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万泉寺遗址金代白瓷胎釉配方的锶同位素特征研究
1
作者 刘乃涛 刘思然 +1 位作者 尚珩 吴同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62,共11页
北京丰台万泉寺遗址位于金中都遗址内,遗址出土金代白瓷样品在形制上符合金代定窑白瓷特征。白瓷胎体成分和锶同位素比值综合研究确定了三种制胎原料,其中:高铝黏土原料的锶同位素比值在0.73左右;白云岩化石灰岩原料的锶同位素比值在0.7... 北京丰台万泉寺遗址位于金中都遗址内,遗址出土金代白瓷样品在形制上符合金代定窑白瓷特征。白瓷胎体成分和锶同位素比值综合研究确定了三种制胎原料,其中:高铝黏土原料的锶同位素比值在0.73左右;白云岩化石灰岩原料的锶同位素比值在0.72左右且钙含量较高;草木灰原料的锶同位素比值在0.71左右,且锶含量在1000μg/g左右。通过釉层的成分分析及胎釉成分的对比研究,发现釉层主要使用高硅原料与白云岩化石灰岩配制而成,并受到了部分熔融胎体的强烈影响,根据与草木灰关联性较强的P_(2)O_(5)含量推断,釉层中可能也含有一定量草木灰。万泉寺遗址白瓷的研究丰富了有关金代定窑白瓷胎釉配方的认识,确认了白云岩化石灰岩为胎釉的主要钙质助熔剂,揭示了草木灰类助熔剂在胎和釉中可能存在各自独立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泉寺遗址 金代 定窑白瓷 胎釉配方 锶同位素 助熔剂
下载PDF
景德镇历代青花瓷胎釉化学组成的多元统计分析 被引量:20
2
作者 吴隽 李家治 《陶瓷学报》 CAS 1997年第3期130-135,共6页
通过对44个景德镇历代青花瓷的胎、釉化学组成分别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根据景德镇历代青花瓷的股、釉配方的演变规律,基本上可划元、明、清三个阶段。综合胎、釉判别函数的判别时效,可较明确地推断未知样品的所属朝代。
关键词 青花瓷 胎釉 化学成分 多元统计分析 陶瓷
下载PDF
北京清代建筑琉璃胎釉中间层的SEM和Raman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媛 苗建民 赵兰 《陶瓷》 CAS 2013年第13期24-27,共4页
建筑琉璃作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标志性元素,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建筑保护不可或缺的重要屏障。本文以北京故宫清代建筑琉璃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及拉曼光谱仪,研究了建筑琉璃胎釉中间层的元... 建筑琉璃作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标志性元素,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建筑保护不可或缺的重要屏障。本文以北京故宫清代建筑琉璃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及拉曼光谱仪,研究了建筑琉璃胎釉中间层的元素组成、显微结构及物相组成。研究表明:釉烧过程中,建筑琉璃胎料中的Si、Al和K元素向釉料扩散、熔解和渗透,釉料中Pb元素向胎料扩散、熔解和渗透;釉烧后,胎釉之间形成由微晶层与熔蚀层构成的胎釉中间层,微晶层中的板条状晶体可能为铅长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建筑琉璃 胎釉中间层 铅长石
下载PDF
汝州张公巷窑和东沟窑青瓷胎釉元素组成的对比研究
4
作者 丁银忠 侯佳钰 +2 位作者 李合 吴军明 孙新民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9-63,共5页
为了推动张公巷窑时代和东沟窑性质等问题研究的深入发展,本文对张公巷窑和东沟窑青瓷胎、釉元素组成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1)张公巷窑和东沟窑青瓷胎体元素组成具有明显差异,张公巷窑胎体具有高Al2O3、ZrO2和SrO2含量的元素组成特... 为了推动张公巷窑时代和东沟窑性质等问题研究的深入发展,本文对张公巷窑和东沟窑青瓷胎、釉元素组成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1)张公巷窑和东沟窑青瓷胎体元素组成具有明显差异,张公巷窑胎体具有高Al2O3、ZrO2和SrO2含量的元素组成特征,而东沟窑青瓷胎体中Fe2O3含量较高。(2)相对东沟窑青瓷而言,张公巷窑青瓷釉式SiO2/Al2O3摩尔比值均值相对较低,b值均值相对略高,且其数据皆波动范围小;另张公巷窑绝大部分青瓷属于高钙釉,而东沟窑绝代部分青瓷则属于钙碱釉。(3)综合胎釉元素组成特征,推测张公巷窑沿袭了汝官窑青瓷制釉技术,具有官窑特性;而东沟窑仍为生产民用青瓷的窑口,其生产仅仅受到汝官青瓷技术的一定影响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公巷窑 东沟窑 胎釉 元素组成
原文传递
杭州万松岭老虎洞窑青瓷的胎釉成分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何文权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0年第1期27-33,共7页
近年来在杭州凤凰山万松岭附近发现了古陶瓷窑遗址,经初步发掘考证,有专家学者认为是 南宋官窑修内司窑遗址,然而也有学者对此表示异议。本文通过对万松岭出土青瓷及相关青瓷胎釉 成分的分析对比,认为万松岭老虎洞官窑就是修内司官... 近年来在杭州凤凰山万松岭附近发现了古陶瓷窑遗址,经初步发掘考证,有专家学者认为是 南宋官窑修内司窑遗址,然而也有学者对此表示异议。本文通过对万松岭出土青瓷及相关青瓷胎釉 成分的分析对比,认为万松岭老虎洞官窑就是修内司官窑,同时也论述了修内司官窑以及郊坛官窑 青瓷采用的浙江地区原料,而不是从河南地区引进部分原料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市 修内司 南宋官窑 成分分析 胎釉 青瓷 万松岭
全文增补中
宋代吉州窑青白瓷胎釉化学组成及原料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徐李碧芸 李其江 +2 位作者 张茂林 吴军明 吴隽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96-800,共5页
本文采用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EDXRF)测试了吉州窑宋代青白瓷胎釉化学组成,并与当地原料化学组成对比,对其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宋代吉州窑青白瓷除使用二次沉积类粘土制胎之外,更多的标本是使用瓷石类原料制胎。这... 本文采用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EDXRF)测试了吉州窑宋代青白瓷胎釉化学组成,并与当地原料化学组成对比,对其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宋代吉州窑青白瓷除使用二次沉积类粘土制胎之外,更多的标本是使用瓷石类原料制胎。这一发现更新了吉州窑青白瓷坯体只使用二次沉积类粘土原料制备的传统观点。制釉时则对应地选择了二次沉积粘土或者瓷石类原料作为主要原料,结合草本植物灰和木本植物灰制备,使钙釉、钙碱釉和碱钙釉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州窑 青白瓷 胎釉X射线荧光光谱 化学组成 原料
下载PDF
宋代吉州窑青白瓷胎釉结构与性能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其江 徐李碧芸 +2 位作者 张茂林 吴琳 吴隽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8-53,共6页
吉州窑是我国著名窑场之一,青白瓷是其生产历时最久的瓷器品种,从唐五代始烧到元代终烧,而宋代青白瓷又是其质量最优的时期。从青白瓷色度、烧成温度等方面探讨了吉州窑青白瓷的物理性能与显微结构以及着色氧化物的关系。
关键词 吉州窑 青白瓷 胎釉 显微结构 物理性能
原文传递
德化尾林窑白瓷胎釉成分分析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2
8
作者 余慧君 《福建文博》 2021年第4期53-59,共7页
本文利用X荧光光谱仪对德化尾林窑考古发掘的宋元明瓷器标本进行无损检测,通过对胎、釉的元素分析,获得德化尾林窑宋至明代德化胎釉元素信息,发现德化尾林窑宋元明三个时期胎、釉特征和配比变化,推断宋元时期德化窑业情况。
关键词 德化窑 无损检测 胎釉配方 技术革新 产源
下载PDF
西夏瓷器胎釉原料与窑温关系探析
9
作者 李进兴 《西夏学》 2016年第2期345-351,共7页
西夏瓷器釉色比较单一,主要有白色釉和黑青釉二种釉色。黑青釉主要采用当地的黄土釉,白釉的釉色主要成分是石灰、瓷土和玻璃组成;西夏瓷器所用的胎土为西夏境内的瓷土。釉色、胎色主要与烧窑的温度有关,也随着窑温的高低发生变化。
关键词 西夏瓷 胎釉成分 窑温成色
原文传递
山东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琉璃瓦件的釉胎损毁研究
10
作者 张艳群 于文頔 +3 位作者 赵静 李强 王卓 谈翔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2-80,共9页
针对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最具代表的女儿墙绿色琉璃瓦目前出现的釉层脱落和胎体粉化等不同病变,为探索其原因,采用扫描电子显微-能谱分析、微区X射线衍射分析、热扩散系数分析、热膨胀特性分析以及界面张力分析等,确定琉璃构... 针对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最具代表的女儿墙绿色琉璃瓦目前出现的釉层脱落和胎体粉化等不同病变,为探索其原因,采用扫描电子显微-能谱分析、微区X射线衍射分析、热扩散系数分析、热膨胀特性分析以及界面张力分析等,确定琉璃构件釉层和胎体呈层状脱落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琉璃保护材料、釉层和胎体的热扩散、热膨胀以及各界面性能等的差异,使得含磷、铅和钙元素的腐蚀物形成于胎釉界面尤其是釉层冰裂纹延伸区域,造成胎釉界面结合强度降低,冰裂纹扩展并与胎釉结合薄弱处形成的裂缝贯通后,造成釉面呈片层状脱落;2)对于无釉胎体表面的层状剥落,含保护层胎与基体胎界面形成硫酸钙结晶带,造成界面处孔隙增加、颗粒结合降低,推测这是造成琉璃胎体呈片层状脱落的主要因素。本工作从基础性科学研究角度确定琉璃釉层和胎体层状脱落的内在原因,为进一步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总督楼 古建筑琉璃瓦 胎釉损毁 裂缝贯通 盐结晶带
下载PDF
清凉寺窑出土汝官瓷与民汝青瓷胎釉配方及工艺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丁银忠 李合 +3 位作者 孙新民 王光尧 陈铁梅 苗建民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2-73,159,共12页
河南省宝丰清凉寺窑于北宋早期开始烧制民汝青瓷,北宋晚期,在烧制大量民汝青瓷的同时,形成汝官窑中心烧造区,烧制天青色汝官青瓷,金元时期继续烧制民汝青瓷。因此,清凉寺窑址是研究汝窑青瓷技术起源、发展和衰落的重要窑口。本文旨在通... 河南省宝丰清凉寺窑于北宋早期开始烧制民汝青瓷,北宋晚期,在烧制大量民汝青瓷的同时,形成汝官窑中心烧造区,烧制天青色汝官青瓷,金元时期继续烧制民汝青瓷。因此,清凉寺窑址是研究汝窑青瓷技术起源、发展和衰落的重要窑口。本文旨在通过宝丰清凉寺窑址出土汝官瓷和北宋、金元时期民汝青瓷标本的胎釉元素组成、釉显微特征和釉层厚度等工艺的对比研究,探讨汝官瓷与北宋民汝青瓷的发展关系。研究表明:汝官青瓷胎体原料与北宋民汝青瓷胎体比较接近,但前者的原料加工更为细致,烧制工艺的控制更为严格。然而,两者的釉料配方却发生了明显改变,汝官釉料配方中钙和铝含量明显升高。此外,汝官瓷的烧成温度相对较低,釉层的厚度有所增加,从而形成釉层莹厚,色如天青,质若脂玉的外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丰清凉寺窑 汝官 民汝 胎釉元素组成 工艺与结构
原文传递
景德镇落马桥窑址南宋和元代青白瓷胎釉分析——兼议“二元配方”起源 被引量:13
12
作者 翁彦俊 崔剑锋 江建新 《东方博物》 2015年第3期97-106,共10页
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景德镇落马桥红光瓷厂大院内进行了古窑址的联合考古发掘。我们对其典型南宋与元代地层出土的青白瓷片进行了胎釉化学成分方面的... 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景德镇落马桥红光瓷厂大院内进行了古窑址的联合考古发掘。我们对其典型南宋与元代地层出土的青白瓷片进行了胎釉化学成分方面的抽样检测[1]。检测数据显示,落马桥窑址在南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高氧化铝含量的原料制作胎体,其氧化铝集中分布在17%22%之间。而南宋所出青白瓷釉灰的平均使用量超过元代层的青白瓷。根据其胎料的化学组成规律,本文还对景德镇制瓷坯体的"二元配方"起源进行了探讨,认为之前认为的最早"二元配方"可能并非人为,而属于瓷石和少量高岭土的天然"二元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白瓷 胎釉 二元配方 南宋 元代
原文传递
从模仿到创新——景德镇中晚唐、五代至宋代瓷器胎釉配方的演变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茂林 李其江 +2 位作者 吴军明 张文江 翁彦俊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8-33,123,124,共8页
近年来南窑、兰田窑等窑址的发现和发掘,证实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不晚于唐代。本文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测试分析了景德镇南窑、兰田窑以及凤凰山窑等出土唐代至宋代青瓷、白瓷和青白瓷样品胎釉的元素组成,探讨了唐至宋代景德... 近年来南窑、兰田窑等窑址的发现和发掘,证实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不晚于唐代。本文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测试分析了景德镇南窑、兰田窑以及凤凰山窑等出土唐代至宋代青瓷、白瓷和青白瓷样品胎釉的元素组成,探讨了唐至宋代景德镇瓷器胎、釉所用原料配方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景德镇唐代青瓷主要受越窑等南方青瓷产品的影响,南窑、兰田窑青瓷胎体原料应是沉积粘土;从晚唐五代开始使用瓷石制胎,在南方地区率先生产出了高质量的白瓷和青白瓷。瓷釉配方方面,经历了从不同草木灰到釉灰加釉果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德镇 唐至宋代 胎釉配方 演变
原文传递
唐绞胎器的胎釉和制作工艺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高阿申 钱伟君 《收藏家》 2005年第11期21-26,共6页
The article studies the appearanc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hards and technological features and the temperature required for the making of the samplesof skein-bodied porcelain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concludes that ... The article studies the appearanc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hards and technological features and the temperature required for the making of the samplesof skein-bodied porcelain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concludes that such porcelain article bea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earthen ware and porcelain wa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绞 胎釉 制作工艺 收藏品
原文传递
多种釉色钧官瓷胎原料来源的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国霞 孙洪巍 +8 位作者 赵维娟 高正耀 李融武 谢建忠 郭敏 赵文军 孙新民 赵青云 承焕生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3-247,共5页
为了解不同釉色钧官瓷胎的原料来源和分类关系,选取来自8种不同釉色钧官瓷的胎样品50个,对这些样品进行质子激发Χ射线荧光分析,测定每个样品的9种化学组分。对这些数据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所有钧官瓷胎样品被分为3大类。由此可推断,制作... 为了解不同釉色钧官瓷胎的原料来源和分类关系,选取来自8种不同釉色钧官瓷的胎样品50个,对这些样品进行质子激发Χ射线荧光分析,测定每个样品的9种化学组分。对这些数据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所有钧官瓷胎样品被分为3大类。由此可推断,制作这批钧官瓷胎的原料不是来自于同一批料;不同类钧官瓷胎的原料来源和成分接近但又有所不同;当时的窑工采用一批胎料同时烧制各种釉色的瓷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种色钧官瓷 原料来源 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 模糊聚类分析
下载PDF
龙泉窑青瓷胎釉显微结构研究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玉英 余秋午 吴东海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8年第3期59-64,共6页
对于古代陶瓷器的鉴定,有多种方法,各有利弊,对瓷器的微观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对历代龙泉窑青瓷胎釉显微观察研究,也已有人涉及。丽水龙泉是龙泉窑青瓷的原产地,丽水市博物馆的历代龙泉窑青瓷收藏较多。我们选择部分馆藏重要龙... 对于古代陶瓷器的鉴定,有多种方法,各有利弊,对瓷器的微观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对历代龙泉窑青瓷胎釉显微观察研究,也已有人涉及。丽水龙泉是龙泉窑青瓷的原产地,丽水市博物馆的历代龙泉窑青瓷收藏较多。我们选择部分馆藏重要龙泉窑青瓷,进行显微微观探索,以期取得经验,便于今后开展系列研究。本文公布这次实验情况,借以揭示龙泉窑青瓷在自然老化过程中显微变化情况,探讨简易手段鉴定龙泉窑青瓷的途径,促进龙泉窑青瓷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泉窑青瓷 胎釉 显微结构
原文传递
行云流水绞胎釉 被引量:1
17
作者 剑敏 《检察风云》 2007年第10期77-77,共1页
  "这只宋绞胎釉水注真是难得一见啊!"在上海收藏俱乐部,来自美国的藏友张先生欣喜地说.……
关键词 水注 胎釉 美术
原文传递
略谈南宋官窑青瓷的胎釉特征
18
作者 吕成龙 《收藏家》 2017年第10期45-47,共3页
研究南宋官窑青瓷,离不开传世品和窑址出土瓷片标本。传世南宋官窑青瓷数量不多,而且绝大部分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和台湾省的台北故宫,少量散存于国内外其他大型博物馆和私人手中。其造型以盘、碗、洗等圆器较多,器身有葵花、菱花诸式,... 研究南宋官窑青瓷,离不开传世品和窑址出土瓷片标本。传世南宋官窑青瓷数量不多,而且绝大部分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和台湾省的台北故宫,少量散存于国内外其他大型博物馆和私人手中。其造型以盘、碗、洗等圆器较多,器身有葵花、菱花诸式,均造型古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官窑 青瓷 胎釉 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 台湾省 博物馆 国内外
原文传递
南宋哥窑薄胎厚釉瓷烧制工艺简议
19
作者 叶传应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1年第4期28-29,共2页
要烧制好南宋薄胎厚釉哥窑瓷,必须研究南宋哥窑青瓷及其瓷片,做到知器型、懂配釉、能发现新招;其次要大胆设计、积极试验、反复探索;在一定基础上还要多请教、细制作、强自信。本文从原料精加工、制薄胎、巧施釉、烧窑技巧四个角度进行... 要烧制好南宋薄胎厚釉哥窑瓷,必须研究南宋哥窑青瓷及其瓷片,做到知器型、懂配釉、能发现新招;其次要大胆设计、积极试验、反复探索;在一定基础上还要多请教、细制作、强自信。本文从原料精加工、制薄胎、巧施釉、烧窑技巧四个角度进行相关工艺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哥窑 烧制工艺
下载PDF
明清期间景德镇祭红釉的化学组成对比研究及其科技意义 被引量:5
20
作者 彭子成 梁宝鎏 +3 位作者 余均岳 郑培凯 李果 李德卉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8年第3期30-36,共7页
为了进一步讨论明清两代祭红釉的发展沿革,用探针型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技术测定了10片明永乐祭红釉和胎的化学组成,并结合已发表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对明清期间祭红釉和胎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明代(永乐-宣德-万历)的祭红釉相比于清代(康... 为了进一步讨论明清两代祭红釉的发展沿革,用探针型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技术测定了10片明永乐祭红釉和胎的化学组成,并结合已发表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对明清期间祭红釉和胎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明代(永乐-宣德-万历)的祭红釉相比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的R_2O+RO(wt%)平均值约低20%,RO/R_2O(mol/mol)平均值约低45%,RO_2/R_2O_3(mol/mol)平均值约高34%。明代永乐和宣德的祭红釉胎式分布RO_2(mol)值均大于5.8,而清代样品均小于5.4。明清两代祭红釉化学组成的突然变化(shift),可能暗示明代的制釉工艺在清代已经失传,而在清代则自行发展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期间祭红 的化学组成 变化和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