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深层油气成藏期及其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孙秀丽 陈红汉 +2 位作者 宋国奇 蔡李梅 平宏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6-393,共8页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埋藏深度3 500m以下深层是成熟勘探区重要的油气勘探潜在领域,其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与中浅层有诸多不同之处。对东营北带胜坨地区沙四段9口井50块样品的有机和无机包裹体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成熟勘探区深层油气成藏主控因...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埋藏深度3 500m以下深层是成熟勘探区重要的油气勘探潜在领域,其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与中浅层有诸多不同之处。对东营北带胜坨地区沙四段9口井50块样品的有机和无机包裹体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成熟勘探区深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沙四段发生过2期油气成藏:第一期发生在距今39~31.9Ma(对应沙三中段到东营组沉积时期),主要为发浅黄色荧光的成熟油充注;第二期发生在距今13~0Ma(对应馆陶中后期至今),主要为发蓝白色荧光的高成熟度油充注。油包裹体内的原油密度随埋深的增加呈降低趋势,这可能与地质历史时期多套源岩生成的不同成熟度原油由深部向浅层多期次运移充注和深部高温油藏内的原油再度裂解或气侵有关。储层物性分析结果显示:深部储层物性变差,油气的临界充注条件也变差;通过恢复该区古流体势,探讨了两期油气充注过程中的有利油气聚集区,建立了深层油气沿断层垂向运聚及沿连通砂体侧向运聚的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坨地区 断陷盆地 油气成藏期 流体包裹体 主控因素 油气成藏模式
下载PDF
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物源体系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崔永北 王风华 +2 位作者 谭滨田 弭连山 阎燕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24-1333,共10页
物源问题的研究对于了解和确定研究区有利沉积相带及储集砂体的分布、寻找有利油气储集层具有重要意义。胜坨地区沙四上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前人关于目的层段的物源体系的研究成果很少。为了进一步查清研究区沙四上沉积时期砂体成因和物... 物源问题的研究对于了解和确定研究区有利沉积相带及储集砂体的分布、寻找有利油气储集层具有重要意义。胜坨地区沙四上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前人关于目的层段的物源体系的研究成果很少。为了进一步查清研究区沙四上沉积时期砂体成因和物源方向,更好地预测砂体的分布,本文综合运用地震、测井、地球化学等资料,采用古地貌分析法、沉积砂体岩屑类型对比法、砂岩百分含量法和沉积物特征元素等方法探讨了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砂体的物源方向,并结合特征元素物源指数判别公式对沙四上亚段物源体系实现了定量评价。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沙四上亚段具有多物源体系特征,除了直接来自于胜北断层和坨94断层上升盘的物源外,还有沿着胜北断层与坨94断层转换带处的物源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体系 岩屑类型 砂岩百分含量 特征元素 沙四上 胜坨地区
下载PDF
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砂砾岩类型及储层特征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晖 操应长 +1 位作者 袁静 王升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15,共7页
综合地震、测井、录井、岩芯、薄片及粒度等资料,对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砂砾岩体的沉积特征、成因类型及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砂砾岩体具有较低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包括上拱形、低斜两... 综合地震、测井、录井、岩芯、薄片及粒度等资料,对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砂砾岩体的沉积特征、成因类型及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砂砾岩体具有较低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包括上拱形、低斜两段式和低斜多段式等类型,叠覆冲刷、滑塌变形、泥岩撕裂屑、重荷模与火焰构造等反映重力流沉积特征的沉积构造十分发育。砂砾岩体的主要类型包括靠近物源的近岸水下扇、远离物源的湖底扇以及断槽中发育的沟道浊积岩;储层以近岸水下扇和湖底扇的辫状水道砂体物性最好,储集空间以次生孔缝为主,孔隙结构主要表现为中孔中细喉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体 沉积特征 成因类型 储层特征 胜坨地区
下载PDF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油源及其成藏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圣柱 金强 田义民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4-27,i0008,共5页
根据油砂及烃源岩样品的色谱、色质等多种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胜坨地区存在3种类型的原油:第Ⅰ类原油来源于胜坨地区南侧、民丰洼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第Ⅱ类原油来源于胜坨地区北侧和利津洼陷沙三下亚段烃源岩;第Ⅲ类原油为沙四上、沙三... 根据油砂及烃源岩样品的色谱、色质等多种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胜坨地区存在3种类型的原油:第Ⅰ类原油来源于胜坨地区南侧、民丰洼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第Ⅱ类原油来源于胜坨地区北侧和利津洼陷沙三下亚段烃源岩;第Ⅲ类原油为沙四上、沙三下亚段烃源岩混合来源,其主要分布在断裂发育区,说明断裂对混源的作用较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类型原油运移、成藏特征研究,建立了该区的复式油气成藏模式。其结果为该区下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油气运移 生物标志物 成藏模式 胜坨地区
下载PDF
胜坨地区沙二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被引量:13
5
作者 牟汉生 孙钰 姜在兴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4-27,共4页
胜坨地区沙二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沉积特征特殊。综合大量地质资料描述了辫状河三角洲的岩性、沉积构造、粒度及沉积序列等沉积特征。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的最显著特征是具有三层结构,由下而上依次发育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辫状河三角... 胜坨地区沙二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沉积特征特殊。综合大量地质资料描述了辫状河三角洲的岩性、沉积构造、粒度及沉积序列等沉积特征。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的最显著特征是具有三层结构,由下而上依次发育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呈明显的进积层序。辫状河三角洲主体为辫状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常见多个河道砂体在纵向上相互叠置,沉积砂体的储集性能良好,油气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特征 三层结构 沙二段 胜坨地区
下载PDF
胜坨地区沙三下亚段砂砾岩体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被引量:26
6
作者 张鑫 张金亮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33-538,共6页
砂砾岩扇体是胜坨地区沙三下亚段最重要的沉积体系,形成于坡度陡、物源近、构造活动强烈的深湖环境。根据岩心观察并结合地震、测井等资料,识别出了近岸水下扇及与之相关的重力流水道和滑塌浊积扇沉积。近岸水下扇多夹于暗色泥岩之中,... 砂砾岩扇体是胜坨地区沙三下亚段最重要的沉积体系,形成于坡度陡、物源近、构造活动强烈的深湖环境。根据岩心观察并结合地震、测井等资料,识别出了近岸水下扇及与之相关的重力流水道和滑塌浊积扇沉积。近岸水下扇多夹于暗色泥岩之中,垂向上具有向上变细的正旋回特征,平面上主要分布于陈南断层东段下降盘,根部紧贴基岩断面。重力流水道岩性主要为暗色泥岩夹砾岩和砾状砂岩,反映了块体搬运的特征,垂向上缺乏浊积扇的扇相层序。滑塌浊积砂体具线状物源,缺乏主水道,岩性较细,部分砂层发育典型的鲍马层序。各沉积体系的形成受构造特征、古地貌和物源区性质等因素的影响,断裂活动十分活跃,是该区复合沉积体系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坨地区 近岸水下扇 重力流水道 滑塌浊积扇 沉积模式 复合沉积体系
下载PDF
胜坨地区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砂砾岩体沉积相与油气分布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金亮 张鑫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1-368,共8页
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发育了以砂砾岩扇体为主的沉积体系,在深水区存在各种浊积砂砾岩体。本文在岩心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结合测井等资料,对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砂砾岩体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油气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胜坨地区沙... 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发育了以砂砾岩扇体为主的沉积体系,在深水区存在各种浊积砂砾岩体。本文在岩心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结合测井等资料,对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砂砾岩体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油气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在同生断层的下降盘主要发育水进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同时还广泛发育了重力流水道和滑塌浊积扇等浊积砂砾岩体。该区各类砂砾岩油藏在平面上由洼陷中心向边缘相带依次分布岩性油气藏—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油气分布明显受沉积相控制,不同的相带储层物性差异明显。扇三角洲扇中部位储集物性较好,为油气聚集有利相带;滑塌浊积扇和重力流水道等浊积岩体次之;扇三角洲扇根、扇端则因储集物性较差,含油气性较差。此外,继承性深洼陷与岩性的分区性对油气分布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坨地区 砂砾岩 水进型扇三角洲 沉积模式 油气聚集
下载PDF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三—沙四段扇体特征与岩性油气藏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春华 祝传林 王风华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16,21,共4页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段、沙三段沉积时期 ,发育了洪积扇、近岸水下扇和浊积扇 3种扇体沉积 ,根据其沉积、成藏特征分析了 3种扇体的成藏规律和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 ,沙四段沉积期主要发育洪积扇 ,岩性以砾岩、含砾砂岩为主 ,断层附...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段、沙三段沉积时期 ,发育了洪积扇、近岸水下扇和浊积扇 3种扇体沉积 ,根据其沉积、成藏特征分析了 3种扇体的成藏规律和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 ,沙四段沉积期主要发育洪积扇 ,岩性以砾岩、含砾砂岩为主 ,断层附近砂体的储集性能好 ,多形成背斜和断块油气藏 ;沙三段下部沉积期发育近岸水下扇 ,岩性以砾岩、含砾砂岩为主 ,扇中储集物性最好 ,多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 ;沙三段中部沉积期发育浊积扇 ,岩性以砂岩为主 ,储集性能好 ,但砂体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胜坨地区 沙三-沙四段 扇体特征 岩性油气藏 储集层特征 隐蔽油气藏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物源方向对储集砂体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晖 王升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2-609,共8页
综合地震、测录井及地化分析资料,在古地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岩屑组合特征、特征元素比值分布模式以及砂砾岩百分含量等参数,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物源方向和砂体类型进行了分析。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胜坨地区存在两... 综合地震、测录井及地化分析资料,在古地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岩屑组合特征、特征元素比值分布模式以及砂砾岩百分含量等参数,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物源方向和砂体类型进行了分析。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胜坨地区存在两个不同的物源体系,即坨94断层上升盘物源和胜北断层上升盘物源。在这两个物源体系的控制下,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湖底扇、沟道浊积岩等不同类型的砂砾岩体。其中,近岸水下扇主要发育在陈南断层下降盘,湖底扇主要发育坨94断层和胜北断层下降盘,沟道浊积岩发育在胜北断层形成的断槽中。砂砾岩体以辫状水道和沟道浊积岩储层物性最好,其主要的储集空间为裂缝和溶蚀孔隙形成的孔缝复合系统。因此,辫状水道成为油气富集的有利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方向 沉积类型 沙河街组 胜坨地区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岩性油气藏物理模拟 被引量:4
10
作者 牟雪梅 赵卫卫 查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9-224,231,共7页
砂岩透镜体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是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深层增储上产的重要岩性油气藏类型,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对其成藏特征进行研究表明:充足且有效的油气源条件、充注方式、砂岩透镜体自身物性变化及沟通源岩与砂体的断层与砂体的相对构造位... 砂岩透镜体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是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深层增储上产的重要岩性油气藏类型,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对其成藏特征进行研究表明:充足且有效的油气源条件、充注方式、砂岩透镜体自身物性变化及沟通源岩与砂体的断层与砂体的相对构造位置是决定岩性油气成藏的重要条件,其中是否有沟通有效烃源岩的通道是岩性油气藏成藏的关键,砂体物性变化及断层与砂体相对位置是影响油藏含油饱和度的主控因素。研究认为砂岩透镜体中心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断层上盘砂体为该区下一步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拟 含油饱和度 砂岩透镜体 构造-岩性油气藏 胜坨地区 济阳坳陷
下载PDF
胜坨地区坨76块沙四段上亚段砂砾岩体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芳 王风华 谭滨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8-50,共3页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粒度分析、测井资料解释等方法,对胜坨地区坨76块沙四段上亚段砂砾岩体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岩相类型包括砾岩相、砂岩相、泥岩相和混合岩相;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以宽缓上拱式、低斜两...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粒度分析、测井资料解释等方法,对胜坨地区坨76块沙四段上亚段砂砾岩体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岩相类型包括砾岩相、砂岩相、泥岩相和混合岩相;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以宽缓上拱式、低斜两段式为主;沉积构造主要发育了平行层理、粒序层理、韵律层理等层理构造,冲刷面和截切构造等层面构造,重荷模、滑塌变形和泥岩撕裂屑等变形构造。在沙四段上亚段沉积时期,受陈南断层和胜北断层形成的断阶古地貌控制,坨76块砂砾岩体为来自北部陈家庄凸起,沉积于胜北断层下降盘而紧邻断层分布的湖底扇。湖底扇可划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3个亚相,研究区主要钻遇中扇和外扇沉积,中扇是湖底扇沉积的主体,可进一步划分为辫状水道、水道间和水道前缘微相,其中辫状水道沉积为主要油气储集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沙四段 76块 胜坨地区
下载PDF
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砂砾岩油藏成岩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鑫 张金亮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8-21,27,共5页
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等分析基础上,对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砂砾岩油藏的成岩相进行了划分,建立了成岩演化模式,研究了成岩作用对储层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压实作用较强... 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等分析基础上,对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砂砾岩油藏的成岩相进行了划分,建立了成岩演化模式,研究了成岩作用对储层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压实作用较强,颗粒之间呈点—线接触或线—线接触。胶结物的主要类型有绿泥石、伊利石和高岭石等粘土矿物以及石英、长石、碳酸盐岩等。溶蚀作用较普遍,被溶组分主要有碎屑颗粒(如石英、长石、岩屑)和碳酸盐胶结物。该区沙四上亚段储层的成岩演化目前已经达到了晚成岩A期,压实作用和自生矿物充填作用是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油藏 成岩作用 成岩阶段 成岩相 成岩演化 储层性质 胜坨地区
下载PDF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河街组沉积体系及其油气源特征 被引量:17
13
作者 孙永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4-30,共7页
古近系沙河街组是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最重要的储集层段。利用岩心观察、扫描电镜、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和地震资料对胜坨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特征及其油气源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发育不同成因类型的砂砾岩群体,在... 古近系沙河街组是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最重要的储集层段。利用岩心观察、扫描电镜、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和地震资料对胜坨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特征及其油气源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发育不同成因类型的砂砾岩群体,在平面上沿胜坨北部陡坡带呈裙带状分布,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中扇辫状水道砂体中。胜坨地区各类砂砾岩扇体油藏受断裂活动和生烃系统的双重控制,形成了在平面上由下降盘、断裂带到上升盘依次分布岩性油气藏、构造油气藏、地层型油气藏。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深层沙四段岩性油气藏和部分沙三中上构造岩性油气藏中的原油来自于沙四段成熟烃源岩。胜北断层上升盘的地层油藏中,以低成熟稠油为主,生物标志物体现出沙三上烃源岩特征;在下降盘沙三段储层中的原油来自沙三下烃源岩,中—浅层(沙三中—沙二)有大量原油来自于沙三和沙四段烃源岩的成熟混源油。油气主要的运移通道是储集性砂体和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胜坨地区 沙河街组 砂砾岩 烃源岩 沉积体系 油源对比
下载PDF
胜坨地区沙河街组三、四段层序地层格架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欣 陈世悦 +1 位作者 崔永北 张关龙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04年第8期85-87,共3页
以层序地层学的原理为指导 ,从地震层序、测井曲线、沉积层序分析入手 ,对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沙三、沙四段层序地层格架进行了研究 ,划分出 4个三级层序 ,并划分出了体系域 ,确立了地层格架。其中 ,层序Ⅰ相当于河街组四段上亚段 ,发育低... 以层序地层学的原理为指导 ,从地震层序、测井曲线、沉积层序分析入手 ,对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沙三、沙四段层序地层格架进行了研究 ,划分出 4个三级层序 ,并划分出了体系域 ,确立了地层格架。其中 ,层序Ⅰ相当于河街组四段上亚段 ,发育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 ,是一个完整的旋回。层序Ⅱ代表的是沙三段下亚段沉积 ,低位体系域不发育 ,只发育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层序Ⅲ代表沙三段中亚段沉积 ,与层序Ⅱ有类似特征。层序Ⅱ、Ⅲ均为T -R旋回的沉积。层序Ⅳ发育三分体系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胜坨地区 沙河街组 地层格架 地震层序 测井曲线 沉积层序
下载PDF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早期油藏描述及其应用效果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强 庞瑞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1年第5期43-45,共3页
早期油藏描述是部署油藏评价井位、编制开发方案、进行油藏滚动开发的基础 ,也是指导下一步勘探工作的重要依据。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根据新油藏的特点 ,针对不同的油藏类型 ,采用不同的方法组合进行早期描述 ,取得了巨大成效。通过对测井... 早期油藏描述是部署油藏评价井位、编制开发方案、进行油藏滚动开发的基础 ,也是指导下一步勘探工作的重要依据。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根据新油藏的特点 ,针对不同的油藏类型 ,采用不同的方法组合进行早期描述 ,取得了巨大成效。通过对测井约束反演、构造分析、储集层划分与对比、储集层参数预测等早期油藏描述主要方法及其组合在胜坨地区的应用效果的分析 ,提出了下一步开展早期油藏描述的建议和应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描述 应用效果 措施方法 胜坨地区 东营凹陷
下载PDF
利用米氏旋回法计算东营凹陷胜坨地区古近-新近系不整合的剥蚀量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海峰 姚益民 +1 位作者 何青芳 边雪梅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8年第4期228-231,235,共5页
东营凹陷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存在一区域不整合面,该不整合面抬升剥蚀过程的恢复和剥蚀量计算,对恢复区内埋藏史、热史以及生烃史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东营凹陷胜坨地区24口钻井测井资料的分析研究,利用米氏旋回地层学方法获得的地层地质... 东营凹陷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存在一区域不整合面,该不整合面抬升剥蚀过程的恢复和剥蚀量计算,对恢复区内埋藏史、热史以及生烃史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东营凹陷胜坨地区24口钻井测井资料的分析研究,利用米氏旋回地层学方法获得的地层地质年龄、沉积速率作为沉积速率剥蚀量计算方法的参数,计算出了该地区古近-新近系不整合的剥蚀量,所获得的结果与现有的地质认识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氏旋回法 剥蚀量计算 古近系与新近系 胜坨地区 东营凹陷
下载PDF
胜坨地区砂砾岩扇体成藏机制与勘探技术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乔俊 《断块油气田》 CAS 2005年第4期17-19,27,共4页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扇体成藏机制与勘探技术的研究是勘探目标评价的基础。以测井、钻井、地震为基础,对东营凹陷北带胜坨地区砂砾岩扇体的沉积相、微相特征及储集层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扇体的扇中亚相有效储集层最为发育;同时结...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扇体成藏机制与勘探技术的研究是勘探目标评价的基础。以测井、钻井、地震为基础,对东营凹陷北带胜坨地区砂砾岩扇体的沉积相、微相特征及储集层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扇体的扇中亚相有效储集层最为发育;同时结合试油及分析化验资料,分析了砂砾岩扇体的成藏机制,认为砂砾岩扇体的油气运移遵循“T-S”运聚-控藏模式。进而总结了东营北部陡坡带扇体的勘探方法和基本流程,完善了砂砾岩扇体地震地质综合描述配套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砂砾岩扇体 沉积体系 成藏机制 油气运移 勘探技术 胜坨地区 技术分析 北部陡坡带 储集层特征
下载PDF
胜坨地区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风华 庞瑞峰 《复式油气田》 2000年第2期20-23,共4页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处于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并具有多种油气藏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沙四段、沙三段沉积时期,来自北部陈家庄凸起和东部东营三角洲前缘滑塌沉积的各类洪积扇、水下扇和浊积扇,可形成各类砂岩岩性隐蔽油气藏。随着探区勘探...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处于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并具有多种油气藏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沙四段、沙三段沉积时期,来自北部陈家庄凸起和东部东营三角洲前缘滑塌沉积的各类洪积扇、水下扇和浊积扇,可形成各类砂岩岩性隐蔽油气藏。随着探区勘探程度的提高和勘探技术的进步,寻找该类隐蔽油气藏已成为该区精细勘探、“增储上产”的重要目标。该文根据近几年勘探实践,结合沉积相、地震相研究,运用测井约束反演、储集层描述等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坨地区 油气藏 类型 分布规律 油气勘探
下载PDF
胜坨地区高温高压深层探井压裂实践与认识
19
作者 杜发勇 刘剑波 尚凡强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8年第16期72-74,共3页
首次在胜坨地区发现深层油藏的坨764井,储层温度高(162℃),压力高(71.39MPa),埋藏深(4344.1~4359.9m),岩性复杂,为高温高压深层低孔低渗砂砾岩储层。针对储层特点和压裂改造的难点,进行了高温压裂液体系优选、井温测试... 首次在胜坨地区发现深层油藏的坨764井,储层温度高(162℃),压力高(71.39MPa),埋藏深(4344.1~4359.9m),岩性复杂,为高温高压深层低孔低渗砂砾岩储层。针对储层特点和压裂改造的难点,进行了高温压裂液体系优选、井温测试、压裂工艺方案和施工参数优选、小型测试压裂等大量前期工作,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优化压裂施工方案、配套完善压裂设备的关键部件和地面高压流程。历时165min,加入支撑剂共42m^3,井口最高施工压力88MPa,最高砂比49%,顺利完成该井的加砂压裂施工。为胜坨探区及胜利油区高温高压深层压裂工艺设计及现场实施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坨地区 高温 深层 小型压裂 压裂改造
下载PDF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段地层压力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高建岗 高树新 +2 位作者 王风华 李荣权 谭滨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5-38,共4页
选择声波时差资料,根据等效深度法计算了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段地层压力,结合实测压力分析了该层段地层压力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胜坨地区沙四段埋深大于3000m的地层普遍存在超压,压力系数为1.2~1.8。在平面上,胜北断层上升... 选择声波时差资料,根据等效深度法计算了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段地层压力,结合实测压力分析了该层段地层压力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胜坨地区沙四段埋深大于3000m的地层普遍存在超压,压力系数为1.2~1.8。在平面上,胜北断层上升盘沙四段为正常压力,超压主要分布在胜北断层下降盘,并且向凹陷中心压力系数逐渐增大。胜坨地区沙四段超压对储层具有良好的保护和改善作用。超压抑制了压实作用,有利于原生孔隙和已形成的次生孔隙的保存;超压形成过程中有机质演化和粘土矿物转化释放的大量有机酸和二氧化碳促进了不稳定矿物的溶解,形成了次生孔隙;由于超压作用,胜坨地区沙四段储层中普遍发育网络状、炸裂状超压裂缝,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的渗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压力 分布特征 储层 胜坨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