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0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关节突截骨导引技术在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髓核减压术中的应用效果
1
作者 谢宗鹏 余攀 +2 位作者 叶向阳 乔宗瑞 张印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1期137-141,共5页
目的分析上关节突截骨导引技术在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手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该科2019年3月~2020年3月开展PTED手术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 目的分析上关节突截骨导引技术在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手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该科2019年3月~2020年3月开展PTED手术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行常规PTED手术;研究组45例,采用上关节突截骨导引技术行PTED手术。统计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术后随访指标,并进行分组比较。结果研究组的X线透视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建立工作通道时间、镜下减压操作时间和手术总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无一例发生硬膜撕裂或神经损伤、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对照组术后出现1例神经根损伤,经口服甲钴胺等对症治疗2个月后好转。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 d、3个月和1年的腰痛VAS、下肢痛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获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研究组的优良率为95.1%,对照组为92.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D手术治疗LDH患者可取得良好疗效,术中采用上关节突截骨导引技术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透视次数,简化手术操作,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入路 脊柱内镜 上关节突截骨导引技术 解剖标志
下载PDF
经皮后外侧入路脊柱内镜治疗中下段胸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2
作者 李忠铭 杨洋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3-146,共4页
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较低,仅占椎间盘切除术人群的0.15%~4%,75%病变节段位于下胸椎(T_(9)~L_(1))[1~3]。目前临床治疗中,胸椎间盘突出仍采用开放手术的方式居多。近年来经皮脊柱内镜技术发展迅速,与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相比具有... 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较低,仅占椎间盘切除术人群的0.15%~4%,75%病变节段位于下胸椎(T_(9)~L_(1))[1~3]。目前临床治疗中,胸椎间盘突出仍采用开放手术的方式居多。近年来经皮脊柱内镜技术发展迅速,与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相比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创伤较小、手术时间短、病人痛苦较少、恢复时间短、严重并发症少等优点,通常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但将该技术应用到胸椎间盘突出的报道较少,应用经皮脊柱内镜后外侧入路技术处理不同类型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工作通道建立、内镜下精准定位等问题尚无深入分析的文献资料[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间盘突出症 后外侧入路 椎间盘切除术 脊柱内镜 病变节段 下胸椎 腰椎间盘突出症 内镜
下载PDF
经皮脊柱内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进展
3
作者 王准(综述) 贺永进(审校)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47-52,共6页
随着脊柱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经脊间孔脊柱内镜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已经成为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首选方法。本文重点从TESSYS技术的发展历史、优点与适应证... 随着脊柱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经脊间孔脊柱内镜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已经成为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首选方法。本文重点从TESSYS技术的发展历史、优点与适应证、操作技巧、临床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对该技术在LDH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脊柱内镜 治疗
下载PDF
全可视下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重度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4
作者 郑科 倪志豪 +5 位作者 董洲 祁家龙 韩国嵩 单涛 曾宪琦 王善松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2期268-270,共3页
目的探讨全可视下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重度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2018年1月~2022年12月,应用全可视脊柱内镜技术治疗例重度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共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39~73岁、平均54.5岁;病程4~37个月、平均18.5个月... 目的探讨全可视下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重度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2018年1月~2022年12月,应用全可视脊柱内镜技术治疗例重度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共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39~73岁、平均54.5岁;病程4~37个月、平均18.5个月,随访8~36个月。结果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胸背痛及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为(7.06±0.85)分、(2.88±0.62)分、(1.81±0.54)分、(1.25±0.45)分,术后各时间段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术前、3个月和6个月末次随访JOA评分分别为(12.43±1.26)分、(20.69±1.62)分、(23.62±1.20)分、(26.25±1.07)分,术后各时间段的JOA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别为(68.9±3.3)%、(30.9±2.5)%、(19.0±3.0)%、(13.1±2.9)%。术后1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全可视下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重度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疗效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韧带骨化 脊柱内镜 胸椎
下载PDF
经椎板间入路与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减压术治疗L_(5)-S_(1)节段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5
作者 林亮 陈彦平 +1 位作者 赵冲 李长宽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2期330-334,385,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经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行脊柱内镜减压术治疗L_(5)-S_(1)节段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alcified lumbar disc herniation,CL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2019年1月~2022年1月采用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67例L_(5)-S_(1)节段C... 目的对比分析经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行脊柱内镜减压术治疗L_(5)-S_(1)节段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alcified lumbar disc herniation,CL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2019年1月~2022年1月采用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67例L_(5)-S_(1)节段CLDH患者资料,按照手术方法分组:采用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34例,纳入PEID组;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33例,纳入PETD组。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情况和术后疗效指标,并进行分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BMI、钙化类型、术后随访时间等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ETD组相比,PEID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缩短,X线透视次数显著减少(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 d、3个月和1年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PEID组的优良率为91.2%,PETD组为8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PETD组术后有1例出现下肢感觉异常,1例有残留的突出髓核组织未取净;PEID组有2例术后出现下肢感觉异常,1例出现硬膜撕裂但未出现脑脊液漏。两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ID和PETD治疗CLDH均可取得满意的减压效果,前者手术时间短、X线透视少;后者可在局部麻醉下开展,避免了全麻所致的麻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内镜 经椎间孔入路 经椎板间入路 L_(5)-S_(1)节段
下载PDF
目标策略模式下知信行干预在脊柱内镜术后患者中的护理应用
6
作者 姚秀芬 吴晓霞 +1 位作者 陈如华 魏坤阳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3期442-444,共3页
目的 探讨目标策略模式下知信行干预在脊柱内镜术后患者中的护理应用。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022年1月至12月60例为观察组。2021年1月至12月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为... 目的 探讨目标策略模式下知信行干预在脊柱内镜术后患者中的护理应用。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022年1月至12月60例为观察组。2021年1月至12月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目标策略模式下知信行干预。两组患者出院后继续予延续性护理共3个月,记录并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自我效能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JOA评分与自我效能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SAS评分、SD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目标策略模式下知信行干预在脊柱内镜术后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能有效减少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腰椎功能及生活质量,且护理满意度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策略模式 知信行干预 腰椎间盘 脊柱内镜 护理应用
下载PDF
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联合经皮置钉固定置管冲洗治疗胸腰椎脊柱感染
7
作者 赵成毅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6期54-56,103,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联合经皮置钉固定置管冲洗治疗胸腰椎脊柱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78例胸腰椎脊柱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接...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联合经皮置钉固定置管冲洗治疗胸腰椎脊柱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78例胸腰椎脊柱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接受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联合经皮置钉固定置管冲洗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疼痛程度、腰椎功能、炎症介质水平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程度评分、腰椎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植骨融合优良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71.79%(P<0.05)。结论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联合经皮置钉固定置管冲洗治疗胸腰椎脊柱感染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患者腰椎功能改善显著,植骨融合优良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脊柱感染 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 经皮置钉固定置管冲洗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Sublamina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的短期疗效
8
作者 阮立奇 陈惠国 +3 位作者 王玲 张伟 潘浩 胡劲涛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1期79-84,共6页
目的评价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下Sublamina入路腰椎椎管减压手术,治疗椎间孔区域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7例有典型根性症状,突出位于椎间孔区域,造成双根受压同时伴有... 目的评价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下Sublamina入路腰椎椎管减压手术,治疗椎间孔区域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7例有典型根性症状,突出位于椎间孔区域,造成双根受压同时伴有椎管狭窄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4/5间隙6例,L5/S1间隙1例,平均病程(8.6±2.5)个月。所有患者均通过UBE下Sublamina入路进行治疗。结果7例患者术后下肢症状明显缓解,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术前(8.6±1.3)分,术后2 d(2.1±1.1)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前(10.1±2.4)分,术后2 d(17.3±1.8)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BE下Sublamina入路椎管减压手术治疗椎间孔区域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 Sublamina入路 椎管狭窄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狭窄
下载PDF
羟考酮复合瑞马唑仑监护下麻醉管理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9
作者 杨旺燕 李雷 +2 位作者 任海强 郝文 杨彦伟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3期300-304,共5页
目的探讨羟考酮复合瑞马唑仑监护下麻醉管理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于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进行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的6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组间基线特征可比的原则上,... 目的探讨羟考酮复合瑞马唑仑监护下麻醉管理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于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进行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的6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组间基线特征可比的原则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舒芬太尼复合瑞马唑仑)和观察组(给予羟考酮复合瑞马唑仑),每组34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T0)、取俯卧位后(T1)、手术开始时(T2)、椎管减压时(T3)、手术结束时(T4)的生命体征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脑电双频指数(BIS)。比较分析两组的苏醒情况以及满意度评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0、T1、T2、T3、T4时刻,两组患者的MAP、HR、BI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刻,观察组患者的R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刻,观察组患者的Sp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苏醒时的改良警觉/镇静量表评分、苏醒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手术医师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呼吸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考酮复合瑞马唑仑监护下麻醉管理可改善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患者的生命体征,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且可明显降低呼吸抑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考酮 瑞马唑仑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 监护下麻醉管理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10
作者 吕强 刘睿 柳申鹏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3期47-51,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记录复发情况,比较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记录复发情况,比较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术后随访2年,共有22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14.10%(22/156);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组年龄>60岁、纤维环破口>5 mm、髓核摘除不彻底和术后椎间活动度>10°,是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60岁、纤维环破口>5 mm、髓核摘除不彻底和术后椎间活动度>10°,是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 复发
下载PDF
脊柱内镜手术并发类脊髓高压综合征2例
11
作者 梁威 卓瑞立 孙韶东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1期5-5,共1页
患者1:男,47岁,腰痛7年余,加重伴左下肢疼痛、麻木3个月,于2022年7月3日至我院就诊,诊断为L5~S1椎间盘脱出伴坐骨神经痛。2022年7月4日患者在全身麻醉俯卧位下,经左侧椎板间入路行内镜下L5~S1髓核摘除术。手术时间约70 min,生理盐水灌... 患者1:男,47岁,腰痛7年余,加重伴左下肢疼痛、麻木3个月,于2022年7月3日至我院就诊,诊断为L5~S1椎间盘脱出伴坐骨神经痛。2022年7月4日患者在全身麻醉俯卧位下,经左侧椎板间入路行内镜下L5~S1髓核摘除术。手术时间约70 min,生理盐水灌注时间约60 min。患者麻醉复苏后诉会阴区麻木,双下肢剧痛、麻木,臀部症状尤重,伴双下肢抽搐,烦躁,心率加快。查体:鞍区皮肤感觉明显减退,下肢肌力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镜 椎间孔镜 类脊髓高压综合征 并发症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2
作者 卢士学 李俊 +1 位作者 张军 黄干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62-165,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血红蛋白、SF-36生活质量评分、疼痛VAS评分、ODI,根据椎间盘高度指数(...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血红蛋白、SF-36生活质量评分、疼痛VAS评分、ODI,根据椎间盘高度指数(DHI)、矢状位椎体移动角度(sROM)评价椎体稳定性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5个月。手术时间90~115(105.00±16.32)min。切口长度:观察通道9~12(10.30±2.20)mm,工作通道11~14(12.10±1.20)mm。血红蛋白术后7 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36生活质量评分术后7 d较术前改善(P<0.05)。疼痛VAS评分术后1 d、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均较术前降低(P<0.05);ODI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均较术前降低(P<0.05);上述2项指标均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降低(P<0.05)。DHI及sROM术后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操作空间充足,创伤小,能有效地缓解患者腰腿痛症状,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 髓核摘除术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13
作者 任晓兵 黄磊 缪世昌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9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技术与经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LD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方法:将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例。对照组采用PELD术治疗,观察组采用UBE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技术与经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LD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方法:将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例。对照组采用PELD术治疗,观察组采用UBE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术后1个月、1年,两组患者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且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1年,两组患者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且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BE技术可更好地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腰背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 经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 腰部功能
下载PDF
宣气活血方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术后疗效的影响
14
作者 袁华均 冯云亮 +1 位作者 向杰 王毅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3期358-361,398,共5页
目的:观察宣气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术后患者疼痛递质及腰背肌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两组均接受UBE治疗,常规组术后给予常规处理。方剂... 目的:观察宣气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术后患者疼痛递质及腰背肌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两组均接受UBE治疗,常规组术后给予常规处理。方剂组术后在常规处理基础上给予宣气活血方辅助治疗。检测两组血清疼痛递质、腰背肌生物力学性能差异,评估两组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变化,记录两组并发症和疗效。结果:与本组术前比较,两组术后2周血清疼痛递质明显下降,且方剂组低于常规组(P<0.05)。与本组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2周腰背屈伸比明显下降,且方剂组低于常规组(P<0.05)。与本组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2周前降力距、平均功率明显升高,且方剂组高于常规组(P<0.05)。与本组术前比较,两组术后2、12周VAS评分、OD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下降,且方剂组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术后2、12周JOA评分升高,且方剂组高于常规组(P<0.05)。方剂组并发症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宣气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UBE术后可抑制血清疼痛递质表达,减轻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提高优良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宣气活血方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 疼痛递质 腰椎功能 生物力学性能 疼痛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苏林涛 康辉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03-105,共3页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spinal surgery,UBE)采用一个内镜通道和一个器械操作通道两个通道。双通道操作器械不受尺寸的限制,在各种脊柱微创手术中非常有效。UBE手术的并发症如硬脊膜撕裂、硬膜外血肿...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spinal surgery,UBE)采用一个内镜通道和一个器械操作通道两个通道。双通道操作器械不受尺寸的限制,在各种脊柱微创手术中非常有效。UBE手术的并发症如硬脊膜撕裂、硬膜外血肿、隐性失血、术后头痛、神经根损伤和减压不足等不容忽视,若不及时处理,则会影响UBE手术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镜 单侧双通道 并发症
原文传递
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
16
作者 赵显飞 田全良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6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黔西南州中医院2021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70例LD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行开放椎板开窗术,观察组行PELD,比较两组手术...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黔西南州中医院2021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70例LD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行开放椎板开窗术,观察组行PELD,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疼痛程度、炎症水平、腰椎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24、48 h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各维度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LD治疗LDH效果显著,术后VAS评分低,利于腰椎功能恢复,减轻对生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手术 开放椎板开窗术 疼痛程度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治疗Ⅰ~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效果
17
作者 王泽民 卢炯文 +1 位作者 蔡仲斌 徐响林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86-90,共5页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治疗Ⅰ~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东莞市茶山医院骨外科进行Ⅰ~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的4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微创经椎间孔入路...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治疗Ⅰ~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东莞市茶山医院骨外科进行Ⅰ~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的4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MIS-Tlif)组(n=25)和UBE组(n=24)。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引流时间、引流量、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采用改良的MacNab评定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UBE组的手术时间、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短于MIS-Tlif组,术中失血量、引流量少于MIS-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的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治疗优良率、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BE和MIS-Tlif对于老年患者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均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但UBE技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天数方面更具有优势,是一项值得临床推广的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腰椎椎管狭窄症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 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下载PDF
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技术对单节段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脊柱稳定性及疼痛介质的影响
18
作者 杨帆 赵隆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4期10-14,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TESSYS)技术对单节段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脊柱稳定性及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新余矿业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单节段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TESSYS)技术对单节段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脊柱稳定性及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新余矿业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单节段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予以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经皮脊柱内镜下TESSYS技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脊柱稳定性、疼痛介质[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P物质(SP)]及腰椎功能。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脊柱稳定性、疼痛介质(NE、DA、5-HT、SP)水平及腰椎功能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腰椎曲度降低明显,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两组前凸指数、骶骨倾斜角升高明显,观察组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疼痛介质水平均降低,观察组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比对照组低,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分数(JOA评分)均升高,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脊柱内镜下TESSYS技术应用于单节段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的治疗中,具有切口更小、更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脊柱稳定性及腰椎功能,短期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节段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经皮脊柱内镜 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技术 脊柱稳定性 疼痛介质
下载PDF
全可视脊柱内镜下不同入路选择性减压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
19
作者 郑辉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496-499,共4页
目的 比较全可视脊柱内镜下不同入路选择性减压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6月于周口骨科医院行全可视脊柱内镜下减压术的8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将经侧方入路的患者资料纳... 目的 比较全可视脊柱内镜下不同入路选择性减压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6月于周口骨科医院行全可视脊柱内镜下减压术的8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将经侧方入路的患者资料纳入侧方组(40例),将经椎板间入路的患者资料纳入椎板间组(48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完成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腰椎功能[改良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组术后1、3、6个月时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间组手术时间短于侧方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长于侧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ODI指数的变化幅度不同,椎板间组变化更明显;两组术后3、6个月ODI指数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ODI指数低于术后3个月(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的变化幅度不同,椎板间组变化更明显;两组术后3、6个月VAS评分均低于术后1个月(P<0.05),术后6个月VAS评分低于术后3个月(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可视脊柱内镜下经侧方及经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术应用于腰椎管狭窄症中均可取得较好效果,且具有一定安全性,但经椎板间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且患者术后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改善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选择性减压术 全可视脊柱内镜 经侧方入路 经椎板间入路
下载PDF
脊柱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
20
作者 管礼安 成业东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8期133-137,共5页
目的:分析脊柱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2年2月淮安八十二医院收治的90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 目的:分析脊柱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2年2月淮安八十二医院收治的90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情况、炎症介质水平及腰椎功能变化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75.56%,且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的优势,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的刺激作用,促进腰椎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术后尽快康复,优于传统后路开放技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 脊柱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技术 传统后路腰椎融合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