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0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在手外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1
作者 徐振宇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4年第2期263-266,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在手外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至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66例手外伤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传统解剖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予超声引...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在手外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至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66例手外伤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传统解剖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予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比两组麻醉指标、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神经阻滞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神经阻滞成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片时、手术30 min时,观察组收缩压、心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24 h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06%,略低于对照组的12.1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外伤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可实现精准定位,提高神经阻滞效果,减轻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及术后疼痛,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外伤手术 超声引导 肌间沟神经阻滞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孟氏骨折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全海琴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8期61-64,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孟氏骨折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72例孟氏骨折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孟氏骨折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72例孟氏骨折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相关指标水平、麻醉优良率、运动阻滞有效率和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4.44%(34/36),高于对照组的75.00%(2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运动阻滞有效率为86.11%(31/36),高于对照组的55.56%(2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3/36),低于对照组的27.78%(1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孟氏骨折手术患儿可缩短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麻醉持续时间,提高麻醉优良率和运动阻滞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但需延长麻醉操作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氏骨折 超声引导下 肌间沟 腋路 臂丛 神经阻滞
下载PDF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治疗颈肩及上肢痛的效果分析
3
作者 赵凤雪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2期0023-0026,共5页
探究对患有颈肩及上肢疼痛的患者进行的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这一方式来进行治疗,观察治疗的效果。方法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样本进行了精心选择,选取的是2022年5月—2023年5月在本院进行颈肩治疗的患者共50例,将患者进行科学分... 探究对患有颈肩及上肢疼痛的患者进行的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这一方式来进行治疗,观察治疗的效果。方法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样本进行了精心选择,选取的是2022年5月—2023年5月在本院进行颈肩治疗的患者共50例,将患者进行科学分组,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两组的总人数为25例。给予观察组病患的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这一治疗方式,给予对照组患者的是以往传统的常规治疗模式,医护人员对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做进一步地分析。结果 观察组病患在通过了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进行了规范化的治疗之后,所有病患的麻醉效果得到了提升,优良率明显升高,高达96.00%;对照组病患的麻醉优良率则相对而言比较低,为72.00%,两组患者优良率数据差异是十分明显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在经过了科学治疗之后,运动以及静息之后的6h、12h、24h、36h以及48hVAS评分开始有所下降,并且两组患者这方面的数据差异是相对而言是十分明显的(P<0.05),具有较好的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病患在经过了医护人员的科学治疗之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00%,对照组患者在经过了常规化治疗之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则略微较高,为28.00%,患者的数据差异比较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在经过了医护人员的科学治疗之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逐渐提升,达到了96.00%,观察组患者在经过了常规治疗之后,护理满意度一般,为68.00%,两组病患的数据差异相对而言较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医护人员通过对颈肩及上肢疼痛患者采取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这一治疗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且能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效果十分明显,具有推广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颈肩 上肢痛 效果
原文传递
阿芬太尼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晓林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12期1666-1670,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阿芬太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80例上肢骨折手术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抽签法将入组患者分...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阿芬太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80例上肢骨折手术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抽签法将入组患者分为研究组(41例)与对照组(39例)。研究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48.42±3.38)岁。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48.89±3.53)岁。两组均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研究组采用阿芬太尼。对比麻醉不同时间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一氧化氮(NO)、平均动脉压(MAP)、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心率(H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采用t检验。结果阻滞前,两组HR、SaO2、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91、0.182、0.020,均P>0.05);阻滞后30 min,研究组SaO2[(0.9935±0.1062)比(0.8745±0.0480)]、MAP[(90.50±10.21)mmHg(1 mmHg=0.133 kPa)比(83.45±9.68)mmHg]均高于对照组,HR[(69.05±8.43)次/min比(74.59±8.31)次/min]低于对照组(t=5.527、2.875、4.803,均P<0.05)。术前1 d,两组SOD、ACTH、NO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37、0.984、0.071,均P>0.05);术后3 d,研究组SOD、ACTH、NO均低于对照组(t=7.589、3.989、5.319,均P<0.05)。研究组术后1.0 h VAS评分高于对照组(t=2.980,P<0.05);两组术后0.5、3.0、24.0、72.0 h 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17、1.077、0.349、0.705,均P>0.05)。结论采用阿芬太尼进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在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疼痛、避免术后应激的同时,维持其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骨折 超声 阿芬太尼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
5
作者 祝兵 翟小强 +1 位作者 张卫东 赵江峰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8期34-36,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于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于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传统方式阻滞,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方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阻滞起效与持续时间、阻滞前后心率及平均血压、术后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观察组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阻滞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前,两组心率、平均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两组心率高于阻滞前,平均血压低于阻滞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显著,可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延长麻醉持续时间,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建议应用并予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
下载PDF
床旁超声联合经鼻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评估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膈肌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苏丽 税云华 +1 位作者 胡震宇 王茂华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705-710,共6页
目的采用ABCDE超声评估方法联合经鼻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_(2))监测,评估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PB)后对膈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于四川省骨科医院拟行上肢手术且年龄为18~65岁的患者140... 目的采用ABCDE超声评估方法联合经鼻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_(2))监测,评估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PB)后对膈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于四川省骨科医院拟行上肢手术且年龄为18~65岁的患者140例,随机分为A组(采用0.20%罗哌卡因20 mL进行ISBPB)和B组(采用0.33%罗哌卡因20 mL进行ISBPB)。记录患者ISBPB前、后30 min阻滞侧不同呼吸时相的膈肌厚度、平静呼吸状态下EtCO_(2)测值、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和无创血压值,并计算阻滞侧膈肌增厚比率(DTF)。结果与A组相比,B组阻滞后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时膈肌移动度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ABCDE法联合EtCO_(2)监测评估发现,采用0.20%罗哌卡因20 mL和0.33%罗哌卡因20 mL进行ISBPB均可导致膈肌运动功能下降,且较高浓度罗哌卡因阻滞下膈神经阻滞发生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间沟臂丛 功能 呼吸末二氧化碳监测
下载PDF
腰大肌间沟神经阻滞配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7
作者 苏军 郭志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4期0058-0060,共3页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中,应用腰大肌间沟神经阻滞与臭氧注射展开联合治疗,对其疗效展开探析。方法 研究执行时间区间为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以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人员为执行对象,以随机方式划分为单一组及联合组,即前一组别30例...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中,应用腰大肌间沟神经阻滞与臭氧注射展开联合治疗,对其疗效展开探析。方法 研究执行时间区间为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以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人员为执行对象,以随机方式划分为单一组及联合组,即前一组别30例取腰大肌间沟神经阻滞为治疗方式,后一组别在前者基础上增加臭氧注射治疗,由此观察相应的临床疗效。结果 经相应治疗方式后,于临床疗效、VAS评分、JOA评分、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对比中,可见联合组数据更具理想性(P<0.05)。结论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而言,在其治疗过程中实施腰大肌间沟神经阻滞的过程中,增加臭氧注射治疗,可获取较好的治疗效果,有助于疼痛的缓解,纠正疾病为机体带来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盘突出症 腰大肌间沟神经阻滞 臭氧注射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林资根 谢伟清 刘艺祥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3年第2期81-82,共2页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04~2022-04本院收治50例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患者阻滞方式将接受超声引导下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将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分别纳...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04~2022-04本院收治50例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患者阻滞方式将接受超声引导下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将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分别纳入超声组(n=28)与盲探组(n=22)。比较两组患者阻滞效果,术后镇痛效果以及自控镇痛按压有效次数,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超声组患者阻滞优良率明显高于盲探组(96.43%vs68.18%,P<0.05);超声组患者术后3、6、12、24、48h NRS评分以及自控镇痛按压有效次数均显著低于盲探组(P<0.05);超声组患者阻滞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盲探组(7.14%vs 36.36%,P<0.05)。结论:上肢骨折采用超声引导下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阻滞效果以及术后镇痛效果优异,有助于减少患者阻滞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上肢骨折 镇痛效果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胡灼军 王彬彬 +1 位作者 李汝琳 李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13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70例锁骨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70例锁骨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方案,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案。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麻醉前,两组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离骨膜时、手术结束时、术后10 min,观察组的HR、SBP、DBP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复位时,观察组的ACTH、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8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方案应用于锁骨骨折手术中,具有麻醉起效迅速、镇痛时间长等优势,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颈浅丛神经阻滞 锁骨骨折
下载PDF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应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效果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玉 王丁木 朱淑君 《中外医疗》 2023年第13期142-145,150,共5页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简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兴化市人民医院开展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50)予以浓...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简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兴化市人民医院开展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50)予以浓度为0.3%的罗哌卡因注射,观察组(n=50)予以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注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指标、麻醉效果、安全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麻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更短,运动阻滞和感觉恢复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2.0%,高于对照组的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2,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两组各项体征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两组体征指标均下降,但两组间体征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对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够提升麻醉安全性以及效果,不会增加对患者体征指标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浓度 罗哌卡因 超声 肌间沟臂丛 神经阻滞 麻醉效果 安全性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臂丛神经上干阻滞用于肩关节镜手术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永乐 马建新 杨旭峰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2期159-160,共2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上干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6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臂丛神经组(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神经上干组(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上干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术后疼痛情况、术后并...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上干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6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臂丛神经组(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神经上干组(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上干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术后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肩臂功能恢复时间。结果两组的麻醉总有效率、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上干组的肩臂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臂丛神经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臂丛神经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上干阻滞应用于肩关节镜手术有利于肩臂功能恢复,减少麻醉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臂丛神经神经上干阻滞 肩臂功能
下载PDF
高浓度罗帕卡因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上肢手术患者麻醉效果的影响
12
作者 徐成林 《系统医学》 2023年第22期42-45,共4页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高浓度的罗帕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以下简称臂丛麻醉)对上肢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3月江苏省灌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上肢骨折拟进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高浓度的罗帕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以下简称臂丛麻醉)对上肢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3月江苏省灌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上肢骨折拟进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参照组(n=25)、观察组(n=26)、研究组(n=25),罗哌卡因浓度依次为0.25%、0.35%、0.50%,对比3组麻醉应用情况。结果 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参照组和观察组,镇痛持续时间、术后麻醉苏醒时间均长于参照组和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的完全阻滞率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正中神经的完全阻滞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与观察组的各部位神经的完全阻滞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上肢手术患者,采用0.50%的罗帕卡因、于超声引导下臂丛麻醉有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浓度罗帕卡因 超声 肌间沟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上肢手术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复合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肢手术患者麻醉质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婷 张茹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20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复合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肢手术患者麻醉质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86例上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复合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肢手术患者麻醉质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86例上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复合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麻醉前10 min(T_(0))时,两组的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20 min(T_(1))、麻醉后40 min(T_(2))、手术完成后10 min(T_(3))时,观察组的MAP、SpO_(2)均高于对照组(P<0.05)。麻醉前、手术30 min、术毕,两组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复合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患者中,有助于提高麻醉质量,稳定血流动力学,也不会影响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预处理 罗哌卡因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上肢手术
下载PDF
中洗药1号方联合经肌间沟弧形切口手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疗效观察
14
作者 王亚丽 黄玉萍 刘俊清 《辽宁中医杂志》 2023年第11期140-143,共4页
目的观察中洗药1号方联合经肌间沟弧形切口手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0月张家口市第五医院接收并对其进行手术治疗的高位肛周脓肿患者200例,根据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经肌间沟弧形切口手术... 目的观察中洗药1号方联合经肌间沟弧形切口手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0月张家口市第五医院接收并对其进行手术治疗的高位肛周脓肿患者200例,根据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经肌间沟弧形切口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干预,而观察组术后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洗药1号方外用治疗。比较两组疼痛评分、创面情况、门功能指标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血清激活数A(ACTC)的差异。结果术后3 d、1周、2周时,观察组创面pH值及创面疼痛评分、分泌物评分、肉芽组织生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巨噬细胞数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当天,两组血清hs-CRP、WBC、AC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统计学发现两组hs-CRP、WBC、ACTC均较术后当天下降,且观察组术后14 d上述指标下降后的数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8.25±3.12)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3.14±4.5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Wexner评分及肛门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统计学发现两组Wexner评分较前升高,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则较前下降,而观察组6个月后Wexner评分低于对照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洗药1号方联合经肌间沟弧形切口手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可减少创面分泌物,促进创面愈合,减轻术后疼痛,可能与降低相关炎症因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洗药1号方 肌间沟弧形切口手术 高位肛周脓肿 炎症因子 疼痛
原文传递
经肌间沟弧形切口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效果分析
15
作者 王亚丽 黄玉萍 +2 位作者 刘俊清 王常生 马迪 《中国药业》 CAS 2023年第S02期101-103,共3页
目的探讨经肌间沟弧形切口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高位肛周脓肿患者20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放射状切口手术,观察组患者实施肌间沟弧形切... 目的探讨经肌间沟弧形切口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高位肛周脓肿患者20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放射状切口手术,观察组患者实施肌间沟弧形切口术。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00%(P<0.05);干预后,观察组Wexner肛门失禁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感染控制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00%(P<0.05)。结论经肌间沟弧形切口术有助于改善高位肛周脓肿患者肛门功能,减轻疼痛,且能改善炎性反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肛周脓肿 肌间沟弧形切口术 放射状切口术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麻醉在单侧上肢手术中的效果观察
16
作者 杨婉 黄杰 +1 位作者 姚昌银 明天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10期1895-1898,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麻醉在单侧上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单侧上肢手术的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8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麻醉,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解剖定...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麻醉在单侧上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单侧上肢手术的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8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麻醉,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解剖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尺动脉超声检查参数,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麻醉前、手术结束后10 min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开始10 min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更为平稳,即观察组心率、平均动脉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10 min后,两组超声检查尺动脉的收缩期峰速参数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流平均速度、舒张末期速度参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搏动指数参数与阻力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麻醉在单侧上肢手术中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肌间沟臂丛神经麻醉 单侧上肢手术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
17
作者 杨涛 周颖 黎炎华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28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2年12月阳江江华医院收治的120例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开展解剖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2年12月阳江江华医院收治的120例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开展解剖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穿刺操作时间、30 min内痛觉阻滞效应、运动阻滞程度,记录比较两组术后2 h、6 h、12 h、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术后24 h内自控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比较两组术后24 h、48 h Ramsay镇静评分及患肢肌力、浅感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30 min内痛觉阻滞效应与运动阻滞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 h、6 h、12 h、24 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24 h内自控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 h、48 h Ramsay镇静评分及肌力异常、浅感觉异常患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折手术效果显著,可缩短穿刺操作时间,增强阻滞效果,降低术后疼痛程度,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肌间沟入路 腋路 罗哌卡因 臂丛神经阻滞 上肢骨折
下载PDF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中间丛神经阻滞应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效果
18
作者 张辉明 郑妹萍 彭珍珠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24期6-10,共5页
目的:探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NB)联合颈中间丛NB应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IFCF)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行IFCF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60例)和B组(60... 目的:探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NB)联合颈中间丛NB应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IFCF)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行IFCF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60例)和B组(60例)。A组行肌间沟臂丛NB+颈浅丛NB,B组行肌间沟臂丛NB+颈中间丛NB。比较两组阻滞效果、膈肌运动、麻醉相关指标、生命体征[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血氧饱和度(SpO_(2))]、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阻滞效果及膈肌运动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阻滞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短于A组,麻醉持续时间长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生命体征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4 h、6 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24 h两组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骨折患者接受两种阻滞方式均有较好的阻滞效果,且膈肌麻痹情况、术中生命体征、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肌间沟臂丛NB+颈中间丛NB阻滞操作时间更短,麻醉持续时间长,可缓解患者术后早期的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骨折 内固定术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颈中丛神经阻滞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
19
作者 程红梅 汪聪 罗泽权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3年第12期1796-1798,共3页
目的对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麻醉,评定其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患者70例,将其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 目的对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麻醉,评定其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患者70例,将其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实施麻醉,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以来进行麻醉,对比两组术后6 h、12 h、24 h、36 h、48 h时的VAS评分,另对比两组麻醉阻滞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2 h、24 h、36 h、48 h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阻滞优良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实施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麻醉,麻醉阻滞效果好,疼痛轻,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 超声引导 右美托咪定 罗哌卡因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上干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20
作者 左小明 刘琳 李同 《世界复合医学》 2023年第5期18-21,共4页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上干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6月扬州大学建湖临床医学院收治肩关节镜手术患者50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观察组(臂丛神经上干阻滞)和对照组(臂丛...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上干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6月扬州大学建湖临床医学院收治肩关节镜手术患者50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观察组(臂丛神经上干阻滞)和对照组(臂丛神经上中下三干阻滞)。对比两组患者麻醉相关指标,不同时刻生命体征,术后不同时刻屈肘、屈腕肌力。结果两组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及术后苏醒即刻与术后6 h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3.52±0.48)min明显短于对照组(6.82±0.9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01,P<0.05)。观察组苏醒即刻、术后6 h的屈肘屈腕肌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肩关节镜手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上干阻滞操作时间短,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确切,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且有利于患者术后上肢远端肌力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肌间沟入路 臂丛神经上干阻滞 生命体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