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后并发严重低氧血症患者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护理 被引量:7
1
作者 张煜 王淑芹 张春艳 《护理学报》 2018年第10期64-66,共3页
目的总结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后并发严重低氧血症患者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在团队配合下,为患者建立体外膜肺氧合,实施院内安全转运;给予体外膜肺氧合管道安全管理,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加强抗凝指标监测,以及血管活... 目的总结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后并发严重低氧血症患者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在团队配合下,为患者建立体外膜肺氧合,实施院内安全转运;给予体外膜肺氧合管道安全管理,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加强抗凝指标监测,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管理,观察并发症,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患者于体外膜肺氧合第2天,肝素抗凝5 d后出现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及时调整新型抗凝药,术后第9天,给予成功撤离体外膜肺氧合,术后第24天康复出院。结论本例患者病情危重,治疗、护理难度大,院内安全转运,低氧血症的观察,出血/溶血的护理,抗凝指标的监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等是护理需注意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严重低氧血症 体外膜肺氧合 护理
下载PDF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被引量:2
2
作者 张超纪 任华 +2 位作者 苏丕雄 王辰 朱晓东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67-269,共3页
目的 探讨肺动脉栓塞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方法 总结 8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PT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近中期结果。结果  7例在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1例在非体外循环下手术。 1例围手术期死亡 ,7例存活。术后 2周测不... 目的 探讨肺动脉栓塞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方法 总结 8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PT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近中期结果。结果  7例在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1例在非体外循环下手术。 1例围手术期死亡 ,7例存活。术后 2周测不吸氧状态下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 ,均有显著改善 (P <0 .0 5 ) ,术后 2周超声心动测肺动脉收缩压显著降低 (P <0 .0 5 ) ,术后随访 1~ 2 4个月 ,心功能提高到NYHAⅠ级 4例 ,Ⅱ级 3例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术前术后积极降低肺动脉高压、纠正心功能不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围手 处理 血栓栓塞 肺动脉高压
原文传递
术后残存堵塞肺段数对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家德 王海苹 +6 位作者 邓隆 宋武 蒋鑫 刘盛 宋云虎 杜娟 陈伊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90-795,共6页
目的:探讨术后残存堵塞肺段数对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87例本中心诊断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并接受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先根据术后CT提示残存堵塞肺段数将患者分为0~2段组、... 目的:探讨术后残存堵塞肺段数对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87例本中心诊断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并接受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先根据术后CT提示残存堵塞肺段数将患者分为0~2段组、3~4段组、5~6段组和7~8段组;再根据出现明显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的残存堵塞肺段数临界值,将患者分为肺血栓残存过多组及肺血栓残存理想组。分析肺血栓残存程度对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总结影响肺血栓残存程度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残存堵塞肺段数在0~2个为理想的残存堵塞肺段数,其能为患者带来最佳的血流动力学改善结果。86例术后存活患者中共66例(76.7%)患者为肺血栓残存理想组,20例(23.3%)患者为肺血栓残存过多组,肺血栓残存理想组在改善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及三尖瓣反流方面均明显优于后者(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手术年份(OR=0.905,95%CI:0.825~0.994,P=0.037)及术前合并深静脉血栓性疾病患者(OR=0.261,95%CI:0.089~0.768,P=0.015)是影响肺血栓残存程度的主要保护性因素。多因素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前合并深静脉血栓性疾病患者为影响剥脱肺血栓残存分组的主要保护性影响因素(OR=0.289,95%CI:0.096~0.868,P=0.027)。结论:对于术前合并深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往往能在术后获得理想数量的残存血栓。而对于手术开展时间不长的中心,在收治无明显深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需谨慎安排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后结果 影响因素 血栓残存程度
下载PDF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被引量:2
4
作者 连锋 薛松 +1 位作者 Andrea M.D'Armini Mario Vigano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8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分析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005年6月,共进行134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手术采用深低温间断停循环的方法进行。结果:总手术死亡率为9.7%,呈逐年下降(2004年为4.... 目的:分析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005年6月,共进行134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手术采用深低温间断停循环的方法进行。结果:总手术死亡率为9.7%,呈逐年下降(2004年为4.5%)。主要死亡原因为气道出血、右心功能衰竭、败血症。再灌注肺水肿23例(17.2%),死亡1例。手术后平均肺动脉压力、平均动脉血氧分压、平均动脉血氧饱和度、平均肺血管阻力(PVR)、心脏指数(CI)均较术前改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92%的患者术后随访,最长10年。术后3月、1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9.5±2.6)%,(87.8±2.9)%和(83.3±3.5)%。3年术后随访94%的患者心功能达到NYHA Ⅰ~Ⅱ级。结论: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是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有效治疗手段。合理的手术适应证、外科技术和围手术期处理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深低温 间断停循环
下载PDF
21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金沐 王继宏 +1 位作者 刘东侠 李立环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652-654,共3页
目的: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对于慢性肺动脉栓塞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拟通过对施行PTE患者围手术期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通过围术期临床常见检测手段来为此类患者提供预后判断。方法:择期21例患者单纯施行PTE术,记... 目的: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对于慢性肺动脉栓塞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拟通过对施行PTE患者围手术期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通过围术期临床常见检测手段来为此类患者提供预后判断。方法:择期21例患者单纯施行PTE术,记录ICU入住天数为因变量,以患者年龄(AGE),病程(Course,year),体外循环的时间(TCPB)和ASA分级,术前平均肺动脉压(mPAPPRE),术前右心室/左心室容积比(RV/LVPRE),术后右心室/左心室容积比(RV/LVPOST),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PRE)和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POST)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评价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结果:施行PTE患者的围手术期预后影响因素包括ASA分级、mPAPPRE、RV/LVPRE、TCPB和LVEFPOST。结论:本研究提示在PTE手术的临床监测指标中,患者的一般状况(ASA分级)、术前平均肺动脉压、术前右心室/左心室容积比、体外循环时间和术后LVEFPOST与预后转归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心肺转流 多因素相关分析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麻醉管理
6
作者 彭科军 卿恩明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535-538,共4页
目的:探讨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ulmonary thromboendarterectomy,PTE)的麻醉方法。方法:通过对19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患者术前状况,手术方式、麻醉管理、术后状况及预后进行分析;探索可行的麻醉经验。结果:治愈12例(63.2%);好... 目的:探讨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ulmonary thromboendarterectomy,PTE)的麻醉方法。方法:通过对19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患者术前状况,手术方式、麻醉管理、术后状况及预后进行分析;探索可行的麻醉经验。结果:治愈12例(63.2%);好转3例(15.8%);术后早期死亡2例(10.5%),其中肺水肿合并肺出血1例,持续性肺动脉高压1例;放弃治疗2例(10.5%),均为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术后体外循环膜肺支持(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4例,其中死亡2例、放弃1例及治愈1例。结论:PTE患者麻醉的关键在于防治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和血栓剥离后,肺再灌注引起的肺水肿及并发的肺出血,并注意深低温停循环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麻醉
下载PDF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7
作者 李文媚 李振花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3年第4期247-248,共2页
我院2003年收治了1例慢性肺动脉栓塞的病人,在体外循环(CPB)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现将CPB管理经验作如下介绍:
关键词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慢性肺动脉栓塞 体外循环 间断深低温停循环 深低温低流量
下载PDF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后ICU时间延长的术前危险因素分析
8
作者 杜娟 朱家德 +5 位作者 杨立猛 王欣霄 徐丹青 张晓倩 王新洁 刘盛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4期5-9,共5页
目的分析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后ICU停留时间延长的术前危险因素。方法对阜外医院1997年3月至2016年10月期间147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延长的术前危... 目的分析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后ICU停留时间延长的术前危险因素。方法对阜外医院1997年3月至2016年10月期间147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延长的术前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中位数为5 d,将患者分为ICU停留时间≤5 d组及ICU停留时间>5 d组,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后ICU停留时间延长与以下因素有关:女性(P=0.022)、术前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30 mm(P=0.003)、术前右心导管测量肺动脉收缩压>80 mmHg(P=0.001)、术前右心导管测量肺动脉平均压>40 mmHg(P=0.004)、术前肺血管阻力(PVR)>1000 dyne·s/cm^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后ICU停留时间延长与女性(OR=0.36,95%CI:0.15~0.87)、术前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30 mm(OR=2.28,95%CI:1.09~4.78)及术前PVR>1000 dyne·s/cm^5(OR=2.62,95%CI:1.19~5.75)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性别、术前右心室扩张程度及PVR大小是影响PTE术后ICU停留时间的术前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ICU时间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80例体外循环经验回顾 被引量:4
9
作者 戴劲 张云 +4 位作者 田海娇 刘岩 顾松 吴安石 苏丕雄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6年第2期77-79,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北京朝阳医院80例体外循环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临床结果,总结围体外循环期的管理经验。方法收集北京朝阳医院2002年4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体外循环下PTE的相关临床与术后的随访资料。结果共完成PTE 80例,其中男性62... 目的回顾性分析北京朝阳医院80例体外循环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临床结果,总结围体外循环期的管理经验。方法收集北京朝阳医院2002年4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体外循环下PTE的相关临床与术后的随访资料。结果共完成PTE 80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5±12)岁。其中67例PTE术中采用深低温停循环方式,13例PTE术中采用深低温低流量方式。体外循环时间(278.0±72.7)min,阻断时间(123.1±31.1)min,辅助时间(94.9±41.4)min,停循环总时间为(38.3±14.5)min。术后气管插管时间(97.2±70.5)h,术后ICU停留时间(9.5±6.0)d。结论 PTE是治疗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治疗方法,围体外循环期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整体手术团队通力协作有助于改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深低温停循环 脑保护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深低温停循环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后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祝金晖 豆艳明 胡娜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年第10期43-44,共2页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监护,及早发现并防治肺动脉高压和肺水肿。方法:通过对50例行PTE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重点监护右心功能、肺动脉压力、肺水肿,并采取早期处理及护理措施。结果...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监护,及早发现并防治肺动脉高压和肺水肿。方法:通过对50例行PTE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重点监护右心功能、肺动脉压力、肺水肿,并采取早期处理及护理措施。结果:本组50例患者中46例患者存活,术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P<0.05)。其中20例术后出现肺水肿,经积极治疗护理痊愈。结论:PTE术后监护的重点为监控右心功能、肺动脉压力,及早发现并采取措施降低肺动脉高压,防治肺水肿,改善右心功能,是患者术后恢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深低温 间断停循环
下载PDF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悦 杜娟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2年第3期675-676,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EA)围手术期的护理价值。方法以2020.5-2021.5收治的10例CTEPH患者为对象,均接受PEA手术,给予患者围术期护理干预,探究其价值。结果10例患者经治疗及护理后,患者... 目的探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EA)围手术期的护理价值。方法以2020.5-2021.5收治的10例CTEPH患者为对象,均接受PEA手术,给予患者围术期护理干预,探究其价值。结果10例患者经治疗及护理后,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术后无并发症,10例患者均康复。结论PEA是一种复杂且难度大的手术,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高,给予围术期护理有助于保证手术的成功及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围手期护理
下载PDF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手术配合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欣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2年第10期758-759,共2页
肺栓塞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了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受阻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1].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是当前临床采取的一种外科手术治疗方法,特别是对慢性肺动脉栓塞所致的肺动脉高压内科药物治... 肺栓塞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了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受阻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1].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是当前临床采取的一种外科手术治疗方法,特别是对慢性肺动脉栓塞所致的肺动脉高压内科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2].我院1997年3月至2001年12月完成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15例.术后随访,病人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护理
下载PDF
1例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患者的术后监护管理
13
作者 李海水 王静静 +2 位作者 申艳玲 王书鹏 姚琳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1年第9期47-50,共4页
本文总结1例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患者术后监测管理要点,包括血流动力学监测、呼吸系统监护、持续抗凝的注意事项及观察要点等。通过密切的监测,及时掌握患者的恢复情况,并针对性实施干预,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 本文总结1例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患者术后监测管理要点,包括血流动力学监测、呼吸系统监护、持续抗凝的注意事项及观察要点等。通过密切的监测,及时掌握患者的恢复情况,并针对性实施干预,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温停循环 体外循环 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血流动力学 呼吸系统 抗凝
下载PDF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麻醉的临床观察
14
作者 关圆 张东亚 +2 位作者 邵燕斌 李之明 何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12-513,共2页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是目前肺动脉栓塞治疗的首选,但麻醉管理难度大,风险高,手术死亡率高达30%左右。2004年3月至2008年7月,我院共对8例巨大肺动脉栓塞伴右心衰及肺动脉高压患者实施了心肺转流(CPB)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现...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是目前肺动脉栓塞治疗的首选,但麻醉管理难度大,风险高,手术死亡率高达30%左右。2004年3月至2008年7月,我院共对8例巨大肺动脉栓塞伴右心衰及肺动脉高压患者实施了心肺转流(CPB)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现将麻醉情况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麻醉管理 临床观察 动脉栓塞治疗 死亡率 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栓塞 心肺转流
下载PDF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15
作者 牟云 王继宏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764-766,共3页
目的分析影响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预后的因素,为此类患者提供手术依据和预后判断。方法择期21例患者单纯施行PTE术,记录ICU入住时间,并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评价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结果施行PTE患者的围手术期预后影响因... 目的分析影响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预后的因素,为此类患者提供手术依据和预后判断。方法择期21例患者单纯施行PTE术,记录ICU入住时间,并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评价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结果施行PTE患者的围手术期预后影响因素包括ASA分级、平均肺动脉压、术前左室右室容积比、体外循环时间和术后左室射血分数。结论在PTE手术的临床监测指标中,患者的一般状况、体外循环时间、肺动脉压力、左室右室容积比和术后左室射血分数与预后转归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心肺转流 多因素相关分析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术前危险因素分析
16
作者 王晓晖 刘展 +8 位作者 张昭华 甄雅南 林凡 郑夏 刘晓鹏 孙光 温见燕 叶志东 刘鹏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52-1457,共6页
目的分析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ulmonary thromboendarterectomy,PTE)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6年12月—2021年8月行PTE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将患者分为机械通气时间≤48 h组与机... 目的分析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ulmonary thromboendarterectomy,PTE)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6年12月—2021年8月行PTE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将患者分为机械通气时间≤48 h组与机械通气时间>48 h(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组。采用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术前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90例患者,机械通气时间≤48 h组40例,其中男30例、女10例,平均年龄(45.48±12.72)岁;机械通气时间>48 h组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55.50±10.42)岁。机械通气时间≤48 h组术后中位ICU停留时间3.0 d,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5.0 d;机械通气时间>48 h组术后中位ICU停留时间7.0 d,术后中位住院时间20.0 d。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与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ricuspid annular plane systolic excursion,TAPSE)[OR=0.839,95%CI(0.716,0.983),P=0.030]、年龄[OR=1.082,95%CI(1.034,1.132),P=0.001]、肺血管阻力(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PVR)[OR=1.001,95%CI(1.000,1.003),P=0.028]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年龄及PVR是PTE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术前危险因素;TAPSE是PTE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术前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机械通气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及深低温停循环对其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甘辉立 张健群 +6 位作者 陈辉 穆军升 周其文 王胜洵 郑斯宏 张向峰 刘双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1482-1485,共4页
目的探讨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在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及深低温停循环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2月至2006年10月应用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40例的诊治资料,其中中心型肺动脉栓塞25例,... 目的探讨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在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及深低温停循环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2月至2006年10月应用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40例的诊治资料,其中中心型肺动脉栓塞25例,外周型肺动脉栓塞15例。深低温停循环组17例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不停循环组23例在不停循环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结果围术期深低温停循环组无死亡,不停循环组6例死亡。术后9例出现残余肺动脉高压,18例出现重度肺组织再灌注损伤。手术前后肺动脉压分别为(91±38)mm Hg(1 mm Hg=0.133 kPa)和(58±31)mm Hg,肺循环阻力分别为(978±676)dynes·sea^(-1)·cm^(-5)和(357±279)dynes-sec^(-1)·cm^(-1)、血氧分压分别为(54±8)mm Hg 升到(90±7)mm Hg、血氧饱和度分别为90.0%±4.3%和96.5%±1.8%,P 均<0.05。34例平均随访(42±36)个月(2~109个月),晚期死亡2例,心功能 NYHA 分级Ⅰ级22例、Ⅱ级9例、Ⅲ级1例。结论深低温停循环有利于进行彻底的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而防治残余肺动脉高压、肺组织再灌注损伤是提高围术期疗效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低温 人工 肺动脉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再灌注损伤
原文传递
5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后神经系统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原因 被引量:3
18
作者 郝咏刚 顾松 +2 位作者 翟英慧 胡文立 杨媛华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16-419,共4页
目的总结5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术后神经系统障碍的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并尝试分析其原因。方法回顾2002年至2010年,26例因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症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总结术... 目的总结5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术后神经系统障碍的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并尝试分析其原因。方法回顾2002年至2010年,26例因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症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总结术后生泵患者中5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并发症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分析其与无并发症患者的手术前、手术中的资料,寻找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26例中围手术期死亡4例,22例生存者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5例围手术期出现神经系统障碍表现者中,3例表现为嗜睡、谵妄、记忆力障碍,颅脑CT未见异常发现,治疗后症状1周内消失,2周内完全恢复;另2例患者除上述症状外,还表现为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舞蹈样动作,症状持续时间长,其中1例经高压氧治疗后1个月症状好转,颅脑CT未见异常发现,颅脑MRI显示双侧中脑,基底节区异常信号,治疗8周症状基本好转出院,6个月症状完全消失,复查颅脑MRI异常信号消失;1例颅脑CT未见异常发现,12周出院,恢复较差,生活部分自理。术后出现神经系统障碍患者Jamieson手术分型Ⅲ型、Ⅳ型比例较多(P=0.024),手术中停循环时间较长(P=0.034)。结论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后早期神经系统障碍多表现为弥漫性脑皮层与对称性基底节区神经功能障碍,颅脑MRI相应区域异常信号,多数患者症状在2—8周内消失,6个月内颅脑MRI异常信号可以消失。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患者多手术操作难度大,停循环时间较长,推测考虑与术中脑缺血缺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后神经系统 临床特点 高压氧治疗 颅脑MRI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神经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被引量:3
19
作者 顾松 刘岩 +3 位作者 苏丕雄 翟振国 杨媛华 王辰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4-45,共2页
2002年4月至2006年4月,我们完成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IE)12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关键词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慢性 治疗
原文传递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3
20
作者 吴永波 吴清玉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735-736,共2页
目的 观察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PTE)对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CTEPH )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  1997年 3月~ 2 0 0 2年 6月 ,共对 15例CTEPH患者行PTE ,14例存活出院。其中 13例随访时间平均 4 0 (17~ 77)个月 ,1例失访 ;随访项目... 目的 观察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PTE)对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CTEPH )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  1997年 3月~ 2 0 0 2年 6月 ,共对 15例CTEPH患者行PTE ,14例存活出院。其中 13例随访时间平均 4 0 (17~ 77)个月 ,1例失访 ;随访项目包括心功能状态、血气分析和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肺动脉收缩压。结果 随访期内 13例患者均存活 ,其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均为Ⅲ、Ⅳ级 ;术后 12例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1例Ⅲ级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由术前的 (5 8 1± 8 6 )mmHg上升至(90 8± 6 0 )mmHg (P <0 0 1) ;动脉血氧饱和度由术前的 (90± 5 ) %上升至 (96± 1) % (P <0 0 5 ) ;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的 (97 1± 2 2 4 )mmHg下降至 (4 2 6± 10 7)mmHg (P <0 0 1)。结论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对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具有很好的远期疗效 ,它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远期疗效 心功能 肺动脉收缩压 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目的观 结论 上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