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8篇文章
< 1 2 1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珠单抗治疗高度近视并发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临床效果
1
作者 要博 冯炜 辛志坤 《临床合理用药》 2025年第11期130-132,共3页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治疗高度近视并发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3月航空总医院收治的高度近视并发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共40眼)。对照组予羟苯磺...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治疗高度近视并发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3月航空总医院收治的高度近视并发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共40眼)。对照组予羟苯磺酸钙分散片治疗,共治疗3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ETDRS字母表识别数量)、眼相关指标(眼压、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面积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未停止占比,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治疗前提高,眼压、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面积以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较治疗前降低或减少,且观察组变化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未停止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5.00%vs.35.00%,χ^(2)=11.250,P=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30.00%(χ^(2)=8.658,P=0.003)。结论雷珠单抗治疗高度近视并发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显著提高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改善眼压,减小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面积及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且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高度近视 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 中心视网膜厚度
原文传递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2
作者 张宁晖 解孝锋 +1 位作者 田庆梅 毕宏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0,共5页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是导致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丧失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涉及机械牵拉、缺氧和炎症等诸多因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疗法是治疗PM-CNV的有效方法,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是导致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丧失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涉及机械牵拉、缺氧和炎症等诸多因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疗法是治疗PM-CNV的有效方法,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经临床试验证实均能改善PM-CNV患者视力,但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本文综述了PM-CNV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疗效比较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下载PDF
1+PRN玻璃体腔雷珠单抗注射方案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姚秋实 叶雷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5年第1期84-89,共6页
目的:探索初始阶段进行1次注射+必要时(1+PRN)玻璃体腔雷珠单抗(IVR)注射方案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4年4月在某院接受治疗的90例CCSC合并CNV患者... 目的:探索初始阶段进行1次注射+必要时(1+PRN)玻璃体腔雷珠单抗(IVR)注射方案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4年4月在某院接受治疗的90例CCSC合并CNV患者。患者均接受1+PRN IVR注射方案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视网膜下液隆起最高点高度(HPSF)、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并记录其视网膜中央静脉最低血流速度(V_(min))、最大血流速度(V_(max))及CNV血流面积。根据患者治疗3月后的BCVA对患者进行分组,56例BCVA提高≥0.2LogMAR的患者纳入提高组,34例纳入未提高组,分析影响患者BCVA的因素。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BCVA、HPSF、CMT和SFCT均降低(P<0.05),V_(min)、V_(max)和CNV血流面积均降低(P<0.05);与提高组相比较,未提高组患者的年龄较高,基线BCVA、基线HPSF、基线CMT、基线SFCT、基线CNV血流面积均升高(P<0.05),发病时间、性别、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基线V_(min)、基线V_(max)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因素分析可知,年龄、基线BCVA、基线CMT、基线CNV血流面积均对治疗后BCVA存在影响。结论:1+PRN IVR注射方案对CCSC合并CNV的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年龄、基线BCVA、基线CMT和基线CNV血流面积均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PRN方案 雷珠单抗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多模式影像特征
4
作者 杨诗诗 文峰 +2 位作者 张雄泽 陈雪琳 甘雨虹 《眼科学报》 2025年第3期241-251,共11页
目的:评估炎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继发炎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nflammatory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临床特征及眼底多模式影像表现。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采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 目的:评估炎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继发炎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nflammatory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临床特征及眼底多模式影像表现。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采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谱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联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ngiography,OCTA)等多种眼底影像学方法,对纳入患者的眼底进行检查,分析非感染性iCNV的面积、分型、位置及形态等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研究共纳入39例患者,对48只患眼中的51处iCNV病灶进行了评估。纳入患者年龄为(35.28±13.62)岁。其中3例患眼出现多灶性CNV。SD-OCT显示92.16%(47/51)的iCNV为2型CNV,17.65%(9/51)的iCNV出现海绵征,13.72%(7/51)的iCNV伴有局灶脉络膜凹陷。ICGA造影期间,74.50%的iCNV病灶(38/51)伴有弱荧光病灶,25.49%的病例(13/51)显示脉络膜高通透性表现。OCTA enface图像显示iCNV形态多样,包括焦点状(15例,29.41%)、盘状/海扇状(16例,31.37%)、枯树状(9例,17.65%)、星状(9例,17.65%)及弥漫网状(2例,3.92%)。其中,枯树状及星状iCNV提示iCNV为非活动性(P<0.01)。结论:非感染性iCNV与炎性病灶关系密切,在SD-OCT,ICGA上皆具特征性的影像表现。OCTA能直观地观察到iCNV的形态。这些多模式影像特征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对于非感染性iCNV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有助于制定有效的诊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眼底多模式影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以脑出血为首发表现的脉络膜后外侧动脉瘤一例
5
作者 王杰 刘华亭 +2 位作者 张登文 王家清 袁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1,共4页
脉络膜后外侧动脉瘤临床上较为少见。作者报道了1例以基底节区脑出血入院,经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脉络膜后外侧动脉瘤的患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复习,探讨其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 基底神经节出血 颅内动脉瘤 脉络膜后外侧动脉 血管治疗
下载PDF
青少年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病因和临床特点
6
作者 陈航 邓铂林 董文韬 《临床眼科杂志》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 观察青少年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临床确诊为CNV的青少年患者13例(14只眼)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例(8只眼),女性6例(7只眼);年龄(10.3±4)岁(5... 目的 观察青少年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临床确诊为CNV的青少年患者13例(14只眼)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例(8只眼),女性6例(7只眼);年龄(10.3±4)岁(5~17岁);13只眼(92.9%)单眼发病,1只眼(7.1%)双眼发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0.8±0.7;平均随访(13±6.2)个月(6~26个月)。所有患者均行BCVA、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眼底彩色照相、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检查。BCVA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统计时转换为logMAR视力。CNV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或者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检查来确诊。使用OCT确定的CNV的解剖位置,并将其分为1型、2型CNV。根据CNV与黄斑中心凹的相对位置,将其分为中心凹下(<200μm)、中心凹外(> 200μm)。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腔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治疗的频率和间隔是基于个体化的选择。随访时采用与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结果 CNV的病因分别为:特发性CNV5只眼(35.7%)、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Best病)3只眼(21.4%)、脉络膜骨瘤2只眼(14.3%)、Coats病2只眼(14.3%)、高度近视1只眼(7.1%)、葡萄膜炎1只眼(7.1%)。12只眼(85.7%)为2型CNV,2只眼(14.3%)为1型CNV。CNV位于中心凹下和中心凹外的数量分别为8只眼(57.1%)、6只眼(42.9%)。所有14只眼都接受了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3.9±6.9)个月(6~2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BCVA从基线时的logMAR视力0.8±0.7改善至0.4±0.4(P <0.001)。每只眼需要(2.8±0.4)次(2~3次)才能稳定。使用抗VEGF治疗,CNV的复发率为7.1%。结论 中国青少年CNV的最常见的病因是特发性CNV,通常单眼发病。大多数CNV位于中心凹下,表现为2型CNV。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青少年CNV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且复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病因 青少年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雷珠单抗联合四神丸加减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观察
7
作者 宇成达 高小劲 吴东芳 《四川中医》 2024年第10期191-194,共4页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联合四神丸加减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60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眼。对照组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每月1次,连续3月,随访6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联合四神丸加减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60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眼。对照组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每月1次,连续3月,随访6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四神丸加减,每日1剂,疗程均为3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CMT)的改变,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各时间点2组最佳矫正视力及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的改善程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好转(P<0.05),但治疗后6月对照组BCVA呈现下降趋势,CMT呈现上升趋势,而治疗组疗效保持平稳,治疗后6月2组间BCVA、视力有效性和C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四神丸加减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可有效改善视网膜微循环及缺血缺氧的状态,使疗效更稳定,推迟复发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雷珠单抗 四神丸
原文传递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石东 叶亲颖 +2 位作者 陈丹娜 杨柳 刘彬泉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是病理性近视严重的继发性损害之一,研究显示,MCNV是由机械牵引机制、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遗传等多种机制作用,不良生活习惯、环境、全身性疾病等多因素相互促进所致。目前MCNV的治疗手段包括光动力疗法、...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是病理性近视严重的继发性损害之一,研究显示,MCNV是由机械牵引机制、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遗传等多种机制作用,不良生活习惯、环境、全身性疾病等多因素相互促进所致。目前MCNV的治疗手段包括光动力疗法、中医药疗法以及新兴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其中抗VEGF药物能够精准作用于VEGF靶点,显著降低眼内VEGF表达,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和诱导新生血管消退,是消除MCNV的一线用药。临床常用的玻璃体腔内抗VEGF药物包括贝伐单抗、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这些抗VEGF药物短期疗效显著,但远期疗效难以维持,辅助中药以及光动力疗法可获得更好的疗效。目前,一些更为强效、持久针对MCNV的新药如DCZ19931、EV11、法瑞西单抗等正在进行基础研究与临床试验,有望为MCNV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抗VEGF治疗长期随访1例
9
作者 徐小琼 毛剑波 沈丽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47-1148,共2页
患者女,29岁,2013年3月因右眼视力下降2周就诊。眼部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右眼-3.50 DS-1.00 DC×160°=0.30,左眼-4.75 DS-0.75 DC×180°=1.0。眼压右眼16.6 mmHg(1 mmHg=0.133 kPa)... 患者女,29岁,2013年3月因右眼视力下降2周就诊。眼部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右眼-3.50 DS-1.00 DC×160°=0.30,左眼-4.75 DS-0.75 DC×180°=1.0。眼压右眼16.6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3.8 mm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眼视力 眼部检查 最佳矫正视力 长期随访 脉络膜新生血管 抗VEGF治疗 MMHG
下载PDF
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预后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10
作者 吉秀娟 李晶晶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466-1470,共5页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关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01/2023-06于我院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57例57眼,根据治疗后病灶消退及复发情况分组;对抗...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关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01/2023-06于我院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57例57眼,根据治疗后病灶消退及复发情况分组;对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及新生血管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及新生血管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构建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的临床预测模型。结果: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后病灶消退17眼(30%),复发13眼(2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基线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及基线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可能与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及新生血管复发有关(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证实,病程、基线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及基线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是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的影响因素(均P<0.05),而与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复发无关(均P>0.05)。利用回归模型的影响因素以及P值预测概率对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进行预测,约登指数分别为83.00%、75.74%、45.47%、85.00%。结论: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与病程、基线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及基线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密切相关,而复发风险尚未得到相应的影响因素;利用以上3个因素构建的数据模型对于患者的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预测显示出良好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预后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康柏西普不同给药方案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
11
作者 郑华宾 牛余舒 +1 位作者 周志 张春侠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990-993,共4页
目的:比较康柏西普不同给药方案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的疗效。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01/2022-01在我院确诊为PM-CNV的患者42例42眼,根据初始治疗方案分为1+PRN组和3+PRN组,其中1+PRN组患者20例20眼初始1 mo玻... 目的:比较康柏西普不同给药方案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的疗效。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01/2022-01在我院确诊为PM-CNV的患者42例42眼,根据初始治疗方案分为1+PRN组和3+PRN组,其中1+PRN组患者20例20眼初始1 mo玻璃体腔注射给药1次后按需给药(PRN);3+PRN组患者22例22眼初始3 mo每月玻璃体腔注射给药1次后PRN。初始治疗后随访12 mo,比较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CNV面积及注药次数。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3、6、12 mo,两组患者视力均改善,CMT均降低,CNV面积均减小(P<0.01),但两组患者BCVA、CMT、CNV面积均无组间差异(P>0.05)。1+PRN组患者平均注药次数明显少于3+PRN组[2(1,3)次vs 3(3,4)次,P<0.05],但初始治疗后再注药次数多于3+PRN组[1(0,2)次vs 0(0,1)次,P<0.05]。结论:康柏西普两种方案均可安全有效治疗PM-CNV,改善BCVA,降低CMT,减小CNV面积,1+PRN治疗方案总注药次数更少,而3+PRN治疗方案再注药次数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柏西普 给药方案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下载PDF
雷珠单抗联合SML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效果分析
12
作者 杨美东 胡青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2期10-15,共6页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联合阈下微脉冲激光(SML)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荆门市中医医院CSC继发CNV患者68例68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实施分组,分为两组。予...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联合阈下微脉冲激光(SML)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荆门市中医医院CSC继发CNV患者68例68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实施分组,分为两组。予以参考组34例34眼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首次注射后按照每个月1次进行复查,根据病情变化决定是否再次予以雷珠单抗注射;联合组34例34眼在雷珠单抗注射治疗(做法同参考组)前两周采用SML治疗。统计两组首次雷珠单抗注射12个月后的雷珠单抗总注射次数;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水平和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改变情况;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首次雷珠单抗注射12个月后的雷珠单抗总注射次数明显少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2个月后的logMAR BCVA及CM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均低于参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的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及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珠单抗联合SML能够减少CSC继发CNV患者的雷珠单抗注射治疗次数,有助于减小CMT,且不会影响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并可避免增加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阈下微脉冲激光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矫正视力
下载PDF
雷珠单抗治疗以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层脱离为特征的新生血管性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效果
13
作者 王伟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2期2218-2222,共5页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以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层脱离(PED)为特征的新生血管性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医院收治的100例(100眼)慢性CSC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对...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以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层脱离(PED)为特征的新生血管性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医院收治的100例(100眼)慢性CSC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口服安慰剂治疗,观察组接受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 观察组患者注射雷珠单抗(3.51±0.88)次。两组患者术前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2)。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视力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CRT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CRT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扁平不规则PED最大高度、最大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9)。结论 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以扁平不规则PED为特征的新生血管性慢性CSC疗效良好,但对扁平不规则PED无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 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层脱离
下载PDF
止血祛瘀明目片联合雷珠单抗治疗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出血的疗效分析
14
作者 黄萍 胡秋明 蒋本丽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5期0037-0040,共4页
评估止血祛瘀明目片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近视CNV黄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21年4月至2023年12月在广西医大晶亮眼科医院确诊为近视CNV黄斑出血的患者共45例45眼,随机分为对照组25 例(25 只眼)和治疗组20 例(20 只眼)。 ... 评估止血祛瘀明目片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近视CNV黄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21年4月至2023年12月在广西医大晶亮眼科医院确诊为近视CNV黄斑出血的患者共45例45眼,随机分为对照组25 例(25 只眼)和治疗组20 例(20 只眼)。 对照组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治疗,治疗组予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口服止血祛瘀明目片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在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1次或多次,以术后6个月作为治疗终点,与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脉络膜新生血管面积及黄斑出血吸收时间的临床数据进行对比。结果 术后6个月BCVA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新生血管网明显缩小(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比较,术后黄斑出血吸收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 止血祛瘀明目片联合雷珠单抗治疗高度近视CNV黄斑出血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黄斑出血的吸收、提高患者视力,减少了玻璃体腔注药的次数,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临床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血祛瘀明目片 脉络膜新生血管 黄斑出血 雷珠单抗 近视
原文传递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抗VEGF治疗后细胞因子变化分析
15
作者 刘琪 王乐怡 +1 位作者 王晓虹 谢小东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8期144-146,共3页
探究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抗VEGF治疗后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方法 在我院展开本次实验研究,时间为2021年3月—2024年3月,共选择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并均给予抗VEGF治疗,在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细胞因子... 探究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抗VEGF治疗后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方法 在我院展开本次实验研究,时间为2021年3月—2024年3月,共选择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并均给予抗VEGF治疗,在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细胞因子情况的观察,并采用对比的方式明确患者的细胞因子变化情况和整体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均较高。治疗后,VEGF、TNF-ɑ、IL-6、血管生成因子A、B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相比治疗之前,全部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治疗前后各项数据比较,结果 均显示为P<0.05,表明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病情严重,给予VEGF治疗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的细胞因子变化,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意义显著,可推广此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 血管病变 抗VEGF治疗 细胞因子 变化分析
原文传递
2021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新生血管性AMD的治疗和延长方案专家共识解读
16
作者 孙隽然 孙晓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7,共9页
治疗-延长(T&E)方案是临床常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方案之一,可以在有效改善视力的同时延长治疗间隔、减少就诊次数。面对亚太地区医疗资源有限、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佳,T&E方... 治疗-延长(T&E)方案是临床常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方案之一,可以在有效改善视力的同时延长治疗间隔、减少就诊次数。面对亚太地区医疗资源有限、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佳,T&E方案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目前亚太地区临床使用抗VEGF药物缺乏规范化的治疗路径,尚缺乏关于T&E方案的指南。2021年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专家组(APVRS)回顾并总结抗VEGF药物T&E方案临床研究,结合临床实践情况制定一组关于在亚太地区使用T&E方案治疗nAMD的共识。本文就APVRS专家组提出的最新T&E治疗方案进行解读以指导临床医师规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血管生成抑制剂 治疗-延长方案 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专家组 共识解读
下载PDF
CSC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承阳(综述) 李彤 孙晓东(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63-767,共5页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类以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CSC可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造成视力预后不良。近年来研究表明,病程是CSC继发CNV主要的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类以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CSC可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造成视力预后不良。近年来研究表明,病程是CSC继发CNV主要的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及脉络膜局部缺血缺氧及视网膜屏障功能受损等多种病理机制。多模态影像技术有助于诊断CSC继发的CNV,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示高反射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脱离需要高度警惕继发CNV的可能。虽然尚未有统一标准的治疗方案,大量研究提示光动力疗法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可改善此类患者视力预后。本文综述了CSC继发CNV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多模态影像诊断模式、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诊断 治疗 多模态影像 光学相干视网膜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下载PDF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高度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被引量:3
18
作者 忽俊 杨蕾 +2 位作者 赵婕 严良 熊毅 《临床眼科杂志》 2009年第6期485-488,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高度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特点和不同影像学表现,以评估TTT疗法对治疗高度近视性CNV的安全性的适应范围。方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的高度近视性CNV患者24例(25只眼),采用810nm... 目的通过分析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高度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特点和不同影像学表现,以评估TTT疗法对治疗高度近视性CNV的安全性的适应范围。方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的高度近视性CNV患者24例(25只眼),采用810nm半导体激光治疗。其中典型性CNV者17只眼,隐匿性CNV者6只眼,混合性(微小典型性)CNV者2只眼。按CNV发病部位分为旁中心凹(中心凹外200~500μm)CNV者10只眼,黄斑区(中心凹50μm外血管弓内)CNV者15只眼。治疗后1个月开始随访,治疗次数1~3次,随访时间6~22个月不等,平均9.6个月,随访时检查视力及眼底,并通过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FFA观察眼底出血和渗出吸收的情况以及CNV的闭合情况。结果同治疗前相比,末次随访时视力不变或提高的患眼为65%,视力较治疗前减退的患眼为35%。TTT治疗后1、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OCT观察的黄斑区渗液较治疗前减少者分别占44%、52%、50%。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黄斑体积分别为(6.88±0.21)mm3、(6.81±0.27)mm3、(6.73±0.29)mm3,但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末次随访时CNV的FFA检查显示在隐匿性、典型性和微小典型性CNV闭合率分别为100%、56.25%和100%,仅4只眼荧光渗漏增加,均为典型性。结论TTT治疗高度近性视脉络膜CNV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较好疗效。对隐匿性CNV的疗效可能优于典型性和微小典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瞳孔温热疗法 黄斑变性/治疗 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 物理疗法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9
作者 韩丽娜 刘凡光 顾瑛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88-191,共4页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治疗 脉络膜新生血管 物理疗法 光敏剂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初步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海燕 王雨生 +5 位作者 张鹏 贺竹宁 汪春归 胡丹 崔志利 白建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1351-1354,共4页
目的:观察使用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degeneration,AMD)、病理性近视和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等3种主要的CNV相关疾病的临床效... 目的:观察使用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degeneration,AMD)、病理性近视和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等3种主要的CNV相关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6例(109眼)经临床确诊的上述CNV患者进行PDT治疗,随访1~24(平均9.4)mo。采用最佳矫正视力、荧光素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等指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视功能、CNV病灶大小及渗漏情况、以及视网膜水肿变化等,评价PDT治疗CNV的疗效。结果:本组病例包括AMD42例(54眼),病理性近视17例(18眼),特发性CNV患者37例(37眼)。AMD、病理性近视和特发性CNV的平均治疗次数分别为1.2,1.5和1.2次;视力稳定和提高者各组分别为83.3%,83.3%和86.5%;CNV渗漏停止或减少者各组分别为90.7%,83.3%和89.2%:视网膜水肿减轻者各组分别为77.8%,88.9%和86.5%。除3例AMD患者出现眼部严重不良反应外,未发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PDT可有效地改善或稳定AMD、病理性近视和特发性CNV患者的视功能,控制病变进展,近期随访结果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脉络膜新生血管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