所探讨的是自勒邦直至弗洛伊德的群体心理学的历史演变,并提出了自己的群体心理学理论体系。莫斯科维奇是当代欧洲最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已有十来部... 巴黎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社会心理学教授塞奇·莫斯科维奇的名著《群氓的时代》所探讨的是自勒邦直至弗洛伊德的群体心理学的历史演变,并提出了自己的群体心理学理论体系。莫斯科维奇是当代欧洲最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已有十来部社会心理学著作问世。《群氓的时代》法文版出版后不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氓的时代》 莫斯科维奇 群体心理学 学科体系 人性
下载PDF
鲁迅莎剧群氓观的嬗变——基于侨易学的研究
14
作者 范若恩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22年第4期41-48,197,共9页
群氓与看客之辨为各个人文社会学科所关注,也是莎士比亚研究史上一个争论长达400余年的重要命题。令人感兴趣的是,鲁迅在其早年和晚年分别对同一部莎士比亚戏剧《裘力斯·凯撒》中著名的群氓场景作出了截然相反的解读——他少年期... 群氓与看客之辨为各个人文社会学科所关注,也是莎士比亚研究史上一个争论长达400余年的重要命题。令人感兴趣的是,鲁迅在其早年和晚年分别对同一部莎士比亚戏剧《裘力斯·凯撒》中著名的群氓场景作出了截然相反的解读——他少年期间将剧中罗马群众归约为被煽动操纵的无理性群氓,而在其晚年则将其解读为政治力量角逐博弈中的冷漠复仇看客——其启示意义不言而喻。如果从侨易学理论视野解析,这一转变与其留日、北上、赴沪等人生跋涉行旅的物质位移产生的“异质相交”以及基于此的精神质变有着密切关联。这两种互相矛盾的解读,并非全然冲突对立,而是体现了鲁迅如何还原出莎士比亚对群众现象丰富复杂的思考,从而达至变之上的恒常之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莎士比亚 侨易学 群氓
下载PDF
《群氓的时代》的传播学启迪
15
作者 杨若曦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67-67,共1页
《群氓的时代》在提供一幅群体心理学理论全景图的同时,致力于回答如下问题:“个体是如何融入群体的?领袖是如何控制全体的?”莫斯科维奇指出:“大众暗示策略”是领袖控制群体的主要手段,其主要形式有三种:表现、仪式和说服。
关键词 群氓的时代》 传播学 心理学理论 全景图 群体 莫斯科 领袖
下载PDF
论辜鸿铭的群氓崇拜批判与道德文明观
16
作者 黄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2021年第1期217-236,共20页
辜鸿铭是清末民初的一位学贯中西的文化巨匠,在西方强权政治和文化歧视的民族压迫中,他在政学言行中始终贯穿着“扬中挞西”的思想文化旗帜,充分彰显了他始终不改的“祖国万岁”的文化自信。《中国人的精神》堪称辜鸿铭最具影响力和中... 辜鸿铭是清末民初的一位学贯中西的文化巨匠,在西方强权政治和文化歧视的民族压迫中,他在政学言行中始终贯穿着“扬中挞西”的思想文化旗帜,充分彰显了他始终不改的“祖国万岁”的文化自信。《中国人的精神》堪称辜鸿铭最具影响力和中西合璧学术功底的中英文著作,其中对文化高位的理想文明的阐释、对儒教君子之道的高扬、对西方群氓崇拜即物利主义的批判,都在道德主义的审判台上得到了学理化的澄清。以道德统摄物质文明的“中国人的精神”不仅具有过去的深沉之功,具有现时性的救世之用,更具有未来的荣世之伟,是中国人之于全人类的最具普世意义的文化贡献,是“君子之道”。辜鸿铭的思想胸怀和文化主张是世界主义的、道德至上主义的、超前的人文关怀,因而既是现实的,又是未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辜鸿铭 群氓崇拜批判 道德文明 君子之道 人文关怀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众与群氓——以"微信ios版本支持夜间模式"为例
17
作者 张严溢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第13期55-56,共2页
2020年3月,微信将支持苹果ios系统夜间模式的话题引起了网络舆论的大范围争议.伴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社交网络在大众生活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庞大的社交群体在社交网络上获取信息、发表意见并形成舆论."群氓的智慧"与"... 2020年3月,微信将支持苹果ios系统夜间模式的话题引起了网络舆论的大范围争议.伴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社交网络在大众生活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庞大的社交群体在社交网络上获取信息、发表意见并形成舆论."群氓的智慧"与"群体性迷失"作为互联网群体互动效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信息传播 群氓 群体性迷失
下载PDF
群氓世界里的两个关键人物——重读《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18
作者 张宝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50-54,共5页
曹乃谦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有两个关键人物:"老汉"和"会计"。前者是乡土世界的家长,后者是以权谋私的恶人。其二者贯穿整部小说,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起到了"引子"的作用。温家窑群氓世界里的一曲曲... 曹乃谦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有两个关键人物:"老汉"和"会计"。前者是乡土世界的家长,后者是以权谋私的恶人。其二者贯穿整部小说,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起到了"引子"的作用。温家窑群氓世界里的一曲曲生命悲歌在这两个人的手中为我们奏响,但这两个形象没有在作品中得到深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学 曹乃谦 群氓世界 关键人物
下载PDF
网络群氓现象背后的环保舆情演变及风险研判--以“上海垃圾分类”为例
19
作者 但海融 《新闻文化建设》 2021年第22期136-137,共2页
环保议题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又因其涉及政治经济等诸多宏观要素而具有复杂性。在网络时代一直存在“群氓”与“群策”正反两种受众观的博弈,若群氓无序的负面效应持续主导网络,则极易引起舆情风波。2019年“上海垃圾分类”该地方性议... 环保议题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又因其涉及政治经济等诸多宏观要素而具有复杂性。在网络时代一直存在“群氓”与“群策”正反两种受众观的博弈,若群氓无序的负面效应持续主导网络,则极易引起舆情风波。2019年“上海垃圾分类”该地方性议题转向全国议题,就是具备突破群氓束缚下环保舆情演变的典型特征,对当下相关舆情引导工作仍有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梳理群体、媒体、政府三者的关系,探讨了“上海垃圾分类”舆情演变机制,分析环保舆情的潜在风险,试图提出应对该类舆情的有效建议,设置预案以期应对更多类似环保议题的舆论失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议题 群氓群策 舆情演变 风险研判
下载PDF
群氓动力学——社会心理学的另类叙事 被引量:8
20
作者 周晓虹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6-211,245,246,共28页
有史以来,人们一直对啸聚而成的混乱而宏大的群氓场面及其常常表现出的冲动、无理性和暴力倾向深感震惊。如何了解和把握群氓的本质并予以有效的驾驭,自柏拉图直至马基雅维里,都是人类文明史讨论中的一个凸显话题。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 有史以来,人们一直对啸聚而成的混乱而宏大的群氓场面及其常常表现出的冲动、无理性和暴力倾向深感震惊。如何了解和把握群氓的本质并予以有效的驾驭,自柏拉图直至马基雅维里,都是人类文明史讨论中的一个凸显话题。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一方面重创了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封建制度,另一方面也造就了长达百年的血腥、混乱和暴力。有关大革命及其意义的争论,孕育了勒庞、塔德和弗洛伊德等人有关群氓及其动力机制的讨论,并成为社会心理学中有关人类行为的另类叙事。尤其是勒庞及其"群氓精神一统率",既影响到后世有关群氓与领袖以及权力关系的讨论,也缔造了美国社会学中集群行为研究的传统,并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促使人们审视由网络暴力带来的新的惊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大革命 催眠与暗示 群氓动力学 集群行为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