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1篇文章
< 1 2 10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补骨脂肝毒性及其减毒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冯科冉 吴娅丽 +6 位作者 李伟霞 王晓艳 张辉 杨柳青 韩冰 汪彬 唐进法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2-165,共4页
补骨脂因含香豆素类、黄酮类和单萜酚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抗炎、调节雌激素水平、促进骨生长、神经保护等作用而广泛用于肾部疾病、脾胃病、肢体经络病、妇科病的治疗,是临床常用的传统“无毒”的补益类中药,但近年... 补骨脂因含香豆素类、黄酮类和单萜酚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抗炎、调节雌激素水平、促进骨生长、神经保护等作用而广泛用于肾部疾病、脾胃病、肢体经络病、妇科病的治疗,是临床常用的传统“无毒”的补益类中药,但近年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多次通报警示补骨脂相关制剂(如壮骨关节丸、仙灵骨葆胶囊、致康胶囊)引发的肝损伤问题,更有单味补骨脂引发肝损伤的临床病例报道,其肝损伤现象已成为当前行业研究的热点及难点,为补骨脂的临床安全用药带来极大挑战。课题组前期基于脂多糖模型证实了补骨脂具有特异质肝损伤的属性,并从体内外角度相互验证了补骨脂甲素、补骨脂乙素、补骨脂酚、补骨脂定或可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NLRP3信号通路等引发肝损伤。通过对近年来补骨脂肝毒性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探讨引起补骨脂肝毒性的主要毒理机制,并总结了配伍减毒和炮制减毒对减轻补骨脂肝毒性的重要意义,为补骨脂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 肝毒性 作用机制 配伍减毒 炮制减毒
原文传递
基于代谢组学的补骨脂素在2D和3D培养模型的肝毒性差异研究
2
作者 蒲位凌 夏宁 +2 位作者 张孝莹 张玥 周昆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9-400,共2页
中药补骨脂具有温肾助阳,纳气等作用,主治阳痿遗精,腰膝冷痛,肾虚作喘等。补骨脂及其方剂的不当使用有造成肝损伤的风险。补骨脂素是补骨脂药材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同时也是导致补骨脂肝毒性的主要成分之一[1]。体外毒性实验具有速度快... 中药补骨脂具有温肾助阳,纳气等作用,主治阳痿遗精,腰膝冷痛,肾虚作喘等。补骨脂及其方剂的不当使用有造成肝损伤的风险。补骨脂素是补骨脂药材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同时也是导致补骨脂肝毒性的主要成分之一[1]。体外毒性实验具有速度快、成本低、通量高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素 肝毒性 3D培养 代谢组学 药物敏感性
下载PDF
补骨脂对肝脏的双重作用:肝保护还是肝毒性?
3
作者 唐千茴 俞沁纬 +2 位作者 Bin Ni 江振洲 张陆勇 《Acupuncture and Herbal Medicine》 2024年第2期176-183,I0005,共9页
中药补骨脂(Psoraleae Fructus)为豆科植物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的干燥成熟果实,主要包含黄酮、香豆素、单萜酚和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雌激素样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白癜风、银屑... 中药补骨脂(Psoraleae Fructus)为豆科植物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的干燥成熟果实,主要包含黄酮、香豆素、单萜酚和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雌激素样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白癜风、银屑病等。目前,越来越多的药理研究表明,补骨脂及其活性成分在肝脏疾病以及动物模型中具有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的作用;但随着补骨脂及其相关制剂的临床广泛应用,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完善,补骨脂及其相关制剂引发肝脏损伤的不良反应案例报道越来越多,提示补骨脂及其相关制剂对肝脏可能具有双重作用,即既具有肝脏保护作用又具有肝毒性作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补骨脂中单体成分、提取物及其相关制剂的肝保护以及肝毒性作用的研究,归纳了其直接肝毒性及其在不同病理条件下对肝脏的毒/效作用及机制,以期为补骨脂及其相关制剂临床适应症的开发以及安全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损伤 保护 肝毒性 补骨脂
下载PDF
基于临床用药特点的补骨脂斑马鱼肝毒性确证与机制探讨
4
作者 敖婷 王宁宁 +5 位作者 周磊 邓慧芳 杨兴鑫 周维 沈磐 高月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6期611-616,共6页
目的遵循补骨脂临床用药特点,基于蛋白质组学探究其对于斑马鱼肝脏影响及其潜在肝毒性机制。方法以低、中、高浓度补骨脂水煎液(0.025、0.050、0.100 mg·mL-1)连续对成年斑马鱼给药21 d,比较斑马鱼体重变化、肝脏病理切片及酶联免... 目的遵循补骨脂临床用药特点,基于蛋白质组学探究其对于斑马鱼肝脏影响及其潜在肝毒性机制。方法以低、中、高浓度补骨脂水煎液(0.025、0.050、0.100 mg·mL-1)连续对成年斑马鱼给药21 d,比较斑马鱼体重变化、肝脏病理切片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变化;基于鉴定的肝脏蛋白质组学,通过聚类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研究潜在肝毒性机制,并结合分子对接探究补骨脂主要肝毒性成分的潜在毒性靶点。结果补骨脂水煎液给药组斑马鱼与空白组相比,给药组斑马鱼体重明显下降,且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体重下降更加明显。补骨脂给药组的ALT、AST含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苏木精一伊红(HE)染色结果显示,补骨脂给药组的肝脏组织与对照组相比肝细胞排列混乱、间隙增加,伴有脂肪变性、免疫细胞侵润等现象,且病变程度随着给药剂量的升高肝脏病变越发严重。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聚类和功能富集分析表明,补骨脂影响斑马鱼肝脏中脂质和能量代谢相关的蛋白质乙酰辅酶A乙酰转移酶1(acat1)、3-羟基酰基辅酶A脱氢酶(ehhadh)、琥珀酸脱氢酶(sdha与sdhb)的表达,且分子对接发现补骨脂中主要肝毒性成分具有与此类蛋白结合的潜能。结论长时间补骨脂给药造成肝脏脂质代谢紊乱,最终产生以脂肪变性为代表的肝毒性,其潜在毒性机制为补骨脂主要肝毒性成分介导的脂质和能量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 肝毒性 脂肪变性 蛋白质组学 脂质 能量 代谢 分子对接 斑马鱼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肝毒性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瑜文 张俊萍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6期2521-2526,共6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作为肿瘤治疗领域近年来取得的重大进展之一,通过阻断免疫抑制进而重新激活T细胞,恢复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发挥抗肿瘤作用,极从而大程度地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获益。但ICIs在发挥作...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作为肿瘤治疗领域近年来取得的重大进展之一,通过阻断免疫抑制进而重新激活T细胞,恢复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发挥抗肿瘤作用,极从而大程度地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获益。但ICIs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会非特异性激活免疫系统,导致免疫耐受失衡,损伤正常器官组织,这类不良事件即为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随着ICIs的广泛应用,其引发的irAEs的数量及类型不断增多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临床问题。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肝毒性(ICI-induced immune mediated hepatitis, IMH)作为一种潜在的致命性不良反应,对于其时间及结果尚无透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相关性肝毒性 免疫治疗 免疫不良反应 免疫检查抑制剂 PD-1/PD-L1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
下载PDF
不同中药化合物对吉非替尼肝毒性的保护作用研究
6
作者 尹小婷 栗敏 栗俞程 《Chinese Medicine and Natural Products》 CAS 2024年第2期76-83,共8页
目的:筛选对吉非替尼肝毒性具有较好保护作用的药物。方法:54只SPF级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吉非替尼组、谷胱甘肽组、川芎嗪组、水飞蓟素组、甘草酸组、黄芩苷组、芍药苷组和苦参碱组,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小鼠均灌胃给予40... 目的:筛选对吉非替尼肝毒性具有较好保护作用的药物。方法:54只SPF级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吉非替尼组、谷胱甘肽组、川芎嗪组、水飞蓟素组、甘草酸组、黄芩苷组、芍药苷组和苦参碱组,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小鼠均灌胃给予400mg·kg*'吉非替尼16天诱导肝损伤模型。各给药组小鼠每天于给予吉非替尼30 min后灌胃100 mg kg-1的相应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等体积0.5%CMC-Na,给药体积为10 mL.kg-1。末次给药30 min后,眼眶后静脉丛取血并脱颈椎处死小鼠,称取肝脏质量并计算肝脏指数;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采用生化试剂盒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的水平。含药培养基培养AML12细胞30 min后,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加入20μmoL.L-'吉非替尼培养24 h诱导细胞损伤。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生化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液中ALT、AST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水平。结果:动物实验表明,与吉非替尼组相比,甘草酸、黄芩苷显著升高小鼠体质量(P<0.01),降低肝脏指数及ALT、AST水平(P<0.05);川芎嗪和水飞蓟素显著升高小鼠体质量(P<0.01),降低AST水平(P<0.05);芍药苷、苦参碱显著降低ALT和AST水平(P<0.01)。HE染色显示,吉非替尼组小鼠肝脏组织呈现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肝索排列紊乱;谷胱甘肽、甘草酸、黄芩苷、芍药苷和苦参碱可显著减轻小鼠肝脏组织病理损伤。细胞实验表明,各药物均可不同程度减轻吉非替尼诱导的AML12细胞损伤,其中甘草酸、黄芩苷和芍药苷的保护作用较好,细胞存活率分别提高至96.4%、81.1%和78.2%。与吉非替尼组相比,甘草酸显著降低ALT、AST和LDH含量(P<0.05);水飞蓟素、黄芩苷和芍药苷显著降低ALT和LDH含量(P<0.05)。结论:甘草酸、黄芩苷和芍药苷对吉非替尼所致的肝毒性均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中甘草酸的作用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用 中药化合物 肝毒性 吉非替尼 甘草酸
原文传递
基于高内涵技术的补骨脂肝毒性成分筛选研究
7
作者 尚慧莹 魏雪 +5 位作者 程宏愽 马增春 涂博丹 肖成荣 刘献 高月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1期74-82,共9页
目的采用高内涵技术筛选补骨脂潜在肝毒性成分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测定补骨脂中异补骨脂二氢黄酮、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补骨脂二氢黄酮、异补骨脂查尔酮、4’-O-甲基补骨脂查尔酮、补骨脂宁、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 目的采用高内涵技术筛选补骨脂潜在肝毒性成分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测定补骨脂中异补骨脂二氢黄酮、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补骨脂二氢黄酮、异补骨脂查尔酮、4’-O-甲基补骨脂查尔酮、补骨脂宁、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定、补骨脂酚10种成分的IC_(50)值。在相同浓度药物处理HepG 2细胞24 h后,进行高内涵检测,通过阳性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评价各组细胞活性氧、还原型谷胱甘肽、线粒体膜电位及线粒体超氧化物水平4个指标的变化情况,初步筛选补骨脂中主要肝毒性成分。结果CCK-8细胞活力实验结果显示,异补骨脂二氢黄酮、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补骨脂二氢黄酮、异补骨脂查尔酮、4’-O-甲基补骨脂查尔酮、补骨脂宁、异补骨脂素、补骨脂定、补骨脂酚对Hep G 2细胞的IC_(50)值分别为52.69、42.72、83.63、42.29、57.43、110.80、1420.00、23.58和25.34μmol·L^(-1)。高内涵结果显示,在20μmol·L^(-1)浓度下,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补骨脂二氢黄酮、异补骨脂查尔酮、补骨脂定和补骨脂酚可显著提高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异补骨脂查尔酮、4’-O-甲基补骨脂查尔酮、补骨脂宁、异补骨脂素、补骨脂定和补骨脂酚均可导致细胞中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保护性升高;异补骨脂查尔酮、补骨脂定和补骨脂酚均显著降低线粒体膜电位,造成线粒体超氧化物累积。结论异补骨脂查尔酮、补骨脂定和补骨脂酚是补骨脂中造成线粒体功能损伤的主要成分,具有潜在的肝脏毒性,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 异补骨脂查尔酮 补骨脂定 补骨脂酚 肝毒性 高内涵筛选技术 线粒体膜电位 线粒体超氧化物
下载PDF
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耐药机制及肝毒性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李佩 张蒙 郑春茂 《癌症进展》 2024年第16期1746-1749,1761,共5页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的主要类型,发病率与致死率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NSCLC的治疗范式已经从传统治疗转向个性化、精准治疗。吉非替尼(Gefitinib)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在治疗N...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的主要类型,发病率与致死率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NSCLC的治疗范式已经从传统治疗转向个性化、精准治疗。吉非替尼(Gefitinib)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在治疗NSCLC中疗效显著。然而,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吉非替尼的耐药性问题日益凸显,限制了其临床疗效。此外,吉非替尼还可能引发包括肝毒性在内的严重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因此,吉非替尼耐药性和潜在的肝毒性仍是临床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优化NSCLC治疗策略、提高疗效及推广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吉非替尼治疗NSCLC的耐药机制及肝毒性分子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及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非替尼 非小细胞肺癌 耐药机制 肝毒性 分子机制 精准医疗
下载PDF
镉致肝损伤机制及硒拮抗镉肝毒性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罗通旺 吴亚 +2 位作者 王书杰 宋厚辉 邵春艳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56-1466,共11页
镉是一种有毒重金属,能通过食物链蓄积于机体内,造成急性或慢性中毒,严重威胁人类和畜禽的健康。肝是镉毒性损伤的主要靶器官,揭示镉的肝毒性机制以及如何抑制其毒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维持机体正常生命... 镉是一种有毒重金属,能通过食物链蓄积于机体内,造成急性或慢性中毒,严重威胁人类和畜禽的健康。肝是镉毒性损伤的主要靶器官,揭示镉的肝毒性机制以及如何抑制其毒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硒能够拮抗镉的肝毒性。本文主要对镉致肝毒性损伤机制以及硒拮抗镉肝毒性的相关研究报道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镉污染的防治以及硒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毒性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基于呋喃环结构及CYP3A4*1G和ABCB1基因多态性探讨川楝素致肝毒性机制
10
作者 黄敏 霍艳飞 +3 位作者 鞠永静 陈亚飞 邱健珉 谢彦军 《医药前沿》 2024年第15期60-61,65,共3页
川楝素是川楝子的有效成分,也是产生急性毒性、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毒性等不良反应的物质基础,川楝子是乳块消片/颗粒的七种组分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川楝素结构特点、CYP3A4*1G和ABCB1基因多态性,探讨川楝素导致肝毒性的毒理作用机制,为... 川楝素是川楝子的有效成分,也是产生急性毒性、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毒性等不良反应的物质基础,川楝子是乳块消片/颗粒的七种组分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川楝素结构特点、CYP3A4*1G和ABCB1基因多态性,探讨川楝素导致肝毒性的毒理作用机制,为川楝素的安全用药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楝素 肝毒性 基因多态性 CYP3A4 CYP3A4*1G ABCB1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究大黄致肝毒性作用机制
11
作者 王洪鑫 张石宇 +3 位作者 金阳 曹陶涛 秦琴 刘文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7-178,共12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初步探究大黄致肝毒性潜在作用机制,并结合细胞实验进行验证。方法基于网络药理学,通过多种数据库进行成分收集、靶点预测;结合软件进行PPI网络构建、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系统性预测大黄致肝毒性作用机制;通过...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初步探究大黄致肝毒性潜在作用机制,并结合细胞实验进行验证。方法基于网络药理学,通过多种数据库进行成分收集、靶点预测;结合软件进行PPI网络构建、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系统性预测大黄致肝毒性作用机制;通过原代肝细胞实验以及Western blot实验对网络药理学预测出的通路信息进行验证。结果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大黄酸(Rhein,RH)为大黄致肝毒性主要成分;得到大黄致肝毒性核心靶点17个;KEGG结果提示DNA损伤以及细胞凋亡是大黄致肝毒性的关键机制之一。原代肝细胞实验以及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RH能够抑制小鼠原代肝细胞活性,呈时间-剂量依赖性;P450酶广谱抑制剂1-氨基苯并三唑(1-aminobenzotriazole,ABT)和CYP2C9抑制剂磺胺苯吡唑(Sulfaphenazole,SFP)能够显著降低RH对小鼠原代肝细胞的毒性,CYP2C9诱导剂利福平(Rifampicin,RFP)能够增加RH对小鼠原代肝细胞的毒性;经不同浓度RH处理后,小鼠原代肝细胞PARP-1、γ-H2AX蛋白上调。结论大黄中RH能够显著抑制小鼠原代肝细胞活力,其对小鼠原代肝细胞的毒性可能是CYP2C9对RH代谢活化所致;RH可激活PARP-1,使H2AX磷酸化,诱导小鼠原代肝细胞DNA损伤,从而导致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大黄酸 肝毒性 DNA损伤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吴茱萸肝毒性机制的阐明——基于QSAR毒性预测和代谢组学研究
12
作者 杨春启 赖成材 +11 位作者 茹毅 沈宝英 吴香军 崔佳露 李方杨 张程 师卓 钱庆元 肖成荣 王宇光 张伯礼 高月 《Acupuncture and Herbal Medicine》 2024年第2期257-270,I0013,I0014,共16页
[目的]吴茱萸是临床上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中药,已被广泛应用。然而,吴茱萸在《中国药典》及本草著作中被认为是一种“小毒”的中药。本研究采用毒性预测与体内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吴茱萸的毒性成分和毒性靶器官,并从代谢角度探讨其毒... [目的]吴茱萸是临床上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中药,已被广泛应用。然而,吴茱萸在《中国药典》及本草著作中被认为是一种“小毒”的中药。本研究采用毒性预测与体内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吴茱萸的毒性成分和毒性靶器官,并从代谢角度探讨其毒性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和体内研究,对吴茱萸的毒性靶器官进行鉴定。通过生物碱富集和分离进行体外毒性筛选。基于定量构效关系(QSAR)构建,通过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预测因子(ADMET Prodictor)预测化合物的潜在毒性。此外,研究整合了服用潜在毒性成分后的血清代谢组学分析,以阐明潜在毒性物质对小鼠代谢的影响。[结果]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及炮制前后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吴茱萸醇提物毒性最高,吴茱萸毒性的靶器官为肝脏。吴茱萸醇提物的生物碱组分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ADMET Predictor对吴茱萸的潜在毒性进行了计算和预测,认为生物碱是导致吴茱萸毒性的主要原因。而吴茱萸碱在体外显著减少细胞数量,提高线粒体膜电位。吴茱萸碱给药后,小鼠血清代谢组学对不同的代谢产物进行了显著鉴定,其中胆汁酸代谢和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是肝毒性的关键途径。[结论]通过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在加工前后的急性毒性,阐明吴茱萸炮制品临床应用的科学意义。将基于QSAR的毒性预测与体内外毒性筛选相结合,可以鉴定吴茱萸的潜在毒性靶器官和毒性成分。通过代谢组学研究,初步揭示吴茱萸的肝毒性可能与胆汁酸代谢和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有关。本研究为阐明吴茱萸的作用机理、评价其安全性和质量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MET Prodictor 吴茱萸 吴茱萸碱 肝毒性 LD50 代谢组学
下载PDF
加拿大修订拉罗替尼说明书增加肝毒性等风险
13
作者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2期228-228,共1页
加拿大最近对拉罗替尼(larotrectinib,商品名Vitrakvi)产品专论进行修订,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和药物相互作用部分已更新“肝毒性和涉及中度细胞色素P450(CYP)3A4诱导剂的药物相互作用”风险信息。给医务人员的信息:1.在接受... 加拿大最近对拉罗替尼(larotrectinib,商品名Vitrakvi)产品专论进行修订,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和药物相互作用部分已更新“肝毒性和涉及中度细胞色素P450(CYP)3A4诱导剂的药物相互作用”风险信息。给医务人员的信息:1.在接受拉罗替尼治疗的成年患者中,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天冬氨酸转氨酶(AST)2、3或4级严重程度升高以及胆红素升高≥2 x ULN(正常上限)的肝毒性病例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上限 药物相互作用 肝毒性 病例报告 VIT 成年患者 拉罗 用法用量
下载PDF
基于规定日服用剂量改进药物肝毒性预测方法的研究
14
作者 胡笑文 张才煜 +3 位作者 王峰峰 濮恒婷 刘阳 陈华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7期776-780,共5页
目的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研究规定日服用剂量对肝毒性预测模型预测准确度的影响。方法从公开数据库中收集药物肝毒性、结构和规定日服用剂量信息,得到207条数据。将数据集按4∶1分割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提取定量评估类药性理化性质作为特... 目的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研究规定日服用剂量对肝毒性预测模型预测准确度的影响。方法从公开数据库中收集药物肝毒性、结构和规定日服用剂量信息,得到207条数据。将数据集按4∶1分割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提取定量评估类药性理化性质作为特征,并加入规定日服用剂量作为新特征,基于支持向量机构建肝毒性预测模型,评估模型性能。对数据随机分割100次,重复上述建模步骤,考察加入新特征后,模型预测性能的变化。结果加入规定日服用剂量后,支持向量机在测试集上的主要评估指标都有所提升,平均准确率、召回率、精准度和受试者工作曲线的AVC分别为0.763、0.773、0.779、0.832,相对于不加入新特征,分别提升了0.088、0.103、0.074、0.105。结论规定日服用剂量能够明显提升肝毒性预测模型的预测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毒性 支持向量机 规定日服用剂量 预测模型 安全性
下载PDF
加拿大修订拉罗替尼说明书增加肝毒性等风险
15
《中国药物评价》 2024年第1期64-64,共1页
加拿大最近对拉罗替尼(larotrectinib,商品名Vitrakvi)产品专论进行修订,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和药物相互作用部分已更新“肝毒性和涉及中度细胞色素P450(CYP)3A4诱导剂的药物相互作用”风险信息。给医务人员的信息:1.在接受... 加拿大最近对拉罗替尼(larotrectinib,商品名Vitrakvi)产品专论进行修订,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和药物相互作用部分已更新“肝毒性和涉及中度细胞色素P450(CYP)3A4诱导剂的药物相互作用”风险信息。给医务人员的信息:1.在接受拉罗替尼治疗的成年患者中,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天冬氨酸转氨酶(AST)2、3或4级严重程度升高以及胆红素升高≥2×ULN(正常上限)的肝毒性病例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上限 药物相互作用 肝毒性 病例报告 VIT 成年患者 拉罗 用法用量
下载PDF
补骨脂临床肝毒性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潘梓烨 《抗感染药学》 2024年第9期879-883,共5页
补骨脂为豆科植物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温肾助阳、纳气平喘、温脾止泻等作用。但补骨脂也因其肝毒性的副作用,而引起了人们对其用药安全的担忧。该文主要从补骨脂与肝损伤的关系、补骨脂的肝毒性成分、... 补骨脂为豆科植物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温肾助阳、纳气平喘、温脾止泻等作用。但补骨脂也因其肝毒性的副作用,而引起了人们对其用药安全的担忧。该文主要从补骨脂与肝损伤的关系、补骨脂的肝毒性成分、补骨脂的肝毒性特点及其减毒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补骨脂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 肝毒性 药物性损伤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野生与栽培甘草对马钱子致肝毒性的解毒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骏 曼琼 +3 位作者 闫潇 邓毅 杨志军 杨秀娟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718-2722,共5页
目的比较野生甘草与栽培甘草对马钱子致肝毒性的解毒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野生甘草组和栽培甘草组,每组8只,模型组大鼠灌胃给予马钱子提取物,野生甘草组和栽培甘草组大鼠在给予马钱子提取物6 h后灌胃给予各甘草提取物... 目的比较野生甘草与栽培甘草对马钱子致肝毒性的解毒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野生甘草组和栽培甘草组,每组8只,模型组大鼠灌胃给予马钱子提取物,野生甘草组和栽培甘草组大鼠在给予马钱子提取物6 h后灌胃给予各甘草提取物,连续7 d。给药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肝组织CAT活性和TNF-α、caspase3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CYP1A2、CYP2E1和COX2蛋白表达。结果野生甘草与栽培甘草均能降低大鼠血清AST、ALT和肝组织caspase3水平(P<0.05,P<0.01),修复受损肝脏细胞,提高TNF-α水平和CAT活性(P<0.05,P<0.01),抑制COX2、CYP1A2和CYP2E1蛋白表达(P<0.01)。结论野生与栽培甘草均可缓解马钱子所致的肝毒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炎症、细胞凋亡、氧化应激、药物代谢酶因子相关,栽培甘草对氧化应激、药物代谢相关因子的调控效果优于野生甘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野生 栽培 马钱子 肝毒性 解毒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胆管型肝毒性发生机制及治疗策略 被引量:2
18
作者 任伟 刘宝瑞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6-203,共8页
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近年来因疗效显著而备受瞩目。ICI引起的免疫介导肝毒性(IMH)是一类较常见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但IMH中的一种亚分型,胆管型IMH(BIMH),却是一种少见的、对其认知极不充分、缺乏诊疗规范的irAE,存在... 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近年来因疗效显著而备受瞩目。ICI引起的免疫介导肝毒性(IMH)是一类较常见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但IMH中的一种亚分型,胆管型IMH(BIMH),却是一种少见的、对其认知极不充分、缺乏诊疗规范的irAE,存在临床隐患。BIMH以胆管酶显著升高、高胆红素血症为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胆管炎症、胆管损伤和消失。胆汁淤积阶段的BIMH对于免疫抑制治疗反应不佳,预后差。提高对BIMH的认识,早期诊断和干预是提高BIMH预后的关键。对BIMH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发生机制及BIMH全程管理中存在之问题等认识的不断提高,有助于提出针对BIMH的有效诊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治疗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免疫介导肝毒性 胆管消失综合征
原文传递
中药饮片药源性肝毒性原因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毕胜男 郭婷婷 赵忠良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9期195-197,共3页
目的对近年发表的中药药源性肝毒性相关中医药文献进行汇总分析,以期总结相关中药药源性肝毒性的类型及归纳药源性肝毒性中药。方法检索万方、维普、中国知网数据库,运用首个安全用药信息查询网络共享共创平台收集并整理具有肝毒性的中... 目的对近年发表的中药药源性肝毒性相关中医药文献进行汇总分析,以期总结相关中药药源性肝毒性的类型及归纳药源性肝毒性中药。方法检索万方、维普、中国知网数据库,运用首个安全用药信息查询网络共享共创平台收集并整理具有肝毒性的中药。结果检索出相关论文200余篇,对药源性肝毒性的分类和临床表现有了系统的归纳。结论科学性看待中药药源性肝毒性的安全问题,为中医药事业更好地发展提供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药源性 肝毒性 综述
下载PDF
何首乌肝毒性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建波 高博闻 +11 位作者 孙华 靳洪涛 高慧宇 牛慧 程显隆 王雪婷 宋云飞 魏锋 汪祺 王莹 胡笑文 马双成 《中国药物警戒》 2022年第6期610-614,共5页
目的 分析何首乌致肝损伤相关报道,讨论其致肝毒性的物质基础。方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对近25年来报道何首乌肝损伤的潜在肝毒性成分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何首乌中蒽醌类、二苯乙... 目的 分析何首乌致肝损伤相关报道,讨论其致肝毒性的物质基础。方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对近25年来报道何首乌肝损伤的潜在肝毒性成分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何首乌中蒽醌类、二苯乙烯类、萘类成分及真菌毒素等可能是其诱发“固有肝毒性”“特异质肝毒性”“协同作用致肝毒性”“外源污染物致肝毒性”的主要物质基础。结论 何首乌致肝损伤的物质基础较复杂,有必要进一步对其不同类型化学成分进行急性毒性及肝毒性作用机制研究,以期为何首乌肝毒性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其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固有肝毒性 物质基础 特异质肝毒性 协同作用致肝毒性 外源污染物致肝毒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