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缓冲效应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钱道海 鲍国清 +8 位作者 彭承宏 祝哲诚 陶然 邓侠兴 程东峰 詹茜 杨颖 李宏为 沈柏用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早期血流变化规律,探讨肝动脉缓冲效应(hepatic arterial buffer response,HABR)与肝功能恢复及早期胆道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应用B超仪检测肝移植术后1、2、3、7、14、21、28 d的肝动脉流量(HAF)和门静脉流量(PVF),...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早期血流变化规律,探讨肝动脉缓冲效应(hepatic arterial buffer response,HABR)与肝功能恢复及早期胆道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应用B超仪检测肝移植术后1、2、3、7、14、21、28 d的肝动脉流量(HAF)和门静脉流量(PVF),选取40例有完整HABR(即HAF和PVF变化方向相反)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HABR定量计算公式(BC=ΔHAF/ΔPVF),以中位数为界分为A、B两组(A组20例,BC<0.1037;B组20例,BC>0.1037),同时检测术后病人肝功能指标及早期胆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术后的肝功能恢复天数显著长于B组(P<0.05);从具体指标上看,A组病人的天冬氨酸转氨酶分别在术后第7天、第2、4周显著低于B组(P<0.05),谷氨酸转氨酶分别在术后第2、4周显著低于B组(P<0.05),总胆红素分别在术后第2、3及4周显著低于B组(P<0.05),而A组术后早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25%)高于B组(15%),但P>0.05。结论:HABR在肝移植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预示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快慢,为早期诊断移植肝的功能障碍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肝动脉缓冲效应 血流动力学 早期胆道并发症
原文传递
肝动脉缓冲效应 被引量:2
2
作者 郑勇 王吉耀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2-143,共2页
关键词 肝动脉缓冲效应 HABR 生理学
下载PDF
肝动脉缓冲效应对肝移植术后肝脏血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柳勤龙 王立明 +6 位作者 田晓峰 苗健 罗福文 王澎 高振明 赵振东 徐英夫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 2007年第3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患者的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流变化规律及肝动脉缓冲效应(HABR)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56例肝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移植肝门静脉、肝动脉血流及肝动脉阻力系数(RI... 目的探讨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患者的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流变化规律及肝动脉缓冲效应(HABR)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56例肝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移植肝门静脉、肝动脉血流及肝动脉阻力系数(RI)进行监测。结果移植术后1d门静脉的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加快(P〈0.05)。而肝动脉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减慢(P〈0.05),肝动脉RI增高,门静脉血流速度与肝动脉RI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急性排斥反应时门静脉及肝动脉血流速度变慢,肝动脉RI呈增高趋势,肝动脉血栓及动脉狭窄表现为肝动脉血流速度减慢甚至完全消失,肝动脉RI增高。结论肝移植术后肝脏的血液流变学发生一系列变化,HABR对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了解移植后肝脏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过程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肝动脉缓冲效应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肝动脉缓冲效应:机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志坤 谢文彪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2005年第6期416-419,共4页
肝动脉缓冲效应是肝脏自身调节血流量的重要生理功能,能够维持肝脏总血流量的相对稳定。“腺苷清除假说”是目前对肝动脉缓冲效应机制研究中较为公认的一种学说。肝动脉缓冲效应不仅在正常机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而且在肝硬化、肝癌... 肝动脉缓冲效应是肝脏自身调节血流量的重要生理功能,能够维持肝脏总血流量的相对稳定。“腺苷清除假说”是目前对肝动脉缓冲效应机制研究中较为公认的一种学说。肝动脉缓冲效应不仅在正常机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而且在肝硬化、肝癌、肝移植、气腹术、休克等病理情况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缓冲效应 腺苷 硬化 移植
下载PDF
尸体供肝移植术后被动肝动脉缓冲效应的相关研究
5
作者 钱道海 沈柏用 +6 位作者 彭承宏 陶然 祝哲诚 邓侠兴 程东峰 詹茜 李宏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71-774,共4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被动)肝动脉缓冲效应(HABR)与肝功能恢复及早期胆道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60例尸体供肝移植受者术前及术后1、2 d的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量进行监测,评估HABR。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存在(被动)HABR组(HABR组)和(被动)...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被动)肝动脉缓冲效应(HABR)与肝功能恢复及早期胆道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60例尸体供肝移植受者术前及术后1、2 d的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量进行监测,评估HABR。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存在(被动)HABR组(HABR组)和(被动)HABR受损(减弱或消失)组(No-HABR组),结合肝功能、B超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结果,分析HABR与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和早期胆道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60例尸体供肝移植受者分入HABR组和No-HABR组各30例。与No-HABR组比较,HABR组患者肝功能恢复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恢复显著(P<0.05)。HABR组患者的早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No-HABR组(P<0.05)。结论尸体供肝移植术后,可通过监测肝动脉和门静脉流量的变化评估HABR,完善的(被动)HABR可促进患者肝功能恢复并降低早期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肝动脉缓冲效应 被动 血流动力学 功能 早期胆道并发症
下载PDF
急性重症酒精性肝炎肝动脉缓冲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高志国(综述) 王炳元(审校)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753-756,共4页
目的急性重症酒精性肝炎患者肝窦存在致密胶原沉积,阻力增加阻碍了血液流经肝窦,窦性压力增加,门静脉血流不畅,门静脉向肝窦的灌注显著减少,此时就启动了肝动脉缓冲效应,后者可以抵消肝脏灌注的两个主要血管肝动脉或门静脉中任何一个的... 目的急性重症酒精性肝炎患者肝窦存在致密胶原沉积,阻力增加阻碍了血液流经肝窦,窦性压力增加,门静脉血流不畅,门静脉向肝窦的灌注显著减少,此时就启动了肝动脉缓冲效应,后者可以抵消肝脏灌注的两个主要血管肝动脉或门静脉中任何一个的流量减少,维持肝脏总血流量在一个生理范围内,使肝脏灌注(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之和)恢复正常。双功能多普勒超声可以无创评估肝脏血流动力学和定量肝动脉缓冲效应。因此,肝动脉缓冲效应可能成为诊断急性重症酒精性肝炎的重要检测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症酒精性 肝动脉缓冲效应 双功能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肝移植中肝动脉缓冲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刘畅 杨家印 +1 位作者 蒋利 严律南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30-633,共4页
肝动脉缓冲效应(hepatic arterial buffer response,HABR)是肝脏自身调节血流量重要的生理功能,即在一定限度内,肝动脉的血流量随着门静脉血流量的增加而减少,反之亦然,以维持肝脏总血流量的相对稳定.HABR对肝移植患者术后肝脏血流动... 肝动脉缓冲效应(hepatic arterial buffer response,HABR)是肝脏自身调节血流量重要的生理功能,即在一定限度内,肝动脉的血流量随着门静脉血流量的增加而减少,反之亦然,以维持肝脏总血流量的相对稳定.HABR对肝移植患者术后肝脏血流动力学稳定、肝脏再生和肝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现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缓冲效应 移植患者 脏血流动力学 门静脉血流量 ARTERIAL buffer 功能恢复 生理功能
原文传递
活体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缓冲效应与胆道并发症及小体积综合征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钱道海 刘钦 +9 位作者 汪小辉 潘春鹏 沈柏用 鲍国清 王以巧 彭承宏 祝哲诚 邓侠兴 詹茜 李宏为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11-415,共5页
目的研究活体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缓冲效应(hepatic arterial buffer response,HABR)与肝功能恢复、早期胆道并发症及小体积综合征(small—fov size syndrome,SFSS)的关系。方法通过监测34例活体肝移植受者术前及术后肝动脉缓冲效应... 目的研究活体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缓冲效应(hepatic arterial buffer response,HABR)与肝功能恢复、早期胆道并发症及小体积综合征(small—fov size syndrome,SFSS)的关系。方法通过监测34例活体肝移植受者术前及术后肝动脉缓冲效应相关参数(肝动脉及门静脉流量等),结合肝功能、超声、CT及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分析其与早期胆道并发症及小体积综合征的关系。结果34例患者中11例术后早期(被动)肝动脉缓冲效应一直存在(组1),23例消失(组2)。组1患者术后丙氨酸转氨酶(ALT)(11.6±9.0)d、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0.6±8.8)d、总胆红素(TBil)(平均29d)的恢复快于组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1患者在早期胆道并发症和小体积综合征(SFSS)的总发生率(分别为9%和37.0%)上显著低于组2(分别为39.0%和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活体肝移植术后早期多数患者(被动)肝动脉缓冲效应消失,这很可能是导致早期胆道并发症及小体积综合征的原因;术后早期监测肝动脉缓冲效应能预测并防治早期胆道并发症及小体积综合征,避免移植手术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移植 小体积综合征 肝动脉缓冲效应 胆道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一氧化氮恢复猪内毒素血症引起失调的肝动脉缓冲效应
9
作者 侯经元(编译) 胡森(审校)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573-573,共1页
内毒素血症时肝动脉缓冲效应的自动调节作用消失,可能与暂时性一氧化氮(NO)合成降低有关,奥地利学者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他们经猪门静脉给予脂多糖(LPS)和NO供体硝普钠后观察血流动力学及血清生化变化,通过肝活检测定一氧化氮... 内毒素血症时肝动脉缓冲效应的自动调节作用消失,可能与暂时性一氧化氮(NO)合成降低有关,奥地利学者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他们经猪门静脉给予脂多糖(LPS)和NO供体硝普钠后观察血流动力学及血清生化变化,通过肝活检测定一氧化氮合酶(NOS)。结果显示:给药5h后LPS可使肝动脉血流下降38%,添加硝普钠后增加了8%;当门静脉血流下降时硝普钠能增加肝动脉血流28%LPS可降低NOS mRNA表达,添加硝普钠后不但能显著升高mRNA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缓冲效应 一氧化氮合酶 内毒素血症 MRNA表达 动脉血流 门静脉血流 失调
原文传递
缩窄下腔静脉对猪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0
作者 冯洪强 刘天鹏 +2 位作者 孙富国 王满 贺占青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 探讨缩窄下腔静脉(IVC)对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2 0只猪麻醉后,采用超声时差血流表测定肠系膜上动脉、肝门静脉、肝动脉、腹腔动脉、脾动脉、颈总动脉及肾动脉血流。结果 下腔静脉缩窄前的基础期与缩窄时的实验期各血流(m... 目的 探讨缩窄下腔静脉(IVC)对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2 0只猪麻醉后,采用超声时差血流表测定肠系膜上动脉、肝门静脉、肝动脉、腹腔动脉、脾动脉、颈总动脉及肾动脉血流。结果 下腔静脉缩窄前的基础期与缩窄时的实验期各血流(ml/min)分别为:肠系膜上动脉74 4 .96±16 8.5 3与5 80 .72±16 2 .18(P <0 .0 5 ) ;肝门静脉870 .2 3±2 18.84与72 8.98±2 4 7.2 5 (P <0 .0 5 ) ;颈总动脉15 8.6 7±4 1.6 2与14 3.35±38.2 8(P <0 .0 5 ) ;肾动脉2 12 .38±74 .15与5 1.89±2 2 .89(P <0 .0 1)。但腹腔动脉2 87.0 2±12 8.5 0与2 74 .5 6±132 .0 7、肝动脉16 5 .4 5±76 .83与15 2 .15±78.73和脾动脉6 4 .0 8±2 5 .79与5 7.13±2 1.78缩窄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结论 缩窄猪IVC后肝门静脉、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和颈总动脉血流显著减少,而腹腔动脉、肝动脉和脾动脉血流无显著变化。物理的流体力学因素在肝动脉缓冲效应的发生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 动脉 下腔静脉 血流动力学 肝动脉缓冲效应
下载PDF
内毒素血症对腹腔内脏血流影响的实验研究
11
作者 马迎民 宋青 +2 位作者 周飞虎 潘亮 谢菲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7期456-458,共3页
目的观察在内毒素血症状态下,肠系膜上动脉、肝动脉、门静脉血流以及肝动脉缓冲效应(hepatic arterial barffer response,HABR)的变化。方法 24头雌性猪(21~35kg),随机分为二组。一组静脉持续注入大肠杆菌内毒素,为内毒素组(n=12);一... 目的观察在内毒素血症状态下,肠系膜上动脉、肝动脉、门静脉血流以及肝动脉缓冲效应(hepatic arterial barffer response,HABR)的变化。方法 24头雌性猪(21~35kg),随机分为二组。一组静脉持续注入大肠杆菌内毒素,为内毒素组(n=12);一组静脉注入生理盐水,为对照组(n=12)。通过7F Swan-Ganz 右心漂浮导管和超声流量探头监测心排出量(CO)、肺动脉楔压(Ppaw),记录肝动脉(Qha)、门静脉(Qpv)和肠系膜七动脉(Qmsa)血流。通过阻断门静脉血流的方法检测HABR,采用肝动脉血流的变化值(△Qha)/门静脉血流变化值(△Qpv)的方式表示 HABR(△Qha/△Qpv)。结果静脉持续注射内毒素后,心率明显加快。内毒素组 CO 在1h 明显增加(与基础值比较 P≤0.05),MAP 和 CO 在6、8h 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在注射内毒素后,Qha 由(0.05±0.03)ml/(kg·min)降至(0.01±0.01)ml/(kg·min)(P≤0.01),Qpv 由(0.26±0.06)ml/(kg·min)降至(0.18±0.09)ml/(kg·min)(P≤0.05),Qmsa 由(0.15±0.03)ml/(kg·min)降至(0.05±0.04)ml/(kg·min)(P≤0.01),ΔQha/ΔQpv由(0.16±0.12)降至(0.04±0.04)(P≤0.01)。对照组未发生上述改变。结论在静脉持续注射内毒素的情况下,实验动物表现出由高血流动力学到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同时内脏血流进行性减少;HABR 功能减退,难以发挥维持肝血流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肝动脉缓冲效应 血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