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高明涛 金强 周锦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1-42,共2页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PICCO)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68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ASA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72例,采用传统液体...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PICCO)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68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ASA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72例,采用传统液体管理方式;B组96例,应用PICCO进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输液量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输液量、输血量明显多于B组(P<0.05),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A组少于B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PICCO是一种简单、微创的,可对重症患者血液动力学参数进行监测的有效工具,可有效维持机体重要脏器的灌注,减少脑水肿、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脑灌注 肺水肿 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
下载PDF
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监测在老年急性右心功能衰竭治疗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何浩 陈丽 +5 位作者 杨静 丁雪峰 葛颖 苏晓林 王大庆 杨桥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10期1586-1590,共5页
目的研究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监测在老年急性右心功能衰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右心功能衰竭病人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 目的研究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监测在老年急性右心功能衰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右心功能衰竭病人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指导下的相关治疗干预。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28 d病死率,治疗后1 d、2 d、3 d、5 d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治疗前与治疗后30 min、2 h、4 h、12 h心功能各项指标水平,治疗前与治疗后6 h、12 h、24 h氧合指数、乳酸、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短于对照组,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 d、2 d、3 d、5 d,观察组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0 min、2 h、4 h、12 h,观察组心功能指数高于对照组,血管外肺水指数、胸腔内血容量指数、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 h、12 h、24 h,观察组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而乳酸、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应用于老年急性右心功能衰竭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价值,有利于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能有效促进病人心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右功能衰竭 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 老年 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 功能指标
下载PDF
危重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期间应用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监测的价值 被引量:8
3
作者 熊梅凤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15期1768-1770,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运用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技术对危重患者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疗期间进行容量监测及护理。方法分析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对43例需行CRRT治疗的危重患者应用PiCCO技术进行容量监测的临床护理资料。结... 目的探讨临床运用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技术对危重患者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疗期间进行容量监测及护理。方法分析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对43例需行CRRT治疗的危重患者应用PiCCO技术进行容量监测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本组43例患者行CRRT治疗后,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和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明显降低;28例血流动力学平稳,39例好转,2例死亡,2例因经济等原因自动出院;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危重患者CRRT治疗期间应用PiCCO技术进行容量监测,可有效指导超滤量调节,实现液体管理的个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人医疗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
下载PDF
新活素治疗严重脓毒症合并心力衰竭中的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监测 被引量:11
4
作者 宋宏 潘丽萍 邵振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4期119-121,125,共4页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技术在新活素治疗严重脓毒症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0例严重脓毒症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方案,研究组...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技术在新活素治疗严重脓毒症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0例严重脓毒症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方案,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新活素治疗。用PICCO监测仪分别测定2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24、48、72 h的心脏指数(CI)、每搏量指数(SVI)、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I)、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全心射血分数(GEF)和心功能指数(CFI),连续测3次并取平均值,同步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结果。结果用药后24、48、72 h,研究组患者SB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HR、CVP、MAP、D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24、48、72 h,研究组CFI、ELWI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用药前比较,研究组CI、SVI和GEF水平于用药后24 h即显著升高(P<0.05),而对照组CI、SVI水平则于用药后72 h显著升高,GEF水平于用药后48 h显著升高(P<0.05);用药后,2组患者GEDI和SVRI水平均降低,但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活素可有效改善严重脓毒症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而PICCO技术是监测血流动力学和血容量有效且实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活素 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监测 脓毒症 力衰竭 功能
下载PDF
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监测在重症休克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分析
5
作者 王秀莲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6年第22期3501-3503,共3页
目的 研究分析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监测在重症休克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选择在本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重症休克患者40例,将其设成对照、观察两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监测及护理,观察组则采用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监测联合护理干预... 目的 研究分析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监测在重症休克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选择在本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重症休克患者40例,将其设成对照、观察两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监测及护理,观察组则采用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监测联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监测及护理的应用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平均监测时间及住院时间相比较,对照组分别为(11.4±1.1)d、(11.4±1.1)d,均较观察组长[分别为(6.0±1.3)d、(6.1±1.6)d],P<0.05.且观察组的心脏指数为(4.3±1.4),平均动脉压为(78.1±11.9) mmHg,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4.1±0.8)、(76.1±8.9) mmHg],P<0.05.且观察组患者无并发症发生,除1例死亡,其余均好转出院或转普通病房,P< 0.05.结论 对重症患者应用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监测以及相应的护理干预,不仅缩短检测及住院的时间、减少并发症,并且预后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监测 重症休克患者 护理 应用效果
下载PDF
床旁超声与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行液体复苏的比较效果研究
6
作者 哈迎鹏 黄之娇 李吉明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12期134-138,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床旁超声与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行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4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PiCCO组和床旁超声组... 目的:比较分析床旁超声与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行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4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PiCCO组和床旁超声组,每组52例,PiCCO组以PiCCO监测为依据进行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床旁超声组以床旁超声为依据指导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患者在不同的模式下进行液体管理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指标、量表评分变化,同时对比两组患者预后参数指标。结果:PiCCO组和床旁超声组治疗后24 h心输出量指数(CI)值分别为3.11±0.81和3.45±0.76、全心射血分数(GEF)(15.87±4.11)%和(17.78±5.03)%、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值824.55±145.14和890.24±160.88、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值1057.84±156.98和1173.22±160.77、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值10.87±3.24和12.11±2.99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PiCCO=3.635,t=4.025,t=3.998,t=4.364,t=2.998;t床旁超声组=21.459,t=20.838,t=25.925,t=25.955,t=18.214;P<0.05);治疗后24 h床旁超声组CI值、GEF值、GEDVI值、ITBVI值和EVLWI值均高于PiCC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07,t=2.120,t=2.186,t=3.702,t=2.028;P<0.05)。床旁超声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估系统(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均低于PiCC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952,t=9.739;P<0.05)。两组治疗后24 h与治疗前相比APACHE-Ⅱ和SOFA评分均较低,治疗后24 h床旁超声组与PiCCO组相比APACHE-Ⅱ和SOFA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8,t=5.687;P<0.05)。两组感染发病率、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以及30 d内病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超声与PiCCO用于脓毒症休克患者实施液体复苏的治疗均可获得显著的效果,且在预后表现上并无明显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旁超声 脉搏指示连续输出量 脓毒性休克 液体复苏
下载PDF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联合精细化护理在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7
作者 黄小晶 韦静 +1 位作者 李春燕 黄芳 《中外医药研究》 2023年第8期133-135,共3页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联合精细化护理在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12月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心源性休克患者40例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联合精细化护理在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12月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心源性休克患者40例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护理,试验组给予精细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血乳酸值(Lac)均降低,心排指数(CI)均升高,试验组ITBVI、Lac低于对照组,C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理健康、生活能力、角色、活力评分均升高,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PiCCO联合精细化护理对心源性休克患者效果显著,可为合理调整血管活性药物提供参考,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性休克 脉搏指示连续输出量监测 精细化护理
下载PDF
感染性休克复苏达标后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指导下不同液体管理方式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1
8
作者 孟东亮 茅尧生 +3 位作者 应利君 吕铁 周蕾 金烈洲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究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达标后,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HCCO)指导下采取不同液体管理方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一01—2011—12入住我院ICU,确诊感染性休克且6h内EGDT达标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液体... 目的探究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达标后,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HCCO)指导下采取不同液体管理方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一01—2011—12入住我院ICU,确诊感染性休克且6h内EGDT达标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液体限制组和液体非限制组,在PiCCO监测下执行液体管理,并采集病例相关数据。观察28d,比较不同组间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病死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等。结果液体限制组与液体非限制组28d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使用呼吸机时间、住ICU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达标后,在HCCO指导下实施限制性补液可以尽早脱机,缩短住ICU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液体管理 脉搏指示连续输出量(PiCCO) 预后
下载PDF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技术目标导向液体复苏治疗在烧伤早期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江家树 汤展宏 +2 位作者 胡军涛 张驰 潘熠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2151-2155,共5页
目的:评估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技术和传统补液公式方案在烧伤早期液体复苏的差异。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烧伤患者1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 目的:评估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技术和传统补液公式方案在烧伤早期液体复苏的差异。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烧伤患者1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7例)和对照组(6例)。研究组在 PiCCO 技术目标导向下进行液体复苏,对照组依据传统补液公式,在传统生命体征监测、尿量、中心静脉压(CVP)的指导下进行液体复苏。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日均补液总量、日均尿量、日均心率、日均平均动脉压(MAP)、日均 CVP、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第1~3天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I)、心脏指数(CI)、CVP,第 3天血肌酐水平、第 3天血尿素氮水平、ICU 住院时间、病死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日均补液总量、日均尿量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患者日均心率、日均 MAP、血管活性药物用量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日均 CVP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研究组患者第2天、第 3天 ITBI、CI 高于第1天,第 3天 ITBI、CI 高于第2天(P 〈0.05)。研究组患者第1~ 3天 CVP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第 3天血肌酐水平、第 3天血尿素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 ICU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病死率为3/7,对照组为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000)。结论采用 PiCCO 技术目标导向液体复苏治疗烧伤早期更有利于精准判断患者所需液体量,以尽早达到复苏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脉搏指示连续输出量 目标导向 液体复苏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与脉搏指示连续性心输出量监护心源性休克患者心输出量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4
10
作者 袁静 陈勇 +5 位作者 马勇 陈银花 杨菲 于海迪 郑瑞强 邵俊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17期84-86,共3页
目的比较脉搏指示的连续性心输出量(Pi CCO)监测技术以及超声心动图(UCG)测定ICU心源性休克患者心输出量(CO)的效果。方法选择心源性休克患者共40例,均进行Pi CCO及超声心动图测定CO。结果 3例患者因未获得满意的图像而放弃。超声心动图... 目的比较脉搏指示的连续性心输出量(Pi CCO)监测技术以及超声心动图(UCG)测定ICU心源性休克患者心输出量(CO)的效果。方法选择心源性休克患者共40例,均进行Pi CCO及超声心动图测定CO。结果 3例患者因未获得满意的图像而放弃。超声心动图和Pi CCO测定的CO分别为(3.19±0.66)、(3.35±0.67)mL/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测定CO具有快速、准确、无创等优势,适合于ICU心源性休克患者监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出量 超声动图 重症监护病房 脉搏指示的连续性输出量
下载PDF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技术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郭飞鹤 胡春华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100-103,共4页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ulse index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新型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提供了包括胸廓内血容量(ITBV)、全心舒张末期容积(GEDV)、血管外肺水(EVLW)、肺毛细血管通透指数(PVP...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ulse index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新型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提供了包括胸廓内血容量(ITBV)、全心舒张末期容积(GEDV)、血管外肺水(EVLW)、肺毛细血管通透指数(PVPI)、每搏量变异(SVV)、脉压变异(PVV)、心输出量(CO)、全心射血分数(GEF)、心脏功能指数(CFI)、体循环阻力(SVR)等血流动力学指标。PiCCO 技术可以对患者的心血管状况、前负荷、后负荷、心脏收缩能力、肺水状况进行较全面的监测,与目前其他同类监测技术相关性好[1]。PiCCO 操作过程简便,只需置入传统的中心静脉导管(CVC)及特制的动脉热稀释导管,留置时间可达10 d,并发症少,尤其适合在手术及重症监护室中使用。本文就 PiCCO 目前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搏指示连续输出量 血流动力学监测 综述
下载PDF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血流动力学监测和临床评估预测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段军 丛鲁红 +3 位作者 李刚 李敏 王书鹏 柯元南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2年第3期138-141,共4页
目的:探讨临床评估预测血流动力学状态的符合率和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性。方法:将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72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拟行PiCCO监测的患者进行临床评估,由各... 目的:探讨临床评估预测血流动力学状态的符合率和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性。方法:将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72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拟行PiCCO监测的患者进行临床评估,由各级临床医师预测血流动力学状态并选择治疗方案,在得到监测结果后决定是否更改治疗方案。统计临床评估的预测符合率和治疗方案更改率。结果:临床评估预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符合率为50.2%~71.3%,其中预测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的符合率较其他3项参数均显著升高(均P〈0.05)。根据PiCCO监测结果,41%医师更改了治疗方案。SOFA评分6~12的患者,临床预测符合率较评分〈6和≥12者均显著降低(均P〈0.05)。中高级职称医师预测符合率显著高于住院医师(P〈0.05),且更少更改治疗方案(P〈0.05)。结论:临床评估预测血流动力学状态的符合率较低,PiCCO监测能指导临床医师制定更适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临床评估 监测 脉搏指示连续输出量
下载PDF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评价的多巴胺治疗反应与心原性休克患者住院死亡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祖凌云 徐昕晔 +3 位作者 任川 张媛 高炜 郭丽君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5年第3期135-140,共6页
目的通过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 CCO)评价心原性休克患者使用多巴胺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与住院期间死亡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使用Pi CCO评价患者预后的可行性。方法将15例接受Pi CCO监测的心原性休克患者分为生存组8例和死亡组7例... 目的通过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 CCO)评价心原性休克患者使用多巴胺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与住院期间死亡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使用Pi CCO评价患者预后的可行性。方法将15例接受Pi CCO监测的心原性休克患者分为生存组8例和死亡组7例,收集患者的病史和一般资料,并在基线和多巴胺治疗6 h后测定Pi CCO指标。结果死亡组患者的基线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显著高于生存组(9.20 ml/kg比15.40 ml/kg,Z=1.415,P=0.037);多巴胺治疗6 h后,生存组患者的心指数(CI)改善率显著高于死亡组患者(51.13%比8.10%,Z=-2.315,P=0.021);生存组患者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显著降低,而死亡组则轻度升高(-27.05%比0.90%,Z=-2.777,P=0.004)。以EVLWI>10.90 ml/kg为界值预测住院期间死亡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62.5%;以治疗后SVRI下降率>17.85%为界值预测住院期间死亡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75.0%;以治疗后CI增加率<16.16%为界值,预测住院期间死亡的敏感性为71.4%,特异性为87.5%。结论心原性休克患者经多巴胺治疗前的EVLWI水平、治疗后的CI改善程度和SVRI降低幅度可能作为预测住院期间死亡的重要指标,Pi CCO用于实时评价多巴胺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性休克 脉搏指示连续输出量监测技术 多巴胺 死亡率
下载PDF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贺芙云 张成炬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6期839-841,共3页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在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12月68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根据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等进行液体管理,观...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在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12月68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根据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等进行液体管理,观察组根据PiCCO监测结果指导液体复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液体复苏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6h复苏治疗后的ScvO_2水平、氧合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乳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h时补液量较对照组更多,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天数、肺水肿发生率和28d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在PiCCO监测指导下的液体复苏治疗,效果更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搏指示连续输出量 脓毒性休克 液体治疗 静脉压
下载PDF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技术及其在心脏外科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胜中 郭应强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6年第6期166-168,共3页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ulse-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 CCO)监测是一项微创、简便、精确、连续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采用经肺热稀释技术和连续脉搏波形测量技术,获取患者心功能、容量、血管外肺水等一系列血流动力学指...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ulse-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 CCO)监测是一项微创、简便、精确、连续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采用经肺热稀释技术和连续脉搏波形测量技术,获取患者心功能、容量、血管外肺水等一系列血流动力学指标,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尤其有助于危重患者的病情判断。本文就Pi CCO的监测原理、监测指标及其在心脏外科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搏指示连续输出量监测 血流动力学 脏外科 进展
下载PDF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在心血管术后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杰 魏诗文 邓澜 《护理研究(中旬版)》 2013年第5期1385-1386,共2页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ulse 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是一项全新的脉搏轮廓连续心排血量与经肺温度稀释心排血量联合应用技术[1]。目前,临床上使用的PICCO监测仪只需置1根特殊的动脉导管和1根中心静脉导管...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ulse 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是一项全新的脉搏轮廓连续心排血量与经肺温度稀释心排血量联合应用技术[1]。目前,临床上使用的PICCO监测仪只需置1根特殊的动脉导管和1根中心静脉导管即可简便、精确、连续监测心排出量(c0)、胸腔内血容量(IT~BV)及指数(ITBI)、血管外肺水(EVLw)及指数(ELW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搏指示连续输出量 血管术后 监测 护理
下载PDF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在重症患者液体复苏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7
作者 柳颖 《中国民康医学》 2018年第18期84-86,共3页
目的:观察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在重症患者液体复苏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接受液体复苏治疗的重症患者42例,根据其入院序号的奇偶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实施中心静脉压监测,观察组行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比... 目的:观察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在重症患者液体复苏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接受液体复苏治疗的重症患者42例,根据其入院序号的奇偶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实施中心静脉压监测,观察组行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比较两组患者液体复苏治疗时间、入住ICU时间、恢复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脏指数(CI)、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系统血管阻力指数(SVRI)。结果:观察组患者液体复苏治疗时间、入住ICU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CI较治疗前明显升高,ITBVI、EVLWI和SVR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在重症患者液体复苏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优于中心静脉压监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患者 液体复苏治疗 脉搏指示连续输出量监测
下载PDF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在重症患者血液净化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恩宇 唐忠平 +1 位作者 王河焱 王迪芬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583-587,共5页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对指导重症患者血液净化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持续血液净化(CBP)治疗的重症患者36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CBP治疗期间,对照组使用基础监护联合中心静脉压(CVP)监测,观察组在对照组...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对指导重症患者血液净化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持续血液净化(CBP)治疗的重症患者36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CBP治疗期间,对照组使用基础监护联合中心静脉压(CVP)监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增加PICCO监测;比较CBP治疗前(0 h),治疗后24及72 h时两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II(APACHEII)评分、氧合指数(PaO_2/FiO_2),治疗后24、72 h时的低血压发生率,在0~24 h、0~72 h时段液体平衡量及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比较CBP治疗前(0 h),治疗后24、48 h及72 h时观察组患者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心指数(CI)、每搏变异率(SVV)、调整脱水量及CVP的变化情况。结果:CBP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PACHEII评分、PaO_2/Fi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P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和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APACHEI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aO_2/FiO_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24 h、0~72 h的液体负平衡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在观察组中,CVP在治疗前(0 h)、治疗后24、48及72 h之间无明显变化(P>0.05),ITBI、GEDVI、CI、SVV在治疗前(0 h)、治疗后24、48及72h之间存在显著的波动(P<0.05)。结论:PICCO监测可用于指导重症患者CBP期间的容量管理,效果优于单一CVP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化 血液 危重病 脉搏指示连续输出量监测 静脉压
下载PDF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下人参四逆汤早期目标治疗感染性休克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建强 吴疆 《中国医学装备》 2015年第11期96-99,共4页
目的: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下,研究人参四逆汤早期目标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1例)。安装PICCO装置,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 目的: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下,研究人参四逆汤早期目标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1例)。安装PICCO装置,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人参四逆汤;统计两组治疗前、后心率(HR)、有创平均动脉压(IMAP)、中心静脉压(CVP)、血氧饱和度(Sp O2)、血乳酸(Lac)、心排血指数(C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以及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R、IMAP、CVP、Sp O2、Lac、CI、ITBVI以及SVRI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h后,观察组Lac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参四逆汤可用于早期目标治疗感染性休克,进一步改善组织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搏指示连续输出量 人参四逆汤 感染 休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