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胆汁酸、幽门螺旋杆菌等因素诱导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表达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钟爽 罗慧 +5 位作者 施智兰 李英豪 张晴朗 农复香 唐梅文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771-774,共4页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是一种癌前病变,增加了后续胃癌(GC)发展的风险。因此,GIM一直是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重点。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是调节肠上皮细胞表型的肠特异性转录因子,主要存在于小肠和结肠,在正常胃黏膜中很少表达。幽门...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是一种癌前病变,增加了后续胃癌(GC)发展的风险。因此,GIM一直是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重点。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是调节肠上皮细胞表型的肠特异性转录因子,主要存在于小肠和结肠,在正常胃黏膜中很少表达。幽门螺杆菌感染已被公认为GIM的主要致病因素,其通过核因子-kappaB信号通路及其下游的促炎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以及Sonic Hedgehog基因(Shh)来增加CDX2的表达,从而引起GIM。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胆汁反流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同样也是GIM的关键致病因素。胆汁反流通过其微小RNA、外泌体、表观遗传学及胆汁酸受体激活GIM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导致GIM的发生和发展。目前,两大因素之外诱导CDX2的相关研究仍然很少。现对目前该领域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胆汁酸 幽门螺旋杆菌 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
下载PDF
胆汁反流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关系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宋俊良 林强 +1 位作者 梁世洋 王景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0-366,共7页
胃癌是恶性肿瘤死亡的第3位原因,也是全球第5位常见的恶性肿瘤。肠型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符合Correa模型,其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是胃黏膜由良性转为恶性的关键环节,也是胃癌最常见的癌前病变之一。探究GIM的发病机制并早期干预是胃... 胃癌是恶性肿瘤死亡的第3位原因,也是全球第5位常见的恶性肿瘤。肠型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符合Correa模型,其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是胃黏膜由良性转为恶性的关键环节,也是胃癌最常见的癌前病变之一。探究GIM的发病机制并早期干预是胃癌防治的重点。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GIM公认的危险因素之一,然而单纯根除HP并不能逆转GIM,考虑在GIM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其他因素的持续作用。近年来,多项研究已证实胆汁反流可诱导GIM,但胆汁反流诱导GIM的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主要针对胆汁反流及其诱导胃黏膜损伤的机制、GIM与胃癌的关系、胆汁反流诱导GIM的研究现状及胆汁酸诱导GIM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胆汁反流诱导GIM的认识,为早期干预GIM及防治胃癌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反流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胆汁酸 发病机制
下载PDF
李灿东教授从“五辨”诊治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经验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宇晴 傅巧瑜 杨敏 《福建中医药》 2023年第4期45-46,共2页
李灿东教授善用“五辨”诊治疾病,常从辨症、辨证、辨病、辨机、辨人5个方面剖析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辨病从整体上把握该病的发展与转归,指导治疗的方向;辨机认为气机失和,胃气壅滞是其核心病机,用以判断该病的发展趋势;辨症注重全面分析... 李灿东教授善用“五辨”诊治疾病,常从辨症、辨证、辨病、辨机、辨人5个方面剖析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辨病从整体上把握该病的发展与转归,指导治疗的方向;辨机认为气机失和,胃气壅滞是其核心病机,用以判断该病的发展趋势;辨症注重全面分析症的三观、轻重、真假与偏全,重视整体;辨证在于辨明证的兼杂、主次、缓急,以判断该病所处的阶段,助于遣方用药;辨人则认为体质与该病发展有内在联系,并注重饮食习惯、情志的指导。临证上灵活运用五辨,重在恢复胃“通降”的生理特性,以取佳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五辨 学术经验 李灿东
下载PDF
谭波从脾虚气逆论治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经验
4
作者 丁伟亮 王玉芹 谭波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23年第9期118-121,共4页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是消化系统疑难疾病之一,目前临床治疗手段有限,且临床疗效不一。中医多从本虚标实认识GIM,本虚为脾胃气虚,标实为痰浊瘀毒。谭波教授从医43年,熟谙经典,学验俱丰,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及自身临床经验,认为脾虚气...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是消化系统疑难疾病之一,目前临床治疗手段有限,且临床疗效不一。中医多从本虚标实认识GIM,本虚为脾胃气虚,标实为痰浊瘀毒。谭波教授从医43年,熟谙经典,学验俱丰,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及自身临床经验,认为脾虚气逆为GIM的基本病机,临床治疗以益气和胃降逆为主,并以和胃降逆方治疗GIM,随症化裁,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脾虚 气上逆 名老中医经验 谭波
下载PDF
中药结合耳穴埋豆治疗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临床研究
5
作者 袁华墅 肖叙皇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3年第5期864-866,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结合耳穴埋豆治疗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效果。方法:10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用西药治疗,实验组53例用中药(消痞愈萎汤)结合耳穴埋豆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与胃镜评分均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 目的:观察中药结合耳穴埋豆治疗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效果。方法:10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用西药治疗,实验组53例用中药(消痞愈萎汤)结合耳穴埋豆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与胃镜评分均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PG Ⅰ、PGⅡ)指标均有所提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结合耳穴埋豆治疗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可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形态,促进胃功能康复,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中药 耳穴埋豆
下载PDF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董来华 茅育蕾 +1 位作者 张黎 马君红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27-1129,1132,共4页
目的研究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关系。方法应用电子胃镜观察肠上皮化生的表现特点。收集同期病理诊断肠上皮化生的病例,将内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应用黏液组织化学AB/PAS及HID/AB染色,对肠上皮化生进... 目的研究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关系。方法应用电子胃镜观察肠上皮化生的表现特点。收集同期病理诊断肠上皮化生的病例,将内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应用黏液组织化学AB/PAS及HID/AB染色,对肠上皮化生进行分型。结果同期病理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患者285例,内镜下根据形态特点诊断肠上皮化生130例,经病理活检证实119例,内镜诊断符合率91.5%,胃黏膜活检诊断而内镜未予诊断166例,内镜诊断总符合率41.8%。重度肠上皮化生组内镜诊断率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萎缩性胃炎萎缩程度越高,Ⅲ型肠上皮化生发生率越高。Ⅲ型肠上皮化生内镜诊断率较高。结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内镜下形态特征,是内镜诊断肠上皮化生的特异性标志。肠上皮化生程度、分型与内镜诊断呈平行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内镜检查 病理诊断 黏液组织化学染色
下载PDF
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对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兰 贾业贵 +8 位作者 肖丹 余卫中 夏伶俐 程建国 霞明 黄继征 朱杰伦 文峰 谷欣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3272-3274,共3页
目的探讨富士能智能分光染色内镜(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的诊断价值。方法疑似GIM患者480例随机分为普通内镜组、乙酸染色组、美蓝染色组、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组各120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不同... 目的探讨富士能智能分光染色内镜(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的诊断价值。方法疑似GIM患者480例随机分为普通内镜组、乙酸染色组、美蓝染色组、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组各120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方法诊断肠上皮化生的差异。结果普通内镜组与乙酸染色组诊断GIM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美蓝染色组与乙酸染色组的灵敏度、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组与美蓝染色组的特异度、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组的阳性似然比、优势比、Kappa值均明显高于美蓝染色组,阴性似然比则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 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可提高GIM定向活检准确率,显著降低漏诊率及误诊率,且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较好,具有更高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内镜 智能分光染色技术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下载PDF
胃复春治疗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临床观察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刘先勇 刘雪梅 杨振斌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7年第2期44-47,共4页
目的观察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病理疗效、中医症状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4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病例及110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病例先分为CSG组与GIM总组,比较两组音猬因子(Shh)/Wnt信号通路蛋白(Wnt3A)表达的不... 目的观察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病理疗效、中医症状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4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病例及110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病例先分为CSG组与GIM总组,比较两组音猬因子(Shh)/Wnt信号通路蛋白(Wnt3A)表达的不同后,将GIM总组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5例。对照组口服叶酸片,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胃复春。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GIM病理分级、中医症状疗效和Shh/Wnt3A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 1试验期间,CSG组无脱落;GIM总组脱落21例,最终完成试验者89例。2干预前Shh弱表达于GIM总组,而强表达于CSG组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前GIM总组Wnt3A表达明显高于CSG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治疗后比较,GIM分级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4治疗组、对照组中医症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42%、36.59%;组间中医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中医症状总积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组间治疗后比较,Shh表达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Wnt3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复春能较好改善GIM患者中医症状、减轻其病理分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Hh-Wnt基因信号通路环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复春 中医症状 Hedgehog/Wnt基因信号通路 音猬因子
原文传递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4
9
作者 柯丽 张迪 时永全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1307-1314,共8页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是胃癌常见的癌前病变.由于胃癌尤其是晚期胃癌总体治疗效果不佳,防治胃癌的关键应是降低发生率和提高早期诊断率.因此,阐明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对于胃癌的一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发现,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是胃癌常见的癌前病变.由于胃癌尤其是晚期胃癌总体治疗效果不佳,防治胃癌的关键应是降低发生率和提高早期诊断率.因此,阐明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对于胃癌的一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发现,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年龄、性别、胃癌家族史、吸烟、高盐饮食、胆汁酸反流等密切相关.本文仅就上述危险因素进行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某地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飞 何芳 +2 位作者 杨少奇 孙昊 杨兰花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1189-1192,共4页
目的分析宁夏地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胃癌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电子胃镜检查和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IM患者112例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82例为对照组,并... 目的分析宁夏地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胃癌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电子胃镜检查和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IM患者112例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82例为对照组,并行电话问卷调查相关暴露因素,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年龄≥55岁、吸烟、饮酒、喜饮浓茶、饮食不规律、重盐饮食、喜食辛辣食物、喜食油炸食物、常吃腌制咸菜、常吃水果、常吃蔬菜、常吃枸杞制品、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史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7个因素与IM的联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55岁(OR=2.885)、喜食油炸食物(OR=2.355)、常吃腌制咸菜(OR=1.88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史(OR=2.693)和胃癌家族史(OR=3.309)是I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吃水果≥3次/周(OR=0.523)和枸杞制品≥3次/周(OR=0.529)是其保护性因素。结论年龄、不当饮食、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史是宁夏地区IM主要的危险因素,应常吃枸杞制品及水果,有助于减少IM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丽萍 余志金 +2 位作者 陈惠新 曾书君 许良峰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36期71-72,共2页
目的分析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在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的应用价值。方法 240例中-重度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复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普通白光内镜(WLE)检查,观察组患者使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加放大内... 目的分析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在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的应用价值。方法 240例中-重度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复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普通白光内镜(WLE)检查,观察组患者使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加放大内镜(NBI-ME)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肠上皮化生检出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6例观察组患者的浅蓝色棘状结构(LBC)为阳性,在LBC区域中取得样本360份,336份为肠上皮化生;阳性者中,非LBC区取得组织216份,肠上皮化生24份;14例LBC阴性者中,共计样本56份, 16份组织诊断存在肠上皮化生。对照组中,可疑病灶中获取样本440份, 267份为肠上皮化生。观察组LBC阳性区域黏膜活检的肠上皮化生检出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60.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I在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有着较高的准确性、特异性以及敏感性,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内镜检查 窄带成像技术
下载PDF
益气化生汤治疗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韩吉 章谙鸣 +1 位作者 章日初 周诣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68-70,共3页
目的:观察益气化生汤治疗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0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治疗组予益气化生汤,对照组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和铝碳酸镁片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主要临... 目的:观察益气化生汤治疗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0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治疗组予益气化生汤,对照组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和铝碳酸镁片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及肠上皮化生变化情况。结果 :①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胃痞、胃胀、胃痛、嗳气和纳差明显改善(P<0.05,P<0.01),治疗组患者的胃痞、胃胀、胃痛、泛酸、嗳气、嘈杂、乏力和纳差症状均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胃痞、胃胀、胃痛、嗳气、乏力和纳差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②治疗后,两组患者肠上皮化生的情况均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明显(P<0.01)。③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肠上皮化生改善的有效率分别为75.6%和32.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益气化生汤能有效逆转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益气化生 中医药治疗
原文传递
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周敏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8期31-34,共4页
目的分析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通过病理诊断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62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历资料,使用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表... 目的分析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通过病理诊断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62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历资料,使用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表现特点进行观察,然后比较病理检查方法与内镜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在62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病例中,内镜诊断38例,诊断准确率为61.29%。相比较中度与轻度,重度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内镜诊断准确率更高(P<0.05)。相比较Ⅰ型与Ⅱ型,Ⅲ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内镜诊断准确率更高(P<0.05)。结论内镜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最主要特征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形态特点,且内镜诊断准确率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程度及分型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病理 内镜 相关性
下载PDF
消痞愈萎汤联合胃复春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苏迎侠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第36期204-205,共2页
目的探究消痞愈萎汤联合胃复春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的患者7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胃... 目的探究消痞愈萎汤联合胃复春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的患者7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胃复春片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消痞愈萎汤联合胃复春片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3%)高于对照组患者(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痞愈萎汤联合胃复春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逆转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痞愈萎汤 复春片 慢性萎缩性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异型增生
下载PDF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玢玢 王琳 +1 位作者 褚明亮 刘杰民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7年第6期6-8,共3页
胃癌目前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Lauren分型将胃癌按组织病理学分为胃型胃癌、肠型胃癌及混合型胃癌,其中肠型胃癌与胃黏膜上皮化生有密切联系,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作为肠型胃癌癌前病变的重要病理类型近年被广泛研究,该病理形式经研究发现与... 胃癌目前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Lauren分型将胃癌按组织病理学分为胃型胃癌、肠型胃癌及混合型胃癌,其中肠型胃癌与胃黏膜上皮化生有密切联系,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作为肠型胃癌癌前病变的重要病理类型近年被广泛研究,该病理形式经研究发现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酸反流、不当的饮食习惯、吸烟、年龄及性别等流行病学因素有关,临床上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定期的内镜监测及个体化治疗等防治手段控制其进一步进展。本文就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定义与分类、流行病学研究及危险因素、治疗方法作简介综述,旨在临床工作中提高对该病理转变的认识水平,更好的开展对胃癌的早期预防与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癌癌前病变
下载PDF
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徐志强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第8期128-129,共2页
目的:探讨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相关性。方法:收治行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病理诊断患者70例,回顾性分析其病理诊断资料,采用内镜观察其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临床表现特点,将观察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结果:70例患... 目的:探讨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相关性。方法:收治行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病理诊断患者70例,回顾性分析其病理诊断资料,采用内镜观察其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临床表现特点,将观察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结果:70例患者中,内镜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41例,诊断准确率58.57%。内镜诊断重度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P<0.05);内镜诊断Ⅲ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Ⅰ型和Ⅱ型(P<0.05)。结论:内镜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能够清楚反映其形态特征,诊断准确率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病变程度、分型呈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病理 内镜 诊断 相关性
下载PDF
色素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分析及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7
作者 杜林枫 蒋军 +1 位作者 杨志 王海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6年第1期59-60,共2页
关键词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色素内镜 诊断价值 癌前病变 内镜诊断 文献报道 放大内镜 内镜设备 基层医院 染色内镜
下载PDF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梦静 姜葵 王邦茂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73-76,共4页
胃癌是消化道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和第3位。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作为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参与慢性炎性反应状态所触发的慢性萎缩性胃炎、GIM、异型增生及胃癌发生的多步骤演化过程,与胃癌的... 胃癌是消化道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和第3位。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作为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参与慢性炎性反应状态所触发的慢性萎缩性胃炎、GIM、异型增生及胃癌发生的多步骤演化过程,与胃癌的发病存在密切联系。对于GIM是否具有可逆性,目前尚存在争议。根除幽门螺杆菌(Hp)联合其他化学药物或中药治疗,可能是一条新的治疗途径。对于已发生的GIM应加强随访和监测,积极干预,减缓其进展,以预防胃癌。此外,根除Hp以预防GIM的发生对胃癌的预防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逆转 预防
下载PDF
CDX2 MUC2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嘉力 王振 +2 位作者 刘飞 张丽娜 杨少奇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2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探讨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黏蛋白2(MUC2)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并行内镜活检的152例患者,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非萎缩性胃炎... 目的探讨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黏蛋白2(MUC2)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并行内镜活检的152例患者,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非萎缩性胃炎组(32例)、萎缩性胃炎组(3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24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5例)、胃癌组(17例)和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组(43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胃黏膜组织中CDX2、MUC2的表达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幽门螺杆菌(Hp)-IgG水平,分析CDX2、MUC2与Hp-IgG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6组的CDX2、MUC2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M组的CDX2、MUC2阳性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5组(P<0.05)。IM组Hp-IgG阳性率高于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12%vs 42.50%;χ^(2)=4.270,P=0.039)。Kappa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在IM组中CDX2与Hp-IgG的表达情况具有一致性(P<0.05),但胃炎组CDX2与Hp-IgG的表达情况一致性不显著(P>0.05)。IM组和胃炎组MUC2与Hp-IgG的表达情况一致性不显著(P>0.05)。结论CDX2、MUC2在IM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其他性质的胃黏膜组织,Hp感染可能通过诱导CDX2的表达而引起IM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 黏蛋白2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