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湖南省耕地保护利用转型及调控路径
1
作者 唐凯 张雪 +2 位作者 涂蕾 肖莉 赵婷婷 《国土资源导刊》 2024年第3期90-97,共8页
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根本的基础性资源。本文以当前研究成果为依据,结合当前农业高质量发展背景对耕地保护转型提出的新要求,系统梳理湖南省耕地保护的现状及问题,探索未来湖南省耕地保护转型的实施路径。研究表明,湖南省现阶段耕... 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根本的基础性资源。本文以当前研究成果为依据,结合当前农业高质量发展背景对耕地保护转型提出的新要求,系统梳理湖南省耕地保护的现状及问题,探索未来湖南省耕地保护转型的实施路径。研究表明,湖南省现阶段耕地依然存在优质耕地与建设用地空间高度重叠、人均耕地资源下降、耕地质量下降,生态功能被忽视等问题。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可从坚持科学的顶层设计、坚持调动多方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和坚持科技创新等路径进行调控,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高质量发展 耕地保护利用转型 调控路径 湖南省
下载PDF
面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耕地保护转型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陈红 陈莎 叶艳妹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64,共10页
由于耕地质量、生态的测度等受多种限制性因素影响,致使当前“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格局在实施过程中仍以数量管控为主,这与新时期粮食安全和低碳社会存在脱节,亟需建设面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耕地保护转型体系。本文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和... 由于耕地质量、生态的测度等受多种限制性因素影响,致使当前“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格局在实施过程中仍以数量管控为主,这与新时期粮食安全和低碳社会存在脱节,亟需建设面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耕地保护转型体系。本文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观点,结合农业高质量发展对耕地保护的新要求,梳理农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下耕地保护现状和现实困境,探索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耕地保护转型路径。研究表明,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耕地保护需要兼顾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实现粮食安全与碳减排双重目标。然而,现阶段耕地依然存在保护耕地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耕地碳排放持续增加、保护耕地与保护生态难协调等问题阻碍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可从“本体角度、拓扑关系、科技助保”三个方面探索耕地保护转型路径,即转变耕地本体内涵,从现状耕地向可耕地内涵转变;从严格保护耕地向严格管控建设用地的数量、强度和生态转变;将科技创新应用于耕地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耕地生产绿色高效。因此,建议依据可耕地宜耕性高低合理布局农作物及作物结构,利用土地整治提升耕地生态以降低碳排放;根据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严格管控建设用地总量,确保优质耕地不减少,进一步提升农业高精尖技术实现耕地绿色增产;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引导科研工作者和农户自下而上自愿进行耕地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高质量发展 耕地保护转型 粮食安全 绿色低碳 现实困境 转型路径
原文传递
休养生息制度背景下的中国耕地保护转型目标框架与路径 被引量:27
3
作者 孔祥斌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2,共12页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明确提出了要实施“休养生息”等围绕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为此,亟须开展休养生息制度背景下的耕地保护转型目标与路径创新研究。在耕地保护目标转型与路径政策设计中要以耕地资源高效、公平和永续利用为总目...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明确提出了要实施“休养生息”等围绕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为此,亟须开展休养生息制度背景下的耕地保护转型目标与路径创新研究。在耕地保护目标转型与路径政策设计中要以耕地资源高效、公平和永续利用为总目标,建立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耕地保护转型目标,科学认识中国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之间的关系,通过系统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完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度,建立耕地“数量弹性空间、永久基本农田健康管控、高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区域协同保护”转型路径,构建耕地保护纵向和横向结合的保护补偿机制,建立耕地动态监管技术平台,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实现生态文明时代下的耕地资源永续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 休养生息 耕地保护转型 耕地生态保护 永续利用
下载PDF
中国土地资源的可耕性评价及其保护策略 被引量:8
4
作者 陈红 杨润佳 叶艳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2-200,共9页
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人均耕地面积大约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突破现有耕地保护内涵对重新认识耕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能更大程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该研究界定可耕地内涵,运用生态位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法对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开展... 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人均耕地面积大约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突破现有耕地保护内涵对重新认识耕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能更大程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该研究界定可耕地内涵,运用生态位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法对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开展可耕性评价,测算可耕地规模和空间布局,分析可耕地与现状耕地空间冲突,并提出耕地保护转型策略。结果表明:1)可耕地数量充足,约为现状耕地的2.05倍,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区域。2)可耕地质量从东南向西北呈阶层分布,质量逐渐降低。3)可耕地与现状耕地存在空间错配,16.83%的现状耕地分布在不可耕作区。可耕地的提出为耕地保护转型提供了方向,可耕性评价有助于摸清中国可以耕作的土地资源本底,开展可耕地分级分区保护并依据分级分区结果适当调整现状耕地、新增耕地布局,进而实现良田粮用,确保国家粮食出现危机时及时提供足量的耕地投入农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模型 可耕性评价 耕地保护转型 空间冲突 生态位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