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核素显像评价小儿肾瘢痕形成与膀胱输尿管返流 被引量:8
1
作者 曾纪骅 赵瑞芳 +2 位作者 季志英 吕孝妹 顾凡磊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17-219,共3页
目的 探讨膀胱输尿管返流 (VUR)与急性肾盂肾炎 (APN)后肾瘢痕形成的关系及评价小儿泌尿道感染 (UTI)核素显像方法。方法 研究对象为临床首次诊断为上尿路感染的患儿 4 8例 ,均经99Tcm 二巯基丁二酸 (DMSA)肾皮质显像确诊为APN。肾显... 目的 探讨膀胱输尿管返流 (VUR)与急性肾盂肾炎 (APN)后肾瘢痕形成的关系及评价小儿泌尿道感染 (UTI)核素显像方法。方法 研究对象为临床首次诊断为上尿路感染的患儿 4 8例 ,均经99Tcm 二巯基丁二酸 (DMSA)肾皮质显像确诊为APN。肾显像后 10d内行直接法放射性核素膀胱显像 (DRC)以评价VUR。结果 ①肾皮质显像示 2 9 2 % (14 4 8例 )患儿APN伴瘢痕形成。DRC示4 7 9% (2 3 4 8例 )患儿、4 4 8% (30 6 7个 )病变肾存在VUR。②伴瘢痕形成APN患儿 ,其VUR发生率为 85 7% ,明显高于无瘢痕者 (32 4 % ,P <0 0 1) ;伴瘢痕肾VUR发生率为 88 2 % ,明显高于无瘢痕肾(30 0 % ,P <0 0 1)。③有VUR的 30个肾中 ,重度VUR侧肾瘢痕发生率为 73 3% ,明显高于无VUR及轻、中度VUR侧肾 (11 5 % ,P <0 0 1)。结论 证实VUR是诱发APN后肾瘢痕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DRC为一辐射低、灵敏度高的评价VUR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显像 小儿 肾瘢痕形成 膀胱输尿管返流 急性
下载PDF
小儿肾瘢痕形成的有关问题 被引量:8
2
作者 黄锡年 黄建萍 杨霁云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28-330,共3页
关键词 儿童 肾瘢痕形成 泌尿系感染 UIT
原文传递
反流性肾病的临床诊断 被引量:3
3
作者 任星峰 兰天飙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1年第8期343-345,共3页
反流性肾病是膀胱输尿管反流和肾内反流导致。肾盂肾炎、局灶及广泛性肾瘢痕形成、慢性肾萎缩,最终出珊幔性肾衰竭的一种疾病。反流性肾病被认为是儿童和青年人发生高血压和终末期肾脏疾病的可能原因,20%的高血压患者、15%~25%的... 反流性肾病是膀胱输尿管反流和肾内反流导致。肾盂肾炎、局灶及广泛性肾瘢痕形成、慢性肾萎缩,最终出珊幔性肾衰竭的一种疾病。反流性肾病被认为是儿童和青年人发生高血压和终末期肾脏疾病的可能原因,20%的高血压患者、15%~25%的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存在反流性肾病。因此,如何及时发现和治疗反流性肾病已备受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探讨不同诊断方法对反流性肾病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流性 临床诊断 终末期脏疾病 高血压患者 膀胱输尿管反流 肾瘢痕形成 临床医师
下载PDF
影像学检查在儿童膀胱输尿管反流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陈彦 丁洁 黄建萍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473-476,共4页
关键词 膀胱输尿管反流 影像学检查 终末期脏病 disease 泌尿系感染 肾瘢痕形成 儿童 输尿管连接部 实质损害
下载PDF
儿童泌尿系感染的抗生素治疗原则
5
作者 张星星 易著文 《中国社区医师》 2007年第1期14-15,共2页
关键词 泌尿系感染 治疗原则 抗生素 膀胱输尿管反流 肾瘢痕形成 终末期 儿童 泌尿系统畸形
下载PDF
尿路感染的诊治
6
作者 董泽伍 李晓忠 《苏州医学》 2006年第2期93-95,共3页
尿路感染(简称尿感,UTI)是指尿路内有大量微生物繁殖而引起的炎症,可以有或没有临床症状。病原微生物可以为细菌或真菌,以细菌最常见。小儿UTI与膀胱输尿管返流(VUR)关系密切,且易反复,导致肾瘢痕形成,最终引起成人后发生高... 尿路感染(简称尿感,UTI)是指尿路内有大量微生物繁殖而引起的炎症,可以有或没有临床症状。病原微生物可以为细菌或真菌,以细菌最常见。小儿UTI与膀胱输尿管返流(VUR)关系密切,且易反复,导致肾瘢痕形成,最终引起成人后发生高血压和终末肾功能衰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感染 膀胱输尿管返流 诊治 病原微生物 肾瘢痕形成 功能衰竭 生物繁殖 临床症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