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8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动联合赤芍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
1
作者 贾媛媛 曲艺 +2 位作者 白剑 王正东 田伟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研究运动联合赤芍改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运动组、赤芍组和运动联合赤芍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与高脂饮食持续喂养4周后,检测大鼠体质量和肝脏重量;检测血浆中丙氨酸转氨酶(A... 目的研究运动联合赤芍改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运动组、赤芍组和运动联合赤芍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与高脂饮食持续喂养4周后,检测大鼠体质量和肝脏重量;检测血浆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游离脂肪酸(FFA)和瘦素(LP)的浓度。结果高脂饮食连续喂养4周能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赤芍组和运动联合赤芍组中ALT、AST、TC、TG、LDL-C和FFA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赤芍组和运动联合赤芍组中HDL-C和LP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联合赤芍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治疗作用,可以通过降低ALT、AST、TC、TG、LDL-C和FFA,升高HDL-C和LP,降低血脂并改善肝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芍 瘦素 游离脂肪 非酒精性脂肪肝
原文传递
中国内脏脂肪指数与脂肪肝发生风险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2
作者 徐浩 方达 +2 位作者 周卫红 毕艳 顾天伟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336-1341,1366,共7页
背景肥胖是脂肪肝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但肥胖的诊断指标不能有效反映脂肪组织分布在脂肪肝发生中的作用。目的评估基线内脏脂肪指数(VAI)及中国内脏脂肪指数(CVAI)与脂肪肝发生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 背景肥胖是脂肪肝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但肥胖的诊断指标不能有效反映脂肪组织分布在脂肪肝发生中的作用。目的评估基线内脏脂肪指数(VAI)及中国内脏脂肪指数(CVAI)与脂肪肝发生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2月—2021年11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17086名成年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健康管理中心的电子信息系统查阅健康体检档案,收集基本信息、一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器械检查结果。根据随访的腹部超声和CT结果,判断是否发生脂肪肝。随访截至2022年12月。终点事件为基线无脂肪肝至首次发生脂肪肝或末次随访时间。根据随访是否发生脂肪肝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基线VAI、CVAI。根据基线VAI、CVAI的四分位数水平,将人群各分为4组(Q1、Q2、Q3、Q4组),比较4组的脂肪肝发生率。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VAI、CVAI与脂肪肝发生的相关性,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VAI、CVAI对脂肪肝发生的预测价值,采用Delong's检验比较VAI、CVAI的曲线下面积(AUC)差异。结果纳入的受试者平均年龄(44.3±13.2)岁,平均BMI(23.2±2.6)kg/m^(2),平均随访时间(2.7±1.1)年。截至随访结束,2523例(14.8%)受试者发生脂肪肝。其中男性[19.4%(1837/9461)]脂肪肝发生率高于女性[9.0%(686/7625)](P<0.001)。脂肪肝组VAI和CVAI均高于未发生脂肪肝组(P<0.05)。趋势性检验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基线VAI、CVAI水平的增加,脂肪肝发生率也增加(χ^(2)_(趋势)=1034.9、1334.8,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AI-Q4组和CVAI-Q4组发生脂肪肝的风险分别是VAI-Q1组的2.579倍(95%CI=2.088~3.186)和CVAI-Q1组的3.375倍(95%CI=2.488~4.576)。ROC曲线显示,CVAI预测脂肪肝的AUC大于VAI的AUC(0.737与0.708,P<0.001)。分层分析显示,CVAI在不同性别、年龄及BMI分组中,CVAI-Q4组均与脂肪肝发生相关(P<0.001)。结论基线CVAI与脂肪肝发生显著相关,且CVAI对脂肪肝发生的预测能力优于VA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肥胖 中国内脏脂肪指数 内脏脂肪指数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验证探讨芍药苷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抗炎作用机制
3
作者 刘湘花 李姗 +2 位作者 赵方言 周志文 闵远骞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7-345,共9页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讨芍药苷(paeoniflorin,PAE)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作用途径与靶点,并进行实验验证。采用油酸钠(sodium oleate,NaOA)诱导的HepG2脂肪肝细胞模型评价PAE体外药效...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讨芍药苷(paeoniflorin,PAE)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作用途径与靶点,并进行实验验证。采用油酸钠(sodium oleate,NaOA)诱导的HepG2脂肪肝细胞模型评价PAE体外药效;网络药理学预测和筛选出PAE治疗NAFLD核心靶点;通过分子对接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的RAW 264.7炎症细胞验证模型进行验证。体外脂肪肝细胞模型结果显示PAE可以缓解NaOA诱导的HepG2的脂质堆积;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PAE治疗NAFLD共预测60个潜在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发现获得Degree值前10的靶点是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等;GO富集分析共涉及核心靶点可能通过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与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通路等炎症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PAE与TNF、IL6、AKT等具有良好的结合力;LPS诱导的体外炎症RAW 264.7细胞模型结果显示,PAE可以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增殖,降低TNF-α、IL-6、IL-1β、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超氧化物(O_(2)^(-·))、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水平(P<0.05或P<0.01)。综上,PAE通过抑制细胞炎症与氧化应激,缓解脂质堆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苷 脂肪肝 炎症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渝西地区54067份体检数据
4
作者 张瑜 李艳 +2 位作者 李永军 秦月齐 冯桂波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7-402,共6页
目的:为了明确渝西地区居民体检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检出率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根据NAFLD的临床诊断标准及超声检测结果,以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1月30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体检中... 目的:为了明确渝西地区居民体检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检出率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根据NAFLD的临床诊断标准及超声检测结果,以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1月30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体检中心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t检验、交叉列表(卡方)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健康体检者NAFLD的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健康体检者NAFLD的检出率为23.64%(12872/54067)。男性的检出率(39.22%)显著高于女性(15.91%)(χ^(2)=2197.112,P<0.001);50~59岁群体的NAFLD检出率最高(33.18%);60岁以前,NAFLD的检出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60岁以后的检出率则会降低(χ^(2)=367.554,P<0.001),表明渝西地区NAFLD的检出状况总体呈现年轻化的发展态势。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超重(39.39%)和肥胖(71.40%)群体的NAFLD检出率也明显高于消瘦(0.23%)和正常(9.68%)群体(χ^(2)=7644.38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健康体检者的性别、年龄、BMI、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尿酸(uric acid,U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均是NAFLD检出率的危险因素(P<0.05),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不是NAFLD检出率的危险因素。结论:渝西地区18岁以上健康体检者群体的NAFLD的检出率为23.64%,50~59岁是NAFLD的高发时期,男性、超重、肥胖是高危和易发群体,FBG、SBP、DBP、TG、UA、HDL-C、LDL-C均是导致NAFLD的危险因素,TC不是NAFLD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健康体检者 检出率 影响因素 渝西地区
原文传递
血清CA199、CEA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
5
作者 杜雪冰 朱晓东 +2 位作者 王红艳 刘焘 钱芳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5年第1期54-57,66,共5页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清中癌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水平,明确其对NAFLDA的诊断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104例NAFLD患者为NAFLD组,选取同期80名正常...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清中癌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水平,明确其对NAFLDA的诊断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104例NAFLD患者为NAFLD组,选取同期80名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两组CA199、CEA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CA199、CEA的相关性以及二者与ALT、γ⁃GT、AST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CA199、CEA对NAFLD的诊断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NAFLD发生的多因素。结果NAFLD组TG、TC、LDL⁃C、血糖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FLD组血清CA199、CE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199、CEA二者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P<0.05);ROC曲线显示,CA199、CEA二者联合诊断的AUC高于两指标单独诊断的AUC值(P<0.05);NAFLD组ALT、γ⁃GT、AS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A199、CEA水平与ALT、γ⁃GT、AST均呈正相关(P<0.05)。TC(OR=2.152)、CA199(OR=2.644)、CEA(OR=4.154)水平均是NAFLD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NAFLD患者血清中CA199、CEA水平显著升高,二指标与肝功能密切相关,对NAFLD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癌抗原199 癌胚抗原 肝功能
下载PDF
葛根素基于肝脏Dusp9-ASK1信号通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模型作用影响
6
作者 施凯舜 徐峥 +1 位作者 岳跃兵 黄洁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5年第2期105-107,I0020,I0021,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肝脏Dusp9-ASK1信号通路,葛根素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模型的机制。方法选择50只雄性小鼠进行高脂高糖造模,造模后随机分为高剂量组(PUE-H)、中剂量组(PUE-M)、低剂量组(PUE-L)、模型组(HFHC)、ASK1抑制剂组(SEL)各10只,另... 目的探讨基于肝脏Dusp9-ASK1信号通路,葛根素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模型的机制。方法选择50只雄性小鼠进行高脂高糖造模,造模后随机分为高剂量组(PUE-H)、中剂量组(PUE-M)、低剂量组(PUE-L)、模型组(HFHC)、ASK1抑制剂组(SEL)各10只,另取10只正常小鼠做为对照组。将相应浓度的葛根素采取灌胃方法给予葛根素各组,6周后肝组织取材。分别检测6组小鼠肝组织Dusp9基因表达情况、Dusp9、p-ASK1蛋白水平以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小鼠肝脏组织Dusp9蛋白的表达。结果(1)Dusp9基因表达在不同剂量组中均有显著提高(P<0.01),且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基因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0.01),但Dusp9基因表达在中、高剂量组并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葛根素对Dusp9蛋白的表达较模型组有明显提高(P<0.01)。同时,Dusp9蛋白的表达随着葛根素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表现为剂量依赖。从P-ASK1蛋白水平看,葛根素各剂量组的P-ASK1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有明显下降,各剂量组间差异明显(P<0.01)。(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葛根素各剂量组的肝脏中Dusp9蛋白与模型组相比,其表达明显提高。且3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葛根素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模型的主要途径是肝脏的Dusp9-ASK1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非酒精性脂肪肝 Dusp9 ASK1
原文传递
运用度拉糖肽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效果分析
7
作者 徐蕾 李达 《系统医学》 2025年第4期99-102,共4页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运用度拉糖肽联合吡格列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非随机选取2021年8月—2023年8月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8例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对比...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运用度拉糖肽联合吡格列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非随机选取2021年8月—2023年8月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8例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对比组34例患者运用吡格列酮治疗,观察组34例患者运用度拉糖肽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对比分析两组的血糖情况、肝功能状况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空腹血糖为(4.77±0.52)mmol/L、餐后2 h血糖为(6.98±1.23)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6.04±0.50)%,低于对比组的(5.63±1.01)mmol/L、(8.05±1.34)mmol/L、(7.11±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4、3.430、5.811,P均<0.05);观察组的肝功能状况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疗效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度拉糖肽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可以使患者的空腹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还可改善糖化血红蛋白,提高疗效,改善肝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度拉糖肽 吡格列酮 2型糖尿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
下载PDF
不同强度、时间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肝脏NLRP3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8
作者 余敏 罗翱 +6 位作者 李钢 钟馨仪 杜曜宇 周敏 黄云龙 韩洁 伍丽 《上海针灸杂志》 2025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时间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大鼠肝脏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和炎性细胞因子[白...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时间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大鼠肝脏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和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造模组,造模组予高脂饲料喂养5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假电针组、电针1组、电针2组,每组15只,各组再按干预时间的不同(2、3、4周)分为3个亚组(每组5只)。电针1组和电针2组均取丰隆和足三里穴进行电针治疗,电流强度分别为4 mA、2 m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肝脏NLRP3、IL-1β和IL-18 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肝脏IL-1β和IL-18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NLRP3阳性细胞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NLRP3、IL-1β和IL-18 mRNA与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假电针组比较,电针1组和电针2组干预2、3、4周后肝脏NLRP3、IL-1β和IL-18 mRNA与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电针1组比较,电针2组2、3、4周后大鼠肝脏NLRP3、IL-1β和IL-18 mRNA与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同组内各时间点比较,电针1组干预4周后肝脏NLRP3、IL-1β和IL-18 mRNA与蛋白表达均最低(P<0.05)。结论不同强度、时间电针可影响NAFLD大鼠治疗效果,其中电流强度4 mA且干预4周的作用更佳,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炎性小体激活、减少炎性细胞因子、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电针 非酒精性脂肪肝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18 大鼠
下载PDF
血脂血糖联合肝功能检验在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中的作用及检出率分析
9
作者 齐力 佟学颖 《中国医药指南》 2025年第4期60-62,共3页
目的探讨血脂血糖联合肝功能检验在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2023年12月到吉林省临床检验中心接受检查的89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和85名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血... 目的探讨血脂血糖联合肝功能检验在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2023年12月到吉林省临床检验中心接受检查的89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和85名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血脂、空腹血糖、肝功能检验。比较两组血脂、空腹血糖、肝功能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空腹血糖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谷氨酰转肽酶指标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联合检测准确性较单独检测高(P<0.05)。结论血脂、血糖联合肝功能检验在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中具有积极作用,便于临床更好地诊断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 血糖 肝功能 非酒精性脂肪肝 诊断效能
下载PDF
B型超声在老年人体检中脂肪肝诊断的临床意义分析
10
作者 韦荣文 朱林平 +1 位作者 梁趁意 银妮妮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3期197-200,共4页
分析老年人体检人群经B型超声诊断脂肪肝的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4年6月在我院检查的168例≥60岁宜州区老年人个人资料,均对其开展常规B型超声检查,了解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在168例≥60岁宜州区老年人个人资料中,B型超声诊断异... 分析老年人体检人群经B型超声诊断脂肪肝的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4年6月在我院检查的168例≥60岁宜州区老年人个人资料,均对其开展常规B型超声检查,了解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在168例≥60岁宜州区老年人个人资料中,B型超声诊断异常检出率为(42.86%),其中以肾囊肿最为多见,检出率为(16.67%),其次便是胆囊结石、肝囊肿以及脂肪肝,其检出率分别为(10.12%、8.33%、7.34%);男性发病总率(60.56%)高于女性(29.90%),P<0.05;男性肾囊肿与胆囊结石发生率(28.17%、16.90%)以及总发病率(60.56%)高于女性(8.25%、5.15%、29.90%),P<0.05;女性脂肪肝与肝囊肿发生率(9.28%、6.19%)虽高于男性(8.45%、7.04%),但对比无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60岁、70岁以及80-90岁)脂肪肝、肝囊肿、肾囊肿、胆囊结石分布情况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 宜州区老年体检人群经B型超声诊断脂肪肝发病率低,在明确脂肪肝风险的同时,能够查明其他病症,便于及时开展干预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群 脂肪肝 B型超声 胆囊结石
原文传递
糖尿病合并脂肪肝:中医如何守护肝脏健康
11
作者 葛迎利 《糖尿病之友》 2025年第3期72-73,共2页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糖尿病和脂肪肝这两种疾病越来越常见,它们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减弱,导致血糖升高,长此以往,不仅影响血管的健康,还可能并发脂肪肝,进一...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糖尿病和脂肪肝这两种疾病越来越常见,它们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减弱,导致血糖升高,长此以往,不仅影响血管的健康,还可能并发脂肪肝,进一步威胁肝脏的功能。那么,面对糖尿病合并脂肪肝这一双重的健康挑战,中医有哪些智慧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呢?本文将为你一一揭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合并脂肪肝 饮食习惯 血糖升高 肝脏健康 中医 生活节奏 健康挑战 糖尿病患者
原文传递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严重程度危险因素分析
12
作者 汪晓敏 黄科 《浙江临床医学》 2025年第2期241-242,246,共3页
目的收集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探讨影响其严重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比分析轻度、中度及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在血常规、肝肾功能、... 目的收集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探讨影响其严重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比分析轻度、中度及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在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清电解质、血糖、血脂及肿瘤指标方面的差异,并对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三组患者的血清尿酸(P=0.002)、空腹血糖(P=0.006)及甘油三酯(P=0.00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尿酸(OR=1.002,95%CI:1.001~1.004,P=0.002)、空腹血糖(OR=1.001,95%CI:1.000~1.003,P=0.038)、甘油三酯(OR=1.202,95%CI:1.101~1.314,P<0.001)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严重程度的显著影响因素。结论血清尿酸、空腹血糖及甘油三酯是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严重程度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严重程度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肝功能酶学指标联合血脂指标在酒精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鉴别
13
作者 苏润林 王林燕 时丽 《吉林医学》 2025年第1期126-128,共3页
目的:探究肝功能酶学指标联合血脂指标在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鉴别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酒精性脂肪肝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各项... 目的:探究肝功能酶学指标联合血脂指标在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鉴别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酒精性脂肪肝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各项指标单独检测与两大指标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谷草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高于对照组,碱性磷酸酶(AL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BA、TBil、AST、ALT、ALP、GGT、三酰甘油(TG)、TC、LDL-C、HDL-C及联合检测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联合检测异常率显著高于TBA、TBil、AST、ALT、ALP、GGT、TG、TC、LDL-C、HDL-C单独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联合血脂检测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显著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功能酶学指标联合血脂指标能够提高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酶学指标 血脂指标 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 诊断效能
下载PDF
茵芍平肝颗粒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影响
14
作者 欧阳润程 《中外医药研究》 2025年第3期93-95,共3页
目的:研究茵芍平肝颗粒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4年1月于梅州市中医医院进行治疗的NAFLD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复方甘草酸... 目的:研究茵芍平肝颗粒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4年1月于梅州市中医医院进行治疗的NAFLD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茵芍平肝颗粒治疗。比较两组证候积分与脂肪肝指数及脂代谢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腹胀、纳差、右肋不适、乏力、寐差、口干口苦积分与脂肪肝指数、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芍平肝颗粒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可有效减轻NAFLD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脂肪肝指数,改善脂代谢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茵芍平肝颗粒 复方甘草酸苷 脂肪肝指数 脂代谢
下载PDF
苦参总黄酮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及斑马鱼实验验证 被引量:1
15
作者 古玉凤 邓丙英 +5 位作者 李倪仁 曾译萱 鲁思凡 朱晨 陈磊 刘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969-2978,共10页
背景:苦参总黄酮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抗氧化、抗肝损伤等多种药理作用,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方法及斑马鱼实验验证苦参总黄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非... 背景:苦参总黄酮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抗氧化、抗肝损伤等多种药理作用,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方法及斑马鱼实验验证苦参总黄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非酒精性脂肪肝斑马鱼模型,观察苦参总黄酮治疗后斑马鱼肝脏脂质累积情况、病理形态改变,以及脂质累积、炎症基因的表达变化。通过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Bat-man数据库获取苦参总黄酮活性成分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基于GSE33814数据集,筛选出“苦参总黄酮-非酒精性脂肪肝”交集靶点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运用R4.3.2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通过验证集GSE89632验证核心基因;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验证核心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苦参总黄酮能够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斑马鱼肝脏脂质累积,显著抑制斑马鱼脂质和转氨酶水平的升高(P<0.05);调节炎症和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②网络药理学中获得168个共同靶点,Cytoscape拓扑分析综合筛选出排名前10的核心基因分别为HSP90AA1、STAT3、PIK3R1、MAPK1、AKT1、RXRA、PIK3CA、EGFR、JAK2、ESR1;GO和KEGG分析通路主要集中在胰岛素抵抗、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生物信息分析共获得59个“苦参总黄酮-非酒精性脂肪肝”差异表达基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及验证集验证得到6个核心靶点在健康人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间有显著差异(P<0.01);③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苦参总黄酮能够抑制非酒精性脂肪肝斑马鱼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以上结果表明,苦参总黄酮通过调节JAK2/STAT3信号通路减轻炎性反应,抑制脂质累积从而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总黄酮 非酒精性脂肪肝 斑马鱼 网络药理学 生物信息学 JAK2 STAT3
下载PDF
基于宏基因组学分析不同膳食结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肠道菌群特点
16
作者 肖瑞 郭建锋 +5 位作者 王琳琳 田培郡 金星 赵建新 陈卫 王刚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130,共8页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代谢类疾病之一,其与肠道菌群联系紧密。由于大量关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肠道标志物研究结果的不均一性,因此需要考虑是否是饮食差异所导致的。该研究纳入30名不同饮食结构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分...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代谢类疾病之一,其与肠道菌群联系紧密。由于大量关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肠道标志物研究结果的不均一性,因此需要考虑是否是饮食差异所导致的。该研究纳入30名不同饮食结构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分为15名高脂肪膳食摄入患者和15名高碳水膳食摄入患者,基于宏基因组学测序方法研究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果发现,2种膳食模式下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肠道菌群存在显著差异,在种水平上,长期高碳水摄入的患者肠道菌群以梭菌为主,长期高水平脂肪摄入者的肠道优势菌群则主要是普拉梭杆菌(Fea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在功能上,高脂肪摄入患者富集在胆酸代谢通路上,而高碳水摄入患者富集在棕榈酸酯合成通路上。这一研究对未来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特异性造模和进一步科学合理地指导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合理膳食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 非酒精性脂肪肝 肠道菌群 膳食结构
下载PDF
基于SQLE/CA3/SREBP1c途径研究绞股蓝皂苷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机制
17
作者 孙小扉 宋囡 +5 位作者 曹媛 杨莹 朱敬轩 高浩 王嘉鑫 贾连群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7-693,共7页
研究绞股蓝皂苷(gypenosides,GPs)改善肝脏脂质沉积情况,进而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作用,并探究其潜在的机制。将12只ApoE^(-/-)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model,Mod)、GPs组,6只C57BL/6... 研究绞股蓝皂苷(gypenosides,GPs)改善肝脏脂质沉积情况,进而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作用,并探究其潜在的机制。将12只ApoE^(-/-)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model,Mod)、GPs组,6只C57BL/6J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Con)。正常饲料喂养Con组,其余各组高脂饲料喂饲12周。绞GPs组按2.97 g/(kg·d)灌胃,Con组和Mod组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共4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肝脏脂质沉积情况,ELISA检测各组小鼠肝脏TG、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角鲨烯环氧化酶(squalene epoxidase,SQLE)、碳酸酐酶Ⅲ(carbonic anhydraseⅢ,CA3)、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l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lc,SREBP1c)、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 coenzyme A carboxylase,ACC)、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硬脂酰CoA去饱和酶l(stearoyl-CoA desaturase-1,SCD1)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Mod组TG、TC、LDL-C水平显著升高,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肝细胞存在大量脂肪空泡,且肝脏脂质沉积情况明显;TG、FFA含量上升(P<0.01);SQLE、CA3、SREBP1c、ACC、FASN、SCD1蛋白与mRNA表达升高(P<0.05或P<0.01)。与Mod组相比,GPs组TC、TG、LDL-C水平显著降低,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肝细胞形态趋于正常且脂滴减少,肝脏脂质沉积减轻;TG、FFA含量显著下降(P<0.01);SQLE、CA3、SREBP1c、ACC、FASN、SCD1蛋白与mRNA表达下降(P<0.05或P<0.01)。由此可见,GPs可以通过SQLE/CA3/SREBP1c途径,抑制脂肪酸合成,减少脂质蓄积,从而改善NAF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皂苷 SQLE-CA3轴 脂肪酸合成 肝脏脂质沉积 非酒精性脂肪肝
下载PDF
基于UPLC-Q Exactive MS的准噶尔柳花化学成分分析及抗脂肪肝作用体外机制研究
18
作者 余璐 董静茹 +5 位作者 王兰兰 李好 戴雪梅 郭新勇 李静 张丽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7-658,共12页
探究准噶尔柳花的活性成分及其改善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MASLD)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Q Exactive MS)技术分析了准噶尔... 探究准噶尔柳花的活性成分及其改善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MASLD)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Q Exactive MS)技术分析了准噶尔柳花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共鉴定出36个化合物及其含量,涵盖黄酮类、多酚类、酸类及其他生物活性成分,其中木犀草苷、儿茶素、木犀草素等生物活性成分的含量较为丰富。通过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诱导的HepG2细胞脂肪堆积模型,研究了准噶尔柳花提取物(Salix songarica flower extract,SSE)对MASLD的防治效果。实验结果显示,SSE显著地降低了细胞内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含量,减少了脂滴积累,并改善了肝损伤标志物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同时,SSE还显著地降低了氧化损伤标志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水平。机制研究进一步揭示,SSE通过上调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胆盐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 pump,BSEP)和胆固醇7α-羟化酶(cholesterol 7α-hydroxylase,CYP7A1)的mRNA表达水平,调节了肝细胞脂质代谢。综上,SSE在MASLD防治中展现了显著潜力,具备抗氧化和调节脂质代谢的功能,提供了新的预防与治疗MASLD的可能性,尤其在食品和保健品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植物提取物 准噶尔柳花 UPLC-Q Exactive MS
下载PDF
受腹侧通路启发的脂肪肝超声图像分类方法VPNet
19
作者 丁丹妮 彭博 吴锡 《计算机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2-669,共8页
考虑腹侧通路在视觉信息处理中的核心作用,提出一种基于腹侧通路的脂肪肝分类方法。通过整合卷积神经网络(CNN)和生物视觉认知模型,模拟从初级视觉皮层(V1)到下颞叶皮层(IT Cortex)的层次化信息加工流程,从而构建全新的神经网络架构——... 考虑腹侧通路在视觉信息处理中的核心作用,提出一种基于腹侧通路的脂肪肝分类方法。通过整合卷积神经网络(CNN)和生物视觉认知模型,模拟从初级视觉皮层(V1)到下颞叶皮层(IT Cortex)的层次化信息加工流程,从而构建全新的神经网络架构——VPNet (Ventral Pathway Network)。此外,受生物视觉机制中非经典感受野(nCRF)抑制机制在背景噪声抑制方面的启发,模拟该机制以应对超声图像中斑点噪声的挑战,进而增强模型的特征识别能力。在自制数据集上进行四类别的脂肪肝变异程度识别时,VPNet达到88.37%的准确率;在公开数据集上进行二类别的脂肪肝诊断时,VPNet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到100%的最佳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与已知公开数据集研究中较优的ResNet101-SVM相比,VPNet的准确率分别在自制数据集和公开数据集上提升了11.63和0.7个百分点,证明了所提方法在脂肪肝疾病诊断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图像分类 脂肪肝变性 生物视觉 腹侧通路 非经典感受野抑制 深度学习
下载PDF
1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继发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围术期的急救护理
20
作者 张乐 金颖 +3 位作者 刘宁宁 张雪松 沈妤 冯素文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4,共4页
总结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继发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围术期急救护理体会。护理要点包括早期识别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建立多学科快速反应团队;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维持内环境稳定;动态评估病情变化,积极预防与处理术后并发症;给予贯穿全程的心理... 总结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继发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围术期急救护理体会。护理要点包括早期识别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建立多学科快速反应团队;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维持内环境稳定;动态评估病情变化,积极预防与处理术后并发症;给予贯穿全程的心理护理、个性化生活支持,做好母乳喂养指导及出院随访护理。经过多学科团队的积极治疗与精细化护理,患者救治成功,顺利出院。随访6个月,母婴状况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凝血功能障碍 剖宫产 围术期 酸中毒 低血糖 术后并发症 急救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