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尿病病人外周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指标踝/肱动脉收缩压比的评估研究
1
作者 李秋荣 王勤 +1 位作者 刘茜倩 范伯丽 《现代医院》 2006年第12期8-10,共3页
研究表明糖尿病病人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但其病因学机制尚不明了。本研究评估了患糖尿病的病人外周血管疾病(PVD)的危险因素。检测了65名糖尿病患者的血压、人类学指标、潜在的外周血管疾病生物化学的危险因素。取踝/肱动... 研究表明糖尿病病人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但其病因学机制尚不明了。本研究评估了患糖尿病的病人外周血管疾病(PVD)的危险因素。检测了65名糖尿病患者的血压、人类学指标、潜在的外周血管疾病生物化学的危险因素。取踝/肱动脉收缩压比(ABR)<0.9作为判定PVD的指标。ABR与如下指标明显相关,年龄(r=-0.46,p<0.001),肌酐(r=-0.37,p<0.02),纤维蛋白原(r=-0.53,p<0.001),总同型半胱胺酸(tHcy)(r=-0.45,p<0.001)。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如下因素为ABR的独立判定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β系数-0.47,p<0.001),tHcy(p系数-0.471,p=0.001)及尿酸盐(β系数0.279,p=0.031),公式如下:(ABR=1-0.669×血浆纤维蛋白原-0.450×tHcy+0.449×尿酸盐,p<0.001)。综上所述,在糖尿病病人中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胺酸尿、尿酸盐及血压为PVD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外周血管疾病 踝/肱动脉收缩压 总同型半胱胺酸 纤维蛋白原 尿酸
下载PDF
怀疑动脉硬化?不妨测一下脚踝部血压
2
作者 曹建春 《中医健康养生》 2023年第5期63-65,共3页
动脉硬化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是日常应关注的重点。踝肱指数(ABI),即下肢踝部动脉(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收缩压与上臂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能够在早期灵敏地反映是否存在动脉硬化以及动脉硬化的程度。
关键词 胫后动脉 动脉硬化 足背动脉 肱动脉收缩压 早预防 脚踝部 上臂 怀疑
下载PDF
大动脉炎患者的同步四肢血压特点
3
作者 陈阳 董徽 +5 位作者 蒋雄京 车武强 熊洪亮 周昱安 邹玉宝 王凯皓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01期80-80,共1页
目的:分析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患者的同步四肢血压特点。方法:连续收集2013-01至2016-01于阜外医院诊治的182例TA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及150例健康者分别为高血压对照组和... 目的:分析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患者的同步四肢血压特点。方法:连续收集2013-01至2016-01于阜外医院诊治的182例TA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及150例健康者分别为高血压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TA组与高血压及健康对照组的同步四肢血压测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肱动脉收缩压 高血
下载PDF
中青年健康男性血压水平与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莎莎 陈雪涛 +4 位作者 王海音 梁晓玉 黄翠莹 文腾 王新宴 《空军医学杂志》 2017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探讨中青年健康男性血压水平与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关系和正常高值血压水平对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10月于空军总医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中青年男性志愿者182例,年龄23~46岁,平均(28.73±5.47)岁... 目的探讨中青年健康男性血压水平与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关系和正常高值血压水平对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10月于空军总医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中青年男性志愿者182例,年龄23~46岁,平均(28.73±5.47)岁;体质量指数(BMI)19.49~29.22 kg/m2,平均(23.52±2.04)kg/m2;右侧臂围23.6~36.2 c m,平均(28.8±2.3)c m。采用A-PU LSE CASP ro?无创中心动脉压测量仪检测并记录志愿者的肱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脉压、脉率和中心动脉收缩压等指标。采用CompanionⅢ经颅多普勒仪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终末段、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和阻抗指数的指标,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正常高值组肱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和中心动脉收缩压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P<0.01)。2在中青年健康男性中,颅内血管血流速度与肱动脉收缩压和中心动脉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搏动指数和阻抗指数与肱动脉收缩压和中心动脉收缩压呈负相关(P<0.05)。3在中青年健康男性中,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在正常血压组和正常高值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血压水平在140 mm Hg以下无任何其他伴随疾病的中青年人,血压与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检测参数间无显著直线相关关系;与正常血压相比正常高值血压并没有引起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的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青年健康男性 肱动脉收缩压 中心动脉收缩 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小剂量联合应用培哚普利/吲达帕胺可选择性减轻高血压患者的心脏重量并降低中心血压
5
作者 De Luca N. Asmar R.G. +2 位作者 London G.M. M.E. Safar 丁倩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 2005年第1期57-57,共1页
Objective: In hypertension, blockade of the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reduce s left ventricular mass (LVM) independently of brachial systolic(S), diastolic(D ), and mean (M) blood pressure (BP). From central to periph... Objective: In hypertension, blockade of the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reduce s left ventricular mass (LVM) independently of brachial systolic(S), diastolic(D ), and mean (M) blood pressure (BP). From central to peripheral arteries, MBP an d DBP are practically unchanged, whereas SBP and pulse pressure(PP) increase sig nificantly. The objective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changes in LVM under drug tre atment was preferentially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central or brachial SBP and PP. Design: A substudy of 146 subjects was selected from 469 hypertensive patie nts submitted to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the combination of p erindopril (2 mg; Per) and indapamide (0.625 mg; Ind) with atenolol (50 mg, one tablet per day). Main outcome measures: Before and after 1 year of treatment: LV M(echocardiography) in 146 subjects and, in 52 of them, central(carotid) BP and timing of wave reflections(tonometry). Results: LVM changes were significantly a ssociated with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with lower LVM with Per/Ind than with atenolol. Changes in SBP and PP, but not in MBP and DBP, were more significantl y associated with Per/Ind than with atenolol, with more pronounced effects using central than brachial measurements, and a longer delay in central return of wav e reflections under Per/Ind. In the sampling of 52 patients with tonometry, the change in LVM between the two drug regimens was significantly linked to central, but not brachial, PP change. Conclusions: This observational study shows a lowe r LVM under Per/Ind than under atenolol. The greater change in LVM on Per/Ind wa s linked to central and not brachial blood pres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达帕胺 培哚普利 心脏重量 阿替洛尔 上肢血 药物治疗 肱动脉收缩压 联合用药 左心室重量 随机双盲
下载PDF
不同局部麻醉药应用于屈指肌腱鞘管内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1
6
作者 游玉媛 谭刚 +1 位作者 区锦燕 杨承祥 《上海医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85-489,共5页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溶液应用于手指屈肌腱鞘管内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手指末节创伤需紧急施行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入3组,分别应用室温的1%利多卡因(1%利多卡因组)、0.5%布比卡因(0.5%布比卡因组)和0.5%...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溶液应用于手指屈肌腱鞘管内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手指末节创伤需紧急施行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入3组,分别应用室温的1%利多卡因(1%利多卡因组)、0.5%布比卡因(0.5%布比卡因组)和0.5%罗哌卡因(0.5%罗哌卡因组)进行手指屈指肌腱鞘管内阻滞,每组30例。记录各组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术后24h内要求镇痛药物治疗的次数。在麻醉前(T0),及麻醉后10min(T1)、90min(T2)和360min(T3)各时间点,记录患指指动脉收缩压、患肢肱动脉收缩压、患指皮肤温度和局部血管效应。结果 1%利多卡因组的麻醉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均显著短于0.5%布比卡因组和0.5%罗哌卡因组(P值均<0.01);0.5%罗哌卡因组的麻醉持续时间显著长于0.5%布比卡因组(P<0.01),两组间麻醉起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利多卡因组在术后24h内要求镇痛药物治疗的构成比为63.3%(19/30),显著高于0.5%布比卡因组的10.0%(3/30)和0.5%罗哌卡因组的6.7%(2/30,P值均<0.01),0.5%布比卡因组与0.5%罗哌卡因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5%罗哌卡因组患者注射药物后手指局部皮肤呈淡粉色的构成比为20.0%(6/30),显著高于1%利多卡因组的3.3%(1/30)和0.5%布比卡因组的3.3%(1/30,P值均<0.01),1%利多卡因组与0.5%布比卡因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5%罗哌卡因组在T1时间点的指-肱动脉收缩压指数显著低于同组T0、T2和T3时间点,及1%利多卡因组和0.5%布比卡因组同时间点(P值均<0.01),3组间及同组在T0、T2和T3时间点间指-肱动脉收缩压指数和手指皮肤温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0.5%罗哌卡因组在T1时间点的手指皮肤温度显著低于同组T0时间点(P<0.05)。术毕放松止血带后所有患指局部血管效应正常,术后随访所有患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1%利多卡因、0.5%布比卡因和0.5%罗哌卡因应用于手指屈肌腱鞘管内阻滞均能提供有效的麻醉。1%利多卡因麻醉起效最快,但难以胜任较长时间的手术;0.5%布比卡因和0.5%罗哌卡因均能提供较长时间的麻醉和术后镇痛,但0.5%罗哌卡因在注射药物早期可能对手指血流灌注产生一定影响,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指肌腱鞘管内阻滞 局部麻醉药 指-肱动脉收缩压指数 血管效应 手指皮肤温度
下载PDF
药源性低血压
7
作者 赵铭山 杨新博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1989年第4期35-36,共2页
影响血压的重要因素是血容量,心排血量及总外周阻力,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神经、体液及局部代谢的调节,血压维持在一个基本恒定的范围内。低血压是指肱动脉收缩压低于90mmHg.临床上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血压,药物引起低血压(称药源性低血压)... 影响血压的重要因素是血容量,心排血量及总外周阻力,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神经、体液及局部代谢的调节,血压维持在一个基本恒定的范围内。低血压是指肱动脉收缩压低于90mmHg.临床上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血压,药物引起低血压(称药源性低血压)并不少见,有时易被忽视,而致严重后果,故在此作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排血量 外周阻力 血管扩张剂 直立位 肱动脉收缩压 多巴 血管运动中枢 交感神经节 苯氧丙酚胺 受体阻滞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