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96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基于MRI的腹部脂肪组织辅助定量软件
1
作者 邢璟祎 徐静怡 +5 位作者 成玉祥 王嘉皓 万佳韵 何泓钰 王丽辉 陈珊珊 《中国科技信息》 2025年第7期106-109,共4页
人体脂肪分布特征与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风险密切相关,脂肪组织的存储部位和体积定量对于疾病状况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脂肪组织可分为内脏脂肪(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和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SAT),二者在形态、... 人体脂肪分布特征与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风险密切相关,脂肪组织的存储部位和体积定量对于疾病状况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脂肪组织可分为内脏脂肪(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和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SAT),二者在形态、成分、分布、代谢和功能方面均存在差异,过多的VAT堆积更容易导致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心血管等疾病。相比较其他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被认为是研究脂肪分布的最佳手段,临床常采用MRI水脂分离技术获取脂肪图和脂肪分数图,再基于像素亮度和位置分布特征实现VAT和SAT的分割,进而计算出相应的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状况 脂肪组织 腹部脂肪 代谢疾病 脂肪分布 皮下脂肪 胰岛素抵抗 内脏脂肪
下载PDF
基于乳脂肪球膜结构以提高液态乳体系的稳定性:乳脂肪球膜构建机制综述
2
作者 王鑫 于景华 +1 位作者 赵亭亭 刘晓辉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8-316,共9页
乳脂肪球起源于乳腺上皮细胞,脂肪球膜中的脂质和蛋白质通过静电斥力和空间位阻维持脂肪球的稳定性,同时膜上的成分具有特定的营养特性。脂肪球界面的重新构建对液态乳制品的品质至关重要,本文对近年来加工中乳脂肪球界面构建机制的研... 乳脂肪球起源于乳腺上皮细胞,脂肪球膜中的脂质和蛋白质通过静电斥力和空间位阻维持脂肪球的稳定性,同时膜上的成分具有特定的营养特性。脂肪球界面的重新构建对液态乳制品的品质至关重要,本文对近年来加工中乳脂肪球界面构建机制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发掘共通之处。均质会破坏脂肪球膜的原生结构,导致膜结构重新排列。此外,热处理也会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并引起脂质结构域的侧向分离。同时,脂肪球膜上蛋白质和脂质的热响应会导致原始膜成分的损失。外源添加物通过改善油水界面和增强脂肪球的稳定性,参与体系稳定化的重构建。未来需深入研究脂肪球膜构建机制与宏观体系的联系,并优化特定的加工条件,以获得更高品质的乳制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 脂肪球膜 脂肪球膜蛋白 脂质域 重构建
下载PDF
中国内脏脂肪指数与脂肪肝发生风险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3
作者 徐浩 方达 +2 位作者 周卫红 毕艳 顾天伟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336-1341,1366,共7页
背景肥胖是脂肪肝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但肥胖的诊断指标不能有效反映脂肪组织分布在脂肪肝发生中的作用。目的评估基线内脏脂肪指数(VAI)及中国内脏脂肪指数(CVAI)与脂肪肝发生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 背景肥胖是脂肪肝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但肥胖的诊断指标不能有效反映脂肪组织分布在脂肪肝发生中的作用。目的评估基线内脏脂肪指数(VAI)及中国内脏脂肪指数(CVAI)与脂肪肝发生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2月—2021年11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17086名成年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健康管理中心的电子信息系统查阅健康体检档案,收集基本信息、一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器械检查结果。根据随访的腹部超声和CT结果,判断是否发生脂肪肝。随访截至2022年12月。终点事件为基线无脂肪肝至首次发生脂肪肝或末次随访时间。根据随访是否发生脂肪肝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基线VAI、CVAI。根据基线VAI、CVAI的四分位数水平,将人群各分为4组(Q1、Q2、Q3、Q4组),比较4组的脂肪肝发生率。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VAI、CVAI与脂肪肝发生的相关性,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VAI、CVAI对脂肪肝发生的预测价值,采用Delong's检验比较VAI、CVAI的曲线下面积(AUC)差异。结果纳入的受试者平均年龄(44.3±13.2)岁,平均BMI(23.2±2.6)kg/m^(2),平均随访时间(2.7±1.1)年。截至随访结束,2523例(14.8%)受试者发生脂肪肝。其中男性[19.4%(1837/9461)]脂肪肝发生率高于女性[9.0%(686/7625)](P<0.001)。脂肪肝组VAI和CVAI均高于未发生脂肪肝组(P<0.05)。趋势性检验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基线VAI、CVAI水平的增加,脂肪肝发生率也增加(χ^(2)_(趋势)=1034.9、1334.8,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AI-Q4组和CVAI-Q4组发生脂肪肝的风险分别是VAI-Q1组的2.579倍(95%CI=2.088~3.186)和CVAI-Q1组的3.375倍(95%CI=2.488~4.576)。ROC曲线显示,CVAI预测脂肪肝的AUC大于VAI的AUC(0.737与0.708,P<0.001)。分层分析显示,CVAI在不同性别、年龄及BMI分组中,CVAI-Q4组均与脂肪肝发生相关(P<0.001)。结论基线CVAI与脂肪肝发生显著相关,且CVAI对脂肪肝发生的预测能力优于VA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 肥胖 中国内脏脂肪指数 内脏脂肪指数 危险因素
下载PDF
FibroTouch和CT定量检查诊断脂肪肝人群NASH效能研究
4
作者 王小燕 崔文星 陈超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5年第2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FibroTouch和CT定量检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效能。方法2022年1月~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NAFLD患者150例,均行肝穿刺活检、FibroTouch和CT定量检查。FibroTouch检测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AP)和... 目的探讨FibroTouch和CT定量检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效能。方法2022年1月~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NAFLD患者150例,均行肝穿刺活检、FibroTouch和CT定量检查。FibroTouch检测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AP)和肝脏硬度检测(LSM),CT定量检测内脏脂肪组织面积(VAT)、皮下脂肪组织面积(SAT)、肝/脾CT值和腹部脂肪总面积(TAT)。以Kappa值分析两种方法与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单纯性脂肪肝(SFL)109例和NASH 41例;以肝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FibroTouch与肝组织病理学诊断的Kappa值为0.743,一致性较高,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8%、89.9%、89.3%、76.6%和95.2%,而CT定量检查诊断分别为85.4%、87.2%、86.7%、71.4%和94.1%;NASH组CAP、LSM和TAT分别为(303.5±12.7)db/m、(11.1±2.9)kPa和(473.1±80.5)cm^(2),均显著高于SFL组【分别为(269.4±17.2)db/m、(6.4±1.6)kPa和(358.1±72.0)cm^(2),P<0.05】,而肝/脾CT值为(0.4±0.1),显著低于SFL组【(0.8±0.2),P<0.05】;经ROC曲线分析显示,CAP、LSM、肝/脾CT值和TAT诊断NASH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1、0.864、0.803和0.851,均有很好的诊断效能(P<0.05)。结论FibroTouch和CT定量检查指标自NAFLD人群中筛选NASH患者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受控衰减参数 肝脏硬度检测 腹部脂肪总面积 诊断
下载PDF
CT及MRI无创评估心脏脂肪组织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席华泽 景梦圆 周俊林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2期194-197,共4页
近年来研究表明,心脏脂肪组织含量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存在密切关联,是心血管疾病潜在的治疗靶点。影像学是检测和评估心脏脂肪最主要的手段,无创、安全并且可以定性定量评估心脏脂肪的基本结构、病理生理功能。本文就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 近年来研究表明,心脏脂肪组织含量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存在密切关联,是心血管疾病潜在的治疗靶点。影像学是检测和评估心脏脂肪最主要的手段,无创、安全并且可以定性定量评估心脏脂肪的基本结构、病理生理功能。本文就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两种可以定量评估脂肪含量的方法,在评估心脏脂肪临床及科研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脂肪 心外膜脂肪 心包脂肪 冠周脂肪 影像学技术
下载PDF
饮食+锻炼 预防脂肪肝
6
作者 陆兴东 《健康向导》 2025年第1期47-47,49,共2页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人体肝脏脂肪代谢发生障碍,使得肝脏内脂肪过度堆积的疾病。脂肪肝已成为继病毒性肝炎之后的第二大肝脏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星年轻化趋势。正常情况下,肝脏中的脂肪含量很低,大约占肝脏重量...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人体肝脏脂肪代谢发生障碍,使得肝脏内脂肪过度堆积的疾病。脂肪肝已成为继病毒性肝炎之后的第二大肝脏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星年轻化趋势。正常情况下,肝脏中的脂肪含量很低,大约占肝脏重量的3%~-5%,当肝脏中的脂肪堆积过多,超过了肝脏重量的5%,或者肝脏发生了脂肪变性,就会被认为是脂肪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重量 发病年龄 脂肪变性 脂肪 肝脏疾病 脂肪堆积 病毒性肝炎 脂肪含量
下载PDF
ASIP基因及其重组蛋白对山羊脂肪细胞脂肪沉积的效应
7
作者 孙晓燕 宋昱龙 +5 位作者 蒋婧 李杰 陈灿灿 王高富 王林杰 任航行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6,I0001,共10页
为探索ASIP基因对山羊脂肪沉积的效应,本研究采集波杂山羊(BZ)和酉州乌羊(YZ)组织,并使用体外培养的山羊前脂肪细胞,采用基因克隆、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油红O染色等方法,检测ASIP基因在山羊组织和体外培养分化脂肪细胞中的表达规律... 为探索ASIP基因对山羊脂肪沉积的效应,本研究采集波杂山羊(BZ)和酉州乌羊(YZ)组织,并使用体外培养的山羊前脂肪细胞,采用基因克隆、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油红O染色等方法,检测ASIP基因在山羊组织和体外培养分化脂肪细胞中的表达规律,以及脂质生成关键基因在山羊脂肪和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重组ASIP蛋白对山羊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脂滴形成及脂质生成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ASIP基因在山羊体组织中广泛表达,在肾脏和白色脂肪中的表达量最高;ASIP基因在山羊脂肪细胞分化6 d时显著升高(P<0.05),8 d时达到最高值。PPARG、LEPTIN和ATRN基因在YZ肾脂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BZ(P<0.05);PPARG、FASN和ATRN基因在BZ骨骼肌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YZ(P<0.05),FABP4和SREBP1基因的表达在两品种羊之间无显著差异。重组ASIP蛋白处理诱导山羊脂肪细胞在8 d出现明显脂肪滴,显著提高了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TG)(P<0.05),并显著或极显著上调脂肪细胞中脂质合成关键基因(PPARG、LEPTIN、FASN、FABP4、SREBP1和ATRN)的表达量。综上,ASIP基因及重组ASIP蛋白对山羊脂肪细胞的脂肪沉积可能具有正向调控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ASIP基因调控山羊脂肪沉积机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ASIP基因 重组ASIP蛋白 脂肪细胞 脂肪沉积
下载PDF
运动联合赤芍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
8
作者 贾媛媛 曲艺 +2 位作者 白剑 王正东 田伟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研究运动联合赤芍改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运动组、赤芍组和运动联合赤芍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与高脂饮食持续喂养4周后,检测大鼠体质量和肝脏重量;检测血浆中丙氨酸转氨酶(A... 目的研究运动联合赤芍改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运动组、赤芍组和运动联合赤芍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与高脂饮食持续喂养4周后,检测大鼠体质量和肝脏重量;检测血浆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游离脂肪酸(FFA)和瘦素(LP)的浓度。结果高脂饮食连续喂养4周能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赤芍组和运动联合赤芍组中ALT、AST、TC、TG、LDL-C和FFA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赤芍组和运动联合赤芍组中HDL-C和LP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联合赤芍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治疗作用,可以通过降低ALT、AST、TC、TG、LDL-C和FFA,升高HDL-C和LP,降低血脂并改善肝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芍 瘦素 游离脂肪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原文传递
T2DM及GLP-1RAs治疗后脂肪异位分布的定量影像研究进展
9
作者 郑永利 袁涛 +1 位作者 张伟 全冠民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28,共5页
异位脂肪分布是2型糖尿病(T2DM)重要的体质异常,与T2DM发生、发展、并发症及预后密切相关。新型降糖药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s)可改善T2DM患者异位脂肪分布。DXA、CT及MRI已实现对T2DM患者肝、胰、体腔等部位异位脂肪的影... 异位脂肪分布是2型糖尿病(T2DM)重要的体质异常,与T2DM发生、发展、并发症及预后密切相关。新型降糖药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s)可改善T2DM患者异位脂肪分布。DXA、CT及MRI已实现对T2DM患者肝、胰、体腔等部位异位脂肪的影像定量分析,有助于T2DM血糖状态判断、心血管疾病(CVD)并发症预测以及GLP-1RAs疗效评估。本文对T2DM及GLP-1RAs治疗后脂肪定量影像学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异位脂肪 脂肪影像定量 预后 双能X线吸收法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超声左心房容积指数与心脏周围脂肪厚度的关系
10
作者 王时欣 郭利平 +3 位作者 李丹丹 高振森 张文文 缪伟 《山东医药》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分析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患者超声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与心脏周围脂肪厚度的关系,探讨心脏周围脂肪厚度对HFpEF的潜在预测价值。方法选取HFpEF患者72例作为HFpEF组,另选取无心力衰竭病史的健康体检者69例作为对照组。使用... 目的分析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患者超声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与心脏周围脂肪厚度的关系,探讨心脏周围脂肪厚度对HFpEF的潜在预测价值。方法选取HFpEF患者72例作为HFpEF组,另选取无心力衰竭病史的健康体检者69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受试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改良Simpson法检测受试者LAVI,于舒张末期测量受试者右心室前壁心外膜脂肪(EAT)厚度、右心室前壁心包脂肪(PAT)厚度及左心房室沟EAT厚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HFpEF患者右心室前壁EAT厚度、右心室前壁PAT厚度及左心房室沟EAT厚度对LAVI≥34 mL/m^(2)的预测效能;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HFpEF患者右心室前壁EAT厚度、右心室前壁PAT厚度及左心房室沟EAT厚度与LAVI的相关性。结果HFpEF组LAVI、右心室前壁EAT厚度、右心室前壁PAT厚度和左心房室沟EAT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右心室前壁EAT厚度、右心室前壁PAT厚度及左心房室沟EAT厚度预测LAVI≥34 mL/m^(2)的AUC分别为0.710、0.508、0.684。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右心室前壁EAT厚度、左心房室沟EAT厚度与LAVI呈正相关(r分别为0.334、0.275,P均<0.01),右心室前壁PAT厚度与LAVI之间无相关性(r=0.060,P=0.477)。结论HFpEF患者超声LAVI与右心室前壁EAT厚度、左心房室沟EAT厚度呈正相关,其中右心室前壁EAT厚度与LAVI相关性更高,或可成为评估HFpEF的相关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周围脂肪 心外膜脂肪 心包脂肪 左心房容积指数 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髋关节翻修术后并发脑脂肪栓塞综合征1例的回顾与反思
11
作者 叶杨 陈和珍 +2 位作者 朱华美 邵胜敏 王谊 《中国乡村医药》 2025年第5期41-42,共2页
文章回顾脑脂肪栓塞患者1例的初期表现及诊断经过,ICU及神经内科会诊均首先考虑急性脑卒中,缺血性可能性大;左侧全髋关节翻修术后第2 d,患者呈浅昏迷状态,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1.5 U,复查血红蛋白有所提升,但血小板计数仍呈下降趋势,... 文章回顾脑脂肪栓塞患者1例的初期表现及诊断经过,ICU及神经内科会诊均首先考虑急性脑卒中,缺血性可能性大;左侧全髋关节翻修术后第2 d,患者呈浅昏迷状态,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1.5 U,复查血红蛋白有所提升,但血小板计数仍呈下降趋势,结合患者髋关节翻修术,考虑脂肪栓塞可能;术后第4 d患者胸前区可见散在针样疑似出血点,左前臂显现瘀斑,结合患者血小板、血红蛋白等动态变化和皮肤出血点,诊断脂肪栓塞综合征明确。除予甲波尼龙对症治疗外,辅以磺达肝葵钠预防血栓、胞磷胆碱营养神经、阿托伐他汀钙降脂等,积极高压氧治疗。1个月后,患者神志转清,能简单交流,四肢肌力改善,康复疗程满予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栓塞综合征 脂肪栓塞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枸杞多糖对3T3-L1前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的影响
12
作者 王晓娟 杨晨晨 +3 位作者 齐玮瑜 姜宇宸 李相辰 张莉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25年第1期26-31,共6页
枸杞多糖(L.barbarum polysaccharides,LBP)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免疫调节等多种功效,然而枸杞多糖在细胞水平上对脂肪细胞分化过程的影响及具体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无深入研究。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枸杞多糖在3T3-L1前脂肪细胞分... 枸杞多糖(L.barbarum polysaccharides,LBP)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免疫调节等多种功效,然而枸杞多糖在细胞水平上对脂肪细胞分化过程的影响及具体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无深入研究。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枸杞多糖在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试验采用“经典鸡尾酒法”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在细胞接触抑制后2 d(分化第0天),加入诱导剂及不同浓度的枸杞多糖(100µg/mL、200µg/mL、400µg/mL)处理细胞,对照组则不加入药物,分化至第12天时,通过油红O染色分析3T3-L1细胞脂肪积累情况,并采用生化法检测3T3-L1细胞中甘油三酯(TG)的含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脂肪酸合成酶(FAS)及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枸杞多糖均能够显著降低3T3-L1细胞中脂滴与甘油三酯的含量(P<0.05),极显著下调PPARγ和FAS蛋白的表达水平(P<0.01),极显著上调HSL蛋白的表达水平(P<0.01)。结果提示,枸杞多糖能够有效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减少脂肪细胞的生成和脂质积累,其潜在机制可能与抑制PPARγ相关通路的蛋白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多糖 3T3-L1前脂肪细胞 分化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脂肪酸合成酶 激素敏感性脂肪
原文传递
酒精性肝病不是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
13
作者 苏雅 王炳元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5年第1期5-8,共4页
全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病率约为25%,是发达国家肝移植的第二大原因,常常发生于中心性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等有代谢危险因素的患者[1]。因此,2020年一个国际专家小组提出... 全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病率约为25%,是发达国家肝移植的第二大原因,常常发生于中心性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等有代谢危险因素的患者[1]。因此,2020年一个国际专家小组提出了NAFLD的新定义: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2]。该定义既全面又简单,且独立于其他肝病[3]。根据新的定义,MAFLD发病率在亚洲一般人群中为30%~40%[4,5]。MAFLD不仅仅是NAFLD的重新命名,而是理解为代谢失调相关肝病的新概念[6]。根据新的标准,MAFLD的定义排除了脂肪肝而无代谢异常的患者,其必然结果是MAFLD对临床事件的预测能力高于NAFLD[6],因为MAFLD的诊断与其他任何肝脏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无关[7],且使NAFLD从排他性诊断变为确定性诊断,有利于NAFLD的研究、诊断和有针对性治疗。由于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的早期改变也是脂肪肝,在新的定义中ALD部分地也列入MAFLD的诊断中[8],但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甚至治疗方法与MAFLD还是有本质的区别。本文就这一区别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肝病 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下载PDF
液态乳制品中脂肪酸的含量分析
14
作者 孔凡华 白沙沙 +5 位作者 王子涵 郭莹莹 李瑞平 朱永 田荣荣 崔亚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09-315,共7页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乳制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分析液态乳制品中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该文采集13种风味发酵乳和风味酸乳,15种其他液态乳制品,共计28个样品,液态乳制品经过甲酯化处理后,利用气相色谱法进行脂肪酸组...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乳制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分析液态乳制品中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该文采集13种风味发酵乳和风味酸乳,15种其他液态乳制品,共计28个样品,液态乳制品经过甲酯化处理后,利用气相色谱法进行脂肪酸组成成分和含量的测定。不同来源、不同加工方式液态乳制品中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鲜牛奶和纯牛奶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ω-3脂肪酸、ω-6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和总脂肪酸的含量普遍高于风味发酵乳和风味酸乳,脱脂乳和复原乳发酵乳中脂肪酸含量较低,液态羊乳中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与液态牛乳相近。该文评价了28种液态乳制品中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的差异性,分析了不同液态乳制品中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为消费者购买高品质液态乳制品提供数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乳制品 脂肪 饱和脂肪 单不饱和脂肪 多不饱和脂肪 Ω-3脂肪 ω-6脂肪
下载PDF
脂肪酸合酶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5
作者 王艳梅 王若涵 +3 位作者 王佳瑶 王悠然 寇方园 王浩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09-112,共4页
脂肪酸合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选择性抑制FAS来减少肿瘤细胞所需的脂肪酸,将FAS作为内源性脂肪酸合成靶向治疗的靶点,为乳腺癌治疗提供新思路。现就近年来有关FAS与乳腺癌的相关性以及FAS抑制剂的研究进... 脂肪酸合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选择性抑制FAS来减少肿瘤细胞所需的脂肪酸,将FAS作为内源性脂肪酸合成靶向治疗的靶点,为乳腺癌治疗提供新思路。现就近年来有关FAS与乳腺癌的相关性以及FAS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合酶 乳腺癌 脂肪酸合酶抑制剂
下载PDF
饲料中高浓度N-氨甲酰谷氨酸对罗非鱼脂肪代谢的影响
16
作者 李薇 黄坤明 +4 位作者 何焕榕 江飚 刘春 黄燕华 苏友禄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1,共8页
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高浓度N-氨甲酰谷氨酸(NCG)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鱼体脂肪含量、血清生化指标、肝脏脂肪沉积、脂肪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360尾平均体质量为(32.56±1.12)g的罗非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置3个重... 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高浓度N-氨甲酰谷氨酸(NCG)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鱼体脂肪含量、血清生化指标、肝脏脂肪沉积、脂肪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360尾平均体质量为(32.56±1.12)g的罗非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以不添加NCG组的基础饲料作为对照,另外设置添加高浓度2000和5000 mg/kg NCG的2种实验饲料作为实验组(NCGⅠ和NCGⅡ)。每天按体重4%定量投喂2次,共饲养8周。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NCG添加水平升高了罗非鱼的肝体指数,NCGⅡ组的肝体指数显著增加(P<0.05)。NCGⅠ和NCGⅡ组罗非鱼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NCGⅡ组罗非鱼血清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活性显著升高(P<0.05)。高浓度NCG的添加显著提高罗非鱼内脏脂肪含量,并显著减少内脏蛋白质含量(P<0.05)。肝脏HE染色和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高浓度NCG添加组的肝脏细胞出现了空泡化变性和明显的脂滴富集现象,且NCGⅡ组比NCGⅠ组的罗非鱼肝脏中的空泡更大,脂滴更大更集中。在进食高浓度NCG后,罗非鱼肝脏中脂肪氧化分解相关基因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基因(Carnitine palmitoyl transferase 1)、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a基因(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alpha)和解偶联蛋白1基因(Uncoupling protein 1)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高浓度NCG的添加会造成罗非鱼的脂肪代谢异常,使得血脂升高,并诱导出严重脂肪肝症状和内脏脂肪蓄积,这可能是高浓度NCG降低了肝脏脂肪β-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所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氨甲酰谷氨酸 脂肪含量 血清生化指标 脂肪沉积 脂肪代谢 罗非鱼
下载PDF
肥胖、超重、BMI正常患者腹部脏器及腹部肌肉异位脂肪堆积的MRI定量分析
17
作者 郭芯宇 李爰莹 +1 位作者 朱文妹 李晖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3期2535-2542,共8页
目的:肥胖的定义是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28 kg/m2,近年来肥胖人数日益增加,肥胖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定量分析肥胖、超重和正常BMI患者腹部脏器及腹部肌肉异位脂肪堆积的差异以及较为敏感的部位。材料与方法:纳入... 目的:肥胖的定义是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28 kg/m2,近年来肥胖人数日益增加,肥胖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定量分析肥胖、超重和正常BMI患者腹部脏器及腹部肌肉异位脂肪堆积的差异以及较为敏感的部位。材料与方法:纳入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腹部核磁共振检查的226名连续患者,他们接受了BMI计算的标准临床评估。BMI肥胖者92例,BMI超重者62例,BMI正常者72例。所有对象均进行了上腹部3.0T MRI mDixon序列扫描,分别测量肝脏、胰腺、脾脏、肾脏、第三腰椎体水平腰大肌、竖脊肌、多裂肌脂肪含量,以及测量内脏脂肪面积(VFA)和皮下脂肪面积(SFA)。结果:肝脏FF值、胰腺FF值、肾脏FF值、腹部肌肉FF值、VFA及SFA在肥胖组、超重组和BMI正常组两两之间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和性别对腹部脏器和腹部肌肉异位脂肪堆积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校正年龄和性别之后,多因素分析显示,在肥胖、超重和BMI正常组中,胰腺FF值(OR = 1.32, P Objective: The definition of obesity is a body mass index (BMI) exceeding 28 kg/m2.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obese people has been increasing, and obesity has become a serious health problem.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and sensitive areas of ectopic fat accumulation in abdominal organs and muscles among obese, overweight, and normal BMI patients. Materials and Methods: 226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abdominal MRI examination at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derwent standard clinical evaluation based on BMI calculation. There were 92 cases of BMI obesity, 62 cases of BMI overweight, and 72 cases of BMI normal. All subjects underwent a 3.0T MRI mDixon sequence scan of the upper abdomen, measuring the fat content of the liver, pancreas, spleen, kidneys, and third lumbar vertebrae at the level of the lumbar muscle, erector spinae muscle, and multifidus muscle, as well as measuring visceral fat area (VFA) and subcutaneous fat area (SFA). Results: The liver FF value, pancreas FF value, kidney FF value, abdominal muscle FF value, VFA, and SFA all show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0.05).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age and gender have a certain correlation with ectopic fat accumulation in abdominal organs and muscles. After adjusting for age and gender,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in the obese, overweight, and BMI normal groups, pancreatic FF value (OR = 1.32, P < 0.05), lumbar muscle FF value (OR = 1.66, P < 0.05), multifidus FF value (OR = 1.88, P < 0.05), VFA (OR = 1.04, P < 0.05), and SFA (OR = 1.02, P < 0.05)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dicating a certain correlation between these indicators and the BMI-defined obese, overweight, and normal groups, which has a certain suggestive effect on obesity. Conclusion: Obese patients are prone to fat deposition in abdominal organs, abdominal muscles, and subcutaneous tissue;the ectopic deposition of fat in the pancreas and abdominal muscles is more sensitive to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obe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肥胖 脂肪分数 内脏脂肪面积 皮下脂肪面积
下载PDF
肥胖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亚型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玉晴 王伟 +4 位作者 油惠娟 陈立沅 陈岩 王清路 杨风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832-2841,共10页
背景:巨噬细胞亚型表现出组织异质性,脂肪组织巨噬细胞表型很大程度上受肥胖的影响,肥胖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导致的局部和系统炎症反应被认为是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关键病理学原因。目的:通过总结脂肪组织巨噬细胞不同亚型炎症特点及其与... 背景:巨噬细胞亚型表现出组织异质性,脂肪组织巨噬细胞表型很大程度上受肥胖的影响,肥胖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导致的局部和系统炎症反应被认为是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关键病理学原因。目的:通过总结脂肪组织巨噬细胞不同亚型炎症特点及其与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关系,为靶向特定巨噬细胞亚型探索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肥胖,脂肪组织,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极化,代谢性疾病”;英文检索词为“obesity,adipose tissue,adipose tissue macrophages,macrophage polarization,metabolic diseases”,依据入选标准对检索结果进行录用或排除,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91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巨噬细胞具有组织异质性,正常情况下,脂肪组织巨噬细胞以抗炎M2型常驻巨噬细胞为主,维持组织炎症稳态;发生肥胖时,肥大脂肪细胞周围围绕大量外来浸润性巨噬细胞,并且大部分表现出促炎特点。因此,曾经被认为是促炎M1型的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实际上可能是多种促炎亚型的集合。对各种促炎亚型特点的进一步认识有助于深入了解肥胖脂肪组织炎症紊乱的机制。②肥胖情况下,外来浸润性巨噬细胞围绕在肥大脂肪细胞周围形成冠状结构,目前已发现冠状结构中有6种不同亚型,其中大部分表现出促炎特性,少数亚型具备抗炎特点,因此充分发挥抗炎亚型作用的同时抑制促炎亚型的分化可能是缓解肥胖脂肪组织炎症损害的新靶向。③已有研究发现M3、MMe、CD9^(+)、LAM脂肪组织巨噬细胞亚型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癌症等代谢疾病的发生发展,DARC+和MFehi脂肪组织巨噬细胞亚型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胰岛素抵抗、铁死亡相关代谢疾病中起到关键作用。上述研究进一步说明肥胖脂肪组织外来浸润巨噬细胞引起的炎症紊乱是肥胖诱发代谢性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对各种亚型特点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 巨噬细胞 脂肪组织巨噬细胞亚型 代谢性疾病 肥胖 巨噬细胞极化 促炎 抗炎
下载PDF
FibroTouch检测参数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效能分析
19
作者 沈玥 朱宁 王海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5年第1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FibroTouch检测参数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效能。方法2022年3月~2023年3月我院诊治的149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均接受肝活检,使用FibroTouch行肝脏硬度检测(LSM)和受控衰减参数(CAP)。应用多因素Logistics... 目的探讨FibroTouch检测参数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效能。方法2022年3月~2023年3月我院诊治的149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均接受肝活检,使用FibroTouch行肝脏硬度检测(LSM)和受控衰减参数(CAP)。应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NASH发生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在本组149例NAFLD患者中,发现NASH患者45例(30.2%)和单纯性脂肪肝(SFL)患者104例(69.8%);NASH组体质指数(BMI)、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分别为(29.7±1.8)kg/m^(2)、(82.6±25.7)U/L、(107.4±10.5)U/L、(74.2±16.0)U/L、(65.6±11.1)U/L和(4.2±0.9)mmol/L,均显著高于SFL组【分别为(25.6±1.5)kg/m^(2)、(50.3±19.4)U/L、(82.5±8.5)U/L、(28.9±15.2)U/L、(21.2±12.4)U/L和(3.1±0.8)mmol/L,P<0.05】;NASH组CAP和LSM分别为(304.0±19.6)db/m和(13.1±2.1)kPa,均显著大于SFL组【分别为(263.9±15.4)db/m和(8.2±1.6)kPa,P<0.05】;多因素Logistics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AP和LSM是NASH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以CAP等于303.7 db/m和LSM等于12.9 kPa为截断点,其联合诊断NASH的AUC为0.901,敏感度为96.8%,特异度为82.5%。结论联合应用CAP和LSM在NAFLD人群中筛选NASH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可为临床处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单纯性脂肪 受控衰减参数 肝脏硬度检测 诊断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与内脏脂肪面积及甲状腺结节的相关性研究
20
作者 曾佳玲 蒙艳 +2 位作者 邓婷婷 李锦华 赵萍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72-1083,共12页
背景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患病率明显升高,目前关于T2DM中NAFLD与内脏脂肪面积(VFA)及甲状腺结节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目的 探讨T2DM患者发生NAFLD的相关因素及NAFLD与VFA、甲状腺结节及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方... 背景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患病率明显升高,目前关于T2DM中NAFLD与内脏脂肪面积(VFA)及甲状腺结节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目的 探讨T2DM患者发生NAFLD的相关因素及NAFLD与VFA、甲状腺结节及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2023年4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柳州市工人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腹部彩超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NAFLD组及非NAFLD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VFA、腹部皮下脂肪面积(SFA)、胰岛素功能、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结节患病率、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水平等指标的差异。依据VFA将研究对象分为内脏性肥胖组(VFA≥100 cm^(2))和非内脏性肥胖组(VFA<100 cm^(2)),比较两组年龄、性别、NAFLD及甲状腺结节患病率的差异。使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NAFLD、VFA的相关因素及两者与甲状腺结节的相关性分析,同时探讨甲状腺结节面积大小的相关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T2DM患者NAFLD及甲状腺结节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BMI、腰臀围、腰臀比、VF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对T2DM患者发生NAFLD的预测价值及最佳截断值。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78例T2DM患者,NAFLD组293例,NAFLD患病率50.69%,非NAFLD组285例。NAFLD组年龄小于非NAFLD组[(57.0±12.8)岁与(59.3±11.6)岁,P<0.05],NAFLD组体质量、BMI、腰围、臀围、VFA、SFA、糖化血红蛋白(HbA_(1c))、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血尿酸(S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C反应蛋白(CRP)均高于非NAFLD组,但其血肌酐(SCr)水平低于非NAFLD组(P<0.05)。内脏性肥胖组251例,非内脏性肥胖组327例,内脏性肥胖组年龄小于非内脏性肥胖组[(55.3±13.4)岁与(60.3±10.8)岁,P<0.05]。内脏性肥胖组患者NAFLD发生率高于非内脏性肥胖组(P<0.05)。内脏性肥胖组与非内脏性肥胖组甲状腺结节患病率(64.94%与59.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T2DM患者发生NAFLD与体质量、BMI、腰围、臀围、腰臀比、VFA、SFA、HbA_(1c)、FINS、FCP、HOMA-IR、HOMA-β、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_(3))、FT_(3)、CRP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T2DM患者VFA与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BMI、腰围、臀围、腰臀比、SFA、舒张压、FINS、FCP、HOMA-IR、HOMA-β、TT_(3)、FT_(3)、CRP、NAFLD相关(P<0.05);甲状腺结节面积大小与身高、促甲状腺激素(TSH)、腰臀比呈负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TT_(3)、总甲状腺素(TT_(4))、甲状腺球蛋白呈正相关(P<0.05)。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质量、BMI、腰围、臀围、VFA、SFA、HbA_(1c)、FCP、HOMA-IR、FT_(3)、SCr、SUA、TC、TG是T2DM患者发生NAFLD的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OR=0.962)、VFA(OR=1.025)、SFA(OR=1.006)、FT_(3)(OR=1.429)、HOMA-IR(OR=1.140)是T2DM发生NAFLD的影响因素;性别(OR=0.342)、年龄(OR=1.073)、游离甲状腺素(FT_(4))(OR=1.140)是甲状腺结节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各指标预测T2DM患者发生NAFLD的ROC曲线下面积依次为:BMI0.704、腰围0.704、臀围0.705、腰臀比0.629、VFA 0.757、HOMA-IR 0.569,最佳截断值依次为:BMI 25.37 kg/m^(2)(灵敏度67.7%,特异度36.0%)、腰围84.5 cm(灵敏度67.3%,特异度36.4%)、臀围96.5 cm(灵敏度69.4%,特异度38.9%)、腰臀比0.895(灵敏度38.8%,特异度19.1%)、VFA88.4 cm^(2)(灵敏度78.9%,特异度35.3%)(其中女性88.40 cm^(2),男性99.45 cm^(2))、HOMA-IR 3.08(灵敏度64.3%,特异度49.8%)。结论 T2DM患者NAFLD与甲状腺结节患病率明显升高,但两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肥胖的T2DM患者,尤其内脏性肥胖患者更易罹患NAFLD、甲状腺结节及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代谢性疾病。HOMA-IR是T2DM患者发生NAFLD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T2DM患甲状腺结节的影响因素。BMI、腰围、臀围、VFA均可用于预测T2DM患者发生NAFLD,但VFA的预测价值最高,HOMA-IR的价值最低;VFA预测T2DM患者NAFLD最佳截断值为88.4 cm^(2),女性与总体一致,男性为99.45 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内脏脂肪 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结节 胰岛素抵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