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82篇文章
< 1 2 19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密度对罗氏沼虾种虾存活率、抱卵率、水质、水体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
作者 李倩 孙丽慧 +6 位作者 张海琪 姜建湖 陈建明 彭俊 杨必成 高令梅 郭建林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0,共12页
为探讨保种期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种虾合理的放养密度,实验以温室保种期的种虾为研究对象,雌雄比例2﹕1,雌虾初始体重为(17.95±1.11)g,雄虾初始体重为(21.39±1.63)g,设置3个放养密度:LD(1.0 kg/m^(3))、MD(1.... 为探讨保种期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种虾合理的放养密度,实验以温室保种期的种虾为研究对象,雌雄比例2﹕1,雌虾初始体重为(17.95±1.11)g,雄虾初始体重为(21.39±1.63)g,设置3个放养密度:LD(1.0 kg/m^(3))、MD(1.5 kg/m^(3))、HD(2.0 kg/m^(3)),研究了密度对罗氏沼虾种虾抱卵率、存活率、水质、水体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质未稳定前,水体中氨氮和亚硝态氮的含量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升高,HD组显著高于LD组(P<0.05)。水质稳定后各密度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LD组和MD组雌虾的抱卵率显著大于HD组(P<0.05),LD组和MD组无显著差异(P>0.05)。存活率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放养密度显著影响罗氏沼虾的规格,小规格虾的比例随着放养密度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水体中氨氮含量最高时,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为HD组的指示物种。肠道微生物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采样时间,放养密度对罗氏沼虾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无显著影响。但当水体中氨氮含量最高时,潜在病原菌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的占比在MD组和HD组有所升高,说明密度引起的水质变化显著影响中高密度组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综上,建议保种期罗氏沼虾的放养密度以1.0 kg/m^(3)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密度 水质 高通量测序 水体细菌群落 肠道微生物 种虾 罗氏沼虾
下载PDF
基于胆固醇代谢调控的他汀类药物与PCSK9抑制剂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稳态及相关代谢产物的双向调控作用分析
2
作者 江康 黄旭玲 +3 位作者 尹晓刚 秦晓明 费裕朗 段智慧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1-327,共7页
目的比较他汀类药物与PCSK9抑制剂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稳态及相关代谢产物的双向调控作用。方法纳入本院112名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37),他汀组(n=37,每日20 mg阿托伐他汀),PCSK9抑制剂... 目的比较他汀类药物与PCSK9抑制剂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稳态及相关代谢产物的双向调控作用。方法纳入本院112名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37),他汀组(n=37,每日20 mg阿托伐他汀),PCSK9抑制剂组(n=38,每14天140 mg依洛尤单抗)。研究持续12周,采集粪便和血液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及代谢产物和胆固醇代谢指标检测,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他汀组和PCSK9抑制剂组在12周后TC和LDL-C显著降低(P<0.001)。他汀组TC从6.21±0.43 mmol/L降至4.50±0.41 mmol/L(t=19.532),PCSK9抑制剂组从6.12±0.64 mmol/L降至4.30±0.53 mmol/L(t=21.126)。他汀组(t=-5.967,P<0.001)和抑制剂组(t=-6.843,P<0.001)HDL-C水平升高,TG显著均下降(P<0.001)。Shannon指数在他汀组(t=22.382,P<0.001)和PCSK9组(t=8.212,P<0.001)显著升高,PCoA分析显示两组与对照组显著分离(P=0.003)。胆酸和乙酸在药物组显著增加(P<0.001)。Akkermansia与TC显著负相关(r=-0.482,P<0.001),Bacteroides与LDL-C显著负相关(r=-0.526,P<0.001)。结论他汀类药物与PCSK9抑制剂不仅显著降低了脑血管疾病患者胆固醇水平,还通过不同的机制调节了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代谢 他汀类药物 PCSK9抑制剂 肠道微生物 代谢产物
原文传递
不同养殖模式马口鱼肠道微生物群落比较
3
作者 崔雁娜 黄雷 +7 位作者 王雨辰 汪江琦 沈亚芳 黄爱霞 武雨鑫 胡秋月 郭水荣 郝贵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年第8期31-38,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养殖模式对马口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方法采取以C(马口鱼单养)、D(马口鱼与小龙虾混养)、E(马口鱼与青虾混养)的马口鱼肠道微生物DNA为模板,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采用515F-907R引物对16S... 目的研究不同养殖模式对马口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方法采取以C(马口鱼单养)、D(马口鱼与小龙虾混养)、E(马口鱼与青虾混养)的马口鱼肠道微生物DNA为模板,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采用515F-907R引物对16S rRNA基因进行扩增,并用Illumina Hiseq2500测序平台测序,同步测定了不同养殖模式的马口鱼生长性能。结果从体重和肥满度来看,C>E>D;从体长来看,C与E无显著性差异,C与D、D与E均有显著性差异,也是C>E>D;从肝体指数来看,D与E无显著性差异,C与D、C与E均有显著性差异,C>E=D;脏体指数、肝体指数的规律相同,C>D>E;鱼虾混养模式比单一养鱼模式鱼类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显著增加;混养模式增加了马口鱼的肠道菌群组成多样性,两种混养模式效果相同;单养模式和两种混养模式马口鱼的指示类群不同,两种混养模式马口鱼的共有指示类群为微杆菌属和普雷沃氏菌属。结论单养模式马口鱼的体重和肥满度更高,有利于提升食品加工的产量;混养模式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更好,马口鱼的抵抗力更强,品质更好,有利于提升食品加工的产品质量。本研究可对不同养殖模式马口鱼营养供应、代谢稳态和防疫免疫、食品加工等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口鱼 养殖模式 肠道微生物 生长性能
原文传递
“实热证”和“虚热证”腹膜透析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结构特征
4
作者 朱星瑜 罗京 +1 位作者 高良云 赵婷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5年第4期372-376,共5页
腹膜透析是终末期肾病一种经济有效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1],其居家透析的模式相比血液透析更具优势[2]。近年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腹膜透析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3]。腹膜透析患者常被要求控制水分摄入,因此常见咽干口渴等症状,根据中医学... 腹膜透析是终末期肾病一种经济有效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1],其居家透析的模式相比血液透析更具优势[2]。近年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腹膜透析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3]。腹膜透析患者常被要求控制水分摄入,因此常见咽干口渴等症状,根据中医学五行生克关系,水克火,五行中水的相对不足会引起火旺,继而出现与“火、热”相关的症状,因此腹膜透析状态存在中医学“热证”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实热证 虚热证 肠道微生物 16SrDNA测序
下载PDF
儿童抽动障碍与肠道微生物群的关系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中原 胡晓红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5年第1期73-80,共8页
抽动障碍通常在儿童期发病,临床表现包括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部分可持续至成年期。抽动障碍可导致患儿产生社交障碍、身体不适或情绪问题,且常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等,影响日常生活和在校表现。截至目前抽动障碍的发病机制尚... 抽动障碍通常在儿童期发病,临床表现包括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部分可持续至成年期。抽动障碍可导致患儿产生社交障碍、身体不适或情绪问题,且常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等,影响日常生活和在校表现。截至目前抽动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肠道微生物群是影响其发病的因素之一,近年来两者的关系被广泛研究。本文就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并对目前以肠道微生物群为靶点的干预性研究的进展进行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动障碍 儿童 肠道微生物 微生物-肠-脑轴 微生态移植
下载PDF
清热燥湿中药对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肠道微生物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6
作者 李爽 《内蒙古中医药》 2025年第2期49-51,共3页
目的:探究清热燥湿中药对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肠道微生物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设置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应用清热燥湿中药治疗。... 目的:探究清热燥湿中药对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肠道微生物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设置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应用清热燥湿中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肠道微生物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肠道微生物水平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血瘀证患者采取清热燥湿中药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肠道微生物水平,利于患者快速预后,值得临床大力推广采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热燥湿中药 冠心病血瘀证 肠道微生物 临床疗效 应用影响
下载PDF
帕米尔盘羊食性与肠道微生物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丽娇 迪拉拉·托留 +3 位作者 徐文轩 吴永杰 汪沐阳 杨维康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9-643,共15页
肠道微生物对宿主代谢和环境适应有重要影响,其种类组成主要受宿主食物组成与进化遗传的影响。开展野生动物肠道微生物和食性研究有助于揭示肠道微生物如何提高宿主对环境胁迫的适应能力,可为濒危动物保护提供指导。采集暖季与冷季各12... 肠道微生物对宿主代谢和环境适应有重要影响,其种类组成主要受宿主食物组成与进化遗传的影响。开展野生动物肠道微生物和食性研究有助于揭示肠道微生物如何提高宿主对环境胁迫的适应能力,可为濒危动物保护提供指导。采集暖季与冷季各12份帕米尔盘羊(Ovis ammon polii)的新鲜粪样,利用DNA宏条形码技术和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帕米尔盘羊冷暖季的食物与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其季节性差异。结果表明帕米尔盘羊共采食36科57属植物,其冷暖季食物组成具有显著差异,但主要食物均为蔷薇科(Rosaceae)与苋科(Amaranthaceae)植物。帕米尔盘羊冷季营养生态位宽度为3.18,暖季为2.94。该种肠道微生物α多样性与β多样性均呈现显著的季节差异,多种食物与肠道微生物丰度呈现显著相关性。帕米尔盘羊肠道微生物随着其食物组成的季节性变化而变化。肠道微生物功能预测显示,宿主在食物缺乏的冷季酯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蛋白质消化与吸收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这有助于宿主更有效地利用氮和能量沉积,提高了盘羊在严酷冬季的适应能力。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高原生态系统野生动物与其肠道微生物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濒危物种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盘羊 DNA宏条形码技术 16S rRNA 食性 肠道微生物 新疆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肝与大肠相通:肠道微生物群稳态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被引量:1
8
作者 孙慧 吕冠华 范颖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5年第1期119-122,共4页
中医认为“肝与大肠相通”,提出肝肠功能相关,肠道在维持肝脏的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与现代医学“肠—肝轴”学说内涵相通,肠道微生物群稳态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sm-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有着密切联系,其通过... 中医认为“肝与大肠相通”,提出肝肠功能相关,肠道在维持肝脏的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与现代医学“肠—肝轴”学说内涵相通,肠道微生物群稳态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sm-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有着密切联系,其通过参与胆汁酸代谢及肠屏障破坏影响MAFLD的进展,因此纠正肠道微生物群稳态失衡成为目前研究的方向之一。文章总结了胆汁酸及肠屏障破坏影响MAFLD的相关机制以及以肠道为靶点的治疗研究进展,旨在为论治MAFLD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与大肠相通 肠道微生物群稳态 肠-肝轴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原文传递
生物絮团培育吉富罗非鱼仔鱼的生长效果及其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
9
作者 徐志兵 刘文畅 +2 位作者 谭洪新 罗国芝 孙大川 《水产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7,共11页
【目的】研究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对培育吉富罗非鱼仔鱼的生长效果及其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方法】实验使用BFT饲养初始重量为(15.35±10.62)mg的仔鱼37 d,饲养密度为5000尾/m^(3)。【结果】实验结束,获得了(65.... 【目的】研究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对培育吉富罗非鱼仔鱼的生长效果及其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方法】实验使用BFT饲养初始重量为(15.35±10.62)mg的仔鱼37 d,饲养密度为5000尾/m^(3)。【结果】实验结束,获得了(65.08±13.55)%的成活率、(3254±678)尾/m^(3)的终末密度,鱼苗个体体重在B等级(0.1~0.2 g)分布最多,显著高于其他4个等级(0<A≤0.1 g,0.2 g<C≤0.3 g,0.3 g<D≤0.4 g,0.4 g<E)。5个等级的鱼苗肠道菌落均以变形菌门、绿弯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优势菌门。在肠道菌群优势菌属中检测到芽孢杆菌(3.17%~5.32%)、红杆菌属(1.91%~3.26%)、Reyranella sp.(1.90%~2.62%)等有益菌;同时也存在黄杆菌属(4.98%~9.20%)、肠弧菌属(0.21%~6.47%)、分枝杆菌属(2.16%~4.37%)、气单胞菌属(0.29%~1.10%)等潜在致病菌。其中气单胞菌属和肠弧菌属在重量等级越低的鱼苗肠道中相对丰度越高。【结论】利用BFT培育吉富罗非鱼仔鱼效果良好,仔鱼的健康状况和生长速率受到肠道益生菌和潜在致病菌共同影响,但致病菌过多可能会打破菌群平衡,进而影响鱼苗的生长速率。本实验结果阐述了BFT系统中水质状况以及吉富罗非鱼仔鱼生长速率与肠道微生物间的可能关系,为利用BFT培育吉富罗非鱼仔鱼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仔鱼 生物絮团技术 生长速率 肠道微生物
原文传递
六味地黄丸调节肠道微生物组平衡抑制卵巢早衰小鼠的氧化应激
10
作者 仲佳雯 姜波 +3 位作者 张文燕 李晓荣 秦岭 高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285-2293,共9页
背景:研究表明,卵巢早衰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发生变化,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卵巢早衰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对环磷酰胺诱导卵巢早衰小鼠氧化应激和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方法:45只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正常小鼠)... 背景:研究表明,卵巢早衰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发生变化,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卵巢早衰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对环磷酰胺诱导卵巢早衰小鼠氧化应激和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方法:45只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正常小鼠)、模型组(卵巢早衰小鼠)、六味地黄丸组,后2组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20 mg/kg)制备卵巢早衰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六味地黄丸组小鼠连续灌胃六味地黄丸(1.56 g/kg)28 d,其余2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28 d,灌胃结束后取材。每周记录小鼠体质量,计算卵巢指数,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鼠卵泡的发育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抗苗勒管激素、雌二醇、促卵泡激素、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丙二醛水平,并通过16S rDNA测序检测所有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组。结果与结论:(1)模型组小鼠的毛发疏松,活力及抓力下降,体质量几乎无增长,卵巢指数下降;六味地黄丸治疗后小鼠的体质量高于模型组,卵巢指数也随之升高(P<0.05)。(2)模型组小鼠动情周期紊乱;六味地黄丸能恢复卵巢早衰小鼠的发情周期,减少闭锁卵泡数量。(3)模型组小鼠血清中促卵泡激素、丙二醛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清雌二醇、抗苗勒管激素、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显著下降(P<0.01);六味地黄丸组小鼠血清促卵泡激素、丙二醛水平显著降低(P<0.01),雌二醇、抗苗勒管激素、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升高。(4)根据16S rDNA测序结果,六味地黄丸可调控肠道微生物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可增加有益菌的相对丰度,KEGG通路分析显示,肠道微生物群与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通路受六味地黄丸的调控。(5)结论: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可能是六味地黄丸治疗卵巢早衰的潜在机制之一。六味地黄丸能调节肠道微生物组结构,增加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数量,从而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这种调节作用有助于降低氧化应激水平,进一步抑制卵巢早衰小鼠卵巢氧化应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味地黄丸 卵巢早衰 肠道微生物 氧化应激
下载PDF
饲料和水草饲喂对团头鲂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和丰度的影响
11
作者 袁子昊 喻淋 +3 位作者 刘新明 王卫民 高泽霞 刘寒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9,共9页
为了研究饲料和水草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和丰度的影响,用饲料和水草分别饲喂团头鲂8周后,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对其肠道内容物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饲料组团头鲂肠道微生物组... 为了研究饲料和水草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和丰度的影响,用饲料和水草分别饲喂团头鲂8周后,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对其肠道内容物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饲料组团头鲂肠道微生物组成和水草组不同,明显聚成两个簇。菌群组成与丰度分析发现,水草组团头鲂肠道微生物菌群丰度高于饲料组。其中在门水平上,相对丰度最高的前四种菌群分别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属水平上,两组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和丰度也有所差别,水草组团头鲂主要优势菌群是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饲料组团头鲂主要优势菌群是芽殖杆菌属(Gemmobacter),这两个属在两组中的差异极显著。另外,水草饲喂组纤维素消化菌群的相对丰度是饲料组的2倍。结果表明,饲料和水草分别饲喂团头鲂8周后,对团头鲂肠道内容物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产生影响,同时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群落中优势菌群及特定功能菌群(纤维素消化菌)的种类和相对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肠道微生物 16S rRNA测序 相对丰度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群与消化道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万卢 童强 刘晓波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5年第1期179-183,共5页
肠道微生物群由多种微生物组成,包括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les)、乳杆菌(Lactobacillus)等益生菌,参与维持肠道微环境的动态平衡、正常肠道功能及免疫炎症反应等过程。但在病理状态下,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或丰度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肠... 肠道微生物群由多种微生物组成,包括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les)、乳杆菌(Lactobacillus)等益生菌,参与维持肠道微环境的动态平衡、正常肠道功能及免疫炎症反应等过程。但在病理状态下,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或丰度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肠道功能的紊乱、各种疾病的发生等。肠道微生物群可通过介导机体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特异性蛋白活化、产生某些致癌化合物等途径参与肿瘤的发生。胃肠道肿瘤是目前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病例数量众多,病变部位广泛,现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紊乱与消化道肿瘤相关,故本文对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与消化道肿瘤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消化道肿瘤 食管癌 胃癌 胰腺癌
下载PDF
基于宏基因组技术研究亚慢性氯仿暴露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
13
作者 王再山 李强 +2 位作者 栾天琪 金志民 刘铸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9-431,共13页
肠道微生物群是一个复杂的共生细菌生态系统,与宿主健康状况,代谢表型,营养吸收或产生,以及免疫系统调节有关。氯仿是1种城市常见的有毒的环境污染物,人类可能通过包括空气或自来水在内的各种媒介接触到氯仿。在本研究中,将9只SPF级(无... 肠道微生物群是一个复杂的共生细菌生态系统,与宿主健康状况,代谢表型,营养吸收或产生,以及免疫系统调节有关。氯仿是1种城市常见的有毒的环境污染物,人类可能通过包括空气或自来水在内的各种媒介接触到氯仿。在本研究中,将9只SPF级(无特定病原体)昆明雌性小鼠分为3组(每组3只),3组灌胃分别暴露于0、50和150 mg·kg^(-1)小鼠体质量的剂量中,持续30 d。我们的实验结果揭示了以下几点:(1)亚慢性氯仿暴露显著改变了盲肠微生物群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在科水平上,在氯仿暴露组中,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康氏菌科(Kangiellaceae)等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基于LEfSe线性判别分析表明,臭杆菌科(Odoribacteraceae)可作为氯仿暴露组的典型生物标志物。在属水平上,氯仿暴露使螺杆菌属(Helicobacter)、颤杆菌克属(Oscillibacter)等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且与氯仿剂量呈正相关。(2)氯仿的暴露显著影响了微生物群功能基因的组成。基于代谢通路水平功能比较分析表明,花生四烯酸代谢和类固醇生物合成的相对丰度在对照组显著高于氯仿实验组,并与氯仿浓度的呈负相关;基于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水平功能比较分析表明,如GH31、GT14、GT113、GH67等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的相对丰度由于氯仿的暴露显著降低;基于抗生素抗性基因分析表明,如ARO:3000412、ARO:3000569、ARO:3001209、ARO:3002894等抗性基因的相对丰度在氯仿暴露高于对照组,且与氯仿剂量呈正相关。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亚慢性氯仿暴露显著影响了小鼠盲肠微生物群的物种的组成结构,并通过扰乱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结构,从而影响了花生四烯酸代谢、类固醇生物合成等新陈代谢,以及碳水化合物分解消化能力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仿 环境污染物 肠道微生物 宏基因组 物种多样性 功能基因多样性
下载PDF
中医药防治免疫相关性葡萄膜炎与肠道微生物失调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贺莉 喻京生 颜家朝 《时珍国医国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7-564,共8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肠道微生物失调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autoimmune uveitis,AU)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传统中医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调节免疫、减轻炎症、改善视力和生活质量,也可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群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肠道微生物失调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autoimmune uveitis,AU)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传统中医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调节免疫、减轻炎症、改善视力和生活质量,也可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群来治疗AU。文章总结了有关肠道-眼轴理论的最新文献,明确了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与AU发病机制之间的联系,重点探讨了中医药防治AU的优势以及通过微生物群防治AU的可能机制。希望为研究以肠道微生物群的重塑为靶点的中医药防治AU提供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治疗 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肠道微生物 菌群失调 免疫疾病
原文传递
血必净注射液联合益生菌治疗脓毒症疗效及对肠道微生物群紊乱的影响
15
作者 颜骏 都军 +3 位作者 丁园国 王荣 杨宏锋 金兆辰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5年第1期65-68,73,共5页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益生菌治疗脓毒症患者疗效及对肠道微生物群紊乱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的设计,将2022年1月—2023年4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医院重症医学科收入的128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益生菌组、...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益生菌治疗脓毒症患者疗效及对肠道微生物群紊乱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的设计,将2022年1月—2023年4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医院重症医学科收入的128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益生菌组、血必净组和联合组,每组3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脓毒症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安慰剂治疗,益生菌组加用益生菌治疗,血必净组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联合组加用益生菌和血必净注射液治疗,4组均治疗7 d。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后序贯器官衰竭评估量表(SOFA)评分及血清乳酸(Lac)、内毒素(LPS)、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肠道微生物群紊乱程度、28 d累积生存率。结果治疗7 d后,益生菌组、血必净组、联合组SOFA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联合组、血必净组均明显低于益生菌组(P均<0.05);治疗第7天,联合组血清LPS水平明显低于其余3组(P均<0.05);联合组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其余3组(P均<0.05),肠道微生物群紊乱程度明显轻于其他3组(P均<0.05);对照组、益生菌组、血必净组和联合组患者的28 d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5.6%(21/32)、65.6%(21/32)、71.9%(23/32)和75.0%(24/3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联合益生菌治疗可以抑制脓毒症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的进展,降低内毒素水平,减轻肠道微生物群紊乱程度,缩短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但对患者预后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肠道微生物 益生菌 血必净注射液 预后
下载PDF
甘露聚糖对肠道微生物的调控及其对糖脂代谢疾病的干预
16
作者 徐鹤洋 夏彭奎 +1 位作者 李斌 李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年第7期136-147,共12页
近年来,糖脂代谢性相关疾病患病率大幅增加,并且常伴有肠道菌群稳态失调。甘露聚糖作为一类功能性多糖,来源广泛,在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和影响宿主健康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本综述深入探讨了不同来源的葡甘露聚糖、半乳甘... 近年来,糖脂代谢性相关疾病患病率大幅增加,并且常伴有肠道菌群稳态失调。甘露聚糖作为一类功能性多糖,来源广泛,在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和影响宿主健康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本综述深入探讨了不同来源的葡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及甘露低聚糖的结构表征,特别关注了甘露聚糖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及其在精准营养中的潜在应用。研究表明,甘露聚糖可以选择性促进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的生长,抑制大肠杆菌等病原菌的增殖,影响短链脂肪酸等肠道代谢产物的产生和支链氨基酸的代谢,进而优化肠道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也总结了甘露聚糖的肠道可利用性及其在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糖脂代谢性疾病中的健康益处,有望为多种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干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露聚糖 肠道微生物 短链脂肪酸 糖脂代谢
原文传递
枯草芽孢杆菌对林蛙镉暴露镉积累、肝脏氧化应激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7
作者 李大吉 王刚 +1 位作者 孙露萌 于菊霞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1,共7页
试验旨在探究枯草芽孢杆菌对林蛙镉暴露镉积累、肝脏氧化应激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选取健康林蛙72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林蛙。对照组(NC组)和镉暴露组(Cd组)饲喂基础饲料,枯草芽孢杆菌组(BL组)和枯草芽孢杆菌干预治疗... 试验旨在探究枯草芽孢杆菌对林蛙镉暴露镉积累、肝脏氧化应激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选取健康林蛙72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林蛙。对照组(NC组)和镉暴露组(Cd组)饲喂基础饲料,枯草芽孢杆菌组(BL组)和枯草芽孢杆菌干预治疗组(BLCd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试验期4 w。结果显示,与Cd组相比,BLCd组林蛙各组织中镉积累量均显著降低(P<0.05),BLCd组肝脏及肠道锌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NC组相比,BL组林蛙的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与Cd组相比,BLCd组林蛙的肝脏中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SOD、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与Cd组相比,BLCd组林蛙肠道二价金属转运蛋白(DMT1)、金属硫蛋白(MT)、锌转运蛋白2 (ZnT-2)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与Cd组相比,BLCd组林蛙肠道微生物丰富度较高,部分微生物菌属的丰富度与抗氧化指标呈现关联性。研究表明,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对镉暴露林蛙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林蛙 镉暴露 氧化应激 肠道微生物
原文传递
鞣花酸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18
作者 王妮 车思艳 +1 位作者 王悦 吴苗苗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7,共7页
试验旨在研究鞣花酸对断奶应激仔猪回肠微生物功能和组成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分析肠道微生物对断奶仔猪肠道营养物质吸收和代谢的影响。试验选取24头体重为(7.42±0.10) kg的21日龄断奶仔猪,通过在饲料中添加鞣花酸(ellagic acid,EA... 试验旨在研究鞣花酸对断奶应激仔猪回肠微生物功能和组成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分析肠道微生物对断奶仔猪肠道营养物质吸收和代谢的影响。试验选取24头体重为(7.42±0.10) kg的21日龄断奶仔猪,通过在饲料中添加鞣花酸(ellagic acid,EA)和氨苄西林(ampicillin,AMP)处理仔猪21 d,并于第14天和第18天腹腔注射百草枯(paraquat,PQ)。试验仔猪分为4组(每组6头),PQ组(阴性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AMP+PQ,阳性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中添加24.3 mg/kg体重(BW)的AMP,EA组(EA+PQ)饲喂基础饲粮中添加0.01%EA,EA+AMP组(EA+AMP+PQ)饲喂基础饲粮中添加0.01%EA和24.3 mg/kg BW的AMP。试验第14天和第18天,将百草枯粉末溶于0.9%无菌生理盐水溶液,最终剂量为4 mg/kg BW,进行腹腔注射。试验期28 d(适应期7 d)。结果显示,与PQ组相比,鞣花酸的干预显著增加了仔猪回肠微生物的β多样性,在科水平上,促进了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的富集并抑制了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ae)的扩增。转录组数据显示,饲料中添加鞣花酸的仔猪回肠中脂肪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PPAR被显著激活,同时脂肪消化吸收,胆固醇和花生四烯酸的代谢相关途径的mRNA表达也显著增加。此外,Spearman分析揭示了在鞣花酸处理组中与脂肪吸收代谢相关的回肠微生物FCPU426、 SAR324_clade. Marine的丰度增加,而与脂质代谢呈负相关的肠道微生物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的丰度降低。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鞣花酸能够调节应激状态下仔猪的肠道微生物结构,增加乳酸杆菌等有益菌和与脂质代谢相关微生物的富集。同时,鞣花酸还能够提高仔猪回肠组织中与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提高断奶仔猪对脂质的吸收和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鞣花酸 断奶仔猪 肠道微生物 脂肪代谢 应激
下载PDF
淡水鱼肠道微生物的功能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9
作者 侯红霞 李林 +2 位作者 许长峰 李川 唐伟斌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6-212,共7页
淡水鱼是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淡水鱼肠道微生物是与鱼类肠道共生的微生物群体,在宿主营养代谢、机体健康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与鱼类宿主的健康状况紧密相关。文章探讨了... 淡水鱼是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淡水鱼肠道微生物是与鱼类肠道共生的微生物群体,在宿主营养代谢、机体健康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与鱼类宿主的健康状况紧密相关。文章探讨了淡水鱼肠道微生物的组成特性及其重要意义,描述了肠道微生物在宿主消化吸收、生长发育、免疫调控等方面的重要功能,阐述了肠道微生物益生菌在增强宿主营养、提高免疫力、改善水质、缓解应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了肠道微生物在筛选益生菌和开发微生物标志物中的潜在应用,为有效利用肠道微生物资源、促进淡水鱼疾病防控和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鱼 肠道微生物 益生菌 生物标志物 疾病防控
原文传递
胆管癌患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其对治疗反应的影响
20
作者 段文飞 王世贵 +3 位作者 朱志超 陈祥 范天龙 巫俊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7-304,共8页
目的探讨胆管癌患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其对不同治疗反应的影响,分析肠道微生物群与治疗方式、治疗效果和生存结局之间的关联,以及肠道微生物在胆管癌患者治疗中的潜在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临床研究,共纳入45名确诊为胆... 目的探讨胆管癌患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其对不同治疗反应的影响,分析肠道微生物群与治疗方式、治疗效果和生存结局之间的关联,以及肠道微生物在胆管癌患者治疗中的潜在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临床研究,共纳入45名确诊为胆管癌的患者,分为手术组、化疗组和免疫治疗组。患者的粪便样本分别在治疗前(基线)、治疗中期和治疗结束时采集,并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包括α多样性(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和β多样性(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主坐标分析)。此外,结合临床治疗反应,将患者分为完全缓解组(CR)、部分缓解组(PR)、病情稳定组(SD)和疾病进展组(PD),并评估其与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及临床生物标志物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学评估。结果免疫治疗组患者的肠道微生物α多样性(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在治疗中期和治疗结束时显著增加(Shannon指数P=0.045,Chao1指数P=0.038),而手术组和化疗组未见显著变化(P>0.05)。β多样性分析显示,免疫治疗组的微生物群组成在治疗过程中显著变化,治疗结束时与手术组和化疗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7)。CR组和PR组患者的α多样性显著高于SD组和PD组(P<0.05),特别是在免疫治疗组中,Faecalibacterium和Akkermansia属的丰度显著增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α多样性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12.8个月)和总生存期(OS=19.2个月)均显著长于低多样性组(PFS=8.3个月,OS=12.4个月)(log-rank检验,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Faecalibacterium属与CRP和IL-6等炎症标志物呈显著负相关(P<0.001),而Escherichia/Shigella属与这些标志物呈正相关(P<0.01)。结论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与胆管癌患者的治疗反应和生存结局密切相关。免疫治疗显著增加了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特定菌属的丰度,这些变化与良好的治疗反应和延长的生存期相关。Faecalibacterium和Akkermansia等关键菌属的丰度增加可能通过调节炎症和免疫反应改善患者预后,提示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是胆管癌患者治疗反应和预后的潜在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胆管癌 免疫治疗 治疗反应 生存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9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