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6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衰减参数联合血清PAI-1和ALT水平评估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脂肪变性程度的价值分析
1
作者 叶茜 郑东 +4 位作者 杨昕宇 郭江 符美茵 谢燕华 刘洪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分析超声衰减参数(UAP)联合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评估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AFLD)患者肝脂肪变性程度的效能。方法2019年3月~2022年12月我院诊治的112例MAFLD患者均接受肝穿刺活检,所有受... 目的分析超声衰减参数(UAP)联合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评估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AFLD)患者肝脂肪变性程度的效能。方法2019年3月~2022年12月我院诊治的112例MAFLD患者均接受肝穿刺活检,所有受试者接受iLivTouch瞬时弹性成像检测UAP,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PAI-1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UAP联合血清PAI-1和ALT水平评估MAFLD患者肝脂肪变性程度的效能。结果在112例MAFLD患者中,经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肝脂肪变1级(轻度)45例,2级(中度)42例和3级(重度)25例;重度肝脂肪变患者BMI、血清TC、TG和LDL-C水平分别为(32.6±2.4)kg/m^(2)、(6.6±0.9)mmol/L、(4.6±1.4)mmol/L和(4.0±0.9)mmol/L,显著高于中度患者【分别为(27.6±1.9)kg/m^(2)、(5.8±0.8)mmol/L、(3.5±0.9)mmol/L和(3.5±0.7)mmol/L,P<0.05】或轻度患者【分别为(24.1±0.9)kg/m^(2)、(5.1±0.7)mmol/L、(2.2±0.7)mmol/L和(3.0±0.5)mmol/L,P<0.05】,而血清HDL-C水平为(1.2±0.2)mmol/L,显著低于中度【(1.4±0.2)mmol/L,P<0.05】或轻度患者【(1.4±0.2)mmol/L,P<0.05】;重度组UAP、血清PAI-1和ALT水平分别为(312.7±32.6)dB/m、(36.5±4.2)mg/mL和(72.1±7.4)U/L,显著高于中度组【分别为(284.2±30.1)dB/m、(28.1±3.4)mg/mL和(36.3±4.1)U/L,P<0.05】或轻度组【分别为(257.4±26.4)dB/m、(20.4±2.4)mg/mL和(23.7±2.5)U/L,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UAP联合血清PAI-1和ALT水平评估重度肝脂肪变性的曲线下面积(AUC)、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0.914(95%CI:0.883~0.990)、89.6%和93.3%,其特异度显著优于单一指标预测(P<0.05)。结论应用UAP联合血清PAI-1和ALT水平预测MAFLD患者严重肝脂肪变性有良好的评估价值,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相关脂肪 肝脂肪变性 超声衰减参数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诊断
下载PDF
无创评分预测肝脂肪变性的优势与不足
2
作者 李雨蓉 钟昌明 王杰 《肝脏》 2024年第3期260-262,共3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全球负担加重提示了全民筛查和早期诊断的重要性。相比于影像学检查和肝组织活检,无创的肝脂肪变性评分为肝脂肪变性的预测提供了更加安全、简便和经济的方法。肝脂肪变性评分有助于减少低风险人群不必要的转...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全球负担加重提示了全民筛查和早期诊断的重要性。相比于影像学检查和肝组织活检,无创的肝脂肪变性评分为肝脂肪变性的预测提供了更加安全、简便和经济的方法。肝脂肪变性评分有助于减少低风险人群不必要的转诊,提高医疗保健的效率,且更适合NAFLD的流行病学研究。本文概述了NAFLD的检查手段和诊断标准,常见的肝脂肪变性评分,以及肝脂肪变性评分的优势、局限性及注意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脂肪变性 非酒精性脂肪 肝脂肪变性评分 影像学检查 组织活检
下载PDF
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肝脂肪变性指数对肥胖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疗效的评估
3
作者 鲍春旭 马小萍 +2 位作者 高文涛 邓燕龄 王红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56-258,共3页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联合肝脂肪变性指数(HSI)评估肥胖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经临床个体化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选取肥胖人群中NAFLD患者50例并进行临床个体化治疗3个月,比较2组临床指标[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联合肝脂肪变性指数(HSI)评估肥胖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经临床个体化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选取肥胖人群中NAFLD患者50例并进行临床个体化治疗3个月,比较2组临床指标[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杨氏模量值、HSI的差异性,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肥胖人群中NAFLD患者经3个月个体化治疗前后临床指标(体重、BMI、腰围)、HSI、杨氏模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杨氏模量值与体重、BMI、腰围呈正相关(P<0.05),HSI与体重、BMI、腰围呈较强正相关(P<0.05)。结论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肝脂肪变性指数可用于肥胖人群中NAFLD患者治疗后肝脂肪变性及纤维化程度改善情况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弹性成像 肝脂肪变性指数 非酒精性脂肪 治疗效果 价值
下载PDF
肝脂肪变性指数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关联性研究
4
作者 孟娜 秦越粤 祝芬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208-212,共5页
目的探讨肝脂肪变性指数(HSI)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武汉市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248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研究对象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 目的探讨肝脂肪变性指数(HSI)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武汉市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248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研究对象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及生化检查指标,根据公式计算得到HSI,根据CAG结果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CHD组(82例)和非CHD组(166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发生CHD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HSI对T2DM患者发生CHD的预测价值。结果CHD组和非CHD组BMI、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浆清蛋白(ALB)、球蛋白(AGB)、尿酸、糖化血红蛋白、HS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B<40.90 g/L,AGB>25.65 g/L和HSI>39.94是T2DM患者发生CH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SI预测T2DM患者发生CHD的曲线下面积为0.556,约登指数为0.117,灵敏度为38.8%,特异度为72.9%。结论高水平HSI是T2DM患者发生CHD的危险因素,HSI对T2DM患者发生CHD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脂肪变性指数 冠心病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诊断效能
下载PDF
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脂肪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郭伟 刘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0-534,共5页
目的探讨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脂肪变性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T2DM并发NAFLD且未曾接受过任何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格列美脲组(格列美脲+二甲双胍治疗12周... 目的探讨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脂肪变性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T2DM并发NAFLD且未曾接受过任何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格列美脲组(格列美脲+二甲双胍治疗12周)42例,达格列净组(达格列净+二甲双胍治疗12周)42例。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身高、体质量等,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收集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血清生化指标[空腹血浆胰岛素(FIN)、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收集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脏CT情况,评估肝脂肪变性的程度。结果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格列美脲组和达格列净组BMI、FBG、FIN、HbA1C、TC、TG、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L-1β、IL-6、TNF-α降低(均P<0.05);治疗12周后,与格列美脲组比较,达格列净组BMI、FIN、TC、TG、HOMA-IR、IL-1β、IL-6、TNF-α降低(均P<0.05)。治疗12周后,达格列净组总有效率69.05%,格列美脲组总有效率45.24%(P<0.05)。治疗期间,达格列净组低血糖发生率比格列美脲组更低(P<0.05)。结论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合并NAFLD疗效明确,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降低,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减轻,其疗效优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格列净 二甲双胍 2型糖尿病 非酒精性脂肪 肝脂肪变性 炎性细胞因子
下载PDF
肝脂肪变性指数与体检人群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关联
6
作者 高晶 蔡昕添 +1 位作者 洪静 李南方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肝脂肪变性指数(hepatic steatosis index,HSI)与体检人群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方法本研究是一项观察性队列研究,共15464例入组时无T2DM的体检参与者完成,中位随访期1967 d。计算每个... 目的探讨肝脂肪变性指数(hepatic steatosis index,HSI)与体检人群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方法本研究是一项观察性队列研究,共15464例入组时无T2DM的体检参与者完成,中位随访期1967 d。计算每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以检验多重共线性采用COX回归模型分别构建未校正模型、微校正模型、全校正模型分析HSI指数对T2DM风险的效应情况。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和ROC曲线下面积评估HSI指数对T2DM的预测能力。结果在未校正模型中,HSI每增加一个标准差,患T2DM的风险就会增加2.02倍(HR=2.02,95%CI:1.88~2.18,P<0.001)。在微校正模型与全校正模型中,结果与未校正模型相似,核心结果的大小或方向没有明显变化(P>0.05)。在敏感性分析中,HSI指数的最高五分位数分组的参与者患T2DM的风险,比最低五分位数分组的参与者增加了3.65倍(HR=3.65,95%CI:2.27~5.88,P<0.001)。HSI指数对T2DM发病风险预测能力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0.72~0.77)。结论较高的HSI指数与发生T2DM的风险显著相关,HSI指数显示出了对T2DM的良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脂肪变性指数 2型糖尿病 独立危险因素 队列研究
下载PDF
基于定量CT分析肝脂肪变性与中医体质及代谢指标的相关性 被引量:1
7
作者 梁玉龙 郭翔宇 +3 位作者 陈涛 富斌 吴梦玮 郭鹏德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7期112-114,共3页
目的定量分析体检人群肝脂肪变性与中医体质、BMI及实验室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使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QCT)测量肝脏脂肪体积百分比(Fat%QCT),纳入肝脂肪变性程度≥5%的体检受试者158例。收集临床资料及中医... 目的定量分析体检人群肝脂肪变性与中医体质、BMI及实验室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使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QCT)测量肝脏脂肪体积百分比(Fat%QCT),纳入肝脂肪变性程度≥5%的体检受试者158例。收集临床资料及中医体质结果,分析受试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观察Fat%QCT与中医体质、BMI及实验室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58例受试者的平均Fat%QCT为10.3±6.8%;肥胖组Fat%QCT值显著高于未超重组(11.7±4.1%VS 8.9±6.5%),糖尿病组Fat%QQCT值显著高于血糖正常组(14.2±11.4%VS 9.7±6.2%),两组组内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中医体质方面,158例受试者中兼杂偏颇体质共124例(78.5%),前3位分别是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痰湿质和气虚质+湿热质;单纯体质31例(19.6%),前3位分别是气虚质、湿热质和痰湿质。相关分析显示:受试者Fat%QCT与BMI、血糖及痰湿质显著正相关(rs=0.35、0.30、0.18,P<0.05)。结论定量CT可以稳定评估脂肪肝,Fat%QCT值与BMI、血糖和中医体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脂肪变性 定量CT 中医 体质 横断面研究
下载PDF
肝脂肪变性相关指数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田昊文 邓霞 杨玲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3年第6期521-527,共7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人群中肝脂肪变性相关指数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关系。方法:共纳入566例T2DM受试者,收集临床资料,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NAFLD组与NAFL...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人群中肝脂肪变性相关指数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关系。方法:共纳入566例T2DM受试者,收集临床资料,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NAFLD组与NAFLD组。比较两组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以及肝脏脂肪变性指数(hepatic steatosis index,HSI)和脂肪肝指数(fatty liver index,FLI)。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讨HSI和FLI与T2DM患者发生NAFLD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估HSI和FLI的诊断价值。结果:NAFLD组的HSI(40.66±5.60 vs 34.58±3.99)和FLI(58.86±21.21 vs 28.96±20.18)明显高于无NAFLD组(P<0.001)。相关分析显示,HSI、FLI与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腰围、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呈正相关,但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代谢危险因素和降糖药物后,HSI和FLI仍然是T2DM患者发生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HSI诊断T2DM合并NAFLD的敏感性为82.5%,特异性为68.6%;FLI诊断T2DM合并NAFLD的敏感性为86.0%,特异度为70.5%。结论:HSI和FLI根据患者的常规生化指标计算而得,简单方便,对T2DM患者发生NAFLD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 2型糖尿病 肝脂肪变性指数 脂肪指数
下载PDF
慢性乙肝不同免疫自然史阶段肝脂肪变性程度与血清病毒学及肝脏病理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惠田辰 周哲雯 +4 位作者 王守豪 徐成安 郑伟 尹乔乔 潘红英 《浙江医学》 CAS 2023年第6期585-589,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CHB)不同免疫自然史阶段肝脂肪变性程度与血清病毒学及肝脏病理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20年9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行肝脏穿刺活检的175例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肝脂肪变性程度分为F_(0)~F_(1)组(无或轻度肝脂...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CHB)不同免疫自然史阶段肝脂肪变性程度与血清病毒学及肝脏病理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20年9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行肝脏穿刺活检的175例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肝脂肪变性程度分为F_(0)~F_(1)组(无或轻度肝脂肪变性)122例和F_(2)~F_(4)组(中重度肝脂肪变性)53例,比较不同肝脂肪变性程度患者临床资料以及各免疫自然史阶段不同肝脂肪变性程度患者血清病毒学指标。结果175例CHB患者肝脂肪变性发生率为46.3%。F_(2)~F_(4)组患者BMI、高脂血症占比、血清HBs Ag水平均明显高于F_(0)~F_(1)组(均P<0.05);但两组患者年龄、Hb、PT、ALT、AST、ALP、谷氨酰转肽酶、抗病毒治疗占比、HBV DNA水平、HBe Ag水平以及免疫自然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免疫清除期,G_(3)~G_(4)或S_(0)~S_(2)时F_(2)~F_(4)组血清HBs Ag水平均明显高于F_(0)~F_(1)组(均P<0.05),G_(3)~G_(4)时F_(2)~F_(4)组血清HBe Ag水平明显高于F_(0)~F_(1)组(P<0.05);而G_(0)~G_(2)或S_(3)~S_(4)时不同肝脂肪变性程度患者血清病毒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免疫耐受期、免疫控制期、再活动期,各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分期不同肝脂肪变性程度患者血清病毒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CHB不同免疫自然史阶段,仅发现免疫清除期随着肝脏炎症程度的加重,中重度肝脂肪变性患者血清HBsAg、HBeAg水平明显升高;而随着肝纤维化的加重,中重度肝脂肪变性患者血清HBsAg水平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 肝脂肪变性 免疫自然史 脏炎症 纤维化
下载PDF
超声脂肪分数定量检测肝脂肪变性的可靠性研究
10
作者 黄韵琳 程娟 +7 位作者 王颖 徐新量 王诗雯 魏丽 卢秀云 陈升 王文平 董怡 《肿瘤影像学》 2023年第4期324-327,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脂肪分数(ultrasound-derived fat fraction,UDFF)定量检测成人肝脂肪变性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地收集2023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健康检查的患者,并行UDFF检查。分别在患者的肝Ⅴ段和Ⅷ段进行3次UDF... 目的:探讨超声脂肪分数(ultrasound-derived fat fraction,UDFF)定量检测成人肝脂肪变性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地收集2023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健康检查的患者,并行UDFF检查。分别在患者的肝Ⅴ段和Ⅷ段进行3次UDFF测量,获得均值用于分析。自动测量皮肤距感兴趣区中央的深度。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Bland-Altman图和Spearman相关检验评估UDFF技术的可重复性和再现性。结果:共纳入38例患者,UDFF值为6.5%(4.0%,15.6%)。脂肪肝患者的UDFF值为15.8%(8.4%,15.8%),显著高于无脂肪肝者的UDFF值4.0%(3.6%,4.9%)(P<0.001)。UDFF值与测量深度之间相关性中等(r=0.546,P<0.001)。自肝Ⅴ段和Ⅷ段获取的3次UDFF值一致性良好(ICC=0.882,95%CI 0.833~0.919)。肝Ⅴ段与Ⅷ段的UDFF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7)。结论:UDFF技术作为无创、定量的检测技术,在肝脂肪变性的评估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脂肪变性 超声脂肪分数 可靠性 衰减系数
下载PDF
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和磁共振弹性成像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脂肪变性分级的诊断性能比较
11
作者 陈坛寿 缪铃梅 施增金 《肝脏》 2023年第11期1356-1358,共3页
目的比较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磁共振弹性成像(MRE)对NAFLD肝脂肪变性分级的诊断性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4月在宁德市医院诊治的88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病理检查结果进行肝脂肪变性分级。所有... 目的比较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磁共振弹性成像(MRE)对NAFLD肝脂肪变性分级的诊断性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4月在宁德市医院诊治的88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病理检查结果进行肝脂肪变性分级。所有患者均行SWE、MRE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NAFLD肝脂肪变性分级的诊断效能。结果F0、F1、F2、F3的Emean值分别为(6.34±0.65)kPa、(8.08±1.22)kPa、(10.95±1.34)kPa、(14.25±2.02)kPa,ADC值分别为(1.25±0.18)10^(-3) mm^(2)/s、(1.14±0.13)10^(-3) mm^(2)/s、(1.04±0.09)10^(-3) mm^(2)/s、(0.92±0.05)10^(-3) mm^(2)/s。随着肝脂肪变性分级的增加,Emean值逐渐升高,ADC值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WE诊断不同肝脂肪变性分级的AUC分别为0.855、0.823、0.841、0.827,MRE诊断不同肝脂肪变性分级的AUC分别为0.901、0.897、0.911、0.927。结论相较于SWE,MRE诊断NAFLD肝脂肪变性分级的诊断效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 肝脂肪变性分级 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 磁共振弹性成像 诊断效能
下载PDF
超声声衰减成像评估肝脂肪变性严重程度的病理学对照研究
12
作者 朱宇莉 包静文 +3 位作者 王坤 赵倩楠 徐庆玥 王文平 《肿瘤影像学》 2023年第4期328-333,共6页
目的:以病理组织学检查为金标准,探讨超声声衰减成像(attenuation imaging,ATI)技术无创评估肝脂肪变性严重程度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020年9月—2022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并进行肝脏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或者肝脏良性肿瘤手术... 目的:以病理组织学检查为金标准,探讨超声声衰减成像(attenuation imaging,ATI)技术无创评估肝脂肪变性严重程度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020年9月—2022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并进行肝脏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或者肝脏良性肿瘤手术的肝脂肪变性患者97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41例。分析脂肪变性不同病理学等级患者ATI测值的稳定性及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TI测值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ATI对肝脂肪变性的诊断效能。结果:分析发现脂肪变性不同病理学等级患者ATI测值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均大于0.90。不同组间ATI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2组与S3组ATI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TI测值和病理肝脂肪变性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75,P<0.01),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肝脂肪变性病理学程度是ATI测值的独立影响因素(b=0.13,t=9.12,P<0.001)。以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ATI测值诊断肝脂肪变性程度≥S1、≥S2和≥S3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966(95%CI 0.895~0.987)、0.931(95%CI 0.876~0.978)和0.708(95%CI 0.655~0.818)。结论:肝脂肪变性程度是ATI测值的独立影响因素。ATI技术在不同程度的肝脂肪变性的评估中均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效能,特别是对较低水平的肝脂肪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衰减成像 肝脂肪变性 病理组织学检查
下载PDF
氧化损伤与内质网应激在四氯化碳致大鼠肝脂肪变性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6
13
作者 林胜利 卓德祥 +6 位作者 王晓红 吴逸园 王珂 吴耀南 张卫光 李载权 唐朝枢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22-430,共9页
肝脂肪变性是长期饮酒、肥胖、药物中毒等致脂肪肝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中间阶段,严重的脂肪堆积会导致肝细胞坏死或肝硬化,但是有关肝脂肪变性的分子机理目前仍不十分清楚.本实验利用四氯化碳建立大鼠肝脂肪变性模型,四氯化碳处理组较对照... 肝脂肪变性是长期饮酒、肥胖、药物中毒等致脂肪肝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中间阶段,严重的脂肪堆积会导致肝细胞坏死或肝硬化,但是有关肝脂肪变性的分子机理目前仍不十分清楚.本实验利用四氯化碳建立大鼠肝脂肪变性模型,四氯化碳处理组较对照组肝脏丙二醛含量增加68%,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表达均明显增加;人肝癌细胞株HepG2体外培养中,加入四氯化碳处理后内质网发生应激,并导致SREBP1表达增加且活化.结果表明,四氯化碳导致的肝脂肪变性与肝细胞的氧化损伤和内质网应激有关,其分子机理可能为内质网应激发生后促进SREBP1转录因子的表达与活化,SREBP1在细胞核内参与生脂相关酶如HMGCoA还原酶等基因的诱导表达,生脂相关酶含量的增加进一步使肝细胞甘油三酯、胆固醇合成增加,脂质的异常堆积导致了肝脂肪变性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脂肪变性 四氯化碳 氧化损伤 内质网应激
下载PDF
伽马氨基丁酸抑制高脂诱导肥胖小鼠肝脏氧化应激及肝脂肪变性 被引量:12
14
作者 谢振兴 李秀 +3 位作者 耿旭 夏淑芳 乐国伟 施用晖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13-620,共8页
研究伽马氨基丁酸(GABA)对高脂日粮小鼠肝脏氧化应激、脂肪变性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5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正常日粮),高脂组(高脂日粮),3个GABA处理组(饮水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0.2%、0.12%和0.06%GABA)... 研究伽马氨基丁酸(GABA)对高脂日粮小鼠肝脏氧化应激、脂肪变性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5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正常日粮),高脂组(高脂日粮),3个GABA处理组(饮水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0.2%、0.12%和0.06%GABA)。实验18周后,测定小鼠肝脏组织自由基水平、抗氧化酶活性、脂肪和糖原含量以及血浆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同时对肝组织形态进行观察,并用RT-PCR检测肝脏SREBP-1c、FAS、ACC1、PPARα、Cpt1a和PGC-1α的表达。结果显示,高脂日粮显著升高小鼠肝脏质量、肝指数、肝脏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降低肝脏功能(P<0.05);添加质量分数0.2%、0.12%和0.06%GABA可显著降低肝脏质量和肝指数,质量分数0.2%、0.12%GABA显著抑制肝脏脂肪变性和改善肝功能(P<0.05)。相比正常组,高脂组动物肝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自由基和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P<0.05);质量分数0.2%、0.12%GABA可显著缓解氧化应激。高脂日粮小鼠肝脏PPARα、Cpt1a和PGC-1α表达显著下调,SREBP-1c、FAS和ACC1表达显著上调(P<0.05),而添加质量分数0.2%、0.12%GABA可显著缓解高脂造成的上述基因表达的变化。因此,高脂日粮导致小鼠肝脏氧化应激、脂肪变性及肝功能损伤,一定剂量GABA可改善肝脏氧化还原状态和脂肪变性,从而预防脂肪肝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 氧化应激 脂肪 肝脂肪变性 伽马氨基丁酸
下载PDF
小鼠慢性病毒性肝炎诱发肝脂肪变性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4
15
作者 甘露 张哲 +4 位作者 郭进强 谢茜 蒙子君 万为人 罗炳德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722-1726,共5页
目的用小鼠肝炎病毒MHV-A59感染C57BL/6小鼠,建立慢性病毒性肝炎诱发肝脂肪变性的动物模型。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组、病毒组和高脂病毒组。实验第13周末取血清检测MHV抗体、脂质和转氨酶;小鼠肝脏冰冻切片进行油红O染... 目的用小鼠肝炎病毒MHV-A59感染C57BL/6小鼠,建立慢性病毒性肝炎诱发肝脂肪变性的动物模型。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组、病毒组和高脂病毒组。实验第13周末取血清检测MHV抗体、脂质和转氨酶;小鼠肝脏冰冻切片进行油红O染色,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各组肝组织改变状况。结果病毒组与高脂病毒组血清MHV抗体强阳性;与对照组相比,3个处理组的AST、ALT明显增高,TC和LDL-C均有不同程度增高;病毒组与高脂病毒组的肝组织表现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特征,肝细胞内脂质蓄积增多。结论通过感染MHV-A59病毒,成功建立了慢性病毒性肝炎诱发肝脂肪变性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炎诱发肝脂肪变性的机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V-A59 慢性病毒性 肝脂肪变性 动物模型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肝脂肪变性的组织学特点 被引量:4
16
作者 任星峰 葛娅 +1 位作者 杨群 赵甫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106-107,共2页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肝脂肪变性的组织学特点.方法:回顾性观察652例CHB肝活检组织,就脂肪变性的程度、类型与肝组织炎性活动及纤维化Ishak计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52例CHB肝组织并发肝脂肪变性的有125例...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肝脂肪变性的组织学特点.方法:回顾性观察652例CHB肝活检组织,就脂肪变性的程度、类型与肝组织炎性活动及纤维化Ishak计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52例CHB肝组织并发肝脂肪变性的有125例(19.2%).脂肪变性细胞以肝腺泡Ⅲ带分布为主者占93.6%(117/125).肝脂肪变性轻、中、重度患者,小泡性脂肪变的构成比分别为80.3%(53/66)、71.1%(27/38)、52.4%(11/21),三者差异显著(χ2=6.36,P<0.05).肝组织炎性活动及纤维化Ishak计分在肝脂肪变性无、及轻、中、重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F分别为1.61、0.75,P均>0.05),而小泡性患者较大泡性显著升高(t分别为2.48、2.43,P均<0.05).结论:CHB肝脂肪变性发生率近20%,脂肪变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肝腺泡Ⅲ带.脂肪变性类型以小泡性为主.小泡性脂肪变可能为大泡性脂肪变的早期表现.肝组织病理损害程度与肝脂肪变性的类型密切相关,而与肝脂肪变性的程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 肝脂肪变性 组织学特点
下载PDF
熊胆粉对豚鼠肝脂肪变性的预防 被引量:7
17
作者 姜皓 施维锦 +1 位作者 李可为 傅勇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13-314,共2页
目的探讨熊胆粉对高脂饮食豚鼠肝脂肪变性的预防及其作用机理。 方法 80只豚鼠随机分 4组 ,为空白组、高脂组、熊胆粉组、熊去氧胆酸 (UDCA)组 ,分别检测胆汁生化和肝脏病理。 结果熊胆粉能降低胆汁胆固醇浓度 ,提高胆汁胆汁酸浓度 ,... 目的探讨熊胆粉对高脂饮食豚鼠肝脂肪变性的预防及其作用机理。 方法 80只豚鼠随机分 4组 ,为空白组、高脂组、熊胆粉组、熊去氧胆酸 (UDCA)组 ,分别检测胆汁生化和肝脏病理。 结果熊胆粉能降低胆汁胆固醇浓度 ,提高胆汁胆汁酸浓度 ,缓解肝脂肪变性。 结论熊胆粉能有效缓解高脂高热量饮食引起的肝脂肪变性 ,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胆粉 高脂饮食 预防 肝脂肪变性
下载PDF
培门冬酶致肝脂肪变性1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胡蓉华 孙婉玲 +5 位作者 冀冰心 苏力 赵弘 万岁桂 徐娟 夏长青 《中国药物警戒》 2013年第3期185-186,共2页
病例:患者,女,41岁。因“皮肤苍白、乏力5个月,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个月”于2010年10月27日入我院血液科。患者2个月前就诊于外院,经骨髓象及细胞免疫分型等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CommonB型,给予DOPAP方案... 病例:患者,女,41岁。因“皮肤苍白、乏力5个月,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个月”于2010年10月27日入我院血液科。患者2个月前就诊于外院,经骨髓象及细胞免疫分型等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CommonB型,给予DOPAP方案诱导化疗,具体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脂肪变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细胞免疫分型 诱导化疗 AP方案 血液科 骨髓象
下载PDF
四氯化碳对动物肝脂肪变性的实验新设计 被引量:2
19
作者 钟瑛 黄丹 +1 位作者 孙晗笑 何文芳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4期73-74,共2页
目的 :设计四氯化碳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致动物肝脂肪变性的实验。方法 :用SD大鼠 18只 ,随机分成急性中毒Ⅰ组 ,急性中毒Ⅱ组 ,慢性中毒Ⅲ组 ,并设对照组。分别采用质量分数 99%四氯化碳 0 2mL× 3次、2mL× 3次、0 2mL×... 目的 :设计四氯化碳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致动物肝脂肪变性的实验。方法 :用SD大鼠 18只 ,随机分成急性中毒Ⅰ组 ,急性中毒Ⅱ组 ,慢性中毒Ⅲ组 ,并设对照组。分别采用质量分数 99%四氯化碳 0 2mL× 3次、2mL× 3次、0 2mL× 5次皮下注射 ,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结果 :(1)急性中毒Ⅰ组 :肝脂肪变性不明显 ;(2 )急性中毒Ⅱ组 :肝小叶外周带肝细胞脂肪变性 ;(3)慢性中毒Ⅲ组 :肝脂肪变性加重 ,并出现细胞坏死及肝纤维组织增生等早期肝硬化的改变。结论 :成功地设计了四氯化碳急、慢性中毒导致动物肝脂肪变性的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氯化碳 硬化 大鼠 肝脂肪变性 细胞损伤 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
下载PDF
非酒精性肝脂肪变性和脂肪性肝炎的发生机制 被引量:13
20
作者 丁晓东 范建高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9年第4期237-242,共6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基本疾病谱有两种: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lic fattv liver,NAFL)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lic steatohepatitism,NASH)。NASH为NAFLD中的一种组织学...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基本疾病谱有两种: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lic fattv liver,NAFL)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lic steatohepatitism,NASH)。NASH为NAFLD中的一种组织学亚型,除了脂肪浸润外,可见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伤、炎症和纤维化。“二次打击”假说认为,传统上认为如果肝脏能够适应脂肪变性的发生。则仅表现为单纯性脂肪肝:如果不能够适应,则发生脂肪性肝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 非酒精性脂肪 肝脂肪变性 非酒精性脂肪 liver 生机 单纯性脂肪 组织学亚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