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癌进展相关胃菌群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孙伟丽 刘居新 +4 位作者 王莉莉 张秋月 王鹏 徐晓娜 董全江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1101-1106,共6页
目的分析晚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ncer,AGC)患者和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患者菌群的结构、组成,进一步确定胃癌进展相关的菌群特征。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0例胃癌患者,黏膜标本取自于癌性病灶切缘>5 cm的正常胃黏膜... 目的分析晚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ncer,AGC)患者和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患者菌群的结构、组成,进一步确定胃癌进展相关的菌群特征。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0例胃癌患者,黏膜标本取自于癌性病灶切缘>5 cm的正常胃黏膜组织。提取组织基因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胃黏膜菌群,以EGC组菌群为对照,利用线性判别效应(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LEfSe)分析AGC组和EGC组菌群组成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随机森林(optimizing 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the random forest,AUC-RF)算法建立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对胃癌进展相关菌群特征进行分析。结果EGC组菌群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2.454,明显低于AGC组(2.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7,P=0.013),而Chao 1指数EGC组略高于AG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9,P=0.538)。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PCoA)结果发现两组患者胃菌群出现明显集中,并可以相互区分(P=0.04)。LEfSe分析结果显示,LDA值≥2.0的细菌共12个属,分别为Thermus、Burkholderia、Pseudomonas、Brevibacillus、Stenotrophomonas、Salinivibrio、Uruburuella、Schlegelella、Bradyrhizobium、Nocardioides、Bacillus和Ochrobactrum。采用AUC-RF算法得到一个最优的24个细菌属组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区分AGC组和EGC组(AUC=0.916,95%CI:0.841~0.990,灵敏性=0.800,特异性=0.767)。结论在胃癌进展过程中,胃菌群在组成及多样性方面发生明显改变,并发现了24个细菌属组合能够很好地区分AGC组和EGC组菌群,与胃癌进展密切相关。本研究从菌群角度为辅助临床判断胃癌进程,为探索胃癌进展相关的菌群变化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 早期 胃菌群 随机森林 线性判别效应
下载PDF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胃菌群特征分析
2
作者 慕之勇 周银斌 +3 位作者 肖潇 王军 文良志 陈东风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1576-1585,共10页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胃菌群的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及其与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于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住院接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胃菌群的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及其与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于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住院接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治疗的肝硬化患者的术前胃黏膜与胃液标本,并采集住院期间相关临床参数。采用16S rRNA分析胃菌群的构成及多样性,运用LEfSe寻找差异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识别胃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菌群丰度与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等在胃黏膜中富集,而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菌门(Fusobacteria)在胃液中富集。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胃黏膜物种Chao1指数显著高于胃液(P<0.01),两者间Shannon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oA分析表明,胃黏膜与胃液间群落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患者胃菌群分析显示,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Capnocytophaga)在PHG患者胃黏膜中富集。肝硬化PHG与non-PHG患者间胃黏膜菌群α多样性与β多样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DA分析表明,门静脉压力梯度(portal pressure gradient,PPG)是影响患者胃黏膜菌群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r^(2)=0.683,P<0.001)。哈马达菌属(Hamadaea)、艾肯氏菌属(Eikenella)丰度与PPG呈正相关性(r分别为0.633、0.618;P<0.05)。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胃黏膜与胃液菌群结构存在差异,但两者间物种多样性无差异;肝硬化PHG患者胃黏膜菌群构成有特征性改变。PPG是影响胃黏膜菌群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而胃黏膜哈马达菌属及艾肯氏菌属相对丰度的升高可能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脉高压 门脉高压性 胃菌群 16s rRNA
原文传递
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胃炎的胃微生态特征分析
3
作者 牛占岳 石岩岩 +1 位作者 李司柱 薛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56-61,共6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相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菌群特征及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将24例H.pylori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n=18)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n=6)。测定2组的胃黏膜菌群特征,...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相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菌群特征及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将24例H.pylori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n=18)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n=6)。测定2组的胃黏膜菌群特征,并进行Alpha和Beta多样性分析及物种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胃菌群均主要包括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梭杆菌门。2组胃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NOSIM分析,P=0.046)。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的梭杆菌属(P=0.023)、纤毛菌属(P=0.047)、普雷沃菌属(P=0.016)、月形单胞菌属(P=0.042)和密螺旋体属(P=0.006)显著富集,H.pylori呈下降趋势(P=0.218)。胃黏膜菌群的部分菌属与H.pylori呈负相关性,且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菌群中与H.pylori负相关的菌属种类明显减少。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中梭杆菌属、纤毛菌属、普雷沃菌属、月形单胞菌属和密螺旋体属显著富集,与慢性胃炎进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 胃菌群 幽门螺杆相关慢性 慢性非萎缩性 慢性萎缩性 差异分析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原发性胃癌患者胃肠道菌群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凌宝殿 谢志军 +6 位作者 张文娟 王晓玲 王芳胜 胡晓梅 赖姨梅 吴何莉 胡龙华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228-234,共7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癌患者胃肠道菌群种类和分布构成,探究原发性胃癌患者的微生态与癌变发生相关性,并寻找可能存在的菌群生物标志物。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分别收集未经治疗的5例初诊胃癌患者(胃癌组)和5例健康对照人群(对照组)胃黏...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癌患者胃肠道菌群种类和分布构成,探究原发性胃癌患者的微生态与癌变发生相关性,并寻找可能存在的菌群生物标志物。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分别收集未经治疗的5例初诊胃癌患者(胃癌组)和5例健康对照人群(对照组)胃黏膜和粪便样本,共20个样本,采用16S 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胃癌组和对照组胃肠道菌群,通过PICRUSt2预测菌群功能差异。结果: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物种多样性分析显示,胃癌组和对照组胃黏膜样本优化序列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胃癌组粪便(WAFB)OTU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ɑ多样性指数Dominance、Shannon、Chao1、Simpson、Pielou_e及Observed_otu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距离矩阵与(主坐标分析)PCoA分析显示两组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线性判别效应分析(LefSe)结果显示,在细菌分类的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胃癌组黏膜(WANM)古细菌和拟杆菌门丰度降低,而厚壁菌门和弯曲杆菌门丰度增加,胃癌组粪便(WAFB)的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丰度降低,而变形杆菌门、拟杆菌门和弯曲杆菌门丰度增加。在属水平上,胃癌组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丰度高于对照组,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等益生菌则低于对照组。功能基因预测结果显示,胃癌组与对照组菌群代谢通路存在差异。结论:胃癌患者胃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发生了特征性改变,其中在门水平上,无论是胃黏膜菌群,还是肠道菌群,其拟杆菌门和变形杆菌门为具有显著差异的标志性菌群,在属水平上,胃癌患者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丰度显著增高,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等益生菌则显著降低。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可能作为本地区胃癌患者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 肠道 16SrDNA
下载PDF
正常胃黏膜菌群特征分析2例 被引量:3
5
作者 王莉莉 董开芯 +3 位作者 周建华 于新娟 贾盛佼 董全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1250-1255,共6页
目的:分析消化不良患者的正常胃黏膜菌群特征.方法:收集2例正常胃黏膜病理学消化不良患者的胃窦黏膜,提取黏膜组织基因组DNA,应用PCR方法扩增16S rRNA,进行二代454焦磷酸测序.测序数据应用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聚... 目的:分析消化不良患者的正常胃黏膜菌群特征.方法:收集2例正常胃黏膜病理学消化不良患者的胃窦黏膜,提取黏膜组织基因组DNA,应用PCR方法扩增16S rRNA,进行二代454焦磷酸测序.测序数据应用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聚类分析、多样性分析和分类学分析等生物信息技术分析胃黏膜菌群的结构、多样性和丰度.结果:患者A和B胃黏膜菌群的高通量测序分析分别得到20565条和17487条优化序列,测序覆盖深度>0.98.经过97%相似度归并后分别得到638个OTUs和667个OTUs;菌群多样性分析显示正常胃黏膜菌群的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低于粪便菌群.患者A的胃黏膜菌群由58个属的细菌构成,归属于14个门,以变形菌门为主(99.49%),其次为放线菌门、硬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等.患者B胃黏膜菌群构成与患者A相似,由64个属的细菌构成,归属于19个门.粘质沙雷(氏)菌为正常胃黏膜菌群的优势主导菌.结论:正常胃黏膜菌群多样性丰富,以变形菌门为主,沙雷(氏)菌为优势主导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菌群 454焦磷酸测序 变形 沙雷(氏)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内菌群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彭贤慧 周丽雅 +2 位作者 何利华 宋志强 张建中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658-663,共6页
目的通过比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者和H.pylori阴性健康人群胃内菌群差异,探讨H.pylori对胃内菌群的影响。方法 30例H.pylori感染者和30名H.pylori阴性健康志愿者胃黏膜标本,经组织研磨匀浆后提取基因组,对16S... 目的通过比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者和H.pylori阴性健康人群胃内菌群差异,探讨H.pylori对胃内菌群的影响。方法 30例H.pylori感染者和30名H.pylori阴性健康志愿者胃黏膜标本,经组织研磨匀浆后提取基因组,对16S r DNA基因V3-V4高变区进行扩增,构建小片段文库,基于Illumina Hi Seq 2000测序平台,利用250 bp Paired-End的方法进行双末端测序。下机数据经过生物信息处理后,得到有效序列,以97%一致性将序列聚类成为OTUs,经聚类及物种注释后获得每个样本在各分类水平的分布情况。比较分析两组样品α多样性差异和β多样性差异。统计分析两组在各分类水平相对丰度变化情况。寻找因H.pylori感染引起相对丰度发生显著变化的物种。结果与H.pylori阴性对照组相比,H.pylori阳性组α多样性显著降低。β多样性结果显示,组内的菌群结构相似度高,而组间的菌群相似度较低。H.pylori阴性对照组内优势菌属为Shewanella、Streptococcus、Escherichia、Pseudomonas、Prevotella、Neisseria、Oscillospira;而H.pylori阳性组内优势菌属为Helicobacter、Prevotella、Pseudomonas、Fusobacterium和Streptococcus。H.pylori阳性组内Streptococcus、Prevotella、Fusobacterium、Campylobacter、Porphyromonas、Rothia、Neisseria、Heamophilus[Prevotella]、Veillonella、Leptotrichia、Actinomyces、Bulleidia相对丰度显著升高;而阴性对照组Shewanella显著升高。结论H.pylori能够显著影响胃黏膜菌群结构,H.pylori可能与胃内菌群共同促进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MALT淋巴瘤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 黏膜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蒙古沙鼠模型胃黏膜菌群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宋阳 胡琳琳 +6 位作者 黄薇薇 余抒 廖亚玲 顾江 任莉 邹全明 郭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05-808,共4页
目的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蒙古沙鼠模型胃黏膜菌群多样性进行研究,探讨Hp感染与胃内菌群的关系。方法建立Hp感染的蒙古沙鼠模型,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直接感染组和预处理感染组各15例,4周后采集胃黏膜样本,同... 目的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蒙古沙鼠模型胃黏膜菌群多样性进行研究,探讨Hp感染与胃内菌群的关系。方法建立Hp感染的蒙古沙鼠模型,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直接感染组和预处理感染组各15例,4周后采集胃黏膜样本,同时检测HP定植率,并提取细菌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对黏膜局部菌群进行指纹图谱分析,并对特异性条带进行测序鉴定分析。结果预处理感染组感染率(93.3%)与直接感染组感染率(26.7%)有明显差异(P<0.05);各实验组PCR-DGGE指纹图谱分析显示条带数量,空白对照组(21.6±2.5)、阴性对照组(3.3±1.1)、直接感染组(14.6±2.4)和预处理感染组(7.2±2.2),经统计学分析,各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蒙古沙鼠各组间菌群多样性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结论 Hp感染与胃黏膜菌群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感染 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
原文传递
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组织菌群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贾继辉 黄谷良 +5 位作者 林特夫 何先弟 吴鸿梯 孙晓龙 吴晓飞 林怀忠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6期19-22,共4页
通过30例慢性胃炎胃粘膜活检标本的细菌与L型的分离与菌落计数,结果显示除幽门螺杆菌外,尚分离到多种其它细菌和L型。胃液pH值的检测可见两者成正相关(r=0.64),提示胃液pH值直接影响细菌与L型的生长及其繁殖。因此... 通过30例慢性胃炎胃粘膜活检标本的细菌与L型的分离与菌落计数,结果显示除幽门螺杆菌外,尚分离到多种其它细菌和L型。胃液pH值的检测可见两者成正相关(r=0.64),提示胃液pH值直接影响细菌与L型的生长及其繁殖。因此.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确切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 幽门螺杆 L型 粘膜组织
下载PDF
广西百色市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菌群特征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唐华英 叶广彬 +3 位作者 韦红玉 覃艳春 梁铃 曹聪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9-33,共5页
为考察Hp感染慢性胃炎与胃黏膜菌群的相关性,根据13C呼气试验结果将慢性胃炎患者分为Hp感染阴性组(无感染组)和阳性组(感染组)各3例,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胃黏膜菌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Hp感染组中变形菌明显高于无感染... 为考察Hp感染慢性胃炎与胃黏膜菌群的相关性,根据13C呼气试验结果将慢性胃炎患者分为Hp感染阴性组(无感染组)和阳性组(感染组)各3例,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胃黏膜菌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Hp感染组中变形菌明显高于无感染组,而厚壁菌、拟杆菌等显著低于无感染组;在属水平上Hp感染组中螺杆菌、链球菌和放线杆菌极显著高于无感染组,而沙雷菌、unidentified-Chloroplast和不动杆菌极显著低于无感染组;在种水平上Hp感染组有幽门螺杆菌,而无感染组则是粘质沙雷菌;Alpha和Beta多样性指数组间差异分析表明无感染组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均高于Hp感染组(P<0.05)。Hp感染可改变胃黏膜菌群,导致菌群丰度和多样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 黏膜 幽门螺杆 多样性
下载PDF
抗胃酸分泌药物对胃内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子俊 易粹琼 +2 位作者 张锦坤 向友华 代立人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5期19-20,30,共3页
收集40例内镜确诊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予泰胃美、奥美拉唑口服;干服药前后分别行胃镜检查,并抽吸胃液行需氧菌、厌氧菌及真菌培养。结果示:胃液细菌量及硝酸盐还原菌量与胃液pH值呈正相关(r=0.802... 收集40例内镜确诊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予泰胃美、奥美拉唑口服;干服药前后分别行胃镜检查,并抽吸胃液行需氧菌、厌氧菌及真菌培养。结果示:胃液细菌量及硝酸盐还原菌量与胃液pH值呈正相关(r=0.802和0.7,p<0.01),抗胃酸分泌药物尤以奥美拉唑引起胃内菌量增加明显。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时,应注意胃内微生态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美拉唑 酸分泌药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内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颖 许文侠 +1 位作者 黄彩群 王华斌 《浙江医学》 CAS 2020年第14期1496-1499,1503,I0004,I0005,共7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慢性胃炎患者胃内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金华市中心医院收治行胃镜检查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38例,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细菌培养结果中任一项为Hp阳性,归为Hp阳性组(Hp-...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慢性胃炎患者胃内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金华市中心医院收治行胃镜检查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38例,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细菌培养结果中任一项为Hp阳性,归为Hp阳性组(Hp-P组,14例);两者均为阴性,归为Hp阴性组(Hp-N组,24例)。将胃黏膜组织研磨后提取基因组DNA,对16S r RNA基因V3~V4可变区进行基因扩增,构建基因文库,基于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进行测序。测序数据经生物信息处理后,将得到的有效序列按相似度0.97进行分类单位聚类。比较Hp-P组和Hp-N组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以及物种相似性。结果Hp-P组患者胃内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均明显低于Hp-N组;Hp-P组和Hp-N组物种相似性比较,两组组内菌群结构相似性较高,而两组之间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Hp-P组的优势菌群分别为Helicobacter(89.1%)、Prevotella(1.2%)、Methylobacterium(1.1%)、Sphingomonas(1.1%);Hp-N组优势菌群分别为Prevotella(14.5%)、Streptococcus(10.1%)、Neisseria(7.1%)、Haemophilus(6.5%)、Sphingomonas(4.6%)、Veillonella(4.6%)、Methylobacterium(4.6%)。Hp与胃内其他菌群呈负作用关系。结论Hp感染会明显降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内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 慢性浅表性
下载PDF
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胃窦糜烂患者的胃黏膜菌群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唐华英 罗欣锦 +2 位作者 邓志华 覃艳春 叶广彬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60-565,共6页
提取胃窦糜烂患者的胃黏膜菌群基因组总DNA,进行高通量测序,结合数据分析其胃黏膜菌群特征.所有样品胃黏膜菌群在门分类水平上,其结构主要由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等组成;在属分类水平上,则由螺杆菌属、Gilliamella属... 提取胃窦糜烂患者的胃黏膜菌群基因组总DNA,进行高通量测序,结合数据分析其胃黏膜菌群特征.所有样品胃黏膜菌群在门分类水平上,其结构主要由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等组成;在属分类水平上,则由螺杆菌属、Gilliamella属、链球菌属和Snodgrassella属等优势菌属组成;其中YHP14、YHP15和YHP16样品的螺杆菌属极显著高于YHP11、YHP12和YHP13(P<0.001).此外,YHP14、YHP15和YHP16样品的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均低于YHP11、YHP12和YHP13.幽门螺杆菌感染可改变胃窦糜烂患者的胃黏膜菌群结构,其诱导的慢性炎症是慢性胃窦糜烂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 rRNA 窦糜烂 黏膜 幽门螺杆
下载PDF
胃内菌群与慢性胃疾病 被引量:1
13
作者 宫大伟 王其尊 +1 位作者 张永菊 徐晓娜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625-626,630,共3页
近年来,随着菌群测序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发现人体胃肠道菌群呈丰富多样性,数量庞大。健康的胃肠道菌群对于维持人体正常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胃内菌群失调对多种慢性胃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仅就胃... 近年来,随着菌群测序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发现人体胃肠道菌群呈丰富多样性,数量庞大。健康的胃肠道菌群对于维持人体正常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胃内菌群失调对多种慢性胃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仅就胃内菌群的构成及其对萎缩性胃炎和胃肿瘤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以期对慢性胃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 萎缩性 肿瘤 综述
下载PDF
口腔、胃十二指肠菌群在肝硬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颖溢 张瑞 +1 位作者 黄晓铨 陈世耀 《胃肠病学》 2019年第12期741-744,共4页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消化道菌群在肝硬化及其并发症中的作用逐渐引起关注。近年来,大部分研究着眼于肠道微生态变化、益生菌、抗菌药物疗法在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针对口腔、胃十二指肠菌群相关的研究较少见。本文就近年口腔、胃十...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消化道菌群在肝硬化及其并发症中的作用逐渐引起关注。近年来,大部分研究着眼于肠道微生态变化、益生菌、抗菌药物疗法在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针对口腔、胃十二指肠菌群相关的研究较少见。本文就近年口腔、胃十二指肠菌群在肝硬化中的作用作一综述,从而为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菌群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 胃菌群 十二指肠 肝硬化
下载PDF
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胃内菌群的影响
15
作者 向友华 戴立人 李子俊 《武汉医学杂志》 CAS 1994年第4期239-240,共2页
消化性溃疡是胃内微生态平衡异常的表现,对溃疡治疗则是调整受到破坏的微生态环境。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已广泛应用于胃、十二指肠等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这类药物的应用对胃内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报道不多,特别是奥美拉唑对胃内微生态环境的影... 消化性溃疡是胃内微生态平衡异常的表现,对溃疡治疗则是调整受到破坏的微生态环境。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已广泛应用于胃、十二指肠等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这类药物的应用对胃内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报道不多,特别是奥美拉唑对胃内微生态环境的影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文研究了西咪替丁和奥美拉唑对溃疡患者胃内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制酸药 溃疡病用药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根除者胃内菌群特征及其与CXCL17相关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司柱 肖士渝 +1 位作者 薛艳 周丽雅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883-892,共10页
目的通过比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根除成功者、H.pylori感染者及无H.pylori感染史者胃内菌群差异,探讨H.pylori根除对胃内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6例H.pylori根除成功者、12例H.pylori感染者和13例无H.pylori感染史... 目的通过比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根除成功者、H.pylori感染者及无H.pylori感染史者胃内菌群差异,探讨H.pylori根除对胃内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6例H.pylori根除成功者、12例H.pylori感染者和13例无H.pylori感染史者胃黏膜标本,研磨匀浆组织后提取基因组,扩增16S rDNA基因V3~V4高变区,构建425 bp左右扩增片段,基于Illumina Miseq PE250测序平台测序。测序数据经过生物信息处理,通过97%一致性将序列聚类得到OTU,经聚类及物种注释后获得每个样本在各分类水平的分布情况。三组样本进行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分析,统计分析三组胃黏膜菌群差异。此外,通过物种差异与关联分析预测差异菌属与CXCL17关系及差异功能通路。结果H.pylori根除成功组与无H.pylori感染史组胃黏膜菌群结构相似。与H.pylori感染组相比,α多样性分析后者胃黏膜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但菌群丰度无差异。β多样性结果显示,各组组内的菌群结构相似度高,而前两组组间菌群结构相似且与后者组间的菌群相似度较低。胃黏膜趋化因子CXCL17与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和微球菌属(Micrococcus)呈负相关。胃液趋化因子CXCL17与普氏菌属(Prevotella)呈负相关。各组间代谢途径存在差异且有H.pylori感染史组涉及更多疾病相关代谢途径,而无H.pylori感染史组则无。结论H.pylori感染导致胃黏膜菌群发生紊乱,根除H.pylori能逆转这种改变,使胃黏膜菌群恢复至与无H.pylori感染史者相似状态。抗菌趋化因子CXCL17与胃内部分菌群具有相关性,提示胃内菌群与机体局部免疫系统可能互相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 高通量测序 CXCL17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对胃内菌群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杜秋颖 张文燕 +1 位作者 郑川川 岑朝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33期93-98,共6页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胃内微生物群中的特殊致病菌,其感染机体后会通过不同机制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胃内菌群作为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菌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在H.pylori感染后,细菌多样性和相对丰...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胃内微生物群中的特殊致病菌,其感染机体后会通过不同机制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胃内菌群作为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菌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在H.pylori感染后,细菌多样性和相对丰度发生改变,且不同年龄、不同疾病(慢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的患者胃内菌群改变不同;同样,在H.pylori治疗时使用到的质子泵抑制剂和抗菌药物,也可能会引起胃内菌群的改变,细菌多样性、细菌丰度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 幽门螺杆感染 幽门螺杆治疗 多样性 丰度
下载PDF
养阴活胃合剂对CAG大鼠胃内菌群组成及物种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曙阿克·哈尔恒 谢姗珊 +2 位作者 邵昌明 夏武雪 曾斌芳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7期789-795,共7页
目的研究养阴活胃合剂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大鼠胃内菌群组成及物种差异的影响,探究养阴活胃合剂治疗CAG的作用机制。方法取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10只)、CAG造模组(50只)。CAG造... 目的研究养阴活胃合剂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大鼠胃内菌群组成及物种差异的影响,探究养阴活胃合剂治疗CAG的作用机制。方法取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10只)、CAG造模组(50只)。CAG造模组采用五因素复合造模法:单功能烷化剂甲基硝基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3%雷尼替丁大鼠饲料+饥饱失常法+30%乙醇灌胃+NaCl灌胃,持续10周,进行病理切片染色,以确定CAG模型造模成功;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养阴活胃合剂低、中、高剂量组(养阴活胃合剂免煎颗粒剂,0.25 mL/100 g、0.5 mL/100 g、1 mL/100 g)及维酶素组(维酶素片0.2 g×2加入25 mL蒸馏水配制,0.5 mL/100 g),每组10只,持续干预8周后,观察并比较各组大鼠大体表征、HE染色观察胃窦组织病理学改变、16 s测序技术检测胃内菌群组成及物种差异性。结果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养阴活胃合剂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精神状态、胃黏膜损伤、腺体萎缩明显改善。在门、纲、目、科、属5种等级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有益菌拟杆菌门丰度显著降低,致病菌放线菌门、梭状芽胞杆菌纲丰度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养阴活胃合剂高剂量组有益菌振螺目丰度显著升高,养阴活胃合剂高剂量组致病菌放线菌门丰度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养阴活胃合剂治疗CAG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有益菌与致病菌丰度水平,并维持胃内微生物菌群稳态,促进胃肠道正常生理功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 养阴活合剂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胃内菌群、短链脂肪酸变化及丁酸盐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庭玉 高振军 +3 位作者 沈曼茹 黄继英 唐鄂 张国新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11期34-37,共4页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胃内菌群、短链脂肪酸的变化,以及短链脂肪酸之一的丁酸盐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方法将C57BL/6雌性小鼠24只随机分为幽门螺杆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幽门螺杆菌组给予H.pylori SS1菌液灌胃,对照组给...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胃内菌群、短链脂肪酸的变化,以及短链脂肪酸之一的丁酸盐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方法将C57BL/6雌性小鼠24只随机分为幽门螺杆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幽门螺杆菌组给予H.pylori SS1菌液灌胃,对照组给予布氏肉汤灌胃;隔日1次,共3次。两组灌胃后6、12个月各取6只小鼠,处死后取胃组织,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两组灌胃12个月胃组织常见微生物菌群丰度,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两组灌胃后6、12个月胃组织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水平。将胃癌细胞系AGS随机分为丁酸盐组和空白对照组,丁酸盐组加入不同浓度丁酸盐,空白对照组未予特殊处理。采用CCK-8法检测两组培养0、12、24、48 h的光密度(OD)值,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两组进入下室的细胞数。结果幽门螺杆菌组胃组织内的微生物菌群按照丰度排序依次为幽门螺旋杆菌、柔嫩梭菌、拟球梭菌、乳酸菌、普氏菌,对照组依次为拟球梭菌、乳酸菌、肠杆菌、柔嫩梭菌,其中柔嫩梭菌、拟球梭菌为丁酸盐产生菌。幽门螺杆菌组灌胃后6个月胃组织丁酸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灌胃后6个月比较,幽门螺杆菌组与对照组灌胃后12个月胃组织乙酸、丙酸、丁酸水平均升高,且幽门螺杆菌组升高更明显(P均<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加入不同浓度(0.5、1.0、2.5 mmol/L)丁酸盐的丁酸盐组作用24、48 h的OD值均升高(P均<0.05);相同作用时间下,丁酸盐组OD值随着丁酸盐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以2.5 mmol/L作用48 h时的OD值最高(P均<0.05)。丁酸盐组(丁酸盐终浓度为2.5 mmol/L)与空白对照组进入下室的细胞数分别为(221±32)、(85±14)个,两组比较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小鼠胃组织中丁酸水平及产丁酸盐的菌群丰度升高,而丁酸盐可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 短链脂肪酸 丁酸 丁酸盐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