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藏语传统文法中能所关系理论深化的发展过程
- 1
-
-
作者
根棍
邓戈
-
机构
西藏大学文学院
-
出处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
CSSCI
2023年第2期43-53,共11页
-
文摘
本文就藏语语法中“能所关系”的理论发展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包括“能所”术语的产生、在不同阶段的语法研究中提出过哪些发展性的概念及其解读和阐释、最后如何达到理论上的成形和完善等。首先,藏语语法中“能”与“所”的术语最早出现在吞米所著《音势论》,根据藏文属印度文字系的渊源关系及相关梵语语法对藏文文法的影响,推断出吞米在《音势论》中提出的“能”与“所”一定程度上沿用了梵文文法的术语,由于语言类型的不同,其概念在梵藏语言中并不对等,各有套路。其次,历代藏语语法学家们对《音势论》提到的“能”与“所”的概念进行了发展性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公元十三世纪至十五世纪,代表语法学家有萨迦班智达、卫巴罗萨、夏鲁译师等,他们从动词的与我方及他方的关系上初步探讨了能所概念。第二阶段为公元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代表语法学家有南木林班智达、扎德仁青顿珠等,他们从动词与主谓宾的关系上解读了能所概念,同时也发展了不少专业术语,丰富了语法学的内容。第三阶段为公元十八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代表语法学家有司都班钦、欧曲·达玛巴扎、噶来·冲益等,他们从动词的时态、及物不及物与主谓宾的关系上展开了能所概念的细化研究,至此,藏语语法中的“能所”理论基本成形。最后,二十世纪中叶至二十一世纪初,为藏语语法“能所”理论的完善和成型阶段。主要代表有毛尔盖·桑木旦、马进武、格桑局冕等现代语法学家,他们从动词的时态、语态等范畴与句子成分的关系上深度挖掘了能所概念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全面构建了关于藏语传统文法中有关“能所”关系的理论体系。
-
关键词
藏文文法
能所关系
动词范畴
句子成分
-
Keywords
Tibetan grammar
enactive relations
verb categories
sentence components
-
分类号
H214
[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
-
-
题名媒介与认知论纲——能所关系的泛语言研究
被引量:3
- 2
-
-
作者
胡潇
-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
-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19,共6页
-
文摘
媒介是人们联系主客体关系、认识和思考问题的文化工具 ,其信息方式日益深刻地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认识方式。“能所”关系作为媒介、符号系统的基本结构 ,贯通着认识活动的多重关系 ,深化和拓展认识论的研究。必须抓住媒介的“能所”关系进行多维面的语言学阐释 ,这是从文化学视域推进认识论 ,进而建构文化认识论的一个重要契机。
-
关键词
能所关系
泛语言研究
媒介
认识
符号学
语言文化
文化结构
-
分类号
G0
[文化科学]
H0-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能所关系的有理据和无理据——符号学思考之二
- 3
-
-
作者
蹇河沿
-
机构
云南艺术学院戏剧系
-
出处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11-15,共5页
-
文摘
众所周知,符号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来,并作了最基本的学科建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符号学是在语言研究的基础上得以建立的;语言符号是符号研究的基础。在语言符号中,一个特定的能指为什么能够表示一个特定的所指,索绪尔认为这种联系是任意的,例如汉语“shù”
-
关键词
符号学家
语言符号
眼泪
演员
相似性
所指
类似性
能所关系
肖似符号
属性
理据
类喻
表现层
-
分类号
H0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CIS 设计的符号学美学分析
- 4
-
-
作者
黄河
詹七一
-
机构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大学
-
出处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1997年第5期72-75,共4页
-
文摘
运用符号学美学能所关系、施受关系原理,分析CIS设计.首先提出CI符号应既是标志符号,又是表现符号,才能构成“有意味的形式”.如果标志符号同时又具备肖似符号、象征符号和表现符号的特性,就会增加标志符号的意蕴含量和趣味性.其次探讨CIS在施受关系中,要成为一个具备完整结构的有机整体,具有自我同一性,就必须考虑施受语境中的各种因素.
-
关键词
CIS
符号学美学
能所关系
企业识别系统
-
Keywords
CIS femiotic aesthetics
signifier and signified relationship
donor and accepter relationship
context
-
分类号
F270.7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