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化聚合法制备阿苯达唑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球的方法比较及稳定性考察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学农 张强 +2 位作者 温浩 王国荃 孙殿甲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57-359,共3页
目的 优化乳化聚合法制备阿苯达唑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球的处方工艺。方法 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 ,比较了一步、二步和三步乳化聚合法制备阿苯达唑纳米粒。采用均匀设计优化三步乳化聚合法 (种子乳化聚合法 )制备阿苯达唑纳米球... 目的 优化乳化聚合法制备阿苯达唑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球的处方工艺。方法 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 ,比较了一步、二步和三步乳化聚合法制备阿苯达唑纳米粒。采用均匀设计优化三步乳化聚合法 (种子乳化聚合法 )制备阿苯达唑纳米球处方工艺 ,并考察了光照、冷冻和温湿条件下对制剂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三步乳化聚合法制备阿苯达唑包封率为( 82± 6 ) % ,载药量为 ( 5 6± 5 ) % ,显著地优于一步法和二步法 (P <0 .0 1) ,且具有良好的抗光、寒和湿热性。结论 三步乳化制备阿苯达唑纳米球具有包封率和载药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合法 制备 阿苯达唑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球 方法比较 稳定性考察
下载PDF
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颗粒的红外光谱及相关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昕 朱永法 赵梅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66-269,共4页
在添加了稳定剂(Dextran)的基础上,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直径200nm左右的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颗粒,利用TEM、IR研究了稳定剂Dextran与聚合物纳米颗粒的结合状态以及稳定剂稳定聚氰基丙烯酸酯的机理。结果表明,每个Dextran分子通过有效... 在添加了稳定剂(Dextran)的基础上,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直径200nm左右的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颗粒,利用TEM、IR研究了稳定剂Dextran与聚合物纳米颗粒的结合状态以及稳定剂稳定聚氰基丙烯酸酯的机理。结果表明,每个Dextran分子通过有效的羟基与氰基丙烯酸酯共价连接,导致Dextran与颗粒之间发生不可逆的粘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氰基丙烯酸酯 纳米颗粒 红外光谱 药物传输载体 靶向释药制剂 稳定剂
下载PDF
聚氰基丙烯酸酯毫微球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志荣 廖工铁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23-326,共4页
本文综述了近10多年来靶向给药系统—载药聚氰基丙烯酸酯毫微球在制各方法、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毒性和药效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较全面了解和开发研究这类制剂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聚氰基丙烯酸酯 毫微球 靶向给药系统
下载PDF
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颗粒制备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4
作者 盛建国 李昕 +1 位作者 朱永法 彭小根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5期1911-1914,共4页
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可获得直径200nm左右的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颗粒。利用TEM研究了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颗粒的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形貌结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颗粒的尺寸及其表面形态与初始单体浓度、搅拌速度、反应时间... 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可获得直径200nm左右的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颗粒。利用TEM研究了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颗粒的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形貌结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颗粒的尺寸及其表面形态与初始单体浓度、搅拌速度、反应时间、pH值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添加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氰基丙烯酸酯 纳米颗粒 稳定剂 PBCA
下载PDF
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颗粒自组装及其机理分析
5
作者 盛建国 彭小根 +1 位作者 李昕 朱永法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9-82,共4页
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直径200 nm左右的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颗粒,利用透射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研究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颗粒自组装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通过控制电解质浓度,可以控制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颗粒的自组装的进行,形成单层有序... 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直径200 nm左右的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颗粒,利用透射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研究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颗粒自组装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通过控制电解质浓度,可以控制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颗粒的自组装的进行,形成单层有序的排列。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颗粒的自组装机理基本类似于聚合物胶体系统的成核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氰基丙烯酸酯 纳米颗粒 自组装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的合成及其作为纳米药物载体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丛瑶 沈利君 +2 位作者 孔毅 翁建华 叶晓莉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1780-1785,共6页
目的:合成有机聚合物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m PEG-PHDCA),制备载药m PEG-PHDCA纳米粒,并研究其体外释药行为。方法:采用Knoevenagel反应和阴离子聚合反应合成m PEG-PHDCA,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进行表征,凝胶渗透色谱(G... 目的:合成有机聚合物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m PEG-PHDCA),制备载药m PEG-PHDCA纳米粒,并研究其体外释药行为。方法:采用Knoevenagel反应和阴离子聚合反应合成m PEG-PHDCA,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进行表征,凝胶渗透色谱(GPC)法测定重均分子量和多分散系数(PDI)。以阿霉素为模型药,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载阿霉素的m PEGPHDCA纳米粒,透射电镜观察其微观形貌,粒径仪测定其粒径和Zeta电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纳米粒中阿霉素的含量并计算载药量和包封率,透析袋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比较其与阿霉素溶液的体外释药效果。结果:经过1H-NMR和GPC表征,成功合成m PEG-PHDCA,重均分子量约为6 000,PDI为1.13。所制载阿霉素的m PEG-PHDCA纳米粒呈圆球颗粒状,表面光滑、大小均匀、分布良好,无团聚现象,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94.61±3.91)nm、(-11.68±0.83)m V、(2.17±0.67)%、(79.54±4.66)%(n=3)。载阿霉素的m PEG-PHDCA纳米粒48 h的体外累积释药率达到85.38%,释药曲线符合Weibull方程(R2=0.979 4);阿霉素溶液体外4 h已基本释药完全。结论:成功合成具有良好载药性能、生物相容性和缓释特性的m PEG-PHDCA,其有望成为新型纳米递药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化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 纳米粒 缓释特性 阿霉素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两亲共聚物及其纳米载体
7
作者 施斌 裴元英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88-491,共4页
目的介绍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两亲共聚物及其纳米载体。方法查阅大量国内外代表性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综述了该类载体的合成、纳米粒的制备、表征、载药和体内外特点结论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两亲... 目的介绍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两亲共聚物及其纳米载体。方法查阅大量国内外代表性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综述了该类载体的合成、纳米粒的制备、表征、载药和体内外特点结论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两亲共聚物是医药领域中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推动载体给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化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 两亲共 纳米粒
下载PDF
阿昔洛韦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志荣 田辉 何勤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329-333,共5页
为了优选粒径在100nm左右、圆整的阿昔洛韦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的制备工艺及条件,采用单因素法初选影响阿昔洛韦毫微粒的成粒因素,以毫微粒的形态、药物包封率、毫微粒载药量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法精选制备条件和... 为了优选粒径在100nm左右、圆整的阿昔洛韦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的制备工艺及条件,采用单因素法初选影响阿昔洛韦毫微粒的成粒因素,以毫微粒的形态、药物包封率、毫微粒载药量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法精选制备条件和工艺,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药毫微粒中阿昔洛韦的含量。结果:确定了制备条件和工艺,制得的阿昔洛韦毫微粒圆整,算术平均径为108.5±94.8nm(n=588),载药量为18.5%,包封率为71.8%。提示该研究确定的阿昔洛韦毫微粒制备工艺和条件稳定,可用于该毫微粒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昔洛韦 聚氰基丙烯酸酯 毫微粒 均匀设计法
下载PDF
VEGF纳米粒的制备及药剂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玮 陈玉成 +3 位作者 张丹 刘慧娜 宁二娟 张海峰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4期11-13,共3页
目的:将VEGF制备为纳米粒,以提高VEGF在体内的稳定性,解决VEGF半衰期短等问题,并对所制备的VEGF纳米粒进行药剂学性质研究。方法:以无毒、可生物降解的聚氰基丙烯酸酯为材料,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VEGF纳米粒,对其外观形态、粒径分... 目的:将VEGF制备为纳米粒,以提高VEGF在体内的稳定性,解决VEGF半衰期短等问题,并对所制备的VEGF纳米粒进行药剂学性质研究。方法:以无毒、可生物降解的聚氰基丙烯酸酯为材料,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VEGF纳米粒,对其外观形态、粒径分布、包封率和载药量以及体外释放进行考察。结果:制备了纳米粒胶体溶液及其冻干品:电子透射显微镜下观察纳米粒形态,外形为粒径比较均匀的球状或近球状的纳米粒,平均粒径为90nm,粒径范围为50~150nm;包封率大于85%,载药量约为42%,冻干品的再分散性良好。结论:本研究制备的VEGF纳米粒,包封率和载药量相对较高,质量稳定,重现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F 聚氰基丙烯酸酯 纳米粒 血管内皮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