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1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老子哲学中的“德”
1
作者 罗安宪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3,共13页
“德”是老子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传世《老子》文本中出现了40多次。老子对“德”之思想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将“道”与“德”联系起来,认为“德”是“道”在人身上的落实。万事万物均有道,人当然也有道。但人与物不同... “德”是老子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传世《老子》文本中出现了40多次。老子对“德”之思想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将“道”与“德”联系起来,认为“德”是“道”在人身上的落实。万事万物均有道,人当然也有道。但人与物不同,人往往会背离自己的道。老子提出“德”,就是要人不要背离自己的道。如果已经背离,那就要重新回到人道上来,要守住人道,即守住人所得之道。人之所得之道,就是所谓的“德”。第二,儒家讲“德”,主要内容是仁,是爱人、爱民;道家讲“德”,主要内容是宽容、包容,是守柔、不争。老子关于“道”的理论,主要是让人明白事物之大道;关于“德”的理论,主要是让人守住做人之大本。老子的德论,不仅是道家思想学说之重要资源,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包容 守柔
下载PDF
老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
作者 陈岩 车诗雨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德育思想深受当时所处经济、政治大环境的影响,是在道家学派核心概念“道”的理论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老子的德育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尊道贵德”的德育目标、“...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德育思想深受当时所处经济、政治大环境的影响,是在道家学派核心概念“道”的理论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老子的德育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尊道贵德”的德育目标、“贵柔”的德育内容、“不言之教”的德育方法。这些德育思想对于新时代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尊道贵德”启示德育工作要遵循德育规律、“贵柔”启示德育管理向柔性化发展、“不言之教”启示德育工作者要重视隐性德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德育思想 当代启示
下载PDF
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母性论思想论析
3
作者 徐大威 李金良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9-44,共6页
健全的人性系统应包括自然性(个体性)、社会性(父性)与母性三个维度。但历史上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了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性的母性维度。老子针对父权制社会的种种弊端,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的母性论命题,意在重... 健全的人性系统应包括自然性(个体性)、社会性(父性)与母性三个维度。但历史上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了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性的母性维度。老子针对父权制社会的种种弊端,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的母性论命题,意在重建人心的秩序。然而,老子母性论并非仅在话语的表层区分于父权,而在于彰显母性“大爱”的品格,其既不同于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也不同于基督教背景下的博爱。老子母性论有三个思想特质:一是母性是人对自身的完全舍弃与对存在的绝对给予;二是母性在人与社会的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奠基作用;三是母性意味着个体对于家国共同体的认同和归属。研究老子母性论的意义在于探讨人心的现代性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应体现在社会制度与人心两个层面上,后者则是现代性的真正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母性论 万物负阴而抱阳 人性三元结构 现代性
下载PDF
《老子》经典化过程中的哲学转向——以王弼《老子注》为例
4
作者 何波宏 《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0-109,共10页
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经典的形成多非圣人立言、一蹴而就,而是有赖后代思想家对同一文本不断加以解释,拓展其意涵、深化其论述,令该文本在解释史中延续生命并不断崭露新的思考维度,最终成为经典。《老子》作为中国哲学里一部思想深邃、... 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经典的形成多非圣人立言、一蹴而就,而是有赖后代思想家对同一文本不断加以解释,拓展其意涵、深化其论述,令该文本在解释史中延续生命并不断崭露新的思考维度,最终成为经典。《老子》作为中国哲学里一部思想深邃、版本宏富、被大量思想家注解阐发的哲学经典,是思想史上经典化的代表。众多老子注本中,王弼注展现出超然的思想深度与理性精神,一扫前代老学的虚无主义与超验倾向,崭露出《老子》文本广阔的思想视野与强大的解释力,为其经典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与前代老学文本相对照,王弼的《老子注》更加清晰地呈现了《老子》文本在解释史中的义理化、哲学化转向,并折射出哲学文本经典化的群体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王弼 哲学化 经典化 老子注》
下载PDF
论《老子》“仁”的内涵与特点
5
作者 冯兴梅 《今古文创》 2024年第6期65-67,共3页
老子的“仁”具有偏私的意思,“不仁”即是不偏私,它表明了道的自然属性和无意识的特征,进而表现了道的最为深远的德;老子的“仁”也有友善、仁爱的意思,老子对仁、善、慈较为看重,这是老子所欣赏的待人之方和处事之法;老子的“仁”是... 老子的“仁”具有偏私的意思,“不仁”即是不偏私,它表明了道的自然属性和无意识的特征,进而表现了道的最为深远的德;老子的“仁”也有友善、仁爱的意思,老子对仁、善、慈较为看重,这是老子所欣赏的待人之方和处事之法;老子的“仁”是一种自然之爱,这种自然之爱是自发且自觉的,人为和强迫的仁并不是真正的仁。老子的“仁”具有自然性、否定式和超越性的特征,这是老子的“仁”区别于儒家之“仁”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老子 自然性 否定式 超越性
下载PDF
老子生态伦理思想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6
作者 孙佳怡 刘辉 何璐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年第11期132-134,共3页
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问题,需要处理好经济利益、社会责任与环境保护三个方面的平衡关系,而以生态伦理思想为核心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本文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视域,从老子生态伦理思想出发,探讨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 企业可持续发展 老子思想 生态伦理
下载PDF
论老子的历史哲学
7
作者 谢阳举 秦晓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72,共8页
老子的历史哲学与其史官身份、历史意识和道论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周代的史官,老子对于三代以来的历史有贯通的认识。老子善于对历史进行总结和反思,针对现实政治社会的动荡不安,强烈批判“无道”而推崇“有道”。以“道”作为形... 老子的历史哲学与其史官身份、历史意识和道论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周代的史官,老子对于三代以来的历史有贯通的认识。老子善于对历史进行总结和反思,针对现实政治社会的动荡不安,强烈批判“无道”而推崇“有道”。以“道”作为形而上的本原和依据,成为历史真正的“开端”和“根据”,亦是老子历史哲学的突出特点。老子对历史进行哲学化的思考,以精炼而深邃的“诗化”语言表现出来,为中国古代历史思想的发展开拓了宽广而深远的领域。“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反映出老子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现实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历史哲学 史官身份 历史意识 道论
下载PDF
朱得之《老子通义》之诠释特色探析
8
作者 唐哲嘉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朱得之《老子通义》之诠释特色有三:一为注重字训考据,在注经风气较为随意的明代,《老子通义》是一部难得的字训与义理并重的老学著作;二为以自然为宗,朱氏以“自然”作为《老子》思想之核心,认为万事万物皆不能外于“自然”,展现出不... 朱得之《老子通义》之诠释特色有三:一为注重字训考据,在注经风气较为随意的明代,《老子通义》是一部难得的字训与义理并重的老学著作;二为以自然为宗,朱氏以“自然”作为《老子》思想之核心,认为万事万物皆不能外于“自然”,展现出不同以往的诠释路径;三为会通儒道,朱得之为阳明之弟子,受王学“三教合一”思想之影响,其在《老子通义》中也力图突破儒道对立论,从而会通儒道之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得之 老子通义》 自然 会通
下载PDF
隐喻认知视域下《老子》中的“象”
9
作者 张弓也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7-11,共5页
近年来隐喻认知被广泛应用在传统典籍的解读中,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与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隐喻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按照莱考夫等划分的本体隐喻、结构隐喻以及方位隐喻对《老子》中的“象”进行重新分类,可以发现本体隐喻有... 近年来隐喻认知被广泛应用在传统典籍的解读中,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与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隐喻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按照莱考夫等划分的本体隐喻、结构隐喻以及方位隐喻对《老子》中的“象”进行重新分类,可以发现本体隐喻有较好的适应性,而结构隐喻则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因传统思维立足于“时间”产生,故《老子》中的方位隐喻并未达到预期的重要性,反而关于时间的“象”更加重要。故“本体”展现《老子》对“道”的探讨,又通过“结构”与“方位”来形容“道”,使“道”在保留超验性的同时可以进行言表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认知 意象思维 老子 “象”
下载PDF
老子《道德经》中的修身之道——以儒家修身思想为参照
10
作者 李祥林 侯立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1-57,共7页
修身之道实乃儒道两家的共同追求。从老子《道德经》许多篇章中可以看出老子对身的重视,特别是对“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国、修之于天下”的阐述,突显了老子以修身为本,以内圣外王为修身路径的思想进路,与儒家的修身思... 修身之道实乃儒道两家的共同追求。从老子《道德经》许多篇章中可以看出老子对身的重视,特别是对“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国、修之于天下”的阐述,突显了老子以修身为本,以内圣外王为修身路径的思想进路,与儒家的修身思想本质相通。只是儒道二家在“轴心期”之后的思想流衍中日益分裂,道家逐渐走向重视身内时空的生命修炼,而倡言“修真”“修道”,弃言“修身”,使“修身”与“内圣外王之道”成为儒家的专属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道德经》 修身 儒家
下载PDF
《老子》光之喻的道论和心学意涵
11
作者 夏世华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73,共8页
老子一以贯之地以光及其引起的明暗现象作为人心之知的能力的譬喻,既用“明道若昧”“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等来描摹混一不二的道体,又用“和其光”“用其光,复归其明”“光而不耀”等来指示去“知”与“故”的修道方法,还用“幽兮冥兮... 老子一以贯之地以光及其引起的明暗现象作为人心之知的能力的譬喻,既用“明道若昧”“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等来描摹混一不二的道体,又用“和其光”“用其光,复归其明”“光而不耀”等来指示去“知”与“故”的修道方法,还用“幽兮冥兮”等无光明之象来比拟修道者的心境。老子以光喻知,旨在引导修道者反思、超越物与名言的二元结构,体悟即明即暗、非明非暗、混一无名之道,从而养成无心、无知的愚人之心。通过分析老子对于光之喻的运用及其哲学意涵,可以更深入理解老子知论、道论和心学的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明道若昧 和其光 光而不耀 愚人之心
下载PDF
问道圣地再问道——关于孔子南之沛问道老子的思考
12
作者 周琪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老子居沛是孔子南之沛的前提,沛老子学派是老子居沛的印证。通过文献考察与实地走访,可以发现:一是老子求学成才于沛;二是老子隐居悟道于沛;三是老子开宗传道于沛;四是老子《道德经》思想发祥于沛。孔子南之沛问道老子具有重大的文化意... 老子居沛是孔子南之沛的前提,沛老子学派是老子居沛的印证。通过文献考察与实地走访,可以发现:一是老子求学成才于沛;二是老子隐居悟道于沛;三是老子开宗传道于沛;四是老子《道德经》思想发祥于沛。孔子南之沛问道老子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两人跨越半个世纪的师生情,终于在沛地画上了圆满句号,而历时300多年的子学争鸣时代大幕,也由老子、孔子论道于沛而拉开。可以说,绵延2500多年的两大中华文化主干根深叶茂,正是得益于老子的“道生之”和孔子的“德畜之”。同时,滋养400多年大汉根基的文化源泉,乃是由相会于沛的老子和孔子共同开掘。时至今日,我们要真正实现中华文化史上的第三次会通,仍然需要从老子和孔子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老子 问道 文化意义
下载PDF
老子卫生经之论析
13
作者 魏宏灿 杜玄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8-34,共7页
被称为万经之王的老子《道德经》,描述了高妙玄远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其中论及到人的生命本质与养生学的一些问题,首次提出“卫生经”,它包涵形体卫生、精神卫生及人体最基本原质的气。主张“摄生”,重形(形体)轻物(名利),疏身亲物... 被称为万经之王的老子《道德经》,描述了高妙玄远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其中论及到人的生命本质与养生学的一些问题,首次提出“卫生经”,它包涵形体卫生、精神卫生及人体最基本原质的气。主张“摄生”,重形(形体)轻物(名利),疏身亲物则遗害生命;注重精神卫生,神乃形之魂,清心养神,守静养神,强调形神统一,养神人不死也;倡导“专气”,气乃生之母、神之感,万物负阴抱阳,冲和之气促进神形健康,延年益寿。神、形、气三者相辅,互为作用。老子的“卫生经”既有现代养生学的基本原则,也有具体的养生方法,对我国古代养生学、生理学、病理学的形成发展有深远的积极影响,至今仍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卫生经 形体卫生 精神卫生 专气 贡献
下载PDF
接受与包容——浅析老子哲学辩证思维对当代大学生心理自愈力习得的引导作用
14
作者 唐鑫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58-160,共3页
老子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辩证观是老子及道家哲学经典的主要论点和论据。“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老子对于事物发展规律的总结,这些规律是客观的、抽象的、普遍的,但不同视域下也可发现其... 老子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辩证观是老子及道家哲学经典的主要论点和论据。“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老子对于事物发展规律的总结,这些规律是客观的、抽象的、普遍的,但不同视域下也可发现其所包含的人文关怀意识。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宣传、辅导员谈心谈话等方式可以引导大学生学习老子辩证思维,运用其中的道理来保持内心平衡的状态,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习得心理自愈力,降低严重心理疾病发生率,使大学生群体获得坚忍、包容、坦然的精神品质并受益终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辩证思维 接受与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 自愈力
下载PDF
《道德经》:老子的大智慧
15
作者 张粲 《今日教育(作文大本营)》 2024年第2期8-9,共2页
典籍《道德经》道家学派的开山巨作,中国哲学史上不容错过的经典。全书共八十一章约5000字,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核心思想是“道”。相传,老子归隐时途经函谷关,守将尹喜向他问“道”,老子才留下这部《道德经》。
关键词 《道德经》 道家学派 中国哲学史 函谷关 老子 归隐 核心思想
下载PDF
对等理论下《老子》德译中的概念隐喻认知——以卫礼贤《老子》德译为例
16
作者 尹一帆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期21-24,74,共5页
近几年,在国内学者研究中再次形成“老子热”,虽然中德对《老子》研究成果颇丰,但基于译本层面研究其概念隐喻的少之又少,且国内以卫礼贤德译本为例对此进行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该文特选取崇文书局推出的荆楚文化系列典籍中汉德对照的... 近几年,在国内学者研究中再次形成“老子热”,虽然中德对《老子》研究成果颇丰,但基于译本层面研究其概念隐喻的少之又少,且国内以卫礼贤德译本为例对此进行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该文特选取崇文书局推出的荆楚文化系列典籍中汉德对照的卫礼贤《老子》德译本,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进行研究,意在探求卫礼贤是如何理解与处理《老子》中的隐喻表述,并在对等理论的支持下探讨其译介的精准性,明确隐喻的正确译介对传达老子思想和中华文化价值的重要性。经研究发现,卫礼贤对《老子》概念隐喻的德译虽有偏颇之处、可优化的空间,但总体上实现了对等,他通过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及技巧,准确传达出了《老子》的目标域和蕴含的道家思想,为德语读者理解中国古典文籍的概念隐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等理论 德译 老子 隐喻 卫礼贤 道家
下载PDF
基于老子“道”与自然观的“生生”思想解读
17
作者 巩丽 《哲学进展》 2024年第2期396-400,共5页
“生生”思想并非儒家所特有,道家也有。“生生”是各种事物的产生与变化,而将“道生万物”作为其根本要义,并以其来阐释“生生”思想的内在维度,这才使得老子的“生生”思想呈现出整体性、系统性。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其... “生生”思想并非儒家所特有,道家也有。“生生”是各种事物的产生与变化,而将“道生万物”作为其根本要义,并以其来阐释“生生”思想的内在维度,这才使得老子的“生生”思想呈现出整体性、系统性。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其丰富的“生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老子“道”与自然观出发,围绕中国哲学中“生生”的重要概念,以此挖掘并阐述道教文化中“生生”思想的哲学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思想 老子 “道” 自然观
下载PDF
山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像研究
18
作者 冯双 《收藏与投资》 2024年第3期64-66,共3页
汉代孔子见老子的画像在墓葬画像中经常出现,它具有重要的象征和仪式意义。这些图像反映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老子关于哲学思想的交流和对话。通过对图像的整理与分析,本文试图分别从礼制史、道教史等角度探究尊师敬老、谦... 汉代孔子见老子的画像在墓葬画像中经常出现,它具有重要的象征和仪式意义。这些图像反映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老子关于哲学思想的交流和对话。通过对图像的整理与分析,本文试图分别从礼制史、道教史等角度探究尊师敬老、谦虚好学等问题,强调了尊重和传承前人智慧的重要性。它们也通过图像构成和布局传达了左尊右卑的思想,强调了崇尚尊老和尊师的传统。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些图像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儒道思想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道教的传统拜师传道文化,表明儒道思想和宗教信仰在当时有紧密的联系。这些图像提供了研究汉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线索,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石 孔子见老子 图像
下载PDF
严复对老子思想的诠释--以《〈老子〉评语》为中心
19
作者 魏义霞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第3期109-120,共12页
与康有为、谭嗣同对老子的抨击相反,严复对老子格外青睐。事实上,严复推崇老子的过程,就是对老子的思想予以解读、诠释和重新发现的过程。在《〈老子〉评语》中,严复对老子思想的诠释集中表现为基于“第一因”的哲学思想、天演学说和民... 与康有为、谭嗣同对老子的抨击相反,严复对老子格外青睐。事实上,严复推崇老子的过程,就是对老子的思想予以解读、诠释和重新发现的过程。在《〈老子〉评语》中,严复对老子思想的诠释集中表现为基于“第一因”的哲学思想、天演学说和民主思想三个方面。这些内容既是严复对老子思想的解读和诠释,也表达了他对老子的态度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 老子 《〈老子〉评语》 近代哲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