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2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环胡蜂和黄脚胡蜂表皮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1
作者 向清东 蒋学建 +3 位作者 赵鹏飞 王维招 欧正文 杨振德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3,共8页
通过诱捕法收集金环胡蜂和黄脚胡蜂2种活体昆虫,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2种胡蜂表皮化合物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从2种胡蜂表皮中共鉴定出32种化合物,以烃类、羧酸类和醇类为主,占测定化合物种类数量的70.97%;2种胡蜂表皮化合... 通过诱捕法收集金环胡蜂和黄脚胡蜂2种活体昆虫,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2种胡蜂表皮化合物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从2种胡蜂表皮中共鉴定出32种化合物,以烃类、羧酸类和醇类为主,占测定化合物种类数量的70.97%;2种胡蜂表皮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均有差异,金环胡蜂表皮中相对含量最多的5种化合物为13-甲基二十七烷(32.31%)、2-甲基二十四烷(23.53%)、三十二烷(14.61%)、(E)-9-十八烯酸(12.80%)、胆固醇(5.70%),黄脚胡蜂表皮中相对含量最多的5种化合物为二十烷(22.45%)、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19.13%)、三十二烷(17.55%)、(E)-9-十八烯酸(15.66%)、13-甲基二十七烷(5.52%);2种胡蜂表皮相对含量最高的5种化合物中,2-甲基二十四烷只存在于金环胡蜂中,三十二烷和(E)-9-十八烯酸在2种胡蜂表皮中相对含量接近,二十烷、13-甲基二十七烷、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在2种胡蜂表皮中相对含量差异较大。对2种胡蜂表皮化合物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其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可为更好开展虫害防治和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环胡蜂 黄脚胡蜂 表皮 化合物 主要成分 GC-MS
下载PDF
刺络拔罐疗法对胡蜂蜇伤急诊患者伤口的疗效影响
2
作者 李敏 吴炜炜 马志豪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171-174,共4页
研究刺络拔罐疗法对胡蜂蜇伤急诊患者伤口的效果;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23年至2024年来院接受治疗的胡蜂蜇伤患者,随机将其中的100名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常规治疗法,观察组患者在... 研究刺络拔罐疗法对胡蜂蜇伤急诊患者伤口的效果;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23年至2024年来院接受治疗的胡蜂蜇伤患者,随机将其中的100名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常规治疗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法的基础上选择使用刺络放血拔罐联合解毒搽剂外涂的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客观的对比;结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等级等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性不大,不具备统计学研究价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有效率,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特定穴位刺络拔罐与外敷解毒搽剂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蜂蛰伤治疗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络拔罐 胡蜂蜇伤 效果
下载PDF
清胰Ⅱ号制剂对胡蜂毒致MODS大鼠多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
3
作者 杨森林 刘青 韩梅 《临床合理用药》 2025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观察清胰Ⅱ号制剂对胡蜂毒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大鼠多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及清胰Ⅱ号组,每组12只。清胰Ⅱ号组和模型组利用静脉注射胡蜂毒的方法建立MOD... 目的观察清胰Ⅱ号制剂对胡蜂毒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大鼠多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及清胰Ⅱ号组,每组12只。清胰Ⅱ号组和模型组利用静脉注射胡蜂毒的方法建立MODS大鼠模型,空白对照组静脉注射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清胰Ⅱ号组同时鼻饲清胰Ⅱ号制剂10 ml/kg,而模型组和对照组鼻饲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干预24 h、72 h后,比较3组心肝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钙蛋白T(cTn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肌酐(SCr)]、血清肠道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ETX)]、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IL)-6、IL-8、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结直肠组织中p-Akt/Akt、p65、p-p65的表达。结果(1)心、肝、肾、肠道功能指标及炎性因子: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干预24 h、72 h的血清cTnT、ALT、SCr、DAO、ETX、IL-6、IL-8、IL-1β、TNF-α水平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清胰Ⅱ号组血清干预24 h、72 h的cTnT、ALT、SCr、DAO、ETX、IL-6、IL-8、IL-1β、TNF-α水平均降低(P<0.05)。(2)结直肠组织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结肠及直肠组织中p-Akt/Akt、p65、p-p65均上调,但清胰Ⅱ号组结肠及直肠组织中p-Akt/Akt、p65、p-p65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清胰Ⅱ号制剂可降低血清cTnT、ALT、SCr、DAO水平,通过介导Akt/NF-κB信号通路对胡蜂毒致MODS大鼠的心肝肾及肠道等多器官具有良好的修复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清胰Ⅱ号制剂 胡蜂 作用机制 炎性因子
原文传递
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胡蜂防治系统的设计
4
作者 马中宇 周文静 汤舒涵 《黑龙江科学》 2025年第6期68-71,共4页
设计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胡蜂防治系统,旨在解决胡蜂对蜜蜂养殖业的严重威胁。采用YOLOv3-tiny目标检测算法,实现对胡蜂的实时、高效识别,结合自动化防护机制,通过舵机控制巢门的闭合状态与风机捕捉装置,将胡蜂隔离并捕获。设计了... 设计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胡蜂防治系统,旨在解决胡蜂对蜜蜂养殖业的严重威胁。采用YOLOv3-tiny目标检测算法,实现对胡蜂的实时、高效识别,结合自动化防护机制,通过舵机控制巢门的闭合状态与风机捕捉装置,将胡蜂隔离并捕获。设计了独特的单向滤门结构,确保胡蜂无法逃脱,以保护蜜蜂的安全。此外,采用模块化设计和太阳能供电,确保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运行,通过远程监控功能,实现对养蜂过程的智能化管理。该系统为蜜蜂养殖业提供了一种高效、智能且环保的防治方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胡蜂防治 树莓派 智能农业
下载PDF
Bax/Bcl-2介导胡蜂蛰伤致急性肾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聂小刚 骆雯鑫 +2 位作者 陈荣辉 刘杰 张天喜 《海南医学》 2025年第1期139-142,共4页
重度胡蜂蜇伤常引发急性肾损伤(AKI),且其发生与疾病严重程度、重症监护时间以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这一病理过程的机制通常被认为与蜂毒的毒性作用及其诱导的炎症和免疫反应有关。蜂毒能够直接作用于肾小管,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同... 重度胡蜂蜇伤常引发急性肾损伤(AKI),且其发生与疾病严重程度、重症监护时间以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这一病理过程的机制通常被认为与蜂毒的毒性作用及其诱导的炎症和免疫反应有关。蜂毒能够直接作用于肾小管,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同时通过介导免疫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肾功能障碍。然而,具体的分子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Bax与Bcl-2的平衡在维持细胞稳态和功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既往研究表明,Bax/Bcl-2的过度表达可通过激活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通路,诱导内皮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从而引起AKI的发生。然而,关于Bax/Bcl-2平衡在胡蜂毒引发的AKI中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从Bax/Bcl-2介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出发,结合最新研究进展,综述胡蜂蜇伤后的相关机制,并探讨Bax/Bcl-2在AKI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X/BCL-2 胡蜂蜇伤 急性肾损伤 细胞凋亡 发病机制
下载PDF
陕西省袭人胡蜂种类与分布 被引量:4
6
作者 张雅林 周建 +4 位作者 李文爱 李孟楼 原帅 刘德斌 黄玉邦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2008年第2期183-187,共5页
通过调查基本明确了陕西省袭人胡蜂的种类和发生危害情况,确定了袭人胡蜂不同种类在陕西省各地区的分布情况,并制定了分类检索表,描述了3种主要的袭人胡蜂和其它2种胡蜂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 胡蜂总科 胡蜂 墨胸胡蜂 胡蜂 金环胡蜂 袭人习性
下载PDF
中医外治单元疗法治疗胡蜂蜇伤的疗效观察
7
作者 胡鹏 钱自华 +3 位作者 刘妮娜 徐桂琴 王凯 曹承楼 《安徽医学》 2024年第6期701-705,共5页
目的观察中医外治单元疗法对胡蜂蜇伤急诊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21年4月至2023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70例胡蜂蜇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目的观察中医外治单元疗法对胡蜂蜇伤急诊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21年4月至2023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70例胡蜂蜇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外治单元疗法,疗程为5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数字疼痛评分(NRS)和毒效应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总胆红素(TBIL)、肌酐(SCr)、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并记录两组蜇伤处肿胀开始消退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5.71%)高于对照组(62.86%),肿胀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RS评分、AST/ALT、TBIL、SCr、APTT、hs-CRP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外治单元疗法能加速胡蜂蜇伤局部肿胀消退,缓解疼痛,降低毒效应指标,促进炎症吸收,加速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蜂蜇伤 刺血拔罐 耳穴贴压 中药外敷
下载PDF
TAT、TM、PIC、t-PAIC 水平与胡蜂蜇伤预后的相关性
8
作者 曾宪华 覃双全 +5 位作者 刘笋 何熔 罗亚玲 朱首珍 骆立晖 印伟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9期2958-2961,共4页
目的 探讨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PAIC)、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与胡蜂蜇伤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3年3月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胡蜂蜇伤患者7... 目的 探讨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PAIC)、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与胡蜂蜇伤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3年3月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胡蜂蜇伤患者78例,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及PIC、t-PAIC、TAT、TM、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物(FDP)、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上述因素对胡蜂蜇伤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预后不良组血管内溶血比例、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蜇伤针数及乳酸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血浆TAT、TM、PIC和t-PAIC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患者FDP、DD、APTT、PT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PIC、t-PAIC、TAT、TM均为影响胡蜂蜇伤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AT、TM、PIC、t-PAIC及四者联合对胡蜂蜇伤所致预后不良预测的灵敏度分别为67.90%、75.00%、53.60%、64.30%、89.00%,AUC分别为0.799、0.767、0.690、0.678、0.919。结论 预后不良患者的PIC、t-PAIC、TAT、TM水平异常,四者联合对胡蜂蜇伤所致预后不良的早期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蜂蜇伤 活化凝血酶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下载PDF
胡蜂的危害及防治 被引量:5
9
作者 周熹 《中国蜂业》 1999年第5期15-16,共2页
关键词 金环胡蜂 胡蜂 胡蜂 养蜂员 黑盾胡蜂 蜜蜂 墨胸胡蜂 敷药法 蜂幼虫 蜂群
下载PDF
黄侧异腹胡蜂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和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彭艳 陈斌 李廷景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4-474,共11页
【目的】测序和分析黄侧异腹胡蜂Parapolybia crocea线粒体基因组,并在线粒体基因组水平探讨异腹胡蜂属Parapolybia在胡蜂科中的系统发育地位。【方法】用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测定黄侧异腹胡蜂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其结构特点和碱... 【目的】测序和分析黄侧异腹胡蜂Parapolybia crocea线粒体基因组,并在线粒体基因组水平探讨异腹胡蜂属Parapolybia在胡蜂科中的系统发育地位。【方法】用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测定黄侧异腹胡蜂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其结构特点和碱基组成;使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胡蜂科7个种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树,分析其在胡蜂科中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黄侧异腹胡蜂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6 619 bp(Gen Bank登录号:KY679828),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 RNA基因,2个r RNA基因(rrn S和rrn L)和1个控制区,基因排列顺序与推测的昆虫祖先序列不完全一致;全部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均为ATN,终止密码子除CYTB和ND1为TAG外,其余均为TAA;除t RNASer(AGN)的DHU臂缺失外,其他t RNA均能折叠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控制区中存在一个18 bp的T-stretch结构和2段串联重复序列。胡蜂科7个种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关系表现为蜾蠃亚科+(胡蜂亚科+马蜂亚科),异腹胡蜂属与马蜂属Polistes同属于马蜂亚科。【结论】黄侧异腹胡蜂线粒体基因组存在基因重排现象。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胡蜂科系统发育关系与传统的形态分类学结果一致:异腹胡蜂属隶属于马蜂亚科,马蜂亚科与胡蜂亚科的亲缘关系较其与蜾蠃亚科更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翅目 胡蜂 异腹胡蜂 黄侧异腹胡蜂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关系
下载PDF
陕南地区3种袭人胡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艳杰 李幸辉 +1 位作者 邹远奋 李孟楼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2-105,共4页
为明确陕南地区墨胸胡蜂、基胡蜂和金环胡蜂3种胡蜂的生物学特性,对其取食、取水习性、日活动规律、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胡蜂主要筑巢于乔木、灌木、杂草丛、石壁及居民房檐下等地方;日活动情况均呈"双峰"状,分... 为明确陕南地区墨胸胡蜂、基胡蜂和金环胡蜂3种胡蜂的生物学特性,对其取食、取水习性、日活动规律、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胡蜂主要筑巢于乔木、灌木、杂草丛、石壁及居民房檐下等地方;日活动情况均呈"双峰"状,分别在8:00和18:00达到高峰,14:00左右取水频率最高;均有采蜜行为,8月份,墨胸胡蜂和金环胡蜂日捕食蜜蜂的高峰时间为11:00-14:00;墨胸胡蜂和基胡蜂的种群较大,金环胡蜂的种群小;8月份,3种胡蜂巢中各虫态数量所占比例相似,即蛹>幼虫>卵>职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胸胡蜂 胡蜂 金环胡蜂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云南黄胡蜂属一新种(膜翅目:胡蜂科) 被引量:4
12
作者 董大志 王云珍 +1 位作者 何远辉 王瑞武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96-397,共2页
报道云南黄胡蜂属Vespula一新种 ,即玉龙黄胡蜂Vespulayulongensissp .nov.
关键词 膜翅目 胡蜂 胡蜂 新种 云南 玉龙黄胡蜂 形态特征
下载PDF
胡蜂之于养蜂人 被引量:4
13
作者 费中华 蔺哲广 +1 位作者 郑火青 胡福良 《中国蜂业》 2014年第6期20-21,共2页
胡蜂,又称“马蜂”、“黄蜂”等,隶属膜翅目,胡蜂总科,胡蜂科,胡蜂属。胡蜂种类繁多,全世界约有1.5万种,已知的就有5000种以上,从独居到不同程度的社会性群居都有分布。常见危害蜜蜂的有金环胡蜂、墨胸胡蜂、黑盾胡蜂、基胡蜂... 胡蜂,又称“马蜂”、“黄蜂”等,隶属膜翅目,胡蜂总科,胡蜂科,胡蜂属。胡蜂种类繁多,全世界约有1.5万种,已知的就有5000种以上,从独居到不同程度的社会性群居都有分布。常见危害蜜蜂的有金环胡蜂、墨胸胡蜂、黑盾胡蜂、基胡蜂、黄腰胡蜂、黑尾胡蜂和小金箍胡蜂等7种胡蜂,在我国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17个省市均有分布。作为养蜂生产上蜜蜂最重要的敌害之一,胡蜂危害期较长。每年从8月份胡蜂开始活动,9~10月大量出现,一直到11月仍有少量胡蜂骚扰。因此,秋繁阶段捕杀胡蜂在许多地区(尤其是山区)已是蜂群饲养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蜂 养蜂人 蜂群饲养管理 金环胡蜂 黑盾胡蜂 养蜂生产 危害期 膜翅目
下载PDF
黄腰胡蜂油脂的抗炎抗氧化活性测试及GC-MS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常雅萍 刘超贺 +3 位作者 肖怀 张成桂 杨银河 杨大松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45,共5页
研究首先从黄腰胡蜂中提取油脂,并根据极性差异将其划分为3个部位。随后采用DPPH法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测试,同时采用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对其体外抗炎活性进行测试。为进一步阐明黄腰胡蜂油脂发挥活性的物质基础,采用GC-MS技... 研究首先从黄腰胡蜂中提取油脂,并根据极性差异将其划分为3个部位。随后采用DPPH法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测试,同时采用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对其体外抗炎活性进行测试。为进一步阐明黄腰胡蜂油脂发挥活性的物质基础,采用GC-MS技术对其油脂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黄腰胡蜂油脂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大极性部位;从化学成分来看黄腰胡蜂油脂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是优质的营养成分。大极性部位在化学成分上含有区别性成分丁香酚和亚麻酸,二者是黄腰胡蜂油脂具有抗氧化和抗炎活性的关键成分。研究不仅丰富了对黄腰胡蜂油脂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认识,还为其进一步现代化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腰胡蜂 油脂 抗氧化活性 抗炎活性 气相色谱-质谱法
下载PDF
超声辅助酶法提取金环胡蜂蜂房多糖的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性研究
15
作者 鲁敏 杨申明 +1 位作者 王振吉 高成才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4年第7期90-94,98,共6页
优化超声辅助酶法提取金环胡蜂蜂房多糖(vespa mandarinia nidus polysaccharides,VMNP)工艺条件,并分析其多糖抗氧化性,为开发利用VMNP提供参考依据。在单因素实验考察液料比、超声温度、超声时间、纤维素酶用量对VMNP提取量影响的基础... 优化超声辅助酶法提取金环胡蜂蜂房多糖(vespa mandarinia nidus polysaccharides,VMNP)工艺条件,并分析其多糖抗氧化性,为开发利用VMNP提供参考依据。在单因素实验考察液料比、超声温度、超声时间、纤维素酶用量对VMNP提取量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VMNP的最佳提取条件;并以维生素C为对照,通过测定VMNP对DPPH自由基(DPPH·)和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率,考察VMNP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超声辅助酶法提取VMNP的最佳条件为液料比43∶1(mL/g)、超声温度46℃、超声时间47 min、纤维素酶用量4.10%,在该条件下VMNP提取量为(31.86±0.08)mg/g;所提取的VMNP对DPPH·和·OH均表现出较好的清除能力,当VMNP溶液质量浓度为0.03140 mg/mL时,对DPPH·和·OH的清除率分别达到同浓度下维生素C的80.26%和69.38%。采用超声辅助酶法能够有效提取VMNP,VMNP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VMNP可作为一种抗氧化剂进行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环胡蜂蜂房 多糖 超声辅助酶法 响应面试验 抗氧化性
下载PDF
东、西方蜜蜂对黑尾胡蜂表皮碳氢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16
作者 何丽云 林涛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9-185,共7页
表皮碳氢化合物是昆虫种内和种间识别的重要信息化合物,探究黑尾胡蜂Vespa soror表皮碳氢化合物的种类及蜜蜂的电生理反应对理解蜜蜂与胡蜂间的化学通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有机溶剂浸提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黑尾胡... 表皮碳氢化合物是昆虫种内和种间识别的重要信息化合物,探究黑尾胡蜂Vespa soror表皮碳氢化合物的种类及蜜蜂的电生理反应对理解蜜蜂与胡蜂间的化学通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有机溶剂浸提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黑尾胡蜂翅和足的表皮碳氢化合物种类及相对含量,利用昆虫触角电位(EAG)技术分析了东方蜜蜂Apis cerana、西方蜜蜂A. mellifera对其的反应。结果表明,黑尾胡蜂表皮碳氢化合物由C_(23)~C_(31)的31种碳氢化合物构成,其中烷烃类物质26种、烯烃5种,甲基支链烷烃的含量最高,在翅和足中的相对含量分别是58.72%和71.44%。东、西方蜜蜂均对黑尾胡蜂的表皮碳氢化合物产生显著的EAG反应(P<0.001),且东方蜜蜂的EAG相对反应值显著高于西方蜜蜂(P<0.05),说明东方蜜蜂对黑尾胡蜂表皮碳氢化合物的敏感性比西方蜜蜂更高,这可能与两者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捕食与反捕食关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蜜蜂 西方蜜蜂 黑尾胡蜂 表皮碳氢化合物 触角电位
下载PDF
基于陕南多中心数据的重度胡蜂蛰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过程喂养不耐受的研究
17
作者 伏添 栾正刚 +2 位作者 张雷 张福林 鲁忠林 《西部医学》 2024年第11期1681-1686,共6页
目的探讨从重度胡蜂螫伤患者临床早期指标中,筛选早期肠内营养(EEN)过程发生喂养不耐受(FI)的危险因素,进而构建早期预测评估工具。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3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附属三二〇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及陕南三所... 目的探讨从重度胡蜂螫伤患者临床早期指标中,筛选早期肠内营养(EEN)过程发生喂养不耐受(FI)的危险因素,进而构建早期预测评估工具。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3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附属三二〇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及陕南三所重症胡蜂蛰伤定点救治机构住院时间超过96 h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19例重度胡蜂螫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EEN过程中是否发生FI分为喂养耐受组87例和喂养不耐受组32例。以EEN过程中发生FI作为预后观察指标,评价临床早期易获取的各项指标及常用评分系统是否为患者EEN过程中FI的危险因素。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的双向逐步回归策略选择预测F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预测因素得出回归方程,应用R语言软件绘制可视化列线图,采用ROC曲线检测该线列图的效能。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因素有蜇伤数目、腹内压、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乳酸、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CRP)(P<0.05)。继续行多因素双向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蛰伤数目(OR=1.177,95%CI:1.082~1.281,P<0.001)、CRP(OR=1.080,95%CI:1.023~1.130,P=0.001)是重度胡蜂螫伤患者EEN过程中FI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对重度胡蜂螫伤患者EEN过程中发生FI具有优秀的预测能力(AUC=0.984,95%CI:0.965~1.000)。结论蛰伤数目和CRP是重度胡蜂螫伤患者EEN过程FI的独立危险因素,以这些参数所绘列线图能够早期、有效、便捷地预测FI的发生风险,临床上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胡蜂蛰伤 早期肠内营养 喂养不耐受 危险因素 预测评估工具
下载PDF
四种杀虫剂对大胡蜂的急性毒性及风险评估
18
作者 胡清美 孟任远 +4 位作者 刘绍书 高江伟 王浩 曹艳如 刘子超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86-1095,共10页
【目的】评价4种常用杀虫剂制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1.8%阿维菌素乳油和12%甲维盐·虫螨腈悬浮剂)对大胡蜂Vespa magnifica的毒性与风险。【方法】采用经口饲喂法和点滴法分别测定了上述4种杀虫剂制剂... 【目的】评价4种常用杀虫剂制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1.8%阿维菌素乳油和12%甲维盐·虫螨腈悬浮剂)对大胡蜂Vespa magnifica的毒性与风险。【方法】采用经口饲喂法和点滴法分别测定了上述4种杀虫剂制剂对大胡蜂职蜂成虫和幼虫的急性经口毒性,以及对职蜂成虫的急性接触毒性,并结合田间推荐施用量计算的危害熵值进行了这4种杀虫剂对大胡蜂成虫和幼虫的风险评估。【结果】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1.8%阿维菌素乳油和12%甲维盐·虫螨腈悬浮剂这4种杀虫剂制剂对大胡蜂职蜂成虫的经口毒性48 h半数致死剂量(medium lethal dose,LD_(50))值分别为2.43×10^(-2),4.22,3.61×10^(-2)和5.21×10^(-2)μg a.i./蜂,接触毒性48 h LD_(50)值分别为3.51×10^(-2),4.07,7.86×10^(-2)和0.16μg a.i./蜂,对职蜂幼虫的经口毒性48 h LD_(50)值分别为1.92×10^(-2),2.76,4.54×10^(-2)和0.24μg a.i./蜂。风险评估结果显示,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8%阿维菌素乳油和12%甲维盐·虫螨腈悬浮剂对大胡蜂职蜂成虫和幼虫均为高毒高风险,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对大胡蜂职蜂成虫和幼虫为中毒中风险。【结论】这4种杀虫剂对大胡蜂为高毒高风险或中毒中风险,风险均不可接受。建议对高风险制剂开展更深入的风险评估,并避免农药的喷洒时间与大胡蜂外出高峰期重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蜂 杀虫剂 经口饲喂 点滴法 急性毒性 风险评估
下载PDF
金环胡蜂虫草来源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代谢产物的抗菌、抗炎活性评价
19
作者 崔贵志 王明明 +1 位作者 杨大松 杨银河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38-1148,共11页
目的探究金环胡蜂虫草的虫生真菌及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筛选出具有抗菌、抗炎活性的真菌,为活性天然药物的开发提供微生物资源。方法通过稀释涂布法从金环胡蜂虫草有性型虫生真菌的子座和子实体、菌核组织以及虫体三部分分离纯化真菌。采... 目的探究金环胡蜂虫草的虫生真菌及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筛选出具有抗菌、抗炎活性的真菌,为活性天然药物的开发提供微生物资源。方法通过稀释涂布法从金环胡蜂虫草有性型虫生真菌的子座和子实体、菌核组织以及虫体三部分分离纯化真菌。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子座和子实体部位以及虫生真菌、内生真菌进行ITS rDNA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以确定种属分类情况。以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对所有真菌进行小规模培养。以6株病原细菌为指示菌,通过牛津杯琼脂扩散法检测真菌代谢产物粗提物的抗菌活性。并构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对粗提物进行抗炎活性筛选。结果有性型的虫生真菌与蜂头线虫草属真菌Ophiocordyceps sphecocephala的同源性最高(>98%)。从子座、子实体和菌核组织分离获得33株虫生真菌,虫体分离获得21株内生真菌。这54株真菌经鉴定隶属于2门,4纲,9目,11科,16属。活性检测结果显示,10株真菌粗提物表现出对不同病原细菌的抑制作用,38株真菌粗提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炎活性。结论金环胡蜂虫草具有丰富的虫生真菌及内生真菌物种,其代谢产物具有抗菌、抗炎活性,这为后续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提供了有价值的微生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环胡蜂虫草 真菌 抗菌活性 抗炎活性 分子鉴定 系统发育树
下载PDF
金环胡蜂蜂毒蛋白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
20
作者 杨金燕 杨琦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4期48-56,共9页
优化了金环胡蜂的蜂毒蛋白提取工艺,并评价其抗菌和抗氧化活性。以乙醇和水为溶剂,提取温度、时间、料液比、乙醇浓度为影响因素,蜂毒蛋白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优化使用不同溶剂的金环胡蜂蜂毒蛋白提取工... 优化了金环胡蜂的蜂毒蛋白提取工艺,并评价其抗菌和抗氧化活性。以乙醇和水为溶剂,提取温度、时间、料液比、乙醇浓度为影响因素,蜂毒蛋白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优化使用不同溶剂的金环胡蜂蜂毒蛋白提取工艺,并通过纸片扩散法和二倍微量稀释法评估蜂毒蛋白抗菌能力,DPPH和羟基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价其抗氧化活性。乙醇(或水)浸提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45(40)℃,料液比1∶150(1∶90)(g·mL^(-1))、时间4(8)h,乙醇浓度60%,蜂毒蛋白提取率达92.88%(94.37%)。金环胡蜂蜂毒蛋白水提液与醇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良好,抗氧化活性较强,综合考虑提取率、生物活性及绿色发展理念,水为金环胡蜂蜂毒蛋白提取工艺的最优溶剂,该研究为金环胡蜂蜂毒蛋白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环胡蜂 蜂毒蛋白质 正交优化 抗菌 抗氧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