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1
作者 俞国军 伊力哈木江·克尤木 +4 位作者 刘正 艾克热木·吐尔逊 朱涛 霍强 张为民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 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再发Stanfor... 目的 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出院后均通过门诊或电话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8~102个月。记录患者的治疗情况、随访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无死亡。5例患者术后发生了主要并发症,包括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脑梗死2例,肾功能不全1例,切口感染1例。2例患者于术后1、13个月死于急性脑出血,1例患者于术后4年发生脑梗死。1例患者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后1年发现胸腹主动脉瘤样扩张,患者拒绝手术,选择长期密切随访。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ER术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再发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并发症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累及肾动脉的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徐国建 邢越 +2 位作者 徐一丁 朱峥嵘 罗灿华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98-102,共5页
目的评估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对于累及肾动脉的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采取TEVAR治疗的26例累及肾动脉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者的治疗情... 目的评估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对于累及肾动脉的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采取TEVAR治疗的26例累及肾动脉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者的治疗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1周、术后3个月患者的肾功能指标以及手术前后不同层面主动脉真假腔直径。结果2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术后3个月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患者的肌酐、尿素氮水平均较术前1周明显升高,肾小球滤过率较术前1周明显降低(P﹤0.01);术后3个月与术前1周的胱抑素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患侧肾小球滤过率较健侧及术前1周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不同平面真腔的直径均明显大于术前1周,假腔的直径均明显小于术前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一侧肾动脉完全为假腔供血的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后患者的肾功能会出现恶化,应重视并早期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夹层 动脉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刘晓博 霍静 +5 位作者 吴忠隐 杨行 高宇 肖玉林 李振生 张弘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48-151,179,共5页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ATBAD)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经TEVAR治疗的158例A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将其分...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ATBAD)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经TEVAR治疗的158例A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并发症组(n=31)与无并发症组(n=127),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体重指数(BMI)、生命体征、并发症发生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预后营养指数(PNI)等,分析TEVAR治疗ATBAD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BMI、脑梗死、白蛋白水平、PN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NI均是TEVAR治疗ATBAD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年龄、PNI均是TEVAR治疗ATBAD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临床上应密切关注上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预后营养指数 年龄
下载PDF
限制性裸支架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
4
作者 林文明 张佳靖 宴金亮 《西藏医药》 2024年第1期78-80,共3页
目的 探讨采用限制性裸支架(BRS)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对患者术后主动脉重塑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福建省漳州市医院2020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80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TEVAR+RBS... 目的 探讨采用限制性裸支架(BRS)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对患者术后主动脉重塑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福建省漳州市医院2020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80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TEVAR+RBS组40例及TEVAR组40例。两组均行对应手术治疗,并进行CTA检查。比较两组术后主动脉重塑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TEVAR+RBS组的覆膜支架末端层面与膈肌封面的真腔面积增大率、假腔面积缩小率均大于TEVAR组(P<0.05);TEVAR+RBS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TEVAR组(P<0.05)。结论应用TEVAR联合BRS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对改善患者术后主动脉重塑的效果良好,且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主动脉夹层 限制性裸支架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重塑 并发症
下载PDF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远端新发破口的原因和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5
作者 刘跃 邱昌涛 +1 位作者 李玥锦 龚昆梅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1期102-106,共5页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是B型主动脉夹层(STBAD)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然而TEVAR术后存在一些特异性晚期并发症,包括支架移植物源性的远端新发破口(dSINE)等。dSINE大多发生较晚且无症状,容易被忽视,可造成腔内治疗失败。内膜片发生钙...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是B型主动脉夹层(STBAD)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然而TEVAR术后存在一些特异性晚期并发症,包括支架移植物源性的远端新发破口(dSINE)等。dSINE大多发生较晚且无症状,容易被忽视,可造成腔内治疗失败。内膜片发生钙化、患有结缔组织疾病、放置过大尺寸比的支架等组织学原因,覆膜支架的径向力、弹性回直力等生物力学原因,均可导致dSINE的发生。支架移植物长期慢性刺激和主动脉壁发生病变自身脆性变大共同作用导致TEVAR术后dSINE的发生,其危险因素包括覆膜支架的远端过大尺寸比、较短的支架长度、带有连接杆的支架、夹层持续时间过长、靶向主动脉段曲折度高、主动脉锥度比小、楔形并置角大等。dSINE通常会导致患者预后不良,使得TEVAR的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因而预防就显得格外重要,锥形支架技术、PETTICOAT—snowshoe技术、远端限制性支架技术、术者改良支架移植物技术、新型特异性支架技术等可预防dSINE的发生。dSINE发生后,可通过再次TEVAR置入新的覆膜支架以延伸覆盖新的远端破口,对患者造成二次创伤打击小;开放修复手术可以作为对发生dSINE时行再次TEVAR治疗失败后的补充,缺点是创伤大且手术时间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B型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并发症 远端支架源性新发破口 支架移植物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比药物和外科手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死亡率和生存率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金刚 李超 +5 位作者 王薇 唐恩琪 神兴伟 刘娇娇 黄颖 朱自江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3年第1期3-7,25,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对比药物和外科手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生存率和死亡率。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BM、WanFang、VIP和CNKI数据库,搜集所有TEVAR对比外科手术和药物治... 目的系统评价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对比药物和外科手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生存率和死亡率。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BM、WanFang、VIP和CNKI数据库,搜集所有TEVAR对比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1年6月20日。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TEVAR对比外科手术可降低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30 d死亡率(OR=0.25,95%CI:0.08~0.75,P=0.01);在中远期死亡率和生存率方面,两种治疗方式无差异(1年死亡率:OR=0.65,95%CI:0.31~1.40;3年死亡率:OR=0.43,95%CI:0.12~1.46;5年死亡率:OR=1.40,95%CI:0.78~2.51;1年生存率:OR=1.49,95%CI:0.66~3.32;3年生存率:OR=2.34,95%CI:0.69~8.02;5年生存率:OR=0.83,95%CI:0.45~1.54)。比较TEVAR和药物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亡率和生存率均无差异(30 d死亡率:OR=1.12,95%CI:0.66~1.89;1年死亡率:OR=1.49,95%CI:0.70~3.16;2年死亡率:OR=1.14,95%CI:0.58~2.23;3年死亡率:OR=0.66,95%CI:0.29~1.52;5年死亡率:OR=1.13,95%CI:0.50~2.57;30 d生存率:OR=0.81,95%CI:0.04~17.19;1年生存率:OR=0.67,95%CI:0.32~1.42;3年生存率:OR=0.88,95%CI:0.39~2.01;5年生存率:OR=1.51,95%CI:0.66~3.45)。结论TEVAR对比外科手术可降低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30 d死亡率,其结论仍需高质量、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药物治疗 外科手 META分析
下载PDF
单分支主动脉支架在锚定区不足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
7
作者 郭伟 郭俊晓 刘志平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449-452,471,共5页
目的:研究单分支主动脉支架在锚定区不足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18例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疾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男性14例,女性4例,年龄(57.... 目的:研究单分支主动脉支架在锚定区不足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18例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疾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男性14例,女性4例,年龄(57.1±13.5)岁,体质量(78.6±5.1)kg,包括急性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10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6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手术时间(2.6±0.4)h,成功率100%,无内漏,无围术期死亡,无神经系统及上肢缺血并发症。随访时间12个月,所有患者主动脉及分支支架通畅率为100%,支架近端无明显内漏,假腔均出现血栓化,无神经系统及左上肢缺血表现。结论:对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疾病患者应用单分支主动脉支架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安全有效,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效果良好,中长期效果需要继续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分支主动脉支架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左锁骨下动脉 主动脉疾病
下载PDF
开窗/分支支架技术结合开放手术治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难治性内漏1例
8
作者 韩月雪 胡健航 +7 位作者 潘朝晖 付东生 金怡 李文东 胡楠 刘晨 李晓强 刘昭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3期267-269,共3页
患者,男性,43岁,因“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后3个月,内漏2个月”于2021年1月16日收入本院治疗。患者2020年10月因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于外院行TEVAR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 患者,男性,43岁,因“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后3个月,内漏2个月”于2021年1月16日收入本院治疗。患者2020年10月因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于外院行TEVAR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单开窗术(图1A~1C),术中行TEVAR+LSA覆膜支架植入(图1D)。2020年11月复查CTA示胸主动脉支架近端Ⅰa型内漏(图1E~1G),在外院经假腔行弹簧圈栓塞后(图1H)12个月再发胸痛,复查CTA示仍有大量造影剂渗漏,呈Ⅰa型内漏,伴远端夹层动脉瘤形成(图2A、2B),遂转入本院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夹层动脉 主动脉夹层 左锁骨下动脉 开窗 弹簧圈栓塞 开放手治疗
下载PDF
54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10年生存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马金辉 朱亚东 +3 位作者 陈江波 崔明哲 梁凯 翟水亭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53-57,62,共6页
目的:评估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方式治疗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临床效果和风险。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54例B型IMH行TEVA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 目的:评估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方式治疗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临床效果和风险。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54例B型IMH行TEVA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EVAR治疗54例B型IMH,技术成功率100%。其中单纯行TEVAR36例,左锁骨下动脉(LSA)开口部分覆盖6例,LSA开口全部覆盖2例,LSA重建10例。围术期1例逆撕A型主动脉夹层行外科手术,1例出现脑梗死给予保守治疗,1例因出现新发破口再次干预行TEVAR,所有患者全部存活出院。随访13~112个月,平均随访(63±10.5)个月,失访3例,有效随访率94%。随访患者共6例死亡,2例患者再干预手术,K-M生存曲线显示10年总存活率79.8%。结论:B型IMH行TEVAR技术成功率高,创伤小,恢复快,远期预后好。然而,围术期有逆撕A型主动脉夹层及脑梗死等风险。对于血肿累及LSA开口导致近端锚定区不足的患者,尽可能选择个体化方案重建LSA,部分覆盖或者完全覆盖LSA开口一定要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壁内血肿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夹层 左锁骨下动脉
下载PDF
不同类型主动脉夹层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10
作者 黄晶 王同建 +5 位作者 韩淑芳 胡毓洪 刘士峰 王志恒 曹修祥 王军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8期935-939,共5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在复杂型与非复杂型B型主动脉夹层(TBAD)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收治的84例TBAD患者,按照不同分型将其分为复杂组(n=24)与非复杂组(n=60)。比较...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在复杂型与非复杂型B型主动脉夹层(TBAD)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收治的84例TBAD患者,按照不同分型将其分为复杂组(n=24)与非复杂组(n=60)。比较两组患者的支架使用情况、动脉真腔短径变化情况、假腔血栓化程度、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期二次手术情况。结果复杂组患者完全遮挡左锁骨下动脉比例明显高于非复杂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采用烟囱技术、转流手术比例及使用支架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4个平面上的动脉真腔短径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杂组患者T1节段假腔完全血栓化比例低于非复杂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2、T3节段的假腔血栓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各并发症发生率、二次手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VAR治疗复杂型与非复杂型TBAD均能获得较好的动脉重塑效果,二者的近中期生存率相似,TEVAR是治疗复杂型与非复杂型TBAD的理想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动脉重塑 并发症
下载PDF
血管转流技术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累及弓部StanfordB型夹层的临床效果
11
作者 莫均杰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3年第11期63-66,共4页
目的分析血管转流技术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在累及弓部Stanford B型夹层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4月~2023年5月收治的23例Stanford B型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3例采用血管转流技术联合胸... 目的分析血管转流技术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在累及弓部Stanford B型夹层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4月~2023年5月收治的23例Stanford B型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3例采用血管转流技术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对照组10例采用支架完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随访2年内死亡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内漏、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结论血管转流技术联合TEVAR治疗累及弓部Stanford B型夹层患者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该联合治疗方案可以改善患者的主动脉夹层情况,降低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转流技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弓部Stanford B型夹层 生存率 并发症
下载PDF
经皮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使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行预先埋置缝合技术的学习曲线 被引量:10
12
作者 高永山 张振明 +4 位作者 金凤仙 董跃华 姜伟华 王大伟 魏玉磊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98-302,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时应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行预先埋置缝合技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20年5月同一手术团队连续完成的应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行预先埋置缝合技术实施经皮胸主动脉腔... 目的探讨经皮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时应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行预先埋置缝合技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20年5月同一手术团队连续完成的应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行预先埋置缝合技术实施经皮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93例的临床资料,使用累积和(cumulative sum,CUSUM)方法分析其学习曲线,并对学习曲线不同阶段的预置缝合器操作时间、预置缝合器出血量、腹股沟区入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总技术失败率进行比较。结果CUSUM学习曲线最佳拟合方程为y=-3.085+1.91x-0.03614x2+2.227e-4x3-5.141e-7x4,拟合优度R2=0.9861,拟合曲线在手术例数累积至第38例后斜率变为负值,以此为界将其划分为2个阶段,A阶段为学习提高阶段(n=38),B阶段为熟练掌握阶段(n=55)。B阶段预置缝合器操作时间及出血量优于A阶段(P<0.05),而腹股沟区入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总技术失败率两阶段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胸心外科手术团队在经皮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使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行预先埋置缝合技术经38例手术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先埋置缝合技 经皮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学习曲线 CUSUM分析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术期血压护理 被引量:17
13
作者 赵洪霞 赵俊 +3 位作者 黄文华 李党香 马英霞 聂英 《护士进修杂志》 2017年第5期464-467,共4页
目的回顾总结32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实施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患者的围术期血压管理的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32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分析其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本组323例患者术后顺... 目的回顾总结32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实施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患者的围术期血压管理的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32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分析其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本组323例患者术后顺利度过危险期,无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术后突发夹层破裂死亡;1例患者术后出现左下肢股动脉栓塞,急诊行左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恢复良好;1例患者因术前入院时病情危重,存在双下肢缺血,尤以左下肢缺血明显,TEVAR术后并发左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及肾功能衰竭,经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而死亡。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血压应控制在100~120/60~90mmHg(1mmHg=0.133kPa),除及时采取措施缓解患者的疼痛,密切观察休克先兆,做好心理护理外,还要监测术中及术后血压的动态,确保血压测量准确,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及时调整血压,防止穿刺动脉伤口的渗血,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高血压 围手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护理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中覆盖腹腔干动脉的中远期疗效 被引量:7
14
作者 黎明 舒畅 +2 位作者 李全明 王暾 方坤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97-1201,共5页
目的:观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中覆盖腹腔干动脉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7月至2015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累及腹腔干动脉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 目的:观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中覆盖腹腔干动脉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7月至2015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累及腹腔干动脉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1例,术前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CT三维血管重建(CT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 angiography,DSA)检查以确认腹腔干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间侧支循环的存在。术中精确定位释放支架,同时覆盖腹腔干动脉及近腹腔干动脉的主动脉破口。随访分别在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之后每年进行1次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肝功能损害,无腹痛、腹胀等脏器缺血症状。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脊髓缺血症状。7例患者术后即时造影有内漏发生,但经保守治疗后3个月内均自行停止。余14例患者术后即时造影均未发现内漏,术后CTA复查可发现假腔内血栓形成,假腔逐渐缩小。结论: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中有计划地覆盖腹腔干动脉可以有效覆盖近腹腔干动脉开口的主动脉夹层破口。术后出现腹腔内脏器缺血或脊髓缺血的概率较低。术后II型内漏是其主要并发症,但多可经保守治疗后自行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动脉 内脏缺血 截瘫
下载PDF
脑脊液压力检测及引流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及其对脊髓缺血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岳嘉宁 符伟国 +10 位作者 王玉琦 郭大乔 徐欣 陈斌 蒋俊豪 杨珏 史振宇 竺挺 董智慧 石赟 王利新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74-1078,共5页
目的评价脑脊液压力监测及引流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及其对脊髓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共8例患者接受围术期脑脊液压力监测及引流治疗,其中5例为主动脉夹层综合征,3例为主动脉瘤。术前行蛛网膜下隙置管,检测并记录脑脊液压力的基... 目的评价脑脊液压力监测及引流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及其对脊髓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共8例患者接受围术期脑脊液压力监测及引流治疗,其中5例为主动脉夹层综合征,3例为主动脉瘤。术前行蛛网膜下隙置管,检测并记录脑脊液压力的基础水平。支架释放后记录脑脊液压力峰值,对压力升高30%以上者行脑脊液引流,维持压力至术前基础水平。结果主动脉夹层综合征患者支架释放后的脑脊液压力升高(42.13±22.51)%,显著高于主动脉瘤患者的(8.33±4.04)%(P<0.05)。其中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脑脊液引流,其余患者仅行脑脊液压力检测。共6例患者接受降主动脉内2枚覆膜支架长节段覆盖,降主动脉被覆膜支架隔绝的长度平均为(24.78±5.11)cm。术后及随访期间,无1例发生截瘫或下肢轻瘫,无中枢感染及低颅压并发症。结论脑脊液压力监测及引流可安全、有效地预防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及术后脊髓缺血,并可有效避免低颅压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 脑脊液 脊髓缺血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肺损伤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祥 姚碧 +3 位作者 倪良春 李庆臣 马黎明 刘高利 《医学综述》 2016年第9期1851-1854,共4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肺损伤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诊的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肺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肺损伤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诊的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肺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之上采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前临床情况、炎性细胞因子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低于对照组[(13±5)ng/L比(26±13)ng/L;(44±14)ng/L比(66±26)ng/L;(10±3)ng/L比(26±11)ng/L],且均低于治疗前[(68±23)ng/L、(96±16)ng/L、(42±1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30/30),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肺损伤的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 肺损伤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炎性细胞因子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联合体外开窗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的复杂胸主动脉疾病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涛 纪东华 王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82-887,共6页
目的报道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体外开窗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的复杂主动脉疾病的初步经验,并探讨其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TEVAR术中采用体外开窗技术治疗的1... 目的报道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体外开窗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的复杂主动脉疾病的初步经验,并探讨其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TEVAR术中采用体外开窗技术治疗的15例累及主动脉弓的复杂胸主动脉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技术成功率、围术期死亡率和术后随访等。结果15例患者中,主体开窗支架近端植于主动脉Z0、Z1、Z2区各5例。移植物单开窗9例,双开窗4例,三开窗2例。总计重建26条分支血管,其中无名动脉3条、左颈总动脉8条、左锁骨下动脉11条、迷走右锁骨下动脉2条以及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共干各1条;人工遮盖左锁骨下动脉4条。术后所有重建分支血管即刻造影显示血流通畅,技术成功率100%。围术期死亡2例(13.3%),无缺血性脑卒中、截瘫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失访2例(3条分支血管)。1例1条左锁骨下动脉狭窄,2例(13.3%)见少许内漏,均逐渐减少,2例死亡。结论TEVAR体外开窗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的复杂主动脉疾病可行、安全有效,近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 开窗支架 主动脉夹层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长期疗效 被引量:9
18
作者 吴兴建 李应菊 +1 位作者 尚中忍 张思源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年第7期731-734,共4页
目的观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其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文山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Stand 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 目的观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其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文山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Stand 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50)与治疗组(n=50),对照组予以患者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治疗组给予患者实施TEVAR术治疗。观察对比2组院内治疗效果,总结2组的随访与术后生存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院内病死率(8.0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的并发症总发生率(13.04%)明显低于对照组(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出院30 d的病死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随访0.5年、1年的生存率(97.83%,86.96%),与对照组(94.44%,86.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随访2年的生存率(84.78%)明显高于对照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VAR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相较于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效果更好,远期生存率更高,并发症少进而提高安全性,该术式值得深入研究,能够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生存率 并发症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中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葛阳阳 郭伟 +5 位作者 刘小平 熊江 贾鑫 马晓辉 张宏鹏 崔豹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337-341,共5页
目的评价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chronic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c TBD)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行TEVAR的25例c TBD患者临床资... 目的评价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chronic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c TBD)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行TEVAR的25例c TB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随访结果和影像学资料评估患者临床转归和动脉重塑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后30 d内无死亡病例,中位随访时间28.9(26.4-35.2)个月,1年生存率100%,2年和3年生存率均为95.2%(95%CI:86.1%-100%);支架覆盖动脉段动脉重塑较好,支架以远动脉段累积动脉扩张发生率30%-45%。结论 TEVAR治疗c TBD的成功率和早、中期生存率高,但支架以远动脉重塑水平差。行TEVAR治疗的c TBD患者,术后需密切影像学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B型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动脉重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