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朝鲜王朝后期户籍所见“职役”论析
1
作者 朱玫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3-69,152,共8页
职役是传统王朝国家征兵调役的依据,与赋役制度有密切联系。朝鲜王朝赋役制度下,职役又称“国役”,包括官职、军役、乡役等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役种。户籍大帐通过登记个人职役,设定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职役体系体现了王朝国家对人丁的... 职役是传统王朝国家征兵调役的依据,与赋役制度有密切联系。朝鲜王朝赋役制度下,职役又称“国役”,包括官职、军役、乡役等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役种。户籍大帐通过登记个人职役,设定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职役体系体现了王朝国家对人丁的控制方法,不管是“良人”还是“贱民”,原则上都要载入官修户籍。随着职役征调运作的体系化,朝鲜王朝的人丁管理逐渐出现中央集权化倾向。呈现在官修户籍大帐上的户籍数字反映了国家财政、劳役需求与地方社会内部秩序之间逐渐出现的平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役 户籍大帐 身份 朝鲜王朝
下载PDF
情分与责任:从祝庚案看清代基层职役与宗族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晓斐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0-53,共4页
雍正、乾隆年间,婺源县民祝多屡次利用总催这一基层职役身份侵吞钱粮,却在事发后无力偿还,祝庚作为房长不得不为之偿债。后双方爆发冲突,祝庚失手将祝多推水溺毙。乡保见双方私下和解,未去县衙报案。案发后,房长祝庚和乡保均被判罚。这... 雍正、乾隆年间,婺源县民祝多屡次利用总催这一基层职役身份侵吞钱粮,却在事发后无力偿还,祝庚作为房长不得不为之偿债。后双方爆发冲突,祝庚失手将祝多推水溺毙。乡保见双方私下和解,未去县衙报案。案发后,房长祝庚和乡保均被判罚。这一案件表明,乡约、保甲等基层职役与地方宗族社会有着较为密切的地缘和血缘关系网络,有时会囿于情分而违背法律。清代宗族常以轮充形式选派族人充任各类基层职役,也在官府面前做出担保;一旦其犯罪,且无力偿还赔费,族房可能会承担连带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基层职役 宗族 祝庚案
下载PDF
照丁粮朋贴、置产立会与明清徽州图甲职役的津贴 被引量:4
3
作者 刘道胜 宋杰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7-135,共9页
明清时期,里(图)甲是赋役派征的基本单位,繁杂的里(图)甲职役的佥报、承充和津贴主要是在里(图)内运作。由明至清,图甲职役既有继承而来者,又有因时新增者,原本体面的富户里役,逐渐变成一种门户的实际负担。清代徽州,在颇为常见的“祖... 明清时期,里(图)甲是赋役派征的基本单位,繁杂的里(图)甲职役的佥报、承充和津贴主要是在里(图)内运作。由明至清,图甲职役既有继承而来者,又有因时新增者,原本体面的富户里役,逐渐变成一种门户的实际负担。清代徽州,在颇为常见的“祖遗户役”之下,是繁苛的“钱粮、里役、杂派、新例”派征,充役使费繁重。民间普遍采取照丁粮朋贴和置产立会的应对赋役方式,实属一种无奈之举,也是国家与社会博弈的实际结果,赋役实际运作体现出从制度到契约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徽州 里(图)甲 职役 丁粮朋贴 置产立会
下载PDF
明清徽州赋役户籍和基层职役的“朋名” 被引量:2
4
作者 刘道胜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20,共9页
"朋名"即共同朋合使用一个名称,是村族社区利益攸关者在赋役户籍登记及基层职役呈报中的共有名号,并非当时实际人户。明清时期,里(图)甲的总户和子户户籍的朋名现象在徽州十分常见,图正、乡约、保长、保正、族正等基层职役亦... "朋名"即共同朋合使用一个名称,是村族社区利益攸关者在赋役户籍登记及基层职役呈报中的共有名号,并非当时实际人户。明清时期,里(图)甲的总户和子户户籍的朋名现象在徽州十分常见,图正、乡约、保长、保正、族正等基层职役亦存在朋名佥报。"编造户籍""佥报职役"本是明清国家自上而下的强制规范和要求,然而,由于户役因循、里户式微、里役和职役繁苛、人口大量外徙等因素,这种强制规范经历了由国家"实征"趋向民间"朋应"的发展历程,基层社会从而普遍存在朋名立户和朋充应役现象。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国家与社会博弈的结果,也是明清基层治理从制度到契约的集中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 里甲 户籍 职役 “朋名” “朋充”
下载PDF
清代乡地职役人员问题考辨 被引量:2
5
作者 魏光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6-107,共12页
清代乡地人员的设置大致分为"基层"与"地方"二级,村、庄等自然聚落一般设一人或数人,"地方"一级或为"独任制",或为"合任制"。乡地人员应充须具备"家道殷实"等条件。充任&q... 清代乡地人员的设置大致分为"基层"与"地方"二级,村、庄等自然聚落一般设一人或数人,"地方"一级或为"独任制",或为"合任制"。乡地人员应充须具备"家道殷实"等条件。充任"地方"需要经地方推举、官府传验、批准等程序;基层乡地人员应充的基本形式为轮充、推选和"地方"选派,此外还存在代理、私授、朋充、霸充、差役点充和绅士指定等非常规形式。州县官府通过建立担保、点卯、请假、退役、失职和违法惩处等制度对乡地人员进行管理。乡地人员作为"职役",一方面相对于普通民人是一个权力群体,另一方面又被官府视为较普通民人还要卑贱的奴仆。在乡村社会中,乡地人员有时充当"领袖"角色,办理本地"自治"性事务,承担一些重要社会职能。清代乡村社会结构复杂,官府与乡村、士绅与普通乡民以及其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乡地人员往往会陷入这些矛盾的漩涡之中。在中国传统的政治社会体制下,"官府"要将自己的统治机制深入乡村社会,但为了节省行政成本而不肯设立理性化的基层政府组织,为了保证"官治"的权威而不肯实行某种形式的自治制度,因此只能借助私人势力、社会势力来履行公权。这种体制的运作,必然导致整个统治机制的腐化和经济社会的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乡地 职役 官府 乡村社会
下载PDF
论北宋职役的财政属性及其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李金水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7-114,共8页
宋代,职役已深入到国家财政、行政、治安等方面,成为国家机器运行的客观需要。职役具有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采用强制手段,将部分财政支出、财政欠收的风险以及财政运行和调度的成本,转移给应役民户的财政属性。职役的财政属性在为国家节... 宋代,职役已深入到国家财政、行政、治安等方面,成为国家机器运行的客观需要。职役具有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采用强制手段,将部分财政支出、财政欠收的风险以及财政运行和调度的成本,转移给应役民户的财政属性。职役的财政属性在为国家节省大量财政支出的同时,增加了应役户的负担,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职役 财政属性
下载PDF
试论北宋职役制度 被引量:4
7
作者 赵英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S1期90-111,共22页
宋代职役制度,是宋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对于了解宋代阶级斗争状况,特别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斗争状况,是大有裨益的。解放以来,史学界对于这一问题做了一些研究工作,为进一步研究开拓了道路... 宋代职役制度,是宋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对于了解宋代阶级斗争状况,特别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斗争状况,是大有裨益的。解放以来,史学界对于这一问题做了一些研究工作,为进一步研究开拓了道路。解放后关于职役制度的研究,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一些看法:一,关于宋代职役制度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役 宋史研究 宋王朝 衙前 里正 乡书手 乡村上户
下载PDF
清乾嘉时期湖北保甲职役新探——以刑科题本为基本资料 被引量:2
8
作者 常建华 《中原文化研究》 2020年第1期77-87,共11页
清朝在湖北推行了保甲制度,这一制度经过不断实践,深入到湖北的地方社会。分析清乾隆、嘉庆朝刑科题本呈现的湖北地方社会职役,基本上属于保甲系统,尤以保正报案为多,说明湖北的地方社会职役具有保甲化与统一化的特色。乾嘉时期刑科题... 清朝在湖北推行了保甲制度,这一制度经过不断实践,深入到湖北的地方社会。分析清乾隆、嘉庆朝刑科题本呈现的湖北地方社会职役,基本上属于保甲系统,尤以保正报案为多,说明湖北的地方社会职役具有保甲化与统一化的特色。乾嘉时期刑科题本中湖北一直有一定数量的"乡保",相关碑刻资料更进一步证明了乡约的存在,可知乡约系统不仅发挥着作用,且与保甲系统相融合。两种系统共同构成了乾嘉时期湖北地方社会承担本地事务管理的基本职役。尽管雍正时期湖北推行过顺庄法,但是并没有发现刑科题本中湖北带有征收赋税职役的名称以及与保甲名称的混合,如"地保",这与其他省明显不同。湖北地方社会职役没有"地保化",或是由于保甲制度的普及以及作用较为突出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甲 保正 地方社会职役
下载PDF
清乾嘉时期的湖南保甲职役--以刑科题本为基本资料 被引量:1
9
作者 常建华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1年第4期1-15,153,共16页
清乾嘉时期湖南的保甲制度得到推行并不断完善,充当了地方社会职役的主体,与湖北类似,共同构成华中地区地方社会职役的特色。民间命案的报案主要由保正承担,保正也具有调处地方社会关系、经济纠纷的职能。“牌保甲长”在地方社会发挥作... 清乾嘉时期湖南的保甲制度得到推行并不断完善,充当了地方社会职役的主体,与湖北类似,共同构成华中地区地方社会职役的特色。民间命案的报案主要由保正承担,保正也具有调处地方社会关系、经济纠纷的职能。“牌保甲长”在地方社会发挥作用,村内保甲,挨户轮充,处理乡村公共事务。清代湖南保甲制较为普及并作用比较突出,地方社会职役更加保甲化与统一化,同时保甲职能也综合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牌甲 保正 地方社会职役
下载PDF
走向职役:唐代色役研究的视域转换与理论拓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树国 李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2-134,共13页
当前唐代色役研究因纠缠于性质争论而缺乏深层问题探讨,囿于内涵与名目变化而对发展脉络认识不足。笼统的劳役制分析忽视了役制的内在差异,“吏”“役”混杂式的研究也遮蔽了服役人的特殊性。立足于基本共识,通过转换视域或可为色役研... 当前唐代色役研究因纠缠于性质争论而缺乏深层问题探讨,囿于内涵与名目变化而对发展脉络认识不足。笼统的劳役制分析忽视了役制的内在差异,“吏”“役”混杂式的研究也遮蔽了服役人的特殊性。立足于基本共识,通过转换视域或可为色役研究打开新路。《文献通考·职役考》的撰述传统、前人研究对职掌或职事特性役的共性认识及已经存在的职役语境成为转向职役视域的基础。在职役视域下,“职”与“役”的双重特性得以凸显,这不仅有助于搁置争议,使研究者从彼此较为认同之处进行深入探索,也使突破役类名目的限制成为可能,实现役制研究的会通。同时,在职役视域下形成的职役与力役二元役制分析框架及职官、职吏、职役三级行政管理层级也将有助于开拓役制研究的新视野,激活研究者的问题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役 制度 研究 行政管理
下载PDF
靖难之役前后锦衣卫职役来源比较
11
作者 邓旭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18-20,26,共4页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靖难之役后,明初锦衣卫的职役来源发生了变化。“靖难之役”前,锦衣卫的“职”主要从其他已设卫所调入,也有本卫因年深而升职的;“役”主要由军中佥选、报送以及州县地方保送而来,其主体为力士...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靖难之役后,明初锦衣卫的职役来源发生了变化。“靖难之役”前,锦衣卫的“职”主要从其他已设卫所调入,也有本卫因年深而升职的;“役”主要由军中佥选、报送以及州县地方保送而来,其主体为力士。“靖难之役”后,锦衣卫武职结构及其来源发生重大变化,许多追随燕王朱棣靖难建功的武职被编入锦衣卫。在洪武至永乐时期,锦衣卫职能由皇帝的私人卫队转变为国家的行政机构,锦衣卫职役来源的改变导致了锦衣卫职能和人数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靖难之 锦衣卫 职役来源
下载PDF
秦至西汉畴官身分与职役
12
作者 郑伊凡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87,M0004,M0005,共24页
秦、西汉时期明确称为"畴官"的职业身分有史、卜、祝、司御等十几种,一般具有世袭身分,对畴官的培养从学童阶段开始,以父子相传和师徒相授两种方式为主。畴官在傅籍时须通过官方考核,通过考核者则由官府摊派其专业领域内的职... 秦、西汉时期明确称为"畴官"的职业身分有史、卜、祝、司御等十几种,一般具有世袭身分,对畴官的培养从学童阶段开始,以父子相传和师徒相授两种方式为主。畴官在傅籍时须通过官方考核,通过考核者则由官府摊派其专业领域内的职役,服役时间随技能水平和年龄高低等因素各有等差。从历史发展脉络看,秦、西汉时期的畴官可被视为周代世官世禄与学在官师的体制瓦解后,世袭身分在一些特殊技能职业领域内的延续。职业对社会身分的区分,以及国家对专业技能者实行不同于一般编户民的特殊管理体制,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畴官 官制 特殊职役 世袭身分
原文传递
整体史视域下宋朝乡村职役研究的方法反思
13
作者 刁培俊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44,共5页
历史上任何一个现象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均或多或少地与当时社会产生某些联系,宋朝职役制度具体到其中的乡村职役制度也是如此。但是,既有成果却大多为了研究方便,追求史学文本之美,将“整体史”状态下的宋朝乡村职役制切割为条块状,... 历史上任何一个现象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均或多或少地与当时社会产生某些联系,宋朝职役制度具体到其中的乡村职役制度也是如此。但是,既有成果却大多为了研究方便,追求史学文本之美,将“整体史”状态下的宋朝乡村职役制切割为条块状,一如摸象之盲人,以偏概全,致使“碎片化”取径大行其道。由此生发的问题是:归纳法、概括法、演绎法和比较法等运用于宋朝乡村职役研究时是否仍旧切实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括法 职役 整体史 以偏概全 归纳法 条块状 演绎法 比较法
原文传递
职役概念与明代的徭役体系
14
作者 丁亮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4-49,共6页
“职役”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最早出现在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是马氏对中国历史上“徭役”类型化的深入理解,极富学术洞见力。但若将职役作为一个学术概念进行史学研究仍有若干问题需要深入讨论并解决。职役不是历代赋役制度中对徭役体... “职役”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最早出现在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是马氏对中国历史上“徭役”类型化的深入理解,极富学术洞见力。但若将职役作为一个学术概念进行史学研究仍有若干问题需要深入讨论并解决。职役不是历代赋役制度中对徭役体系或某种徭役的惯用称呼。虽然马氏主要关注宋代的徭役,但“差役”才是宋代语境中的惯用概念之一。在明代,里甲、均徭、驿传、民壮“四差”,以及正役、杂役的分类方法才是明人对本朝徭役制度的认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通考》 学术概念 马端临 职役 制度 制度 马氏
原文传递
马端临“职役”概念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树国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9-99,M0004,M0005,共23页
马端临“职役”概念产生于中国古代“职”不断“役”化基础上。马氏认为,“职役”本质为“役”,“困苦卑贱同于徭役”是其内涵特征。但《文献通考·职役门》又收录“差役”相关史料,而差役中“吏”阶层与职役“困苦卑贱同于徭役”... 马端临“职役”概念产生于中国古代“职”不断“役”化基础上。马氏认为,“职役”本质为“役”,“困苦卑贱同于徭役”是其内涵特征。但《文献通考·职役门》又收录“差役”相关史料,而差役中“吏”阶层与职役“困苦卑贱同于徭役”内涵特征存在较大距离。这一编排,不仅与马端临职役概念内涵特征相冲突,也使差役被读者误为职役概念外延,甚至将差役与职役等同。马端临《文献通考》呈现差役面相及后人理解发生偏差的根源,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官民语境,使“吏”阶层处于被遮蔽状态。辨析马端临职役概念,对认识中国古代役制和行政管理体系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役 《文献通考》
原文传递
唐宋之际官人职役制度的演变
16
作者 李强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6-48,共13页
唐前期供官员个人驱使的“官人职役”在唐后期转化为手力课,官员原则上应以课钱雇募驱使人力,不再征派现役。然而,在唐后期中央与地方分权的背景下,雇募官人职役的办法仅在京官范围内得到较好的落实,缺乏监督的地方官群体则不免存在额... 唐前期供官员个人驱使的“官人职役”在唐后期转化为手力课,官员原则上应以课钱雇募驱使人力,不再征派现役。然而,在唐后期中央与地方分权的背景下,雇募官人职役的办法仅在京官范围内得到较好的落实,缺乏监督的地方官群体则不免存在额外加派的现象,一些拥有辟署权的藩镇使府与地方州郡也衍生出多种幕职化的官人驱使。五代时期,京官层面继续维持雇募官人职役的现状,同时逐步将地方实存的额外征派予以规范化与制度化,削弱幕职化官人驱使的召辟性与军事性。宋初延续京官以雇募为主、地方官以征派为主的格局,进一步整合幕职、州县官两套体系中的官员驱使之职,将其归并为新的官人职役体系。唐宋之际官人职役在制度中的消弭与复现是官员利益与朝廷制度间的博弈与权衡,体现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更迭与转折,也蕴含着朝廷规制与财政运行实态的磨合与调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之际 官人职役 手力课
原文传递
职役与中国古代役制宏观研究的新取向
17
作者 吴树国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4-39,共6页
民之赋役,不仅是一国理财之本,更为国家经济治理之途,故中国古代赋役之制始终是学界关注的重点。虽然古代赋役常被并称,但赋与役之间实有质的差异。就此观之,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研究则存在重赋轻役现象。如果再进一步聚焦中国古代役制,更... 民之赋役,不仅是一国理财之本,更为国家经济治理之途,故中国古代赋役之制始终是学界关注的重点。虽然古代赋役常被并称,但赋与役之间实有质的差异。就此观之,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研究则存在重赋轻役现象。如果再进一步聚焦中国古代役制,更能发现其诸多研究瓶颈。若欲推动役制研究的拓展,既需对中国古代役制的结构性检讨,亦应诉诸历代役制性质的再根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职役的再认识实为门径,它是中国古代役制研究再出发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役 宏观研究 制度 结构性 新取向
原文传递
由役及吏:两宋“公人”疏论
18
作者 董春林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6-110,194,195,共17页
两宋的“公人”可直译为“公家之人”,但其内涵却前后发生着变化。北宋公人多指义务性为官府承担一定职能工作的职役,常常与使院语境下官府招雇的吏人的职能交错混同,其中衙前公人出身、职能及其去向的特殊性,通常独立于诸色公人之外,... 两宋的“公人”可直译为“公家之人”,但其内涵却前后发生着变化。北宋公人多指义务性为官府承担一定职能工作的职役,常常与使院语境下官府招雇的吏人的职能交错混同,其中衙前公人出身、职能及其去向的特殊性,通常独立于诸色公人之外,甚至地位优于州县一般吏人。但随着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吏士合一”政策,吏人地位渐渐提高,职役开始倾慕吏职,至南宋前期吏人、衙职成为职役较好的去向。南宋中后期“公人”“公吏”往往混同书写,至少在士大夫们语境中,“公人世界”里的公人是他们所担忧或鄙夷的胥吏群体,这时的公人特指介于官民之间的公家之人。公人角色变化的背后,折射出乡村中上层群体由失利情态向获利情态转变的功利诉求,以及社会转型中两宋政权扩大税源以补充浩大财政开支的主体社会语境。公人作为一个融合吏人、职役、乡役等多重职能身份的社会符号,在从民向官的价值转向中,勾勒出两宋基层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基层社会 公人 公吏 职役身份
下载PDF
唐前期色役基本问题再认识
19
作者 吴树国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4-116,共13页
役目繁杂与律令缺载并不构成对唐前期色役的否定。减诸司色役敕标志着色役已从职官系统中脱离,通史视野下的色役亦有长时段的演进路径,这都反映出唐前期色役的独立役种地位。在分番供役、不役纳资与身份制之外,唐前期色役尚可通过免役... 役目繁杂与律令缺载并不构成对唐前期色役的否定。减诸司色役敕标志着色役已从职官系统中脱离,通史视野下的色役亦有长时段的演进路径,这都反映出唐前期色役的独立役种地位。在分番供役、不役纳资与身份制之外,唐前期色役尚可通过免役、职掌和役身特征与正役、杂徭相识别。着眼于职能分类,唐前期色役可分为公廨类、官人仆从类、乡里类以及特殊役户。职役是唐前期色役的内在性质。这不仅表现在具有“官”身份的散官和勋官,以及具有贱民身份的官户、杂户等色役人群,“有军名”色役亦体现出这一共性。对唐前期色役基本问题的厘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唐代役制乃至中国古代的职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役 赋税
下载PDF
宋朝的乡役与乡村“行政区划”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刁培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8-95,共8页
两宋乡役是与乡村"行政区划"既有重叠又有区别的一个历史专用名词,它不仅体现为皇权的"神经末梢",同时也是具有以民治民的"民治"意味的乡村管理体制,但却不是一级完整的行政区划,更不能称之为一级行政机... 两宋乡役是与乡村"行政区划"既有重叠又有区别的一个历史专用名词,它不仅体现为皇权的"神经末梢",同时也是具有以民治民的"民治"意味的乡村管理体制,但却不是一级完整的行政区划,更不能称之为一级行政机构。这是由"职役"制度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它既体现有"职"的成分,也含有"役"的成分,二者构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朝 乡村职役 职役特性 乡村“行政区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