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胺碘酮通过PPARα信号通路诱导肝脏脂肪变的机制研究
1
作者 孙双双 陶帅 +1 位作者 汤茜茜 傅青春 《肝脏》 2023年第7期818-822,共5页
目的探讨胺碘酮诱导的肝脏脂肪变的机制。方法8周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3组,每组5只:正常饮食为空白对照组(WT组,n=5);胺碘酮(150 mg·kg-1·d^(-1))灌胃10 d为模型组(胺碘酮组,n=5);干预治疗组[胺碘酮+PPARα激动剂WY14643(2.5 ... 目的探讨胺碘酮诱导的肝脏脂肪变的机制。方法8周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3组,每组5只:正常饮食为空白对照组(WT组,n=5);胺碘酮(150 mg·kg-1·d^(-1))灌胃10 d为模型组(胺碘酮组,n=5);干预治疗组[胺碘酮+PPARα激动剂WY14643(2.5 mg/kg),n=5]即胺碘酮造模同时使用WY14643(2.5 mg/kg)灌胃,连续10 d。10 d后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HE染色和油红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RT-PCR检测肝组织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及其调节的脂代谢基因的表达。数据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半定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的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WY14643干预治疗组肝组织油红及HE染色结果显示,肝内脂肪变较模型组小鼠明显减少。RT-PCR检测结果显示,胺碘酮组PPARα及下游相关基因CPTI、ACOX、Cyp4a14的mRNA表达均下降,治疗后PPARα及部分相关基因CPTI、ACO、Cyp4a14表达较胺碘酮组上升(P=0.0003,0.0157,0.0057,0.0203)。结论胺碘酮可能通过调控PPARα及其下游相关基因诱发肝脏脂肪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肝脏脂肪变 线粒体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结构基因转基因小鼠引起肝脏脂肪变 被引量:37
2
作者 成军 任进余 +8 位作者 李莉 陆志檬 李克 洪源 陆荫英 王刚 刘妍 张玲霞 陈菊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2年第9期1022-1026,共5页
目的:建立持续表达和诱导表达型丙型肝炎病毒(HCV)结构基因(包括核心蛋白和包膜蛋白E1、E2编码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探讨HCV结构基因表达导致肝脏脂肪变的病理改变.方法:以含有近全长HCVcDNA的质粒为模板,通过多聚酶链反应(PCR)... 目的:建立持续表达和诱导表达型丙型肝炎病毒(HCV)结构基因(包括核心蛋白和包膜蛋白E1、E2编码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探讨HCV结构基因表达导致肝脏脂肪变的病理改变.方法:以含有近全长HCVcDNA的质粒为模板,通过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HCV结构基因的DNA片段(约2.2kb),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4HisMas和pMT/BiP/V5-HisA中,分别构建成持续表达型表达载体pcDNA4HisMas-HCVCore-E2和诱导表达型表达载体pMT/BiP/V5-HisA-HCVCore-E2.以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目的DNA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构建HCV结构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正确无误.以脂质体体外转染COS-7细胞系,利用抗-HCVE2的多克隆抗体进行Westernblot杂交分析,证实转染细胞中有HCVE2蛋白的表达.利用小鼠受精卵细胞核微注射方法,导入线性化表达载体的DNA,利用假孕小鼠的受精卵植入方法,建立了表达HCV结构基因的转基因小鼠模型.对于持续表达型转基因小鼠的死胎、6月龄以及硫酸铜诱导表达型的转基因小鼠模型的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和病理学特征的分析.结果:构建了持续性表达和可诱导性表达型的HCV结构基因表达载体pcDNA4HisMas-HCVCore-E2和pMT/BiP/V5-HisA-HCVCore-E2,体外转染COS-7细胞证实转染细胞中有HCVE2抗原的表达.对于持续表达型转基因小鼠死胎肝脏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肝组织尚未分化发育完成,肝内有大量造血细胞,肝细胞空泡变性,单个核细胞聚集现象.对于持续表达HCV结构基因的6月龄转基因小鼠的肝脏进行病理学分析,发现中央静脉区肝细胞小泡型脂肪变性,中央静脉周围细胞溶解坏死,中央静脉明显扩大,少数组织中亦见大泡型脂肪变性.对于可诱导型转基因小鼠的肝脏进行病理学分析,发现肝小叶内中央静脉周围坏死区累及5-10个小叶,周围无淋巴细胞浸润,交界区可见多数肝细胞核异常,或固化,或呈花环状,或溶解为淡蓝色无定形基质.泡浆内残留大量脂肪小泡,肝脏脂肪变与核异常有一移行过程.结论:建立了表达HCV结构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发现HCV结构基因的转基因小鼠肝脏有典型的脂肪变病理改变,为进一步研究HCV感染引起的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脂肪变的特征和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丙型肝炎病毒 结构基因 转基因 肝脏脂肪变
下载PDF
FibroTouch脂肪衰减参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脏脂肪变程度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3
作者 杨硕 吕栋 +2 位作者 王天懿 张龙友 徐有青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评价FibroTouch脂肪衰减参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脏脂肪变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NAFLD患者86例和健康人90例,根据肝脏B超结果进行肝脏脂肪变分度(轻度43例、中度28例和重度15例)。使用FibroTouch检查进行脂肪... 目的评价FibroTouch脂肪衰减参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脏脂肪变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NAFLD患者86例和健康人90例,根据肝脏B超结果进行肝脏脂肪变分度(轻度43例、中度28例和重度15例)。使用FibroTouch检查进行脂肪衰减参数和肝脏硬度值检测。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确定脂肪衰减参数对轻、中、重度肝脏脂肪变的诊断截断点,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健康人与NAFLD患者BMI分别为[(22.9±2.1)kg/m^2和(27.8±3.4)kg/m^2,P<0.001],脂肪衰减为[(215.1±16.3)db/m和(263.0±25.1)db/m,P<0.001],肝脏硬度为[(5.1±1.1)Kpa和(8.8±5.7)Kpa,P<0.001];轻度、中度和重度脂肪肝患者脂肪衰减分别为[(244.0±9.9)db/m、(273.8±9.7)db/m和(301.9±20.1)db/m,P<0.001];脂肪衰减与BMI(r=0.741,P<0.001)和肝脏硬度(r=0.442,P<0.001)呈正相关;脂肪衰减诊断轻度、中度和重度脂肪肝的AUC分别为0.935、0.986和0.969(P<0.001),其对应的诊断截断点分别为237 db/m(敏感度96.7%,特异度86.4%)、259db/m(敏感度97.7%,特异度92.9%)和286 db/m(敏感度96.4%,特异度93.3%)。结论 FibroTouch脂肪衰减参数可以无创、快速、客观地诊断NAFLD患者的肝脏脂肪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FibroTouch 脂肪衰减参数 肝脏脂肪变
下载PDF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脏脂肪变的机制及其意义 被引量:28
4
作者 成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2年第9期999-1003,共5页
全世界有1.7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HCV感染引起的疾病包括肝脏疾病、B细胞淋巴瘤和冷球蛋白血症等.肝脏脂肪变是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突出的病理学表现,一半以上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同时表现肝脏脂肪变.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为重,HCV3... 全世界有1.7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HCV感染引起的疾病包括肝脏疾病、B细胞淋巴瘤和冷球蛋白血症等.肝脏脂肪变是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突出的病理学表现,一半以上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同时表现肝脏脂肪变.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为重,HCV3a型患者合并肝脏脂肪变更为明显.慢性HCV感染者血清中脂蛋白、载脂蛋白水平发生显著改变,且与血清中HCVRNA是否阳性有关.HCV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与脂蛋白、载脂蛋白之间的直接结合,导致肝细胞脂类代谢障碍是肝脏脂肪变发生的主要机制.甚至HCVRNA本身也具有结合脂蛋白、载脂蛋白的作用,是肝脏脂肪变形成的重要机制.临床上去脂治疗可显著降低慢性HCV感染者血清中HCV病毒载量,是否合并肝脏脂肪变显著影响对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应答,因此,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肝脏脂肪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特点 发病机制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肝脏脂肪变
下载PDF
丙型肝炎与肝脏脂肪变的相关性研究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5
作者 成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27-229,共3页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慢性丙型肝炎(CHC),虽然1/3的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始终正常,40%的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低于正常值上限的2倍,但是仍然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向肝纤维化(LF)、肝细胞癌(HCC)的方向发展[1].研究表明,肝脏脂肪变是肝纤...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慢性丙型肝炎(CHC),虽然1/3的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始终正常,40%的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低于正常值上限的2倍,但是仍然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向肝纤维化(LF)、肝细胞癌(HCC)的方向发展[1].研究表明,肝脏脂肪变是肝纤维化的独立相关因素,丙型肝炎与肝脏脂肪变之间的关系,近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和研究资料[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肝脏脂肪变 相关性 临床特点 中西医结合治疗 脂肪
下载PDF
磁共振IDEALIQ序列联合DWI在NAFLD患者肝脏脂肪变程度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冲 娄晓宇 +2 位作者 李明全 翟静静 丁兰洲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34期6510-6513,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非对称回波三点法水脂分离-定量测定(IDEAL IQ)序列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脏脂肪变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磁共振非对称回波三点法水脂分离-定量测定(IDEAL IQ)序列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脏脂肪变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脂肪变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所有患者接受磁共振IDEAL IQ序列、DWI扫描检查,分析磁共振IDEAL IQ序列联合DWI在NAFLD患者肝脏脂肪变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20例NAFLD患者轻度脂肪变38例(31.67%),中度脂肪变43例(35.83%),重度脂肪变39例(32.50%)。3组患者脂肪百分比(HFF)、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轻度组HFF最低,中度组次之,重度组最高;轻度组ADC值最高,中度组次之,重度组最低。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HFF联合ADC值评估NAFLD患者中度、重度肝脏脂肪变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9,具有较高评估价值。结论磁共振IDEAL IQ序列联合DWI在NAFLD患者肝脏脂肪变程度评估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脏脂肪变 磁共振 非对称回波三点法水脂分离-定量测定序列 扩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丙型肝炎与肝脏脂肪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3
7
作者 成军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257-259,共3页
丙型肝病毒(HCV)感染,除了引起急性丙型肝炎(AHC)、慢性丙型肝炎(CHD),与肝纤维化(LF)、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之外,与肝脏脂肪变、冷球蛋白血症、B细胞淋巴瘤(BCL)等也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丙型肝炎 脂肪 相关性 肝脏脂肪变
下载PDF
肝脏脂肪变及肝纤维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8
作者 吴长亮 兰小妍 +5 位作者 吴江山 邹军 李霞 杨艳玲 招晓俊 黄杰安 《广西医学》 CAS 2022年第23期2722-2728,共7页
目的探讨肝脏脂肪变、肝纤维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纳入243例首次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入院时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根据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分别用Gensini评分、血... 目的探讨肝脏脂肪变、肝纤维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纳入243例首次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入院时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根据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分别用Gensini评分、血管评分评估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使用FibroTouch检测患者的脂肪衰减参数(FAP)和肝脏硬度测定(LSM)值以评估肝脏脂肪病变、肝纤维化情况。比较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的临床特征、FAP值和LSM值,并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Gensini评分、血管评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患者Gensini评分、血管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1)243例患者中,174例被诊断为冠心病。非冠心病组与冠心病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腰围、吸烟情况、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情况,空腹血糖水平、HbA1c水平、HDL水平、ALT水平、AST水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以及FAP值、LSM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不同年龄、性别、腰围、吸烟情况、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情况、空腹血糖水平、HbA1c水平、HDL水平、ALT水平、AST水平、GGT水平、FAP值、LSM值的患者之间,Gensini评分和血管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FAP值是Gensini评分的影响因素,FAP值、LSM值均是血管评分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肝脏脂肪变、肝纤维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有关,较高的FAP值和LSM值意味着存在冠状动脉病变甚至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脂肪变 肝纤维化 冠状动脉病 脂肪衰减参数 肝脏硬度测定值 GENSINI评分 血管评分 FibroTouch
下载PDF
丙型病毒性肝炎与肝脏脂肪变 被引量:4
9
作者 成军 《辽宁医学杂志》 2004年第2期63-64,共2页
关键词 丙型病毒性肝炎 肝脏脂肪变 丙型肝炎病毒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下载PDF
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肝脏脂肪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晨曦 龚颖芸 +3 位作者 潘瑞蓉 李仲 梁辉 周红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86-990,共5页
目的:探讨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比值(TC/HDL-C)与肥胖患者肝脏脂肪变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2019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减重外科... 目的:探讨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比值(TC/HDL-C)与肥胖患者肝脏脂肪变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2019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减重外科手术,且经腹部B超检查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肥胖住院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测量其身高、体重、血压,空腹取血行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相关指标检查。按照肝脏脂肪变病理分级结果将其分为轻、中、重3组;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C/HDL-C等相关指标与脂肪变病理分级间的关系。结果:①中、重度脂肪肝患者的TC/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重指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均高于轻度脂肪肝患者(P<0.05),而中度与重度脂肪肝患者相比以上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②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TC/HDL-C与轻、中度脂肪肝患者的脂肪变严重程度、TC、甘油三酯等因素呈正相关(P<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5);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轻中度脂肪肝患者TC/HDL-C与脂肪变病理分级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肥胖伴中度脂肪变患者的TC/HDL-C高于轻度患者(P<0.05),且TC/HDL-C与肝脏脂肪变程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非酒精性脂肪 肝脏脂肪变 TC/HDL-C
原文传递
MRI、CT定量分析肝脏脂肪变准确性的对比研究
11
作者 曹学胜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8期69-71,共3页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RI)、CT定量分析肝脏脂肪变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贵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肝脏脂肪变的100例患者,均接受磁共振、CT定量诊断,对比两种方法的脂水比(LWR)、肝脏脂肪含量(HFF)、肝/脾CT比值(LSR...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RI)、CT定量分析肝脏脂肪变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贵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肝脏脂肪变的100例患者,均接受磁共振、CT定量诊断,对比两种方法的脂水比(LWR)、肝脏脂肪含量(HFF)、肝/脾CT比值(LSR)数据;分析MRI、CT定量诊断肝细胞脂肪变的结果。结果:不同病理等级间LWR、HFF、LSR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级别升高LWR、HFF逐渐升高,LSR逐渐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WR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76、HFF的AUC为0.937,均大于LSR的0.839,CT定量诊断的效果低于MRI。结论:MRI和CT均是用于肝脏脂肪变定量分析的有效方法,MRI是定量分析肝脏脂肪变程度的更为准确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CT定量分析 肝脏脂肪变准确性 对比
下载PDF
卷柏提取物改善高脂血症大鼠肝脏脂肪变及肝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郑晓珂 张鑫 +3 位作者 王小兰 侯庆伟 陈克宇 王彦志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216-1221,共6页
目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法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研究卷柏提取部位(A,B,C,D)对此大鼠模型肝脏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0只,除正常对照组10只大鼠给予基础饲料外,其余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尾部采血,测量血液中总胆固醇(TC)... 目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法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研究卷柏提取部位(A,B,C,D)对此大鼠模型肝脏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0只,除正常对照组10只大鼠给予基础饲料外,其余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尾部采血,测量血液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的含量。根据TC值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卷柏A组、卷柏B组、卷柏C组和卷柏D组(n=10)。连续给药16周后处死,给药的同时给予高脂饲料。计算大鼠的体重增长情况和肝脏指数,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肝脏中TC,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联素(AP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水平。结果:给药16周后,卷柏A组和D组的ALT,AST,TC,TG,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P<0.01),APN,VLDL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P<0.01),并且D组用药量明显低于A组,相当于A组用药量的1/4。结论:卷柏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能降低脂肪在肝脏中积聚,有保护肝脏的作用。卷柏提取物减少脂肪在肝脏中积聚、改善肝脏脂肪变的作用可能与其提高肝脏中VLDL水平有关;卷柏提取部位D可能是其主要活性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柏提取物 高脂血症 肝脏脂肪变 肝脏保护
原文传递
磁共振、CT定量分析肝脏脂肪变准确性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曹代荣 熊美连 +1 位作者 邢振 王树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578-1582,共5页
目的以组织病理为标准,比较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双梯度回波磁共振成像(DGE-MRI)、CT诊断及定量分析肝脏脂肪变的准确性。方法 52例弥漫性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均于肝穿刺活检前1~2天行1H-MRS、DGE-MRI及CT扫描。以病理结果为金标... 目的以组织病理为标准,比较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双梯度回波磁共振成像(DGE-MRI)、CT诊断及定量分析肝脏脂肪变的准确性。方法 52例弥漫性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均于肝穿刺活检前1~2天行1H-MRS、DGE-MRI及CT扫描。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1H-MRS、DGE-MRI、CT在肝细胞脂肪变(5%≤脂肪变肝细胞≤30%)和脂肪肝(脂肪变肝细胞>30%)中的诊断价值以及定量分析的准确性。结果 52例患者中,FO级19例,F1级11例,F2级12例,F3级6例,F4级4例;不同病理级别间LWR、HFF及LSR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39.423,26.799,24.440,P值均<0.05)。1H-MRS诊断肝细胞脂肪变的Youden指数(0.727)明显高于DGE-MRI和CT(0.490、0.368)。1H-MRS、DGE-MRI诊断脂肪肝的Youden指数分别为0.809,0.764,明显高于CT(0.236)。结论1H-MRS是评估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最佳无创性检查方法,有望取代有创的肝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脂肪变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波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2型糖尿病患者瞬时弹性成像检测肝脏脂肪变及纤维化程度与空腹C肽的关系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广宇 何競 +1 位作者 刘风静 李连喜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19年第3期178-183,共6页
目的探讨使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肝脏脂肪变及纤维化程度与血清C肽的关系。方法收集5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吸烟史、年龄、血压、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空腹血糖(FBG)、空腹C肽(F-CP)、餐后30 min血糖(30M-... 目的探讨使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肝脏脂肪变及纤维化程度与血清C肽的关系。方法收集5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吸烟史、年龄、血压、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空腹血糖(FBG)、空腹C肽(F-CP)、餐后30 min血糖(30M-PBG)、餐后30 minC肽(30M-CP)、餐后2 h血糖(2H-PBG)、餐后2 h C肽(2H-CP)、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肾功能、肝功能及血脂等,完成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检测受控衰减参数(CAP)和肝脏硬度测量值(LSM)。按CAP分组:CAP <238 dB/m组为肝脏脂肪正常组(n=20),CAP≥238 dB/m为高肝脏脂肪变组(n=36)。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分析C肽水平分别与CAP及LSM的关系。结果肝脏脂肪正常组和高肝脏脂肪变组腰围、臀围、体质量指数、腰臀比、谷丙转氨酶、三酰甘油、脂蛋白a、脂蛋白a/b、F-CP、30M-CP及2H-CP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肝脏脂肪正常组相比,高肝脏脂肪变组有较高的F-CP、30M-CP、2H-CP水平及较高的胰岛素抵抗指数(P <0.05或P <0.01)。分析结果表明,CAP与F-CP、30M-CP及2H-CP等均呈正相关(P <0.05),在校正性别、糖尿病病程、年龄、身高、体质量、腰围及臀围后,CAP仍与F-CP呈正相关(P <0.05),而LSM分别与F-CP及30M-CP也呈正相关,但校正上述因素后,却无相关性。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CP水平升高为CAP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F-CP与CAP关系密切,F-CP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肝脏脂肪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与肝脏纤维化程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空腹C肽 肝脏脂肪变 受控衰减参数 肝脏硬度测量值
原文传递
最大摄氧量与男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脏脂肪含量相关
15
作者 刘晓慧 勾钰淞 +4 位作者 梁珊 任弘 李强 段威 张晶 《肝脏》 2023年第3期355-359,共5页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心肺适能水平与肝脏脂肪含量、炎症和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入组62例NAFLD患者。采用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VO 2 max)来反映心肺适能,以受控衰减参数(controlled attenuated parameter...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心肺适能水平与肝脏脂肪含量、炎症和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入组62例NAFLD患者。采用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VO 2 max)来反映心肺适能,以受控衰减参数(controlled attenuated parameter,CAP)反映肝脏脂肪含量,同时检测生化学与人体成分等指标。按照年龄性别判断心肺适能等级,并分析VO 2 max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中男性占40例(64.5%),VO 2 max、体质量、CAP、ALT、尿酸、体脂率等均显著高于女性(P均<0.05)。VO 2 max分级为优秀/良好、一般/差和极差的人数,在男性NAFLD组分别为3例、14例和23例,女性分别为10例、11例和1例,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在男性患者中,轻中度和重度脂肪肝患者分别为10例和30例,重度脂肪肝患者BMI[(30.0±3.5)比(25.6±3.0)kg/m 2]、肝脏CAP值[(357.2±24.1)比(282.3±15.6)dB/m]、腰臀比[(0.98±0.03)比(0.93±0.03)]、体脂率[(29.7±4.3)比(23.9±4.2)%]等更高,而VO 2 max[(30.1±3.2)比(32.8±3.0)mL/(kg·min)]显著低于轻、中度肝脏脂肪变患者(P均<0.05)。相关性分析表明,男性NAFLD患者VO 2 max与肝脏CAP值、体脂率、内脏脂肪含量、内脏脂肪面积及BMI呈负相关,与四肢骨骼肌指数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VO 2 max与肝脏脂肪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重度脂肪肝患者心肺功能和有氧运动能力低下,尤其男性脂肪肝患者更差。提示男性NAFLD患者运动干预应答不佳,临床治疗时需要根据耐受性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最大摄氧量 心肺适能 肝脏脂肪变
下载PDF
高脂饮食大鼠肝脏脂肪性变及NPC1L1基因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蒙广星 袁强 +3 位作者 王毅军 孟化 夏琳 白飞虎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2794-2797,共4页
目的:探讨NPC1L1及其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在高脂饮食诱导肝脏脂肪性变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实验大鼠分为普通饮食组及高脂饮食组,饲喂8周后取肝脏组织,酶法测定肝脏组织中总胆固醇(TC)、磷脂、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TG)含量,RT-PCR... 目的:探讨NPC1L1及其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在高脂饮食诱导肝脏脂肪性变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实验大鼠分为普通饮食组及高脂饮食组,饲喂8周后取肝脏组织,酶法测定肝脏组织中总胆固醇(TC)、磷脂、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TG)含量,RT-PCR检测肝脏组织中NPC1L1,SREBP-1c,FAS及ABCA1基因的表达变化,并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高脂饮食大鼠肝脏组织TC(67.6±3.1mg/gvs31.8±2.6 mg/g,P<0.01),TG(29.1±2.3 mg/gvs12.5±1.6 mg/g,P<0.01)及磷脂(23.8±2.6 mg/gvs19.8±2.2 mg/g,P<0.05)均较正常饮食大鼠增加.高脂饮食喂养组大鼠肝脏组织中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NPC1L1(3.91±0.26,P<0.01),SREBP21c(2.84±0.23,P<0.01)、FASmRNA(6.45±0.25,P<0.0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饮食组,而ABCA1mRNA(0.56±0.18,P<0.05)表达较正常饮食组降低.结论:肝脏组织NPC1L1表达增加及脂肪代谢相关基因SREBP-1c,F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emann-PickC1-Like1 肝脏脂肪 实时定量PCR
原文传递
Niemann-Pick C1-Like 1表达缺陷缓解肝X受体激动剂诱导的小鼠肝脏脂肪性变 被引量:3
17
作者 唐蔚青 李红霞 满永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953-956,共4页
目的探讨Niemann-Pick C1-Like 1在肝X受体激动剂诱导的肝脏脂肪性变中的作用。方法给C57BL/6小鼠和Niemann-Pick C1-Like 1基因敲除小鼠喂食0.015%胆固醇饮食21天,胃饲溶剂或肝X受体激动剂T0901317一周后,收集小鼠肝脏,称重;抽提肝脏... 目的探讨Niemann-Pick C1-Like 1在肝X受体激动剂诱导的肝脏脂肪性变中的作用。方法给C57BL/6小鼠和Niemann-Pick C1-Like 1基因敲除小鼠喂食0.015%胆固醇饮食21天,胃饲溶剂或肝X受体激动剂T0901317一周后,收集小鼠肝脏,称重;抽提肝脏脂质并用酶法检测脂质含量;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肝脏表达与脂肪合成相关基因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脂肪酸合成酶和硬脂酰CoA去饱和酶1的mRNA水平。结果在胃饲T0901317一周后,C57BL/6小鼠肝脏由1.1±0.1g增大到2.8±0.3g,肝脏甘油三酯含量由34.2±18.1mg/g增至232.2±67.9mg/g,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脂肪酸合成酶和硬脂酰CoA去饱和酶1mRNA水平在肝脏的表达也显著增高;而Niemann-Pick C1-Like 1基因敲除小鼠肝脏由0.9±0.1g增大到1.5±0.1g,肝脏甘油三酯含量由43.7±26.5mg/g增至104.9±62.1mg/g,脂肪酸合成酶和硬脂酰CoA去饱和酶1mRNA水平在肝脏的表达也显著增高。但在T0901317诱导下,Niemann-Pick C1-Like 1基因敲除小鼠肝脏脂肪酸合成酶mRNA水平仍比C57BL/6小鼠低63%。结论Niemann-Pick C1-Like 1表达缺陷降低肝X受体激动剂诱导的肝脏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和脂肪酸合成酶的表达,缓解小鼠肝脏脂肪性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Niemann-Pick C1-Like 1 肝X受体 肝脏脂肪 T0901317
下载PDF
应用MRI多回波水脂分离技术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脏脂肪含量效能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欧南 魏梅 +1 位作者 王劲 彭正伟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508-511,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磁共振成像(MRI)多回波水脂分离技术(IDEAL-IQ)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效能。方法2018年2月~2020年2月我院诊治的120例NAFLD患者和65例体检健康人,接受MRI检查,分别采用IDEAL-IQ定量检测肝脏相对脂肪含量(RLC)和... 目的探讨使用磁共振成像(MRI)多回波水脂分离技术(IDEAL-IQ)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效能。方法2018年2月~2020年2月我院诊治的120例NAFLD患者和65例体检健康人,接受MRI检查,分别采用IDEAL-IQ定量检测肝脏相对脂肪含量(RLC)和采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MRS)检测脂肪分数(FF),NAFLD患者接受肝活检。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IDEAL-IQ和MRS技术诊断NAFLD患者肝脏脂肪变的价值。结果NAFLD组血清ALT、GGT、TC、TG、RLC和FF水平分别为(54.8±10.6)U/L、(103.1±5.6)U/L、(6.2±0.7)mmol/L、(2.7±0.6)mmol/L、(17.4±9.2)%和(18.0±6.5)%,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25.7±11.4)U/L、(59.7±2.7)U/L、(4.6±0.4)mmol/L、(1.6±0.2)mmol/L、(3.5±1.3)%和(6.2±2.1)%,P<0.05];15例肝脏重度脂肪变患者RLC和FF分别为(32.5±4.8)%和(28.6±4.0)%,显著高于39例中度脂肪变患者[分别为(23.1±6.2)%和(20.8±5.1)%,P<0.05]或66例轻度脂肪变患者[分别为(10.6±3.0)%和(13.9±4.2)%,P<0.05];以RLC>23.7%为截断点,诊断中重度NAFLD的AUC为0.894,其约登指数为0595,敏感度为88.7%,特异性为70.8%,而以FF>20.4%为截断点诊断中重度NAFLD的AUC为0.870,其约登指数为0.910,敏感度为97.0%,特异性为90.0%,显著优于前者(Z=3.025,P<0.05)。结论使用MRI IDEAL-IQ技术诊断NAFLD患者肝脂肪变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磁共振成像 多回波水脂分离技术 肝脏脂肪变 诊断
下载PDF
应用MRI多回波水脂分离技术评估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脏脂肪含量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徐春玲 苗重昌 +3 位作者 刘雨成 张雪 史曙光 李树芸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220-223,共4页
目的探讨运用MRI多回波水脂分离技术评估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AFLD)患者肝脏脂肪含量的效能。方法2018年6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MAFLD患者97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46例,接受MR检查,应用MRI多回波水脂分离技术检测肝脂肪分数(FF),对MAFL... 目的探讨运用MRI多回波水脂分离技术评估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AFLD)患者肝脏脂肪含量的效能。方法2018年6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MAFLD患者97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46例,接受MR检查,应用MRI多回波水脂分离技术检测肝脂肪分数(FF),对MAFLD患者常规行肝穿刺活检,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FF诊断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的效能。结果MAFLD组BMI、ALT、AST、TG、TC和FF分别为(26.3±3.1)kg/m^(2)、(85.6±5.4)U/L、(76.5±4.9)U/L、(3.2±1.0)mmol/L、(7.4±1.2)mmol/L和(23.7±5.3)%,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23.2±2.2)kg/m^(2)、(28.3±3.5)U/L、(26.5±4.1)U/L、(1.5±0.4)mmol/L、(3.9±0.8)mmol/L和(10.3±3.9)%,P<0.05】;28例中度组和18例重度组FF分别为(25.3±5.5)%和(44.7±6.7)%,与51例轻度组比,差异显著【(15.5±4.0)%,P<0.05】;以FF分别等于16.4%、26.4%和44.6%为截断点,其诊断轻度、中度和重度肝脏脂肪变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8(95%CI:0.628~0.829)、0.870(95%CI:0.784~0.957)和0.996(95%CI:0.985~1.000)。结论MRI多回波水脂分离技术对诊断和区分MAFLD患者肝脏脂肪变性严重程度具有较高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 磁共振成像 多回波水脂分离技术 肝脏脂肪变 诊断
下载PDF
丙、丁、庚型肝炎脂肪性变的病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20
作者 孙毅 裴学荣 徐友珍 《人民军医》 2002年第1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肝脏脂肪 病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