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4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食管反流病诊疗现状的述评与展望
1
作者 刘震 丁媛 +2 位作者 王少丽 李萌 于靖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4期592-597,共6页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易反复发作,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患病率逐年攀升。西医学首选质子泵抑制剂(proton-pump inhibitors,PPIs)治疗GERD,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但对于症状不典型、...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易反复发作,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患病率逐年攀升。西医学首选质子泵抑制剂(proton-pump inhibitors,PPIs)治疗GERD,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但对于症状不典型、伴食管外症状、重叠症状或重症食管炎的患者,治疗效果差强人意,且长期应用PPIs会引发高胃泌素血症、骨折等严重不良反应,远期获益不足。新型抑酸剂、联合用药、手术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为GERD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但仍各有缺憾。中医药在GERD的治疗中显示出多靶点、多角度、多机制的特点,极大提高了临床疗效,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生活质量、降低疾病复发率和减轻西药不良反应等方面优势明显。中西医结合治疗GERD,能够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环节,相得益彰,如何科学设计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更有效地发挥二者治疗优势,是未来GERD治疗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述评 胃食管反流 诊疗
下载PDF
刘震运用“去菀陈莝”法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
2
作者 李萌 陈丁铭 +5 位作者 田志华 罗楠 陈敬予 甘伟 王少丽 刘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4期618-621,共4页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治疗GERD具有独特优势。刘震教授提出“菀陈致酸”理论,认为GERD的核心病机为“菀陈”内生,影响中焦气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而发为本病。针对这一...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治疗GERD具有独特优势。刘震教授提出“菀陈致酸”理论,认为GERD的核心病机为“菀陈”内生,影响中焦气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而发为本病。针对这一核心病机归纳出运用“去菀陈莝”法分期论治GERD的学术思想,即“早期肝胃同治,中期痰气并调,后期气血兼治”,并围绕合并症、并发症和微观病理征象进行加减治疗,效果显著。本文系统总结了刘震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学术思路及临证经验,并附医案一则,佐以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菀陈莝” 胃食管反流 分期论治 理论探讨
下载PDF
提高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的中西医策略
3
作者 沈洪 胡静怡 +1 位作者 朱磊 邢敬 《江苏中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质子泵抑制剂(PPIs)作为GERD的一线治疗药物在临床使用时常面临食管黏膜愈合率低、规范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难治性GERD)、夜间酸突破难有效干预、具有癌变风险的巴雷特食管(BE)使用PPIs治疗缺乏依...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质子泵抑制剂(PPIs)作为GERD的一线治疗药物在临床使用时常面临食管黏膜愈合率低、规范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难治性GERD)、夜间酸突破难有效干预、具有癌变风险的巴雷特食管(BE)使用PPIs治疗缺乏依据等问题。中医药治疗GRED有着自身的特色优势,既有针对酸之上逆的通降之法和应对黏膜损伤的敛疡护膜法,又有契合燥郁痰瘀的润燥化痰活血之法。临证当把握“通降不利,胃气上逆,损伤食管”之关键病机,标本兼顾。针对目前GERD的治疗难点和临床困境,我们提出西医明确诊断和中医辨证施治的中西医协同诊疗策略,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食管 中医药疗法 质子泵抑制剂 食管黏膜愈合率 左金丸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利福昔明治疗效果研究
4
作者 吴洁 董魁 +3 位作者 王军 乔冠恩 李森 武向丽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4年第1期36-39,47,共5页
目的 探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一步探究利福昔明对此类患者治疗效果。方法 统计2022年1月至2023年01月就诊于邯郸市中心医院及邯郸市第一医院的符合胃食管反流病纳入标准的患者149例,依据乳... 目的 探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一步探究利福昔明对此类患者治疗效果。方法 统计2022年1月至2023年01月就诊于邯郸市中心医院及邯郸市第一医院的符合胃食管反流病纳入标准的患者149例,依据乳果糖氢-甲烷呼气试验(LHBT)结果,将其分为GERD合并SIBO组(GERD-P组)与不合并SIBO组(GERD-N组)。比较两组在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与临床资料(不典型症状、食管外症状、并发症、内镜下表现、GERDQ评分、RDQ评分、GERD-HRQL评分)方面的区别。随后将GERD-P组随机分为治疗组(给予艾普拉唑10 mg qd联合利福昔明0.2 g tid治疗4周)和对照组(单独给予艾普拉唑10 mg qd治疗4周),通过临床资料评价利福昔明治疗效果。结果GERD-P组与GERD-N组相比,两组性别比例、年龄无差异(P>0.05),GERD-P组的BMI,不典型症状、食管外症状及并发症比例,内镜下表现严重程度,GERDQ评分,RDQ评分,GERD-HRQL评分均高于GERD-N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在并发症方面无差异(P>0.05),治疗组在不典型症状、食管外症状、内镜下表现缓解情况及GERDQ评分、RDQ评分、GERD-HRQL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BMI的GERD患者更容易合并SIBO,GERD合并SIBO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相关量表评分均较GERD不合并SIBO患者严重。对合并SIBO的GERD患者,艾普拉唑联合利福昔明治疗临床效果优于单独艾普拉唑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利福昔明 疗效
下载PDF
不同重力喂养高度及卧位在预防早产儿胃食管反流中的效果分析
5
作者 刘晓溪 杨凡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97-101,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重力喂养高度及卧位预防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效果。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2022年6—12月出生的早产儿13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仰卧位重... 目的探讨不同重力喂养高度及卧位预防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效果。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2022年6—12月出生的早产儿13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仰卧位重力喂养;观察1组采取右侧卧位,确认无残留奶量后,抬高针筒至距离早产儿嘴唇上方20 cm处;观察2组采取俯卧位,其他步骤同观察1组。比较3组呕吐、溢奶、呼吸暂停、血氧饱和度下降、胃残留、减量喂养次数、停喂次数、体质量增长、排便次数、排便量、胎便排尽用时、潴留量及喂养2周后食管24 h反流监测等指标。结果3组早产儿人均喂养次数均为112次;观察1组和观察2组呕吐、溢奶、呼吸暂停、血氧浓度下降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胃残留比率低于对照组,体质量增长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减量喂养次数、停喂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排便次数、排便量均大于对照组,胎便排尽用时、潴留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食管pH<4次数、反流超过5 min次数、最长单次反流持续时间及反流指数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力喂养高度及体位改变可降低呕吐、溢奶、呼吸暂停和血氧浓度下降等发生率,预防胃食管反流,有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喂养 胃食管反流 俯卧位 仰卧位 早产儿
下载PDF
中药消补汤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
6
作者 马乾章 刘国政 +1 位作者 孙美仑 丁原全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121,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消补汤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NERD患者,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研究组予以中药消补汤治疗,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的Gerd Q量表评分、NRS疼痛评分,症状积... 目的观察中药消补汤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NERD患者,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研究组予以中药消补汤治疗,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的Gerd Q量表评分、NRS疼痛评分,症状积分和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38例,总有效率88.37%,治疗组总有效41例,总有效率95.3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Gerd Q量表评分、NRS疼痛评分,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都有明显的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改善的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消补汤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症状改善明显,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消补汤 中药 疗效
原文传递
呼吸同步经皮穴位电刺激抑制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观察
7
作者 陈宏达 张咩庆 《浙江中医杂志》 2024年第3期241-242,共2页
目的:探讨呼吸同步经皮穴位电刺激抑制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本院消化内科就诊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观察... 目的:探讨呼吸同步经皮穴位电刺激抑制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本院消化内科就诊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观察组予呼吸同步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假刺激组电极片粘贴于穴位,但不进行电刺激及同步呼吸。研究周期为12周,其中治疗期为8周,随访期为4周。在治疗各阶段,对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频率进行比较,对各组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首次治疗后,观察组的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频率下降(P<0.05)。治疗结束时,观察组的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频率显著下降(P<0.001)。假刺激组及对照组的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频率各阶段都无变化(P>0.05)。治疗结束时,观察组及对照组的症状及生活质量有显著改善(P<0.001),随访时,观察组显示出更好的治疗后持续效应(P<0.05)。结论:呼吸同步经皮穴位电刺激具有通过降低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频率,能有效且持续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同步经皮穴位电刺激 胃食管反流 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
下载PDF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伏诺拉生改善胃食管反流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临床观察
8
作者 季洁如 常云丽 +5 位作者 胥明 姚瑶 何晓童 陈玲玲 汤杰 王林宣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550-552,共3页
目的 分析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加伏诺拉生对胃食管反流伴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胃食管反流伴睡眠呼吸暂停患者61例,随机分成对照组(给予伏诺拉生治疗,n=31)、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氟哌噻吨美利曲辛,n=30),两组治疗时... 目的 分析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加伏诺拉生对胃食管反流伴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胃食管反流伴睡眠呼吸暂停患者61例,随机分成对照组(给予伏诺拉生治疗,n=31)、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氟哌噻吨美利曲辛,n=30),两组治疗时间均为8周。比较两组疗效评价,治疗前后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评分、氧减饱和度指数(ODI)、最低氧饱和度以及氧饱和度<90的百分比。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的GerdQ评分、ODI、最低氧饱和度以及氧饱和度<90%的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加伏诺拉生用于胃食管反流伴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能减轻其胃食管反流症状,改善其睡眠监测指标,值得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睡眠呼吸暂停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 伏诺拉生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姜良铎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用药规律
9
作者 薛丹 郭宙 +2 位作者 刘涓 柴立民 姜良铎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70-75,共6页
目的分析姜良铎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用药配伍规律。方法临床采集姜良铎教授治疗GERD病例数据建立GERD病例数据库;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社群网络分析、层次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处方用... 目的分析姜良铎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用药配伍规律。方法临床采集姜良铎教授治疗GERD病例数据建立GERD病例数据库;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社群网络分析、层次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处方用药规律。结果常用的药物关联组合为“枳实和枳壳”“赤芍和枳壳”“白芍和枳壳”等10条。社群网络分析可以将常用中药分为3个社群:枳实、枳壳、赤芍、白芍、黄连、吴茱萸、前胡、紫苏梗、白术、黄芩、厚朴、北柴胡、瓜蒌、半夏;海螵蛸、浙贝母;延胡索、川楝子。层次聚类可以将常用中药聚成5组:第1组为浙贝母、海螵蛸;第2组为川楝子、延胡索;第3组为瓜蒌、白术、北柴胡、黄芩;第4组为白芍、赤芍、枳壳、枳实;第5组为黄连、吴茱萸、厚朴、前胡、紫苏梗。方剂药性:在四气上,寒温并用,寒性药偏多以针对局部炎症;五味上以苦味为主,辛味次之,咸味涩味再次之,稍加之甘味,体现了苦降辛开甘缓调理之大法。方剂归经以肺、脾、胃用药居多,肾和大肠次之,辅以调心肝之药。结论姜良铎教授认为GERD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肝火旺加太阴脾虚,主方为左金丸加大柴胡汤加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食管 关联规则 社群网络 层次聚类
下载PDF
虎符铜砭刮痧联合PDCA循环护理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的应用
10
作者 徐静 汤金楼 赵丹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4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实施虎符铜砭刮痧结合PDCA循环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南京市中医院收治的15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根据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给予PDCA循环护理进行干预,... 目的探讨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实施虎符铜砭刮痧结合PDCA循环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南京市中医院收治的15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根据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给予PDCA循环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给予PDCA循环护理结合虎符铜砭刮痧进行干预。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4周及8周后,观察组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反流性疾病问卷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4周及8周后,观察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8周后,2组的上述评分和指标均优于干预前及干预4周后(P均<0.05)。结论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应用虎符铜砭刮痧联合PDCA循环护理进行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理状态,改善其血清炎症因子和胃肠激素水平,且提升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虎符铜砭刮痧 PDCA循环护理 肠激素 临床症状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应用加味左金丸联合富马酸伏诺拉生片治疗的临床观察
11
作者 李娜 殷燕 《内蒙古中医药》 2024年第2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联合应用加味左金丸、富马酸伏诺拉生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1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将富马酸伏诺拉生片应用于对照组,观察组联合...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联合应用加味左金丸、富马酸伏诺拉生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1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将富马酸伏诺拉生片应用于对照组,观察组联合应用加味左金丸、富马酸伏诺拉生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较对照组,观察组摄入食物时间、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显著较短(P<0.05)。较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头晕、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观察组均显著较低(P<0.05)。结论:富马酸伏诺拉生片联合加味左金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可发挥显著作用,利于胃肠功能恢复,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左金丸 富马酸伏诺拉生片 胃食管反流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量表与食管阻抗-pH监测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作用
12
作者 朱翠翠 张霁雯 +2 位作者 罗酩 费蒙辉 吴永梅 《贵州医药》 2024年第1期118-119,共2页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量表与食管阻抗-pH监测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将60例健康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依次给予胃食管反流病量表与食管阻抗-pH监测,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两组食...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量表与食管阻抗-pH监测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将60例健康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依次给予胃食管反流病量表与食管阻抗-pH监测,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两组食管阻抗-pH监测结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胃食管反流病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亚型胃食管反流病的胃食管反流病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病量表与食管阻抗-pH监测均可用于胃食管反流病诊断,联合应用可进一步确诊患者的疾病,可及时辅助临床有效治疗患者疾病,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量表 食管阻抗-pH监测 胃食管反流 诊断
下载PDF
两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胃食管反流病与偏头痛间的因果效应
13
作者 马佳昕 周元植 +5 位作者 陈雯雯 赵雅涵 张旭 李雅睿 和水祥 赵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2-270,共9页
目的利用两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MR)研究方法,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偏头痛之间发病的因果关联,为两种疾病发病风险关联提供遗传学证据支持。方法从公开发表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数据库中获取两样本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信息,筛选出... 目的利用两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MR)研究方法,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偏头痛之间发病的因果关联,为两种疾病发病风险关联提供遗传学证据支持。方法从公开发表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数据库中获取两样本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信息,筛选出合适的SNP作为工具变量,利用逆方差加权法(IVW)、加权中位数法(WM)、MR-Egger回归法、加权众数法以及简单模型法五种MR分析方法进行双向MR分析,并进行敏感性检验。结果IVW显示以胃食管反流病为暴露的正向MR分析结果有阳性意义[OR=1.3987,95%CI(1.1817~1.6556),P=9.59×10^(-5)],以偏头痛为暴露的反向MR分析结果无阳性意义(P>0.05),在除MR-Egger外的其他方法中得到相同的结论。正向MR(P=0.92)与反向MR(P=0.64)均未发现工具变量具有水平多效性,留一法剔除单个SNP后结果具有稳健性。结论胃食管反流病与偏头痛之间可能存在单向的因果关联,胃食管反流病是偏头痛发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偏头痛 孟德尔随机化 因果关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基于热-瘀-虚-毒探析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14
作者 叶王宇 王少丽 +4 位作者 李萌 丁媛 陈敬予 甘伟 刘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4期611-613,共3页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中医学认为本病初起多因嗜食肥甘,壅堵中焦,气机失运,或情志不畅;木土郁滞,脾胃失和,食、湿、痰、热诸邪内生而阻滞中焦,致使胃气上逆而发病。热-瘀-虚-毒是胃食管反流病重要的病机演变阶段;热邪伏留...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中医学认为本病初起多因嗜食肥甘,壅堵中焦,气机失运,或情志不畅;木土郁滞,脾胃失和,食、湿、痰、热诸邪内生而阻滞中焦,致使胃气上逆而发病。热-瘀-虚-毒是胃食管反流病重要的病机演变阶段;热邪伏留胃系是本病病机进展的始动因素;气分郁热久稽,内迫血分,损伤络脉,耗伤气津为中心环节;正虚邪留,邪蕴成毒为最终进展。基于此,认为本病早期以火热邪实为主,治宜清热降逆、祛邪开郁;病至中后期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在清热化痰、祛瘀解毒的同时,重视健运脾胃、益气养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火热 瘀血 正虚 毒邪
下载PDF
基于“心胃相关”理论探析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病机
15
作者 罗楠 王少丽 +2 位作者 李萌 姜天童 刘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4期607-610,共4页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是非心源性胸痛最常见的食管源性病因,与心血管系统疾病有关胸痛极易混淆,在临床上需认真鉴别,以便明确诊疗。心与胃位置相邻,经络相通,生理与病理上相互联系,心在脾胃病的...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是非心源性胸痛最常见的食管源性病因,与心血管系统疾病有关胸痛极易混淆,在临床上需认真鉴别,以便明确诊疗。心与胃位置相邻,经络相通,生理与病理上相互联系,心在脾胃病的辨证论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心胃相关”理论为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提供了理论基础。脾胃虚弱,推动无力,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脾虚,肝木乘克脾土,肝胃不和,气郁日久,郁而化热,热扰心神,胃气挟火热上逆,日久耗伤阴血。因虚致瘀或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胸脉瘀阻,引起胸痛。本文基于“心胃相关”理论从“虚、郁、瘀”角度出发,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好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 相关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胃食管反流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6
作者 李景泽 庞立健 +4 位作者 臧凝子 王琳琳 邹吉宇 张馨心 吕晓东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96-100,共5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一种慢性、渐进的呼吸疾病,其发病和病死率极高。胃食管反流(GERD)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愈来愈多的医学临床研究表明,COPD合并GERD的患病率远高过正常人,由于临床一些表现相似,相...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一种慢性、渐进的呼吸疾病,其发病和病死率极高。胃食管反流(GERD)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愈来愈多的医学临床研究表明,COPD合并GERD的患病率远高过正常人,由于临床一些表现相似,相关的病理学体制尚不清楚,很有可能会造成错诊,失去治疗的最佳时间,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目前主流观点有反流学说和反射学说,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改善生活方式为主要治疗方式;传统医学将其定义为“肺胀”合并“嘈杂”“吐酸”或“痞满”,主要责之于肺胃虚损,气郁痰阻之本虚标实证,以补益肺脾胃气、降逆止咳化痰为主要的中医治法。在过去的十年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章总结了中西医发表的有关COPD和GERD的研究进展,为今后治疗COPD和GERD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胃食管反流 合并症
原文传递
从“脑-肠轴”理论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病机及治疗
17
作者 田志华 姜天童 +5 位作者 王少丽 陈丁铭 罗楠 李萌 丁媛 刘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4期603-606,共4页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加。“脑-肠轴”联系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系统,参与GERD的发病。本研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现代医学研究,阐述现代医学、中...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加。“脑-肠轴”联系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系统,参与GERD的发病。本研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现代医学研究,阐述现代医学、中医学对“脑-肠轴”的认识,基于“脑-肠轴”功能异常为GERD的发病机制,提出与之相应的中医病机为胃失和降、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肺失宣降,治疗当以和胃降逆为基础,并调畅肝、脾、肺气机,恢复“脑-肠轴”功能,为GERD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脑-肠轴 病机 治疗
下载PDF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与食管胃结合部黏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18
作者 龙晓田 张萌 +2 位作者 花海洋 李建辉 郝欣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306-312,共7页
目的:探讨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与食管胃结合部黏膜隆起性病变的相关性,为NERD内镜下诊断提供证据;同时分析NERD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收入2022年0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符合纳入标椎的患者纳入NERD组,同期无... 目的:探讨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与食管胃结合部黏膜隆起性病变的相关性,为NERD内镜下诊断提供证据;同时分析NERD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收入2022年0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符合纳入标椎的患者纳入NERD组,同期无症状于我院体检行胃镜检查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因素及内镜下因素,分析NERD与食管胃结合部黏膜隆起性病变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NERD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BMI、饮食习惯、饮酒、服用NSAIDs、胃食管阀瓣分级、食管胃结合部黏膜隆起性病变、胆汁反流及HP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高BMI、不良饮食习惯、饮酒、服用NSAIDs、胃食管阀瓣松弛(Ⅲ+Ⅳ级)、食管胃结合部黏膜隆起性病变、胆汁反流及HP感染是影响NERD的相关因素;食管胃结合部黏膜隆起性病变对NERD判断的灵敏度为45.83%,特异度为86.27%。结论:食管胃结合部黏膜隆起性病变与NERD有着明显的关系,可将其作为NERD的一项支持性诊断证据,提高诊断的可靠性。女性、高BMI、饮酒、服用NSAIDs、不良饮食习惯、胃食管阀瓣松弛(Ⅲ+Ⅳ级)、胆汁反流等是影响NERD的独立危险因素;HP感染是NERD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 食管结合部 黏膜隆起性病变 相关性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谢晶日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19
作者 刘思邈 谢晶日 +2 位作者 饶显俊 梁光烨 孙志文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2期161-164,共4页
胃食管反流病是我国高发疾病,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本文从“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提炼出本病的病机以郁、酸、热、逆为主的病机特点,旨在总结谢晶日教授对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临床治疗特点。提出本病的发生与情志密切相关,治... 胃食管反流病是我国高发疾病,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本文从“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提炼出本病的病机以郁、酸、热、逆为主的病机特点,旨在总结谢晶日教授对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临床治疗特点。提出本病的发生与情志密切相关,治疗从肝胃出发,主要采用疏肝解郁、调和肝胃以泄郁热制酸,和胃降逆、通腑降气以畅中焦气机的治疗方法。在治疗的同时,谢晶日注重身心调养。其疗效确切,以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呕吐 吐酸 病机十九条 诸呕吐酸 皆属于热
下载PDF
刘震基于“郁、痰、瘀”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总结
20
作者 陈丁铭 刘震 +3 位作者 田志华 罗楠 王少丽 姜天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4期614-617,共4页
胃食管反流病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类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西医认为其发病原因与食管功能障碍、食管清除能力下降有关,其胃内容物酸性物质常对食管黏膜产生刺激与损害。中医治疗能够有效缓解不适症状,降低其复发率。刘震教授认为本病与气机郁... 胃食管反流病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类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西医认为其发病原因与食管功能障碍、食管清除能力下降有关,其胃内容物酸性物质常对食管黏膜产生刺激与损害。中医治疗能够有效缓解不适症状,降低其复发率。刘震教授认为本病与气机郁滞、痰湿阻滞以及瘀血内停等病因密切相关,“郁、痰、瘀”三种不同病理产物常兼夹出现于疾病进程中。本病初始以肝郁脾虚为主,以致水液运化失职,痰湿内生,日久瘀血内停,病性常见为虚实夹杂;治疗方面应根据不同证型采取健脾、开郁、化痰、散瘀等不同治法,同时兼顾调护预防,防止反复,临床上能有效抑制反流症状,改善胃食管功能。文章总结了刘震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可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行气开郁 活血化瘀 刘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