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构型和野生型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剂量-效应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翁立新 付小兵 +4 位作者 李秀霞 孙同柱 郑曙云 陈伟 黎君友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8-101,F005,共5页
目的 评价改构型和野生型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a FGF)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保护作用的机制及剂量效应关系。方法 以夹闭大鼠肠系膜上动脉 (SMA)制备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并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不同剂... 目的 评价改构型和野生型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a FGF)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保护作用的机制及剂量效应关系。方法 以夹闭大鼠肠系膜上动脉 (SMA)制备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并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不同剂量 (2、4和 8μg)改构型 a FGF治疗组和 4 μg野生型 a FGF治疗组。除假手术组外 ,其余各组动物均于缺血 4 5 m in后再灌注 2、6、12和 2 4 h活杀 ,取血及小肠组织标本 ,检测血浆中 D乳酸含量及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的表达特性 ,并检测肝、肾功能指标 ,观察不同剂量a FGF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结果 血浆 D乳酸变化及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 ,再灌注后 12 h肠屏障功能及肝、肾组织损伤最严重 ,而改构型 a FGF 4μg治疗组在伤后 2 4 h损伤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和野生型 a FGF治疗组有所减轻。PCNA的表达趋势与 D 乳酸类似。结论 改构型 a FGF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与促修复作用 ,其抗损伤修复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构型 野生型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剂量-效应 AFGF 器官功能 D-乳酸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小鼠不同程度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卢化祥 贾一韬 +2 位作者 俞为荣 姚敏 方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26-630,共5页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小鼠轻、重度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方法建立缺血时间分别为90 min和180 min的小鼠轻度肠I/R损伤模型(模型1)和严重肠I/R损伤模型(模型2)。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1对照组和治疗组、模型2对...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小鼠轻、重度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方法建立缺血时间分别为90 min和180 min的小鼠轻度肠I/R损伤模型(模型1)和严重肠I/R损伤模型(模型2)。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1对照组和治疗组、模型2对照组和治疗组,共六组(n=10)。模型1和模型2治疗组小鼠均于缺血结束后再灌注前即刻尾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6 IU/g,相应对照组于缺血结束再灌注前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再灌注2 h后于下腔静脉采血。观察小肠黏膜的大体损伤情况;采用Chiu氏评分法对小肠病理损伤程度进行评分;检测黏膜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小鼠肠黏膜结构正常,其余各组小鼠均有明显肠黏膜损伤,并伴有黏膜MPO活性增加及血清TNF-α和IL-6水平升高。与相应对照组比较,模型1治疗组小鼠的肠黏膜损伤显著加重,Chiu氏评分显著升高(P<0.01);但模型2治疗组小鼠的小肠损伤明显减轻,Chiu氏评分显著降低(P<0.01)。模型1和模型2治疗组小鼠的血清TNF-α、IL-6水平及MPO活性均明显低于其相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乌司他丁治疗可减轻严重肠I/R损伤但加重轻度肠I/R损伤,这一作用可能与其抗炎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炎症
下载PDF
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菌易位发生部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黄晓旭 全竹富 +2 位作者 朱文强 李秋荣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39-242,共4页
目的:探讨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不同肠段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行假手术)和肠道缺血-再灌注组(分别于再灌注后1、6和24 h取材)。检测空肠、回肠和结肠的细菌、内毒素易位情况,各段肠系膜静脉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 目的:探讨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不同肠段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行假手术)和肠道缺血-再灌注组(分别于再灌注后1、6和24 h取材)。检测空肠、回肠和结肠的细菌、内毒素易位情况,各段肠系膜静脉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对照组和肠道缺血-再灌注1 h组各肠段系膜淋巴结细菌培养均阴性,再灌注后24 h组空肠、回肠系膜淋巴结细菌易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结肠系膜淋巴结(P<0.05);两组大鼠各段肠系膜静脉血培养、内毒素测定均为阴性;肠道缺血-再灌注后1 h和6 h组大鼠TNF-α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各段肠系膜静脉血IL-6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再灌注后6 h组,空肠、回肠的肠系膜静脉血IL-6浓度明显高于结肠(P<0.05)。结论: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可造成肠道细菌易位,空、回肠更易遭受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打击,从而发生细菌易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细菌易位 炎症因子 大鼠
原文传递
肠内喂养温度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姚平波 赵红 +1 位作者 戴利 张平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9-262,共4页
目的探讨肠内喂养温度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肠内喂养温度组(10℃、24℃、32℃、40qC组),复制大鼠肠缺血一再灌注损... 目的探讨肠内喂养温度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肠内喂养温度组(10℃、24℃、32℃、40qC组),复制大鼠肠缺血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肠黏膜形态行Chiu评分;采用比色法测定胃黏膜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RT—PCR测定TNF—αmRNA在小肠组织中的表达;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病理形态的改变,TUNEL法测定肠上皮细胞凋亡。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组肠黏膜屏障指标Chiu评分、MDA含量、凋亡指数、TNF-αmRNA表达及SOD活力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组Chiu评分、MDA含量、TNF-α.mRNA表达均低于其他各组,SOD活力高于其他各组;而40℃组Chiu评分、MDA含量、TNF-α mRNA表达均高于其他各组,SOD活力低于其他各组。结论降低肠内喂养温度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黏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低温抗氧化及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及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喂养 温度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H_2S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凝血功能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卢根林 吴爱兵 王宏宾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344-347,共4页
目的:H_2S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凝血功能异常的影响及机制。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假手术)组、B(缺血-再灌注)组和C(缺血-再灌注+NaHS)组。建立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前10 min C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入100μmol/k... 目的:H_2S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凝血功能异常的影响及机制。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假手术)组、B(缺血-再灌注)组和C(缺血-再灌注+NaHS)组。建立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前10 min C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入100μmol/kg NaHS并以1 mg/(kg·h)速度静脉维持到再灌注2h。RT-PCR、流式细胞仪法分别检测单核细胞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PAR-3 m RNA及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血组织因子(TF)、TNF-α、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敏感硫电极法测定血H2S;检测凝血VIII因子活性(FVIII: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纤溶酶原活性(PLG:A)、抗凝血酶活性(AT:A)、血小板计数。结果:C组PAR-1、PAR-1 m RNA、TF、TNF-α、FVIII:C、v WF、t-PA、PAI-1均低于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组H2S、PLG:A、AT:A低于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_2S与PAR-1、PAR-1 m RNA、TF、TNF-α、FVIII:C、v WF、t-PA、PAI-1呈负相关(r=-0.58、-0.68、-0.62、-0.64、-0.73、-0.55、-0.57、-0.64,均P<0.01),与PLG:A、AT:A呈正相关(r=0.57、0.61,均P<0.01)。结论:H_2S通过降低PAR-1、TF、TNF-α含量,改善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凝血功能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硫化氢 凝血功能 大鼠
下载PDF
β-七叶皂甙钠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大鼠存活率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朱文侠 王航辉 韩振奎 《四川医学》 CAS 2013年第7期902-904,共3页
目的探讨β-七叶皂甙钠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大鼠存活率的影响。方法随机分为:①假手术组;②模型组;③治疗组。制作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hiu’s法观察肠粘膜损伤情况,电镜观察肠粘膜超微结构变化;测定粘膜血管通透性、组织髓过... 目的探讨β-七叶皂甙钠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大鼠存活率的影响。方法随机分为:①假手术组;②模型组;③治疗组。制作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hiu’s法观察肠粘膜损伤情况,电镜观察肠粘膜超微结构变化;测定粘膜血管通透性、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观察大鼠存活率。结果小肠缺血再灌注后,模型组肠粘膜屏障严重受损、β-七叶皂甙钠能减轻其损伤。β-七叶皂甙钠能降低Chiu’s评分、EB含量、MPO活性与CGRP含量,并提高大鼠的存活率。结论预先给予β-七叶皂甙钠能提高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存活率,可能与其对肠粘膜屏障形态与功能保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粘膜屏障 Β-七叶皂甙钠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存活率
下载PDF
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同时间窗能量代谢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姚平波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96-1098,共3页
目的研究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同时间窗能量代谢的变化。方法复制大鼠肠缺血一再灌注损伤模型,测定缺血1、6、24、48h肠组织线粒体ATP、ADP和AMP的含量,Na2+,K2+-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结果在各个不同时间窗,各检... 目的研究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同时间窗能量代谢的变化。方法复制大鼠肠缺血一再灌注损伤模型,测定缺血1、6、24、48h肠组织线粒体ATP、ADP和AMP的含量,Na2+,K2+-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结果在各个不同时间窗,各检测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在缺血48h内观测肠组织中能量代谢相关指标,可以用于评价药物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能量代谢 大鼠
下载PDF
热休克蛋白与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1
8
作者 莫燕娜 陈世民 《医学研究杂志》 2008年第3期118-120,共3页
关键词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热休克蛋白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INJURY 腹部动脉瘤 感染性休克 屏障功能
下载PDF
肠功能恢复汤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9
作者 王春荣 程永刚 祁翔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86-589,598,共5页
目的观察肠功能恢复汤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探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新的防治途径。方法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肠功能恢复汤治疗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 目的观察肠功能恢复汤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探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新的防治途径。方法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肠功能恢复汤治疗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和D-乳酸含量,收集小肠灌洗液并测定灌洗液中的溶菌酶含量,同时取肠系膜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肝及脾组织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细菌移位情况,取回肠组织制成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测量小肠黏膜厚度、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取回肠组织制成电镜标本,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肠功能恢复汤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中DAO和D-乳酸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小肠灌洗液中溶菌酶含量显著升高(P<0.01),细菌移位率显著降低(P<0.01)。肠功能恢复汤组小肠黏膜的病理形态明显好于模型组。结论肠功能恢复汤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肠黏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恢复汤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黏膜屏障
下载PDF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对Leptin浓度变化影响的初探 被引量:12
10
作者 林季 颜光涛 +3 位作者 郝秀华 张凯 王录焕 薛辉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22-725,共4页
目的 :研究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血清及脂肪组织 L eptin水平的影响 ,探讨 L eptin在急性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采用高灵敏鼠类 L eptin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量血清及脂肪组织 L eptin浓度变化。结果 :肠... 目的 :研究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血清及脂肪组织 L eptin水平的影响 ,探讨 L eptin在急性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采用高灵敏鼠类 L eptin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量血清及脂肪组织 L eptin浓度变化。结果 :肠缺血 6 0 min、再灌注损伤 30 m in后血清 L eptin水平为 (1 0 .82± 0 .83) μg/L,相对于实验前的 (1 6 .4 6± 3.2 1 ) μg/L 有显著下降 (P<0 .0 5 ) ,而血清 L eptin浓度高于脂肪组织水平 (4 .4 6±2 .6 3) m g/1 0 0 g,并且两者的 L eptin水平都有随损伤时间延长而逐步升高的趋势 (P=0 .0 4 7)。结论 :L eptin可能具有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灌注损伤 LEPTIN 放射免疫分析法
下载PDF
乌司他丁通过抑制肠黏膜细胞凋亡减轻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晓毅 车向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66-569,共4页
目的探讨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再灌注1 h,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于缺血后经阴茎背... 目的探讨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再灌注1 h,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于缺血后经阴茎背静脉缓慢泵入UTI(5万单位/kg);对照组给予等量等渗盐水;空白对照组仅做开关腹并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各组大鼠均于制模后采集标本,动态浊度法检测血清内毒素含量,TUNEL法检测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凋亡调控基因Bax、Bcl-2 mRNA的表达。结果空白对照组血清内毒素水平和肠黏膜细胞凋亡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Bax mRNA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而Bcl-2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乌司他丁可能通过抑制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凋亡,维持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从而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菌和内毒素的移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细胞凋亡 BAX BCL-2
下载PDF
缺血后处理抗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克玄 李云胜 +3 位作者 李偲 李毅 廖东江 黄文起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92-696,共5页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抗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ntestinal ischemic/reperfusion injury,II/R)损伤后肠黏膜的蛋白质变化,探讨其可能的肠保护机制。方法1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II/R组和IPo组。II...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抗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ntestinal ischemic/reperfusion injury,II/R)损伤后肠黏膜的蛋白质变化,探讨其可能的肠保护机制。方法1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II/R组和IPo组。IIL/R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min后再开放60min,IPo组在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min后行三个循环灌注30s/阻断30S,余同II/R组。再灌注结束即刻在距回肠末端5cm处取20cm小肠刮取肠黏膜,利用高分辨双向电泳对肠黏膜组织进行蛋白质分离,Image Master 2D Elite 5.0图像软件进行分析,应用基质辅助电离解析飞行时间质谱获取肽质量指纹图谱,检索数据库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明确其生物学功能。结果研究发现10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其中6个在IPo组中表达上调,4个表达下调。9个通过鉴定及功能分析,其中醛糖还原酶、醛脱氢酶与抗氧化应激和抑制凋亡相关。结论建立了重复性较好的IPo与II/R损伤后肠黏膜组织的双向电泳图谱。IPo的肠保护机制可能与其上调醛糖还原酶和醛脱氢酶的表达,从而抑制氧化损伤及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后处理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蛋白质组学 醛糖还原酶 醛脱氢酶
原文传递
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幼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敏 胡毓华 张伟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73-1475,共3页
目的研究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对肠缺血-再灌注(I-R)幼鼠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肠I-R模型,将24只雄性Wistar幼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C组)、肠I-R损伤(B组)和肠I-R损伤+GLP-2保护(A组)三组。光镜下观察小肠黏膜形态学改变,检测... 目的研究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对肠缺血-再灌注(I-R)幼鼠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肠I-R模型,将24只雄性Wistar幼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C组)、肠I-R损伤(B组)和肠I-R损伤+GLP-2保护(A组)三组。光镜下观察小肠黏膜形态学改变,检测肠系膜淋巴结的细菌菌落情况、肠黏膜丙二醛(MDA)、血清D-乳酸、内毒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B组肠黏膜损伤最明显,Chiu′s评分、肠系膜淋巴结细菌菌落计数、肠黏膜MDA、血清D-乳酸、内毒素和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P<0.01);与B组相比,A组肠黏膜损伤明显减轻,且Chiu′s评分、肠系膜淋巴结细菌菌落计数、肠黏膜MDA、血清D-乳酸、内毒素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GLP-2能够减轻幼鼠肠I-R损伤、保护肠黏膜屏障、减轻细菌/内毒素易位、减少氧自由基和炎性介质的产生和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高血糖素样肽2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D-乳酸 细菌易位
原文传递
白藜芦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黏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秦勇 党晓燕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10期819-823,共5页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肠黏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变化规律的影响,探讨白藜芦醇对SAP大鼠肠黏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可能机理。...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肠黏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变化规律的影响,探讨白藜芦醇对SAP大鼠肠黏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可能机理。方法将5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P组及白藜芦醇治疗组3组,每组18只。应用逆行胰胆管穿刺注射牛磺胆酸钠制备大鼠SAP模型,白藜芦醇溶液于制模成功后5 min通过阴茎背静脉注射,于制模成功后3、6及12 h时分别取6只大鼠剖杀,观察各组大鼠回肠黏膜组织中SOD、MDA、ICAM-1、VCAM-1和组织学变化以及白藜芦醇对其的影响。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SAP组小肠组织中SOD活性在各时相均降低(P<0.05),MDA水平均升高(P<0.05),ICAM-1和VCAM-1的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SAP组比较,白藜芦醇治疗组中白藜芦醇可明显升高SOD活性(P<0.05),降低MDA水平(P<0.05),使ICAM-1和VCAM-1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同时白藜芦醇可减轻其组织病理损害。结论氧自由基参与了SAP大鼠肠黏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白藜芦醇可提高SAP大鼠肠黏膜组织中SOD活性、降低MDA水平,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下调肠组织中ICAM-1和VCAM-1的表达量,从而在SAP时减少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对肠黏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白藜芦醇 黏膜缺血-灌注损伤 氧自由基
下载PDF
幼鼠小肠缺血-再灌注肠组织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林春榕 潘云 +5 位作者 吴学东 曲文超 路会侠 庄立峰 刘庆文 盛盼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2年第3期24-27,共4页
目的:观察幼鼠小肠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肠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将32只4周龄(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成2组即假手术组(Sham组)和缺血-再灌注组(I/R组),每组各16只。Sham组仅暴露腹腔脏器,不作任何干预;I/R组经... 目的:观察幼鼠小肠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肠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将32只4周龄(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成2组即假手术组(Sham组)和缺血-再灌注组(I/R组),每组各16只。Sham组仅暴露腹腔脏器,不作任何干预;I/R组经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 min后恢复血供,于再灌注30、60、90、120 min每组动物各处死4只取小肠组织进行组织学Chiu’s评分,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组间t检验。结果:Sham组肠组织形态正常;I/R组小肠组织发生了明显的缺血和炎症反应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加重,各观察时间点组织学评分在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值在I/R组高于Sham组(P<0.05)。结论:幼鼠肠I/R导致肠组织病理损伤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组织 组织学 幼鼠
下载PDF
利多卡因对肠缺血-再灌注幼鼠肺保护作用的观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曲文超 林春榕 +3 位作者 吴学东 潘云 黄勇 李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41-46,共6页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对幼鼠肠缺血-再灌注(II/R)所致肺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4周龄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缺血组(II组)各10只,缺血-再灌注组(II/R组)和利多卡因干预组(Lid组)各30只。Sham组仅暴露腹腔脏器,不作任何...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对幼鼠肠缺血-再灌注(II/R)所致肺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4周龄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缺血组(II组)各10只,缺血-再灌注组(II/R组)和利多卡因干预组(Lid组)各30只。Sham组仅暴露腹腔脏器,不作任何干预;II组为阻断肠系膜上动脉(SMA)1 h;II/R组经阻断SMA 1 h后恢复血供,再灌注2 h,建立II/R损伤模型;Lid组于再灌注前10 min经股静脉注射利多卡因2 mg/kg,II/R组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于再灌注0.5、1和2 h进行肺组织H-E染色并研究各组肺组织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检测结果的组间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肠缺血1 h即出现肺组织损伤,再灌注后肺损伤进行性加重,利多卡因干预后肺组织损伤有所减轻;肺组织中ICAM-1、MPO和MDA水平检测结果在组间比较,II组和Sham组间各指标测得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I/R组肺组织中各指标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id组中MPO活性仍高于Sham组(P<0.01)和II组(P<0.05),MDA水平仅高于Sham组(P<0.05),ICAM-1的表达也仅在再灌注1 h时高于Sham组(P<0.01),Lid组其余时间点MDA和ICAM-1测得值均未高于Sham组(P>0.05)。结论 II/R导致幼鼠肺组织损伤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加重,利多卡因减轻了再灌注阶段产生的有害因子对肺组织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灌注损伤 利多卡因 保护作用 幼鼠
下载PDF
缺血预处理加用川芎嗪抑制肠缺血-再灌注性心肺细胞凋亡 被引量:3
17
作者 金可可 陈雷 +2 位作者 王卫 王万铁 宋张娟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351-354,共4页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加川芎嗪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肺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B cl 2和B 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Ⅰ组)、肠缺血再灌注组(Ⅱ组)、川芎嗪治疗组(Ⅲ组)、缺血预处理组(Ⅳ组)和川芎嗪+缺血预...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加川芎嗪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肺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B cl 2和B 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Ⅰ组)、肠缺血再灌注组(Ⅱ组)、川芎嗪治疗组(Ⅲ组)、缺血预处理组(Ⅳ组)和川芎嗪+缺血预处理组(Ⅴ组)5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肺组织B cl 2和B ax蛋白表达,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尿嘧啶缺刻标记技术(TUNEL)检测心、肺细胞凋亡,并测定心、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 PO)活性及丙二醛(M DA)含量。结果:Ⅴ组心、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除Ⅰ组外的其他各组,B cl 2蛋白表达明显增多,肺组织B ax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心肌细胞B ax蛋白表达明显比Ⅱ组降低,同时Ⅴ组心、肺组织SOD活性增高,M PO活性和M DA含量降低。结论:缺血预处理与川芎嗪联合应用对抑制肠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心、肺细胞凋亡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川芎嗪 细胞凋亡 缺血-灌注损伤
下载PDF
肠缺血-再灌注复合腹腔感染复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动物模型 被引量:1
18
作者 任清华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0-130,共1页
关键词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腹腔感染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动物模型 模型复制 抗炎剂
下载PDF
肠内给予精氨酸能促进肠缺血-再灌注时早期促炎转录因子的表达
19
作者 浦践一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98-298,共1页
美国学者最近报道了肠内给予精氨酸和谷氨酰胺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早期致炎因子的影响。研究人员将肠系膜上动脉夹闭60min后松夹6h,在夹闭后立即向空肠袋内注满精氨酸或谷氨酰胺(60mmol/L),并设对照。应用电泳法对空肠组织核转录因... 美国学者最近报道了肠内给予精氨酸和谷氨酰胺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早期致炎因子的影响。研究人员将肠系膜上动脉夹闭60min后松夹6h,在夹闭后立即向空肠袋内注满精氨酸或谷氨酰胺(60mmol/L),并设对照。应用电泳法对空肠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以及激活蛋白-1(AP-1)进行分析,并检测AP-1家族中c-jun和c-fos的基因表达。结果显示,NF—κB和AP-1在肠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均被活化。给予精氨酸的动物AP-1表达显著高于给予谷氨酰胺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灌注 精氨酸 早期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系膜上动脉夹闭 缺血-灌注过程 谷氨酰胺 AP-1 核转录因子 c-fos c-jun 致炎因子 研究人员 激活蛋白 组织 基因表达 电泳法
下载PDF
低温和复温影响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粘膜绒毛的微循环
20
作者 王铁平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2003年第2期125-126,共2页
关键词 低温 复温 影响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粘膜绒毛 微循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