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肤肿瘤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与循环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检测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蔡桂月 李思锐 +3 位作者 刘颖 陈嵘祎 罗素君 林平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3年第3期198-204,共7页
目的探究循环肿瘤细胞(CTC)与循环肿瘤血管内皮细胞(CTEC)检测在皮肤恶性肿瘤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采用差相富集-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SE-iFISH)方法检测5例皮肤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组)以及14例健康人(健康组)外周血中CT... 目的探究循环肿瘤细胞(CTC)与循环肿瘤血管内皮细胞(CTEC)检测在皮肤恶性肿瘤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采用差相富集-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SE-iFISH)方法检测5例皮肤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组)以及14例健康人(健康组)外周血中CTC及CTEC数量,计算检出率,分析肿瘤组CTC/CTEC的亚类分型特征以及CTC/CTEC数量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肿瘤组CTC及CTEC阳性检出率均为100%,外周血中CTC平均值为(6.93±8.18)个/mL,CTEC平均值为(1.60±1.03)个/mL;健康组CTC及CTEC阳性检出率均为64%,外周血中CTC平均(0.19±0.21)个/mL,CTEC平均(0.30±0.33)个/mL。肿瘤直径较大、伴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患者CTC及CTEC水平较高。肿瘤患者大细胞CTC占总数的88.46%(184/208),大细胞CTEC占总数的81.25%(39/48),且主要为≥五倍体CTC和CTEC。结论皮肤肿瘤患者CTC/CTEC检出率较高;CTC及CTEC数量与患者临床特征具有密切关系;皮肤肿瘤外周血中大细胞多倍体CTC和CTEC比例高于其他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肿瘤细胞 循环肿瘤血管内皮细胞 皮肤肿瘤 差相富集-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对胶质瘤细胞迁移能力影响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韩易 郑夏林 +2 位作者 孙涛 姜之全 张少军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289-292,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GVEC)在胶质瘤肿瘤细胞迁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培养正常血管内皮细胞(VEC)及胶质瘤GVEC,在体外与胶质瘤细胞株(CGH5)共培养,并以单独培养的CHG5细胞作为对照。通过Transwell培养板迁移实验分析GVEC对CHG... 目的:探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GVEC)在胶质瘤肿瘤细胞迁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培养正常血管内皮细胞(VEC)及胶质瘤GVEC,在体外与胶质瘤细胞株(CGH5)共培养,并以单独培养的CHG5细胞作为对照。通过Transwell培养板迁移实验分析GVEC对CHG5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观察GVEC对CHG5细胞骨架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共培养后CHG5细胞Rac1和Cdc42表达的变化。结果:CHG5与GVEC共培养后迁移能力显著高于与VEC共培养和单独培养的CHG5细胞(P<0.05)。细胞骨架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与GVEC共培养的CHG5细胞的微管蛋白形态发生改变,细胞核附近微管蛋白较粗厚,呈圆环状,放射状排列。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与GVEC共培养的CHG5细胞Rac1和Cdc42表达明显增高(P<0.05),但与VEC共培养的CHG5细胞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肿瘤细胞血管在胶质瘤细胞迁移的过程中至关重要,GVEC可以通过改变细胞微管蛋白结构,并上调Rac1和Cdc42蛋白的表达,促进胶质瘤细胞的迁移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迁徙
下载PDF
靛玉红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卓虹 祝朝富 +2 位作者 安佰平 蓝兰 李世杰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7年第2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靛玉红(Indirubin)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血管形成影响。方法采用肝癌Hep G2细胞上清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成为肿瘤血管内皮细胞(tumor-derived endothelial cells,TdE... 目的探讨靛玉红(Indirubin)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血管形成影响。方法采用肝癌Hep G2细胞上清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成为肿瘤血管内皮细胞(tumor-derived endothelial cells,TdEC),通过MTT法、细胞迁徙试验、血管形成实验检测靛玉红对HUVEC与Td-EC增殖、迁移、血管形成的影响。结果靛玉红在体外对Td-EC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并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一定浓度的靛玉红能显著降低Td-EC细胞迁徙活性和抑制血管的形成,而同样条件下,靛玉红对HUVEC的抑制作用弱于Td-EC。结论靛玉红在体外可特异地抑制Td-EC增殖、迁移、血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靛玉红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 增殖 迁移 血管形成
下载PDF
铁对人肺癌细胞及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模型增殖活性的影响
4
作者 况炜 陈慧玲 《现代实用医学》 2013年第3期251-253,共3页
目的研究铁对体外培养的人肺腺癌细胞SPC-A-1及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模型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人肺腺癌细胞SPC-A-1及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模型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铁对SPC-A-1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效应。结... 目的研究铁对体外培养的人肺腺癌细胞SPC-A-1及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模型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人肺腺癌细胞SPC-A-1及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模型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铁对SPC-A-1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效应。结果 10、30、100及300 mol/L浓度组铁可明显促进SPC-A-1细胞的增殖活性;10、30及100 mol/L浓度组铁使SPC-A-1的G1期细胞比例减少,S期和G2期细胞比例增多;30及100 mol/L浓度组铁使SPC-A-1的凋亡率显著降低;30及100 mol/L的铁可明显促进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活性。结论铁可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向S期转化、降低凋亡率从而促进SPC-A-1细胞增殖,还可通过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促进肿瘤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细胞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血管形成及其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傅文达 王雪雯 张建华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5期598-602,共5页
为了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血管形成及其凋亡的机制,采用肝癌HepG2细胞上清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成为肿瘤血管内皮细胞(tumor-derived endothelial cells... 为了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血管形成及其凋亡的机制,采用肝癌HepG2细胞上清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成为肿瘤血管内皮细胞(tumor-derived endothelial cells,Td-EC),通过细胞迁移、流式细胞术、血管形成实验检测As2O3对HUVEC与Td-EC增殖、迁移、血管形成及其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同样条件下与HUVEC相比,As2O3在体外抑制Td-EC增殖、迁移和血管的形成及其促进凋亡的作用显著。结论:As2O3在体外可特异地抑制Td-EC增殖、迁移、血管形成及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2O3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 凋亡 迁移 血管形成
下载PDF
循环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检测联合放大内镜检查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方辉 李学良 《癌症进展》 2021年第22期2292-2295,共4页
目的探讨循环肿瘤血管内皮细胞(CTEC)检测联合放大内镜检查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60例胃部病变患者,均给予CTEC检测和放大内镜检查,比较早期胃癌患者与胃部良性病变患者的CTEC检出数和阳性检出率。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 目的探讨循环肿瘤血管内皮细胞(CTEC)检测联合放大内镜检查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60例胃部病变患者,均给予CTEC检测和放大内镜检查,比较早期胃癌患者与胃部良性病变患者的CTEC检出数和阳性检出率。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评估CTEC和放大内镜单独及联合检查对早期胃癌的诊断效能。结果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早期胃癌80例,胃良性病变80例。CTEC检测结果显示,早期胃癌患者CTEC检出个数和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胃良性病变患者(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CTEC检出数诊断早期胃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2,此时的灵敏度为62.50%,特异度为98.80%,最佳截断值为CTEC检出数≥5个;当最佳截断值定为6个时,CTEC检出数诊断早期胃癌的特异度为100%(此时AUC为0.710)。放大内镜检查诊断早期胃癌的灵敏度为95.00%、特异度为62.50%、准确度为78.75%、阳性预测值为71.70%、阴性预测值为92.59%。CTEC联合放大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灵敏度为97.50%、特异度为85.00%、准确度为89.02%、阳性预测值为86.67%、阴性预测值为97.14%。结论CTEC检测联合放大内镜检查对早期胃癌的诊断效能较高,且均高于二者单独检测,对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循环肿瘤血管内皮细胞 放大内镜 诊断价值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的研究
7
作者 傅文达 王雪雯 张建华 《农垦医学》 2011年第2期130-135,共6页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和功能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的抗血管形成机制。方法:采用肝癌HepG2细胞上清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成为肿瘤血管内皮细胞(tumor-derived ...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和功能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的抗血管形成机制。方法:采用肝癌HepG2细胞上清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成为肿瘤血管内皮细胞(tumor-derived endothelial cells,Td-EC),通过细胞迁徙实验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血管形成实验检测As2O3对Td-EC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影响。结果:As2O3在体外对Td-EC有显著促进凋亡的作用,并能抑制其迁移和血管的形成,较在同样条件下对HUVEC的凋亡、迁移和血管形成作用显著。结论:As2O3在体外可特异地抑制Td-EC生长及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2O3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 凋亡 迁移 血管形成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肿瘤血管内皮细胞遗传学异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黄亮 周剑峰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852-854,共3页
肿瘤细胞增殖、转移与肿瘤血管新生相伴随的现象早为人们所熟知,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肿瘤血管内皮细胞(TEC)在遗传学上是稳定的.然而,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多种实体瘤和恶性血液病患者TEC存在染色体多倍体异常和疾病特征性的... 肿瘤细胞增殖、转移与肿瘤血管新生相伴随的现象早为人们所熟知,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肿瘤血管内皮细胞(TEC)在遗传学上是稳定的.然而,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多种实体瘤和恶性血液病患者TEC存在染色体多倍体异常和疾病特征性的染色体畸变,现在围绕这一现象及其可能机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遗传学异常 肿瘤细胞增殖 血液病患者 恶性 染色体畸变 肿瘤血管新生 特征性
原文传递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模拟培养
9
作者 卢松 陈婷婷 +2 位作者 别明江 吴家玉 熊中华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8-312,共5页
目的探讨一种肿瘤血管内皮细胞(TECs)体外模拟培养模型,为后续实验做准备。方法利用半透膜孔径为1.0μm的间接共培养双层培养皿建立肿瘤细胞株A549、内皮细胞(HUVECs)体外共培养模型,模拟TECs体内生长环境,对共培养细胞的形态、生长特... 目的探讨一种肿瘤血管内皮细胞(TECs)体外模拟培养模型,为后续实验做准备。方法利用半透膜孔径为1.0μm的间接共培养双层培养皿建立肿瘤细胞株A549、内皮细胞(HUVECs)体外共培养模型,模拟TECs体内生长环境,对共培养细胞的形态、生长特性、增殖力及染色体核型、端粒酶活性等遗传特性进行初步分析。结果在共培养条件下,共培养A549-HUVECs细胞呈游走迁徙状态,细胞能量代谢旺盛,细胞通透性增加,细胞增殖能力持续增加,处于自稳态调节紊乱所导致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平衡失调的状态,细胞染色体核型表现为亚三倍体,端粒酶活性增高,发生表型转化,从而表现为类似癌前病变的病理特征。结论处于体外模拟共培养模型中的A549-HUVECs细胞所发生的特征性变化,类似于体内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的状态,为我们所需要的TECs,说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模拟培养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 共培养模型 染色体核型 端粒酶活性
原文传递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介导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秀英(综述) 陈智超(审校)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78-80,共3页
肿瘤免疫逃逸是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从而在体内继续生长和增殖。在肿瘤形成早期,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肿瘤细胞表达的特异性抗原决定簇,从而清除肿瘤细胞;但一些弱免疫原性的肿瘤细胞未被免疫系统完全破坏... 肿瘤免疫逃逸是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从而在体内继续生长和增殖。在肿瘤形成早期,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肿瘤细胞表达的特异性抗原决定簇,从而清除肿瘤细胞;但一些弱免疫原性的肿瘤细胞未被免疫系统完全破坏而潜伏在体内;最终这些肿瘤细胞能克服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形成免疫耐受的微环境,从而进行性生长。在肿瘤免疫逃逸过程中,肿瘤血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间的第一道物理屏障,而且组成肿瘤血管的内皮细胞表型和功能特性改变也与免疫逃逸有着密切关系。内皮细胞也是免疫反应中最早被T细胞识别的靶细胞,同时对肿瘤免疫反应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本研究就肿瘤内皮细胞介导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进行重点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 免疫逃逸 黏附分子 内皮 免疫抑制因子
原文传递
小檗碱衍生物B-119抑制肿瘤及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林菁 祁蕙 +1 位作者 庄铨坤 官夏露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95-99,共5页
目的探讨小檗碱衍生物B-119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小管形成的影响。方法MTT法检测B-119对瘤细胞株MDA-MB-231、B16、K562、LLC、HT29、SMMC-7721、Colo205、HL60和血管内皮细胞ECV304的增殖抑制作用;划... 目的探讨小檗碱衍生物B-119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小管形成的影响。方法MTT法检测B-119对瘤细胞株MDA-MB-231、B16、K562、LLC、HT29、SMMC-7721、Colo205、HL60和血管内皮细胞ECV304的增殖抑制作用;划痕法测定B-119对血管内皮细胞ECV304迁移的影响;观察B-119对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小管形成的影响。结果 B-119对8株肿瘤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IC50值为0.76~26.83mg/L;B-119对ECV304的增殖抑制作用表现为时间、浓度依赖性,24,48,72h的IC50分别为59.22,12.08,3.31mg/L;药物干预组ECV304细胞迁移数减少,且随B-119浓度的增加,迁移抑制作用越强,B-119浓度为1.25,2.5,5mg/L干预24h后,细胞迁移数渐次减少,抑制率分别为49.29%,59.71%和71.94%(P<0.01);B-119对ECV304小管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浓度为10,20,30mg/L时的小管形成抑制率分别为35.71%,57.14%和67.86%(P<0.01)。结论 B-119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小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碱衍生物 肿瘤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运动 小管形成
下载PDF
微环境对肿瘤微血管内皮细胞异质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爱玲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2002年第6期411-414,共4页
肿瘤微血管内皮细胞与正常组织来源的微血管内皮细胞相比 ,具有明显窗孔结构、对生长因子反应性高、粘附因子表达高等特点 ,是造成肿瘤血管通透性高且新生旺盛的重要原因 ,导致肿瘤的快速生长和转移。肿瘤微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异质性 ,受... 肿瘤微血管内皮细胞与正常组织来源的微血管内皮细胞相比 ,具有明显窗孔结构、对生长因子反应性高、粘附因子表达高等特点 ,是造成肿瘤血管通透性高且新生旺盛的重要原因 ,导致肿瘤的快速生长和转移。肿瘤微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异质性 ,受宿主组织、肿瘤类型及肿瘤微环境的多重影响。了解肿瘤微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形态及功能上的异质性特点及其可能机制 ,对进行合理的、个性化的、以血管内皮细胞为靶的抗血管新生治疗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 微环境 异质性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肝癌血管内皮细胞体外管腔形成中量效和时效局限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赵文静 钱红燕 +5 位作者 李靖 张素青 邵冰锋 张一心 陈建国 杨俐萍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6年第4期284-290,共7页
目的利用体外管腔形成模型,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TECs)调控的精准性,探讨以VEGF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缺陷的潜在机制。方法采用CD31免疫磁珠分选人肝癌标本中的TECs,在含Matrigel基质胶的96孔板... 目的利用体外管腔形成模型,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TECs)调控的精准性,探讨以VEGF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缺陷的潜在机制。方法采用CD31免疫磁珠分选人肝癌标本中的TECs,在含Matrigel基质胶的96孔板中,分别与不同浓度VEGF共培养,观察不同时间的TECs体外管腔形成能力,以正常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为对照。结果 1)体外分离培养的TECs拟血管内皮细胞梭状形态,其96%的细胞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CD31;2)TECs在微小量(基础培养条件,2 ng·m L^(-1))VEGF165时,体外管腔形成较少或不成腔,而对照组HUVECs却能形成明显的管腔并分支成网;当附加10 ng·m L^(-1)VEGF165时,在4 h观察到TECs如同HUVECs形成了管腔,在6 h出现明显的分支网;然而,当附加20 ng·m L^(-1)VEGF165时,在6 h观察到TECs形成的管腔明显减少;统计分析显示,10 ng·m L^(-1)VEGF165组TECs成管能力比2 ng·m L^(-1)VEGF165组高出6倍(P<0.001),而20ng·m L^(-1)VEGF165组TECs成管能力显著下降至10 ng·m L^(-1)VEGF165组的4.5倍(P<0.001);3)10ng·m L^(-1)VEGF165组在培养4、6、8 h均可见TECs管腔形成,但以6 h为显著;在20 h时,TECs的管腔消失,而对照组HUVECs却还有明显的管腔分支网。结论肝癌TECs体外管腔形成对VEGF165既有依赖性但又有量-效局限性,过高VEGF浓度能抑制性影响TECs(而不是HUVECs)管腔形成能力。在VEGF的刺激下,TECs体外管腔形成的时效性短于HUVECs。我们的实验结果提示,临床应用抗VEGF的抗肿瘤药物疗效不一可能与VEGF在TECs体外管腔形成的量效和时效的局限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 肿瘤血管生成 体外管腔形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肿瘤2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4
作者 杜日昌 谭丽珊 +3 位作者 陈智慧 李海南 郭慧 陈玉英 《疑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07-109,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表现均为皮下肿块伴疼痛。光镜下肿瘤呈海绵... 目的探讨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表现均为皮下肿块伴疼痛。光镜下肿瘤呈海绵状血管瘤样改变,囊性扩张的薄壁血管腔内被覆靴钉样内皮细胞,并呈乳头状、肾小球样突入管腔内,核分裂相少见。免疫组化示:瘤细胞CD31(+)、CD34(+)、FVIIIRag(+)、Vimetin(+)、CK(-)、NSE(-)。结论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肿瘤是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有独特的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可协助诊断。应与其他血管源性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下载PDF
大黄素等中药成分抗肿瘤-血管内皮细胞黏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婷 刘敏 李京军 《内蒙古中医药》 2015年第8期101-101,共1页
目的:研究大黄素等中药成分抗肿瘤-血管内皮细胞黏附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外体荧光标记肿瘤,内皮细胞黏附模型对中药成分的抗黏附能力进行考察,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方法检测黏附分子蛋白表达。结果:本次实验针对几种活血化瘀中药... 目的:研究大黄素等中药成分抗肿瘤-血管内皮细胞黏附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外体荧光标记肿瘤,内皮细胞黏附模型对中药成分的抗黏附能力进行考察,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方法检测黏附分子蛋白表达。结果:本次实验针对几种活血化瘀中药成分进行筛选验证,结果发现大黄素具有一定的抗肿瘤-血管内皮细胞黏附能力,可有效降低内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和E-selectin的表达。结论:大黄素具有一定的抗肿瘤-血管内皮细胞黏附能力,可有效降低黏附分子表达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中药成分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黏附 机制
下载PDF
抗血管生成化疗 让肿瘤细胞休眠
16
作者 刘宁春 《江苏卫生保健(今日保健)》 2006年第5期23-23,共1页
实体肿瘤的生长取决于肿瘤细胞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这两类细胞的数量,两者相互依存,任何一种细胞群的增减必然会导致另一类细胞群的相应增减。因此,抑制上述任何一类细胞生长的药物都具有肿瘤治疗作用,前者是以细胞毒药物为主的肿瘤... 实体肿瘤的生长取决于肿瘤细胞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这两类细胞的数量,两者相互依存,任何一种细胞群的增减必然会导致另一类细胞群的相应增减。因此,抑制上述任何一类细胞生长的药物都具有肿瘤治疗作用,前者是以细胞毒药物为主的肿瘤化学治疗,后者则是最近倍受关注的抗肿瘤血管生成疗法。这是当今肿瘤化疗最新治疗模式之一,代表了化疗的新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细胞 肿瘤化疗 血管生成 肿瘤血管生成疗法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毒药物 休眠 治疗作用
下载PDF
靶向结合骨肉瘤血管内皮细胞短肽的体外功能验证
17
作者 杨澜波 邹春雨 +3 位作者 米豫飞 王战朝 史占军 黄涛 《医学研究杂志》 2020年第5期109-112,144,共5页
目的验证体外培养的鼠源性骨肉瘤血管内皮细胞(osteosarcoma-associated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OAVECs)与7肽TKPDKGY(TY-7)的结合特异性。方法原代培养获得OAVECs和裸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aortic endothelial cells,AECs)并进行... 目的验证体外培养的鼠源性骨肉瘤血管内皮细胞(osteosarcoma-associated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OAVECs)与7肽TKPDKGY(TY-7)的结合特异性。方法原代培养获得OAVECs和裸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aortic endothelial cells,AECs)并进行内皮细胞免疫组化鉴定。合成TY-7并在其N端标记一个荧光素(FITC),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来评价TY-7与OAVECs、AECs及骨肉瘤细胞UMR-106的亲和度。结果荧光显微镜可见OAVECs与TY-7结合后在镜下清晰显像,而UMR-106细胞和AECs并不显像。流式细胞仪则定量显示TY-7与靶细胞OAVECs的结合率(89.54%)远高于UMR-106(0.27%)和AECs(0.22%)。结论TY-7可高度特异结合OAVECs,而不与AECs及骨肉瘤细胞UMR-106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 特异性结合肽 体外验证
下载PDF
扶正解毒方选择性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调控VEGF/VEGFR-2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浩 方素萍 +1 位作者 赵志正 王家伟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15年第6期626-628,共3页
目的:探讨扶正解毒方选择性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以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模型、正常血管内皮细胞及Lewis肺癌荷瘤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贝伐单抗组、扶正解毒组及其拆方扶正、解毒药物组,采用MTT法观察扶... 目的:探讨扶正解毒方选择性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以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模型、正常血管内皮细胞及Lewis肺癌荷瘤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贝伐单抗组、扶正解毒组及其拆方扶正、解毒药物组,采用MTT法观察扶正解毒方药、贝伐单抗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与正常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药物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瘤组织VEGF表达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药物对血管内皮细胞VEGFR-2(KDR)表达的影响。结果:扶正解毒方能够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P<0.05),而对正常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没有明显影响(P>0.05),贝伐单抗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及正常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P<0.01),扶正解毒组与贝伐单抗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扶正解毒方能降低瘤组织VEGF表达及肿瘤血管内皮细胞VEGFR-2表达(P>0.05),扶正解毒方组VEGFR-2表达水平与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相近。结论:扶正解毒方能够选择性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其作用机制与调控VEGF/VEGFR-2信号传导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解毒方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 VEGF/VEGFR-2信号传导通路
下载PDF
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的现状与有待解决的问题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文健 杨治华 娄晋宁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CSCD 2007年第3期162-165,共4页
  血管生成是指在原有组织血管结构基础上形成新血管结构的过程.1971年Folkmant[1]提出了肿瘤血管依赖性生长的概念,并把肿瘤生长分为非血管期和血管期两个生长阶段.固体肿瘤在血管生成前,肿瘤体积一般不超过3 mm3.随着肿瘤细胞的不...   血管生成是指在原有组织血管结构基础上形成新血管结构的过程.1971年Folkmant[1]提出了肿瘤血管依赖性生长的概念,并把肿瘤生长分为非血管期和血管期两个生长阶段.固体肿瘤在血管生成前,肿瘤体积一般不超过3 mm3.随着肿瘤细胞的不断增殖,肿瘤组织出现缺氧、代谢产物堆积、pH值改变等,这些因素刺激肿瘤细胞、周围间质细胞和淋巴细胞分泌各种促血管生长刺激因子,通过诱导血管基底膜降解和内皮细胞增殖,启动新生血管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生成 靶点 抑制肿瘤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 肿瘤血管生成药物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进展过程中作用的研究
20
作者 罗奇 王晓稼 《浙江临床医学》 2014年第12期2004-2006,共3页
前期对恶性肿瘤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肿瘤细胞上。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间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成分为肿瘤细胞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即肿瘤微环境。此微环境中,有以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为主的间质... 前期对恶性肿瘤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肿瘤细胞上。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间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成分为肿瘤细胞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即肿瘤微环境。此微环境中,有以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为主的间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成分,有新生的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也有处于肿瘤局部系统性免疫抑制状态的免疫细胞。而近来的研究显示,肿瘤间质中出现大量间充质干细胞(MSCs),这类细胞的出现类似于创伤愈合过程中的充质干细胞趋化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进展过程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外基质成分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 肿瘤微环境 免疫抑制状态 肿瘤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