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6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射频消融与外科手术在富动脉血供肿块型肝内胆管癌中的疗效对比
1
作者 沈少博 彭帅 +4 位作者 吴慧 张坤 李芳 李炳荣 纪建松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05-210,共6页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与外科手术在富动脉血供肿块型肝内胆管癌(IMCC)治疗中的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20年4月丽水市中心医院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且在磁共振增强扫描中呈现富动脉血供的IMCC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与外科手术在富动脉血供肿块型肝内胆管癌(IMCC)治疗中的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20年4月丽水市中心医院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且在磁共振增强扫描中呈现富动脉血供的IMC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根治方法分为手术组(n=24)及介入组(n=13),采用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采用Kaplan-Meier分析和对数秩检验进行组间生存率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临床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病灶的术前影像表现、术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等资料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介入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手术组[38.5%(5/13)vs 91.7%(22/24),Z=-3.432,P=0.001]。随访0.6~109.3个月,期间手术组死亡7例、存活17例、复发12例,平均生存时间82.2个月,总生存率(OS)为70.8%,无瘤生存率(RFS)为37.2%,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7%、79.2%、70.8%,1、3、5年复发率分别为13.6%、40.9%、50.4%;介入组死亡4例、存活9例、复发7例,平均生存时间84.7个月,OS为67.3%,RFS为44.9%,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84.6%、67.3%,1、3、5年复发率分别为15.4%、46.2%、55.1%;两组OS(χ^(2)=0.002,P=0.969)与RFS(χ^(2)=0.009,P=0.9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射频消融与外科手术对富动脉血供IMCC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富动脉血供 动脉增强 射频消融 手术 预后
下载PDF
FZD7、GAL-8在肝内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2
作者 马彦娥 贺双 +3 位作者 刘东梅 苏虎艳 王倩如 郝光军 《疑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90-594,共5页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癌(ICC)中卷曲同源蛋白7(FZD7)、半乳糖凝集素8(GAL-8)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0年4月榆林市第一医院肿瘤科诊治的ICC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根治性手术。采用免疫组织...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癌(ICC)中卷曲同源蛋白7(FZD7)、半乳糖凝集素8(GAL-8)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0年4月榆林市第一医院肿瘤科诊治的ICC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根治性手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FZD7、GAL-8蛋白表达;Spearman秩相关分析FZD7与GAL-8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分析FZD7、GAL-8表达对ICC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Cox回归分析ICC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ICC癌组织中FZD7、GAL-8阳性率分别为73.81%(62/84)、71.43%(60/84),高于癌旁组织的4.76%(4/84)、7.14%(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950,72.770,P均<0.001);ICC中FZD7与GAL-8表达呈正相关(r s=0.745,P<0.001);低分化程度、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期的ICC癌组织中FZD7、GAL-8阳性率高于高中分化、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Ⅰ~Ⅱ期(FZD7:χ^(2)/P=8.221/<0.001,6.097/0.014,13.014/<0.001;GAL-8:χ^(2)/P=7.207/0.007,5.555/0.018,11.760/0.001)。FZD7阳性组3年总生存率为32.26%(20/62),低于阴性组的68.19%(15/22)(Log rankχ^(2)=8.723,P=0.003);GAL-8阳性组3年总生存率为28.33%(17/60),低于GAL-8阴性组的75.30%(18/24)(Log rankχ^(2)=24.310,P<0.001)。TNM分期Ⅲ期、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FZD7阳性、GAL-8阳性是影响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95%CI)=1.614(1.215~2.145),1.516(1.219~1.884),1.916(1.315~2.791),1.826(1.222~2.729),1.737(1.237~2.438)]。结论ICC癌组织中FZD7、GAL-8表达上调,两者均参与ICC肿瘤进展,是评估ICC患者预后的肿瘤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卷曲同源蛋白7 半乳糖凝集素8 预后
下载PDF
IDH1基因在肝内胆管癌细胞HuCCT1增殖与迁移中的作用及其初步机制
3
作者 林美佳 雷宇清 +3 位作者 叶洲杰 朱丽萍 王心睿 黄雄飞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4-203,共10页
目的探讨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在肝内胆管癌(iCCA)细胞HuCCT1增殖与迁移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IDH1基因敲除的HuCCT1细胞(HuCCT1^(IDH1-/-));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IDH1野生型HuCCT1(Hu... 目的探讨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在肝内胆管癌(iCCA)细胞HuCCT1增殖与迁移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IDH1基因敲除的HuCCT1细胞(HuCCT1^(IDH1-/-));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IDH1野生型HuCCT1(HuCCT1^(WT))细胞和HuCCT1^(IDH1-/-)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Wnt3a、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水平。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上述两种HuCCT1细胞的转录组测序结果,Western blotting验证转录组信息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HuCCT1细胞比较,HuCCT1^(IDH1-/-)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数目明显减少(P<0.05),阻滞在G_(2)/M期细胞的比例明显增加(P<0.01),划痕愈合率明显降低(P<0.01),迁移细胞数目(P<0.001)和侵袭细胞数目(P<0.05)明显减少;q RT-PCR检测结果显示,HuCCT1^(IDH1-/-)细胞IDH1、Vimentin、MMP-9和调控G_(2)/M期增殖相关基因Cyclin A2、Cyclin B1及CDK1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编码E-cadherin的CDH1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HuCCT1^(IDH1-/-)细胞中E-cadherin表达水平升高(P<0.05),N-cadherin、Vimentin及MMP-9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HuCCT1^(WT)与HuCCT1^(IDH1-/-)存在147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基因本体论(GO)分析显示上述DEGs显著富集在炎症反应、细胞信号转导和细胞代谢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分析显示上述DEGs显著富集在Wnt、MAPK、Rap1、Hippo、TNF等与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Western blotting验证结果显示,与HuCCT1^(WT)比较,HuCCT1^(IDH1-/-)细胞Wnt信号通路的Wnt3a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IDH1基因参与调控iCCA细胞HuCCT1的迁移、侵袭及EMT过程,其机制可能与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异柠檬酸脱氢酶1 细胞迁移 细胞侵袭 转录组
下载PDF
Epstein-Barr病毒相关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癌3例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彭璐珊 彭先楚 +1 位作者 段赛丽 张哲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9-329,共11页
肝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未分化的恶性上皮细胞及明显的淋巴浸润。肝LELC主要包括淋巴上皮瘤样肝细胞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hepatocellularcarcinoma,LEL-HCC)... 肝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未分化的恶性上皮细胞及明显的淋巴浸润。肝LELC主要包括淋巴上皮瘤样肝细胞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hepatocellularcarcinoma,LEL-HCC)和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癌(lymphoepithelioma-like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LEL-CC)。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被认为是LELC癌变的重要因素。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自2005年以来共收治3例EBV相关LEL-CC患者,CT均提示肝脏肿块,经手术切除后,3例患者EBV编码的RNA(EBV-encoded RNA,EBER)和CK19表达均为阳性,病理学证实为EBV相关的LEL-CC。2例患者术后预后良好,1例患者术后接受相关免疫治疗及化学治疗。结合现有文献分析,笔者认为可将肝LELC纳入肝肿瘤的分类,这将为肝LELC的精准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上皮瘤样癌 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癌 细胞癌 EB病毒
下载PDF
肝内胆管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赵开烽 英保 +2 位作者 刘晨鸣 李嘉伟 武国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88-192,共5页
肝内胆管癌(ICC)在原发性肝癌中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性肝癌。近年来ICC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手术切除是根治ICC唯一的治疗方法。但由于其恶性程度高,早期缺少有效的筛查策略,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多处于中晚期而不能行根治性手术,因此患者总体... 肝内胆管癌(ICC)在原发性肝癌中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性肝癌。近年来ICC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手术切除是根治ICC唯一的治疗方法。但由于其恶性程度高,早期缺少有效的筛查策略,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多处于中晚期而不能行根治性手术,因此患者总体生存率低、预后差。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ICC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5%~10%,辅助治疗对于提高晚期ICC患者生存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分子靶向治疗是当下治疗中晚期肿瘤的研究热点和最新方向,并已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就分子靶向治疗在ICC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分子靶向治疗 总体生存率 治疗进展
下载PDF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与机器学习算法预测肿块型肝内胆管癌微血管侵犯
6
作者 吕昊阳 洪重 +1 位作者 黄侠鸣 俞富祥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3-19,25,共8页
目的 研究肿块型肝内胆管癌发生微血管侵犯的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并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3年2月期间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75例)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9例)的肝内胆管癌(ICC... 目的 研究肿块型肝内胆管癌发生微血管侵犯的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并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3年2月期间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75例)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9例)的肝内胆管癌(ICC)患者资料,提取增强CT的影像组学特征,使用多种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分析并比较,结合最佳影像组学机器学习方法与临床资料,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检验。结果 多种影像组学机器学习方法中,门脉期影像组学特征的朴素贝叶斯分类表现相对较好,曲线下面积(AUC)为0.818,结合筛选出的2个临床特征(瘤内动脉穿行,CEA>5 ng/mL)建立预测模型,训练组和测试组的AUC分别为0.883和0.891,训练组的敏感度为0.978,特异度为0.656,测试组的敏感度为0.909,特异度为0.700。结论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机器学习结合临床资料的模型可用于预测肝内胆管癌的微血管侵犯状态,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微血管侵犯 影像组学 预测模型 机器学习
下载PDF
细胞外容积分数联合CT特征对肝内胆管癌分型的预测价值
7
作者 陈良潇 黄豆豆 +2 位作者 吴玉平 刘欣杰 游艳 《西部医学》 2024年第5期771-775,780,共6页
目的探讨CT细胞外容积分数(ECV),联合CT征象术前预测肝内胆管癌(ICC)病理分型[大胆管型ICC(LD-ICC)和小胆管型ICC(SD-ICC)]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8年3月—2024年1月经病理证实的64例ICC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腹部多期增强C... 目的探讨CT细胞外容积分数(ECV),联合CT征象术前预测肝内胆管癌(ICC)病理分型[大胆管型ICC(LD-ICC)和小胆管型ICC(SD-ICC)]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8年3月—2024年1月经病理证实的64例ICC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腹部多期增强CT扫描。计算病灶内高强化区高ECV(ECV_(1))、低强化区ECV(ECV_(2))及相对ECV(ECV _(r))=ECV_(1)-ECV_(2),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CT征象及ECV_(r)的差异,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行多因素分析建立模型,并进一步评估该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两组间高ECV_(r)值、动脉期无环形强化、中央型、胆管扩张更提示诊断为LD-ICC。其中高ECV_(r)、胆管扩张、肿瘤位置是预测LD-ICC的独立影响因素,所得logistic回归模型ACU高达0.928(95%CI:0.866,0.991),敏感度84.0%,特异度92.3%。结论高ECV_(r)、胆管扩张、肿瘤位置是预测ICC病理分型的独立影响因素,CT联合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肝内胆管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细胞外容积分数
下载PDF
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下早期及局部进展期肝内胆管癌诊治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韦鹏程 李照 《腹部外科》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作为原发性肝癌的一种类型,其发病隐匿,进展迅速,恶性程度高,多数病人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阶段。根治性手术切除目前仍是可能治愈ICC的唯一手段,然而病人术后生存期短,预后差。近年来,IC...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作为原发性肝癌的一种类型,其发病隐匿,进展迅速,恶性程度高,多数病人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阶段。根治性手术切除目前仍是可能治愈ICC的唯一手段,然而病人术后生存期短,预后差。近年来,ICC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其诊疗模式已转变为以外科手术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这有助于改善病人的总体预后。此文将结合当前ICC诊断与治疗的热点问题,探讨当前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下早期及局部进展期ICC诊治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诊治理念进行探索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诊断 治疗 多学科
下载PDF
肝内胆管癌系统治疗与局部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9
作者 刘永林 金成兵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3期131-141,共11页
肝内胆管癌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发病率仅次于原发性肝细胞癌,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对于中晚期肝内胆管癌的治疗通常以化疗为主,局部治疗手段有肝动脉化疗栓塞、放疗、射频消融治疗... 肝内胆管癌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发病率仅次于原发性肝细胞癌,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对于中晚期肝内胆管癌的治疗通常以化疗为主,局部治疗手段有肝动脉化疗栓塞、放疗、射频消融治疗等。近年来,靶向及免疫治疗在各种实体肿瘤的应用愈加广泛,且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因此,随着各种治疗手段的不断进展,联合治疗似乎成为一种可行的治疗策略。本文就肝内胆管癌的系统治疗与局部治疗的现状及进展作如下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系统治疗 局部治疗 化疗 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 联合治疗
下载PDF
硫代乙酰胺诱导的小鼠肝内胆管癌模型特点研究
10
作者 张玉 梅琼 沈玉先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2-998,共7页
目的建立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诱导的小鼠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模型并探讨该模型的特点及形成机制,为ICC的病理机制和治疗药物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C57BL/6J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TAA组,正常对... 目的建立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诱导的小鼠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模型并探讨该模型的特点及形成机制,为ICC的病理机制和治疗药物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C57BL/6J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TAA组,正常对照组小鼠饮用灭菌水,模型组小鼠饮用600 mg·L^(-1)的TAA溶液,连续饮用32周。眼球取血,检测血清中ALT、AST、DBIL和TBIL的水平;观察两组小鼠肝脏形态;HE、天狼猩红、Masson和普鲁士蓝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测CK7、CK19、Ki67、CD68、TNF-α和α-SMA的表达水平;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ICC相关标志物mRNA和蛋白的水平;免疫荧光双标记检测肝脏组织中HNF4α+CK19+双阳性细胞。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AA组小鼠肝脏表面呈细颗粒状、质硬,肝内呈肿块性病变;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肝组织有炎症细胞浸润,肿瘤细胞排列成管状,肝组织有明显的纤维化;血清中ALT、AST、DBIL和TBIL水平升高;肝脏组织中ICC标志物CK7、CK19及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表达上调;免疫细胞标志分子CD68和TNF-α表达增多,肝星状细胞活化标志物α-SMA的阳性染色增多;肝组织中出现HNF4α+CK19+双表型细胞。结论TAA可用于诱导小鼠ICC模型,该模型具有炎症免疫细胞浸润、纤维化及ICC分子标志物增高等特点,这与人类的ICC非常相似,可用于评价内源性分子和外源性药物对ICC作用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代乙酰胺 肝内胆管癌 小鼠模型 纤维化 炎症
下载PDF
常规增强联合DWI在不可切除肝内胆管癌靶免联合治疗无进展生存预测中的价值
11
作者 盛若凡 吴东 +2 位作者 郑碚璇 黄晓勇 曾蒙苏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7-232,共6页
目的:探讨MRI在不可切除肝内胆管癌(iCCA)靶免联合治疗无进展生存预测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3例经穿刺病理证实的iCCA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Gemox化疗联合伦伐替尼和PD-1单抗治疗。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治疗后疾病进展的临床... 目的:探讨MRI在不可切除肝内胆管癌(iCCA)靶免联合治疗无进展生存预测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3例经穿刺病理证实的iCCA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Gemox化疗联合伦伐替尼和PD-1单抗治疗。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治疗后疾病进展的临床-影像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无进展生存预测诺莫图。结果:23例患者中15例在随访期间出现疾病进展,总体1年无进展生存率仅为33.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动脉期瘤周异常强化(风险比=5.747,P=0.029)、出血(风险比=5.460,P=0.033),表观扩散系数(ADC)值≤1.273×10^(-3)mm^(2)/s(风险比=6.261,P=0.004)是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伴有动脉期瘤周异常强化、出血和低ADC值的iCCA患者1年无进展生存率显著低于无动脉期瘤周异常强化(P=0.0045)、无出血(P=0.013)和高ADC值(P=0.002)。联合上述3项独立影像特征构建的诺莫图具有最高的无进展生存预测效能,C指数值为0.856(95%CI:0.785~0.927),优于任一单一影像特征(P=0.0015~0.022)。结论:基于常规增强联合DWI、诺莫图对靶免治疗不可切除iCCA无进展生存预测具有更优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无进展生存 联合治疗
下载PDF
肝内胆管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后肝衰竭和复发的术前危险因素分析
12
作者 陈磊 何超 +4 位作者 刘攀 付强 罗乾坤 张宏伟 秦涛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50-154,共5页
目的通过术前临床因素预测肝内胆管癌(ICC)患者术后发生肝衰竭和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行根治术的I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肝功能指标将患者分为术后肝衰竭组... 目的通过术前临床因素预测肝内胆管癌(ICC)患者术后发生肝衰竭和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行根治术的I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肝功能指标将患者分为术后肝衰竭组(n=16)和非肝衰竭组(n=40);按术后1年内是否复发将其分为复发组(n=22)和未复发组(n=34)。采用单因素检验(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ICC术后复发和肝衰竭的危险因素。计算血肌酐与胱抑素比值(CCR)预测ICC术后1年内复发和肝衰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将约登指数最大时的CCR值作为最佳临界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ICC术后发生肝衰竭和1年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CCR在复发组和非复发组[(53.49±3.90)vs(72.46±2.10)]、肝衰竭组和非肝衰竭组[(54.67±4.49)vs(69.14±2.48)]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体质量减轻≥5 kg、肝炎病毒定量≥104 IU/ML、肿瘤低分化、肿瘤最大径≥5 cm、肿瘤数目多发、有淋巴结转移是ICC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的相关因素;体质量减轻≥5 kg、肝炎病毒定量≥104 IU/mL、肿瘤最大径≥5 cm、肿瘤数目多发、既往胆管疾病史是其术后肝衰竭的相关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CR预测ICC术后1年内复发和肝衰竭的AUC分别为0.814和0.720(均P<0.05),CCR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62.34和64.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CR低(OR=22.357,95%CI 1.140-438.308)、肿瘤数目多发(OR=27.050,95%CI 1.029-711.165)、有淋巴结转移(OR=18.046,95%CI 1.333-244.389)、肿瘤分化程度低(OR=18.134,95%CI 1.357-242.359)是ICC术后1年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5 cm(OR=8.800,95%CI 2.373-32.635)是ICC术后发生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CR可作为一种术前预测ICC患者术后肝衰竭和术后1年内复发的临床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术后衰竭 复发 血肌酐与胱抑素C比值 术前预测
下载PDF
基于DWI的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内胆管癌辅助化疗获益价值
13
作者 何吉云 杨季春 杨民正 《西部医学》 2024年第1期142-147,共6页
目的 探讨基于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组学列线图(RN)预测肝内胆管癌(ICC)肝部分切除术(HPx)后辅助化疗(AC)获益人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月我院行HPx的85例ICC患者的MRI和临床病理资料,分为训练集60例和验证... 目的 探讨基于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组学列线图(RN)预测肝内胆管癌(ICC)肝部分切除术(HPx)后辅助化疗(AC)获益人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月我院行HPx的85例ICC患者的MRI和临床病理资料,分为训练集60例和验证集25例。用随机森林算法行基于DWI的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并建立预测早期复发(ER)的影像组学模型(RS),并计算的影像组学评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筛选临床、病理、常规影像中与ER相关变量建立临床-病理-影像(CPR)模型。筛选出的变量与影像组学评分构建临床-影像组学列线图(RN),评估并验证上述模型的辨别度和校准度。用Kaplan 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不同组预后差异。结果 验证集中,基于DWI的RS与CPR模型在预测ER有相似的区分性能(AUC:0.762 vs 0.624,P=0.271),而RN模型(AUC:0.833)预测效能显著优于RS(P=0.012)。RN模型预测的ER高危组患者中,行手术+AC患者的OS与DFS较仅行接受手术治疗患者显著延长(DFS,P=0.035;OS,P=0.020)。结论 基于DWI的RN模型不仅可有效预测ICC患者术后发生ER,还可有效筛选术后AC获益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部分切除术 肝内胆管癌 辅助化疗
下载PDF
《肝内胆管癌病理诊断专家共识(2022版)》的教学思考
14
作者 王瀚 朱恒美 钱尤雯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1期101-104,共4页
《肝内胆管癌病理诊断专家共识(2022版)》详细阐述了肝内胆管系统的分支结构及组织学分型,为肝内胆管癌的外科病理诊断提供了模板,为规范精准分型和后续个体化治疗提供了证据,也为肝胆肿瘤病理教学提供了参考。本文在肝内胆管癌外科病... 《肝内胆管癌病理诊断专家共识(2022版)》详细阐述了肝内胆管系统的分支结构及组织学分型,为肝内胆管癌的外科病理诊断提供了模板,为规范精准分型和后续个体化治疗提供了证据,也为肝胆肿瘤病理教学提供了参考。本文在肝内胆管癌外科病理诊断的教学工作中探索出了从组织病理分型的诊断原则-简化的免疫组化谱系套餐-鉴别诊断需关注的变异亚型-分子病理诊断的核心检测靶点-标准化病理报告模板的核心要素等各关键步骤中总结的教学方法,以期在最短时间内为学员迅速掌握肝胆疾病的外科病理诊断思路和实操应用技能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病理诊断 专家共识 医学教育
下载PDF
肝内胆管癌微创外科治疗的现状及争议
15
作者 次仁平措 王超 +2 位作者 何正为 丹增阿旺 张斌豪 《腹部外科》 2024年第2期140-145,共6页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一种肝胆管恶性肿瘤,病因尚未明确。ICC侵袭性强且早期常无明显症状,病人就诊时分期往往较晚,因此仅有少部分早期病人接受根治性肝切除。微创外科近年来逐渐发展。就ICC的微创外科治...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一种肝胆管恶性肿瘤,病因尚未明确。ICC侵袭性强且早期常无明显症状,病人就诊时分期往往较晚,因此仅有少部分早期病人接受根治性肝切除。微创外科近年来逐渐发展。就ICC的微创外科治疗而言,其包括微创肝切除(腹腔镜下肝切除、机器人辅助下腹腔镜肝切除)以及微波消融、介入治疗等手段。研究发现腹腔镜下肝切除相比于传统开腹肝切除,前者的ICC病人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术中出血情况更为轻微,且两组淋巴结切除率及清扫数量未见明显差异;但亦有研究对ICC治疗中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及其在腹腔镜下的可行性存疑。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肝切除可以使肝部分切除的操作更充分,利于胆道重建,提供的三维立体术野颇有价值。微创肝切除组的淋巴结清扫数量与开腹组相当、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于开腹组。此文针对ICC的微创肝切除抉择获益、切除范围以及淋巴结清扫等方面的争议展开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腹腔镜 切除术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切除
下载PDF
部分血常规相关指标联合肿瘤标记物对术前鉴别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癌的临床价值
16
作者 闫瑞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155-0158,共4页
本研究探索分析部分血常规相关指标和肿瘤标记物(AFP、CA199、CA125、CEA)联合对术前鉴别诊断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入组在我院术后病检示肝细胞癌患者290例和肝内胆管癌患者55例,根据患者就医时间将患者分组。... 本研究探索分析部分血常规相关指标和肿瘤标记物(AFP、CA199、CA125、CEA)联合对术前鉴别诊断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入组在我院术后病检示肝细胞癌患者290例和肝内胆管癌患者55例,根据患者就医时间将患者分组。通过二元Logistic输入法计算肿瘤标记物中具有显著差异指标联合的预测概率及其联合部分血常规相关指标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单一及不同组合后的预测概率。结果 部分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部分血常规相关指标可作为术前鉴别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的重要辅助指标。肿瘤标记物联合部分血常规相关指标可增加现有肿瘤标志物单独对术前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的鉴别诊断效能。淋巴细胞比率+中性粒细胞比率+血小板+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AFP+CA199+CA125和淋巴细胞比率+中性粒细胞比率+中性粒细胞数+血小板+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AFP+CA199+CA125作为两种最佳联合方案有助于术前对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进行鉴别诊断,从而有助于术前对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患者规划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性 肝内胆管癌 血常规
下载PDF
两种不同分型肝内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17
作者 万得晨 张彬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4期5130-5137,共8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分型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89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按肿瘤解剖部位分为两组:小胆管型肝内胆管癌组52例、大胆管型肝内胆管癌组37例。收集...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分型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89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按肿瘤解剖部位分为两组:小胆管型肝内胆管癌组52例、大胆管型肝内胆管癌组37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肿瘤病理特征及生存状态、生存时间。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总生存率对比分析。结果:大胆管型ICC组患者的CA19-9、AST、ALT、ALP、GGT、ALB、TBIL、淋巴结转移率及微血管浸润率明显高于小胆管型ICC组,肿瘤直径明显小于小胆管型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大胆管型ICC患者1、2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5.7%、35.1%、8.1%)明显低于小胆管型ICC患者(82.7%、59.6%、30.8%),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胆管型ICC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1.4个月95%CI 10.8~16.4)、小胆管型ICC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4.3个月95%CI 13.5~18.9),存在统计学差异(Log Rank P = 0.002)。结论:大胆管型ICC患者术前肝功能更差,更易合并胆道梗阻,更容易发生淋巴转移,微血管浸润,术后生存效果较差。小胆管型ICC患者发病更为隐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胆管肝内胆管癌 胆管肝内胆管癌 临床病理 总生存率
下载PDF
肝内胆管癌外科治疗及转化治疗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照 韦鹏程 朱继业 《腹部外科》 2023年第3期153-159,共7页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是一种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原发性肝癌,其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缺乏有效治疗方法。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可能治愈ICC的唯一治疗手段,手术方式选择、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等对于...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是一种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原发性肝癌,其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缺乏有效治疗方法。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可能治愈ICC的唯一治疗手段,手术方式选择、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等对于改善病人的长期预后意义重大。部分局部晚期病人可以通过多维度的转化治疗降期后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其中基于分子分型的精准靶向治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ICC转化治疗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ICC外科治疗及转化治疗的理念和手段不断发展更新,其治疗模式也转变为以外科手术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然而,一些争议问题仍需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进行验证以达成共识,从而规范治疗体系,改善病人总体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外科治疗 转化治疗 预后
下载PDF
特瑞普利单抗三线治疗晚期肝内胆管癌完全缓解1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泽阳 曹国辉 +2 位作者 任文君 贾圆圆 张宏涛 《癌症进展》 2023年第5期578-580,共3页
胆管癌占消化道肿瘤的3%,肝胆恶性肿瘤的10%~15%[1]。胆管癌恶性程度高,手术切除率低,对放化疗不敏感,一线标准方案是以吉西他滨、顺铂、替吉奥为主的联合方案,二线方案为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mFOLFOX)方案、伊立替康+亚叶酸钙+... 胆管癌占消化道肿瘤的3%,肝胆恶性肿瘤的10%~15%[1]。胆管癌恶性程度高,手术切除率低,对放化疗不敏感,一线标准方案是以吉西他滨、顺铂、替吉奥为主的联合方案,二线方案为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mFOLFOX)方案、伊立替康+亚叶酸钙+氟尿嘧啶(FOLFIRI)方案,有效率较低,中位生存时间为11.7个月[2],亟需新的治疗方法来改善患者的预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新兴的治疗手段,多个临床试验探索其在治疗胆管癌中的有效性。本文就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三线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得完全缓解的肝内胆管癌病例进行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特瑞普利单抗 完全缓解
下载PDF
基于全偏振成像和机器学习的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癌鉴别诊断研究
20
作者 林丽燕 董佳 +5 位作者 肖伟进 彭然 吴方君 马辉 力超 刘景丰 《临床外科杂志》 2023年第2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讨全偏振成像和机器学习在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全偏振显微镜对术后经病理确诊为低分化肝细胞癌和低分化肝内胆管癌病例各8例进行偏振成像;病理医生根据HE切片选取3块感兴趣区域,测量每块区域的穆勒矩... 目的探讨全偏振成像和机器学习在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全偏振显微镜对术后经病理确诊为低分化肝细胞癌和低分化肝内胆管癌病例各8例进行偏振成像;病理医生根据HE切片选取3块感兴趣区域,测量每块区域的穆勒矩阵,并根据穆勒矩阵参数提取分析方法计算出一系列的偏振基准参数;将偏振特征参数输入到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中,采用了8折交叉验证方法对模型进行三分类的训练和验证。结果模型结果显示,基于图像偏振特征区分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与除了癌变细胞以外的其他组织的准确率为0.8463,灵敏度为0.8107。结论基于全偏振成像和机器学习构建的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诊断模型具有重要的病理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癌 肝内胆管癌 全偏振成像 人工神经网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