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立经优化的促P19鼠胚胎癌细胞神经分化模型 被引量:1
1
作者 梅宇钦 梁星光 +2 位作者 楼宜嘉 俞永平 朱丹雁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1-385,共5页
目的:建立P19胚胎癌细胞(embryonal carcinoma cells,EC)定向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体外模型,用于快速初步确定小分子化合物促神经发生活性。方法:采用单因素变量法进行培养条件探索,考察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RA)浓度、悬... 目的:建立P19胚胎癌细胞(embryonal carcinoma cells,EC)定向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体外模型,用于快速初步确定小分子化合物促神经发生活性。方法:采用单因素变量法进行培养条件探索,考察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RA)浓度、悬浮天数、贴壁细胞密度和贴壁后培养液选择对分化的影响。4 d后形成的拟胚体经胰蛋白酶消化为单细胞,并建立分阶段确定评价指标,适用于不同时相评价。光镜观察细胞表型,神经元特异蛋白β-tubulinⅢ免疫荧光染色加以确认。结果:P19细胞悬浮培养4 d,加入RA(终浓度1μmol/L)。以单细胞悬液在1.2×106/ml密度贴壁培养为最佳条件。光镜观察在第8天即有神经元样细胞表型,在第16天可形成神经元样网状结构,两个评价时间点免疫荧光染色均呈β-tubulinⅢ阳性,并与光镜表型相一致。结论:P19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表型,为小分子促神经分化初级筛选提供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性癌干细胞 神经再生 P19胚胎细胞 维甲酸 神经分化 表型筛选 体外模型
下载PDF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干细胞 被引量:4
2
作者 张众 李连宏 +2 位作者 王丽辉 范姝君 谢丰培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6-240,共5页
关键词 原始生殖细胞 生殖母细胞 胚胎性癌干细胞 CIS/IGCNU EC细胞
下载PDF
内皮素1调控P19细胞向心脏传导细胞分化的机制 被引量:5
3
作者 陈浩 张武 +2 位作者 王浩 张恒一 徐志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915-1921,共7页
背景:内皮素1作为一种来源于心内膜和动脉血管内皮的旁分泌信号,能够诱导心脏传导细胞的分化成熟。目的:探讨内皮素1在体外诱导P19细胞向心脏传导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P19细胞分别与1%二甲基亚砜和100 nmol/L浓度内皮素1孵育,通过Weste... 背景:内皮素1作为一种来源于心内膜和动脉血管内皮的旁分泌信号,能够诱导心脏传导细胞的分化成熟。目的:探讨内皮素1在体外诱导P19细胞向心脏传导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P19细胞分别与1%二甲基亚砜和100 nmol/L浓度内皮素1孵育,通过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和qR T-PCR鉴定早期心肌细胞特征性转录因子GATA4、MEF2C和心肌细胞分化标志物MHC-α、cTnT,以及重要的传导细胞转录因子Nkx2.5、Tbx5和分化标志物Cx40、ANP的变化。qRT-PCR鉴定内皮素1特异性受体阻断剂和阻断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内皮素1诱导P19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内皮素1能够上调P19细胞早期心肌转录因子、心肌结构基因和传导系统特征表型表达;(2)与二甲基亚砜相比,内皮素1能够确实诱导P19细胞向心脏传导细胞分化;(3)内皮素1主要通过ETA通路上调Nkx2.5和Cx40表达水平从而诱导P19细胞向传导细胞分化,ETB通路可能还参与了一条负反馈调节通路;(4)内皮素1能够通过PI3K-AKT-mT OR信号通路调控Nkx2.5表达进而影响传导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1 组织构建 分化 二甲基亚砜 P19细胞 心脏传导细胞 心肌细胞 胚胎性癌干细胞 心脏传导系统 细胞分化 组织工程
下载PDF
睾丸消退性生殖细胞肿瘤3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4
作者 倪亚平 张之涵 +2 位作者 陈晓炎 柳蒋书 杨晓群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47-352,共6页
目的探讨睾丸消退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6至2020年收治的3例睾丸消退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 目的探讨睾丸消退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6至2020年收治的3例睾丸消退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平均年龄32岁。例1术前甲胎蛋白水平升高(810.18μg/L),因腹膜后占位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腹膜后病损切除”。术后病理示胚胎性癌,需除外性腺转移,行彩超见右侧睾丸实性占位,部分区域低回声伴散在钙化。例2为“右锁骨上淋巴结穿刺标本”,胸片提示双肺多发转移灶,穿刺活检病理示转移性胚胎性癌,行双侧睾丸彩超见右侧睾丸内异常钙化灶。例3因发现右侧睾丸囊实性占位伴钙化。3例均行“根治性右侧睾丸切除术”。大体观察:睾丸瘢痕区界限清楚,灰白-棕黄,单灶或多灶,最大径0.6~1.5 cm。镜下观察:瘢痕内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玻璃样变的管状结构影、簇状血管增生、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瘢痕周边见萎缩和硬化的生精小管、簇状的间质细胞(Leydig cells)增生、管内微小或粗颗粒状钙化,其中例1见精原细胞瘤和原位生殖细胞肿瘤,例2见原位生殖细胞肿瘤,例3见生精细胞不典型增生。免疫表型:胚胎性癌表达SALL4、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和CD30;精原细胞瘤和原位生殖细胞肿瘤表达OCT3/4、SALL4、CD117;不典型增生的生精细胞表达CD99和SALL4,Ki-67阳性指数约20%,而OCT3/4、CD117均阴性。结论睾丸消退性生殖细胞肿瘤罕见,性腺外的生殖细胞肿瘤首先要考虑到来自性腺睾丸转移的可能性,如果在睾丸内发现瘢痕,一定要判断是否为睾丸消退性生殖细胞肿瘤,消退机制可能与肿瘤免疫介导和局部缺血性损伤的微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肿瘤 胚胎性癌干细胞 瘢痕 免疫表型分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