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1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肌再灌注损伤及恢复质量的影响
1
作者 赵竞余 刘兆汛 +2 位作者 姜丽杰 张新花 陈永学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8期886-890,共5页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肌再灌注损伤及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7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掷硬币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肌再灌注损伤及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7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掷硬币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8)。两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手术,对照组采用0.5%罗哌卡因20 mL进行胸椎旁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0.75μg/kg右美托咪定+0.5%罗哌卡因20 mL进行胸椎旁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气管插管即刻、切皮后5 min、术毕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ICU滞留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12、24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手术前、手术后24 h的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转移酶(AST)水平,以及补救镇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麻醉前及气管插管即刻,两组MAP、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后5 min及术毕,观察组MAP、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苏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U滞留时间、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6.58±4.03)h、(5.47±1.23)h、(11.24±2.10)d,均短于对照组[(18.33±4.52)h、(6.02±1.39)h、(12.17±2.3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2、24 h,观察组VAS评分分别为(2.65±0.45)、(2.56±0.59)分,均低于对照组[(2.87±0.53)、(2.92±0.61)分],Ramsay镇静评分分别为(2.15±0.95)、(2.20±0.91)分,均高于对照组(1.63±0.72)、(1.60±0.6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4 h,两组cTnI、CK-MB及AST水平均较手术前升高,但观察组cTnI、CK-MB及AST水平分别为(0.96±0.31)ng/mL、(4.91±1.06)ng/mL、(39.08±7.26)U/L,均低于对照组[(1.16±0.34)ng/mL、(5.61±1.17)ng/mL、(43.14±8.34)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补救镇痛发生率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应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后恢复更快,镇静效果更好,可显著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对患者心肌再灌注损伤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再灌注损伤 术后疼痛 胸椎旁神经阻滞 冠状动脉搭桥术
下载PDF
胸椎旁神经阻滞在患儿围术期镇痛中的应用进展
2
作者 马玉英 石翊飒 +2 位作者 王亚琴 闫庆阳 金学磊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4,共5页
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是一种将局麻药注入胸椎旁间隙,从而节段性地阻滞单侧躯体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交感神经的区域阻滞技术。近年来,TPVB技术用于患儿胸部及上腹部手术麻醉与镇痛的研究不断增加,表现出良好的围术期镇痛效果。本文从T... 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是一种将局麻药注入胸椎旁间隙,从而节段性地阻滞单侧躯体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交感神经的区域阻滞技术。近年来,TPVB技术用于患儿胸部及上腹部手术麻醉与镇痛的研究不断增加,表现出良好的围术期镇痛效果。本文从TPVB用药方案、扩散途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等方面对TPVB技术用于患儿围术期镇痛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旁神经阻滞 小儿 临床应用 围术期镇痛
下载PDF
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肺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机体应激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
3
作者 唐建姚 洪林 任静华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74-179,共6页
目的 分析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在肺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机体应激、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肺癌手术病例,随机分至研究组(接受TPVB)、对照组(采用肋间神经阻滞)各100例,记录2组... 目的 分析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在肺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机体应激、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肺癌手术病例,随机分至研究组(接受TPVB)、对照组(采用肋间神经阻滞)各100例,记录2组恢复情况,对比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析2组术前(T0)、给药15 min(T1)、诱导插管后(T2)、切皮时刻(T3)、拔管前(T4)平均动脉压(MAP)、心率、皮质醇(Cor)浓度,比较2组免疫功能指标、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恢复自主呼吸、首次排气、首次下床活动的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研究组的丙泊酚用量更低(P<0.05),2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1~T4时的MAP、心率、Cor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8 h研究组CD8^(+)低于对照组,而CD4^(+)、CD4^(+)/CD8^(+)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4 h、48 h的MoCA评分较对照组更高,而术后48 h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更低(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PVB应用在肺癌手术患者中,可促进其术后康复,镇痛效果满意,利于减少对机体应激、免疫功能的影响,且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及不良反应风险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旁神经阻滞 肺癌手术 机体应激 免疫功能 认知功能障碍
下载PDF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辅助胸椎旁神经阻滞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尚勇 吴建江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224-228,232,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辅助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行非体外循环下CABG(OPCABG)患者80例,随机分为0.25μg/kg右美托咪定组(A组)、0.50μg/kg右美托咪定组(B组)、1.00μ...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辅助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行非体外循环下CABG(OPCABG)患者80例,随机分为0.25μg/kg右美托咪定组(A组)、0.50μg/kg右美托咪定组(B组)、1.00μg/kg右美托咪定组(C组)和安慰剂组(D组),每组20例。比较各组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ICU停留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4组麻醉诱导前、术后24 h时Cor、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手术开始后2 h、术毕即刻及术后24 h时Cor、IL-6水平高于麻醉诱导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手术开始后2 h、术毕即刻Cor、IL-6水平低于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拔管后即刻、术后12 h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C组VAS评分低于A、D组(P<0.05)。4组术后24 h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不同时间点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TPVB能抑制OPCABG围手术期应激反应,改善术后疼痛情况,并推荐0.50μg/kg右美托咪定作为TPVB辅助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胸椎旁神经阻滞 冠状动脉路移植术 应激反应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手术的应用价值
5
作者 杨陈诚 周虹 张德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25-127,131,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受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70例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观察组35例(接受全身麻醉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术后静脉镇痛);对照组35例(接受全身麻醉及术后静脉...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受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70例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观察组35例(接受全身麻醉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术后静脉镇痛);对照组35例(接受全身麻醉及术后静脉镇痛),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血压及心率指标。结果观察组T1~T4四个时间点的血压及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1h、6h、12h以及24h四个时间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至24h时间段内,观察组的CD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1.4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43%。结论胸腔镜手术中开展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有助于稳定患者术中血压和心率,降低术后疼痛及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旁神经阻滞 胸腔镜 血流动力学指标 超声检查
下载PDF
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老年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6
作者 刘霄翔 郜巧雅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2期35-37,41,共4页
目的:观察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老年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该院收治的60例老年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 目的:观察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老年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该院收治的60例老年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比较两组不同时间(麻醉前、麻醉后15 min、术后5 min)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心率)水平、术后不同时间(术后2、6、12、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手术前后应激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胰岛素(INS)]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麻醉后15 min、术后5 min,两组平均动脉压、心率水平均低于麻醉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6、12、24 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两组NE、E、Cor、INS水平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应用于老年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可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降低疼痛评分和应激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全身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胸腔镜肺癌根治术 胸椎旁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血流动力学 应激反应 疼痛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麻醉效果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雷瑛英 乔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7期93-97,共5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麻醉效果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00例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麻醉方式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麻醉效果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00例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麻醉方式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以罗哌卡因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插管后5 min(T_(1))、手术30 min(T_(2))、术毕(T_(3)),观察组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E_(2)(PGE_(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 h(T_(5))、术后12 h(T_(6))、术后24 h(T_(7))、术后48 h(T_(8)),观察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观察组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可提高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的麻醉效果,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术中、术后疼痛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胸椎旁神经阻滞 肺癌根治术 麻醉 认知功能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科手术中的应用
8
作者 宋玉瑾 余欣然 +2 位作者 王承志 郑智文 甘建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064-0066,共3页
观察胸科手术中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10例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B组传统盲探法行胸椎旁神经阻滞,术后观察效果。结果 麻醉结果情况,A组胸椎旁神经组织的成功率、最大... 观察胸科手术中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10例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B组传统盲探法行胸椎旁神经阻滞,术后观察效果。结果 麻醉结果情况,A组胸椎旁神经组织的成功率、最大阻滞平面均优于B组(P<0.05)。两组麻醉前及手术结束前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切皮时、放置胸骨撑开器时A组各指标优于B组(P<0.05)。术后各阶段A组疼痛评分均低于B组,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B组(P<0.05)。结论 胸科手术中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麻醉质量及效果,有效控制术后疼痛感,减少术中对血流造成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胸椎旁神经阻滞 胸科手术 麻醉效果
下载PDF
前锯肌平面阻滞和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疼痛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鲁清 程元骏 周孟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7-92,共6页
目的研究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对疼痛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9月安徽省池州市人民医院60例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两... 目的研究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对疼痛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9月安徽省池州市人民医院60例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术中均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诱导前,A组选择前锯肌平面阻滞,B组选择胸椎旁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生命体征、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舒芬太尼使用量、疼痛因子、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的麻醉优良率为96.67%,B组的麻醉优良率为9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麻醉平面、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阻滞操作时间缩短,阻滞持续时间延长。两组患者切皮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舒芬太尼使用量较B组减少(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PGE2、IL-6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间静息、咳嗽状态下VAS评分结果:(1)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有差异(P<0.05);(2)A组与B组的VAS评分有差异(P<0.05);(3)A组与B组的VAS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异(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手术中均可发挥良好的麻醉阻滞作用,有效维持术中生命体征稳定,但相比于胸椎旁神经阻滞,前锯肌平面阻滞可缩短阻滞时间,延长阻滞持续时间,有利于减少术后疼痛因子释放,达到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还可减少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手术 前锯肌平面阻滞 胸椎旁神经阻滞 麻醉
下载PDF
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舒芬太尼多模式镇痛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唐季春 简金金 +3 位作者 王海浪 朱云霞 曹亮亮 惠夏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1期27-32,共6页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舒芬太尼多模式镇痛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镇痛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纳入江南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PVB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舒芬太尼多模式镇痛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镇痛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纳入江南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PVB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舒芬太尼多模式镇痛,TPVB组采用TPVB联合舒芬太尼多模式镇痛。比较两组术后2、6、12、24 h的Ramsay镇静评分与静息、咳嗽状态下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分别在术前及术后24 h检测两组血清肾上腺素(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去甲肾上腺素(N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水平,记录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Ramsay镇静评分不存在时点、组间、交互效应(P>0.05)。两组静息与咳嗽状态下VAS评分存在时点、组间、交互效应(P<0.05);两组术后6、12、24 h VAS评分均低于术后2 h,且随着术后时间延长,VAS评分越低(P<0.05);TPVB组术后2、6、12、24 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两组血清E、AngⅡ、NE水平均高于术前,SOD水平均低于术前,TPVB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两组血清VEGF、TGF-β_(1)、TNF-α、S-100β水平均高于术前,但TPVB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TPV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31%,与对照组的7.6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VB联合舒芬太尼多模式镇痛能进一步缓解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的疼痛,提升镇痛效果,减轻术后应激,并能减少术后血清VEGF、TGF-β_(1)、TNF-α、S-100β水平的增高,可能对降低癌细胞侵袭、转移风险有益,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肺癌根治术 胸椎旁神经阻滞 舒芬太尼 多模式镇痛 镇痛效果 安全性
下载PDF
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开胸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辉 熊立红 +5 位作者 徐晓晴 冯腾尘 王毅苗 高艳 王丽 滕金亮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7期621-624,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开胸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给予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和对照组30例(给予单纯全身麻...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开胸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给予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和对照组30例(给予单纯全身麻醉)。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心率、平均动脉压(MAP)、VAS评分及氧化应激反应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比较2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 h、6 h、12 h、24 h心率及MA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2 h、6 h、12 h、24 h的VAS评分逐渐降低(P<0.05),而观察组术后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24 h血清NE、ACTH、Cor及MD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SOD水平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血清NE、ACTH、Cor、SOD及MD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行开胸手术患者的心率、MAP影响较小,能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及氧化应激反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胸椎旁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开胸手术
下载PDF
普瑞巴林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冯磊 郗扬 +1 位作者 郭鸿飞 周雁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3年第3期538-542,共5页
目的观察普瑞巴林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为治疗该病症提供方法。方法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10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就诊的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9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普瑞巴林口... 目的观察普瑞巴林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为治疗该病症提供方法。方法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10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就诊的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9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普瑞巴林口服,45例)和联合组(普瑞巴林口服+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45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分别评估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4、8周的疼痛,以及治疗前及治疗4、8周的睡眠质量;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血液疼痛介质[P物质(SP)、β-内啡肽(β-EP)、神经降压肽(NT)]水平;统计并比较2组普瑞巴林用药量、加用羟考酮例数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治疗1、2、4、8周的VAS评分和治疗4、8周的PSQI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8周,联合组血S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β-EP、N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联合组普瑞巴林日用药量、加用羟考酮例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7.78%vs 37.78%,P<0.05)。结论采用普瑞巴林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镇痛效果良好,可调节疼痛介质分泌水平,提高患者睡眠质量,还可减少普瑞巴林用药量及补救镇痛,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带状疱疹 神经 超声 普瑞巴林 胸椎旁神经阻滞 疗效
下载PDF
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肺叶切除术后患者血清cTnI及心肌酶水平的影响
13
作者 许川 刘迪 +2 位作者 金星 胡剑 梅宏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肺叶切除术后患者血清心肌钙蛋白I(CTnI)及心肌酶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进行肺叶切除术且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的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5岁,ASA分级Ⅰ级或Ⅱ级,随机分为研...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肺叶切除术后患者血清心肌钙蛋白I(CTnI)及心肌酶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进行肺叶切除术且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的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5岁,ASA分级Ⅰ级或Ⅱ级,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全身麻醉,研究组采用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分析2组患者麻醉前,手术完结时,手术后6 h、24 h、48 h的血清CTnI及心肌酶含量。绘制散点图探究平均动脉压与心肌酶及cTnI含量之间的联系。结果研究组Ramsay镇静评分多处于2~3分,镇静效果良好;VAS评分在术后第1天到术后第7天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CK与AST含量在手术结束时和术后6 h均明显低于对照组;LD含量在术后6 h明显低于对照组;cTnI含量在手术结束后的6 h、24 h、48 h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相比全身麻醉,能够有效降低肺叶切除术对患者的心肌损害,保障患者在术中的安全性,缩短患者康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旁神经阻滞 肺叶切除术 心肌损害 全身麻醉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麻醉及镇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于浩 宫晓娜 《智慧健康》 2023年第13期35-39,共5页
目的 研究分析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镇痛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本院接诊的90例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纳入观察对象,依据麻醉方法进行分组,其中45例患者实行常规麻醉归为对照组,另45... 目的 研究分析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镇痛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本院接诊的90例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纳入观察对象,依据麻醉方法进行分组,其中45例患者实行常规麻醉归为对照组,另45例实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归为观察组,观察并分析2组患者麻醉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静息状态下的30min、6hVAS评分呈下降趋势,且低于对照组(P<0.05);而12h、24h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结果,组间无意义(P>0.05)。麻醉前2组HR、MAP检测值无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0min、1h和6h的上述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手术时间无意义(P>0.05);观察组的丙泊酚、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相比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 采取超声引导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作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效果突出,有效减轻疼痛,延长麻醉时间,推动手术顺利进行,临床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肺癌根治术 超声 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 镇痛效果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老年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5
作者 姜蓉 乔晓如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15期84-87,共4页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老年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采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的80例老年肺癌患者,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36,全身麻醉)和观察组(n=...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老年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采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的80例老年肺癌患者,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36,全身麻醉)和观察组(n=44,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麻醉前(T_(0))至拔管时(T_(3))时,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波动幅度均小于对照组。术后12、24 h,两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24 h,观察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24 h,两组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明显低于术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24、48 h,观察组的静脉自控泵按压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老年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降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对认知功能影响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肺癌根治术 胸椎旁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下载PDF
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在非插管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16
作者 孔宪刚 魏育涛 +1 位作者 刘曼曼 宋成伟 《中国医刊》 CAS 2023年第12期1365-1369,共5页
目的比较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 block,SA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在非插管胸腔镜手术(non-intubated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NIVAT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 目的比较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 block,SA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在非插管胸腔镜手术(non-intubated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NIVAT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0月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行NIVATS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观察组给予SAPB,对照组给予TPVB。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麻醉前(T_(0))、开胸后15min(T_(1))、开胸后30min(T_(2))、术毕(T_(3))、拔除喉罩后15min(T_(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rate,HR)],T_(0)、T_(2)、T_(4)时刻的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arterial oxygen,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arterial carbon dioxide,PaCO_(2))],术后恢复指标,术后镇痛情况,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术中视野暴露评分以及呛咳、低氧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阻滞操作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低血压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T_(0)时刻比较,两组患者T_(1)、T_(2)、T_(3)时刻的MAP均明显降低,对照组患者T_(1)、T_(2)时刻的HR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T_(1)、T_(2)、T_(3)时刻的HR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T_(0)、T_(1)、T_(2)、T_(3)、T_(4)时刻,两组患者的HR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T_(1)、T_(2)、T_(3)时刻,观察组患者的MA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T_(0)时刻比较,两组患者T_(2)、T_(4)时刻的PaO_(2)、PaCO_(2)均显著升高(P<0.05)。T_(0)、T_(2)、T_(4)时刻,两组患者的PaO_(2)、PaCO_(2)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麻醉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4h的15项恢复质量量表评分、静息以及咳嗽时的中重度疼痛发生率、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镇痛补救率以及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SAPB与TPVB均可安全、有效地用于NIVATS中,且SAPB操作相对简单,可维持患者的术中血流动力学水平稳定,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区域阻滞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锯肌平面阻滞 胸椎旁神经阻滞 血流动力学 非插管胸腔镜手术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肋间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后急性疼痛及麻醉药用量的影响
17
作者 朱联周 阿尔达克·夏买提 佘志佳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3年第7期784-789,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肋间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后急性疼痛及麻醉药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拟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肋间组与胸椎...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肋间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后急性疼痛及麻醉药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拟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肋间组与胸椎旁组,各38例。肋间组采用全麻联合肋间神经阻滞,胸椎旁组采用全麻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比较2组手术相关情况、术后24 h内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麻醉药用量、手术前后血清疼痛应激指标[前列腺素E2(PGE2)、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不良反应。结果胸椎旁组下床时间早于肋间组(P<0.05);在术后不同时间点(2、4、8、12、24 h),胸椎旁组患者在静息和咳嗽状态下的VAS评分均低于肋间组(P<0.05);术后2 h、24 h胸椎旁组血清PGE2、NE及Cor水平均低于肋间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2 h、24 h 2组血清PGE2、NE均升高(P<0.05),术后24 h胸椎旁组Cor水平与术前无差异(P>0.05)。2组术中丙泊酚用量、术后48 h舒芬太尼用量及镇痛泵按压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椎旁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及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均低于肋间组(P<0.05)。肋间组与胸椎旁组恶心(28.95%vs.34.21%)、呕吐(7.89%vs.5.26%)、嗜睡(2.63%vs.7.89%)、咳痰无力(2.63%vs.5.26%)及肺部感染(2.63%vs.0.00%)发生率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缓解肺楔形切除术后急性疼痛及减少术后24 h麻醉药用量方面效果较好,两种神经阻滞方案在术后总麻醉药用量方面相当,且均有较好的安全性,临床可依据具体情况选择镇痛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楔形切除术 超声引导 肋间神经阻滞 胸椎旁神经阻滞 急性疼痛 麻醉药用量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18
作者 宋丽娟 李红良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8期0045-0047,共3页
探讨在乳腺癌根治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和胸椎旁神经阻滞对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实验中主要需分析不同麻醉方式的应用价值,所以需选取实验对象,104例患者均实施乳腺癌根治术,为便于对比还需采用盲抽的方法根据麻醉方法的... 探讨在乳腺癌根治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和胸椎旁神经阻滞对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实验中主要需分析不同麻醉方式的应用价值,所以需选取实验对象,104例患者均实施乳腺癌根治术,为便于对比还需采用盲抽的方法根据麻醉方法的区别将其分为沿应用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术的对照观察与实施胸神经阻滞麻醉方式的观察组,均为52例患者,且在超声引导下完成,比较两组麻醉方式的临床应用情况。结果:各项实验后所得,在镇痛时间对比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时间更长,而且 观察组出PACU即刻以及术后各时间段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T2阶段的痛觉减退情况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效降低(P<0.05)。结论:对于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而言,麻醉方式选用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麻醉术可有效提升镇痛效果、延长镇痛时间,最大程度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下 神经阻滞 胸椎旁神经阻滞 乳腺癌根治术 术后镇痛效果
下载PDF
喉罩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9
作者 马树勇 张海燕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1期27-28,共2页
目的探讨喉罩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9月于我院行乳腺癌根治术的85例患者,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麻醉,研究组给予喉罩复合... 目的探讨喉罩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9月于我院行乳腺癌根治术的85例患者,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麻醉,研究组给予喉罩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术中50 min的生命体征、术中麻醉用药量、苏醒时间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研究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均高于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麻醉用药量少于对照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 h、5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喉罩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术中,麻醉用药量少,患者苏醒时间快,镇痛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罩复合超声 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 乳腺癌根治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