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2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极和格陵兰岛GPS连续台站背景噪声时空特性
1
作者 潘元进 张小红 +3 位作者 吴奇文 焦佳爽 丁浩 沈嗣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6,共14页
基于GPS观测数据获取的陆地垂向运动对研究现今两极区域的冰川质量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受地表环境负荷对GPS时间序列中背景噪声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在利用GPS时间序列获取垂向速度场时,估计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度.本文针对南极和格陵... 基于GPS观测数据获取的陆地垂向运动对研究现今两极区域的冰川质量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受地表环境负荷对GPS时间序列中背景噪声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在利用GPS时间序列获取垂向速度场时,估计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度.本文针对南极和格陵兰岛区域的GPS连续观测时间序列中背景噪声的空间特性对速度场及其不确定度的影响问题,利用地表环境负荷模型(包括大气、非潮汐海洋和水文负荷)和重力卫星GRACE/GRACE-FO观测数据反演的地表弹性形变对GPS时间序列进行了改正.通过对改正前后的数据进行背景噪声特性分析,揭示出修正环境负荷形变能够有效降低极区GPS时间序列背景噪声幅度,但是大气和非潮汐海洋负荷改正造成了大多数台站背景噪声谱指数的减小,南极和格陵兰岛分别约为其GPS台站总数的46.1%和84.6%,直接导致了对GPS速度不确定度估计的改善效果不明显.对背景噪声空间异质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极区台站的背景噪声参数主要表现为随纬度变化的空间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GRACE/GRACE-FO 环境负荷 GPS背景噪声
下载PDF
山西垂直摆倾斜仪背景噪声分析
2
作者 高翠珍 王晓霞 +2 位作者 高彦 薛锦明 薛生瑞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年第1期101-107,共7页
利用山西地区垂直摆倾斜仪正常时段的观测数据,计算功率谱密度PSD和噪声水平SNM,对观测的正常背景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未受任何干扰的观测数据每日PSD变化不大,分钟采样观测数据能反映最大为8.3 mHz的PSD分布,秒采样观测数据... 利用山西地区垂直摆倾斜仪正常时段的观测数据,计算功率谱密度PSD和噪声水平SNM,对观测的正常背景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未受任何干扰的观测数据每日PSD变化不大,分钟采样观测数据能反映最大为8.3 mHz的PSD分布,秒采样观测数据能反映最大为0.5 Hz的PSD分布。临汾地震台同址VS型、VP型垂直摆观测数据的噪声水平具有一致性;有2套仪器的背景噪声水平偏高,有4套仪器的背景噪声水平较低;低噪声水平仪器观测曲线光滑、固体潮清晰,运行稳定;高噪声水平仪器观测曲线毛刺多、不光滑。该现象除受观测环境影响以外,主要还受仪器自身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地区 垂直摆倾斜仪 功率谱密度 背景噪声
下载PDF
地面与地下深部地震背景噪声对比分析
3
作者 万文涛 陈畅 +3 位作者 王赟 穆朝民 贺永胜 汪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3-808,共16页
深部地下空间具有低于地面的噪声环境,为开展高精度多物理场观测提供了绝佳平台.通过淮南潘一东矿区海拔-848 m的井下巷道和地面的地震联测,我们分析了深部地下与地面的地振动背景噪声特征.对比结果显示,大于1.0 Hz的高频段,地面噪声功... 深部地下空间具有低于地面的噪声环境,为开展高精度多物理场观测提供了绝佳平台.通过淮南潘一东矿区海拔-848 m的井下巷道和地面的地震联测,我们分析了深部地下与地面的地振动背景噪声特征.对比结果显示,大于1.0 Hz的高频段,地面噪声功率谱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PSD)值高出地下20~40 dB,并呈现随人类活动变化的昼夜模式;而井下观测不存在这一时变规律,地下巷道上覆870 m厚的沉积层有效衰减了浅层或地表的人文噪声.0.1~1.0 Hz频段二者差异相对减小,地面PSD值平均高出地下10 dB.小于0.1 Hz的低频噪声差异较小,或与井下气流干扰和仪器本底噪声有关.在第二地脉动谱的对比中,可发现明显的场地放大效应和地脉动峰的分裂现象.此外,深部地下低噪声环境突显了若干高频非时变信号,根据频域极化分析可厘定这些稳定噪声为井下的固定振动源.上述结果说明深部地下可以为高精度地震观测和震源定位提供优良环境,同时也给深地实验室的后续建设以及相关深地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深部 地震观测 背景噪声 时变 偏振分析
下载PDF
基于功率谱密度筛选的高海拔区背景噪声快速成像技术
4
作者 刘迪 杨涛 +4 位作者 宋华东 李广超 毋光荣 郭良春 张锦想 《物探与化探》 CAS 2024年第2期437-442,共6页
真实且高信噪比的经验格林函数是准确提取面波频散和反演地下结构的前提,而实际噪声源分布与理论存在差异,且高海拔区噪声源数量少、能量弱,不仅需要长时间的数据采集,也难以获得高信噪比的经验格林函数。因此本文提出基于功率谱密度的... 真实且高信噪比的经验格林函数是准确提取面波频散和反演地下结构的前提,而实际噪声源分布与理论存在差异,且高海拔区噪声源数量少、能量弱,不仅需要长时间的数据采集,也难以获得高信噪比的经验格林函数。因此本文提出基于功率谱密度的背景噪声数据筛选方法,对某高海拔地区采集的92 h的背景噪声数据进行筛选,不仅大幅缩短了互相关计算时长,更有效提取了高信噪比的面波,减弱了高视速度干扰波,并获得了浅层0~140 m高分辨率的横波速度结构。本次研究为作业难度大的高海拔区开展周期短的水利水电勘察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谱密度 数据筛选 高海拔区 背景噪声成像 面波
下载PDF
录音室背景噪声控制策略
5
作者 武青 《电视技术》 2024年第2期95-97,共3页
通过深入分析录音室背景噪声的来源和对录音环境的影响,探讨如何有效地控制录音室的背景噪声,总结出优化隔声设计、消声处理、振动控制等方面的措施,为广播电视台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录音室 背景噪声 噪声控制
下载PDF
窄带电力线通信信道背景噪声抑制方法
6
作者 赵化君 《通信电源技术》 2024年第2期157-159,共3页
常规的通信信道背景噪声抑制方法以通信信号变换为主,重构信号仍残留了脉冲噪声,影响噪声抑制效果。因此,设计了窄带电力线通信信道背景噪声抑制方法。提取电力线通信信道背景噪声的衰减特征,根据背景噪声的信号频率响应、衰减函数的变... 常规的通信信道背景噪声抑制方法以通信信号变换为主,重构信号仍残留了脉冲噪声,影响噪声抑制效果。因此,设计了窄带电力线通信信道背景噪声抑制方法。提取电力线通信信道背景噪声的衰减特征,根据背景噪声的信号频率响应、衰减函数的变化情况,确定电力线上的负载分布,确保信号传输效果。构建窄带电力线通信信道背景噪声抑制模型,根据背景噪声的类型、强度、分布等情况,生成不同的抑制条件,确保背景噪声的抑制效果。抑制通信信道背景噪声的杂波分量,调制背景噪声的杂波相位与频率,增加背景噪声信号带宽,从而满足背景噪声的抑制需求。采用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噪声抑制效果更佳,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带电力线通信 通信信道 背景噪声 抑制方法
下载PDF
小泉沟地震台台基背景噪声特征分析
7
作者 段绍鑫 邓明文 +1 位作者 张剑锋 张森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年第1期35-39,共5页
运用Welch算法计算小泉沟地震台功率谱密度PSD,得到垂直向1/3倍频程带宽1—20 Hz各段的平均地动噪声RMS值为2.88×10^(-9)m/s,小于3.16×10^(-8)m/s,符合Ⅰ类台基标准。通过计算概率密度函数PDF,得到小泉沟地震台台背景噪声日... 运用Welch算法计算小泉沟地震台功率谱密度PSD,得到垂直向1/3倍频程带宽1—20 Hz各段的平均地动噪声RMS值为2.88×10^(-9)m/s,小于3.16×10^(-8)m/s,符合Ⅰ类台基标准。通过计算概率密度函数PDF,得到小泉沟地震台台背景噪声日变特征为,12—20时明显增大,夜间明显降低,背景噪声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背景噪声年变特征受气温、气压影响较大,呈现夏低冬高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泉沟地震台 背景噪声 功率谱密度 概率密度函数
下载PDF
基于背景噪声记录的某建筑结构健康监测
8
作者 廖春奇 秦林鹏 +4 位作者 王赟 陈畅 邵泉洋 万文涛 刘劲松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3年第3期314-321,共8页
建筑物的共振频率是结构健康监测(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SHM)的重要指标。人们通常认为该指标受地震事件或环境变化影响最大,但很少有人讨论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为了对福建省防灾减灾中心大楼进行结构健康监测,并分析人类活动... 建筑物的共振频率是结构健康监测(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SHM)的重要指标。人们通常认为该指标受地震事件或环境变化影响最大,但很少有人讨论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为了对福建省防灾减灾中心大楼进行结构健康监测,并分析人类活动对建筑物共振频率的影响,通过分析地震背景噪声数据,采用水平垂直谱比法(Horizontal to Vertical Spectral Ratio,HVSR),得出中心大楼地基的场地放大频带为1.5~3.5 Hz的多峰宽频带,大楼顶层的共振放大频带为以1.4 Hz左右为中心的单峰频带。大楼共振放大和场地效应处于同一频带,但放大程度是场地的近10倍。同时,顶层的HVSR谱幅值呈现出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日变化、周变化特征,即春节、周末和夜间幅值小,工作日的白天幅值大。大楼的共振频率变化呈突变和渐变两个过程。其中,突变表现为:工作日白天,建筑物共振频率集中在1.36 Hz附近,其他时间集中在1.48 Hz附近,是被人类活动影响的体现;渐变表现为:在每天夜间、春节和大部分周末,中心大楼的共振频率不断上升,展现了建筑物共振频率恢复的动态过程。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建筑结构健康监测中考虑人类活动对共振频率的影响及共振频率的恢复,并为类似建筑物的健康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 结构健康监测 水平垂直谱比法 共振频率
下载PDF
代县地磁台阵GM4磁通门磁力仪参考背景噪声研究
9
作者 靳玉科 贾海玉 +1 位作者 张青玄 马金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3年第11期0060-0063,共4页
选取2015-2017代县地磁台阵5个子台:代县、繁峙、应县、怀仁、山阴的地磁数据进行参考背景噪声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5个子台噪声值非常稳定,表明各子台仪器工作状态非常稳定。代县子台的H和Z分量表现出冬季高夏季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其... 选取2015-2017代县地磁台阵5个子台:代县、繁峙、应县、怀仁、山阴的地磁数据进行参考背景噪声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5个子台噪声值非常稳定,表明各子台仪器工作状态非常稳定。代县子台的H和Z分量表现出冬季高夏季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其它4个子台噪声值季节性变化不明显。台阵中噪声值最小的是代县地磁子台,三个分量全部小于等于国家地磁台网的平均噪声值。噪声最大的是繁峙子台的Z分量,一直保持0.09nT的高值,背景噪声较大的子台应该是该台地下介质电性结构和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待更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 地磁台阵 GM4磁通门磁力仪 背景噪声
下载PDF
密集台阵背景噪声成像揭示郯庐断裂带潍坊段地壳浅层速度结构及变形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靳佳琪 罗松 +1 位作者 姚华建 田晓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8-575,共18页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一条走滑断裂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大地震,而潍坊段(沂沭断裂带北部)有历史记录的地震较少,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尚不清楚.因此,研究潍坊段地壳浅层精细结构,将对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重要的...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一条走滑断裂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大地震,而潍坊段(沂沭断裂带北部)有历史记录的地震较少,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尚不清楚.因此,研究潍坊段地壳浅层精细结构,将对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模型,同时也将有助于深入了解郯庐断裂带潍坊段的动力学过程.我们利用302个短周期流动台站组成的密集台阵在2017年8-10月期间记录的垂向分量连续背景噪声数据,通过预处理、计算噪声互相关函数、手动提取频散曲线并进行质量控制,共得到17614条0.6~6 s周期的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曲线.然后基于面波直接成像法反演了该区域地下0~7.5 km的三维各向同性和方位各向异性横波速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断裂带东边界条带状低速异常从近地表延续至地下4 km深度,表现出明显的高低速异常过渡的构造边界特征.地壳浅部的速度结构与地表构造单元一致性较好,其中凹陷区和隆起区分别显示低速和高速异常.0~4 km深度的快波方向主要为NNE向和NE向,且集中分布在低速异常区,可能与断裂带的左旋走滑有关.4~7.5 km深度,研究区出现大范围的NEE向和近EW向快波方向,可能与白垩世地壳NWW-SEE向伸展变形和现今华北地区最大主压应力场(NEE-SWW向和近EW向)的共同作用有关.潍坊凹陷处0~4 km呈现特殊的环绕凹陷边界的“圆环状”快波方向,可能与新生代岩浆活动形成的熔岩沿凹陷边界溢流和断裂带受EW向挤压作用而发生右行平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沂沭断裂带 背景噪声成像 地壳浅层结构 方位各向异性 变形
下载PDF
场地土层速度结构的背景噪声反演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荣棉水 王继鑫 +3 位作者 李小军 刘奥懿 孔小山 李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30-545,共16页
散射场理论能全面地考虑背景噪声中各类型波场的共同作用,基于散射场理论的噪声水平和竖向谱比(NHV)将地表观测与地下介质固有的特征相联系,可用于地下土层速度结构的反演.目前快速有效的全局NHV反演方法亟待发展.本文将遗传模拟退火混... 散射场理论能全面地考虑背景噪声中各类型波场的共同作用,基于散射场理论的噪声水平和竖向谱比(NHV)将地表观测与地下介质固有的特征相联系,可用于地下土层速度结构的反演.目前快速有效的全局NHV反演方法亟待发展.本文将遗传模拟退火混合反演算法与基于散射场理论的NHV正演方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背景噪声波场NHV反演场地土层速度结构的全局反演方法.对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表明土层的纵波波速VP、横波波速VS、厚度h以及基岩层的VS参数是影响NHV的主要因素,土层和基岩的密度ρ对NHV的影响可以忽略.通过理论算例与唐山响嘡竖向台阵观测数据的检验以及与已有同类方法的比较,表明本文发展的场地土层速度结构的背景噪声反演方法能获得很好的反演效果,能为获取场地土层的模型参数提供一种低成本且快速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水平与竖向谱比(NHV) 背景噪声 土层 速度结构 反演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预警基准站同台测震与强震背景噪声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延杰 安全 +2 位作者 包莹 冯超 王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61-766,共6页
对内蒙古东部地区不同区域5个预警基准站同台测震和强震在2022-06的连续波形数据进行背景噪声特征分析。结果表明,5个预警基准站测震的RMS值均低于强震,且RMS值在30 d内变化不大,背景噪声源较为稳定。各基准站测震与强震1~20 Hz频带内... 对内蒙古东部地区不同区域5个预警基准站同台测震和强震在2022-06的连续波形数据进行背景噪声特征分析。结果表明,5个预警基准站测震的RMS值均低于强震,且RMS值在30 d内变化不大,背景噪声源较为稳定。各基准站测震与强震1~20 Hz频带内各频点噪声功率谱均受人为活动影响,呈现较强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大于2 Hz频段。对比功率谱密度(PSD)概率密度函数(PDF)分布发现,强震在记录小于10~(-1) Hz噪声信号时不可靠,且在14 Hz左右的峰值频段会受近场干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警基准站 测震 强震 背景噪声 PSD
下载PDF
利用背景噪声研究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同震及震后波速变化
13
作者 安艳茹 王伟涛 +4 位作者 杨微 蒋海昆 杨军 李孝宾 潘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185-3201,共17页
通过测量地震波速度变化可分析地下介质应力状态的变化,加深对地震物理过程的认识.本文利用2021年5月21日漾濞MS6.4地震震中50 km范围内16个地震台站2021年的三分量连续记录,通过背景噪声干涉方法研究了漾濞MS6.4地震同震波速变化及震... 通过测量地震波速度变化可分析地下介质应力状态的变化,加深对地震物理过程的认识.本文利用2021年5月21日漾濞MS6.4地震震中50 km范围内16个地震台站2021年的三分量连续记录,通过背景噪声干涉方法研究了漾濞MS6.4地震同震波速变化及震后恢复过程.结果表明,在1~4 Hz的频带范围内,台站对间的相对波速在主震后明显降低,dv/v_(pair)的幅度为-0.29%~-0.02%,随台站间距增大而降低.由线性回归获得的各台站的相对波速变化dv/v_(station)的幅度为-0.16%~-0.02%,总体随震中距增大而减小.分析表明,测量得到的同震波速变化主要来自于浅层(≤2km)介质,受静态应变和动态应变的共同影响,主要由强地面运动引起的岩石破碎和应力大规模调整控制.远离主震的北部台站波速变化较大,对应力扰动敏感性高,推测与台站下方的热流体分布相关.波速变化测量结果指示漾濞地震周边地震波速度在震后几天内达到最低值,而在8月份前后逐渐恢复到震前的水平,表征了介质的愈合过程.研究表明利用背景噪声干涉可对同震及震后恢复过程的波速变化进行有效测量,漾濞地震的同震波速变化受断裂带破碎程度、动态应变和流体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6.4级地震 背景噪声 同震波速变化 震后恢复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背景噪声频散和Rayleigh波ZH振幅比联合反演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地区地壳结构
14
作者 高天扬 丁志峰 +1 位作者 徐小明 王兴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074-4094,共21页
本文对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近地区架设的571套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连续波形数据进行处理,通过联合反演P波接收函数、背景噪声频散和Rayleigh波ZH振幅比,获得了研究区高分辨率三维地壳S波速度(VS)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松潘—甘孜... 本文对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近地区架设的571套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连续波形数据进行处理,通过联合反演P波接收函数、背景噪声频散和Rayleigh波ZH振幅比,获得了研究区高分辨率三维地壳S波速度(VS)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松潘—甘孜块体和西秦岭造山带以及北祁连造山带下方15~40 km的深度范围内存在很显著的S波低速异常体.其中,松潘—甘孜块体和西秦岭造山带下方的低速异常体很可能与部分熔融有关,且造成部分熔融的原因除了剪切加热外,还有可能是软流圈物质上涌和地壳内部的放射生热.而北祁连造山带的低速异常体则可能由地表隆升和地壳增厚所造成.阿拉善块体内部分布有很多不太显著的低速异常体,这可能与阿拉善块体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形有关.在银川—河套地堑下方20~35 km的深度范围内同样观测到了相对不太显著的低速异常体,这更可能与基性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联合反演 接收函数 背景噪声频散 ZH振幅比 低速体
下载PDF
震前重力扰动与背景噪声时空变化特征——以玛多M_(S)7.4与漾濞M_(S)6.4地震为例
15
作者 苟家宁 刘子维 +1 位作者 江颖 张晓彤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2-268,共17页
2021年5月21—22日,云南漾濞、青海玛多先后发生了M_(S)6.4和M_(S)7.4地震。为检测震前是否存在重力扰动与重力仪背景噪声异常信号,文中基于中国连续重力台网中15台重力仪的秒采样数据,成功提取了震前重力扰动信号,并计算了排列熵(PE)... 2021年5月21—22日,云南漾濞、青海玛多先后发生了M_(S)6.4和M_(S)7.4地震。为检测震前是否存在重力扰动与重力仪背景噪声异常信号,文中基于中国连续重力台网中15台重力仪的秒采样数据,成功提取了震前重力扰动信号,并计算了排列熵(PE)及重力仪在地震频段(200~600s)的背景噪声等级(SNM)。结果表明:1)大地震发生前多数台站在2021年5月15—18日存在1组重力扰动信号,其中沿海台站同时还存在其他2组扰动信号,扰动幅度为±(10~100)μGal,扰动频率集中在0.15~0.25Hz。沿海台站的扰动幅度普遍大于内陆台站,震中距与扰动幅度无明显相关性,沿海台站扰动幅度较大及产生其他2组扰动的原因可能与海浪脉动或局部降雨有关;2)不需要对原始重力序列作任何预处理,PE能够快速检测到数据中的突变信号,PE时间序列中持续显著下降的信号对应震前扰动信号,PE瞬时向下的脉冲信号对应地震波引起的颤动信号;3)多个台站的SNM时变曲线显示,震前2个月(2021年3月初)直至主震发生时背景噪声水平显著升高,SNM的空间分布表明,震前1~2个月,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巴颜喀拉地块附近台站的背景噪声有明显增大的趋势,震后噪声水平显著降低。综上,我们初步推测:震前的重力扰动可能是由发震断裂慢滑移产生的低频颤动信号,震前背景噪声的增大可能与发震地块的活动性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M_(S)6.4地震 玛多M_(S)7.4地震 重力扰动 地震背景噪声 排列熵
下载PDF
基于背景噪声方法的花岗岩型稀土矿地壳浅部结构特征及构造意义:以江西赣州安西矿区为例
16
作者 李成 姚华建 +8 位作者 邓宝 李俊伦 吕坚 邹新勇 张青 陈斌锋 付光明 张国印 欧晓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132-4148,共17页
稀土资源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等方面作用重大.目前,针对该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进一步加强勘探方法和成矿模式的研究.本研究在江西省赣州市安西镇稀土矿区10 km×6 km的区域内布设了一个约100台短周期地震仪器构... 稀土资源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等方面作用重大.目前,针对该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进一步加强勘探方法和成矿模式的研究.本研究在江西省赣州市安西镇稀土矿区10 km×6 km的区域内布设了一个约100台短周期地震仪器构成的面状台阵,以及两个48 m长各由25个短周期地震仪构成的线性台阵.通过背景噪声三维成像方法反演获得矿区地表至2.2 km深度的地壳浅部三维横波速度结构.以典型花岗岩风化壳为例,使用面波的相移成像法,反演了从地表全风化层至约40 m深度的一维横波速度结构.以该一维速度结构为参考,使用噪声谱比法(HVSR)探测了矿区内的松散沉积厚度,并结合钻孔数据验证了该方法对花岗岩型风化壳基底面的有效探测.综合上述结果,本研究通过三维横波速度结构圈定了安西岩体中稀土的成矿母岩(花岗岩)在上地壳的分布范围和形态,显示了安西岩体所处的丘陵盆地的构造背景为花岗岩型稀土矿成矿过程提供有利条件;结合HVSR结果、一维横波速度模型和钻孔数据,探测了富集稀土矿的风化壳从全风化层顶部至母岩的深度和结构,松散沉积厚度显示了矿集区和山区的沉积环境差异.本研究可以为花岗岩型稀土资源的勘探提供一系列基于背景噪声地震学的方法和策略,建立了火山岩型风化壳的起源、发育和演化的构造模型,为该类稀土矿的深-浅部结构演化过程和构造活动影响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勘探 花岗岩风化壳 背景噪声成像 HVSR
下载PDF
三维背景噪声数值模拟及频散曲线验证
17
作者 霍科宇 邵广周 +2 位作者 王国顺 白帅 吴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47-856,共10页
近年来,以人类生产活动产生的振动和天然振动作为震源的背景噪声成像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无论是基于已知模型对背景噪声成像方法以及频散曲线提取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还是对背景噪声数据采集方式进行参数优化,均需通过波场数值模... 近年来,以人类生产活动产生的振动和天然振动作为震源的背景噪声成像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无论是基于已知模型对背景噪声成像方法以及频散曲线提取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还是对背景噪声数据采集方式进行参数优化,均需通过波场数值模拟手段获取所需的背景噪声理论合成数据。三维数值模拟是背景噪声成像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针对背景噪声在时间域和空间域上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将随机震源引入三维瑞雷波波场有限差分数值模拟,实现背景噪声数据的有效计算,将模拟得到的噪声记录用基于Aki公式的两道法提取频散曲线并与理论频散曲线对比,以验证噪声模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理论模型测试结果表明:当震源参数处于合理范围时,合成背景噪声数据频散曲线与理论频散曲线拟合效果良好;同时三维模拟数据提取的频散曲线比二维模拟数据提取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随机震源 背景噪声 频散曲线 有限差分
下载PDF
基于三角和线性台阵的煤矿背景噪声成像技术适用性研究
18
作者 张泽奇 高级 +2 位作者 刘梁 查华胜 张海江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28-1537,共10页
背景噪声面波成像在大尺度区域构造及浅层工程勘探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几百米至1 km深度范围内探测研究相对较少。该探测深度利用的噪声源为几赫兹至十几赫兹的人文环境噪声,在时间空间上变化较大。为研究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在煤矿尺度... 背景噪声面波成像在大尺度区域构造及浅层工程勘探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几百米至1 km深度范围内探测研究相对较少。该探测深度利用的噪声源为几赫兹至十几赫兹的人文环境噪声,在时间空间上变化较大。为研究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在煤矿尺度探测中的适用性,本文以里必煤矿深部探测为例,通过实验数据系统分析了噪声源的分布特征及不同台阵频散成像的适应性。研究发现,矿区2 Hz以下噪声能量在晚上占主导,大于2 Hz噪声源能量在白天占主导;目标3号煤层埋深(700 m)利用的噪声频段(2~10 Hz)主要分布在东南方向;当噪声源能量和方位相对单一时,与噪声源方向一致的线性台阵可以获得比三角形台阵更好的频散数据。最后,通过提取NW向线性台阵的频散数据,获得了台阵下方的一维速度结构。与台阵附近ZK101钻孔岩性柱状图对比分析,得出利用背景噪声成像获得的速度结构与地下岩性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说明在充分考虑噪声源分布的情况下,基于线性台阵的背景噪声成像可以获得煤矿尺度1 km以浅可靠的速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 噪声源分布 面波 线性台阵 煤矿结构探测
下载PDF
基于背景噪声研究青藏高原东缘三维横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1
19
作者 谭友恒 于湘伟 +1 位作者 宋倩 章文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50-1069,共20页
本文收集了四川、重庆、甘肃、青海、陕西地震台网的105个宽频带地震台站在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间记录的连续波形数据,通过对台站记录的长时间背景噪声进行互相关计算,从而提取出瑞利面波经验格林函数,共获得5416条周期在5~40 s内的... 本文收集了四川、重庆、甘肃、青海、陕西地震台网的105个宽频带地震台站在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间记录的连续波形数据,通过对台站记录的长时间背景噪声进行互相关计算,从而提取出瑞利面波经验格林函数,共获得5416条周期在5~40 s内的基阶瑞利面波频散曲线,用于反演青藏高原东缘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三维横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地下速度结构呈现非常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地下浅层速度结构特征与研究区域的主要地质特征和地块单元非常吻合.青藏高原东缘下方的低速体在向东延伸过程中受到四川盆地刚性地壳的阻挡作用,一部分向南进入川滇地块,并在下方30 km处形成厚度约为15 km的大范围低速异常;另一部分向北延伸,并在塔藏断裂下方上涌和堆积,造成局部莫霍面下沉.此外,青藏高原东缘下方的低速体在东北方向跨越东昆仑断裂带进入柴达木地块,并到达西秦岭断裂带附近.其中,巴颜喀拉地块下方30 km处存在厚度约为15 km大范围的低速体,与青藏高原东缘隆起地形和地壳增厚有一定联系.且该低速体在柴达木地块下方变窄,与祁连地块地下30 km处厚度约为10 km的小范围低速体存在一定的连通性.但祁连地块低速体速度值略高于巴颜喀拉地块低速体速度值,这可能意味着祁连地块低速体相当于巴颜喀拉地块低速体的早期发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背景噪声 三维横波速度结构 中、下地壳低速体
下载PDF
利用背景噪声资料研究海原断裂带及邻区Rayleigh波相速度和方位各向异性
20
作者 车子强 吴忠良 高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5-123,共19页
海原断裂带是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条NWW走向大型边界断裂带,为了研究该区域地壳速度结构与变形特征,使用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布设的跨海原断裂带流动地震台阵(SACHY-Array)和研究区域内固定地震台站共61个台站(40个流动台站和2... 海原断裂带是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条NWW走向大型边界断裂带,为了研究该区域地壳速度结构与变形特征,使用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布设的跨海原断裂带流动地震台阵(SACHY-Array)和研究区域内固定地震台站共61个台站(40个流动台站和21个固定台站)的垂向连续波形数据.采用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提取了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周期范围为5~30 s、分辨率1°×1°的Rayleigh波相速度和方位各向异性图像.结果表明,短周期5~10 s内,河西走廊过渡带东部、鄂尔多斯地块西北部以及银川地堑南部均呈现低速异常体,祁连造山褶皱带东段表现为相对高速体;海原断裂带西南侧快波偏振方向为NWW、NW向,鄂尔多斯西缘及邻区快波偏振方向主要为近NS向,各向异性方向与区域断裂走向基本一致.15~30 s周期内,河西走廊过渡带东部及银川地堑南部的低速异常逐渐减弱且范围不断减小,15 s周期左右,河西走廊过渡带东部的低速体在烟筒山断裂带下方有错断的趋向,陇中盆地中央、鄂尔多斯西南缘均存在高速异常体;方位各向异性方向与短周期基本一致,不过各向异性强度较弱.本文认为,海原断裂带是高低速过渡带,位于断裂带北侧的河西走廊过渡带表现为低速异常,而位于南侧的祁连褶皱造山带表现为高速异常,海原断裂带及邻区具有复杂的地壳结构,并可能存在局部的地壳破坏变形;地壳方位各向异性作为地壳变形的重要约束指标,说明了海原断裂带及邻区各向异性可能主要由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的剪切变形所产生,青藏高原的NE向推挤作用是这一地区的主要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断裂带 流动地震台阵 背景噪声成像 Rayleigh波相速度 地壳 方位各向异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