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7篇文章
< 1 2 10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方旱地耕作制度创新团队
1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北方旱地耕作制度创新团队是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马世均研究员于1977年创建的,并在薯名旱农学家李庆文研究员等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40多年来,团队连续主持承担了“七五”以来国家科技计划课题10...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北方旱地耕作制度创新团队是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马世均研究员于1977年创建的,并在薯名旱农学家李庆文研究员等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40多年来,团队连续主持承担了“七五”以来国家科技计划课题1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发表论文300余篇,专著20余部;获得专利、标准等知识产权30余件。团队2014年入选辽宁省首批创新团队,2015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2018年入选科学技术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科技计划 创新团队 科技奖励 知识产权 耕作制度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创新人才
下载PDF
地缘特异性对水稻耕作制度的影响——以太仓市沙溪镇庄西村为例
2
作者 倪伟 《广东蚕业》 2024年第2期28-31,共4页
纵观庄西村7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济环境影响着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宏观政策影响着农业生产模式。几年前,庄西村的土地生产以蔬菜大棚为主。目前,庄西村推广单一化水稻种植,土地主要流转给了某外来企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庄西村本地居民占比... 纵观庄西村7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济环境影响着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宏观政策影响着农业生产模式。几年前,庄西村的土地生产以蔬菜大棚为主。目前,庄西村推广单一化水稻种植,土地主要流转给了某外来企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庄西村本地居民占比不高;当地农机资源不足,本地种地大户多采用直播这种耕作方式;虽然农业基础设施较完善,但地块分散,整合程度不高。庄西村的这种水稻耕作制度是由周边地区发达的经济水平、苏州市生态农业治理政策再结合当地原有的耕作习惯共同影响形成的。文章基于庄西村水稻生产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期促进当地水稻规模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发展 基础调研 耕作制度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灌区节水高效耕作制度构建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振 宁堂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40,共10页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平均复种指数为150%,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加春播作物组成的两年三熟制为该区域的主要种植制度。受水资源限制,部分地区复种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严重影响了区域粮食安全。发展节水高效耕作制度成为解决区域...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平均复种指数为150%,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加春播作物组成的两年三熟制为该区域的主要种植制度。受水资源限制,部分地区复种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严重影响了区域粮食安全。发展节水高效耕作制度成为解决区域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介绍了山东农业大学在小麦-玉米周年节水高效耕作制度和春播作物覆盖节水耕作制度两个方面的最新进展:前者重点介绍秸秆还田与高效耕作、高杆喷灌水肥一体化、肥水耦合、测墒补灌等生物节水与农艺节水的技术创新与集成;后者重点介绍多功能生物降解地膜的研制与花生、马铃薯等覆盖节水增产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黄淮海地区耕作制度的发展方向与技术需求(采取深松与秸秆还田技术相结合、深松与高杆喷灌结合、废弃物还田、合理灌水与施用氮肥相结合、地膜覆盖技术等),以期为黄淮海平原灌区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战略支撑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量 节水灌溉 耕作制度 水分利用效率 气候智慧型农业 黄淮海平原
下载PDF
中国耕作制度历史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 被引量:5
4
作者 蒋春姬 于海秋 +3 位作者 赵姝丽 赵新华 王婧 王晓光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335-341,共7页
中国现代耕作制度是在宏观粮食安全战略约束下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与布局,多种作物复种、间套作、轮作与连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土壤耕作、地力培肥、水分管理和农田基本建设等一整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是中... 中国现代耕作制度是在宏观粮食安全战略约束下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与布局,多种作物复种、间套作、轮作与连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土壤耕作、地力培肥、水分管理和农田基本建设等一整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核心问题。对中国耕作制度历史演进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新时代社会主义农村建设需要现代科技支撑和现代产业规划布局与管理,而现代耕作制度正是承载这两项重要功能、实现现代农业管理的制度保障。明确现代耕作制度在现代农业建设以及在后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与功能,提出新世纪现代耕作制度的发展趋势与现实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制度 撂荒耕作制度 集约耕作制度 连作耕作制度 精致农业
下载PDF
CERN农田站生物长期样地背景和耕作制度本底数据集
5
作者 张琳 吴冬秀 +3 位作者 宋创业 袁伟影 贾元 桑佳文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3期193-201,共9页
CERN农田站生物长期样地背景和耕作制度本底数据集是CERN农田生态系统的台站在长期样地建立之初的样地和种植制度本底数据的综合集成,包含15个农田站、5个荒漠农田复合站和1个沼泽农田复合站共21个生态站148个长期样地的本底信息、代表... CERN农田站生物长期样地背景和耕作制度本底数据集是CERN农田生态系统的台站在长期样地建立之初的样地和种植制度本底数据的综合集成,包含15个农田站、5个荒漠农田复合站和1个沼泽农田复合站共21个生态站148个长期样地的本底信息、代表性农田类型和耕作制度的观测记录。数据集包含生态站代码、生态站名称、样地代码、样地名称、样地类别、样地代表性、地理位置、行政位置、海拔高度、样地面积及形状、样地建立时间和设计使用年数、作物名称与轮作体系、耕作制度、灌溉制度等字段。该数据集可以为作物资源分布和农业区划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本底数据 耕作制度 样地背景 长期监测
下载PDF
江西超吨粮耕作制度研究与发展
6
作者 黄国勤 《作物研究》 2023年第6期646-649,654,共5页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开展吨粮田创建”的精神,提升江西粮食生产能力、增加粮食产量、维护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笔者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回顾、总结了江西超吨粮耕作制度建设与发展状况,认为...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开展吨粮田创建”的精神,提升江西粮食生产能力、增加粮食产量、维护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笔者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回顾、总结了江西超吨粮耕作制度建设与发展状况,认为江西省吨粮田建设具有起步早、面积大、发展快、分布广、成效佳的特点。江西超吨粮耕作制度模式主要包括二熟制模式和三熟制模式两种类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江西省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即对“吨粮田”“吨粮耕作制度”“超吨粮耕作制度”的涵义、建设规模,以及良田、良制、良种、良法等主要技术措施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为推进江西超吨粮耕作制度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提出了今后应重点开展研究和探讨的若干问题,认为只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不断探索、深入研究,必将促进、推动江西乃至全国超吨粮耕作制度的发展,从而为全国、为江西增加粮食产量、提升粮食产能、维护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吨粮田 耕作制度 粮食生产 粮食安全 江西
下载PDF
明清时期芝麻耕作制度研究
7
作者 刘晓明 《新农业》 2023年第9期115-117,共3页
随着农事经验的积累,明清时期芝麻栽培技术日臻成熟,在芝麻耕作制度方面,古人认识到芝麻连作的弊端,逐渐抛弃了这一耕作方式,轮作与间作成为当时主要的耕作制度。人们开始注重芝麻与棉、桑、林木间作套种以及与五谷、烟草等作物的轮作... 随着农事经验的积累,明清时期芝麻栽培技术日臻成熟,在芝麻耕作制度方面,古人认识到芝麻连作的弊端,逐渐抛弃了这一耕作方式,轮作与间作成为当时主要的耕作制度。人们开始注重芝麻与棉、桑、林木间作套种以及与五谷、烟草等作物的轮作复种。明清时期芝麻轮作与间作耕作制度的应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促进了芝麻的丰产增收,同时,也为现代芝麻栽培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芝麻 耕作制度 间作套种
下载PDF
明清时期黄运交汇下苏鲁豫皖接壤地带的耕作制度变迁
8
作者 胡其伟 《历史地理研究》 2023年第4期87-95,149,150,共11页
明清时期漕运受黄河夺淮影响,先后有“借黄行运”“避黄行运”“束水攻沙”“蓄清敌黄”等一系列治黄保运措施,尤其潘季驯治河之后,大筑堤防,将黄河河道固定在归德—徐州—淮安一线,采用“束水攻沙”之法,导致黄河河床不断升高,原进入... 明清时期漕运受黄河夺淮影响,先后有“借黄行运”“避黄行运”“束水攻沙”“蓄清敌黄”等一系列治黄保运措施,尤其潘季驯治河之后,大筑堤防,将黄河河道固定在归德—徐州—淮安一线,采用“束水攻沙”之法,导致黄河河床不断升高,原进入泗水的沂、沭、濉诸河流出路受阻,致使水系紊乱,苏鲁豫皖接壤地带的环境产生了剧烈变化。受黄河泛滥及汛期影响,鲁南、豫东、苏皖北部的耕作制度在黄河泛淮期间出现了“逆变”,即稻作农业变为以麦、豆为主的旱地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壤地带 黄运交汇 环境变迁 耕作制度
下载PDF
耕作制度与农艺技术对农机化发展的影响
9
作者 邹媛媛 饶国旺 《现代园艺》 2023年第16期193-194,共2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使得农民劳动力得到极大的释放,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而融合农艺技术对农业生产机械化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基于此,分析了耕作制度、农艺技术对农机化发展的影响,基于耕作制度、农艺技术与农机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使得农民劳动力得到极大的释放,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而融合农艺技术对农业生产机械化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基于此,分析了耕作制度、农艺技术对农机化发展的影响,基于耕作制度、农艺技术与农机化发展的有机联系,提出了三者结合发展的策略,旨在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制度 农艺技术 农机化
下载PDF
基于村域尺度的传统耕作制度对耕地生产能力提升的思考
10
作者 曹慧冰 韦燕飞 童新华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1期191-197,共7页
耕地是农业发展的根基,只有提升耕地生产能力,才能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从村域尺度,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分析粮食生产现状,剖析了研究区的传统耕作制度及其耕地生产能力制约条件,从中得出提升耕地生产能力的思考。结果表明:①研... 耕地是农业发展的根基,只有提升耕地生产能力,才能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从村域尺度,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分析粮食生产现状,剖析了研究区的传统耕作制度及其耕地生产能力制约条件,从中得出提升耕地生产能力的思考。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早籼稻和晚籼稻生产成本呈现增加趋势,其中机耕成本为170~180元/亩、收割成本为120~300元/亩、农药成本为120~130元/亩、化肥成本为120~230元/亩、水稻种子成本为47~50元/斤。②耕地生产能力制约因素主要是耕作方式陈旧、收割业务不完善、生产成本高、种植粮食补贴少以及农田基础设施落后,从提升农民生产意识、改进耕作方式、发展农业机械化、完善农村基础设施4方面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为当地管理土地、增加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耕作制度 耕地生产能力 村域尺度
下载PDF
我国农业耕作制度的区划及成就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铁生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3年第5期84-85,共2页
为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水平,在介绍基本耕作制度内容的基础上,探讨我国主要耕作区的区划原则及方法,总结我国在农业耕作制度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为促进我国农业耕作制度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耕作制度 种植制度 土壤耕作制度 区划
下载PDF
耕作制度对川中丘陵区冬灌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47
12
作者 江长胜 王跃思 +2 位作者 郑循华 朱波 黄耀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7-213,共7页
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连续2 a田间原位测定,研究川中丘陵区冬灌田CH4和N2O的排放特征和不同耕作制度对冬灌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a只种1季中稻冬季灌水休闲的冬灌田(PF),在水稻生长期,CH4平均排放通量为(21.44±1.77)m... 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连续2 a田间原位测定,研究川中丘陵区冬灌田CH4和N2O的排放特征和不同耕作制度对冬灌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a只种1季中稻冬季灌水休闲的冬灌田(PF),在水稻生长期,CH4平均排放通量为(21.44±1.77)mg.(m2.h)-1,非水稻生长期为(3.77±0.99)mg.(m2.h)-1,分别大大低于以前文献报道的在西南其它地方观测值;全年CH4排放量以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为主,非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仅占全年总排放量的23.2%.冬灌田N2O排放通量年均值为(0.051±0.008)mg.(m2.h)-1,且主要集中在水稻生长季,非水稻生长期N2O排放量仅占全年总排放量的8.1%.在采用水旱轮作制后,冬灌田CH4排放量大大降低,稻-麦轮作(RW)和稻-油菜轮作(RR)全年CH4排放量分别为PF的43.8%和40.6%.但冬灌田改为水旱轮作制后,N2O排放量显著增大,RW和RR的N2O年排放量分别是PF的3.7倍和4.5倍.综合考虑冬灌田在采用不同耕作制度后排放CH4和N2O的全球增温潜势(GWP),无论是短时间尺度还是长时间尺度,采用3种耕作制度全年所排放的CH4和N2O所产生的综合GWP都为:PF RW≈RR.在20a、100a和500a时间尺度上,PF分别约是RW和RR的2.6、2.1和1.7倍.冬灌田改为水旱轮作制度后能大大减少CH4和N2O所产生的综合GW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制度 冬灌田 CH4 N2O 排放通量
下载PDF
吉林玉米带现行耕作制度对黑土肥力退化的影响 被引量:22
13
作者 王鸿斌 陈丽梅 +2 位作者 赵兰坡 刘会青 王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301-305,共5页
该文从"体质"和"体型"两个方面探讨了吉林玉米带现行耕作制度对土壤肥力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现行的耕作制度下,土壤剖面中耕层与犁底层的界面为"波浪型",而每年进行秋翻的玉米田,其耕层与梨底层的界面... 该文从"体质"和"体型"两个方面探讨了吉林玉米带现行耕作制度对土壤肥力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现行的耕作制度下,土壤剖面中耕层与犁底层的界面为"波浪型",而每年进行秋翻的玉米田,其耕层与梨底层的界面为"平面型"。"波浪型"犁底层的土壤容重、三相组成与"平面型"剖面相比有明显差异,而耕层中有机无机复合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无明显差异,与底层土壤有较大差异。但由于"平面型"剖面耕层的有效土量是"波浪型"有效土量的2倍,因此,在生产上"平面型"剖面土壤保水性能、玉米产量等多方面都普遍优于"波浪型"土壤。吉林玉米带黑土肥力退化的主要原因是耕层有效土量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 环境影响 土壤条件 肥力 耕作制度 吉林玉米带 黑土
下载PDF
华东地区耕作制度对积温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1
14
作者 李军 高苹 +5 位作者 陈艳春 陈惠 杨太明 黄敬峰 金志凤 彭代亮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1-368,共8页
根据华东地区1971—2004年农业资料和1961—2004年26个气象站日平均气温资料,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作物耕作制度和积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961—2004年华东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期间的有效积温呈稳步增... 根据华东地区1971—2004年农业资料和1961—2004年26个气象站日平均气温资料,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作物耕作制度和积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961—2004年华东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期间的有效积温呈稳步增加;浙江、上海和江苏等省市复种指数随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期间有效积温增加而减小,相关系数分别为-0.605、-0.582、-0.615(n=34),安徽、山东等省复种指数随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期间有效积温增加而增加,相关系数分别为0.655、0.441(n=34);华东地区全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随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期间的有效积温增加而增加,福建、江西、浙江、上海、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市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有效积温与全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02、0.370、0.454、0.761、0.518、0.621、0.489(n=34);随着热量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减少,而蔬菜、西瓜、甜瓜、经济林、油料等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农药和化肥施用量随热量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制度 有效积温 气候变暖 华东地区
下载PDF
冬季耕作制度对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的贡献 被引量:20
15
作者 熊正琴 邢光熹 +2 位作者 鹤田治雄 施书莲 沈光裕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9-52,共4页
研究了红壤丘陵地区大田条件下旱地种植冬季豆科作物、油料作物、休闲 ,以及水稻田冬季休闲、种植紫云英绿肥后 ,土壤氧化亚氮 (N2 O)的排放。结果表明 ,水稻田冬季种植紫云英 ,N2 O平均排放通量 (以N计 ,以下同 )为11 1μg·m-2 &#... 研究了红壤丘陵地区大田条件下旱地种植冬季豆科作物、油料作物、休闲 ,以及水稻田冬季休闲、种植紫云英绿肥后 ,土壤氧化亚氮 (N2 O)的排放。结果表明 ,水稻田冬季种植紫云英 ,N2 O平均排放通量 (以N计 ,以下同 )为11 1μg·m-2 ·h-1,比休闲田 (18 3μg·m-2 ·h-1)降低 39% ;旱地种植豌豆 ,N2 O平均排放通量只有 6 9μg·m-2 ·h-1,显著低于休闲田 (9 6 μg·m-2 ·h-1) ,也显著低于油菜田 (12 2 μg·m-2 ·h-1)。各作物施肥后土壤N2 O的排放量均增加 ,豌豆田N2 O平均排放通量为 10 0 μg·m-2 ·h-1,仍显著低于油菜田 (14 7μg·m-2 ·h-1)。因此 ,冬季种植豆科作物可显著降低稻田以及旱地农田N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耕作制度 农田 氧化亚氮排放 N2O排放 豆科作物
下载PDF
不同耕作制度对紫色水稻土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37
16
作者 罗友进 王子芳 +1 位作者 高明 魏朝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5-58,81,共5页
以长期定位试验点的紫色水稻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耕作制度对紫色水稻土活性有机质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长期垄作免耕0~10cm土层有机质含量比常规平作高,10~6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则比常规平作低;表明稻田长期垄作免... 以长期定位试验点的紫色水稻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耕作制度对紫色水稻土活性有机质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长期垄作免耕0~10cm土层有机质含量比常规平作高,10~6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则比常规平作低;表明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土壤有机质具有表层富集现象;水旱轮作各土层有机质含量均比常规平作低。垄作免耕各土层活性有机质含量普遍增加,水旱轮作表层(0~10cm)活性有机质含量减少,其余土层变化不大。对活性有机质组分含量的研究表明:与常规平作相比,垄作免耕增加了土壤表层活性有机质各个组分的含量,在其余土层增加了低活性有机质含量,而减少了高活性有机质含量;水旱轮作增加了各土层低活性有机质含量而减少了中活性和高活性有机质含量。垄作免耕所有土层的碳库管理指数都在100以上,水旱轮作除表层(0~10cm)小于100以外,其余土层都在100以上。由此可见,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制度 有机质 活性有机质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耕作制度对甘薯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海棠 彭德良 +3 位作者 曾昭海 武保悦 金凤柱 胡跃高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851-1857,共7页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耕作制度对甘薯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探索以土壤线虫为指示生物评价不同耕作制度下甘薯地土壤健康状况的敏感指标。【方法】试验中对不同耕作制度下土壤线虫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SR指数、J指数、成熟度指...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耕作制度对甘薯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探索以土壤线虫为指示生物评价不同耕作制度下甘薯地土壤健康状况的敏感指标。【方法】试验中对不同耕作制度下土壤线虫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SR指数、J指数、成熟度指数及土壤线虫群落相似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连作甘薯地极优势属为植物寄生茎线虫属(Ditylenchus),轮作、休闲状态下极优势属为头叶线虫属(Cephalobus)、真头叶线虫属(Eucephalobus),滑刃(Aphelenchoides)和真滑刃线虫属(Aphelenchus)。连作甘薯和轮作玉米地同一土层线虫属数量间没有显著差异,线虫数量间有显著差异。连作使PPI、PPI/MI值增高,WI、∑MI、MI值降低,轮作可使PPI、PPI/MI值降低WI、∑MI、MI值增高。【结论】不同耕作制度改变土壤线虫群落在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布,∑MI指数、MI指数、PPI和PP/MI值、WI值可作为甘薯地土壤健康评价的敏感指标,相似性指数可反映不同耕作制度下土壤线虫群落间相似及相异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地 耕作制度 线虫群落 结构
下载PDF
中国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当前轮作休耕制度的思考 被引量:29
18
作者 杨庆媛 陈展图 +1 位作者 信桂新 曾黎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共8页
本文采用文献法和比较法,对中国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和总结,探讨当前中国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现实背景,归纳轮作休耕国家试点和地方试验的做法,分析传统耕作制度对轮作休耕的经验意义,提出完善轮作休耕制度的思路。研究发现:... 本文采用文献法和比较法,对中国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和总结,探讨当前中国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现实背景,归纳轮作休耕国家试点和地方试验的做法,分析传统耕作制度对轮作休耕的经验意义,提出完善轮作休耕制度的思路。研究发现:(1)中国主要经历了撂荒耕作、休闲耕作、连作耕作和复种轮作4种耕作制度,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土地用养结合模式及相关的一整套技术措施。(2)目前高度集约化的复种轮作制使耕地产能严重透支,耕地总体健康状况堪忧。(3)中国实行轮作休耕可从传统的用地养地模式中汲取经验,但并非简单的复制。(4)实行轮作休耕制度需要综合考虑国内外制度基础和政策环境,需要在区域操作模式、技术路径、时空配置等方面进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休耕 耕作制度 制度演变 耕地
下载PDF
中国南方集约多熟稻田保护性耕作制度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向东 陈源泉 +2 位作者 隋鹏 高旺盛 马月存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653-1656,共4页
总结了南方集约多熟农区稻田耕作制度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分析了南方集约多熟稻田保护性耕作制的技术特征、模式和研究进展。认为中国南方稻区已形成一系列突破性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并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南方集约多熟... 总结了南方集约多熟农区稻田耕作制度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分析了南方集约多熟稻田保护性耕作制的技术特征、模式和研究进展。认为中国南方稻区已形成一系列突破性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并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南方集约多熟稻区的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途径;指出了研究和推广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在今后南方集约多熟稻区保护性耕作的发展过程中,要继续加强区域布局、技术机理和生态经济评价方面的研究,进一步规范模式和技术集成,为制定保护性耕作技术生态补偿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约多熟制 稻田 保护性耕作制度
下载PDF
不同水分管理及耕作制度对广州地区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7
20
作者 卢维盛 张建国 +1 位作者 廖宗文 蔡祖聪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57-61,共5页
1994年利用密闭箱法观测了广州地区早稻和晚稻CH4的排放,结果CH4平均排放通量早稻为0.22~3.81mg/m2·h,晚稻为0.36~17.63mg/m2·h。其中淹水稻田为3.81~17.63mg/m2&... 1994年利用密闭箱法观测了广州地区早稻和晚稻CH4的排放,结果CH4平均排放通量早稻为0.22~3.81mg/m2·h,晚稻为0.36~17.63mg/m2·h。其中淹水稻田为3.81~17.63mg/m2·h,常规灌溉为0.22~2.84mg/m2·h。表明淹水稻田CH4排放显著高于常规灌溉,晚稻高于早稻,水旱轮作能显著减少稻田CH4排放。常规灌溉CH4排放明显低于国内其他稻区,对其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地区 稻田 水分管理 耕作制度 CH_4排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