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不同体位下主动脉相对椎体位置变化的MRI观察
1
作者 吴林飞 钱邦平 +4 位作者 鲍虹达 邱勇 陈一心 王斌 俞杨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82-690,共9页
目的:在MRI上探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不同体位下(仰卧位与侧卧位)主动脉相对椎体位置的解剖关系.方法:纳入2020年5月~2022年12月在我院行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 目的:在MRI上探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不同体位下(仰卧位与侧卧位)主动脉相对椎体位置的解剖关系.方法:纳入2020年5月~2022年12月在我院行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33例.男29例,女4例;年龄38.3±8.8岁(22~54岁).收集性别、年龄及顶椎位置等基线资料.在术前站立位全脊柱侧位片上测量全脊柱整体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获取仰卧位与侧卧位MRI并测量以下参数:(1)主动脉-椎体角度(θ);(2)主动脉-椎体距离(d1);(3)主动脉外壁-椎体前缘间隙(d2).为探究左、右侧卧位对主动脉相对椎体位置的影响,根据侧卧位拍摄MRI的方向分为左侧卧位与右侧卧位两组以比较两组患者在仰卧位与(左或右)侧卧位时主动脉相对椎体位置的差异.根据AS患者的后凸畸形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低后凸畸形组(GK≤70°)及高后凸畸形组(GK>70°)以探究AS患者后凸畸形程度对主动脉相对椎体位置的影响,并通过不同后凸畸形程度组患者探究低、高后凸畸形程度组患者主动脉在仰卧位与(左或右)侧卧位下相对椎体位置的差异.结果:33例患者中,左侧卧位组22例,右侧卧位组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顶椎位置及术前GK无统计学差异.除右侧卧位组d2在T12存在差异(P=0.033),两组患者的仰卧位与侧卧位θ、d1、d2在T9~L3均无显著差异;低后凸畸形组与高后凸畸形组患者不同体位下(仰卧位与侧卧位)的θ、d1、d2在T9~L3亦无显著差异.在T9~T12,GK与θ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T9、T10、T12,GK与d1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在T9~T11,θ在高后凸畸形组更小(T9~T10,P<0.05;T11,P=0.057);在T9、T10、T12,高后凸畸形组d1更大(P<0.05);而在L1~L3,低后凸畸形组与高后凸畸形组间的θ、d1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严重胸腰椎后凸畸形AS患者,术前可考虑行侧卧位MRI替代仰卧位MRI;在截骨及椎弓根螺钉置入过程中,腰椎节段发生主动脉损伤的风险可能较胸椎节段更大;后凸程度会影响主动脉活动度及胸主动脉相对椎体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后凸畸形 主动脉位置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后机械并发症与GAP评分的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宋晨宇 钱邦平 +2 位作者 邱勇 王斌 俞杨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7-103,共7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术后机械并发症与GAP(global alignment and proportion)评分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术后机械并发症与GAP(global alignment and proportion)评分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行单节段PSO且随访超过2年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在术前、术后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下腰椎前凸角(lower lumbar lordosis,LLL)、整体倾斜(global tilt,GT),计算GAP评分。根据患者GAP评分分为3组:矢状面协调组(GAP评分0~2分)、中等不协调组(GAP评分3~6分)、严重不协调组(GAP评分7~13分),记录随访过程中发生的机械并发症,包括近端交界性后凸/失败(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failure,PJK/PJF)、远端交界性后凸/失败(distal junctional kyphosis/failure,DJK/DJF)、断棒,比较不同组之间机械并发症的发生率。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融合节段、后凸分型、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截骨水平,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S患者PSO术后机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63例患者,其中男性145例,女性18例,年龄35.8±10.0岁(17~63岁),术后随访38.6±16.9个月(24~96个月),26例发生机械并发症,其中断棒16例,PJK 10例。矢状面协调组、中等不协调组、严重不协调组机械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2%(5/26)、16.1%(9/56)和14.8%(12/81),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287,P=0.866)。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P=0.036)和BMI(P<0.001)与术后机械并发症的发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P=0.046)和BMI(P<0.001)为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PSO术后机械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PSO术后机械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与GAP评分无明显相关性,与年龄和BMI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后凸畸形 GAP评分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 机械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不同手术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卢奇昊 刘胜 +1 位作者 池开宇 陈镇辉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并分析疗效影响因素。方法以厦门市中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4例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18例设为A组...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并分析疗效影响因素。方法以厦门市中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4例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18例设为A组,行后方突出椎间盘摘除+经椎弓根截骨矫形内固定的36例设为B组,术后平均随访2年。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术后Frankel分级、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ODI。对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A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VAS、OD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组末次随访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A组低于B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术前后凸Cobb角、腰椎手术史、突出类型及并发症为手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根据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椎间盘突出患者后凸Cobb角选择相应术式治疗效果均较好,术前后凸Cobb角、腰椎手术史、突出类型、并发症对手术疗效均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后凸畸形 椎间盘突出 手术治疗 疗效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男女性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临床特征及生活质量的比较 被引量:18
4
作者 季明亮 钱邦平 +4 位作者 邱勇 王斌 俞杨 朱泽章 胡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37-343,共7页
目的:探讨男女性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临床特征及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3年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51例AS患者,其中男31例,女20例,年龄21~62岁,平均40.6岁。所有患者均填... 目的:探讨男女性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临床特征及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3年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51例AS患者,其中男31例,女20例,年龄21~62岁,平均40.6岁。所有患者均填写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巴氏AS疾病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巴氏AS功能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functional index,BASFI)、巴氏AS计量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metrology index,BASMI)、巴氏AS总体评分(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global score,BAS-G)、巴氏AS放射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radiology index,BASRI)及SF-36量表;同时记录其发病年龄、病程、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人类白细胞抗原-B27亚型(HLA-B27);在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全脊柱最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ing,PT)及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比较男性组与女性组发病年龄、病程、ESR、CRP、HLA-B27阳性率、TK、GK、LL、SVA、PI、PT、SS、ODI、BASDAI、BASFI、BASMI、BAS-G、BASRI及SF-36量表各维度之间的差异。结果:男女比例为1.6∶1。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发病年龄较晚、病程较短、ESR和CRP水平较高及HLA-B27阳性率较低(P〈0.05)。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表现出较高的ODI、BASDAI、BASRI评分及较低的BASMI评分(P〈0.05),两组BASFI及BAS-G无统计学差异(P>0.05)。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中,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表现出较大的GK、SVA(P〈0.05),两组TK、LL、PI、PT及SS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SF-36量表各维度中,女性组情感职能得分、精神健康得分低于男性组,而生理功能得分、社会功能得分高于男性组(P〈0.05),两组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及活力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行手术治疗的AS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6∶1。与男性AS患者相比,女性患者病情较重,且发病年龄较晚,病程较短。此外,男性AS患者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受到明显的限制,而女性AS患者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受到明显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后凸畸形 性别 临床特征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 被引量:9
5
作者 姜宇 郭昭庆 +6 位作者 李危石 陈仲强 齐强 曾岩 孙垂国 钟沃权 孙卓然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0-225,共6页
目的探讨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16年6月采用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 目的探讨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16年6月采用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陈旧性OVCF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22例。通过侧前方入路显露至骨折椎体,进行骨折椎体次全切除术,植入装有自体骨的钛网或人工椎体,选用侧方钉棒或钉板装置固定至相邻椎体,透视证实内固定位置满意后完成手术。影像学评估包括后凸角(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29分法(JOA-29)、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改良Frankel分级系统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手术时间(199.1±50.4)min,术中出血量(793.2±479.4)ml,术后住院时间(5.4±1.0)d。1例术中发现胸膜撕裂,即刻修补,术后恢复满意,无胸腔积液;1例围术期出现少量胸腔积液,未达到放置胸腔闭式引流标准,保守治疗满意后出院。术后即刻Cobb角19.5°±2.3°,与术前Cobb角29.4°±3.2°差异有显著性(P=0.000),末次随访Cobb角25.8°±2.5°,与术前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P=0.056)。术前11例出现神经损害,改良Frankel分级分别为5例D1级,5例D2级,1例D3级,术后9例恢复至少1级(Z=-3.035,P=0.002)。22例术后平均随访96.3月(39~133个月),末次随访均未出现症状复发和经历翻修手术,腰背部疼痛VAS评分、JOA-29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00)。结论对于单节段陈旧性OVCF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手术是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式,总体疗效满意,一定程度矫正局部后凸畸形,有效解除前方神经压迫,重建脊柱前柱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椎体压缩性骨折 胸腰椎后凸畸形 侧前方入路手术
下载PDF
肋椎关节损害对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王鑫强 钱邦平 +6 位作者 邱勇 朱泽章 蒋军 季明亮 冯帆 胡俊 汪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84-1089,共6页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肺功能损害的模式,探讨其肺功能与肋椎关节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004年4月~2011年12月采用截骨矫形术治疗45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男41例,女4例,年龄...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肺功能损害的模式,探讨其肺功能与肋椎关节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004年4月~2011年12月采用截骨矫形术治疗45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男41例,女4例,年龄22~60岁,平均34.6岁;病程3~37年,平均13.5年。后凸Cobb角55°~120°,平均83.5°。患者术前均行肺功能检测;根据患者术前CT评估其肋椎关节损害程度,并分为0、1、2、3、4共5级,对存在肺功能障碍伴肋椎关节损害的患者根据关节损害程度分组,1、2级为A组,3、4级为B组,对两组间肺功能参数进行比较;并对肋椎关节损害程度与术前Cobb角、年龄、病程和肺功能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7例肺功能正常;38例(84.4%)伴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障碍,其中轻度13例,中度22例,重度3例;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23例,阻塞性2例,混合性13例。41例(91.1%)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肋椎关节损害,其中1级7例,2级13例,3级18例,4级3例。B组患者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及30倍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30)等肺功能参数的实际值与预测值的百分比明显低于A组患者(P〈0.05)。肋椎关节损害程度与后凸Cobb角呈正相关(r=0.43,P=0.024),而与患者年龄和病程无明显相关性(r=0.08,0.44,P〉0.05);VC、FVC及FEV1*30等参数的实际值与预测值的百分比均与肋椎关节损害程度有负相关性(r=-0.49,-0.35,-0.39,P〈0.05)。结论: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肺功能障碍较为常见,损害程度以中度通气功能障碍为主,损害类型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肋椎关节损害是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肺功能损害的一个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后凸畸形 肺功能 肋椎关节损害
原文传递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矫正的术式选择 被引量:9
7
作者 朱泽章 邱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22-123,共2页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后凸畸形 矫正术 术式选择 并发症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颈胸段后凸畸形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截骨顺序的选择 被引量:6
8
作者 钱邦平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73-674,共2页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晚期患者常合并脊柱后凸畸形。根据后凸畸形的顶椎位置,AS后凸畸形可分为五种类型:腰椎后凸、胸腰椎后凸、胸椎后凸、颈胸段后凸、颈胸段后凸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圈。重度AS颈胸段后凸畸形...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晚期患者常合并脊柱后凸畸形。根据后凸畸形的顶椎位置,AS后凸畸形可分为五种类型:腰椎后凸、胸腰椎后凸、胸椎后凸、颈胸段后凸、颈胸段后凸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圈。重度AS颈胸段后凸畸形会形成“颌触胸”畸形,严重影响患者平视、平卧功能.甚至造成呼吸、吞咽困难等。然而,对As颈胸段后凸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者,两处畸形是否均需矫正.应先行颈椎还是胸腰椎截骨,尚存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后凸畸形 强直性脊柱炎 截骨 形合 脊柱后凸畸形 晚期患者 后凸
原文传递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步态及其意义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潘涛 钱邦平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58-661,共4页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累及中轴骨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患者逐渐出现胸椎后凸增大、腰椎前凸减少.晚期会出现严重的矢状面失平衡。为维持矢状面平衡与视线水平,患者需通过骨盆后旋、...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累及中轴骨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患者逐渐出现胸椎后凸增大、腰椎前凸减少.晚期会出现严重的矢状面失平衡。为维持矢状面平衡与视线水平,患者需通过骨盆后旋、髋关节过伸及膝关节屈曲来代偿,从而引起背部肌肉张力增高、能量过度消耗,导致腰背疼痛、躯干前倾和步态异常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现代步态分析为AS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状态提供了多种有效的研究方法,现就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步态的相关研究及其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后凸畸形 强直性脊柱炎 步态异常 患者 慢性炎症性疾病 下肢运动功能 膝关节屈曲 后凸
原文传递
固定至骨盆的长节段矫形手术治疗老年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机械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耀 漆龙涛 +4 位作者 徐贝宇 李淳德 于峥嵘 孙浩林 王诗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99-1007,共9页
目的:研究采用骶2骶髂(sacral-2 alar iliac,S2AI)螺钉固定至骨盆的长节段矫形手术治疗老年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机械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因退行性胸腰椎重度后凸畸形于我... 目的:研究采用骶2骶髂(sacral-2 alar iliac,S2AI)螺钉固定至骨盆的长节段矫形手术治疗老年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机械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因退行性胸腰椎重度后凸畸形于我院行长节段矫形手术且远端采用S2AI螺钉技术固定至髂骨的23例患者,其中男2例,女21例,年龄60~84岁(68.0±6.5岁)。手术节段9.1±2.4个,随访32.2±6.2个月。记录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并根据末次随访时患者是否发生机械性并发症将患者分为A组(无机械性并发症)和B组(有机械性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骨盆腰椎匹配值(PI-LL)、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矢状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冠状面侧凸角(Cobb angle,CA)、冠状面偏移距离(C7 plumb line-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矢状面全脊柱序列比例(global alignment and proportion,GAP)评分等。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评价术后1个月时矢状位参数对机械性并发症的预测价值,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机械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时,13例患者未出现机械性并发症(A组),10例患者出现机械性并发症(B组);4例进行了翻修,翻修率为17.4%。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骨密度、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截骨方式、术中出血、随访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A组患者VAS评分为2.2±0.9分,ODI为(28.6±7.8)%,B组患者VAS评分为3.3±1.2分,ODI为(49.5±9.6)%,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1个月时LL为39.6°±6.7°,SS为28.8°±8.5°,PI-LL为11.4°±11.3°,GAP评分为6.9±2.0分。B组术后1个月时LL为24.4°±9.9°,SS为20.2°±8.6°,PI-LL为22.7°±12.5°,GAP评分为10.9±2.4分。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LL为35.2°±8.5°,PI-LL为17.3°±9.6°,B组LL为16.3°±9.8°,PI-LL为30.0°±12.1°,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且均较术后1个月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时的SS、LL、PL-LL及GAP评分预测机械性并发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2(P=0.035)、0.896(P=0.001)、0.754(P=0.041)和0.885(P=0.002)。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4.1°、32.8°、12.0°和9.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1个月的LL值<32.8°是机械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48.0,95%CI:3.7~622.0,P=0.003)。结论:固定至骨盆的后路长节段矫形手术治疗老年重度后凸畸形术后仍存在较高的机械性并发症发生率,建议术后应使SS>24.1°、LL>32.8°、PI-LL<12.0°。GAP评分≥10提示术后机械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 机械性并发症 S2AI螺钉固定 GAP评分
原文传递
术前应用Surgimap Spine辅助设计截骨矫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博 杨光 +3 位作者 吕东波 曹臣 张敬乙 高延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97-304,共8页
目的:分析术前应用数字化智能软件Surgimap Spine辅助设计截骨矫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4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行截骨矫形治疗AS胸腰椎后... 目的:分析术前应用数字化智能软件Surgimap Spine辅助设计截骨矫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4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行截骨矫形治疗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1例;年龄19~46岁(32.7±8.1岁)。术前将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导入Surgimap Spine软件,测量骨盆参数、颌眉角(chin-brow vertical angle,CBVA)和矢状面平衡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等矢状位参数;旋转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达到理想数值;连接C7椎体中心与S1后上角连线,沿拟定截骨椎前方皮质中心将C7中心旋转至骶骨正上方,旋转角度α即为预测SVA=0mm时截骨角度;应用截骨工具模拟SVA=50mm时截骨角度β;再应用截骨工具分别模拟CBVA=10°和20°时所需截骨角度γ、δ,颈椎受累者δ≤截骨角度λ≤γ且满足β≤截骨角度λ≤α;颈椎未受累者β≤截骨角度λ≤α。根据设定截骨角度范围,指导术中截骨。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拍摄脊柱全长X线正侧位片,测量并比较CBVA、脊柱整体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椎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I)与腰椎前凸角(LL)之差(PI-LL)、SVA等参数,采用SRS-22评分(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 questionnaire)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临床疗效,同时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5例患者合并颈椎强直,其中3例无法同时满足SVA和CBVA需求,根据术者经验进行权衡。手术时间350~490min(420±38.9min),术中出血量900~1900ml(1366.5±337.3ml)。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6±5.6个月。手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的CBVA分别为33.1°±13.1°、8.2°±3.8°、10.5°±4.2°;GK分别为68.5°±28.4°、35.4°±12.0°、36.1°±10.6°;TK分别为51.3°±17.3°、35.9°±9.9°、35.7°±8.7°;TLK分别为31.5°±16.1°、15.2°±7.4°、14.5°±7.2°;LL分别为-2.3°±20.8°、-39.7°±12.9°、-37.8°±8.9°;PT分别为36.5°±11.5°、23.2°±9.1°、25.4°±7.9°;SS分别为13.2°±8.8°、25.2°±8.5°、26.2°±8.7°;PI-LL分别为37.3°±15.6°、8.3°±8.7°、10.5°±9.5°;SVA分别为175.3±47.4mm、38.2±10.2mm、44.2±11.3mm。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与手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的PI值为48.2°±13.3°、48.0°±12.7°、48.1°±12.3°,无显著性改变(P>0.05)。末次随访时的ODI和SRS-22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水平视线及生活能力均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未见内固定松动、移位及断裂,植骨融合充分。结论:术前应用数字化智能软件Surgimap Spine辅助设计截骨治疗AS胸腰椎后凸畸形可行,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后凸畸形 截骨矫形设计 Surgimap Spine软件 疗效
原文传递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技术在胸腰椎后凸畸形矫正中的应用
12
作者 罗琦 游辉 《中国当代医药》 2016年第28期78-80,共3页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技术在胸腰椎后凸畸形矫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3年5月-2015年1月因胸腰椎后凸畸形于我院行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手术治疗的32例患者纳入研究,观察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时疼痛[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技术在胸腰椎后凸畸形矫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3年5月-2015年1月因胸腰椎后凸畸形于我院行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手术治疗的32例患者纳入研究,观察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时疼痛[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矢状面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前,患者VAS评分为(7.64±1.26)分,矢状面Cobb角为(45.79±12.43)°,ODI水平为(58.67±7.50)%;治疗后VAS评分为(3.25±0.78)分,矢状面Cobb角为(10.52±6.85)°,ODI水平为(26.98±5.40)%,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技术在胸腰椎后凸畸形矫正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更好地纠正畸形,缓解疼痛,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技术 胸腰椎后凸畸形矫正 ODI指数 VAS评分
下载PDF
后路全脊椎截骨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分析
13
作者 喻锋 王冶 +2 位作者 石卫星 吴明 余贵华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年第7期1063-1064,共2页
目的:对后路全脊椎截骨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选择42例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术中出血量为(502±54)ml;总治疗优良率为92.9%;术后患者的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度和Frankel分级对比明显优... 目的:对后路全脊椎截骨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选择42例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术中出血量为(502±54)ml;总治疗优良率为92.9%;术后患者的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度和Frankel分级对比明显优于术前(P<0.05)。结论:采取后路全脊椎截骨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能够提高治疗优良率,可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后凸畸形 后路全脊椎截骨 优良率
下载PDF
多节段腰椎后路椎体间及后外侧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骨折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青松 刘少喻 尹宗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2-517,共6页
背景: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骨质疏松性骨折合并后凸畸形发病率逐渐增高。对该病的手术方式是否需要截骨矫形尚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及后外侧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合并胸腰椎... 背景: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骨质疏松性骨折合并后凸畸形发病率逐渐增高。对该病的手术方式是否需要截骨矫形尚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及后外侧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矢状位平衡的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共纳入90例老年骨质疏松的患者,其中手术组40例为合并胸腰段后凸畸形的患者,在抗骨质疏松治疗基础上,通过多节段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及后外侧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行矫形;非手术组50例存在骨质疏松,但无后凸畸形。通过对患者术前和术后随访,观察手术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对比2组间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如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躯干偏移、骨盆倾斜角和骨盆入射角,评估患者矢状面平衡的改善;通过日本骨质疏松生活质量评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1)手术组患者术后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2)手术组术后胸椎后凸角、矢状面躯干偏移和骨盆倾斜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3)生活质量方面,手术组术后姿势和形态评分、恐惧和心理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但仍低于非手术组(P <0.05);手术组术后的疼痛评分、一般健康评分与非手术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4)通过多节段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及后外侧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能有效改善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矢状面平衡,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骨质疏松性骨折 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椎体融合 胸腰椎后凸畸形 腰椎 脊柱后凸 脊柱融合术 生活质量 组织工程
下载PDF
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治疗合并食管裂孔疝的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正楠 钱邦平 +3 位作者 黄季晨 邱勇 王斌 孙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8-33,共6页
目的:分析合并食管裂孔疝(hiatus hernia)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评估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对此类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 目的:分析合并食管裂孔疝(hiatus hernia)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评估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对此类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7月于我院行PSO治疗的301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资料,其中5例合并食管裂孔疝,男2例,女3例,年龄54.6±7.2岁(48~67岁),2例患者存在术前吞咽困难,术前通过肺功能检查评估患者呼吸功能,发现4例患者存在轻度呼吸功能受限,1例患者合并重度呼吸功能不全伴肺动脉高压。PSO术中未对患者食管裂孔疝进行特殊处理。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在患者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全脊柱最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和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术前和术后在矢状位CT上测量食管裂孔疝入物高度、在横断面CT上测量食管裂孔疝面积,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应用配对秩和检验比较术前术后影像学参数。结果:5例患者随访3~24个月(12.6±7.5个月)。术前GK为103.2°±19.9°,术后改善至48.2°±15.0°,末次随访时45.0°±11.9°;术前SVA为213.4±90.6mm,术后改善至68.2±36.0mm,末次随访为63.0±50.3mm,术后GK、SVA与术前比较有均显著性差异(P>0.05),而末次随访时GK、SVA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疝入物高度为9.1±1.7cm,面积为73.0±39.3cm^(2),术后分别降至6.4±0.9cm和42.4±19.5cm^(2),术后疝入物高度和面积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神经并发症及浅表或深部感染,且无断钉、断棒等内固定并发症。结论:对于合并食管裂孔疝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在PSO术后脊柱畸形得以矫正的同时,食管裂孔疝也能获得一定程度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后凸畸形 食管裂孔疝 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 麻醉评估
原文传递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6
作者 赵师州 钱邦平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75-681,共7页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及表现形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矫形手术且随访大于2年的133例AS...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及表现形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矫形手术且随访大于2年的133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男性118例,女性15例,年龄35.1±9.8岁(18~63岁)。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截骨方式和椎体融合节段。术前、术后及每次随访拍摄全脊柱正侧位片,并测量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度(pelvic tilt,PT)、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和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根据PJA将患者分为PJK组和非PJK组,利用卡方检验及t检验对比两组间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参数。结果:133例患者平均随访3.6±2.2年(2.0~15.0年),11例发生PJK,平均在术后随访3.7年(0.3~15.0年)发生,PJA从术前5.5°±9.7°进展至21.2°±9.5°。PJK组手术年龄低于非PJK组(P<0.01),PJK组行SPO人数比例高于非PJK组(P<0.01)。PJK组术前PJA和SVA均低于非PJK组(P<0.05)。两组间TK、LL、SS、PT和P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1例PJK患者中,有3种PJK表现形式,包括假关节(2例)、压缩性骨折(3例)和AS胸椎后凸畸形的自然进展(6例)。末次随访时,1例假关节PJK患者自发性愈合,1例AS胸椎后凸畸形自然进展的PJK患者行翻修手术,其余患者均予以随访观察。结论:AS术后PJK表现形式包括假关节、压缩性骨折和AS胸椎后凸畸形的自然进展。初次手术年龄、手术方式、术前PJA及SVA影响PJK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后凸畸形 近端交界性后凸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 Smith-Petersen截骨术
原文传递
单节段与双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重塑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腰椎前凸曲线的效果及术式选择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耀 钱邦平 +3 位作者 邱勇 王斌 孙旭 乔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83-991,共9页
目的:分析单节段和双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后凸Cobb角≥80°)患者中重塑其腰椎前凸曲线的效果,探讨两种术式的适应证。方法:... 目的:分析单节段和双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后凸Cobb角≥80°)患者中重塑其腰椎前凸曲线的效果,探讨两种术式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接受PSO手术治疗的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44例接受单节段PSO治疗,24例接受双节段PSO治疗,随访时间为36.50±15.07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填写Osweste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胸腰椎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将68例分别接受单节段和双节段PSO患者对比分析后,根据患者术后腰椎前凸顶点的位置分为两组,腰椎前凸顶点在L3或L4组(30例),腰椎前凸顶点在L5或其他腰椎组(38例),比较两组腰椎曲线的大小及形态。将良好的腰椎前凸曲线重塑定义为术后腰椎前凸顶点位于L3或L4水平,进一步筛选出30例实现良好的腰椎前凸曲线重塑的患者,再将其分为单节段PSO组(20例)和双节段PSO(10例)组,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这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术前影像学参数的最佳临界值(cut-off值)。结果:在68例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中,接受单节段PSO组与双节段PSO组患者术后腰椎前凸顶点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双节段PSO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失血更多、固定节段更长(P<0.05)。术后腰椎前凸顶点在L5或其他腰椎组患者术后的LL和SS均显著小于L3或L4组(P<0.001),而两组患者术后的GK、SVA、TK和PT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的截骨水平及截骨术式对术后腰椎前凸顶点的分布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30例实现良好的腰椎前凸曲线重塑的患者中,术后除TK外的所有脊柱骨盆参数较术前明显改善,ODI、VA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随访过程中也未见明显的矫正丢失;其中,双节段PSO组术前的GK、SVA和LL明显大于单节段PSO组(P<0.05),其余的术前参数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GK的cut-off值为94.50°,SVA的cut-off值为19.35cm,LL的cut-off值为12.00°。单节段PSO组并发症包括2例截骨椎脱位、1例体位性臂丛神经麻痹和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双节段PSO组并发症包括2例体位性臂丛神经麻痹、1例截骨椎脱位和1例随访期间内固定棒断裂。结论:单节段和双节段PSO均能为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患者实现良好的腰椎前凸曲线重塑,术式的选择取决于患者术前后凸畸形的严重程度。对于GK<94.50°、SVA<19.35cm及LL<12.00°的患者,首先考虑单节段PSO以实现良好的腰椎前凸曲线重塑;相反地,对于脊柱矢状位失衡更严重(GK≥94.50°、SVA≥19.35cm及LL≥12.00°)的患者,双节段PSO是重塑良好腰椎前凸曲线的更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 腰椎曲线
原文传递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并胸腰椎后凸畸形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于召龙 梁鹤 +2 位作者 王云浩 李秋园 田纪伟 《医学综述》 2020年第11期2218-2222,共5页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是绝经期女性及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类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预期寿命的增加,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若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患者会出现胸、腰背部疼痛或脊柱后凸畸形等多种并发症。近年来,外科手术已成...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是绝经期女性及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类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预期寿命的增加,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若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患者会出现胸、腰背部疼痛或脊柱后凸畸形等多种并发症。近年来,外科手术已成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并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常规手术方法。老年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较高。近年来,截骨矫形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并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骨质疏松 胸腰椎后凸畸形
下载PDF
经椎间孔楔形截骨矫形术结合椎间隙植骨垫高矫正僵硬型胸腰椎后凸畸形 被引量:2
19
作者 娄文杰 覃松 +2 位作者 王凯 车彪 邹凯 《颈腰痛杂志》 2018年第3期380-381,共2页
僵硬型胸腰椎后凸畸形是由于长期工作保持一样的姿势通过重力作用、病理原因导致的骨质软化、肌肉韧带松弛等引起的胸腰椎骨骼畸形。单纯后路闭合型截骨矫形的截骨方式易使脊柱短缩,相比较于脊柱的短缩,脊髓因扭曲、压缩以及皱褶会增大... 僵硬型胸腰椎后凸畸形是由于长期工作保持一样的姿势通过重力作用、病理原因导致的骨质软化、肌肉韧带松弛等引起的胸腰椎骨骼畸形。单纯后路闭合型截骨矫形的截骨方式易使脊柱短缩,相比较于脊柱的短缩,脊髓因扭曲、压缩以及皱褶会增大神经损伤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间孔楔形截骨矫形术 椎间隙植骨垫高矫 胸腰椎后凸畸形 手术方法 临床效果
下载PDF
经椎弓根截骨术联合卫星棒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的疗效观察
20
作者 陆景顺 钱邦平 +3 位作者 邱勇 王斌 俞杨 乔木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1期29-35,共7页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SO)联合卫星棒技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9月—2021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9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26例、女3例,年龄18~55(35....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SO)联合卫星棒技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9月—2021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9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26例、女3例,年龄18~55(35.5±9.9)岁。本组患者均采用单节段PSO联合卫星棒技术治疗。根据围截骨区单侧或双侧使用卫星棒固定,将患者分为2组:单侧组13例,双侧组16例。观察指标:(1)基于患者站立位全脊柱X线侧位片测量和观察患者的矫正效果,比较2组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平衡(SVA)、腰椎前凸角(LL)、全脊柱后凸角(GK),以及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的截骨角(OVA)、融合节段角(AFS)。(2)比较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重点观察力学并发症断棒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随访时间、截骨水平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9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72(26.4±10.7)个月。(1)组内比较:单侧组术前SVA、GK、LL分别为(162.1±53.3)mm、79.7°±16.8°、-9.5°±20.4°,术后即刻分别为(64.1±42.5)mm、34.4°±20°、-44.0°±10.8°,末次随访时分别为(64.2±51.6)mm、34.7°±18.4°、-39.3°±11.9°;双侧组术前分别为(155.4±66.7)mm、68.3°±15.3°、0.6°±18.1°,术后即刻分别为(53.9±45.9)mm、24.9°±14.0°、-40.7°±9.2°,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8.6±48.5)mm、25.6°±15.7°、-39.8°±8.5°。2组患者SVA、GK、LL术后均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末次随访与术后即刻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间比较:除双侧组术后即刻的OVA(28.6°±8.8°)明显大于单侧组(19.9°±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P=0.023)外,其余影像学参数(SVA、GK、LL、AF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29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并发症:单侧组2例(1例术后体位性臂丛神经麻痹、1例术后6年截骨椎水平卫星棒未固定侧断棒),双侧组2例均为术中截骨椎脱位,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PSO联合卫星棒技术治疗AS胸腰椎后凸畸形可获得满意的矫正效果,并有效预防术后矫正丢失和断棒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 脊柱后凸 胸腰椎后凸畸形 矫形外科手术 卫星棒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 力学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