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2篇文章
< 1 2 10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指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近期疗效分析及治疗体会
1
作者 郑江钒 谷爱奇 +1 位作者 闵祥辉 王煜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4期60-63,共4页
目的分析指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近期疗效,并总结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21指)指端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指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随访评估患者的主观满意度、皮瓣感觉恢... 目的分析指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近期疗效,并总结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21指)指端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指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随访评估患者的主观满意度、皮瓣感觉恢复情况、患指活动功能。结果术后19例患者皮瓣完全成活并顺利拆线,1例因术后私自吸烟致皮瓣严重发绀延迟愈合,1例因术后私自开空调温度过低致皮瓣部分坏死。21例患者中共1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8.9±4.6)个月。获得随访患者中,患者的主观满意度:很满意16例(84.2%)、比较满意3例(15.8%),无不满意病例。皮瓣感觉恢复情况:S415例(78.9%),S3+3例(15.8%),S31例(5.3%)。患指活动功能:优16例(84.2%),良3例(15.8%)。结论指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外形功能满意,优势明显,术后积极处理和密切护理对于术后良好疗效亦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状皮瓣 指固有动脉背侧 指端缺损 手外伤 创面修复
下载PDF
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危险因素研究
2
作者 马文灿 施晓青 穆中杰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1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危险因素及与CT影像学特征的关系,旨在为术前手术方案优化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本院行内固定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共80例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危险因素及与CT影像学特征的关系,旨在为术前手术方案优化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本院行内固定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共80例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分为移位组(19例)和未移位组(61例),比较移位组和未移位组临床特征及CT影像学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独立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检验评估CT影像学特征指标与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间相关性。结果移位组术前总移位距离显著大于未移位组(P<0.05);移位组骨块横向宽度、骨块横纵比及背侧关节内骨块体积显著小于未移位组(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总移位距离、骨块横向宽度、骨块横纵比及背侧关节内骨块体积均是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独立危险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总移位距离与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呈正相关(P<0.05);骨块横向宽度、骨块横纵比及背侧关节内骨块体积均与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呈负相关(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与多种CT影像学特征指标有关;同时随术前总移位距离增加、骨块横向宽度、骨块横纵比及背侧关节内骨块体积缩小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风险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内固定手术 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 危险因素 CT
下载PDF
掌侧单钢板内固定治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
3
作者 欧星 张明龙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05-0008,共4页
研究掌侧单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2020年1月到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随机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效果均... 研究掌侧单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2020年1月到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随机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实施掌侧单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可提升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钢板内固定术 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指动脉穿支筋膜瓣联合人工真皮Ⅰ期修复手指背侧皮肤缺损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科杰 滕晓峰 +1 位作者 杨科跃 阮健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8期719-723,共5页
目的:探讨指动脉穿支筋膜瓣联合人工真皮Ⅰ期修复手指中节背侧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对21例27指中节背侧皮肤缺损的患者采用指动脉穿支筋膜瓣联合人工真皮Ⅰ期进行修复,均为急诊病例,均伴有骨肌腱外露及骨膜... 目的:探讨指动脉穿支筋膜瓣联合人工真皮Ⅰ期修复手指中节背侧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对21例27指中节背侧皮肤缺损的患者采用指动脉穿支筋膜瓣联合人工真皮Ⅰ期进行修复,均为急诊病例,均伴有骨肌腱外露及骨膜、肌腱膜缺损。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18~66(39.00±8.01)岁;示指10指,中指9指,环指8指;皮肤缺损面积为(2.5~3.5)cm×(1.5~3.0)cm,骨肌腱外露面积(1.5~2.0)cm×(1.0~2.0)cm,伤后就诊时间1~6 h,受伤至手术时间3~8 h。观察术后创面愈合情况,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2(9.66±1.05)个月。手术时间45~60 min。26指术后4~6周后创面完全愈合,1指创面感染,真皮未完全上皮化,经过创面换药,8周后达到创面愈合。所有指体外观饱满、瘢痕小,愈合创面平于周围皮肤,与周围皮肤色泽质地相近,耐磨性、柔韧性良好,手指活动度正常。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本组总分72~100分;优26指,良1指。结论:指动脉穿支筋膜瓣联合人工真皮Ⅰ期修复手指中节背侧皮肤缺损简便易行,创伤小,指体外观功能恢复满意,为治疗伴有肌腱骨外露的手指皮肤缺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真皮 筋膜瓣 中节背侧 骨肌腱外露
下载PDF
延髓背侧网状核胶质细胞活化参与大鼠咬合干扰致口颌面痛觉敏感的中枢机制
5
作者 许永伟 范莹莹 +2 位作者 曹烨 陆支越 金建秋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29-1134,共6页
目的探讨大鼠咬合干扰去除后痛觉敏感维持模型中延髓背侧网状核(DRt)胶质细胞活化参与口颌面痛觉敏感的中枢机制。方法24只SD雄性大鼠(180~20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于1%戊巴比妥钠全麻下保持开口5 min,但不粘固牙冠)、痛觉敏感维持组[... 目的探讨大鼠咬合干扰去除后痛觉敏感维持模型中延髓背侧网状核(DRt)胶质细胞活化参与口颌面痛觉敏感的中枢机制。方法24只SD雄性大鼠(180~20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于1%戊巴比妥钠全麻下保持开口5 min,但不粘固牙冠)、痛觉敏感维持组[实验性咬合干扰(EOI)8 d后去除干扰]、痛觉敏感维持(EOI 8 d后去除干扰)+DRt损毁组,每组8只,行为学实验动物建模后于7、10、14 d测定各组大鼠自我赏罚行为学表现。另取9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痛觉敏感维持组(施加EOI 8 d去除EOI前)、痛觉敏感维持组6 d(施加EOI 8 d并去除EOI后6 d),每组3只,左心室灌流后取材进行DRt脑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大鼠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OX-42)的免疫荧光染色,并进行半定量分析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荧光强度和荧光面积。结果EOI 10 d时,与假手术组比较,痛觉敏感维持组总摄食时间明显缩短(P<0.05),痛觉敏感维持+DRt损毁组总摄食时间虽较假手术组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OI 14 d时,与假手术组比较,痛觉敏感维持组总摄食时间仍明显缩短(P<0.05),而痛觉敏感维持+DRt损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痛觉敏感维持组比较,痛觉敏感维持+DRt损毁组总摄食时间明显延长(P<0.05)。免疫荧光染色半定量分析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痛觉敏感维持组GFAP及OX-42的荧光面积、荧光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痛觉敏感维持组6 d的GFAP荧光面积、荧光强度及OX-42荧光面积均明显增高(P<0.05);与痛觉敏感维持组相比,痛觉敏感维持组6 d的GFAP及OX-42的荧光面积、荧光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Rt参与了大鼠EOI模型在去除咬合干扰后痛觉敏感的维持,其中DRt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是痛觉敏感维持的中枢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干扰 口颌面痛觉敏感 延髓背侧网状核 胶质细胞
下载PDF
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列线图模型
6
作者 潘汝南 唐承杰 +3 位作者 贾军锋 李峰 刘晶晶 蒋柒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8期720-725,共6页
目的探究桡骨远端骨折(DRF)内固定后出现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模型的构建。方法选取我院老年骨科收治的225例DRF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训练集(158例)和验证集(67例),训练集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背侧关节内骨块的移动距... 目的探究桡骨远端骨折(DRF)内固定后出现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模型的构建。方法选取我院老年骨科收治的225例DRF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训练集(158例)和验证集(67例),训练集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背侧关节内骨块的移动距离分为移位组(41例)和未移位组(117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校准曲线评价模型效能。结果移位组骨折AO分型构成比、骨质疏松患者比例、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和12个月VAS评分及DASH评分高/长于未移位组,而术后使用外固定患者比例、术后3个月握力低于未移位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AO分型为C3型、合并骨质疏松、术后12个月VAS评分≥2分、术后3个月DASH评分≥18分是独立危险因素。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列线图模型RO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5(95%CI:0.786~0.915,P<0.01)和0.851(95%CI:0.641~0.903,P<0.01),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AO分型为C3型、合并骨质疏松、术后12个月VAS评分≥2分、术后3个月DASH评分≥18分是导致DRF患者内固定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危险因素,以此构建的列线图区分度较好,准确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背侧 内固定 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
下载PDF
拇指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
7
作者 庞海涛 刘伟 于铁强 《实用骨科杂志》 2023年第6期558-560,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拇指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8月至2022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采用拇指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修复30例拇指指端缺损(指骨外露或部分骨质缺损、指腹缺损、甲床缺损、甲床指腹联合缺损)患者,其中... 目的探讨应用拇指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8月至2022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采用拇指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修复30例拇指指端缺损(指骨外露或部分骨质缺损、指腹缺损、甲床缺损、甲床指腹联合缺损)患者,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8~65岁,平均(40.0±0.3)岁。共35指,其中伴有拇指末节骨折患者15指,伴拇指指间关节皮肤挫伤10指。首先创面清创(对于伴有末节骨折的应复位骨折者,尽量保留长度,克氏针固定),然后于拇指近节或第1掌骨背侧切取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覆盖创面。结果3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8.0±0.4)个月。术后35指皮瓣全部成活,外形及功能均满意。结论拇指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操作简单,损伤小,成活率高,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 指动脉背侧 皮瓣 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蒂部改良示指背侧皮瓣修复术在拇指皮肤缺损修复中应用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涂明清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6期1050-1053,共4页
目的本文旨在对比蒂部改良示指背侧皮神经血管束皮瓣修复术与传统示指背侧皮瓣修复术在拇指皮肤缺损中的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39例拇指皮肤缺损修复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差异,将其分为蒂部改良... 目的本文旨在对比蒂部改良示指背侧皮神经血管束皮瓣修复术与传统示指背侧皮瓣修复术在拇指皮肤缺损中的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39例拇指皮肤缺损修复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差异,将其分为蒂部改良示指背侧皮瓣修复术组(A组)与传统示指背侧皮瓣修复术组(B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皮瓣切取大小、手术用时与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皮瓣的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术后3、6个月拇指关节活动度(TAM)、两点辨距觉、患者满意度与日常活动能力。结果A组皮瓣切取面积、手术用时与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差异不明显(P>0.05)。在术后1个月,A组皮瓣恢复的总体优良率为91.30%,高于B组(62.50%)(P<0.05)。在术后3个月,A组两点辨距觉距离大于B组(P<0.05),而两组拇指关节活动度差异不明显(P>0.05);在术后6个月,A组拇指关节活动度与两点辨距觉均优于B组(P<0.05)。在术后3个月,A组满意度评分与日常活动能力评分高于B组(P<0.05)。结论蒂部改良示指背侧皮神经血管束皮瓣修复术在拇指皮肤缺损治疗中有一定应用优势,不仅可促进患者术后拇指感觉、功能的恢复,还可大幅提升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皮肤缺损 蒂部改良示指背侧皮神经血管束皮瓣修复术 传统示指背侧皮瓣修复术 两点辨距觉
下载PDF
改良指动脉终末背侧支邻指皮瓣在修复指端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9
作者 龙国华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3年第4期582-583,共2页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支邻指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0月-2021年12月,采用改良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支邻指皮瓣修复2~5指指端缺损36例,并将皮瓣内指固有神经背侧支与受区指固有神经接合,供区取全...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支邻指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0月-2021年12月,采用改良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支邻指皮瓣修复2~5指指端缺损36例,并将皮瓣内指固有神经背侧支与受区指固有神经接合,供区取全厚皮片植皮。结果 术后36例无皮瓣坏死或皮瓣部分坏死,供区植皮均成活。其中34例配合完成随访,皮瓣外观良好,无臃肿,色泽质地较好,关节活动正常。术后6个月皮瓣感觉基本恢复至S3+及以上,断蒂后手指屈伸活动正常。结论 改良指动脉终末背侧支邻指皮瓣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简单,术后皮瓣外观满意,感觉恢复良好,是修复指端缺损的理想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动脉终末背侧 指端缺损 邻指皮瓣 指固有神经背侧
下载PDF
以近、中节为供区的指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修复同指指端缺损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贾鑫玮 王辉 +4 位作者 曹惠荣 王红涛 张一晗 邓凯 王志强 《实用骨科杂志》 2023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 分析并比较以近、中节为供区的指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修复同指指端缺损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0年8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48例(48指)第2~5指指端缺损急诊入院患者,分别采用近节指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修复26例(26... 目的 分析并比较以近、中节为供区的指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修复同指指端缺损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0年8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48例(48指)第2~5指指端缺损急诊入院患者,分别采用近节指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修复26例(26指),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18~55岁,平均(36.5±10.9)岁;中节指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修复22例(22指),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20~54岁,平均(35.8±10.7)岁。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创面大小、手术时间、随访时间、皮瓣外观满意度、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伤指关节总活动度及术后供区外观等情况。结果 术后两组皮瓣均顺利存活。随访时间12~20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创面大小、手术时间、随访时间及伤指关节总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皮瓣外观满意度、静态两点辨别觉、供区术后外观比较,中节组优于近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近、中节皮肤为供区的指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术式简单、血供可靠,适合修复同指指端软组织缺损。相对近节供区皮瓣,以中节为供区的指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外形更美观、供区瘢痕小、术后感觉恢复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手指损伤 指端缺损 指动脉背侧支皮瓣
下载PDF
节律性听觉刺激对背侧前运动皮质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分析
11
作者 葛亚丽 曹磊 +2 位作者 张艳明 孙丽 宋为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05-512,共8页
目的观察节律性听觉刺激(RAS)对背侧前运动皮质(dPMC)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病灶包含dPMC的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灶包含dPMC(经头... 目的观察节律性听觉刺激(RAS)对背侧前运动皮质(dPMC)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病灶包含dPMC的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灶包含dPMC(经头部CT或头部MRI证实)的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偏瘫肢体综合训练、下肢康复踏车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AS。康复治疗时间为30 min/次,2次/d,5 d/周,疗程2周。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及完成治疗2周时对两组患者的步态(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E)量表评分]、步行能力[10 m行走时间测试(10-MWT)]进行比较。结果(1)连续纳入包含dPMC病灶的卒中后偏瘫患者48例,排除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5例,未完成2周康复训练计划者3例,最终纳入40例进行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身高、年龄、性别、病灶侧别、病程、卒中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试验组治疗前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分别为(0.35±0.03)m/s、(1.70±0.20)s、(66±10)步/min、(0.34±0.04)s、(0.66±0.20)g,对照组治疗前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分别为(0.37±0.03)m/s、(1.57±0.25)s、(67±9)步/min、(0.33±0.03)s、(0.60±0.25)g;试验组治疗2周时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分别为(0.66±0.03)m/s、(2.40±0.25)s、(90±9)步/min、(0.18±0.05)s、(0.35±0.26)g,对照组治疗2周时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分别为(0.54±0.03)m/s、(1.78±0.27)s、(82±11)步/min、(0.22±0.04)s、(0.37±0.21)g。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的时间及组别的总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组别)值分别为837.506、327.450、3905.389、2605.881、196.502,均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的组别及时间主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组别)值分别为10.365、38.265、4.430、10.266、4.403,均P<0.01;F_(时间)值分别为108.219、131.154、114.270、271.087、221.518,均P<0.01);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较对照组均有改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两组治疗前步态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试验组治疗前、治疗2周时FMA-LE评分分别为(24.9±2.4)、(30.1±1.9)分,对照组治疗前、治疗2周时FMA-LE评分分别为(26.0±2.0)、(29.0±2.0)分。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FMA-LE评分的组别及时间的总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组别)=10172.975,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FMA-LE评分的组别及时间主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组别)=9.000,P=0.005;F_(时间)=121.000,P<0.01);治疗前,组间FMA-LE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FMA-LE评分较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治疗前、治疗2周时10-MWT的行走时间分别为(37±9)、(23±7)s,对照组治疗前、治疗2周时10-MWT的行走时间分别为(38±6)、(30±6)s。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10-MWT的行走时间组别及时间的总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组别)=1021.582,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10-MWT的行走时间组别及时间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组别)=4.716,P<0.05;F_(时间)=82.781,P<0.01);治疗前,组间10-MWT的行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10-MWT的行走时间较对照组减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S可能有助于改善包含dPMC病灶的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可尝试将RAS用于该类患者的步行功能训练中。本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节律性听觉刺激 步行障碍 背侧前运动皮质
下载PDF
同指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与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效果对比
12
作者 赖雪云 卢素文 蒋静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5期50-54,共5页
目的:对比同指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与指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4月-2020年5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92例指端缺损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皮瓣修复术分为三组,其中行邻指皮瓣修复的56例患者为对照... 目的:对比同指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与指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4月-2020年5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92例指端缺损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皮瓣修复术分为三组,其中行邻指皮瓣修复的56例患者为对照组,行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的70例患者为逆行组,行指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的66例患者为背侧支组,比较三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指关节活动度、两点辨别觉、皮瓣感觉功能、患指皮肤颜色、术后并发症及患指预后情况。结果:三组手术时间、近侧指关节活动度及远侧指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逆行组两点辨别觉优于对照组和背侧支组(P<0.05),逆行组与背侧支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三组皮瓣感觉功能优良率数值比较,逆行组>背侧支组>对照组,三组间及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三组患指皮肤颜色优良率数值比较,逆行组>背侧支组>对照组,三组间及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内,逆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和背侧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逆行组患指各指标(皮瓣血运、外形美观情况及感觉功能状态)均优于对照组和背侧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指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与指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均可修复指端缺损,但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外形美观状态更好、皮瓣颜色恢复更佳、皮瓣感觉功能更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复 指端缺损 指动脉 逆行岛状皮瓣 背侧支岛状皮瓣
下载PDF
背侧胰腺发育不全、MODY5一例临床及HNF-1β基因变异分析
13
作者 吴雪 杨威 +2 位作者 曹冰燕 陈永兴 卫海燕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第5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一例背侧胰腺发育不全、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5型患儿的临床表现及遗传学特点,以期临床医生早期识别。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例MODY5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该患儿的家系基因。结果11岁,女性儿童,表... 目的探讨一例背侧胰腺发育不全、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5型患儿的临床表现及遗传学特点,以期临床医生早期识别。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例MODY5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该患儿的家系基因。结果11岁,女性儿童,表现为多饮,体型偏胖,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升高,腹部MRI提示背侧胰腺发育不良,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强化治疗,将血糖控制平稳后,改为口服二甲双胍治疗。高通量测序提示HNF-1β基因存在杂合变异c.748T>C(p.Y250H),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结论HNF-1β基因变异可导致MODY5、胰腺发育不良、肾囊肿等多种表现,全面认识该病有助于在临床中及时识别,避免漏诊,判断预后,新变异位点扩展了HNF-1β基因变异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NF-1β基因 背侧胰腺发育不全 MODY5
下载PDF
拇外翻微创截骨术后“8”字绷带固定对截骨端背侧移位影响的尸体研究
14
作者 邰耀 成永忠 +6 位作者 陈奕历 李润民 陈雨欣 程大鹏 王文 温建民 蒋科卫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8期71-75,共5页
目的:探讨“8”字绷带外固定控制中西医结合拇外翻截骨术后截骨端背侧移位的效果。方法:采用9具自然解冻成人新鲜尸体标本的双下肢(18足)第一跖骨,通过中西医结合拇外翻微创截骨术并手法整复后,将每个标本的左足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配到... 目的:探讨“8”字绷带外固定控制中西医结合拇外翻截骨术后截骨端背侧移位的效果。方法:采用9具自然解冻成人新鲜尸体标本的双下肢(18足)第一跖骨,通过中西医结合拇外翻微创截骨术并手法整复后,将每个标本的左足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配到对照组或实验组,右足则自动分到另一组。实验组行“8”字绷带外固定,对照组使用部分螺纹克氏针内固定,固定完成后,所有模型分别接受300、600、750 N的轴向载荷力并记录截骨端背侧移位数值。比较两种固定方式下前足受轴向压力时截骨端背侧移位的差异。结果:两种固定方式间背侧移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字绷带外固定与部分螺纹克氏针内固定在控制中西医结合拇外翻截骨术后截骨端背侧移位方面有相近的固定效果,推荐在临床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中西医结合微创截骨术 8字绷带 部分螺纹克氏针 背侧移位 尸体
下载PDF
不同供区带神经同指指动脉背侧支侧方血管链皮瓣修复指端或指腹缺损效果比较
15
作者 王红涛 王辉 +1 位作者 张一晗 贾鑫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2638-2642,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供区带神经同指指动脉背侧支侧方血管链皮瓣修复指端或指腹缺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4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急诊采用指动脉背侧支侧方血管链皮瓣修复第2-5指端或指腹缺损患者49例(57指),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 目的探讨不同供区带神经同指指动脉背侧支侧方血管链皮瓣修复指端或指腹缺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4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急诊采用指动脉背侧支侧方血管链皮瓣修复第2-5指端或指腹缺损患者49例(57指),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抽签法分为近节背侧组23例(25指),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18~55岁,平均37岁,中节背侧组26例(32指),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20~53岁,平均35岁。术中两组均将皮瓣携带的皮神经与创面内指固有神经残端行端端外膜吻合。两组患者供区创面取前臂近端或上臂内侧全厚皮片游离植皮修复。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皮瓣及植皮成活情况。比较两组术式的性别、年龄、伤指数、侧别、缺损面积、皮瓣切取面积、手术时间、随访时间。末次随访时,测量两组患者伤指掌指关节和近指间关节活动度情况,参照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评估患者对伤指皮瓣外观满意度,供区外观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定,测量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结果术后两组皮瓣及植皮全部成活。两组在性别、年龄、伤指数、侧别、缺损面积、手术时间、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皮瓣切取面积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中节背侧组与近节背侧组伤指掌指关节活动度和近指间关节活动度之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节背侧组患者伤指皮瓣外观满意度、供区外观及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显著优于近节背侧组(P<0.05)。结论以近或中节背侧为供区的指动脉背侧支侧方血管链皮瓣解剖恒定,操作简便,适用于急诊修复手指指端或指腹缺损,但与近节背侧组相比,中节背侧组患者皮瓣切取面积较小、伤指外观及皮瓣感觉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指损伤 指端缺损 指腹缺损 指动脉背侧 神经吻合
下载PDF
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疼痛-抑郁行为学特点及左侧无粒型岛叶皮质背侧区mGluR5/NMDAR2B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月 朱垸樑 +5 位作者 万腾刚 胥方元 胥章彧 李佶钖 李丹 王剑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3216-3223,共8页
背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及其所致抑郁可能与大脑皮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型蛋白表达增加有关。目的:探索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疼痛及其所致抑郁的行为学特点,并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左侧无粒型岛皮... 背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及其所致抑郁可能与大脑皮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型蛋白表达增加有关。目的:探索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疼痛及其所致抑郁的行为学特点,并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左侧无粒型岛皮质背侧区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型蛋白表达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仅暴露坐骨神经干,不予结扎)和模型组(结扎坐骨神经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于术后1-5周每周使用Von Frey纤维丝检测大鼠机械痛敏缩足阈值;通过糖水偏爱法和强迫游泳法观察抑郁样行为;术后5周采用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坐骨神经功能及结构状态,通过[18]F-FDG PET-CT观察坐骨神经及大脑代谢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检测大脑左侧无粒型岛叶皮质背侧区中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型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1)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机械痛敏缩足阈值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在术后1周开始显著降低(P<0.05),于2,3周出现明显抑郁样行为并进行性加重(P<0.05);(2)苏木精-伊红染色提示模型组坐骨神经病理改变呈进行性加重;模型组大鼠右侧坐骨神经/肝脏平均标准化摄取值自术后2-4周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5);(3)术后5周,模型组大鼠大脑左侧无粒型岛叶皮质背侧区中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型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P<0.05);(4)结果说明,坐骨神经损伤后所致机械疼痛、抑郁样行为、坐骨神经功能和病理表现并不完全同步。左侧无粒型岛皮质背侧区中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型可能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疼痛所致抑郁样行为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 无粒型岛叶皮质背侧 MGLUR5 NMDAR2B 大鼠 抑郁样行为
下载PDF
同指指固有动脉背侧分支皮瓣修复末节脱套伤的临床价值
17
作者 毕文超 白杰 《贵州医药》 CAS 2023年第11期1725-1726,共2页
目的 探讨与分析同指指固有动脉背侧分支皮瓣修复末节脱套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诊治的末节脱套伤患者6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带蒂髂腹股沟皮瓣修复,研究组采用同指指固有动脉背侧分支皮瓣修复治疗。术后... 目的 探讨与分析同指指固有动脉背侧分支皮瓣修复末节脱套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诊治的末节脱套伤患者6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带蒂髂腹股沟皮瓣修复,研究组采用同指指固有动脉背侧分支皮瓣修复治疗。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皮瓣血运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掌指关节活动度与指间关节活动度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 术后1d,两组的毛细血管充盈试验时间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的毛细血管充盈试验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的掌指关节活动度与指间关节活动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同指指固有动脉背侧分支皮瓣修复末节脱套伤能缩短毛细血管充盈试验时间,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掌指关节活动度与指间关节活动度,从而提高患者的总体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指指固有动脉背侧分支皮瓣 末节脱套伤 毛细血管充盈试验时间 并发症 指间关节活动度
下载PDF
同指指动脉背侧支皮瓣与掌背动脉皮瓣急诊修复手指中末节背侧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比较
18
作者 张一晗 王辉 +1 位作者 王红涛 贾鑫玮 《创伤外科杂志》 2023年第6期427-431,452,共6页
目的 比较同指指动脉背侧支皮瓣与掌背动脉皮瓣急诊修复手指中末节背侧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0年9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收治手指中末节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34例(34指),按照修复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同指... 目的 比较同指指动脉背侧支皮瓣与掌背动脉皮瓣急诊修复手指中末节背侧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0年9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收治手指中末节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34例(34指),按照修复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同指指动脉背侧支皮瓣组(19例19指)和掌背动脉皮瓣组(15例15指)。同指指动脉背侧支皮瓣组: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22~60岁,平均44.7岁;绞伤4例,压砸伤7例,电锯伤及切割伤8例。掌背动脉皮瓣组: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19~58岁,平均42.7岁;绞伤4例,压砸伤5例,电锯伤及切割伤6例。比较两组患者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近指间关节与掌指关节活动度、皮瓣及供区外观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皮瓣均顺利成活,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9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与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指指动脉背侧支皮瓣组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为(9.2±1.4) mm(8~11mm)显著优于掌背动脉皮瓣组的(10.4±1.7)mm(8~12mm)(t=-2.455,P=0.020);近指间关节与掌指关节活动度(186.3°±10.9°)(155°~200°)与掌背动脉皮瓣组(185.7°±10.7°)(160°~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4,P=0.863);患者对术后伤指皮瓣外观满意度Michigan手部问卷评分(3.9±0.9)分(3~5分)优于掌背动脉皮瓣组的(3.4±0.8)分(3~5分)(t=2.146,P=0.040);患者对供区术后外观满意度Michigan手部问卷评分(4.4±0.7)分(3~5分)优于掌背动脉皮瓣组的(3.9±0.6)分(3~5分)(t=2.396,P=0.023)。结论 修复手指中末节背侧软组织缺损时,两种皮瓣均适用,且安全可靠。相较于掌背动脉皮瓣而言,同指指动脉背侧支皮瓣能更好地重建伤指的感觉与外观,临床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缺损 指动脉背侧支皮瓣 动脉皮瓣 手指 急诊修复
下载PDF
背侧钢板辅助固定桡骨远端月骨窝背侧骨折块
19
作者 钱军 江开明 +2 位作者 苏坤智 林俊宏 方美园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8期782-785,共4页
目的:探讨背侧钢板辅助固定桡骨远端月骨窝背侧骨折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采用背侧钢板辅助固定30例桡骨远端月骨窝背侧骨折块患者,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42~68(48.7±5.6)岁;骨折参照Doi分型:3块型24例,4块... 目的:探讨背侧钢板辅助固定桡骨远端月骨窝背侧骨折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采用背侧钢板辅助固定30例桡骨远端月骨窝背侧骨折块患者,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42~68(48.7±5.6)岁;骨折参照Doi分型:3块型24例,4块型6例。术中透视背侧钢板固定前后桡骨远端掌倾角度数,术后观察骨折愈合和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Gartland和Werley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3(11.3±0.9)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时间4~5(4.7±0.8)个月。背侧钢板固定前、后桡骨远端掌倾角中位数(P25,P75)分别为5.30°(4.85°,6.03°)、12.45°(11.98°,1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Gartland和Werley评分(1.1±0.4)分,优27例,良3例。结论:背侧钢板辅助固定有利于月骨窝背侧骨折块的复位和掌倾角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 钢板 月骨窝 背侧 骨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