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考古遗迹看南诏大理国史
1
作者 李公 《云南史志》 2000年第5期39-42,共4页
研究南诏大理国史,要大量借助于考古资料,而南诏大理国史书大多损毁无存。但考古资料往往“见物不见人”,且缺乏相应的文字记载。所以对许多有关南诏大理国考古遗迹的解释,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选择其中的四处重要考古遗迹... 研究南诏大理国史,要大量借助于考古资料,而南诏大理国史书大多损毁无存。但考古资料往往“见物不见人”,且缺乏相应的文字记载。所以对许多有关南诏大理国考古遗迹的解释,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选择其中的四处重要考古遗迹,试述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求教于方家硕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诏 大理国史 考古遗迹 火烧松明楼遗址 历史文化 阳苴咩城 白王塔遗址
下载PDF
从考古遗迹看羌文化对藏彝走廊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叶志强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5-11,共7页
本文基于费孝通对藏彝走廊羌人的论述,从已发掘的考古遗迹,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羌人的文化与藏、彝、羌、傈僳、白、纳西、普米、独龙、怒、哈尼、景颇、拉祜等关系,进一步探讨羌文化对藏彝走廊各民族文化的影响,进... 本文基于费孝通对藏彝走廊羌人的论述,从已发掘的考古遗迹,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羌人的文化与藏、彝、羌、傈僳、白、纳西、普米、独龙、怒、哈尼、景颇、拉祜等关系,进一步探讨羌文化对藏彝走廊各民族文化的影响,进而初步勾勒出羌文化对藏彝走廊各民族的影响方式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遗迹 羌人 藏彝走廊 影响
下载PDF
如何全方位、多角度地记录故宫考古遗迹?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志远 《大众考古》 2017年第7期34-36,共3页
作为明清两代皇宫的北京紫禁城,是址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也是今天故宫博物院的最大典藏。紫禁城在建成近600年以来,
关键词 故宫博物院 考古遗迹 紫禁城 建筑群 木结构
下载PDF
奥林匹亚的考古遗迹
4
《环境导报》 2003年第13期21-21,共1页
关键词 奥林匹亚 考古遗迹 奥林匹克运动会 发源地
下载PDF
从考古遗迹看藏族先民的文化生活 被引量:2
5
作者 白玛措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2-25,共4页
本文依据考古发现,对藏族先民的生存方式、丧葬习俗、宗教信仰的表象等方面作了一定的描述,同时依据反映藏族先民物质生活及精神世界的古岩画,描述了雍仲符号的演变过程,进而展示了藏族先民们对大自然和宇宙的初步认识。
关键词 考古遗迹 藏族先民 社会文化 丧葬习俗 宗教信仰
下载PDF
拓跋鲜卑南迁匈奴故地考古学研究的文献反证——重读宿白先生《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鲜卑遗迹》 被引量:2
6
作者 曹永年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33-39,共7页
宿白先生以大体比定的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魏书·序纪》,推定完工、扎赉诺尔、南杨家营子、二兰虎沟、达茂旗墓群是拓跋鲜卑南迁匈奴故地的遗迹。40年来考古界循此探索,方兴未艾,确定的南迁遗迹越来越多。本文以文献史料为反证... 宿白先生以大体比定的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魏书·序纪》,推定完工、扎赉诺尔、南杨家营子、二兰虎沟、达茂旗墓群是拓跋鲜卑南迁匈奴故地的遗迹。40年来考古界循此探索,方兴未艾,确定的南迁遗迹越来越多。本文以文献史料为反证,认为,完工、扎赉诺尔、达茂旗墓群是否是拓跋鲜卑的遗迹,或遗迹的“标本”,尚须论证;而南杨家营子、二兰虎沟,以及越来越多的所谓南迁遗迹的说法都是站不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跋鲜卑 南迁 匈奴故地 考古遗迹
下载PDF
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考古发掘现场遗迹劣化机理初步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孙丽娟 王博 +2 位作者 赵丛苍 王炜林 张伟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8-116,133-134,共9页
杨官寨遗址位于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四组,地处泾河下游北岸的一级阶地上,南距泾河约1公里,海拔498.5米,面积约为80万平方米,为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所罕见中心聚落遗址。
关键词 考古发掘遗迹 劣化机理
下载PDF
地下水分蒸发对考古发掘土遗迹劣化影响初探 被引量:3
8
作者 孙丽娟 韩明 +1 位作者 张中立 丁岩 《地下水》 2016年第1期12-15,共4页
分析考古发掘过程中环境蒸发量对土遗迹病害产生的作用。将考古发掘现场土遗迹模拟样品置于外界环境中,监测环境蒸发量变化,观察样品外观变化、监测样块不同深度含水率递变规律、观察微观形貌及分析可溶盐变化,探究环境蒸发量变化与土... 分析考古发掘过程中环境蒸发量对土遗迹病害产生的作用。将考古发掘现场土遗迹模拟样品置于外界环境中,监测环境蒸发量变化,观察样品外观变化、监测样块不同深度含水率递变规律、观察微观形貌及分析可溶盐变化,探究环境蒸发量变化与土遗迹含水率变化对应规律性及含水率变化与遗迹表面产生的病害之间的递变规律。实验发现:样块放置初期,蒸发量对样块变化影响较大,模拟灰坑及夯土类遗迹样放置24 h后,累计蒸发量11mm时,样块迅速劣变,表层含水率迅速下降,产生裂隙、结皮、龟裂等病害;模拟潮湿环境样块,含水率高于19%左右时,样块受蒸发量影响不大,病害产生不显著,含水率降至19%之后,样块表层含水率急速降至5%左右(土壤缩限),样块表层产生严重结壳、可溶盐富集。含水量低于塑限的土遗迹,蒸发量变化对考古发掘土遗迹劣化影响呈递进式规律,环境累计蒸发量为11 mm时,劣化严重;处于液限附近土遗迹,受自身含水率影响较大,当含水率迅速由19%降至5%时,遗迹劣化最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现场土遗迹 蒸发量 含水率
下载PDF
触角向考古延伸 深度学习算法助力古人类遗迹的发现
9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175-175,共1页
近年来,深度学习作为机器学习的一个分支,在考古学中迅速普及应用,使得考古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除了用于发现考古遗迹,预测、翻译古文字,人工智能还参与了部分文物的修复过程。近日,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4... 近年来,深度学习作为机器学习的一个分支,在考古学中迅速普及应用,使得考古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除了用于发现考古遗迹,预测、翻译古文字,人工智能还参与了部分文物的修复过程。近日,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4所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表的研究成果展现了深度学习算法在发现古人类遗迹方面的潜力。该成果显示,利用深度学习算法,研究人员在美国东南部发现了多处距今3 000~5 000年前的美洲原住民生存遗迹——贝环(Shell Ring),该遗迹的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美国原住民的社会经济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算法 美国东南部 机器学习 修复过程 原住民 考古遗迹 古文字 社会经济结构
下载PDF
奥林匹亚考古遗迹
10
《党建文汇(上半月)》 2016年第2期F0004-F0004,共1页
奥林匹亚的考古遗迹,在希腊伊利亚州,位于距首都雅典以西约190千米处,这个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运动场旧址,位于原来的宙斯庙附近。它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发源地,希腊古典时代的宗教祭祀和体育竞技中心,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运... 奥林匹亚的考古遗迹,在希腊伊利亚州,位于距首都雅典以西约190千米处,这个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运动场旧址,位于原来的宙斯庙附近。它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发源地,希腊古典时代的宗教祭祀和体育竞技中心,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运动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遗迹 奥林匹亚 奥林匹克运动会 体育竞技 宗教祭祀 古典时代 运动场 发源地
原文传递
从历史文物遗迹角度发掘研究鹤壁淇河文化
11
作者 李瑞丽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第12期146-149,共4页
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有原始先民在淇水流域繁衍生息,开始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淇河文化萌芽。在淇河之滨已经发现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等史前文化遗存。它哺育过宣威赫赫的商王朝,西周初期泱泱卫国... 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有原始先民在淇水流域繁衍生息,开始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淇河文化萌芽。在淇河之滨已经发现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等史前文化遗存。它哺育过宣威赫赫的商王朝,西周初期泱泱卫国封国于此,汉魏以后的古遗存、古石窟、古墓葬数不胜数,传承至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淇河文化。从文物遗迹的实证角度来挖掘和阐释淇河文化,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探索淇河文化的背景、渊源、底蕴和内涵,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淇河文化,继而创新利用这些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淇河文化 考古遗迹 历史文物 文化力量
下载PDF
长沙铜官窑谭家坡遗迹馆内优势病害真菌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5
12
作者 武发思 苏伯民 +3 位作者 贺东鹏 顾海滨 徐瑞红 汪万福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53,共7页
针对长沙铜官窑谭家坡遗迹馆内大肆爆发的微生物病害,为确定造成考古遗迹污染的优势真菌类型,项目组开展了病害真菌的现状调查和快速检测鉴定工作。利用无菌手术刀收集考古遗迹表面典型病害微生物的菌体样品,通过提取样品基因组总DNA、... 针对长沙铜官窑谭家坡遗迹馆内大肆爆发的微生物病害,为确定造成考古遗迹污染的优势真菌类型,项目组开展了病害真菌的现状调查和快速检测鉴定工作。利用无菌手术刀收集考古遗迹表面典型病害微生物的菌体样品,通过提取样品基因组总DNA、真菌ITS区PCR扩增、构建克隆文库、序列测定和系统发生关系分析等技术完成了病害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类群组成特点分析。结果表明,遗迹馆内考古遗迹表面爆发的主要病害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白腐菌(Phlebia brevispora)、荷叶离褶伞(Lyophyllum decastes),它们分别隶属于丛赤壳科(Nectriaceae)、伏革菌科(Corticiaceae)、离褶伞科(Lyophyllaceae),均为营腐生真菌,与土壤中木质材料的降解密切相关。考古现场大量的根系残留为病害菌的大肆繁殖提供了重要的营养源,而高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是促进病害菌快速生长扩散的主要环境因素。建议人工清除病害菌和根系残留,并对遗迹馆进行适当的环境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遗址 考古遗迹 真菌病害 分子技术 潮湿环境 文物保护
下载PDF
考古遥感研究综述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建国 王清山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32-36,共5页
遥感技术在众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考古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以多个应用实例为前提,介绍航空遥感与航天遥感技术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并且对考古遥感技术的特点、方法与应用前景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 考古遥感 古城遗址 考古遗迹
下载PDF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未来建设的几点思考探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第15期162-163,共2页
大遗址建设工作需要考量的因素很多,但应该更多思考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两大因素,结合这两点实施环境整治并形成相对完善的空间承载体,为像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样的国家级保护环境区域规划建设做好铺垫。文章从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整治两... 大遗址建设工作需要考量的因素很多,但应该更多思考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两大因素,结合这两点实施环境整治并形成相对完善的空间承载体,为像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样的国家级保护环境区域规划建设做好铺垫。文章从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整治两方面探讨了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的基本方向,并以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国家考古遗迹公园为例,具体分析了它在未来规划建设方面的几点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环境 人为环境 整治规划 国家考古遗迹公园
下载PDF
航空摄影考古在内蒙古地区的初步发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文平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2年第2期98-101,共4页
航空摄影考古(Aerial Archaeology)是考古学的-个分支学科,在实际应用中,除飞行拍摄外,还往往与遥感(Remote Sensing)探测相结合,所以从广义上也被称为航空遥感考古或遥感考古.
关键词 航空摄影 内蒙古地区 遥感考古 红外探测器 分支学科 考古技术 考古遗迹 考古研究 传感器 可见光 考古 红外线 拍摄 发掘 遗址
下载PDF
德国科隆柯伦巴艺术博物馆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彦 《时代建筑》 2008年第3期106-113,共8页
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在德国科隆新设计的柯伦巴艺术博物馆坐落在二战中被炸毁的哥特式教堂——圣柯伦巴的旧址上。在赋予现存遗迹和历史应有的尊严方面柯伦巴非常成功,从而成为人们反思的地方。在这里漏明的砖墙使空气和光像一... 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在德国科隆新设计的柯伦巴艺术博物馆坐落在二战中被炸毁的哥特式教堂——圣柯伦巴的旧址上。在赋予现存遗迹和历史应有的尊严方面柯伦巴非常成功,从而成为人们反思的地方。在这里漏明的砖墙使空气和光像一幕镂空的纱帐;每一种精心选择的材质所散发出的美深深打动着访客;光和暗为博物馆各个房间提供场景,在这些曼妙的场景下,宗教和世俗的艺术作品均被赋予精致的展示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卒姆托 考古遗迹 城堡 漏明砖砌 柯伦巴
下载PDF
东南亚历史研究的新高度——评《剑桥东南亚史》
17
作者 瞿健文 李晨阳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38-140,共3页
关键词 《剑桥东南亚史》 历史研究 国家政治 经济发展 语言记录 文化交流 社会变迁 宗教问题 考古遗迹
下载PDF
古代印度—— 蒙着神秘面纱的“东方美人”
18
作者 薄海昆 杨共乐 《人民论坛》 2003年第8期58-60,共3页
纵观人类古代文明,如果说埃及之美在于壁画和法老金面具般的华丽,巴比伦之美在于泥板文书和楔形文字般的朴实,希腊之美在于文艺、科学和哲学铸造的辉煌,那么古印度的魅力就在于神秘,一层朦胧的面纱使她永远都隐藏在含蓄、优柔与沉稳之中。
关键词 古代印度 区域文化 哈拉巴文化 考古遗迹 雅利安人 自然景观
下载PDF
秦直道两三问题谈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长川 《文物世界》 2011年第2期12-15,共4页
秦直道,作为秦始皇维护统治的三大措施之一,在秦朝短暂历史中有着其独有的作用和影响。随着近年考古工作的开展,有关秦直道的考古遗迹不断被发现。而在目前的学术界中,对于秦直道的某些细节问题还存在不同的观点。在此笔者希望通过... 秦直道,作为秦始皇维护统治的三大措施之一,在秦朝短暂历史中有着其独有的作用和影响。随着近年考古工作的开展,有关秦直道的考古遗迹不断被发现。而在目前的学术界中,对于秦直道的某些细节问题还存在不同的观点。在此笔者希望通过对文献、考古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那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详细论证,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直道 秦始皇 考古工作 考古遗迹
下载PDF
创新大国的新引擎——访以色列驻华大使何泽伟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超 《中国发展观察》 2018年第22期22-25,共4页
在以色列驻华大使何泽伟先生送给我的书《为什么是以色列》(Israel Matters)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以色列,单单就这个名字就足以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君王和现代的战役。然而,以色列的历史远远不止于画册上的传说或者报道中与邻国的冲突。以... 在以色列驻华大使何泽伟先生送给我的书《为什么是以色列》(Israel Matters)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以色列,单单就这个名字就足以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君王和现代的战役。然而,以色列的历史远远不止于画册上的传说或者报道中与邻国的冲突。以色列是一个活力四射,又同时拥有众多考古遗迹与古代历史文明的国家;是一个浸淫现代文化——舞蹈、音乐、体育、戏剧,又凭借其城镇名字就能够勾起人们对圣经时代记忆的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华大使 以色列 引擎 创新 历史文明 考古遗迹 现代文化 古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