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1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翻一少”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
1
作者 盖志佳 《现代化农业》 2024年第3期18-20,共3页
“两翻一少”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首次提出并应用的复合型旱作农业持续绿色高效技术。文中叙述了“两翻一少”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简介、技术应用前准备、耕整地、播种、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 “两翻一少”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首次提出并应用的复合型旱作农业持续绿色高效技术。文中叙述了“两翻一少”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简介、技术应用前准备、耕整地、播种、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点和要求。“两翻一少”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较连作大豆、玉米、高粱增产效果明显,实现了农民增收和肥药减施与农业种植结构有序调整,为黑龙江省旱作农业合理轮作与黑土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耕 带状耕作 轮作 保护性耕作
下载PDF
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发展与政策建议
2
作者 卢彩云 罗锡文 +2 位作者 李洪文 臧英 区颖刚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12,共10页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可持续农业技术,以少免耕和作物残茬覆盖地表为主要特点,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在我国农业生产转向大规模、高效率、智能化发展的背景下,推动保护性耕作的深化发展,有利于耕地保护、藏粮于...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可持续农业技术,以少免耕和作物残茬覆盖地表为主要特点,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在我国农业生产转向大规模、高效率、智能化发展的背景下,推动保护性耕作的深化发展,有利于耕地保护、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国家战略实施。本文从技术与机具研发、示范推广与能力建设、东北黑土区应用三方面,全面回顾了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历程;系统梳理了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的发展现状,涵盖代表性技术模式,地表秸秆及作物残茬处理、浅层土壤耕作、免少耕播种等关键机具;深入分析了适宜的模式与机具、法律和政策的支持、规模化种植大户的带动等影响我国保护性耕作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建议,筹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整县推进高标准示范工程,加强政策引导、高质量实施国家级行动计划,持续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宣传,以促进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应用的稳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机具 技术模式 耕地保护 可持续农业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3
作者 李瑞平 谢瑞芝 +7 位作者 罗洋 隋鹏祥 郑洪兵 明博 王浩 刘武仁 郑金玉 李少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2,共12页
实施保护性耕作对保护东北黑土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东北典型黑土区保护性耕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关键因素,开展了连续3年大田定位试验,设常规垄作秸秆不还田(CK)、免耕秸秆全量粉碎覆盖(T1)、免耕留高茬全量秸秆覆... 实施保护性耕作对保护东北黑土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东北典型黑土区保护性耕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关键因素,开展了连续3年大田定位试验,设常规垄作秸秆不还田(CK)、免耕秸秆全量粉碎覆盖(T1)、免耕留高茬全量秸秆覆盖(T2)、少耕秸秆全量条带覆盖(T3)共4个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保护性耕作处理(T1、T2和T3)0~20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增加趋势;保护性耕作显著提高了播种至出苗期耕层土壤含水量,T1、T2和T3处理分别提高7.8%~30.4%、9.0%~18.7%和17.3%~20.0%,但显著降低土壤温度,分别降低2.56~3.11℃、2.02~2.27℃、0.94~1.93℃;分别延迟玉米出苗时间5~7 d、4~6 d和2 d;T3处理3年平均出苗率较CK增加3.2%,T1和T2处理出苗率分别降低4.3%和4.7%;T1、T2和T3处理均降低了苗期株高整齐度和植株干物质积累,但T3处理降低幅度明显小于T1和T2处理,6叶期之后干物质积累降低幅度逐渐减小;T1和T2处理显著降低玉米产量,降幅分别为7.5%~15.6%和5.5%~12.9%,T3处理产量与CK差异不显著。结构方程模型(SEM)揭示,保护性耕作通过调节土壤含水量和温度,间接影响玉米出苗时间、出苗率、穗数和百粒重,进而影响产量,也可通过直接影响出苗质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而影响产量。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少耕秸秆全量条带覆盖(T3)不仅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而且还有利于平衡土壤水分和温度矛盾,缩短出苗时间、提高出苗质量、高产稳产,是该区域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保护性耕作 玉米产量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微咸水灌溉下粉垄耕作土壤水盐运移特性
4
作者 朱成立 杨花蕾 +5 位作者 冯根祥 韩莉 王策 翟亚明 冯宝平 赵涛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目的】明确微咸水灌溉条件下粉垄耕作土壤水分入渗规律及水盐运移特征。【方法】基于室内土箱试验,分析3种微咸水矿化度(0g/L(S1)、3g/L(S2)和5g/L(S3))和2种耕作(粉垄耕作(FL)和传统翻耕(FG))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和水盐运移规... 【目的】明确微咸水灌溉条件下粉垄耕作土壤水分入渗规律及水盐运移特征。【方法】基于室内土箱试验,分析3种微咸水矿化度(0g/L(S1)、3g/L(S2)和5g/L(S3))和2种耕作(粉垄耕作(FL)和传统翻耕(FG))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和水盐运移规律。【结果】水分平均入渗速率和垂直湿润锋推进速率随着微咸水矿化度的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水平湿润锋运移速度随着微咸水矿化度的升高而持续增加。FL处理下的土壤水分入渗速率、湿润锋推进速率相比FG处理有明显提升。Kostiakov模型可较好地拟合2种耕作措施下的土壤累积入渗量与入渗时间之间的关系(R^(2)>0.99)。灌溉后20 d,FL处理下的土壤含水率均小于相同微咸水矿化度下的FG处理;同一耕作措施下,土壤含水率随着微咸水矿化度的升高而增加。【结论】微咸水灌溉与粉垄耕作对土壤水分入渗、土壤湿润锋运移和土壤水盐再分布具有改善作用。与灌溉前相比,灌溉后20 d,FL处理下的土壤平均脱盐率为42.95%~55.98%,而FG处理下的土壤平均脱盐率为32.34%~43.29%。随着矿化度的增加,FL处理下的平均土壤电导率相比FG处理分别下降22.38%、18.54%和15.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咸水灌溉 粉垄耕作 土壤水分入渗 土壤水盐动态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种子发芽特性及贮藏物质转运的影响
5
作者 黄玲 杨文平 +3 位作者 姚素梅 梅沛沛 胡喜巧 张传功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成熟种子的萌发和种子贮藏物质转运特性的影响,文章以百农矮抗58(AK58)和百农4199(BN4199)为试验材料,利用标准发芽试验法对旋耕(CK)、深松(S0)和深耕(S1)后收获的小麦籽粒进行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和贮藏物质转运...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成熟种子的萌发和种子贮藏物质转运特性的影响,文章以百农矮抗58(AK58)和百农4199(BN4199)为试验材料,利用标准发芽试验法对旋耕(CK)、深松(S0)和深耕(S1)后收获的小麦籽粒进行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和贮藏物质转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S0和S1促进了AK58种子活力指数、根数和根系活力的增加;对BN4199的根芽比、根冠比和根系活力有促进作用.AK58的含蛋白质量在旋耕条件下最大,含淀粉量在深松下最高;BN4199的千粒质量为深松高于旋耕,但含蛋白质和淀粉量差异不明显.耕作方式对种子千粒质量、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影响较为显著.旋耕有利于种子贮藏物质转化效率的增加,深松有利于提高AK58种子的贮藏物质转运量和BN4199的贮藏物质转运率和呼吸消耗.品种基因型对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有决定作用,种子贮藏物质指标和呼吸消耗与根数和根系活力更为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深松 小麦 幼苗生长 贮藏物质转运
下载PDF
耕作措施与有机肥施用对旱地麦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的影响
6
作者 杨娜 王珂 +3 位作者 杨志国 张建诚 温云杰 席吉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4-173,共10页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前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为揭示不同耕作措施与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重金属积累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本研究以始于2007年的旱地小麦长期定位耕作与施肥试验为基础,分析了深翻+化肥(T)、深翻+鸡粪+化肥(TM)、免...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前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为揭示不同耕作措施与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重金属积累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本研究以始于2007年的旱地小麦长期定位耕作与施肥试验为基础,分析了深翻+化肥(T)、深翻+鸡粪+化肥(TM)、免耕+化肥(NT)、免耕+鸡粪+化肥(NTM)4种处理对旱地小麦0~20 cm土壤pH、电导率(EC)、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以及Pb、Cd、As、Hg、Cr、Cu、Zn和Ni等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并通过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T处理相比,TM、NT和NTM处理土壤pH显著降低1.10%~2.56%,电导率提高6.19%~57.08%;NTM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较T处理显著提高33.22%。施鸡粪显著影响土壤重金属含量,其中TM和NTM处理土壤总Hg含量较T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23.60%和150.56%,有效态Cu、Zn和Cd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6.89%~23.48%、219.04%~520.99%和2.90%~20.29%。耕作方式同样显著影响各土壤重金属含量,NTM处理下总Hg、总Zn、有效Cu、有效Zn、有效Cd含量较TM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2.06%、8.11%、5.64%、94.65%和16.90%,总Pb、有效Pb和总Cr含量分别显著降低63.74%、70.00%和3.14%。4个处理Hg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最高,表现为T(32.36)<NT(41.45)<TM(72.36)<NTM(81.09),其他重金属为轻微级别;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污染指数表现为T(79.05)<NT(82.33)<TM(115.27)<NTM(120.00),为轻度风险级别。综上,长期免耕和鸡粪施用能够显著降低土壤pH,增加电导率及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并提高Cu、Zn和Cd的有效性;其中,鸡粪处理中Hg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中等-强级别,其他重金属为轻微级别,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污染指数为轻度风险级别,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加强有机肥的安全施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鸡粪 土壤理化性状 重金属污染 生态风险评价
下载PDF
夏闲期耕作下旱地土壤有机碳库与温度和含水量季节变化及关系研究
7
作者 薛建福 濮超 +1 位作者 祁泽伟 高志强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0-199,共10页
为明确夏闲期耕作下土壤有机碳(SOC)库与温度和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设置夏闲期免耕、翻耕和深松3种耕作处理,分析了黄土高原旱地麦田SOC和易氧化有机碳(POxC)含量的季节变化、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季节变化、以及碳库与温度和... 为明确夏闲期耕作下土壤有机碳(SOC)库与温度和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设置夏闲期免耕、翻耕和深松3种耕作处理,分析了黄土高原旱地麦田SOC和易氧化有机碳(POxC)含量的季节变化、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季节变化、以及碳库与温度和含水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冬小麦生育期内,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翻耕和深松处理0~5和5~10 cm土层SOC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POxC含量呈“降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土壤质量含水量变化均呈“增加—降低—再增加”的变化趋势,而土壤温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回归分析发现,5~1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量与SOC含量呈线性关系(P<0.05),与POxC含量呈二次多项式关系(P<0.05),尤其与免耕和深松处理相比,翻耕处理拟合效果更佳。此外,0~5和5~10 cm土层土壤温度变化与SOC含量无显著相关性,而日最高温度、日平均温度和日最低温度与POx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不同夏闲期耕作下旱地麦田0~10 cm土层POxC含量季节变化与土壤质量含水量和温度变化密切相关,而SOC含量变化对土壤温度变化的敏感性较弱。本研究结果为旱地麦田碳库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闲期耕作 旱地小麦 土壤有机碳库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钙土农田养分含量、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8
作者 徐莹莹 王宇先 +5 位作者 杨慧莹 高盼 张巩亮 王晨 刘玉涛 谭可菲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19-26,共8页
为验证轮耕制度下的保护性耕作长期效应,并快速推广秸秆原位还田,基于土壤化学分析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比对了保护性与传统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指标和细菌群落组成的差异,探究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钙土农田养分含量和细菌群落结构及... 为验证轮耕制度下的保护性耕作长期效应,并快速推广秸秆原位还田,基于土壤化学分析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比对了保护性与传统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指标和细菌群落组成的差异,探究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钙土农田养分含量和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模式下的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较传统模式显著提高17.75%、10.98%、7.62%和12.89%;细菌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显著提高;保护性耕作模式优化了细菌群落结构,富集了具有促进氮素转化、提高作物抗旱、抗逆作用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硝化螺菌门(Nitrospirae)、Rokubacter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以及在植物固氮和营养转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Rhodanobacteria、KD4-96、红色杆菌属(Rubrobacter)和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这些优势类群与环境因子和玉米产量显著正相关,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进而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黑钙土 土壤养分 细菌群落 玉米产量
下载PDF
社会网络、政府支持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肖双喜 魏思敏 李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74-81,共8页
基于安徽省344份农户数据,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探究社会网络和政府支持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并研究政府支持在社会网络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社会网络、政府支持对农户保... 基于安徽省344份农户数据,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探究社会网络和政府支持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并研究政府支持在社会网络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社会网络、政府支持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决策和采用程度都有显著正向影响;(2)社会网络、政府支持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路径存在差异;(3)政府支持在社会网络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的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首先,针对特定样本区域的情况进行定制化的保护性耕作方法;其次,提高农户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视程度,并拓展强化农户社会网络,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宣传的广度、深度和配套设施建设;最后,优化政府激励支持以削弱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技术 社会网络 政府支持
下载PDF
拖拉机发动机耕作过程扭矩的预测模型研究
10
作者 张捷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2-268,共7页
拖拉机轮轴扭矩通常作为进行拖拉机变速器疲劳寿命分析、优化设计和加速寿命测试时做出各项决策的评价指标之一,而由于现有拖拉机轮轴扭矩测量方法基于扭矩传感器进行检测,投入成本较高,不适宜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针对以上问题,建立了... 拖拉机轮轴扭矩通常作为进行拖拉机变速器疲劳寿命分析、优化设计和加速寿命测试时做出各项决策的评价指标之一,而由于现有拖拉机轮轴扭矩测量方法基于扭矩传感器进行检测,投入成本较高,不适宜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针对以上问题,建立了拖拉机在耕作过程中轮轴扭矩的预测模型,选取发动机扭矩、发动机转速、耕作深度、滑移率和行驶速度作为影响因素,对拖拉机耕地作业进行田间试验,并使用测量的校准数据集提出了8个轴扭矩预测回归模型,回归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R2为0.259~0.925。其中,预测模型E显示调整后的R2为0.925,不同模型下拖拉机轮轴扭矩预测模型MAPE均小于2.1%。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预测模型均适用于实际的拖拉机作业过程中的轮轴扭矩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拖拉机 轴扭矩 预测模型 多重回归 耕作作业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栽培与耕作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11
作者 张其芳 邓家彬 +1 位作者 郑延丽 阮英慧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3期145-148,共4页
栽培与耕作学是涉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其对农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该文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对栽培与耕作学课程的历史沿革进行介绍,对课程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从课程思政、课程内容、教学评... 栽培与耕作学是涉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其对农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该文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对栽培与耕作学课程的历史沿革进行介绍,对课程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从课程思政、课程内容、教学评价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高质量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与耕作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学科融合 乡村振兴
下载PDF
新农科背景下“BOPPPS+在线资源”模式在耕作学中的改革与实践
12
作者 马鹏 兰艳 +3 位作者 黄晶 车明轩 白银萍 张荣萍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2期121-124,共4页
随着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对高等农业院校农业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有效提高农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素质高、技能精、实践强、有担当且敢于迎接挑战并坚... 随着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对高等农业院校农业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有效提高农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素质高、技能精、实践强、有担当且敢于迎接挑战并坚持创新的新农科人才。该文以农学专业核心课程耕作学教学为对象,设计并实践“BOPPPS+在线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将学科文化和学科发展与思政教育结合、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线下与线上教育资源结合。该模式能够优化创新学习策略,构建新农科背景下课上“活跃”课下“忙碌”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有效提高耕作学的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新农科人才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 耕作 混合式教学模式 效果分析 人才培养
下载PDF
窄行密植大豆保护性耕作技术
13
作者 盖志佳 《现代化农业》 2024年第2期2-4,共3页
窄行密植大豆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大豆栽培应用面积较大、发展较快的一项先进的栽培技术。本文从窄行密植大豆保护性耕作技术简介、提质增效情况以及技术要点等方面开展叙述,旨在为黑龙江省大豆增产、节本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 窄行密植大豆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大豆栽培应用面积较大、发展较快的一项先进的栽培技术。本文从窄行密植大豆保护性耕作技术简介、提质增效情况以及技术要点等方面开展叙述,旨在为黑龙江省大豆增产、节本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行 密植 大豆 保护性耕作
下载PDF
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推广基地建设实践探索
14
作者 王影 马利 +1 位作者 刘亚军 李社潮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4年第2期25-27,共3页
为落实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齐力推进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国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通过坚持办好基地微信群科技大讲堂、建立遴选保护性耕作农民专家制度等,与基地农民“土专家”交流研讨,破解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中遇到的技... 为落实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齐力推进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国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通过坚持办好基地微信群科技大讲堂、建立遴选保护性耕作农民专家制度等,与基地农民“土专家”交流研讨,破解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探索推广“梨树模式”等保护性耕作经验。实践证明,搞好基地建设是保护利用好黑土地、提高黑土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招法,值得深入总结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地保护性耕作 “梨树模式” 实践探索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技术与黑土地的保护和利用研究
15
作者 郭红霞 孟宪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0028-0031,共4页
在各类粮食的实际生产期间黑土地发挥的作用和价值显著,黑土地在我国的华北以及东北地区都有着较大面积的分布,因为黑土地具有较高的产量所以在粮食战略中拥有的地位不可撼动,不仅和各地的粮食安全存在一定关联同时还关乎到粮食储备战... 在各类粮食的实际生产期间黑土地发挥的作用和价值显著,黑土地在我国的华北以及东北地区都有着较大面积的分布,因为黑土地具有较高的产量所以在粮食战略中拥有的地位不可撼动,不仅和各地的粮食安全存在一定关联同时还关乎到粮食储备战略的落实,因为黑土地在粮食生产及农业产业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黑土地保护和利用工作也逐渐得到人们高度关注。近几年因为黑土地的长期开垦以及大规模开发利用导致土壤的肥力逐渐减少,同时其内部有机质的含量也在不断降低,面对此类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将黑土地肥力提高同时让土壤容重降低,必须将保护性工作技术应用与研究力度加强同时全面展开黑土地保护和利用工作,在科学的保护与应用中让土壤风蚀量减少同时使含水量提高,更好地发挥出黑土地的作用与价值。本文结合内蒙古当地情况分析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及黑土地的保护和利用相关对策,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耕作技术 黑土地保护 保护利用措施
下载PDF
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精准条耕技术模式与推广应用
16
作者 李亚环 裴海河 《农机科技推广》 2024年第2期34-34,36,共2页
吉林省榆树市90%为宝贵的黑土地资源,在推广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中,结合本市的实情,通过典型示范,创新摸索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精准条耕技术模式,2022年推广面积达20万亩以上,并在全省多地引进示范,成为农民愿意接受的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技... 吉林省榆树市90%为宝贵的黑土地资源,在推广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中,结合本市的实情,通过典型示范,创新摸索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精准条耕技术模式,2022年推广面积达20万亩以上,并在全省多地引进示范,成为农民愿意接受的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经多点示范实践证明,采用精准条耕作技术的地块,平均每亩可节约作业成本45元、生产资料投入59.3元,平均亩增产60公斤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业成本 保护性耕作 吉林省榆树市 黑土地 典型示范 实践证明 耕作技术 秸秆覆盖
下载PDF
农业机械耕作部件磨损性能试验研究现状
17
作者 张艳静 詹华 +3 位作者 徐天杨 李振东 王亦奇 汪瑞军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7,共7页
农业机械耕作部件磨损性能影响整机的工作效率、作业质量,磨损严重时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评价不同材料、结构、土壤类型、工作参数等对耕作部件磨损性能的影响,研究一系列耕作部件磨损性能试验方法。综述田间试验、实验室试验和数... 农业机械耕作部件磨损性能影响整机的工作效率、作业质量,磨损严重时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评价不同材料、结构、土壤类型、工作参数等对耕作部件磨损性能的影响,研究一系列耕作部件磨损性能试验方法。综述田间试验、实验室试验和数值模拟等耕作部件磨损性能试验方法的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重点阐述磨粒磨损试验、小型土壤环境磨损试验及土槽试验等实验室磨损性能试验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田间试验结果准确,但受环境影响大,重现性差,而且能耗大、经济性不好;实验室试验能高效地筛选耕作部件材料,但在磨损数据的实时采集方面还有不足,且未与田间磨损试验建立关联;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有效地模拟部件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参数优化,但在多因素环境耦合及模拟精度等方面还有不足。对未来农机耕作部件磨损性能试验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加快农机耕作部件磨损性能数据库的建立、健全试验规范和评价标准、提高数值模拟精度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耕作部件 磨损性能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深松耕作对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籽粒脱水特性的影响
18
作者 郭怀怀 于晓芳 +3 位作者 高聚林 马达灵 胡树平 王利青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1-435,共15页
深松作为一种保护性耕作措施,是当前玉米增密增产的有效调控手段,在我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深松是否影响玉米籽粒脱水特性,还缺乏更加深入的研究。据此,本试验选用1970s—2010s 5个年代的代表性玉米品种,采用深松(35 cm)和传统浅旋(15... 深松作为一种保护性耕作措施,是当前玉米增密增产的有效调控手段,在我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深松是否影响玉米籽粒脱水特性,还缺乏更加深入的研究。据此,本试验选用1970s—2010s 5个年代的代表性玉米品种,采用深松(35 cm)和传统浅旋(15 cm)两种耕作方式,设置裂区试验,探究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生理成熟前后籽粒脱水特性及其对深松耕作的响应规律,为机械化籽粒直收背景下采取该措施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籽粒脱水特性存在显著差异,2000s和2010s品种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低于其余品种,2010s品种的收获期籽粒含水率明显低于其余品种,而2000s和2010s品种的生理成熟前籽粒脱水速率高于其余品种。对比浅旋,深松后1970s—2010s各品种吐丝后15~35 d籽粒含水率的下降幅度增加,生理成熟前籽粒脱水速率有小幅度增加,而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无显著变化,且深松对生理成熟期和收获期籽粒含水率的影响均较小。深松后各品种苞叶和穗轴生理成熟前、后脱水速率均降低,而穗柄脱水速率无明显变化。综合来看,2000s和2010s品种的籽粒脱水特性明显优于其余年代品种,而深松耕作主要通过提升吐丝后15~35 d籽粒含水率的下降量促进了籽粒脱水,使深松下玉米生理成熟前籽粒脱水速率有较小幅度增加;深松后苞叶、穗轴生理成熟前、后脱水速率降低,而对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生理成熟期和收获期籽粒含水率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深松耕作 不同年代品种 脱水特性 穗部器官
下载PDF
黑土区坡耕地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19
作者 张忠学 尹致皓 +3 位作者 余佩哲 齐智娟 魏永霞 李骜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2-293,共12页
为探寻黑土区坡耕地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机理,开展了田间小区试验。设置横坡耕作(TP)、垄向区田(RF)、深松(SF)、横坡耕作+垄向区田(TP-R)、横坡耕作+深松(TP-S)、垄向区田+深松(RF-S)3种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及3种组... 为探寻黑土区坡耕地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机理,开展了田间小区试验。设置横坡耕作(TP)、垄向区田(RF)、深松(SF)、横坡耕作+垄向区田(TP-R)、横坡耕作+深松(TP-S)、垄向区田+深松(RF-S)3种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及3种组合耕作措施,并以常规顺坡耕作(CK)为对照,分析了土壤孔隙度、土壤机械组成、水稳性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养分含量等指标,并采用TOPSIS模型对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进行了综合评价,筛选了土壤稳定性强且蓄水保肥效果良好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结果表明:在玉米的全生育期内,深松、垄向区田、横坡耕作均能提高土壤体积含水率。TP-S处理体积含水率最大,0~40 cm土层平均体积含水率较CK处理增加29.47%;RF-S处理平均孔隙度最大,TP-S处理次之,平均孔隙度较CK处理分别增大10.68%、9.25%;TP-S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稳定性,其中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大团聚体含量(R0.25)较CK处理分别增加12.30%、19.57%、13.97%;TP-S处理能够改善土壤机械组成,TP-S处理粗砂粒、粉粒、黏粒含量较CK处理增加15.40%、26.89%、1.90%,细砂粒含量较CK处理降低31.56%;TP-S处理IN(无机态氮)、AP(有效磷)、AK(速效钾)含量最高,较CK处理IN、AP、AK含量分别增加42.81%~55.32%、39.69%~40.68%、20.41%~25.45%。由TOPSIS模型综合评价结果可知,TP-S处理贴合度最高,土壤结构更稳定,且蓄水保肥效果更好,为适宜该地区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坡耕地 耕作措施 土壤结构 蓄水保肥 TOPSIS模型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机械能否带动保护性耕作净碳汇的空间外溢?——基于农机跨区服务视角
20
作者 李园园 薛彩霞 +2 位作者 柴朝卿 李卫 姚顺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296,共14页
农机跨区服务推动了以农业机械为载体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净碳汇的空间外溢。本文以200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及西藏)为研究样本,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揭示保护性耕作机械及其净碳汇在空间上的集聚特征,并通过空间杜宾... 农机跨区服务推动了以农业机械为载体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净碳汇的空间外溢。本文以200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及西藏)为研究样本,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揭示保护性耕作机械及其净碳汇在空间上的集聚特征,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定量分析保护性耕作机械对其净碳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保护性耕作机械动力及其净碳汇在2000—2020年期间均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52%和7.42%,两者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区域集聚特征。2)保护性耕作机械动力通过跨区服务能够显著带动保护性耕作净碳汇实现空间外溢。具体表现为保护性耕作机械动力对周边省份保护性耕作净碳汇会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主要归因于秸秆还田机械的跨区作业。3)保护性耕作机械动力对其净碳汇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时间、地形、粮食作物主产区而异。具体来说,其空间溢出效应在2004—2009年间和2010—2013年间显著为正,并呈增加趋势;在平原地区,其空间溢出效应为正,在丘陵山区则为负;保护性耕作机械的空间溢出效应在水稻主产区更明显,免耕机械的空间溢出效应在小麦主产区相对突出,而秸秆还田机械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三大粮食作物主产区基本无差异。为此,本研究提出加大保护性耕作推广力度、搭建农机服务信息化平台和提高保护性耕作农机装备水平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机跨区服务 保护性耕作 净碳汇 空间溢出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