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8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化营养联合抗阻运动训练对老年肌少症患者肌肉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
1
作者 韩乐乐 陆彩凤 +1 位作者 缪晓杰 李道鸿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8期116-120,共5页
目的:探究强化营养联合抗阻运动训练对老年肌少症患者肌肉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纳入的100例老年肌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50例患者为对照组,另外5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实... 目的:探究强化营养联合抗阻运动训练对老年肌少症患者肌肉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纳入的100例老年肌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50例患者为对照组,另外5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营养支持,观察组实施强化营养联合抗阻运动训练。比较干预后两组的肌肉功能[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握力、6分钟步行试验(6MWT)]、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ASMI、握力、6MWT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的IL-6、TNF-α、IL-1β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IL-6、TNF-α、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营养联合抗阻运动训练对老年肌少症患者肌肉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营养联合抗阻运动训练 老年肌少症 肌肉功能 炎症因子
下载PDF
早期渐进性康复训练对机械通气重症患者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的影响
2
作者 李蔚 张明辉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第4期591-594,598,共5页
目的 探讨早期对机械通气重症患者采用渐进性康复训练后其神经肌肉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重庆市中医院收治的120例机械通气重症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进行早期渐... 目的 探讨早期对机械通气重症患者采用渐进性康复训练后其神经肌肉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重庆市中医院收治的120例机械通气重症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进行早期渐进性康复训练。比较2组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时与出ICU时2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功能独立性评分表(FIM)6项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时与出ICU时自理能力、括约肌控制、转移及行走指标FIM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社会认知及交流FI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与住院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渐进性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高重症患者的自理能力,让患者尽早脱机,改善患者的生活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渐进性康复训练 机械通气 神经肌肉功能 重症
下载PDF
血流限制性阻力训练对膝关节伤病患者疼痛和肌肉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赵红波 荣湘江 +3 位作者 刘华 马婷婷 何艳 张琦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0-515,共6页
血流限制性阻力训练(blood flow restriction resistance training,BFRT)是在四肢近端使用充气加压的血压袖带或止血带限制动脉的血流量同时进行低负荷阻力运动的一种方法,也称“加压训练”[1]。血流限制动脉闭塞压力大小与袖带的宽度... 血流限制性阻力训练(blood flow restriction resistance training,BFRT)是在四肢近端使用充气加压的血压袖带或止血带限制动脉的血流量同时进行低负荷阻力运动的一种方法,也称“加压训练”[1]。血流限制动脉闭塞压力大小与袖带的宽度、肢体的围度、设定的血压等因素相关[2]。Bjornsen T等[3]对17例健康男性进行血流限制性阻力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阻力训练 肌肉功能 动脉闭塞 袖带 止血带 健康男性 血流量
下载PDF
矩形黏膜瓣结合肌肉功能重建在修复面横裂中的应用
4
作者 余学元 刘宗辉 +2 位作者 刘翔宇 何林 舒茂国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12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矩形黏膜瓣结合肌肉功能重建在面横裂矫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总结分析2016年12月-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颌面外科收治的19例面横裂患者,均采用矩形黏膜瓣结合肌肉功能重建修复。通过术后并发症、张... 目的:探讨矩形黏膜瓣结合肌肉功能重建在面横裂矫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总结分析2016年12月-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颌面外科收治的19例面横裂患者,均采用矩形黏膜瓣结合肌肉功能重建修复。通过术后并发症、张口或闭口时口角形态对称性及术后瘢痕情况等评价术后静态及动态效果。结果:19例患者均无张口受限、闭口流涎、口角裂开、血肿、感染等并发症。术后患侧口角位置较术前明显改善,双侧口角位置偏差平均为(2.26±1.24)mm。术后瘢痕的平均宽度为(1.89±0.88)mm,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平均为(1.61±1.12)分。患者及其监护人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结论:采用矩形黏膜瓣结合肌肉功能重建的方法修复面横裂畸形,可实现唇部运动功能协调、自然,又能使口唇形态对称、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横裂 黏膜瓣 肌肉功能重建 皮肤缝合 修复效果
下载PDF
落藏腹针疗法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效果及对肌肉功能、神经递质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健 袁小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74-177,I0005,共5页
目的 观察落藏腹针疗法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效果,着重观察其对肌肉功能、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 选择该院收治的多发性抽动症患儿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5例)。对照组患儿口服阿立哌唑,对照组在... 目的 观察落藏腹针疗法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效果,着重观察其对肌肉功能、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 选择该院收治的多发性抽动症患儿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5例)。对照组患儿口服阿立哌唑,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落藏腹针疗法,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肌肉抽动频率、抽动次数、抽动强度评分、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总评分变化,血清中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变化,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1.11%(41/45)、73.33%(33/45),以治疗组临床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5,P<0.05);治疗组患儿经治疗后的肌肉功能改善更明显,抽动频率、抽动次数、抽动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患儿的YGTSS评分(3.52±0.7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63±0.81)分(t=-24.670,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儿血清中NE、GABA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9,-6.310,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5,P=0.694>0.05);治疗后随访半年,治疗组的复发率为6.25%(1/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复发率36.36%(4/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0.05)。结论 落藏腹针疗法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疗效确切,更利于改善患儿的肌肉功能,减轻抽动程度,调节中枢神经递质失衡,提高神经功能,用药安全性较好,不易于复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抽动症 落藏腹针疗法 阿立哌唑 肌肉功能 神经递质
原文传递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25(OH)D、BMP-2与肌肉量、肌肉功能关系及对肌少症影响
6
作者 赵静 邵爱兰 孙晓吉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3年第11期1276-1281,共6页
目的探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P)女性25羟维生素D[25(OH)D]、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与肌肉量、肌肉功能关系及对肌少症影响。方法从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在秦皇岛市中医医院就诊的POP女性中随机抽取85例作为研究组,另外从同期来院体检... 目的探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P)女性25羟维生素D[25(OH)D]、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与肌肉量、肌肉功能关系及对肌少症影响。方法从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在秦皇岛市中医医院就诊的POP女性中随机抽取85例作为研究组,另外从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绝经期女性中随机抽取30例作对照组,比较两组25(OH)D、BMP-2、肌肉量及肌肉功能水平。研究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综合规范化治疗,根据《肌少症共识》将其分为肌少症组和无肌少症组,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明确25(OH)D、BMP-2水平与肌肉量、肌肉功能关系及对肌少症影响。结果相较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血清25(OH)D、BMP-2水平、上肢肌肉量、下肢肌肉量、全身肌肉量均偏低,SMFA评分偏高(P<0.05);经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低25(OH)D、BMP-2、股骨颈骨密度(FN.BMD)、Ward’s三角区骨密度(WTB.BMD)、全髋骨密度(TH.BMD)、腰椎1-4骨密度(LS.BMD)水平、少肌肉量(上肢肌肉量、下肢肌肉量、全身肌肉量)、合并糖尿病、高SMFA评分均是影响POP发生肌少症的危险因素(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25(OH)D、BMP-2与上肢肌肉量、下肢肌肉量、全身肌肉量均呈正相关,与SMFA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25(OH)D、BMP-2在POP中呈高表达,与肌肉量、肌肉功能存在显著相关性,且是影响POP女性发生肌少症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25羟维生素D 骨形态发生蛋白-2 肌肉 肌肉功能 肌少症
下载PDF
早期多元化肢体活动结合集束化护理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神经肌肉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7
作者 王松 卢亚玲 +1 位作者 邢晓燕 吕兰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33期174-177,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多元化肢体活动结合集束化护理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80例ICU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 目的探讨早期多元化肢体活动结合集束化护理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80例ICU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早期多元化肢体活动结合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ICU获得性衰弱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多元化肢体活动结合集束化护理有助于促进ICU机械通气患者神经肌肉功能改善,加快康复进程,降低VAP、ICU获得性衰弱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化肢体活动 集束化护理 重症监护病房 机械通气 神经肌肉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短跑训练神经肌肉功能重塑再生机制和科学监控研究进展
8
作者 高照 段锐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3年第3期219-223,265,共6页
目的:神经肌肉系统将训练刺激转换为长期适应性变化的能力是短跑运动训练可塑性的重要生物学基础。本文拟对短跑训练诱发神经肌肉功能重塑和代谢适应性变化相关分子机制和最新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探讨。方法:采用最新文献研究和前瞻性... 目的:神经肌肉系统将训练刺激转换为长期适应性变化的能力是短跑运动训练可塑性的重要生物学基础。本文拟对短跑训练诱发神经肌肉功能重塑和代谢适应性变化相关分子机制和最新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探讨。方法:采用最新文献研究和前瞻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对短跑训练神经肌肉功能重塑及适应性代谢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分析,并对代谢组学应用于短跑训练机体适应性变化及疲劳发生的有效监控和干预进行研究展望。结果: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运动因子能够以旁分泌方式在调控肌肉卫星干细胞分化和神经肌肉系统功能重塑发挥关键作用;Ca^(2+)离子通路及p53/PGC-1α、AMPK、p38MAPK等线粒体生物发生和能量代谢调节的关键分子是介导短跑训练通过表观遗传变化诱导运动表现提升和能量代谢稳态调控网络的重要靶点。根据专项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合间歇训练、速度力量训练和连续循环训练的高强度功能性训练(HIFT),以均衡方式对神经肌肉及心血管多系统产生整体训练负荷刺激,能够更有效诱发BDNF表达和分泌,激活表观遗传学关键通路,在提高短跑训练生理适应性(氧利用率及能量代谢)及神经系统可塑性方面均产生了积极效应,对于神经肌肉功能及控制能力和运动损伤预防等短跑训练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具有潜在改善作用。而基于液相色谱串接质谱联用(LC-MS/MS)等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通过对关键性差异代谢物和相关分子通路系统性分析,为短跑训练中科学监控能量稳态调控以及神经肌肉功能恢复和再生提供了有效途径。结论:运动可促进肌肉等组织以自分泌、旁分泌和/或内分泌方式,通过肌肉—器官交互作用(cross-talk)产生运动生理学效应,发挥调控神经肌肉功能重塑、提高运动认知和适应性、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稳态等作用。随着基于运动诱发表观遗传学基因靶点和关键代谢物变化的组学分析技术发展,能够更全面、灵敏、系统地反映运动训练过程中机体整体代谢适应性变化及规律,进而对科学化监控和运动疲劳有效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距离冲刺训练 神经肌肉功能 训练监控
下载PDF
电针肌肉功能区穴位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9
作者 宋挺伟 康志强 张民 《中医临床研究》 2023年第36期85-89,共5页
目的:探讨电针肌肉功能区穴位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2月本科室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二级预... 目的:探讨电针肌肉功能区穴位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2月本科室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二级预防药物作为基础治疗,其中治疗组采取电针上肢肌肉功能区穴位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而对照组选择常规取穴与康复训练进行干预,两组治疗均为每日1次,每周休息1 d,15 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两组治疗后选取简式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评定其疗效。结果:两组共收集病例60例,均按预期完成试验,无病例脱落。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26/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19/30),治疗组疗效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对比,治疗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针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电针肌肉功能区穴位组与常规取穴组治疗均有一定的临床效果。②电针肌肉功能区穴位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疗效更佳,可明显改善患者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研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肌肉功能区穴位 康复训练 上肢功能障碍
下载PDF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骆连宋 王燕华 黎爱群 《黑龙江医学》 2023年第21期2641-2643,共3页
目的:探究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为CNLBP患者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云浮市中医院收治的126例CNLB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 目的:探究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为CNLBP患者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云浮市中医院收治的126例CNLB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腰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腰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核心稳定性训练,并分析效果。结果:观察组静态耐力和动态耐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80、10.932、8.547、7.186,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91,P<0.05)。治疗后,观察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52,P<0.05)。结论:对CNLBP患者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有效加强腹部和背部神经肌肉功能,改善腰椎功能障碍情况,减轻日常生活运动中产生的疼痛感,提高生活质量,可行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稳定性训练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神经肌肉功能
下载PDF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加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康复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11
作者 吕冰 曾风娟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3年第14期98-99,114,共3页
目的:分析因分娩损伤而患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者在对症干预过程中采用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康复治疗方式的效果,并针对性研究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联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对患者尿失禁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抽签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6... 目的:分析因分娩损伤而患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者在对症干预过程中采用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康复治疗方式的效果,并针对性研究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联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对患者尿失禁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抽签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80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盆底肌力、盆底肌疲乏程度、尿动力学指标、性生活质量满意度和尿失禁发生率差异。结果:对比组间疗效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盆底肌力、盆底肌疲乏程度、尿动力学指标差异无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研究对象的盆底肌力、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性生活质量满意度均要高于对照组,盆底肌疲乏程度和尿失禁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和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康复治疗方式可有效改善其盆底肌功能和性生活质量,并能够降低患者的尿失禁发生率,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 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康复治疗 尿失禁
下载PDF
髋关节肌群功能特性的定量分析研究——肌肉功能转换角和肌肉功能补偿概念的提出及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单大卯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91-494,共4页
以人体尸体样本下肢肌肉附着点、关节转动中心在相应环节基准坐标系的坐标为基础,利用下肢肌肉功能模型计算机应用分析软件,对髋关节肌群、力臂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建立适合于活体应用的下肢肌肉功能模型,对髋关节肌群的肌肉功能参数进... 以人体尸体样本下肢肌肉附着点、关节转动中心在相应环节基准坐标系的坐标为基础,利用下肢肌肉功能模型计算机应用分析软件,对髋关节肌群、力臂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建立适合于活体应用的下肢肌肉功能模型,对髋关节肌群的肌肉功能参数进行定量研究。提出了肌肉功能转换角和肌肉功能补偿的概念及其在髋关节肌群肌肉功能分析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髋关节肌群 肌力臂 肌肉当量力臂 肌肉功能转换角 肌肉功能补偿
下载PDF
人体下肢肌肉功能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单大卯 《体育科研》 2003年第4期16-20,共5页
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肌肉长度、肌长度变化速率、肌力臂等肌肉功能参数以及肌肉功能的动态变化,是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体育训练学等学科领域中十分关注的课题,它们对于深入探讨人体运动规律、肌肉的神经控制与工... 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肌肉长度、肌长度变化速率、肌力臂等肌肉功能参数以及肌肉功能的动态变化,是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体育训练学等学科领域中十分关注的课题,它们对于深入探讨人体运动规律、肌肉的神经控制与工作特性以及制定肌肉专项力量训练方案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本文将以人体下肢肌肉附着点(肌肉起止点、代起止点)、关节转动中心在相应环节基准坐标系中的坐标为基础,建立适合于活体应用的下肢肌肉功能模型。该模型不但能详尽地定量评定下肢于不同状态下肌肉所具有的潜在功能,而且也能获得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下肢肌肉功能参数的动态变化状况。同时,本研究通过步态分析的实例,初步检验了模型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功能模型 肌拉力 肌肉伪力臂 肌肉功能转换角 近景摄影测量
下载PDF
针灸联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对产后盆底肌肉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姚慕崑 石吟 《浙江中医杂志》 2012年第6期442-443,共2页
目的:观察针灸配伍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对产后盆底肌肉及组织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方法:24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3组,甲组80例产后进行正常的随访,乙组80例进行产后盆底肌肉功能锻炼,丙组80例采用盆底针灸治疗配伍产后盆底肌肉功能锻炼。3组于... 目的:观察针灸配伍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对产后盆底肌肉及组织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方法:24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3组,甲组80例产后进行正常的随访,乙组80例进行产后盆底肌肉功能锻炼,丙组80例采用盆底针灸治疗配伍产后盆底肌肉功能锻炼。3组于产后3月进行产后盆底肌肉(耻尾肌)肌力及脏器脱垂情况的评估。结果:治疗后乙组、丙组产后盆底肌肉的恢复较甲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丙组配伍针灸治疗效果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丙组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甲组和乙组的85.0%和47.5%,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配伍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有利于产后盆底肌肉及脏器功能的恢复,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盆底肌肉功能锻炼 产后盆底肌肉功能恢复
下载PDF
简易机体功能评估和计时起走测试评估老年人肌肉功能和肌力及肌量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29
15
作者 潘凌 方圆 +4 位作者 陈琳 彭永德 谷文莎 陈瑾瑜 游利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探讨躯体综合能力评估工具简易机体功能评估(SPPB)及计时起走测试(TUG)评估老年人肌肉功能、肌力及肌量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10月上海市虹口区欧阳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女性患者106例,对其进行SPPB、TUG评估,SPPB包括串... 目的探讨躯体综合能力评估工具简易机体功能评估(SPPB)及计时起走测试(TUG)评估老年人肌肉功能、肌力及肌量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10月上海市虹口区欧阳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女性患者106例,对其进行SPPB、TUG评估,SPPB包括串联站立测试、2.44 m行走测试、5次坐立测试;并通过日常步速评估肌肉功能、握力评估肌力、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定并计算相对四肢骨骼肌指数(RASM)以评估肌量。分析SPPB、TUG与日常步速、握力、RASM的相关性。结果 106例老年女性日常步速平均值为(1.32±0.28)m/s,握力为(19.46±3.91)kg,RASM为(5.94±0.82)kg/m^2。SPPB、TUG的测试结果:串联站立测试时间(7.81±3.13)s,2.44 m行走测试时间(1.83±0.44)s,5次坐立测试时间(9.91±3.06)s,TUG时间(8.96±2.34)s。年龄、体质指数(BMI)、2.44 m行走测试时间、5次坐立测试时间、TUG时间与日常步速均呈负相关(P<0.05),串联站立测试时间与日常步速无直线相关性(P>0.05);年龄、2.44 m行走测试时间与握力呈负相关(P<0.05),BMI、串联站立测试时间、5次坐立测试时间以及TUG时间与握力无直线相关性(P>0.05);BMI、5次坐立测试时间、TUG时间与RASM呈正相关(P<0.05),年龄、串联站立测试时间、2.44 m行走测试时间与RASM无直线相关性(P>0.05)。校正年龄及BMI后进行相关性分析,2.44 m行走测试时间、5次坐立测试时间、TUG时间与日常步速均呈负相关(P<0.05),串联站立测试时间与日常步速无直线相关性(P>0.05);2.44 m行走测试时间与握力呈负相关(P<0.05),串联站立测试时间、5次坐立测试时间以及TUG时间与握力无直线相关性(P>0.05);串联站立测试时间、2.44 m行走测试时间、5次坐立测试时间、TUG时间与RASM无直线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4 m行走测试时间(β=-0.658,SE=0.024,t=-27.529,P<0.001)、TUG时间(β=-0.015,SE=0.005,t=3.254,P=0.002)是影响日常步速的因素;2.44 m行走测试时间(β=-2.422,SE=0.835,t=-2.628,P=0.005)是影响握力的因素。结论 2.44 m行走测试、TUG可反映肌肉功能,2.44 m行走测试可反映肌力。SPPB、TUG对评估肌量无价值,但可作为评估肌肉功能、肌力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力 肌肉功能 肌量 简易机体功能评估 计时起走测试
下载PDF
不同人群骨密度与体重和肌肉功能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梁文会 周玲 +4 位作者 宋平 孙秀丽 杨定焯 张祖君 尚家芸 《现代预防医学》 CAS 2004年第2期194-195,共2页
目的 :本文通过分析成都地区城乡不同人群骨密度 (BMD)与体重和肌肉功能相关性变化规律 ,为预防骨质疏松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分别对居住在成都市内和农村的 2 0岁以上的人群进行整群随机抽样调查 ,抽取样本共 14 6 2人 ,用双能 X线... 目的 :本文通过分析成都地区城乡不同人群骨密度 (BMD)与体重和肌肉功能相关性变化规律 ,为预防骨质疏松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分别对居住在成都市内和农村的 2 0岁以上的人群进行整群随机抽样调查 ,抽取样本共 14 6 2人 ,用双能 X线骨密度仪 (DEXA)测量受试者的腰椎 L2 - 4和髋部 (股骨颈 Neck、大转子 Troch、Ward’s三角 )的 BMD及右手握力、体重、5次起坐的时间、立定跳高和单腿闭目站立时间等 ,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 :在城市男性人群中 ,体重、握力与 Neck、Troch、Ward's、L2 - 4的 BMD呈明显的正相关性 ,立定跳高、单足站立时间与 Neck、Troch、Ward's呈明显负相关性 ,但与 L2 - 4无相关性 ,起坐时间与 Neck、Troch、Ward's呈明显负相关 ,与 L2 - 4无相关性 ;在农村男性人群中体重、握力、立定跳高、单足站立时间与Neck、Troch、Ward's明显正相关 ,但与 L2 - 4不呈相关性 ,起坐时间与 Neck、Troch、Ward's、L2 - 4呈明显负相关 ;在农村与城市女性人群中体重、握力、立定跳高、单足站立时间与 Neck、Troch、Ward's、L2 - 4呈明显的正相关 ,5次起坐时间与 Neck、Troch、Ward's、L2 - 4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 :成都地区不同人群肌肉功能指标与其骨密度有明显的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体重 肌肉功能 相关性 骨质疏松症 功能锻炼
下载PDF
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肌肉功能与功能性行为能力 被引量:25
17
作者 李放 白玉龙 +3 位作者 李云霞 杨晓冰 范振华 屠丹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3期97-99,共3页
屈伸膝肌群的肌肉功能在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OA)的病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的目的在于了解OA的肌肉功能以及它与功能性行为能力之间的关系。随机抽样的21例OA与对照组相比,其等速肌力参数... 屈伸膝肌群的肌肉功能在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OA)的病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的目的在于了解OA的肌肉功能以及它与功能性行为能力之间的关系。随机抽样的21例OA与对照组相比,其等速肌力参数明显减低。另外,OA在60°/s等速运动的伸膝肌力与功能性状态参数呈负线性相关,180°/s等速运动的伸膝肌爆发力与20m行走时间呈明显负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骨关节炎 肌肉功能 功能性行为能力
下载PDF
快速跑完整步态中下肢肌肉的应力变化及肌肉功能探讨 被引量:11
18
作者 钟运健 刘宇 +2 位作者 裘艺 魏书涛 李庆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0-35,61,共7页
目的:量化快速跑过程中下肢各关节力矩和各单块肌肉(群)肌应力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快速跑动作所起的作用。方法:同步采集8名优秀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时完整步态下肢运动学数据(300Hz)、地面反作用力(1200Hz)数据和肌电图(120Hz)信号,建立下肢... 目的:量化快速跑过程中下肢各关节力矩和各单块肌肉(群)肌应力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快速跑动作所起的作用。方法:同步采集8名优秀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时完整步态下肢运动学数据(300Hz)、地面反作用力(1200Hz)数据和肌电图(120Hz)信号,建立下肢肌肉-骨骼系统模型,应用中尺度序列二次规划拟牛顿线性搜索算法将快速跑时关节肌力矩优化并求解单块肌肉应力。结果:最优化算法所估算的快速跑时下肢冗余肌力变化与快速跑时肌电全波整流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支撑期,臀大肌、腘绳肌、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应力水平较高。摆动前期,髂肌、股四头肌群(股直肌)、股二头肌短头和腓肠肌为主要做功肌肉。摆动后期,只有臀大肌和腘绳肌活动积极。双关节肌腘绳肌、股直肌和腓肠肌在各时期的应力值均高于其他做功肌肉,且在整个步态中的应力峰值也显著高于其他肌肉。结论:下肢双关节肌腘绳肌、股直肌和腓肠肌受两个关节复杂的交互作用导致应力值偏高,在快速跑时被拉伤风险较大。此优化算法为了解快速跑时下肢单块肌肉力量变化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方法,进而为分析快速跑肌肉功能和为专项力量训练的科学化及防止肌肉拉伤提供了生物力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跑 冗余肌肉应力 静态优化 肌肉功能 双关节肌
下载PDF
基于神经肌肉功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的新型训练器械的研发与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宇 李海鹏 +3 位作者 刘翠鲜 田石榴 井兰香 孙明运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7-94,共8页
无论是优异的运动成绩,还是良好的锻炼效果,都离不开科学的训练方法与训练器械。鉴于当前传统的训练方法无法完全满足神经肌肉系统的多样性适应要求,针对性地开展了基于神经肌肉功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的新型训练器械的研发。首先,本着避免... 无论是优异的运动成绩,还是良好的锻炼效果,都离不开科学的训练方法与训练器械。鉴于当前传统的训练方法无法完全满足神经肌肉系统的多样性适应要求,针对性地开展了基于神经肌肉功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的新型训练器械的研发。首先,本着避免运动损伤的同时达到最大肌力与爆发力双重提升的目的,将超等长训练与重量训练相结合,研发了负重超等长训练方法与器械。其次,为了提高核心力量与肌肉协调能力,在充分利用人体对不稳定性的控制基础上,研发了惯性哑铃和惯性杠铃。这些新训练方法与器械的引入,对于提升运动训练过程中神经肌肉力量及功能的训练效果产生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功能 负重超等长训练系统 惯性哑铃 惯性杠铃
下载PDF
基于表面肌电的下肢肌肉功能网络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玲玲 李珊珊 +1 位作者 刘作军 张燕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7-417,共11页
在肌电控制下肢康复辅具研究中,合适的肌电采集位置是运动模式识别的前提与基础.针对目前肌电采集位置缺乏成熟理论依据和统一标准的问题,选取90个下肢肌电采集点作为节点,通过计算节点间的肌电相关性,构建下肢肌肉功能网络,证明其具有... 在肌电控制下肢康复辅具研究中,合适的肌电采集位置是运动模式识别的前提与基础.针对目前肌电采集位置缺乏成熟理论依据和统一标准的问题,选取90个下肢肌电采集点作为节点,通过计算节点间的肌电相关性,构建下肢肌肉功能网络,证明其具有小世界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运动模式的网络具有明显的拓扑结构差异,通过网络特性分析可以确定与模式关联度大的肌电采集位置,取得较好的运动模式识别结果.通过构建及分析下肢肌肉功能网络,深入了解下肢运动模式更替过程中的肌肉协同工作机制,为下肢康复辅具控制中肌电采集位置的确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网络 下肢肌肉功能网络 肌电信号 节点重要度 拓扑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