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球囊损伤致兔股动脉血栓形成模型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春坚 黄峻 +3 位作者 杨国平 徐以南 陆琳 冯振卿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77-280,F003,共5页
目的 :观察兔股动脉缩窄与压力变化的关系 ,探讨用球囊损伤的方法建立兔股动脉血栓形成模型。方法 :新西兰兔 10只 ,用细尼龙线逐渐缩窄兔右股动脉至完全闭塞 ,记录缩窄程度与股动脉压力的变化。继之经右股动脉置入 2 .5mm×2 0 .0m... 目的 :观察兔股动脉缩窄与压力变化的关系 ,探讨用球囊损伤的方法建立兔股动脉血栓形成模型。方法 :新西兰兔 10只 ,用细尼龙线逐渐缩窄兔右股动脉至完全闭塞 ,记录缩窄程度与股动脉压力的变化。继之经右股动脉置入 2 .5mm×2 0 .0mm球囊剥脱血管内皮 ,抽出球囊后监测股动脉压力变化。球囊损伤前后取血检测血小板计数。对部分动物在血栓形成前后行股动脉造影。最后取受损节段血管作病理检查。结果 :①兔右侧股动脉缩窄 90 %时 ,其收缩压、脉压显著下降 ;进一步缩窄达 10 0 %时 ,脉压降为 0 ,同时舒张压、平均压也显著下降。②右侧股动脉收缩压、脉压在球囊损伤后 5min即显著下降 ;至损伤后 90min ,脉压降至 0 ,同时舒张压、平均压亦显著下降。③动脉造影及病理组织检查均证实球囊损伤后股动脉血栓形成 ,管腔完全闭塞。④球囊损伤后 2h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结论 :球囊损伤可制成稳定、可靠的兔股动脉血栓形成模型 ,这在进行各种溶栓剂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研究时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球囊损伤 股动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输卵管乳头状囊腺癌并反复急性左股动脉血栓形成一例
2
作者 廖明芳 景在平 +2 位作者 冯翔 赵珺 陆清声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1年第6期407-408,共2页
病例女,62岁,因突发左下肢疼痛2天入院.病人因左输卵管乳头状囊腺癌根治术后14月,在外院行动静脉插管7次化疗后突发左下肢疼痛、苍白,动脉造影示左股动脉血栓形成,给予尿激酶20万单位溶栓无明显效果,后急行左股动脉Fogarty导管取栓,术... 病例女,62岁,因突发左下肢疼痛2天入院.病人因左输卵管乳头状囊腺癌根治术后14月,在外院行动静脉插管7次化疗后突发左下肢疼痛、苍白,动脉造影示左股动脉血栓形成,给予尿激酶20万单位溶栓无明显效果,后急行左股动脉Fogarty导管取栓,术中取出混合性血栓约40cm,次日再发左下肢疼痛,再次Fogarty导管取栓,术后症状有减轻,第3天再次出现左下肢疼痛,急诊转入我院.查体:左下肢皮肤苍白,足底部有花斑,未见皮肤坏死,皮温明显降低,左侧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左下肢举垂征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卵管乳头状囊腺癌 并发症 急性左股动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并发急性股动脉血栓形成1例
3
作者 施月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33-833,共1页
患者男.27岁,因右下肢怕冷、疼痛8年加重1周入院。患者自15岁开始吸烟,2001年因右下肢怕冷、疼痛于江苏省多家三甲医院均确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经长期治疗后病情控制尚可,1周前患者突觉右下肢怕冷、疼痛加重,右足麻木,间... 患者男.27岁,因右下肢怕冷、疼痛8年加重1周入院。患者自15岁开始吸烟,2001年因右下肢怕冷、疼痛于江苏省多家三甲医院均确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经长期治疗后病情控制尚可,1周前患者突觉右下肢怕冷、疼痛加重,右足麻木,间歇性跛行加重,静息痛明显,门诊治疗无效,收住入院。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股动脉血栓形成 急性 并发 间歇性跛行 右下肢 三甲医院 病情控制
下载PDF
直肠癌根治术后股动脉血栓形成1例
4
作者 张洪明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33-333,共1页
关键词 股动脉血栓形成/继发性 动脉血栓/治疗 病例报告
下载PDF
小儿心导管术后股动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迁 徐广阳 +2 位作者 刘思博 李雷 唐锋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8期173-174,共2页
目的分析小儿心导管术后股动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及其高危因素。方法收集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7月-2016年6月行心导管介入诊疗患儿的病例资料,评估临床因素与术后发生股动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结果273例患儿中6例术后出现股动脉... 目的分析小儿心导管术后股动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及其高危因素。方法收集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7月-2016年6月行心导管介入诊疗患儿的病例资料,评估临床因素与术后发生股动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结果273例患儿中6例术后出现股动脉血栓形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是小儿心导管术后股动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6,OR=1.034;95%CI:1.010~1.059)。结论手术时间是小儿心导管术后股动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时间的控制有助于降低股动脉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心导管术 股动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手术时间
下载PDF
肺癌介入性治疗并发右股动脉血栓形成1例报告
6
作者 周成运 张黎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270-270,共1页
1病例报告 患者,男,43岁.因咳嗽,咳血丝痰1个月于1999年3月6日,经行胸部CT及纤维支气管镜刷片细胞学等检查后,诊断为右肺中心型鳞癌.于1999年3月10日经右股动脉行选择性肺动脉插管化疗术,化疗药物为ADM(50mg)、DDP(60mg).插管及应用化... 1病例报告 患者,男,43岁.因咳嗽,咳血丝痰1个月于1999年3月6日,经行胸部CT及纤维支气管镜刷片细胞学等检查后,诊断为右肺中心型鳞癌.于1999年3月10日经右股动脉行选择性肺动脉插管化疗术,化疗药物为ADM(50mg)、DDP(60mg).插管及应用化疗药物、拨管等顺利,患者未诉不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介入性治疗 股动脉血栓形成 并发症 病例报告
下载PDF
小儿心导管术后股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与对策
7
作者 陶庆芬 李正锡 +2 位作者 康冰瑶 吴建 冯贵碧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58-59,共2页
关键词 心导管术 股动脉血栓形成 临床分析 对策 儿童
原文传递
新生儿窒息并股动脉血栓形成一例 被引量:3
8
作者 黄澜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84-184,共1页
患儿男,生后30min,因气促、发绀、呻吟30min入院。第2胎第2产,孕38“周,出生体重2600g。2周前因胎心不齐在妇产科保胎治疗,母亲皮肤轻度搔痒而行剖宫产,脐带绕颈1周,羊水清亮,胎盘无老化,Apgar评分1、5、10分钟均7分,经清理... 患儿男,生后30min,因气促、发绀、呻吟30min入院。第2胎第2产,孕38“周,出生体重2600g。2周前因胎心不齐在妇产科保胎治疗,母亲皮肤轻度搔痒而行剖宫产,脐带绕颈1周,羊水清亮,胎盘无老化,Apgar评分1、5、10分钟均7分,经清理呼吸道、吸氧等处理,仍气促、呻吟明显,伴颜面四肢发绀,以“新生儿窒息、吸人性肺炎”入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 股动脉血栓形成 APGAR评分 清理呼吸道 吸人性肺炎 出生体重 保胎治疗 脐带绕颈 妇产科 剖宫产
原文传递
体外冲击波碎石并发髂股动脉血栓形成一例报告 被引量:1
9
作者 石世华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7-78,共2页
ESWL主要的并发症有碎石后石街形成、输尿管穿孔、狭窄、肾功能损害等。ESWL后并发髂股动脉急性血栓形成,并由此继发取栓术后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
关键词 股动脉血栓形成 体外冲击波碎石 并发症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 急性血栓形成 ESWL 输尿管穿孔 肾功能损害
原文传递
1例介入治疗术致髂总—股动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
10
作者 陈强支 熊庚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 2001年第8期64-64,共1页
关键词 介入治疗术 髂总-股动脉血栓形成 原因分析
原文传递
右股动脉血栓误诊为脑梗死
11
作者 于战备 《临床误诊误治》 2006年第10期16-16,共1页
关键词 血栓形成 动脉 误诊 脑梗死
下载PDF
经皮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并发症原因分析及监护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志娟 《齐鲁护理杂志(下半月刊)(外科护理)》 2009年第5期110-111,共2页
关键词 经皮动脉穿刺介入术 穿刺并发症 发生原因分析 介入术后 监护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股动脉血栓形成 假性动脉
下载PDF
外伤后股动脉栓塞法医学鉴定1例
13
作者 孟庆东 李众德 肖庆军 《中国司法鉴定》 2014年第1期123-123,共1页
1案例 肖某,男,47岁,2011年1月6日9时许在盖房施工中被水泥檀条砸伤左下肢后诉疼痛,伴肢瑞苍白、无血运3h入院求治,诉当时左下肢疼痛、活动受限、感觉减退,在当地医院检查后,为求进一步治疗来院急诊。
关键词 法医临床学 创伤 股动脉血栓形成 因果关系
下载PDF
以双下肢水肿为首发症状的转移癌1例
14
作者 陈克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68-1368,共1页
患者男,71岁,有脑梗死病史5年,因“右下肢痛.左小腿肿胀1个月”.以“动脉闭塞硬化症及丹毒”于2011年7月19日在某医院血管外科住院治疗.期间查彩超提示双下肢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右下肢股动脉血栓形成。给予抗凝、扩管、抗感染... 患者男,71岁,有脑梗死病史5年,因“右下肢痛.左小腿肿胀1个月”.以“动脉闭塞硬化症及丹毒”于2011年7月19日在某医院血管外科住院治疗.期间查彩超提示双下肢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右下肢股动脉血栓形成。给予抗凝、扩管、抗感染,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后,患肢疼痛减轻。出院后左下肢水肿进行性加重,并渐进出现双下肢水肿.于2011年9月7日因排尿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下肢水肿 首发症状 转移癌 股动脉血栓形成 下肢动脉硬化 住院治疗 改善微循环 进行性加重
下载PDF
Pharmacokinetics of Native r-SAK in Rabbit's Femoral Artery Thrombosis Model
15
作者 李春坚 黄峻 +3 位作者 邵志高 王蔚青 杨国平 黄蓬 《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04年第2期89-93,共5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native r SAK in rabbit's femoral artery thrombosis model, the “lytic circle'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plasma levels of r SAK. Methods: Thirty New Zealand rabb...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native r SAK in rabbit's femoral artery thrombosis model, the “lytic circle'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plasma levels of r SAK. Methods: Thirty New Zealand rabbi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control (saline 10 ml, 30 min), r SAK low dose (0.25 mg/kg, 30 min), medial dose (0.50 mg/kg, 30 min), high dose (1.00 mg/kg, 30 min), single bolus (0.50 mg/kg, 2 min) and conjunctive therapy (initiated with heparin 200 U/kg, followed by infusion of r SAK 0.50 mg/kg for 30 min, and subsequently infused heparin 50 U/(kg·h) to endpoint) groups. The right femoral artery thrombosis model in rabbit was made by balloon injury, then the thrombolytic agents were infused through parallel ear vein and the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pre thrombolysis and at different time post thrombolysis to determine the plasma levels of r SAK by “lytic circle' method, the plasma levels of r SAK were processed by pharmacokinetic computing procedure to fit the model. Results: The plasma levels of r SAK and the diameters of lytic circles showed a pretty good linear correlation under the scope of 2.0×10 4 2.0×10 6 U/L, and the averaged recycle rate was (96.05±11.35)%(RSD =±11.82%).All peak concentration time in each infusion group was 30 min, and the peak concentration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oses administrated in infusion groups(r=0.999 98, P <0.000 1). In single bolus group, Peak concentration time was 2 min, and the peak concentration reached (5.16±1.02) mg/L, which was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ame dose r SAK infusion group ( P <0.01). In conjunctive therapy group, the peak concentration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that in the same dose r SAK infusion group ( P >0.05). The plasma levels of r SAK fit in two compartment model as processed by pharmacokinetic computing procedure in each group. Conclusion: The “lytic circle' method is a simple, practical and reliable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plasma level of r SAK, and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native r SAK infusion fits in two compartment model in rabbit's femoral artery thrombosis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ombinant staphylokinase(r SAK) PHARMACOKINETICS animal model THROMBUS femoral artery RABBI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