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胃喜润恶燥”理论探讨胃酸分泌减少对胃内微生态系统的影响
1
作者 杜鹏飞 赵鲲鹏 +2 位作者 张秋菊 张铭 何霞 《中医药信息》 2024年第3期67-70,共4页
中医学认为,胃是阳明燥土之腑,易阳亢而生燥热,需胃中津液的不断滋养濡润,才能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若胃中津液不足,失于润养就易引发胃的病变,故言胃有“喜润恶燥”的生理特性。笔者基于该理论,通过深入探讨人体胃酸分泌对胃内微生态系... 中医学认为,胃是阳明燥土之腑,易阳亢而生燥热,需胃中津液的不断滋养濡润,才能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若胃中津液不足,失于润养就易引发胃的病变,故言胃有“喜润恶燥”的生理特性。笔者基于该理论,通过深入探讨人体胃酸分泌对胃内微生态系统的影响后发现,胃酸分泌减少不仅能引起胃内大量致病菌的滋生,破坏胃内微生态环境,造成胃部感染,还可抑制胃蛋白酶的产生,导致消化不良。进而从现代医学角度揭示了“胃喜润恶燥”理论的科学内涵,使中医辨证更趋微观化,临床论治更加精准化,选方用药更为高效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润恶燥 酸分泌减少 胃内微生态
下载PDF
胃内微生态与胃黏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邓金燕 杜宏波 曹建彪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54-57,共4页
胃内强酸环境与胃黏膜屏障造就了独特的胃内微生态系统。胃内微生态由胃黏膜层、定植微生物、黏膜相关免疫组织共同构成。胃内菌群主要包含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 胃内强酸环境与胃黏膜屏障造就了独特的胃内微生态系统。胃内微生态由胃黏膜层、定植微生物、黏膜相关免疫组织共同构成。胃内菌群主要包含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以及梭杆菌门(Fusobacteria)等五大优势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胆汁反流会导致胃黏膜炎症,并伴有胃内菌群的改变。在胃癌组织中观察到胃内菌群代谢产物可能为肿瘤细胞生长提供营养。本文对胃内正常菌群结构、Hp感染后菌群变化、胃黏膜癌前病变及胃癌状态下的菌群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内微生态 幽门螺杆菌 胆汁反流
原文传递
胃内微生态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3
作者 田梦 武国兵 +5 位作者 杨锦 欧阳晶 常虹 刘敏 郑亚 陈兆峰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3期581-585,共5页
微生态已被证明与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而关乎胃内微生态的研究大多以幽门螺杆菌为重点。随着微阵列及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除幽门螺杆菌外,越来越多的菌属如放线菌、厚壁菌、梭状菌等被发现,且被证明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本... 微生态已被证明与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而关乎胃内微生态的研究大多以幽门螺杆菌为重点。随着微阵列及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除幽门螺杆菌外,越来越多的菌属如放线菌、厚壁菌、梭状菌等被发现,且被证明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对胃内微生态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展开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内微生态 幽门螺杆菌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不同胃疾患胃内微生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向友华 戴立人 +1 位作者 李子俊 张锦坤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1年第3期14-17,共4页
本文对75例不同胃疾患胃液内的菌群及影响胃内微生态环境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健康胃内基本无菌或只有少量口腔细菌,未发现厌氧菌。而不同胃疾患胃内均分离到细菌(log10~n/ml),慢性萎缩性胃炎:3.89±0.99,残胃炎:4.45±0.16,胃... 本文对75例不同胃疾患胃液内的菌群及影响胃内微生态环境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健康胃内基本无菌或只有少量口腔细菌,未发现厌氧菌。而不同胃疾患胃内均分离到细菌(log10~n/ml),慢性萎缩性胃炎:3.89±0.99,残胃炎:4.45±0.16,胃癌:4.23,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疗前(2.8±0.62)与抗酸治疗后(4.35±0.61)差别显著,慢性浅表性胃炎:3.39±0.98,胃溃疡:3.42±0.29。所分离到的细菌既有来自于口腔的细菌,也有来自于肠道的细菌。影响胃内细菌增殖的主要因素是胃液的PH值,幽门功能失调及幽门切除亦可使胃内细菌过度生长。本研究提示对胃病的治疗亦应进行生态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内菌群 胃内微生态
下载PDF
近端与远端胃癌患者胃内微生态结构和多样性差异的对比研究
5
作者 白艳丽 郑玉峰 田笑笑 《实用癌症杂志》 2022年第9期1483-1486,1499,共5页
目的比较近端与远端胃癌患者胃内微生态结构和多样性差异。方法选择胃癌患者83例,其近端胃癌患者55例,远端胃癌患者28例。应用细菌16S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所有患者胃内微生态结构与多样性。结果两组样本经过滤后平均共获得序列3... 目的比较近端与远端胃癌患者胃内微生态结构和多样性差异。方法选择胃癌患者83例,其近端胃癌患者55例,远端胃癌患者28例。应用细菌16S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所有患者胃内微生态结构与多样性。结果两组样本经过滤后平均共获得序列30256条,用于构建OTUs,取得分类Tags数平均为24201条。两组患者总数Tags、分类单元tags、Total OTUS数目、Species OTUS数目、Genus OTUS数目、Species Chao 1、Genus Chao 1、Species Shannon指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近端胃癌组Genus Shannon指数水平高于远端胃癌组(P<0.05);近端胃癌组胃内相对丰度前3位菌门依次为:变形菌门为57.10%,泉古菌门为14.27%,拟杆菌门为8.29%。远端胃癌组前3位菌门依次为:变形菌门为56.42%,泉古菌门为14.11%,拟杆菌门为8.12%。两组胃内细菌群落中,变形菌门丰度比例最高。近端胃癌相对丰度前3菌属依次为:不动杆菌属占5.22%,斯瓦尼菌属占3.74%,普里沃菌属占2.43%;远端胃癌相对丰度前3菌属:不动杆菌属占5.34%,斯瓦尼菌属占3.73%,普里沃菌属占2.41%;两组胃内细菌属水平构成无明显差异(P>0.05)。近端、远端胃癌组胃内相关细菌群落构成的PCoA分析显示,横坐标PC1变化率解释为12.83%,纵坐标PC2变化率解释为8.01%;经PCoA分析无法将近端、远端胃癌组相关细菌群落结构有效区分。结论近端与远端胃癌患者胃内微生态结构与多样性无明显差异,其相似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端与远端 胃内微生态结构 多样性
下载PDF
胃内微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和潜在致病菌 被引量:5
6
作者 刘金哲 薛艳 周丽雅 《胃肠病学》 2020年第3期171-175,共5页
胃内所有的微生物和胃内环境共同构成胃内微生态系统,各个组分之间相互作用,包括幽门螺杆菌与其他胃内菌群的相互作用、胃内菌群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胃内菌群与胃黏膜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胃内微生态系统保持稳定能促进人体健康,反之则... 胃内所有的微生物和胃内环境共同构成胃内微生态系统,各个组分之间相互作用,包括幽门螺杆菌与其他胃内菌群的相互作用、胃内菌群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胃内菌群与胃黏膜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胃内微生态系统保持稳定能促进人体健康,反之则会导致疾病发生、发展。本文就胃内微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潜在致病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揭示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内微生态 免疫 黏膜
下载PDF
胃内微生态与胃癌关系研究进展
7
作者 徐国强 张尤历 +1 位作者 袁英雪 王文兵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3期80-82,87,共4页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相关性胃炎是胃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Hp感染人群中胃癌发生的风险受胃内微生物菌群、免疫功能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研究发现,胃肠微生态与胃癌...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相关性胃炎是胃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Hp感染人群中胃癌发生的风险受胃内微生物菌群、免疫功能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研究发现,胃肠微生态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胃内微生态与胃癌关系进行综述,即Hp与胃癌的关系、胃内微生态在胃癌中的改变、胃内微生态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其与Hp之间的相互作用、微生物制剂对胃癌的预防。探讨微环境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旋杆菌 胃内微生态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微生态的关系 被引量:6
8
作者 孙莹莹 靖大道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20年第24期1261-1265,共5页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人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细菌,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超过50%.在未提供适当治疗的情况下,H.pylori将持续存在.H.pylori感染导致胃肠道菌群发生改变,并与胃肠及胃肠外多种疾病相关.近年来,肠道微...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人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细菌,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超过50%.在未提供适当治疗的情况下,H.pylori将持续存在.H.pylori感染导致胃肠道菌群发生改变,并与胃肠及胃肠外多种疾病相关.近年来,肠道微生态成为研究热点,H.pylori感染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H.pylori根除疗法会导致肠道菌群短期改变,其长期影响尚不明确.益生菌的使用可能会为H.pylori根除疗法带来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内微生态 肠道生态 根除疗法 益生菌
下载PDF
Hp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的胃黏膜菌群特征及炎症水平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廖桂彬 唐舒婷 +6 位作者 廖晓意 兰绍阳 胡玲 陈斌 樊冬梅 李培武 陈昫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76-583,650,共9页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形成的生物学机制。方法 收集107例Hp相关性胃病患者的胃黏膜样本,其中脾胃湿热证70例,脾气虚证37例,同时招募平和体质健康受试者1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形成的生物学机制。方法 收集107例Hp相关性胃病患者的胃黏膜样本,其中脾胃湿热证70例,脾气虚证37例,同时招募平和体质健康受试者1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16S rDNA技术检测胃黏膜样本菌群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黏膜NLRP3和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菌群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脾气虚证组患者胃黏膜菌群的门水平物种丰度无明显差异;线性判别分析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幽门螺杆菌属为Hp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患者的胃黏膜标志菌属。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患者胃黏膜NLRP3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胃黏膜菌群结构差异、炎症水平升高可能是Hp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形成的内在生物学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相关性 湿热证 脾气虚证 胃内微生态 16S rD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