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集成耦合传热模型的燃煤锅炉高温腐蚀综合模型 被引量:3
1
作者 李俊杰 闫靖文 +4 位作者 金东昊 刘欣 张超群 李驰 王赫阳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83-991,共9页
为准确预测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分布,开发了一个考虑管壁温度和H_(2)S体积分数等关键因素的高温腐蚀综合模型。由于管壁温度受锅炉烟气侧和蒸汽侧传热的共同影响,且炉膛与管道尺寸差异较大,难以在单一模型框架内进行模拟,因此开发了一个... 为准确预测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分布,开发了一个考虑管壁温度和H_(2)S体积分数等关键因素的高温腐蚀综合模型。由于管壁温度受锅炉烟气侧和蒸汽侧传热的共同影响,且炉膛与管道尺寸差异较大,难以在单一模型框架内进行模拟,因此开发了一个耦合传热模型。该模型分别采用三维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和一维流动模型模拟锅炉烟气侧和蒸汽侧的流动和传热过程,以准确计算管壁温度,最后将高温腐蚀模型应用于某350MW超临界锅炉中。结果表明:水冷壁上可能形成局部高温区,尽管该区域内H_(2)S体积分数降低,但管壁温度显著升高,导致水冷壁腐蚀速率大幅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锅炉 高温腐蚀 管壁温度 耦合传热模型 计算流体力学
下载PDF
太阳能—相变蓄热供暖系统耦合传热模型的建立与实验验证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志永 陈超 +1 位作者 罗海亮 邓超 《建筑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92-295,共4页
为了充分利用北京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本文构建了太阳能—相变蓄热供暖系统用于承担建筑供暖负荷。本系统以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作为系统集热组件,以相变蓄热装置作为系统蓄热组件,以空气—水换热器作为系统供暖末... 为了充分利用北京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本文构建了太阳能—相变蓄热供暖系统用于承担建筑供暖负荷。本系统以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作为系统集热组件,以相变蓄热装置作为系统蓄热组件,以空气—水换热器作为系统供暖末端,通过系统运行模式的合理组合,达到将不稳定的太阳能变为稳定供暖热源的目的。同时,基于以往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结果,构建了关于太阳能—相变蓄热供暖系统的耦合传热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此模型精度较高,最大误差在15%以内。利用该耦合传热模型,可进行系统仿真分析,为系统的优化设计与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 相变蓄热 耦合传热模型 供暖系统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液态金属快堆螺旋管蒸汽发生器一、二次侧耦合传热数值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佳伦 宁亮 +3 位作者 林金鹏 辛杰 李敏 李会雄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1-162,共12页
螺旋管蒸汽发生器是液态金属快堆中能量传递的核心设备,其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对核电站的运行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构建了液态金属快堆螺旋管蒸汽发生器一次侧、二次侧耦合传热的三维数值模型,分别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署... 螺旋管蒸汽发生器是液态金属快堆中能量传递的核心设备,其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对核电站的运行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构建了液态金属快堆螺旋管蒸汽发生器一次侧、二次侧耦合传热的三维数值模型,分别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署(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NEA)物性手册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数据库建立液态金属和水-水蒸气变物性计算关联式,采用Lee相变模型计算二次侧水-水蒸气蒸发过程中两相间的质量传递。基于实验数据,分别对本文模型一次侧传热以及二次侧传热的计算可靠性进行了验证。最后以铅铋快堆为例,研究了不同一次侧进口参数下蒸汽发生器一、二次侧之间的耦合传热特性,并与传统水冷堆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相比于传统水冷堆,一次侧采用铅铋液态金属时,一、二次侧之间的壁面热流密度明显提升,热流密度峰值可达1439.97 kW·m^(-2),比水冷堆相应数值提升5~6倍,这导致二次侧管内气相蒸发过程明显加剧,体积含气率急剧上升;同时,一、二次侧之间的沿程热流密度分布更加不均匀,沿程热流密度分布相对偏差值比水冷堆相应数值增大3~4倍。随着一次侧进口铅铋温度从350℃增大到450℃,一、二次侧之间的壁面热流密度随之增大,对应的热流密度峰值从950.7 kW·m^(-2)增大到1439.97 kW·m^(-2),提升约1.5倍,同时一、二次侧之间的沿程热流密度分布更加不均匀,不均匀度增大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金属快堆 螺旋管蒸汽发生器 三维耦合传热模型 水-水蒸气两相流 沸腾相变
原文传递
套管式地下换热器传热模型及其特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江彦 高青 +1 位作者 李明 崔淑琴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34-1038,共5页
通过对套管式地下换热器传热过程的分析,在已有套管式地下换热器传热模型基础上,考虑管内流动和传热,提出了集管内流动与土壤导热相耦合的传热分析模型,并利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传热特性的分析。讨论了埋管管径组合和流体流速对... 通过对套管式地下换热器传热过程的分析,在已有套管式地下换热器传热模型基础上,考虑管内流动和传热,提出了集管内流动与土壤导热相耦合的传热分析模型,并利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传热特性的分析。讨论了埋管管径组合和流体流速对流体出口温度及单位埋管换热量的影响。此外,还系统地研究了连续运行模式和可变负荷运行模式的地下传热特性,阐述了地下换热器高效运行的控制策略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机械工程 储能技术 套管式地下换热器 耦合传热模型 传热分析
下载PDF
基于受热面负荷特性的超临界锅炉炉膛对流与辐射耦合传热计算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福国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9-374,共6页
对流和辐射换热在电站锅炉炉膛蒸发受热面中呈现不同的负荷特性,忽略对流换热可能会引起炉膛全负荷热力特性偏离设计状态.建立了超临界直流锅炉炉膛对流和辐射耦合传热模型,该模型基于试验数据,采用多维函数最小化技术,从炉膛变负荷运... 对流和辐射换热在电站锅炉炉膛蒸发受热面中呈现不同的负荷特性,忽略对流换热可能会引起炉膛全负荷热力特性偏离设计状态.建立了超临界直流锅炉炉膛对流和辐射耦合传热模型,该模型基于试验数据,采用多维函数最小化技术,从炉膛变负荷运行特性中提取对流和辐射热的组成信息,对5台超临界锅炉32个负荷状态的对流和辐射换热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炉膛实际换热量和预测值吻合较好,辐射和对流耦合传热模型能够准确描述炉膛受热面负荷变化特性,当锅炉运行条件发生变化时,可用于修正热工调节参数,指导超临界锅炉燃烧和汽温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炉膛传热 对流与辐射耦合传热模型 超临界直流锅炉 炉膛热力特性
下载PDF
超临界锅炉水冷壁壁温预测耦合模型 被引量:11
6
作者 闫靖文 刘欣 +7 位作者 黄书益 岳琳 李驰 李新颖 魏佳 付静 李文甲 王赫阳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0-108,共9页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迅速增长和低氮燃烧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剧了燃煤锅炉水冷壁的超温和高温腐蚀趋势,导致爆管事故频发。预防水冷壁爆管需掌握不同锅炉运行参数下水冷壁的管壁温度分布,为此提出了一种锅炉烟气侧三维计算流体动力学...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迅速增长和低氮燃烧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剧了燃煤锅炉水冷壁的超温和高温腐蚀趋势,导致爆管事故频发。预防水冷壁爆管需掌握不同锅炉运行参数下水冷壁的管壁温度分布,为此提出了一种锅炉烟气侧三维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与工质侧一维水动力模型耦合的传热计算模型,通过二模型间壁面热流密度和管内工质温度的数据交互,将烟气侧传热和管内工质温度对管壁温度的关键影响同时考虑在计算中,实现了水冷壁壁温分布的精确预测。采用此耦合模型对某超临界350 MW机组螺旋管圈水冷壁的工质温度与管壁温度分布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水冷壁出口壁温预测结果与测量结果符合良好,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冷壁 管壁温度 耦合传热模型 超临界锅炉
下载PDF
细菌堆浸中流动-反应-传热耦合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吴爱祥 刘金枝 +1 位作者 尹升华 王洪江 《应用数学和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393-1400,共8页
针对辉铜矿微生物浸出过程进行数学建模,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浸堆中热量传递、氧气流动、目的金属离子分布以及氧化转化率等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沿堆体斜坡边界处氧的浓度较大,而在堆的中央部分,氧气的浓度非常小,导... 针对辉铜矿微生物浸出过程进行数学建模,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浸堆中热量传递、氧气流动、目的金属离子分布以及氧化转化率等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沿堆体斜坡边界处氧的浓度较大,而在堆的中央部分,氧气的浓度非常小,导致这部分区域浸出反应缓慢;沿浸堆边坡处的温度偏低,温度最高的部分在底部区域附近靠近边坡位置处,且温度升高值超过6℃;矿堆底部靠近边坡区域目的金属离子浓度最高;靠近底部和斜坡部分,浸出反应速率快、氧化转化率高.矿堆的其余部分,因氧浓度低,导致浸出反应速率缓慢、氧化转化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浸 流动-反应-传热耦合模型 细菌浸出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数据驱动的锅炉水冷壁壁温分布实时预测模型
8
作者 闫靖文 刘欣 +6 位作者 王光礼 张文振 李明 金东昊 李驰 李新颖 王赫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117-4126,共10页
水冷壁等高温受热面超温及由此导致的爆管事故是影响燃煤发电机组安全运行的痛点问题之一。管壁超温一般发生在锅炉受热面局部区域,为预测并缓解超温问题,就必须实时监测受热面壁温的详细分布,并做出针对性调整。由于测量手段受限且CFD... 水冷壁等高温受热面超温及由此导致的爆管事故是影响燃煤发电机组安全运行的痛点问题之一。管壁超温一般发生在锅炉受热面局部区域,为预测并缓解超温问题,就必须实时监测受热面壁温的详细分布,并做出针对性调整。由于测量手段受限且CFD数值模拟方法耗时较长,目前仍缺少一种能实时、准确地反映锅炉运行过程中壁温详细分布的技术手段。为此采用将耦合传热模型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以某350 MW超临界对冲燃烧锅炉为研究对象,首先以壁温耦合传热预测模型为基础,通过改变耦合模型的46个锅炉关键运行参数,生成220个典型工况,并通过快速扩充方法以极低时间成本衍生出4400个扩充工况。然后,基于典型工况与扩充工况组成的综合数据库,以锅炉的46项运行参数及壁面坐标为输入,以对应位置的壁温为输出,构建深度学习模型。模型MSE误差仅为0.0053,准确率AUC5为0.988,且计算时长在0.1 s以内。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数据驱动的水冷壁壁温分布预测模型通过泛化有限工况的数值模拟结果,实现了锅炉全工况下水冷壁管壁温度详细分布的实时预测,且针对模型在低负荷工况时难以准确预测传热恶化的问题,提出快速扩充数据库的方法,以极低时间成本明显提高模型对传热恶化问题的预测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冷壁 管壁温度 耦合传热模型 超临界锅炉 人工神经网络
下载PDF
天然气气化炉内介质乙二醇非稳态耦合热流场研究
9
作者 张栩宁 郭韵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3-60,共8页
目的在天然气工业化应用中,液化天然气的高效气化是关键影响因素,为了在国家能源改革的大背景下,尽可能提升现有气化设备的运行效能,采用ANSYS Fluent软件对一种采用乙二醇作为中间载热介质的天然气气化炉内非稳态耦合热流场进行数值模... 目的在天然气工业化应用中,液化天然气的高效气化是关键影响因素,为了在国家能源改革的大背景下,尽可能提升现有气化设备的运行效能,采用ANSYS Fluent软件对一种采用乙二醇作为中间载热介质的天然气气化炉内非稳态耦合热流场进行数值模拟。方法通过深入研究天然气气化炉传热传质机理,在总结前人研究仅考虑对流换热情况不足的情况下,将辐射换热加以考虑,构建出大空间非稳态自然对流及介质参与性辐射耦合传热模型,通过天然气加热、传热流动试验装置,对边界条件进行实验校准,验证数值分析模型的正确性。结果中间载热介质为乙二醇的气化炉运行时长达到2.0 h后,传热量趋于稳定,内部热流场不再发生明显扰动,表明气化炉进入稳定运行阶段,此时炉内整体加热效率仅为87.35%,其中介质参与性辐射占总传热量的27.01%,气化炉底部形成了范围较小的低温带,表明该工况下其内部运行存在难以消除的流动死角。结论在本文设置的工况下,大筒体天然气气化炉内部流场分布情况不佳,气化炉的加热效率和启动时间有待进一步优化,炉内主要换热形式仍是自然对流,但不可忽略介质参与性辐射对总传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气化 非稳态 耦合传热模型 加热效率
下载PDF
地下水渗流对竖埋管换热器传热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10
作者 曾召田 吕海波 +1 位作者 赵艳林 葛若东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007-3014,共8页
地下水渗流对竖埋管换热器与岩土体的热量交换具有显著影响。该文应用地下水渗流理论和传热学理论,建立考虑热传导和地下水渗流共同作用的热渗耦合传热模型;针对南宁河流阶地土层,模拟分析地下水渗流对竖埋管换热器传热的影响。研究结... 地下水渗流对竖埋管换热器与岩土体的热量交换具有显著影响。该文应用地下水渗流理论和传热学理论,建立考虑热传导和地下水渗流共同作用的热渗耦合传热模型;针对南宁河流阶地土层,模拟分析地下水渗流对竖埋管换热器传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地下水渗流可以强化地埋管的换热,且随着渗流速度的增大,强化换热作用越明显;2)地下水渗流对换热器热交换的影响具有方向性,在此基础上,对竖埋管换热合理的布置方式进行分析;3)南宁河流阶地地区,仅考虑砂砾层存在地下水渗流对换热的影响,更符合工程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地下水渗流 竖埋管换热器 热湿耦合传热模型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套管式地下换热器传热特性分析
11
作者 齐子姝 江彦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51-54,共4页
通过对套管式地下换热器传热过程的分析,在套管式地下换热器传热模型基础上,考虑管内流动和传热,提出了集管内流动与土壤导热相耦合的传热分析模型,并利用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传热特性分析.讨论了不同埋管管径组合对流体出口温度及埋管... 通过对套管式地下换热器传热过程的分析,在套管式地下换热器传热模型基础上,考虑管内流动和传热,提出了集管内流动与土壤导热相耦合的传热分析模型,并利用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传热特性分析.讨论了不同埋管管径组合对流体出口温度及埋管换热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式地下换热器 耦合传热模型 传热分析
下载PDF
方坯连铸凝固传热的复合数值模拟 被引量:15
12
作者 冯科 徐楚韶 +2 位作者 陈登福 温良英 董凌燕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共4页
根据连铸机特点和铸流场特性 ,在拉坯方向上将整个铸流长度划分为上部计算域和下部计算域。对于铸坯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上部计算域充分耦合钢液对流对传热的影响 ,采用了三维稳态流动传热耦合模型 ;下部计算域则将铸流场对传热的影响考... 根据连铸机特点和铸流场特性 ,在拉坯方向上将整个铸流长度划分为上部计算域和下部计算域。对于铸坯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上部计算域充分耦合钢液对流对传热的影响 ,采用了三维稳态流动传热耦合模型 ;下部计算域则将铸流场对传热的影响考虑为有效导热系数 ,并忽略拉坯方向上的传热效果 ,采用了二维非稳态有效导热系数模型。计算过程和结果表明 ,采用此复合模拟方法保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并降低了仿真程序的计算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坯连铸 凝固 传热 复合数值模拟 三维流动传热耦合模型 二维有效导热系数模型
下载PDF
天然气加热炉内介质水非稳态耦合热流场研究
13
作者 郭韵 张栩宁 +2 位作者 周仲伟 陈昊 樊俊杰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67-573,共7页
设计制造高效节能的加热气化设备是油气工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深入研究天然气加热炉传热机理,开创性地构建了大空间非稳态自然对流及介质参与性辐射耦合传热模型,求解水作为中间载热介质的天然气加热炉内非稳态耦合热流场,并... 设计制造高效节能的加热气化设备是油气工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深入研究天然气加热炉传热机理,开创性地构建了大空间非稳态自然对流及介质参与性辐射耦合传热模型,求解水作为中间载热介质的天然气加热炉内非稳态耦合热流场,并通过天然气加热、传热流动试验平台,对边界条件进行试验校准并验证了数值分析模型的正确性。结果显示,加热炉内流场不均,整体循环不佳,加热炉的启动时间为2.5 h,加热效率仅为83.5%,介质参与性辐射占总传热量的24.5%。显然,传统加热炉结构有待优化,且介质参与性辐射影响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气化 非稳态 耦合传热模型 加热效率
下载PDF
建筑构件内热湿耦合过程分析中的传递函数解析法
14
作者 苏向辉 昂海松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02年第4期359-365,共7页
建立了建筑构件内耦合的传热传湿动态数学模型,鉴于材料吸湿在传热传湿相互作用中的重要性,在能量方程中考虑湿度梯度作为热源或热汇,在质量方程中把温度梯度作为湿源或湿汇.首次提出用传递函数分析方法研究建筑构件内的热湿耦合过程,... 建立了建筑构件内耦合的传热传湿动态数学模型,鉴于材料吸湿在传热传湿相互作用中的重要性,在能量方程中考虑湿度梯度作为热源或热汇,在质量方程中把温度梯度作为湿源或湿汇.首次提出用传递函数分析方法研究建筑构件内的热湿耦合过程,并以玻璃纤维板为例应用该方法进行了热湿耦合过程的分析计算,得到了板内温度和含湿量的动态分布特性.计算结果和实测值吻合较好,表明本文建立的数学模型和求解方法合理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构件 热湿耦合过程 传递函数解析法 多孔介质 耦合传热传湿数学模型 建筑材料
下载PDF
纳米流体微通道热沉的性能强化 被引量:6
15
作者 林林 王晓东 王振华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69-180,共12页
基于对纳米流体热导率及黏度公式的筛选,本文发展了纳米流体微通道热沉的三维流固耦合模型,分析了热沉结构、纳米颗粒种类、粒径、体积分数及基液种类等关键参数对热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纳米颗粒随机运动引起的附加热耗散强化了... 基于对纳米流体热导率及黏度公式的筛选,本文发展了纳米流体微通道热沉的三维流固耦合模型,分析了热沉结构、纳米颗粒种类、粒径、体积分数及基液种类等关键参数对热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纳米颗粒随机运动引起的附加热耗散强化了纳米流体的对流换热,显著提高了热沉的冷却性能;(2)纳米流体的强化作用依赖于热沉结构,且依赖关系不同于纯流体,需对纳米流体作为冷却剂的热沉结构进行优化;(3)颗粒体积分数增加,热沉热阻降低,但压降升高,综合考虑热阻和压降,最佳的冷却剂为0.5%体积分数的水基Al2O3纳米流体,相对于纯水,其使热阻降低了10.1%,压降仅增加0.38%;(4)颗粒粒径对热阻影响较小,考虑纳米流体稳定性,推荐使用小粒径的纳米颗粒;(5)Al2O3纳米颗粒优于TiO2,CuO最差,最优的基液为水,依次为乙二醇和机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 微通道热沉 传热强化 耦合传热模型
下载PDF
无热子空心阴极点火过程的放电维持失衡机理研究
16
作者 苗鹏 于博 +1 位作者 康小录 王伟宗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7-267,共11页
无热子空心阴极(HHC)的放电维持失衡是目前制约其工程应用的主要问题。为研究上述问题的核心机理,本文建立一种等离子体放电与固体传热耦合的非稳态数值模型,基于电子路径的网格划分方法,该模型可将放电过程和传热过程的时间步长同时设... 无热子空心阴极(HHC)的放电维持失衡是目前制约其工程应用的主要问题。为研究上述问题的核心机理,本文建立一种等离子体放电与固体传热耦合的非稳态数值模型,基于电子路径的网格划分方法,该模型可将放电过程和传热过程的时间步长同时设定在1 ms量级,同时提升计算效率和精度。在真空舱内开展HHC的发射体测温与阳极电流诊断试验,以试验数据对数值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修正后的模型计算误差为:发射体温度2.5%~8.4%;阳极电流5.6%~12.9%。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模型针对HHC在不同工况下的点火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发现HHC是否存在电子发射衰弱区是引起放电维持失衡的主要机制,而降低气体流率、降低触持极管-阴极管间隙距离以及增加阴极管材料的传热能力,是增加电子发射衰弱区存在可能性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推进 无热子空心阴极 放电维持失衡 放电与传热耦合模型 非稳态数值模拟 电子发射衰弱区
原文传递
堆浸工艺中流动-反应-传热耦合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金枝 黄冬梅 吴爱祥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26,共4页
通过建立一组瞬态的流、固、热全耦合方程组,对浸出过程中浸堆内的温度、氧相对浓度、目的金属离子浓度等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沿堆体斜坡边界处氧的浓度较大,而在堆的中央部分,氧气的浓度非常小,导致这部分区域浸出反应缓慢... 通过建立一组瞬态的流、固、热全耦合方程组,对浸出过程中浸堆内的温度、氧相对浓度、目的金属离子浓度等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沿堆体斜坡边界处氧的浓度较大,而在堆的中央部分,氧气的浓度非常小,导致这部分区域浸出反应缓慢;沿浸堆边坡处的温度偏低,温度最高的部分在底部区域附近靠近边坡位置处,且温度升高值超过6℃;矿堆底部靠近边坡区域目的金属离子浓度最高.本文的数学建模与数值模拟方法对研究城市风暴潮洪水演进过程具有指导意义.图4,表1,参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浸 流动-反应-传热耦合模型 风暴潮洪水模型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水中电火花放电能量分配系数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高睿恒 张发旺 +1 位作者 顾琳 赵万生 《电加工与模具》 2014年第2期1-4,9,共5页
采用实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设计不同的峰值电流及脉宽等加工参数,对水中电火花加工的能量分配系数及电蚀坑形貌的形成进行了研究。基于COMSOL MULTIPHSICS仿真软件建立固体-流体传热耦合模型。通过试验得到不同峰值电流及脉宽条... 采用实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设计不同的峰值电流及脉宽等加工参数,对水中电火花加工的能量分配系数及电蚀坑形貌的形成进行了研究。基于COMSOL MULTIPHSICS仿真软件建立固体-流体传热耦合模型。通过试验得到不同峰值电流及脉宽条件下的电蚀坑半径,结合最小二乘法拟合电蚀坑半径与脉宽、电流之间的关系。利用拟合公式和所建模型,在不同加工参数下得到不同能量分配系数对应的电蚀坑尺寸。通过与试验测量结果进行比对得到水中电火花放电的能量分配系数,并验证所建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中电火花放电 能量分配系数 固体-流体传热耦合模型
下载PDF
Mathematical model for coupled reactive flow and solute transport during heap bioleaching of copper sulfide 被引量:6
19
作者 尹升华 吴爱祥 +1 位作者 李希雯 王贻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5期1434-1440,共7页
Based on the momentum and mass conservation equations, 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heap bioleaching process is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emical reactions, solution flow, gas flow, and solute tran... Based on the momentum and mass conservation equations, 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heap bioleaching process is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emical reactions, solution flow, gas flow, and solute transport within the leaching system.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are solved numerically using the COMSOL Multiphysics software for the coupled reactive flow and solute transport at micro-scale, meso-scale and macro-scale levels. At or near the surface of ore particle, the acid concentration is relative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entral area, while the concentration gradient decreases after 72 d of leaching. The flow simulation between ore particles by combining X-ray CT technology shows that the highest velocity in narrow pore reaches 0.375 m/s. The air velocity within the dump shows that the velocity near the top and side surface is relatively high, which leads to the high oxygen concentration in that area. The coupled heat transfer and liquid flow process shows that the solution can act as an effective remover from the heap, dropping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from 60 to 38 ℃. The reagent transfer coupled with solution flow is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obtained allow us to obt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 physical phenomenon of the bioleaching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per sulphide heap bioleaching leaching reaction solution flow solute transport
下载PDF
Coupled Seepage and Heat Transfer Intake Model
20
作者 吴君华 由世俊 +1 位作者 张欢 李海山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EI CAS 2009年第6期446-451,共6页
In the beach well intake system, heat is transferred from soil to fluid when seawater is filtered through the aquifer, providing higher temperature source water to the seawater source heat pump (SWHP) system in winter... In the beach well intake system, heat is transferred from soil to fluid when seawater is filtered through the aquifer, providing higher temperature source water to the seawater source heat pump (SWHP) system in winter. A 3-D coupled seepage and heat transfer model for studying beach well intake system is established by adopting the computer code FLUENT. Numerical results of this model a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Based on the experiment-verified coupled mode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supply water tem-perature is studied over a heating seas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nimum temperature of supply water is 275.2 K when this intake system continuously provides seawater with flow rate of 35 m3/h to SWHP.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supply water temperature is higher than seawater, and that the minimum temperature of supply water lags behind seawater, ensuring effective and reliable operation of SWH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water source heat pump renewable energy seawater intake beach well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